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足壇,技戰術的改革讓這項運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現代足球總是非常強調傳球,但在足球起源時代可並非如此。
早期的足球是建立在過人的基礎上,球員在拿球之後會迅速帶球向前突破,此時球隊的其他人會專注於在拿球人丟球之後迅速奪回球權。
考慮到球員接球之後的第一想法,19世紀的足球其實更像橄欖球,而非現代的足球:傳球非常罕見,如果傳球也隻是迫不得已。
但傳球的打法卻在日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一支名叫女王公園的球隊統治者蘇格蘭足壇。1872年蘇格蘭同英格蘭的比賽中,這支球隊為國家隊提供了很多優秀的球員。當時英格蘭隊的球員更加強壯,也開始體現出現代足球的初步風格。但蘇格蘭球員看起來卻更像一個整體,他們在進攻時不會選擇單打獨鬥,而是會用傳球撕扯對手的防線。
這樣的打法讓英格蘭球員感到震驚,因為這是他們完全陌生的概念——球竟然可以傳給位置更好的隊友,這是他們此前從未考慮過的。不出所料,這種團隊的打法讓球員們的能力最大化,並創造了一直更和諧的球隊。此後,這樣的想法傳遍了整個英國,也傳遍了整個歐洲。
雖然當時的球隊經常改變戰術和陣型,但在戰術發展的過程中,各支球隊更關注的是打法風格而非陣型。
但“wm陣型”的誕生可以說是一個例外。
這種金字塔式的體係其實就是2-3-5,上世紀20年代中期,由於越位規則的改變(球和對方門將之間防守隊員不足三人位越位改為不足兩人為越位),這一陣型開始達到統治地位。20世紀初,各支球隊開始了解越位陷阱的價值,但這樣的改變其實遠非完美,各支球隊在造越位時變得更加困難,更加冒險。
阿森納傳奇主帥赫伯特·查普曼意識到球隊必須適應新的越位規則,於是他決定讓球隊的中衛(之後是三中場其中之一的球員)的位置更加靠後,位於兩名邊後衛之間,組成三人的防線。這徹底改變了防守的性質,也讓球隊有了一個穩定的基礎。
但由於這名“中衛”的後撤,球隊中場人手不足,因此內鋒不得不回撤幫助中場,前場隻留下一名中鋒和兩名邊鋒,此時球隊的陣型變成2-3-2-3,也就是常說的wm陣型。此時球隊在防線上擁有足夠的人手,中場也可以得到充分的支援,這也意味著球隊不再隻是單純地強調進攻了。
1953年匈牙利6-3大勝英格蘭可以說是足球曆史上最著名的一場比賽,匈牙利的戰術部署完全處在英格蘭之上。事實上,匈牙利出色表現的核心原因非常簡單:球隊中關鍵球員所扮演的角色完全讓英格蘭球員摸不著頭腦。
盡管不是球隊的明星人物,但匈牙利中鋒南多爾·希代古提卻是匈牙利出色表現的催化劑。英格蘭球員認為身穿9號球衣的他自然會出現在射手的位置,並且參與到和中衛的身體對抗中。
但事實並非如此,他的位置回撤得很深,並且成功地將英格蘭中衛哈裏·約翰斯通吸引出來。比賽中更多時候他扮演的是一個中場的角色,不會直接威脅英格蘭的球門,而是會用傳球幫助球隊的其他前鋒破門。
呃,這是不是古典前腰的雛形?
