e:今天第二更。月底求票啊啊啊啊……
德英法之間的這場規模空前的巴黎大空戰,並沒有戳破中國編造的“飛艇製勝論”大坑,反而讓各大列強越發認可了飛艇的作用。大夥都覺得這種在空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的武器,是脆弱的飛機不能比的。
就算是這場空戰的失敗者,英法兩國也不例外,他們並不認為這場空戰是飛艇不行,而是飛機太渣沒有起到掩護的作用。就好像兩支艦隊主力對轟前,其中一方的輕型艦艇慘敗,被對方的驅逐艦雷擊打亂了陣型,這樣一來當然打不贏。
不過他們的想法也不能算錯,這場戰役的過程也卻是如此。英法的飛機被打敗後,就成了純飛艇部隊麵對德國的飛艇飛機聯合攻擊,這樣打起來不輸才怪。
於是此戰之後,各國對飛艇尤其是巨型武裝飛艇這種“空中巡洋艦”的投入更加狂熱,其力度已經不比主力艦差多少了。另外對於飛機這種空戰“輔助”武器的投入,也是大力加強了。
中國作為空戰理論和航空技術的領頭羊自然不會坐著等對手追上來,這幾年在中國大陸上空,出現越來越多大型飛艇和巨型飛艇的影子。飛艇雖然有種種缺點,比如容易受天氣影響,風大時容易受損等等,不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德嗣還是認為飛艇的價值相當大。因為中國的特殊國情,使得德嗣越用越覺得飛艇好用,於是繼續投資發展,飛艇越造越多,越造越大。到現在為止,中國的軍隊和各個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已經擁有了330多艘大型以上的飛艇。
按照中國的劃分標準,有效載重量一噸指海拔156米,溫度15攝氏度的標準條件下的有效載重量)以下的,是超小型飛艇;有效載重量6噸以下的,是小型飛艇;有效載重量6--0噸的,是中型飛艇;3-/0噸的,是大型飛艇。有效載重量8~150噸的,就是巨型飛艇。有效載重量150噸以上,就是超巨型飛艇。
中國現在最大的飛艇是翔鯨級,這是一種半硬式飛艇,長達20米,寬6米,全高55米(含尾翼和吊艙),內有3萬立方米氣囊,空重100噸,氣囊提供的總浮力達到30噸,可用有效運載能力達到0噸的超巨型飛艇。
比原時空那個不幸掛掉的興登堡號還大一半。不過,這款被稱為翔鯨級的飛艇速度沒有後來的興登堡號那麽快,因為這時的引擎出力還不足,所以它隻有100公裏的時速,不過這已經很夠用了。
這款翔鯨級飛艇最初是以軍用運輸飛艇的標準建造,又是半硬式飛艇,比興登堡那種硬式飛艇的自重更輕,又不像興登堡號那樣有豪華的內部裝修和各種功能設施,因此貨艙空間與載重量就比同級的硬式飛艇更大。如果拿來載人的話,一條一次最多可以運載一個標準步兵營的步兵及其裝備,約3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
不過後來出現的豪華客運版翔鯨級,同樣也有了各種奢華的內部裝修和各種功能設施,也因此有效載重量降低到了180噸,可以一次運載80名旅客進行越洋飛行。
德嗣會覺得飛艇好用的原因,主要是國內的鐵路基礎太差。如果是在歐洲這樣鐵路網密布的地方,大運量用鐵路比較好,要求快速小運量的話可以用飛機運,但此時的運輸機並沒有比飛艇快多少,航程也短得多,載重量更是沒得比。而中國的情況讓他毫無選擇,鐵路網的密度嚴重不足,飛機的運載量和航程也不足,成本還高。所以德嗣覺得,對這個時代的中國而言,實在沒有比飛艇更好的運輸工具了。
