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了殘破的九州江大橋,側下方就是九州江管理局大樓。樓體破落,上麵長著青苔長藤,九州江管理局幾個大字東歪西倒。
通過破爛的窗戶,李境看到頂上幾層屋裏大量鳥窩,裏邊鳥兒吱吱喳喳。但地下幾層卻是不同的一番情景,咚咚隆隆的,不時吱吱叫著,獨自一人遇到難免有些可怕,大熱天的,卻雞疙瘩皮都起來。
哆嗦一下身體,李境快步往前走,這世界變異太多,鬼知道裏邊到底什麽。
“這是什麽樹?”李境走近一片樹林,抬頭仔細一看,當下驚呼:“大樹水稻!”
今早無功而返,下午時候終於迎來轉機。才走過九州江大橋不遠,李境驚喜發現大片的農田,而且田裏是成片的大樹水稻。大概是存活的年月久遠,這些大樹水稻長勢高大,棵棵枝繁葉茂,最高的有兩層樓房左右。
這些稻樹生機盎然,樹葉茂盛,底下有許多灌木枯枝,還有大量掉落下來的稻穀已經長出新苗。地麵潮濕,四處是淤泥水潭,路著實不好行走。但李境已經顧不上這些,踏著泥濘就走進稻樹林,動作驚走一片飛鷹。
樹上有許多鳥巢,泥濘上有粗大的泥蛇伸出半隻蛇頭乘涼,淤泥上有許多泥鰍黃鱔的洞穴。李境走過一片草叢的時候,驚擾到裏邊休息的巨型青蛙,蹦跳幾下就鑽淤泥裏藏起來。
“這就是生態!”李境感歎。
但今天來可不是打野的,收集大樹水稻的種子才是主要任務,可因為稻樹太過高大,需要爬上去才能采摘,這不僅僅增加體力耗損,還增添了風險,更影響采摘的效率。
這些大稻樹上存餘著不少稻穗,但大多被鳥吃光,或者自然掉落,剩下的分布零散,而且隱藏在樹葉下,尋找和收集非常困難,何況需要收集這麽大的一個數量。
但沒辦法,再苦再難也得爬上去摘,時間不等他。
一個下午的時間,飼料袋裏大概裝著二十來斤的種子。按照石樹異果給的資料,一畝地一斤種子合適,一百畝就得需要一百斤種子,二十斤雖然還遠遠不夠,但至少比早上好了太多。
太陽開始下山,氣溫也下降,大樹水稻林中活躍的動物也越來越多,包括各種各樣的蛇類。此前樹上蛇也不少,但因為白天,都是無毒蛇出沒,現在李境卻看見一條三米長的劇毒銀環蛇從樹下溜過,那黑白格子的皮膚多瘮人,見了冷汗都出來。
“算了,明天再來吧!”李境馬上認了慫,直接從樹上取出石樹返回現實世界。
劉樂今天的收獲不是一般慘淡,上午兩條,下午更是隻有一條,李境都有些不好意思,但他反倒非常振奮,看見李境過來就取出手機興衝衝道:“李老板,大魚!好大的一條青魚!”
李境聽了心裏一突,我勒個去,不會早上剛放下,下午就被釣了去吧?一看才知道,原來是那青魚遊到岸邊溜達,一點也不怕人,然後就被劉樂錄了像,而並沒有被釣走,但還是驚道:“這魚怕是有五六十斤吧!”
“肯定有!如果能把它釣上來,想想都刺激!”劉樂好像打了雞血那樣,一點不為今天的慘淡收獲頹喪。
“那祝你成功。”李境隻好道,準備轉身回去的時候,突然想起什麽,對劉樂問:“你有哪個大力馬魚線嗎?”
