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願聞其詳。”江烽神色不變,雖說打造一支屬於淮右自己的騎軍是自家的心思,但是他也並非聽不進人言的人主兒,羅鄴和趙文山都是河朔悍將,這麽說肯定有其道理。
“君上,騎軍和步軍不同,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其行進方式,步軍是用兩條腿走路,這人一生下來就是靠兩條腿走路,所以這無需訓練,自然就會,但是騎兵不一樣,騎兵要解決的問題首先就是騎乘戰馬的問題,對於一個尋常旅客,要學會騎馬乃至順利的旅行,也許一年半載足矣,但作為一名騎兵,這遠遠不夠,三五年能讓騎術精湛已經是非常難得或者說有一定騎行天賦的了,尋常人要真正達到騎術精熟,並能雙手脫韁飛馳而不受影響,起碼要六到八年,也就是說要六到八年的訓練,才能夠完全勝任在戰馬上劈、砍、削、刺、抹、挑等基本戰術動作,……”
羅鄴解釋得很詳盡,不愧是大家出身,講述的內容也是通俗易懂,詳略得當。
“以某來說,某家中便有馬場,自幼便開始騎馬,從九歲開始算正式騎馬,十四歲便開始在馬上習弄兵器,十六歲才算是勉強成為一名合格的騎兵,一直到二十歲才稱得上真正精熟馬術與武技,但要說成為一名合格的騎將,也是二十五歲之後才敢說,……”
“像淮水以北,本身不產良馬,諳熟馬術者不多,而對於平常士卒來說,要讓他們從步兵變成騎兵,他們的年齡已經過了最適合習練騎術的時候,除了本身就有良好武道基礎者外,其他人就算是花上三五年也很難達到讓人滿意的騎術水準,……”
“而像北方,尤其是河水以北地區,本身產馬,且大部分人少年時代便開始騎馬,大多數人迫於生計,為人放牧或者充當商隊趟子手,那都是片刻離不開馬,在塞外,無論胡人還是漢人,那更是經年累月生活在馬上,所以為什麽胡人在騎兵上的優勢最為明顯,就是因為他們從一出生就在馬背上,……”
“這些人比起我們淮右騎軍,天生就多了十多二十年騎馬經驗,就憑這一點,我們現在的淮右騎兵就難以趕上,所以屬下以為我們要扭轉這個不利局麵,就應當揚長避短,兵員可以考慮從河朔、平盧、幽燕甚至塞外等地招募,馬匹西北或者幽燕這邊均可,以君上之胸懷魄力,屬下認為要招募三五千甚至更多的騎兵士卒不在話下,尤其是在當下的情形下,……”
羅鄴這番話說得相當順耳,無論是江烽,還是其他人,都聽得十分舒服,不過對於羅鄴最後提出還是應當想辦法從河朔、平盧這些地區通過直接挖人的方式來充實淮右騎軍,江烽倒沒有明確表態。
給出了建議之後羅鄴倒是沒再多說,他也知道這些話有些犯忌諱,淮右本地騎兵水準很難達到最好,必須要河朔或者平盧那邊的兵源來訓練,這種觀點能不能被人君接受,還不僅僅是感情問題,也還涉及其他,羅鄴也隱約知曉,但他覺得自己問心無愧。
商議散了,江烽卻獨自陷入了沉思。
淮右騎軍的問題需要得到正視和解決了,連秦再道都意識到騎軍的兵源和訓練需要改弦易轍,對於具有一定武道水準者,這不是問題,一切問題都可以克服,但尋常士卒就不一樣了,而騎軍更多的思考尋常士卒充實起來的。
羅鄴冒著一定風險進言,估計進了言之後也許還會有些小後悔,擔心自己會不會有其他看法,不過江烽對此倒不太在意。
就目前來說,最好的兵源的確是來自河朔,平盧局麵還算穩定,要想在平盧募兵,遠不及在河朔和泰寧軍轄下方便快捷,甚至開銷也更小。
這些地方的騎兵兵員大多是自小接觸馬匹,比起淮右許多騎兵都是成年之後才來學騎馬,這無疑就多了許多年的經驗,這一點,尤其是幼年就會騎術,是成年學騎射完全不能比的。
秦再道也就是對比了河朔軍的騎軍水平,才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的,也才會向自己提出這一要求,從這個角度來說,秦再道還算是很有胸襟和氣魄,甚至敢於提出放棄現有的淮右騎軍大部分,轉而由河朔騎軍為底子來建立淮右騎兵。
