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家男人們的人眼中,西瓜種植技術再好,賺的錢再多,也比上有一套更趁手更鋒利的木工工具,比不上在木工一技上的新突破,甚至比不上幾塊上好的木料。西瓜種的好是錦上添花,而木工之道卻是他們的立世之本源。
這一點,作為何家掌舵人的何大爺心中一直都明白,並且身體力行,為小輩們做了榜樣,才沒有讓何家的下一代們在心智尚未成熟的時候,先被利益迷了眼、亂了心智。這也是跟著何大爺學習的何禾與何林兄弟倆最大的收獲。
從來到何大爺這裏學習開始,已經快要四年了。何禾與何林從一開始的旁觀打下手,處理初始木料,到做一些小零件、小板凳,再到如今能單獨完成一架何氏搖籃,做一些大件兒的家具,進步不可謂不大。
何大爺傾注在他們兄弟倆身上的心血不比何寧少多少,也沒有想著私藏什麽。畢竟,家族技藝的傳承沒有師傅與學徒之間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顧慮,何大爺是真心盼著能將何家的祖傳的手藝一代代傳承下去。倘若下一輩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不僅能顯出他老人家教人的本領,最重要的是還能讓何家的手藝發揚光大。
何家之前居住在臨近北猛國的北方,那裏民風剽悍,人們大多喜歡厚重而不失大氣,奔放而不失莊重的風格,何家出產的木製品也多是這樣的類型。到了地處中原的北李村,由於隸屬溝通南北的要道樞紐,信息流動快,商品貿易昌盛,人們都喜歡追逐時尚,而近十年比較流行的不是北方的厚重奔放,反倒是南方的精巧細致。
為此,何大爺以及倆兒子何大柱與何大興也是活到老學到老,近今年也在雕刻之道上下了不少功夫,經常到鎮上買一些南方過來的精巧玩意兒,帶回家一邊琢磨一邊練習。於是,他們手裏也常常出品一些花樣新潮,雕刻繁複的精製品。
而跟著他們學習的何禾與何林兄弟倆也在雕刻之道上下了不少功夫,每天花費大把的時間雕刻花樣。
與之相反的是何寧,對這些花裏胡哨的款式依然不太感冒。如果不是何大爺時不時的給他布置一些強製性的任務,他估計都不會碰幾次刻刀。
適應了現代快捷、便利工具的何寧,更傾向於創作出更精準有效,能最大限度的解放人力的器具,成為像木聖張衡那樣的人物。
這四年裏,何寧也是在不斷地吸收知識,快速成長,再加上有個誌同道合的好友時常交流著,他的進步也是顯而易見的。這兩年也確實研製成功了那麽幾個挺有實用的成果。
其中讓他花費心血和時間最多的,還是最早開始的筒車。其實就原理而言,筒車的原理並不難,見過幾次的人大致都能明白它的工作原理,即便其中有些細節問題做不好的話會影響運行效率,但隻要肯花點心思實驗總結,就能完美解決。
但之所以耗費這麽久的時間,一方麵是因為建造一架筒車花費很大,僅憑何寧與王章沐的小金庫可撐不起反複的試驗花費。雖然,一開始何寧提出先用小模型來模擬,但實物與模型雖然構造原理相同,使用中遇到的實際情況卻大大不同。實物筒車除了要考慮結構合理的問題,還要考慮選材製作、運行效率、機械磨損等實際問題。這些實際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模型模擬中是難以發現的,必須通過建造實物繁複實驗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而實際情況中,一般村子裏要建造筒車,是要向全村的村民集資的,可見一架筒車花費可不小。即使,何寧這幾年又搞出了不少新發明,小金庫也有各種進項,也實在抵不住建幾架筒車的,這也是耗費了這麽長時間的主要原因了。
另一個方麵是因為筒車是何寧與王章沐以前從來沒接觸過的,都是隻看過幾次大致了解的程度,沒有更深入的認識,也沒有師傅告訴他們製作過程中的各種技巧與訣竅,兩人隻能用掌握的一些方法觸類旁通,摸索著行進。再加上何寧與王章沐都是精益求精的個性,總想著找到最合理有效、磨損度最小的構造。這也造成過程中多次出現否定重來,修改方案的情況。
盡管個中辛苦一言難盡,兩人還是竭盡心力耗費兩年半的時間攻克了種種困難完成了。