“剛好有一個,一直沒用過,給你!”劉樂找出一卷魚線丟過來。
李境接過一看,是大力馬的5號線,操作好的話,一百多斤的魚都能釣上。重要的是,這線剪刀都難剪斷,防咬,就算碰到牙齒鋒利的魚也能輕鬆應付。
“這線多少錢?”李境問。
“不用,這線我留著也沒有用,送你了。”劉樂不肯要。
“這不行……不如這樣,明天你來,就不收你的錢了。”李境隻好道,這線的價格估計也要五十塊錢左右,主要是一番心意。
又是一個清晨,石樹世界釣魚的時間。這次李境已經把整個線組都換成大力馬,底氣十足,就算碰見鯊魚他都能拖上岸來。
“那群是什麽?”李境正要拋出魚鉤的時候,突然看見遠處水草邊上一群黑漆漆的東西在上下浮動,不時有成片的水草被拖下水中。但由於天色蒙蒙亮而已,距離太遠李境也看不清楚。
“草魚,或者青魚。”李境壓下驚訝判斷,這麽黑漆漆的一大片,估計有好十多頭,而且每頭都是巨物,看上去非常壯觀,就好像鯊魚聚會。
雙眼判斷了一下距離,猛將魚鉤拋出六十多米,可惜因為用力過大,方向打偏。遺憾下李境迅速收線,打算重新拋投。
然而就在掛著蠕動蚯蚓在水麵往回收的時候,一頭黑色怪物猛追過來,李境都還沒看清楚怎麽回事,魚鉤就被搶吞,隨即手上魚竿重重一扯,把他整個人都拖入水裏,膝蓋及水。
“大黑魚!”李境奮力支住身體,同時給它放線才重新上岸。
接下來是近兩個小時的博弈,李境筋疲力盡的時候,水中的怪物才失去力氣被他粗魯的拖上沙灘。
黑魚,不止是大!
簡直就是怪物一頭!渾身黑紅斑點,魚頭差不多有蘇最的腦袋大,嘴巴一張一合,唇邊的牙齒好像鋸子那樣。雖然的防咬的大力馬魚線,但這節子線也已經起了毛,再掙紮幾下說不準真要逃脫。
雙手將它抱起,李境步伐踉蹌,估計有七八十斤重,非常讓人振奮!
“放到水庫?”李境卻是犯了愁,這麽一個怪物放水庫裏,其他魚蝦估計很快就被吃光。但如果不放水庫,這麽一個大家夥他也沒地方存放,餐廳那玻璃魚缸根本關不住這廝。
“賣了?”
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眼下他也正需要一筆資金來種植大樹水稻。首先要請機械打田,每畝一百要多,一百畝那可是一萬多元的開支。田打了後還要請工人種植,工錢也是一筆不菲的開銷,他自己幹可不知要猴年馬月才全部種下。
.
.
通過破爛的窗戶,李境看到頂上幾層屋裏大量鳥窩,裏邊鳥兒吱吱喳喳。但地下幾層卻是不同的一番情景,咚咚隆隆的,不時吱吱叫著,獨自一人遇到難免有些可怕,大熱天的,卻雞疙瘩皮都起來。
哆嗦一下身體,李境快步往前走,這世界變異太多,鬼知道裏邊到底什麽。
“這是什麽樹?”李境走近一片樹林,抬頭仔細一看,當下驚呼:“大樹水稻!”