當然秦再道也意識到了一支騎兵力量如果完全由河朔騎兵組成的敏感性,這不利於江烽的控製,同時像羅鄴和趙文山對河朔騎兵影響力太大,也需要考慮進來,所以他也很委婉的提出,可以打亂混編,保留部分老淮右騎兵。
江烽沒有秦再道那麽敏感,他也感覺到了,這種敏感性,甚至自己麾下諸將都比自己更敏感。
事實上像自己麾下諸軍,除了第一軍是固始軍老底子和大梁係軍官組合而成,勉強算得上是自己的嫡係外,甚至連楊堪也是大梁將。
其他諸軍,第二軍、第三軍雖然是由許子清和張越帶領,但兵源大多來自淮北流民,第四第五軍情況相若,水軍清一色來自壽州,現在的六七八九軍更是全由河朔軍底子打造而成。
他很清楚,自己白手起家,既無家族背景淵源,也無其他更多資源輔佐,要想在這個亂世中迅速成長,隻有借他力為己用,這種做法最大的弊病就是需要兼容並蓄,自己要讓這些力量為己所用,並且逐步融入成為自己的嫡係,無他,就是用利益將他們與自己捆綁在一起。
而利益何來?唯有考戰爭奪取地盤,剝奪這些地盤上不為己所用者的利益來滿足己方利益群體的需求,就這麽簡單。
一直到現在,自己做得還不錯,這和淮右一帶周邊的勢力都不是很強,或者說受到了較大削弱有很大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江烽甚至還需要感謝蟻賊。
轉來轉去,還是回到騎兵這個原點上,江烽覺得自己還是應當接受秦再道和羅、趙二人建議,重組淮右騎兵,目前可以依托河朔騎兵組建,但是下一步的招募則不限於河朔,泰寧軍亦可是重點。
之所以把目光放在泰寧軍,是因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泰寧軍麵臨著一個極其困難的局麵。
連續的水旱災害,鄆州、兗州這一帶本來就是靠天吃飯的地方,加上泰寧軍素來就不善於經營地方,泰寧軍轄地一直是寅吃卯糧,加上前年的與大梁一戰,幾乎徹底拖垮了泰寧軍的財政,雖然幾經加稅,但兗鄆之地奔愛就不富庶,所以頓時就爆發了大規模的暴動騷亂,大量的農民向周圍逃亡,泰寧軍甚至連就食都困難,不得不向平盧軍和淮北借貸,但平盧軍自身也不好過,杯水車薪,淮北更是自顧不暇,所以現在的泰寧軍幾乎就是處於曆史最困難時期。
甚至連大梁那邊傳來的消息稱大梁政事堂和崇政院內部都在討論坐觀泰寧軍自行崩潰之後,是否接手兗鄆,而反對接受兗鄆的意見居然占據壓倒性的上風,足見兗鄆諸州的困難程度。
這種情形下,如果能有合適的機會來挖牆腳,未嚐沒有可能。
當然江烽覺得這還可以和自己的徐州攻略聯係起來,這將是一個係統性的大戰略。
********************************************************
“這便是逍遙津?”江烽背負雙手,看著眼前這座古渡口。
肥水靜靜的東流而去,繞著合肥城而過,這一帶地勢平坦,河汊眾多,葦荻茂密,春日裏更是枝葉搖曳,婆娑生姿,很有點兒詩情畫意的氣息。
“嗯,當年張遼在此鏖戰孫吳,險些將孫權斬於此。”楊堪點頭道。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江烽隨口吟誦了一句杜牧的詩,有些感喟的道:“以北征南始終占據居高臨下的優勢,我們淮右的地理位置居於江淮中原之腋下,不可謂不好,但是若是要有所作為,卻需要突破現在的束縛。”
“君上可是在考慮渡淮?”楊堪是最了解江烽的心思的,也是江烽最堅定的擁躉。
“還是七郎知我,眼下吳地大勢已定,吾觀李昪與蟻賊之戰會曠日持久,楚州的爭奪恐怕會超出想象,秦權非想象的那麽簡單,也許他不會再甘於當一流寇了啊。”江烽平靜的道:“我們對吳地就是坐山觀虎鬥,但我們更要有我們自己的路要走。”
周圍的親衛們都警惕地四處觀望打量,江烽這一次也是專門和楊堪來探討一些事情。
在諸將中,最有大局觀的莫過於楊堪和王邈,而張挺眼界雖然也不俗,然其喜出奇兵,在戰略上,江烽仍然主張奇正相合,以正為主。