舉例來說,比如目前配置在藏南地區的2部,其平時物資消耗估計約每天噸,一個月就要20噸,戰時估計會到30噸左右。從川藏公路的起點安到部隊所在地藏南,公路裏程有大約2100公裏,以目前的6噸載重卡車跑這段路平均時速約隻有3公裏,總共需要6小時車程,假設每天跑2小時,需要6天,算上裝貨卸貨、檢修保養,跑一趟來回需要2天,一台車一個月隻能跑兩趟。20噸的物資那就需要至少2輛卡車,144名司機,中間還要設立多個補給點。
而換成飛艇的話,就大不一樣。因為空中航線基本上是直線,安到藏南的直線距離隻有106公裏左右,鯤鵬級隻要飛行10個小時,夜間用來裝卸貨,晝間用來飛行,一個來回也隻需要兩天。鯤鵬級在66米高度飛行時,有效載重為20噸貨物(60米以下低空可以達到20噸)。因此隻要用一艘飛艇加6名機組成員,一個月跑上六趟就行了,且運量還有上調的潛力(前述任務一個月可出動15次,極限運量186噸)。除非內地通到藏南的鐵路完成,否則還真沒有其他東西能和飛艇競爭。
有人可能認為氫氣飛艇不安全,但是實際上氫氣飛艇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危險。
比如“齊柏林伯爵”號飛艇,它在192年-1937年的b年間,作了590次飛行,其中包括144次越洋飛行(14-次飛越大西洋,l次飛越太平洋),總計170萬公裏,安全運送旅客三萬四千多人次,直到1937年6月b日完成最後一次飛行。在1937年6月6日的興登堡飛艇慘案後不久,所有的飛艇都停止了商業飛行。“齊柏林伯爵”號飛艇從此就被默默地禁錮在巨大的飛艇庫中,再也沒有重上藍天。1940年-月,在當時德國空軍元帥戈林的一紙命令下,“齊柏林伯爵”號被拆毀,構成其艇身骨架的鋁材被轉用在飛機生產上。
其實德嗣一直覺得,興登堡號慘案一發生就全麵停止飛艇,其中如果不是有什麽內幕,就是當權者腦子進水了。因為這完全是一種因噎廢食的,極為愚蠢的行為,完全不符合邏輯。隻要仔細想想就知道,泰坦尼克號也是遇難了,但怎麽不全麵停止客輪經營呢?還有後世那麽多的空難,那麽多的車禍,怎麽沒有全麵停止飛機和車輛呢?這些災禍死的人,比飛艇失事死的人多了不知多少倍。
德嗣認為就算是此事沒有內幕,興登堡號也隻是比較倒黴而已,畢竟“齊柏林伯爵”號飛艇安全運營了b年。而且就算是興登堡號在100米的空中失事,艇上3多人也隻是死了3幾個,可要是換成飛機,能活下來10個就謝天謝地了。
這麽強大的運力,不拿來好好利用實在是太可
可惜了。當然德嗣也盡量著手改善飛艇的運作環境和安全性能。比如說飛艇受氣候影響較大,他就讓人在全國各地建立氣象站,每天以電報回報各地氣象給中央氣象局,以進行天氣預測。此外,內陸特別是西北,氣候情況比沿海穩定的多,就把飛艇的主要使用放在這裏。不過這個年代的飛機遇上風暴,其表現也不會比飛艇好多少。
至於安全性,中國的設計師盡量加強了防火措施,如將氣囊材質加上石棉布,將結構支架上防火漆之類,設置自動滅火器等等。針對硬式飛艇容易被大風吹折,破壞外殼的缺點,就從前年開始淘汰了這種構型,全麵轉為半硬式飛艇和軟式飛艇。
另外就是把氫氣飛艇拿來運貨而不運人,這樣就算人品實在不好爆炸了,也就沒有太多人命顧慮了。跑客運的都是氦氣飛艇,其安全性當然就更不用說了,絕對超過飛機。因為氦氣飛艇就算出事,隻要不是氣囊損壞一半以上,它都是慢慢降下去。而飛機一旦出事,你懂的……
更有一點讓德嗣無法放棄的優點,就是這些巨型飛艇對於國民士氣有著極大的鼓舞效果。另外對於那些新領土的人民也有極大的震懾和安撫作用,當巨型飛艇從他們頭上飛過是,那種驚人的龐大和壓迫感會讓他們感到敬畏。
總統府。
“沒有衛星真是不方便,我們的無人礦產勘測器隻有6台,它們最大高度隻有-萬米,如果要監視全球根本不夠用”德嗣說道。“我們的運載火箭計劃進行到什麽程度了?”