何寧不知道他們設計出來的這一款筒車和現在南方普遍使用的筒車有多少相似之處,但他知道,他的這款筒車絕對不比他們的差就是了。
兩人完成的第一架筒車作品搭建在何家田地附近水流比較湍急的河岸邊,試運行成功那天,何家就順著河道挖了淺淺的一條小溝渠,可以直通自家地裏。
當時,還引來不少村民圍觀,種了大半輩子地的村民們又不是傻,一眼就看出了筒車的妙用。有了這麽個大家夥,何家以後澆地得省多大力氣啊。這種不需人力就能自行灌溉的物件兒既讓人為之巧妙驚歎,又讓人覺得大大的實用。一時間,過來的村民們紛紛圍著何家人打聽情況。
如此一來,何寧不僅宣傳了他的筒車,還在北李村甚至周邊幾個村子裏出了名,成了一位遠近聞名的木工小神童。
說起來,這兩年打從何寧手裏出來的新鮮玩意兒也不少了,從一開始的何氏搖籃,到溜冰鞋,再到後來改良的梳妝台、折疊傘、搖椅以及折疊床榻等等實用又不貴的產品,給何家帶來不少收益。要是這個時代有申請專利一說,何家定能賺得更多,何寧也不用愁筒車的建造費了。
盡管,設計出這些的都是何寧,但村民都是從何家人的嘴中聽來的,真實性有待考察,畢竟何寧之前癡傻過一段時間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的。
然而,此次筒車試運行時,是何寧指揮著安裝,大家問起筒車的事情,何寧也是回答的滔滔不絕,顯然是對它的每個零件兒都熟悉到某種程度的。這件事給北李村村民們帶來的視覺衝擊是巨大的,讓他們重新認識了這個十幾歲的少年,也相信了之前何家人的話。
筒車成功設計出來了,給何寧帶來了名望,讓王章沐也揚眉吐氣了一把,但他的銷售情況並不樂觀。這一點,在他們製作的過程中,何寧已經意識到了,也沒有太失望。
畢竟,造價擺在那裏,銷售市場又是麵向廣大農民,即便,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好東西,但有魄力做第一個吃螃蟹的卻寥寥。
周圍附近幾個村子來打聽、圍觀的人不少,可一聽到價錢就紛紛退縮了。
如此下去也不是辦法,何寧就把注意打在了不差錢的李地主家身上。
作為北李村西瓜種的最好的人家,何家與常來收購的李管家也是相熟不少,走不通村民路子的何寧就聯係上了李管家。
李地主家財萬貫北李村人人都知道,但李地主名下的田產到底有多少,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反正僅附近幾個村子隸屬李地主的就已經讓人數不清了。
李家地多,但李家人真正來錢的地方卻不是土地,而是與北邊的行商。正因如此,李家的主子們對於土地裏的事情都不大放在心上。唯一關注了的西瓜種植,還是因為李欣然愛吃西瓜。當然,最終還被充分利用了一把,引為噱頭,為李家鞏固、擴大人際交往立了一份功。
主子們如此,下麵的人為了憂主子所憂,自然也關注行商更多。李管家雖然打理著李家的田產,但畢竟管理著一大家子,精力有限,對農業方麵也就每年收獲的時候監督收收租,年底的時候審審賬,關心一下收益而已,並沒有時間關注更換新農具,引進先進農業技術方麵的問題。
因此,何寧來找他談筒車的事情時,李管家並沒有太當回事。但畢竟兩家有過交易,何寧雖然年齡小卻很得小姐的倚重,李管家還是認真的聽完了何寧的推銷,但也僅此而已了。
李管家沒什麽興趣的態度,何寧看在眼裏,也不再繼續推銷筒車的好處,反倒建議李管家先買一輛試試。等明年地裏的莊稼收獲了,可以對比一下有筒車澆灌與沒有筒車澆灌的田地的收成,如此,這筒車有沒有作用,作用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到時候再考慮在別的田地裏增設筒車也不遲。
何寧的這番話一說,李管家倒生出幾分興趣,他對農業懂得不多,但對人情往來的套路卻見的不少。何寧敢這麽說,自然是對筒車有著十分的信心。這一點,李管家是看出來了的。真金不怕火煉,他不介意試這麽一次。最主要的是,在村民們看來很高的造價,在李管家眼中確實不算什麽。若這筒車真像何寧說的那麽有用,也必會帶來更多的收益才是。
就這樣,筒車的銷售賣出了最難的第一步。
等接下來一年的莊稼收獲後,何寧收到了來自李管家的好消息——他要訂購三架筒車。