現在王邈坐鎮潁上,張挺逗留濠州,唯有楊堪算是武將中與自己最為相得的,所以江烽很想聽聽楊堪的看法。
“君上,騎軍和步軍不同,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其行進方式,步軍是用兩條腿走路,這人一生下來就是靠兩條腿走路,所以這無需訓練,自然就會,但是騎兵不一樣,騎兵要解決的問題首先就是騎乘戰馬的問題,對於一個尋常旅客,要學會騎馬乃至順利的旅行,也許一年半載足矣,但作為一名騎兵,這遠遠不夠,三五年能讓騎術精湛已經是非常難得或者說有一定騎行天賦的了,尋常人要真正達到騎術精熟,並能雙手脫韁飛馳而不受影響,起碼要六到八年,也就是說要六到八年的訓練,才能夠完全勝任在戰馬上劈、砍、削、刺、抹、挑等基本戰術動作,……”
羅鄴解釋得很詳盡,不愧是大家出身,講述的內容也是通俗易懂,詳略得當。
“以某來說,某家中便有馬場,自幼便開始騎馬,從九歲開始算正式騎馬,十四歲便開始在馬上習弄兵器,十六歲才算是勉強成為一名合格的騎兵,一直到二十歲才稱得上真正精熟馬術與武技,但要說成為一名合格的騎將,也是二十五歲之後才敢說,……”
“像淮水以北,本身不產良馬,諳熟馬術者不多,而對於平常士卒來說,要讓他們從步兵變成騎兵,他們的年齡已經過了最適合習練騎術的時候,除了本身就有良好武道基礎者外,其他人就算是花上三五年也很難達到讓人滿意的騎術水準,……”
“而像北方,尤其是河水以北地區,本身產馬,且大部分人少年時代便開始騎馬,大多數人迫於生計,為人放牧或者充當商隊趟子手,那都是片刻離不開馬,在塞外,無論胡人還是漢人,那更是經年累月生活在馬上,所以為什麽胡人在騎兵上的優勢最為明顯,就是因為他們從一出生就在馬背上,……”
“這些人比起我們淮右騎軍,天生就多了十多二十年騎馬經驗,就憑這一點,我們現在的淮右騎兵就難以趕上,所以屬下以為我們要扭轉這個不利局麵,就應當揚長避短,兵員可以考慮從河朔、平盧、幽燕甚至塞外等地招募,馬匹西北或者幽燕這邊均可,以君上之胸懷魄力,屬下認為要招募三五千甚至更多的騎兵士卒不在話下,尤其是在當下的情形下,……”
羅鄴這番話說得相當順耳,無論是江烽,還是其他人,都聽得十分舒服,不過對於羅鄴最後提出還是應當想辦法從河朔、平盧這些地區通過直接挖人的方式來充實淮右騎軍,江烽倒沒有明確表態。
給出了建議之後羅鄴倒是沒再多說,他也知道這些話有些犯忌諱,淮右本地騎兵水準很難達到最好,必須要河朔或者平盧那邊的兵源來訓練,這種觀點能不能被人君接受,還不僅僅是感情問題,也還涉及其他,羅鄴也隱約知曉,但他覺得自己問心無愧。
商議散了,江烽卻獨自陷入了沉思。
淮右騎軍的問題需要得到正視和解決了,連秦再道都意識到騎軍的兵源和訓練需要改弦易轍,對於具有一定武道水準者,這不是問題,一切問題都可以克服,但尋常士卒就不一樣了,而騎軍更多的思考尋常士卒充實起來的。
羅鄴冒著一定風險進言,估計進了言之後也許還會有些小後悔,擔心自己會不會有其他看法,不過江烽對此倒不太在意。
就目前來說,最好的兵源的確是來自河朔,平盧局麵還算穩定,要想在平盧募兵,遠不及在河朔和泰寧軍轄下方便快捷,甚至開銷也更小。
這些地方的騎兵兵員大多是自小接觸馬匹,比起淮右許多騎兵都是成年之後才來學騎馬,這無疑就多了許多年的經驗,這一點,尤其是幼年就會騎術,是成年學騎射完全不能比的。
秦再道也就是對比了河朔軍的騎軍水平,才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的,也才會向自己提出這一要求,從這個角度來說,秦再道還算是很有胸襟和氣魄,甚至敢於提出放棄現有的淮右騎軍大部分,轉而由河朔騎軍為底子來建立淮右騎兵。
當然秦再道也意識到了一支騎兵力量如果完全由河朔騎兵組成的敏感性,這不利於江烽的控製,同時像羅鄴和趙文山對河朔騎兵影響力太大,也需要考慮進來,所以他也很委婉的提出,可以打亂混編,保留部分老淮右騎兵。