顧曉綠翻了翻掌上電腦,說道:“330l所箭研究所)的最新成果是把火箭打到了20公裏高度,載荷20公斤
“衛星采用的低軌道都要400公裏高,差得也太多了,就算作間諜衛星,也低了些……”德嗣敲了敲桌子,說道:“讓他們繼續加油,爭取在明年能做到160公裏高度,400公斤載荷,因為按照34所(衛星研究所)的說法,以現有技術水平,要做出功能滿意的間諜衛星,400公斤是下限。”
衛星這種東西實在太有用了,所以中國的運載火箭計劃這個項目是從19ll年2月就開始了。以中國現在掌握的技術和資料,小型火箭如火箭彈等都沒什麽難度,隻有成本高低的問題。最困難的就是大型運載火箭,雖然這種東西在2世紀已經不算什麽高科技了,各種資料都很齊全,但以現在的技術還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出來。
在德嗣來的那個年代,除了在一些特殊場合,運載火箭這種性價比極低的東西已經很少使用了。在進行大氣層外運輸的時候,比較常用的除了反重力裝置之外,還有一種東西就是“質量投射器”。反重力裝置這種東西的科技樹實在太高,估計沒有了百八十年是攀不上去的。也就是說,除了運載火箭之外,就隻有“質量投射器”比較現實。所謂“質量投射器”,其原理就是和電磁炮差不多,不過它發射的不是炮彈而是衛星、飛船等等東西。現在當然造不出來,不過也和火箭計劃一樣,開始搞預研了。雖然短期內搞不出來,但這個項目的研究會延伸出許多有用的副產品,比如電磁炮、超導、能量、材料等方麵的東西。
作為穿越者,除了火箭衛星之外,另外一項重要的國防黑科技——核武器,德嗣當然更不可能忘了這項大殺器
從1909年開始,星科集團就自己出生或者通過各個馬甲公司,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尼日爾、馬拉維(尼亞薩蘭)等地大肆收購圈占鈾礦石產地,隻是占地,沒有立即開發。到了1910年,隴海鐵路通車後,德嗣就下令在西北的幾個沒有人煙的荒涼地方修建巨型礦石倉庫。
19ll年,中國就通過各種渠道開始囤積鈾礦石了。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從美國、俄國、南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每年購買大量鈾礦石,屯積在國內。這個時代的鈾礦石價格非常便宜,平均每噸隻要26美元(同期鐵礦石每噸6美元)。因為他又不要那些鈾礦工人進行提煉的工序,隻要求他們挖出礦石,敲碎,簡易篩選後就裝船運到中國。在德嗣的規劃中,製取提煉黃餅的工序應該全部在國內完成,以保證技術不會外流。另外也可以順便培養國內的提煉工藝。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那些鈾礦石才賣得如此便宜。那些地方政府、礦場主和工人都不知道這東西有什麽用處,平時除了某些科學家偶爾會來買上幾噸,其餘時候根本沒人要,丟地上都沒人撿的,自然便宜得很。而且總在收購的時候,也隻是要求他們敲碎之後進行一下簡單選礦就可以交貨,實在是方便得很,因此也就沒有特別提高價格。另外像是瀝青鈾礦這種較難開采的東西,價格就低不下來,他也就沒買了,留到把其他結晶鈾礦買完了以後再說。就算沒買完留給歐美國家,也可以提高他們的采購成本。
德嗣在買礦石的同時還要求美國、俄國、澳洲、南非、加拿大等地的礦場主擴大產量,希望能達到每年各10萬噸的的采購數量。那些礦場主雖不知道這東西有什麽用,但既然有人肯出錢買,自然也樂得照辦,誰會嫌錢多?便開始四處搜尋礦源,大量擴產,於是大量鈾礦石開始源源不絕流向中國。至於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這兩個重要產地,德嗣沒碰,因為他已經把這兩塊地方算成自己的了。