這也成為了年後,何寧與王章沐的重頭工作。為了在春耕前做好派上用場,兩人是忙得腳不沾地,卻又樂此不彼。
這一點,作為何家掌舵人的何大爺心中一直都明白,並且身體力行,為小輩們做了榜樣,才沒有讓何家的下一代們在心智尚未成熟的時候,先被利益迷了眼、亂了心智。這也是跟著何大爺學習的何禾與何林兄弟倆最大的收獲。
從來到何大爺這裏學習開始,已經快要四年了。何禾與何林從一開始的旁觀打下手,處理初始木料,到做一些小零件、小板凳,再到如今能單獨完成一架何氏搖籃,做一些大件兒的家具,進步不可謂不大。
何大爺傾注在他們兄弟倆身上的心血不比何寧少多少,也沒有想著私藏什麽。畢竟,家族技藝的傳承沒有師傅與學徒之間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顧慮,何大爺是真心盼著能將何家的祖傳的手藝一代代傳承下去。倘若下一輩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不僅能顯出他老人家教人的本領,最重要的是還能讓何家的手藝發揚光大。
何家之前居住在臨近北猛國的北方,那裏民風剽悍,人們大多喜歡厚重而不失大氣,奔放而不失莊重的風格,何家出產的木製品也多是這樣的類型。到了地處中原的北李村,由於隸屬溝通南北的要道樞紐,信息流動快,商品貿易昌盛,人們都喜歡追逐時尚,而近十年比較流行的不是北方的厚重奔放,反倒是南方的精巧細致。
為此,何大爺以及倆兒子何大柱與何大興也是活到老學到老,近今年也在雕刻之道上下了不少功夫,經常到鎮上買一些南方過來的精巧玩意兒,帶回家一邊琢磨一邊練習。於是,他們手裏也常常出品一些花樣新潮,雕刻繁複的精製品。
而跟著他們學習的何禾與何林兄弟倆也在雕刻之道上下了不少功夫,每天花費大把的時間雕刻花樣。
與之相反的是何寧,對這些花裏胡哨的款式依然不太感冒。如果不是何大爺時不時的給他布置一些強製性的任務,他估計都不會碰幾次刻刀。
適應了現代快捷、便利工具的何寧,更傾向於創作出更精準有效,能最大限度的解放人力的器具,成為像木聖張衡那樣的人物。
這四年裏,何寧也是在不斷地吸收知識,快速成長,再加上有個誌同道合的好友時常交流著,他的進步也是顯而易見的。這兩年也確實研製成功了那麽幾個挺有實用的成果。
其中讓他花費心血和時間最多的,還是最早開始的筒車。其實就原理而言,筒車的原理並不難,見過幾次的人大致都能明白它的工作原理,即便其中有些細節問題做不好的話會影響運行效率,但隻要肯花點心思實驗總結,就能完美解決。
但之所以耗費這麽久的時間,一方麵是因為建造一架筒車花費很大,僅憑何寧與王章沐的小金庫可撐不起反複的試驗花費。雖然,一開始何寧提出先用小模型來模擬,但實物與模型雖然構造原理相同,使用中遇到的實際情況卻大大不同。實物筒車除了要考慮結構合理的問題,還要考慮選材製作、運行效率、機械磨損等實際問題。這些實際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模型模擬中是難以發現的,必須通過建造實物繁複實驗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而實際情況中,一般村子裏要建造筒車,是要向全村的村民集資的,可見一架筒車花費可不小。即使,何寧這幾年又搞出了不少新發明,小金庫也有各種進項,也實在抵不住建幾架筒車的,這也是耗費了這麽長時間的主要原因了。
另一個方麵是因為筒車是何寧與王章沐以前從來沒接觸過的,都是隻看過幾次大致了解的程度,沒有更深入的認識,也沒有師傅告訴他們製作過程中的各種技巧與訣竅,兩人隻能用掌握的一些方法觸類旁通,摸索著行進。再加上何寧與王章沐都是精益求精的個性,總想著找到最合理有效、磨損度最小的構造。這也造成過程中多次出現否定重來,修改方案的情況。
盡管個中辛苦一言難盡,兩人還是竭盡心力耗費兩年半的時間攻克了種種困難完成了。
何寧不知道他們設計出來的這一款筒車和現在南方普遍使用的筒車有多少相似之處,但他知道,他的這款筒車絕對不比他們的差就是了。
兩人完成的第一架筒車作品搭建在何家田地附近水流比較湍急的河岸邊,試運行成功那天,何家就順著河道挖了淺淺的一條小溝渠,可以直通自家地裏。