江烽沒有秦再道那麽敏感,他也感覺到了,這種敏感性,甚至自己麾下諸將都比自己更敏感。
事實上像自己麾下諸軍,除了第一軍是固始軍老底子和大梁係軍官組合而成,勉強算得上是自己的嫡係外,甚至連楊堪也是大梁將。
其他諸軍,第二軍、第三軍雖然是由許子清和張越帶領,但兵源大多來自淮北流民,第四第五軍情況相若,水軍清一色來自壽州,現在的六七八九軍更是全由河朔軍底子打造而成。
他很清楚,自己白手起家,既無家族背景淵源,也無其他更多資源輔佐,要想在這個亂世中迅速成長,隻有借他力為己用,這種做法最大的弊病就是需要兼容並蓄,自己要讓這些力量為己所用,並且逐步融入成為自己的嫡係,無他,就是用利益將他們與自己捆綁在一起。
而利益何來?唯有考戰爭奪取地盤,剝奪這些地盤上不為己所用者的利益來滿足己方利益群體的需求,就這麽簡單。
一直到現在,自己做得還不錯,這和淮右一帶周邊的勢力都不是很強,或者說受到了較大削弱有很大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江烽甚至還需要感謝蟻賊。
轉來轉去,還是回到騎兵這個原點上,江烽覺得自己還是應當接受秦再道和羅、趙二人建議,重組淮右騎兵,目前可以依托河朔騎兵組建,但是下一步的招募則不限於河朔,泰寧軍亦可是重點。
之所以把目光放在泰寧軍,是因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泰寧軍麵臨著一個極其困難的局麵。
連續的水旱災害,鄆州、兗州這一帶本來就是靠天吃飯的地方,加上泰寧軍素來就不善於經營地方,泰寧軍轄地一直是寅吃卯糧,加上前年的與大梁一戰,幾乎徹底拖垮了泰寧軍的財政,雖然幾經加稅,但兗鄆之地奔愛就不富庶,所以頓時就爆發了大規模的暴動騷亂,大量的農民向周圍逃亡,泰寧軍甚至連就食都困難,不得不向平盧軍和淮北借貸,但平盧軍自身也不好過,杯水車薪,淮北更是自顧不暇,所以現在的泰寧軍幾乎就是處於曆史最困難時期。
甚至連大梁那邊傳來的消息稱大梁政事堂和崇政院內部都在討論坐觀泰寧軍自行崩潰之後,是否接手兗鄆,而反對接受兗鄆的意見居然占據壓倒性的上風,足見兗鄆諸州的困難程度。
這種情形下,如果能有合適的機會來挖牆腳,未嚐沒有可能。
當然江烽覺得這還可以和自己的徐州攻略聯係起來,這將是一個係統性的大戰略。
********************************************************
“這便是逍遙津?”江烽背負雙手,看著眼前這座古渡口。
肥水靜靜的東流而去,繞著合肥城而過,這一帶地勢平坦,河汊眾多,葦荻茂密,春日裏更是枝葉搖曳,婆娑生姿,很有點兒詩情畫意的氣息。
“嗯,當年張遼在此鏖戰孫吳,險些將孫權斬於此。”楊堪點頭道。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江烽隨口吟誦了一句杜牧的詩,有些感喟的道:“以北征南始終占據居高臨下的優勢,我們淮右的地理位置居於江淮中原之腋下,不可謂不好,但是若是要有所作為,卻需要突破現在的束縛。”
“君上可是在考慮渡淮?”楊堪是最了解江烽的心思的,也是江烽最堅定的擁躉。
“還是七郎知我,眼下吳地大勢已定,吾觀李昪與蟻賊之戰會曠日持久,楚州的爭奪恐怕會超出想象,秦權非想象的那麽簡單,也許他不會再甘於當一流寇了啊。”江烽平靜的道:“我們對吳地就是坐山觀虎鬥,但我們更要有我們自己的路要走。”
周圍的親衛們都警惕地四處觀望打量,江烽這一次也是專門和楊堪來探討一些事情。
在諸將中,最有大局觀的莫過於楊堪和王邈,而張挺眼界雖然也不俗,然其喜出奇兵,在戰略上,江烽仍然主張奇正相合,以正為主。
現在王邈坐鎮潁上,張挺逗留濠州,唯有楊堪算是武將中與自己最為相得的,所以江烽很想聽聽楊堪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