鈾礦石的天然豐度平均是02%,那麽平均每萬噸就可以得到2噸純鈾。每年花100萬美元買個40萬噸(當然能不能實現是另一回事),累積10年就有400萬噸鈾礦,就是26萬噸的鈾了。先不說造原子彈,光拿來當發電燃料就值不少錢了。雖不能完全壟斷,但如果努力一點,把世界上大部分的鈾礦搜刮到手還是有機會的。
來自後世的德嗣很清楚鈾礦的價值,無論美元、華元還是什麽元,所有的貨幣都會貶值,到了2世紀就連黃金都貶值了。但隻要造出了原子彈和核電廠,鈾就絕對不會貶值的。到了2l世紀,這東西價格飆升,早就比黃金還貴了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個貧油國,也是個貧鈾國,本國自產的那點兒鈾礦隻夠用來做一點點大殺器,連核電站都沒法多開。國際上被人卡脖子,鈾礦炒作得坑爹的貴,這是很讓人鬱悶的事情。現在不趁著大夥不了
解這東西,因而價格便宜的時候使勁搜刮,以後就追悔莫及了。
另外,德嗣在運作鈾礦的時候,也和其他礦產一樣,無論是開采還是收購,大都是通過國外馬甲公司進行。在這個年代可沒有後世那種慎密的物流監測手段,隻要讓多個馬甲公司多倒幾次手,就是神仙也不知道這些礦石最終流向哪裏。再說這個時候也沒有那個國家回去注意鈾礦石的流向。
到了現在,德嗣連采帶買,已經從世界各地搜刮了將近2萬噸鈾礦石,這些礦石全部存儲在西北沙漠裏的鈾礦倉庫群裏。你問總為什麽要想壟斷世界上的鈾礦?呃,這當然是為了世界人類的和平幸福著想,讓他們免於核戰陰影啊。這麽偉大、高尚的事情,也隻有總這樣節操滿滿的人才做得出來。
“給那些馬甲公司說一下,鈾礦的開采要繼續擴大,下半年下水的幾艘鈾礦專用運輸船要盡快投入使用,這也是為了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啊……”德嗣笑著說道。
“是,我馬上安排……”顧曉綠忍著笑把這些命令記錄下來。
這時,顧曉青敲門進來,她對德嗣說道:“總,德國駐華大使豪森請求與您會麵……”
“豪森?他是準備於什麽?從現在的局麵看,德國是大占優勢啊……”德嗣有些詫異。
...
...
德英法之間的這場規模空前的巴黎大空戰,並沒有戳破中國編造的“飛艇製勝論”大坑,反而讓各大列強越發認可了飛艇的作用。大夥都覺得這種在空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的武器,是脆弱的飛機不能比的。
就算是這場空戰的失敗者,英法兩國也不例外,他們並不認為這場空戰是飛艇不行,而是飛機太渣沒有起到掩護的作用。就好像兩支艦隊主力對轟前,其中一方的輕型艦艇慘敗,被對方的驅逐艦雷擊打亂了陣型,這樣一來當然打不贏。
不過他們的想法也不能算錯,這場戰役的過程也卻是如此。英法的飛機被打敗後,就成了純飛艇部隊麵對德國的飛艇飛機聯合攻擊,這樣打起來不輸才怪。
於是此戰之後,各國對飛艇尤其是巨型武裝飛艇這種“空中巡洋艦”的投入更加狂熱,其力度已經不比主力艦差多少了。另外對於飛機這種空戰“輔助”武器的投入,也是大力加強了。
中國作為空戰理論和航空技術的領頭羊自然不會坐著等對手追上來,這幾年在中國大陸上空,出現越來越多大型飛艇和巨型飛艇的影子。飛艇雖然有種種缺點,比如容易受天氣影響,風大時容易受損等等,不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德嗣還是認為飛艇的價值相當大。因為中國的特殊國情,使得德嗣越用越覺得飛艇好用,於是繼續投資發展,飛艇越造越多,越造越大。到現在為止,中國的軍隊和各個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已經擁有了330多艘大型以上的飛艇。