除了進攻,匈牙利在防守方麵也顯得與眾不同,球隊中場約瑟夫·紮卡裏亞斯也會積極後撤,成為球隊的第二名中衛,這樣的做法也將邊後衛的位置進一步推向邊路(和現在邊後衛的位置差不多)。
這種想法很快傳遍全世界,四後衛的陣型逐漸成為全世界通用的戰術體係。但匈牙利的貢獻還遠不止於此,他們的打法讓攻擊手們學會更好地利用空間,而不是莽撞地直接和對手的防守球員對抗,這樣的藝術同樣得到了快速的傳播。
到了20世紀60年代,鏈式防守的出現改變了球隊的整個防守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改變了清道夫的概念。
奧地利主帥卡爾·拉潘是第一位嚐試在防線身後安排清道夫的主教練,此後,意大利主帥內雷洛·羅科在執教特列斯蒂納時讓這一打法在意大利流行起來,雖然他會經常改變球隊陣型,但清道夫這一角色是始終存在的。
鏈式防守由於在防線上人數占優,所以使用這個打法的球隊最為關注的是如何不丟球,所以導致很多時候比賽場麵十分沉悶和無趣。
裏努斯·米歇爾斯,將全攻全守戰術發揚光大的偉大教練,或許是足球史上最偉大的戰術改革。
沒有固定的位置,不斷換位牽扯著對手的防線,每個人似乎都可以勝任防線、中場和前場的角色。
無冕之王荷蘭隊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可以在前場就開始防守,並且可以從後場就開始發起進攻。
很多人認為這種戰術就是球員可以根據喜歡跑到自己喜歡的位置上,實際上這種戰術對球員的要求非常高,體能,戰術理解能力和執行力。
這個體係的關鍵是總能找到球場上的空間,但足球是十一個人的團隊運動,約翰·克魯伊夫隻有一個,所以難以做到真正的全攻全守的荷蘭隊在世界杯三次未能奪冠。
此後多少戰術大師想創新和改革,卻發現總是繞不過全攻全守的影子,哪怕是21世紀的今天,巴塞羅那和西班牙創造的tiki-taka,也隻是建立在全攻全守的基礎上,實現了部分功能。
這個戰術特別重視球權,特別追求中場的控製權,所以他們很少使用防守反擊,而是盡可能地壓縮空間,試圖在中前場就拿回球權,所以高位壓迫也隨著這個戰術誕生。
當然,世上沒有落後的戰術,也沒有真正先進的戰術,世間萬物都是相生相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隻要足球運動還在,足球戰術永遠不會停下發展的腳步。
今夏法蘭西歐洲杯,有兩隊一開始就使用三後衛陣型,其中一支奇跡般的殺入四強,成為本屆杯賽最大黑馬,那就是首次參加國際大賽正賽的歐洲紅龍威爾士;另外一支就是打進八強,被改打三後衛的德國隊擊敗的老牌強隊意大利。
可以說,歐洲杯四強中的一半球隊都是靠著三後衛陣型贏球的。
這是否說明什麽問題?國際足壇會不會有新的模仿者出現?新賽季的歐洲聯賽我們是否能看到更多改打三後衛陣型的球隊?
《衛報》戰術專欄作家,足球戰術史巨著《倒轉金字塔》作者喬納森·威爾遜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三後衛陣型在上世紀80年代末曾大行其道,但在90年代末就逐漸淡出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單前鋒體係。
陣型的演變遵循一定的規律,三後衛之所以會火,是因為隨著傳統邊鋒的消失,邊後衛不需要再專注於防守,他們的位置提前到中場成為翼衛,留下三名後衛對付兩名前鋒:兩個盯人,一個拖後。
然後,在對陣單前鋒時有兩名後衛空餘出來,三後衛陣型的中場就會被對方壓製,尤其是在兩名翼衛需要去對付4-3-3或4-2-3-1陣型的兩名邊鋒時。