當時,還引來不少村民圍觀,種了大半輩子地的村民們又不是傻,一眼就看出了筒車的妙用。有了這麽個大家夥,何家以後澆地得省多大力氣啊。這種不需人力就能自行灌溉的物件兒既讓人為之巧妙驚歎,又讓人覺得大大的實用。一時間,過來的村民們紛紛圍著何家人打聽情況。
如此一來,何寧不僅宣傳了他的筒車,還在北李村甚至周邊幾個村子裏出了名,成了一位遠近聞名的木工小神童。
說起來,這兩年打從何寧手裏出來的新鮮玩意兒也不少了,從一開始的何氏搖籃,到溜冰鞋,再到後來改良的梳妝台、折疊傘、搖椅以及折疊床榻等等實用又不貴的產品,給何家帶來不少收益。要是這個時代有申請專利一說,何家定能賺得更多,何寧也不用愁筒車的建造費了。
盡管,設計出這些的都是何寧,但村民都是從何家人的嘴中聽來的,真實性有待考察,畢竟何寧之前癡傻過一段時間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的。
然而,此次筒車試運行時,是何寧指揮著安裝,大家問起筒車的事情,何寧也是回答的滔滔不絕,顯然是對它的每個零件兒都熟悉到某種程度的。這件事給北李村村民們帶來的視覺衝擊是巨大的,讓他們重新認識了這個十幾歲的少年,也相信了之前何家人的話。
筒車成功設計出來了,給何寧帶來了名望,讓王章沐也揚眉吐氣了一把,但他的銷售情況並不樂觀。這一點,在他們製作的過程中,何寧已經意識到了,也沒有太失望。
畢竟,造價擺在那裏,銷售市場又是麵向廣大農民,即便,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好東西,但有魄力做第一個吃螃蟹的卻寥寥。
周圍附近幾個村子來打聽、圍觀的人不少,可一聽到價錢就紛紛退縮了。
如此下去也不是辦法,何寧就把注意打在了不差錢的李地主家身上。
作為北李村西瓜種的最好的人家,何家與常來收購的李管家也是相熟不少,走不通村民路子的何寧就聯係上了李管家。
李地主家財萬貫北李村人人都知道,但李地主名下的田產到底有多少,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反正僅附近幾個村子隸屬李地主的就已經讓人數不清了。
李家地多,但李家人真正來錢的地方卻不是土地,而是與北邊的行商。正因如此,李家的主子們對於土地裏的事情都不大放在心上。唯一關注了的西瓜種植,還是因為李欣然愛吃西瓜。當然,最終還被充分利用了一把,引為噱頭,為李家鞏固、擴大人際交往立了一份功。
主子們如此,下麵的人為了憂主子所憂,自然也關注行商更多。李管家雖然打理著李家的田產,但畢竟管理著一大家子,精力有限,對農業方麵也就每年收獲的時候監督收收租,年底的時候審審賬,關心一下收益而已,並沒有時間關注更換新農具,引進先進農業技術方麵的問題。
因此,何寧來找他談筒車的事情時,李管家並沒有太當回事。但畢竟兩家有過交易,何寧雖然年齡小卻很得小姐的倚重,李管家還是認真的聽完了何寧的推銷,但也僅此而已了。
李管家沒什麽興趣的態度,何寧看在眼裏,也不再繼續推銷筒車的好處,反倒建議李管家先買一輛試試。等明年地裏的莊稼收獲了,可以對比一下有筒車澆灌與沒有筒車澆灌的田地的收成,如此,這筒車有沒有作用,作用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到時候再考慮在別的田地裏增設筒車也不遲。
何寧的這番話一說,李管家倒生出幾分興趣,他對農業懂得不多,但對人情往來的套路卻見的不少。何寧敢這麽說,自然是對筒車有著十分的信心。這一點,李管家是看出來了的。真金不怕火煉,他不介意試這麽一次。最主要的是,在村民們看來很高的造價,在李管家眼中確實不算什麽。若這筒車真像何寧說的那麽有用,也必會帶來更多的收益才是。
就這樣,筒車的銷售賣出了最難的第一步。
等接下來一年的莊稼收獲後,何寧收到了來自李管家的好消息——他要訂購三架筒車。
這也成為了年後,何寧與王章沐的重頭工作。為了在春耕前做好派上用場,兩人是忙得腳不沾地,卻又樂此不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