按照中國的劃分標準,有效載重量一噸指海拔156米,溫度15攝氏度的標準條件下的有效載重量)以下的,是超小型飛艇;有效載重量6噸以下的,是小型飛艇;有效載重量6--0噸的,是中型飛艇;3-/0噸的,是大型飛艇。有效載重量8~150噸的,就是巨型飛艇。有效載重量150噸以上,就是超巨型飛艇。
中國現在最大的飛艇是翔鯨級,這是一種半硬式飛艇,長達20米,寬6米,全高55米(含尾翼和吊艙),內有3萬立方米氣囊,空重100噸,氣囊提供的總浮力達到30噸,可用有效運載能力達到0噸的超巨型飛艇。
比原時空那個不幸掛掉的興登堡號還大一半。不過,這款被稱為翔鯨級的飛艇速度沒有後來的興登堡號那麽快,因為這時的引擎出力還不足,所以它隻有100公裏的時速,不過這已經很夠用了。
這款翔鯨級飛艇最初是以軍用運輸飛艇的標準建造,又是半硬式飛艇,比興登堡那種硬式飛艇的自重更輕,又不像興登堡號那樣有豪華的內部裝修和各種功能設施,因此貨艙空間與載重量就比同級的硬式飛艇更大。如果拿來載人的話,一條一次最多可以運載一個標準步兵營的步兵及其裝備,約3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
不過後來出現的豪華客運版翔鯨級,同樣也有了各種奢華的內部裝修和各種功能設施,也因此有效載重量降低到了180噸,可以一次運載80名旅客進行越洋飛行。
德嗣會覺得飛艇好用的原因,主要是國內的鐵路基礎太差。如果是在歐洲這樣鐵路網密布的地方,大運量用鐵路比較好,要求快速小運量的話可以用飛機運,但此時的運輸機並沒有比飛艇快多少,航程也短得多,載重量更是沒得比。而中國的情況讓他毫無選擇,鐵路網的密度嚴重不足,飛機的運載量和航程也不足,成本還高。所以德嗣覺得,對這個時代的中國而言,實在沒有比飛艇更好的運輸工具了。
舉例來說,比如目前配置在藏南地區的2部,其平時物資消耗估計約每天噸,一個月就要20噸,戰時估計會到30噸左右。從川藏公路的起點安到部隊所在地藏南,公路裏程有大約2100公裏,以目前的6噸載重卡車跑這段路平均時速約隻有3公裏,總共需要6小時車程,假設每天跑2小時,需要6天,算上裝貨卸貨、檢修保養,跑一趟來回需要2天,一台車一個月隻能跑兩趟。20噸的物資那就需要至少2輛卡車,144名司機,中間還要設立多個補給點。
而換成飛艇的話,就大不一樣。因為空中航線基本上是直線,安到藏南的直線距離隻有106公裏左右,鯤鵬級隻要飛行10個小時,夜間用來裝卸貨,晝間用來飛行,一個來回也隻需要兩天。鯤鵬級在66米高度飛行時,有效載重為20噸貨物(60米以下低空可以達到20噸)。因此隻要用一艘飛艇加6名機組成員,一個月跑上六趟就行了,且運量還有上調的潛力(前述任務一個月可出動15次,極限運量186噸)。除非內地通到藏南的鐵路完成,否則還真沒有其他東西能和飛艇競爭。
有人可能認為氫氣飛艇不安全,但是實際上氫氣飛艇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危險。
比如“齊柏林伯爵”號飛艇,它在192年-1937年的b年間,作了590次飛行,其中包括144次越洋飛行(14-次飛越大西洋,l次飛越太平洋),總計170萬公裏,安全運送旅客三萬四千多人次,直到1937年6月b日完成最後一次飛行。在1937年6月6日的興登堡飛艇慘案後不久,所有的飛艇都停止了商業飛行。“齊柏林伯爵”號飛艇從此就被默默地禁錮在巨大的飛艇庫中,再也沒有重上藍天。1940年-月,在當時德國空軍元帥戈林的一紙命令下,“齊柏林伯爵”號被拆毀,構成其艇身骨架的鋁材被轉用在飛機生產上。
其實德嗣一直覺得,興登堡號慘案一發生就全麵停止飛艇,其中如果不是有什麽內幕,就是當權者腦子進水了。因為這完全是一種因噎廢食的,極為愚蠢的行為,完全不符合邏輯。隻要仔細想想就知道,泰坦尼克號也是遇難了,但怎麽不全麵停止客輪經營呢?還有後世那麽多的空難,那麽多的車禍,怎麽沒有全麵停止飛機和車輛呢?這些災禍死的人,比飛艇失事死的人多了不知多少倍。