近年來,何塞普·瓜迪奧拉的巴塞羅那給世界足壇帶來了新的變化,一直球隊擁有65%甚至70%的控球率的現象變得越來越常見,那些控球率不到30%的球隊也開始適應這種局麵。
後場擺大巴,不留空當,讓對手在中場隨便倒腳,這種之前不敢想象的打法,現在卻成為了很多球隊的求生之道。在這種情況下,失去中場的控製無關重要,多餘的後衛反而成為一種優勢,因為球隊的目標由“贏球”變成“不輸球”。
在另一端,雙前鋒的配置也重新流行起來,這讓雙中衛的陣型有些無所適從,三後衛卻可以從容應對。
戰術理論固然可以解釋一些問題,但威爾士和意大利使用三後衛,主要還是結合了球員的實際情況。他們絕不是為了打三後衛而打三後衛,隻是三後衛陣型能讓球隊中的優秀球員能有更多發揮,而恰好這種陣型適應了本屆歐洲杯的的節奏,大部分比賽都是攻守分明,很少出現中場肉搏,意大利和威爾士總是能很好地應對攻擊型球隊,但在麵對以防守為主的球隊時反而辦法不多。
雖然三後衛陣型在本屆歐洲杯大行其道,但很難影響到國內聯賽的戰術環境,或許會有一些模仿者,但前紅魔主帥路易斯·範加爾的失敗嚐試已經告訴我們,適用於國家隊的打法,並不能照搬到俱樂部中。因為俱樂部可以給每個位置都尋找最優秀的球員,國家隊卻隻能給有限的球員分配最合理的位置。
所以麥克·費蘭看到首發陣容的時候,會如此擔憂。
明明球隊隻有兩個健康的中衛,但牛帥偏偏將前切爾西後腰邁克爾·埃辛回撤到中後衛位置,兩個邊後衛前提到中場做翼衛,三個中場,前利物浦後腰穆罕默德·西索科和前阿森納後腰馬蒂厄·弗拉米尼防守為主,新任隊長巴斯蒂安·施魏因斯泰格作為中場節拍器,負責球隊大腦,控製比賽節奏和中場調度。雙前鋒中,一個是兩屆英超金靴,但年齡已大狀態下滑的荷蘭前鋒羅賓·範佩西,另一個是在歐洲杯上演克魯伊夫轉身射門的威爾士國腳羅布森·卡努。
這是赫爾城第一次打三後衛陣型,貌似在訓練賽的時候有出現過,但當時以為僅僅是訓練,費蘭沒有想到這是早有預謀的。
“斯旺西的首發名單已經出來了,他們是4-2-3-1陣型,很明顯,他們想通過邊路傳中,中路搶點遠射的方式壓製我們。”牛帥一邊說著,一邊用筆在戰術板上不住的劃來劃去。
這是他第一次在更衣室為球員以及教練講解他的戰術部署,由於第一次打三後衛戰術很冒險,加上主場作戰的斯旺西戰鬥力強悍,所以牛帥必須要把一些戰術細節講清楚。
而費蘭雖然很不滿牛帥臨時變陣,但首次看到這個華夏人講解戰術,不由專注的看著,很想知道他到底有多少本事可以那麽狂妄。
“斯旺西的單前鋒是身高194公分的中鋒,這個西班牙人頭球不錯,腳下活也不錯,但身體一般,戴維斯,這個人就交給你,用你凶悍的近身肉搏和各種小動作讓他感受到什麽是英超比賽,不是他娘的軟骨頭西甲。”
戴維斯摸著光頭嘿嘿一笑,其他人也發出輕笑聲,這個賽前戰術會議沒那麽緊張嘛。
“埃辛,雖然你曾經是大水牛,現在的你已經老了,但你的經驗還在,我讓你踢中衛,是要你做清道夫,在對方進攻的時候,一,排除禁區內的第二落點,二,他們的前腰,那個喜歡前插的冰島大狙不要讓他在禁區裏肆無忌憚的活躍!至於他在禁區外,你不用管,你負責的區域就是禁區內。”牛帥看向埃辛,在白板上貼著23的棋子指了指。
然後看向朱澤明,在板麵上的5號棋子兩邊畫了兩個箭頭,說道:“禁區內幫他們兩個人協防,防守的時候不要失去自己的位置,兩個翼衛的任務是壓縮中路,放他們的邊鋒和邊後衛傳中,你在禁區要嚴防內切突破和傳球射門。根據比賽的情勢,大膽的向前傳球,給前場的前鋒創造得分機會。”
頓了頓,牛帥輕輕的敲了敲戰術麵板,說道:“不要擔心犯規,該出腳就出腳,不管你送出幾個點球,都沒關係,哪個世界級中衛沒犯錯過?”