德嗣認為就算是此事沒有內幕,興登堡號也隻是比較倒黴而已,畢竟“齊柏林伯爵”號飛艇安全運營了b年。而且就算是興登堡號在100米的空中失事,艇上3多人也隻是死了3幾個,可要是換成飛機,能活下來10個就謝天謝地了。
這麽強大的運力,不拿來好好利用實在是太可
可惜了。當然德嗣也盡量著手改善飛艇的運作環境和安全性能。比如說飛艇受氣候影響較大,他就讓人在全國各地建立氣象站,每天以電報回報各地氣象給中央氣象局,以進行天氣預測。此外,內陸特別是西北,氣候情況比沿海穩定的多,就把飛艇的主要使用放在這裏。不過這個年代的飛機遇上風暴,其表現也不會比飛艇好多少。
至於安全性,中國的設計師盡量加強了防火措施,如將氣囊材質加上石棉布,將結構支架上防火漆之類,設置自動滅火器等等。針對硬式飛艇容易被大風吹折,破壞外殼的缺點,就從前年開始淘汰了這種構型,全麵轉為半硬式飛艇和軟式飛艇。
另外就是把氫氣飛艇拿來運貨而不運人,這樣就算人品實在不好爆炸了,也就沒有太多人命顧慮了。跑客運的都是氦氣飛艇,其安全性當然就更不用說了,絕對超過飛機。因為氦氣飛艇就算出事,隻要不是氣囊損壞一半以上,它都是慢慢降下去。而飛機一旦出事,你懂的……
更有一點讓德嗣無法放棄的優點,就是這些巨型飛艇對於國民士氣有著極大的鼓舞效果。另外對於那些新領土的人民也有極大的震懾和安撫作用,當巨型飛艇從他們頭上飛過是,那種驚人的龐大和壓迫感會讓他們感到敬畏。
總統府。
“沒有衛星真是不方便,我們的無人礦產勘測器隻有6台,它們最大高度隻有-萬米,如果要監視全球根本不夠用”德嗣說道。“我們的運載火箭計劃進行到什麽程度了?”
顧曉綠翻了翻掌上電腦,說道:“330l所箭研究所)的最新成果是把火箭打到了20公裏高度,載荷20公斤
“衛星采用的低軌道都要400公裏高,差得也太多了,就算作間諜衛星,也低了些……”德嗣敲了敲桌子,說道:“讓他們繼續加油,爭取在明年能做到160公裏高度,400公斤載荷,因為按照34所(衛星研究所)的說法,以現有技術水平,要做出功能滿意的間諜衛星,400公斤是下限。”
衛星這種東西實在太有用了,所以中國的運載火箭計劃這個項目是從19ll年2月就開始了。以中國現在掌握的技術和資料,小型火箭如火箭彈等都沒什麽難度,隻有成本高低的問題。最困難的就是大型運載火箭,雖然這種東西在2世紀已經不算什麽高科技了,各種資料都很齊全,但以現在的技術還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出來。
在德嗣來的那個年代,除了在一些特殊場合,運載火箭這種性價比極低的東西已經很少使用了。在進行大氣層外運輸的時候,比較常用的除了反重力裝置之外,還有一種東西就是“質量投射器”。反重力裝置這種東西的科技樹實在太高,估計沒有了百八十年是攀不上去的。也就是說,除了運載火箭之外,就隻有“質量投射器”比較現實。所謂“質量投射器”,其原理就是和電磁炮差不多,不過它發射的不是炮彈而是衛星、飛船等等東西。現在當然造不出來,不過也和火箭計劃一樣,開始搞預研了。雖然短期內搞不出來,但這個項目的研究會延伸出許多有用的副產品,比如電磁炮、超導、能量、材料等方麵的東西。
作為穿越者,除了火箭衛星之外,另外一項重要的國防黑科技——核武器,德嗣當然更不可能忘了這項大殺器
從1909年開始,星科集團就自己出生或者通過各個馬甲公司,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尼日爾、馬拉維(尼亞薩蘭)等地大肆收購圈占鈾礦石產地,隻是占地,沒有立即開發。到了1910年,隴海鐵路通車後,德嗣就下令在西北的幾個沒有人煙的荒涼地方修建巨型礦石倉庫。
19ll年,中國就通過各種渠道開始囤積鈾礦石了。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從美國、俄國、南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每年購買大量鈾礦石,屯積在國內。這個時代的鈾礦石價格非常便宜,平均每噸隻要26美元(同期鐵礦石每噸6美元)。因為他又不要那些鈾礦工人進行提煉的工序,隻要求他們挖出礦石,敲碎,簡易篩選後就裝船運到中國。在德嗣的規劃中,製取提煉黃餅的工序應該全部在國內完成,以保證技術不會外流。另外也可以順便培養國內的提煉工藝。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那些鈾礦石才賣得如此便宜。那些地方政府、礦場主和工人都不知道這東西有什麽用處,平時除了某些科學家偶爾會來買上幾噸,其餘時候根本沒人要,丟地上都沒人撿的,自然便宜得很。而且總在收購的時候,也隻是要求他們敲碎之後進行一下簡單選礦就可以交貨,實在是方便得很,因此也就沒有特別提高價格。另外像是瀝青鈾礦這種較難開采的東西,價格就低不下來,他也就沒買了,留到把其他結晶鈾礦買完了以後再說。就算沒買完留給歐美國家,也可以提高他們的采購成本。
德嗣在買礦石的同時還要求美國、俄國、澳洲、南非、加拿大等地的礦場主擴大產量,希望能達到每年各10萬噸的的采購數量。那些礦場主雖不知道這東西有什麽用,但既然有人肯出錢買,自然也樂得照辦,誰會嫌錢多?便開始四處搜尋礦源,大量擴產,於是大量鈾礦石開始源源不絕流向中國。至於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這兩個重要產地,德嗣沒碰,因為他已經把這兩塊地方算成自己的了。
鈾礦石的天然豐度平均是02%,那麽平均每萬噸就可以得到2噸純鈾。每年花100萬美元買個40萬噸(當然能不能實現是另一回事),累積10年就有400萬噸鈾礦,就是26萬噸的鈾了。先不說造原子彈,光拿來當發電燃料就值不少錢了。雖不能完全壟斷,但如果努力一點,把世界上大部分的鈾礦搜刮到手還是有機會的。
來自後世的德嗣很清楚鈾礦的價值,無論美元、華元還是什麽元,所有的貨幣都會貶值,到了2世紀就連黃金都貶值了。但隻要造出了原子彈和核電廠,鈾就絕對不會貶值的。到了2l世紀,這東西價格飆升,早就比黃金還貴了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個貧油國,也是個貧鈾國,本國自產的那點兒鈾礦隻夠用來做一點點大殺器,連核電站都沒法多開。國際上被人卡脖子,鈾礦炒作得坑爹的貴,這是很讓人鬱悶的事情。現在不趁著大夥不了
解這東西,因而價格便宜的時候使勁搜刮,以後就追悔莫及了。
另外,德嗣在運作鈾礦的時候,也和其他礦產一樣,無論是開采還是收購,大都是通過國外馬甲公司進行。在這個年代可沒有後世那種慎密的物流監測手段,隻要讓多個馬甲公司多倒幾次手,就是神仙也不知道這些礦石最終流向哪裏。再說這個時候也沒有那個國家回去注意鈾礦石的流向。
到了現在,德嗣連采帶買,已經從世界各地搜刮了將近2萬噸鈾礦石,這些礦石全部存儲在西北沙漠裏的鈾礦倉庫群裏。你問總為什麽要想壟斷世界上的鈾礦?呃,這當然是為了世界人類的和平幸福著想,讓他們免於核戰陰影啊。這麽偉大、高尚的事情,也隻有總這樣節操滿滿的人才做得出來。
“給那些馬甲公司說一下,鈾礦的開采要繼續擴大,下半年下水的幾艘鈾礦專用運輸船要盡快投入使用,這也是為了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啊……”德嗣笑著說道。
“是,我馬上安排……”顧曉綠忍著笑把這些命令記錄下來。
這時,顧曉青敲門進來,她對德嗣說道:“總,德國駐華大使豪森請求與您會麵……”
“豪森?他是準備於什麽?從現在的局麵看,德國是大占優勢啊……”德嗣有些詫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