眾人訝然的看向紅著連的朱澤明,不少人眼中帶有羨慕之情。
能被主教練如此重視,這是要飛起的節奏啊。
費蘭微微張了張嘴,最後還是沒有說話,不管牛帥如何用人,一切都由比賽結果說了算。
“範佩西和卡努雖然是雙前鋒,但範佩西位置偏後,更類似於前腰,可以在前場任何位置活動,卡努突前,但不要和對方中後衛糾纏,多跑動,拉出空當出來。在打進第一個進球之前,我們的戰術就是低位防守,擺大巴,首先保證不丟球。”
說著,牛帥看向施魏因斯泰格,嘴角浮出一絲鬼魅的笑意:“巴斯蒂安,記住,要想打人,就要先學會挨打。等你什麽時候不怕挨打的時候,就是穆老頭後悔的時候。”
早期的足球是建立在過人的基礎上,球員在拿球之後會迅速帶球向前突破,此時球隊的其他人會專注於在拿球人丟球之後迅速奪回球權。
考慮到球員接球之後的第一想法,19世紀的足球其實更像橄欖球,而非現代的足球:傳球非常罕見,如果傳球也隻是迫不得已。
但傳球的打法卻在日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一支名叫女王公園的球隊統治者蘇格蘭足壇。1872年蘇格蘭同英格蘭的比賽中,這支球隊為國家隊提供了很多優秀的球員。當時英格蘭隊的球員更加強壯,也開始體現出現代足球的初步風格。但蘇格蘭球員看起來卻更像一個整體,他們在進攻時不會選擇單打獨鬥,而是會用傳球撕扯對手的防線。
這樣的打法讓英格蘭球員感到震驚,因為這是他們完全陌生的概念——球竟然可以傳給位置更好的隊友,這是他們此前從未考慮過的。不出所料,這種團隊的打法讓球員們的能力最大化,並創造了一直更和諧的球隊。此後,這樣的想法傳遍了整個英國,也傳遍了整個歐洲。
雖然當時的球隊經常改變戰術和陣型,但在戰術發展的過程中,各支球隊更關注的是打法風格而非陣型。
但“wm陣型”的誕生可以說是一個例外。
這種金字塔式的體係其實就是2-3-5,上世紀20年代中期,由於越位規則的改變(球和對方門將之間防守隊員不足三人位越位改為不足兩人為越位),這一陣型開始達到統治地位。20世紀初,各支球隊開始了解越位陷阱的價值,但這樣的改變其實遠非完美,各支球隊在造越位時變得更加困難,更加冒險。
阿森納傳奇主帥赫伯特·查普曼意識到球隊必須適應新的越位規則,於是他決定讓球隊的中衛(之後是三中場其中之一的球員)的位置更加靠後,位於兩名邊後衛之間,組成三人的防線。這徹底改變了防守的性質,也讓球隊有了一個穩定的基礎。
但由於這名“中衛”的後撤,球隊中場人手不足,因此內鋒不得不回撤幫助中場,前場隻留下一名中鋒和兩名邊鋒,此時球隊的陣型變成2-3-2-3,也就是常說的wm陣型。此時球隊在防線上擁有足夠的人手,中場也可以得到充分的支援,這也意味著球隊不再隻是單純地強調進攻了。
1953年匈牙利6-3大勝英格蘭可以說是足球曆史上最著名的一場比賽,匈牙利的戰術部署完全處在英格蘭之上。事實上,匈牙利出色表現的核心原因非常簡單:球隊中關鍵球員所扮演的角色完全讓英格蘭球員摸不著頭腦。
盡管不是球隊的明星人物,但匈牙利中鋒南多爾·希代古提卻是匈牙利出色表現的催化劑。英格蘭球員認為身穿9號球衣的他自然會出現在射手的位置,並且參與到和中衛的身體對抗中。
但事實並非如此,他的位置回撤得很深,並且成功地將英格蘭中衛哈裏·約翰斯通吸引出來。比賽中更多時候他扮演的是一個中場的角色,不會直接威脅英格蘭的球門,而是會用傳球幫助球隊的其他前鋒破門。
呃,這是不是古典前腰的雛形?
除了進攻,匈牙利在防守方麵也顯得與眾不同,球隊中場約瑟夫·紮卡裏亞斯也會積極後撤,成為球隊的第二名中衛,這樣的做法也將邊後衛的位置進一步推向邊路(和現在邊後衛的位置差不多)。
這種想法很快傳遍全世界,四後衛的陣型逐漸成為全世界通用的戰術體係。但匈牙利的貢獻還遠不止於此,他們的打法讓攻擊手們學會更好地利用空間,而不是莽撞地直接和對手的防守球員對抗,這樣的藝術同樣得到了快速的傳播。
到了20世紀60年代,鏈式防守的出現改變了球隊的整個防守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改變了清道夫的概念。
奧地利主帥卡爾·拉潘是第一位嚐試在防線身後安排清道夫的主教練,此後,意大利主帥內雷洛·羅科在執教特列斯蒂納時讓這一打法在意大利流行起來,雖然他會經常改變球隊陣型,但清道夫這一角色是始終存在的。
鏈式防守由於在防線上人數占優,所以使用這個打法的球隊最為關注的是如何不丟球,所以導致很多時候比賽場麵十分沉悶和無趣。
裏努斯·米歇爾斯,將全攻全守戰術發揚光大的偉大教練,或許是足球史上最偉大的戰術改革。
沒有固定的位置,不斷換位牽扯著對手的防線,每個人似乎都可以勝任防線、中場和前場的角色。
無冕之王荷蘭隊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可以在前場就開始防守,並且可以從後場就開始發起進攻。
很多人認為這種戰術就是球員可以根據喜歡跑到自己喜歡的位置上,實際上這種戰術對球員的要求非常高,體能,戰術理解能力和執行力。
這個體係的關鍵是總能找到球場上的空間,但足球是十一個人的團隊運動,約翰·克魯伊夫隻有一個,所以難以做到真正的全攻全守的荷蘭隊在世界杯三次未能奪冠。
此後多少戰術大師想創新和改革,卻發現總是繞不過全攻全守的影子,哪怕是21世紀的今天,巴塞羅那和西班牙創造的tiki-taka,也隻是建立在全攻全守的基礎上,實現了部分功能。
這個戰術特別重視球權,特別追求中場的控製權,所以他們很少使用防守反擊,而是盡可能地壓縮空間,試圖在中前場就拿回球權,所以高位壓迫也隨著這個戰術誕生。
當然,世上沒有落後的戰術,也沒有真正先進的戰術,世間萬物都是相生相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隻要足球運動還在,足球戰術永遠不會停下發展的腳步。
今夏法蘭西歐洲杯,有兩隊一開始就使用三後衛陣型,其中一支奇跡般的殺入四強,成為本屆杯賽最大黑馬,那就是首次參加國際大賽正賽的歐洲紅龍威爾士;另外一支就是打進八強,被改打三後衛的德國隊擊敗的老牌強隊意大利。
可以說,歐洲杯四強中的一半球隊都是靠著三後衛陣型贏球的。
這是否說明什麽問題?國際足壇會不會有新的模仿者出現?新賽季的歐洲聯賽我們是否能看到更多改打三後衛陣型的球隊?
《衛報》戰術專欄作家,足球戰術史巨著《倒轉金字塔》作者喬納森·威爾遜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三後衛陣型在上世紀80年代末曾大行其道,但在90年代末就逐漸淡出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單前鋒體係。
陣型的演變遵循一定的規律,三後衛之所以會火,是因為隨著傳統邊鋒的消失,邊後衛不需要再專注於防守,他們的位置提前到中場成為翼衛,留下三名後衛對付兩名前鋒:兩個盯人,一個拖後。
然後,在對陣單前鋒時有兩名後衛空餘出來,三後衛陣型的中場就會被對方壓製,尤其是在兩名翼衛需要去對付4-3-3或4-2-3-1陣型的兩名邊鋒時。
近年來,何塞普·瓜迪奧拉的巴塞羅那給世界足壇帶來了新的變化,一直球隊擁有65%甚至70%的控球率的現象變得越來越常見,那些控球率不到30%的球隊也開始適應這種局麵。
後場擺大巴,不留空當,讓對手在中場隨便倒腳,這種之前不敢想象的打法,現在卻成為了很多球隊的求生之道。在這種情況下,失去中場的控製無關重要,多餘的後衛反而成為一種優勢,因為球隊的目標由“贏球”變成“不輸球”。
在另一端,雙前鋒的配置也重新流行起來,這讓雙中衛的陣型有些無所適從,三後衛卻可以從容應對。
戰術理論固然可以解釋一些問題,但威爾士和意大利使用三後衛,主要還是結合了球員的實際情況。他們絕不是為了打三後衛而打三後衛,隻是三後衛陣型能讓球隊中的優秀球員能有更多發揮,而恰好這種陣型適應了本屆歐洲杯的的節奏,大部分比賽都是攻守分明,很少出現中場肉搏,意大利和威爾士總是能很好地應對攻擊型球隊,但在麵對以防守為主的球隊時反而辦法不多。
雖然三後衛陣型在本屆歐洲杯大行其道,但很難影響到國內聯賽的戰術環境,或許會有一些模仿者,但前紅魔主帥路易斯·範加爾的失敗嚐試已經告訴我們,適用於國家隊的打法,並不能照搬到俱樂部中。因為俱樂部可以給每個位置都尋找最優秀的球員,國家隊卻隻能給有限的球員分配最合理的位置。
所以麥克·費蘭看到首發陣容的時候,會如此擔憂。
明明球隊隻有兩個健康的中衛,但牛帥偏偏將前切爾西後腰邁克爾·埃辛回撤到中後衛位置,兩個邊後衛前提到中場做翼衛,三個中場,前利物浦後腰穆罕默德·西索科和前阿森納後腰馬蒂厄·弗拉米尼防守為主,新任隊長巴斯蒂安·施魏因斯泰格作為中場節拍器,負責球隊大腦,控製比賽節奏和中場調度。雙前鋒中,一個是兩屆英超金靴,但年齡已大狀態下滑的荷蘭前鋒羅賓·範佩西,另一個是在歐洲杯上演克魯伊夫轉身射門的威爾士國腳羅布森·卡努。
這是赫爾城第一次打三後衛陣型,貌似在訓練賽的時候有出現過,但當時以為僅僅是訓練,費蘭沒有想到這是早有預謀的。
“斯旺西的首發名單已經出來了,他們是4-2-3-1陣型,很明顯,他們想通過邊路傳中,中路搶點遠射的方式壓製我們。”牛帥一邊說著,一邊用筆在戰術板上不住的劃來劃去。
這是他第一次在更衣室為球員以及教練講解他的戰術部署,由於第一次打三後衛戰術很冒險,加上主場作戰的斯旺西戰鬥力強悍,所以牛帥必須要把一些戰術細節講清楚。
而費蘭雖然很不滿牛帥臨時變陣,但首次看到這個華夏人講解戰術,不由專注的看著,很想知道他到底有多少本事可以那麽狂妄。
“斯旺西的單前鋒是身高194公分的中鋒,這個西班牙人頭球不錯,腳下活也不錯,但身體一般,戴維斯,這個人就交給你,用你凶悍的近身肉搏和各種小動作讓他感受到什麽是英超比賽,不是他娘的軟骨頭西甲。”
戴維斯摸著光頭嘿嘿一笑,其他人也發出輕笑聲,這個賽前戰術會議沒那麽緊張嘛。
“埃辛,雖然你曾經是大水牛,現在的你已經老了,但你的經驗還在,我讓你踢中衛,是要你做清道夫,在對方進攻的時候,一,排除禁區內的第二落點,二,他們的前腰,那個喜歡前插的冰島大狙不要讓他在禁區裏肆無忌憚的活躍!至於他在禁區外,你不用管,你負責的區域就是禁區內。”牛帥看向埃辛,在白板上貼著23的棋子指了指。
然後看向朱澤明,在板麵上的5號棋子兩邊畫了兩個箭頭,說道:“禁區內幫他們兩個人協防,防守的時候不要失去自己的位置,兩個翼衛的任務是壓縮中路,放他們的邊鋒和邊後衛傳中,你在禁區要嚴防內切突破和傳球射門。根據比賽的情勢,大膽的向前傳球,給前場的前鋒創造得分機會。”
頓了頓,牛帥輕輕的敲了敲戰術麵板,說道:“不要擔心犯規,該出腳就出腳,不管你送出幾個點球,都沒關係,哪個世界級中衛沒犯錯過?”
眾人訝然的看向紅著連的朱澤明,不少人眼中帶有羨慕之情。
能被主教練如此重視,這是要飛起的節奏啊。
費蘭微微張了張嘴,最後還是沒有說話,不管牛帥如何用人,一切都由比賽結果說了算。
“範佩西和卡努雖然是雙前鋒,但範佩西位置偏後,更類似於前腰,可以在前場任何位置活動,卡努突前,但不要和對方中後衛糾纏,多跑動,拉出空當出來。在打進第一個進球之前,我們的戰術就是低位防守,擺大巴,首先保證不丟球。”
說著,牛帥看向施魏因斯泰格,嘴角浮出一絲鬼魅的笑意:“巴斯蒂安,記住,要想打人,就要先學會挨打。等你什麽時候不怕挨打的時候,就是穆老頭後悔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