今早無功而返,下午時候終於迎來轉機。才走過九州江大橋不遠,李境驚喜發現大片的農田,而且田裏是成片的大樹水稻。大概是存活的年月久遠,這些大樹水稻長勢高大,棵棵枝繁葉茂,最高的有兩層樓房左右。
這些稻樹生機盎然,樹葉茂盛,底下有許多灌木枯枝,還有大量掉落下來的稻穀已經長出新苗。地麵潮濕,四處是淤泥水潭,路著實不好行走。但李境已經顧不上這些,踏著泥濘就走進稻樹林,動作驚走一片飛鷹。
樹上有許多鳥巢,泥濘上有粗大的泥蛇伸出半隻蛇頭乘涼,淤泥上有許多泥鰍黃鱔的洞穴。李境走過一片草叢的時候,驚擾到裏邊休息的巨型青蛙,蹦跳幾下就鑽淤泥裏藏起來。
“這就是生態!”李境感歎。
但今天來可不是打野的,收集大樹水稻的種子才是主要任務,可因為稻樹太過高大,需要爬上去才能采摘,這不僅僅增加體力耗損,還增添了風險,更影響采摘的效率。
這些大稻樹上存餘著不少稻穗,但大多被鳥吃光,或者自然掉落,剩下的分布零散,而且隱藏在樹葉下,尋找和收集非常困難,何況需要收集這麽大的一個數量。
但沒辦法,再苦再難也得爬上去摘,時間不等他。
一個下午的時間,飼料袋裏大概裝著二十來斤的種子。按照石樹異果給的資料,一畝地一斤種子合適,一百畝就得需要一百斤種子,二十斤雖然還遠遠不夠,但至少比早上好了太多。
太陽開始下山,氣溫也下降,大樹水稻林中活躍的動物也越來越多,包括各種各樣的蛇類。此前樹上蛇也不少,但因為白天,都是無毒蛇出沒,現在李境卻看見一條三米長的劇毒銀環蛇從樹下溜過,那黑白格子的皮膚多瘮人,見了冷汗都出來。
“算了,明天再來吧!”李境馬上認了慫,直接從樹上取出石樹返回現實世界。
劉樂今天的收獲不是一般慘淡,上午兩條,下午更是隻有一條,李境都有些不好意思,但他反倒非常振奮,看見李境過來就取出手機興衝衝道:“李老板,大魚!好大的一條青魚!”
李境聽了心裏一突,我勒個去,不會早上剛放下,下午就被釣了去吧?一看才知道,原來是那青魚遊到岸邊溜達,一點也不怕人,然後就被劉樂錄了像,而並沒有被釣走,但還是驚道:“這魚怕是有五六十斤吧!”
“肯定有!如果能把它釣上來,想想都刺激!”劉樂好像打了雞血那樣,一點不為今天的慘淡收獲頹喪。
“那祝你成功。”李境隻好道,準備轉身回去的時候,突然想起什麽,對劉樂問:“你有哪個大力馬魚線嗎?”
“剛好有一個,一直沒用過,給你!”劉樂找出一卷魚線丟過來。
李境接過一看,是大力馬的5號線,操作好的話,一百多斤的魚都能釣上。重要的是,這線剪刀都難剪斷,防咬,就算碰到牙齒鋒利的魚也能輕鬆應付。
“這線多少錢?”李境問。
“不用,這線我留著也沒有用,送你了。”劉樂不肯要。
“這不行……不如這樣,明天你來,就不收你的錢了。”李境隻好道,這線的價格估計也要五十塊錢左右,主要是一番心意。
又是一個清晨,石樹世界釣魚的時間。這次李境已經把整個線組都換成大力馬,底氣十足,就算碰見鯊魚他都能拖上岸來。
“那群是什麽?”李境正要拋出魚鉤的時候,突然看見遠處水草邊上一群黑漆漆的東西在上下浮動,不時有成片的水草被拖下水中。但由於天色蒙蒙亮而已,距離太遠李境也看不清楚。
“草魚,或者青魚。”李境壓下驚訝判斷,這麽黑漆漆的一大片,估計有好十多頭,而且每頭都是巨物,看上去非常壯觀,就好像鯊魚聚會。
雙眼判斷了一下距離,猛將魚鉤拋出六十多米,可惜因為用力過大,方向打偏。遺憾下李境迅速收線,打算重新拋投。
然而就在掛著蠕動蚯蚓在水麵往回收的時候,一頭黑色怪物猛追過來,李境都還沒看清楚怎麽回事,魚鉤就被搶吞,隨即手上魚竿重重一扯,把他整個人都拖入水裏,膝蓋及水。
“大黑魚!”李境奮力支住身體,同時給它放線才重新上岸。
接下來是近兩個小時的博弈,李境筋疲力盡的時候,水中的怪物才失去力氣被他粗魯的拖上沙灘。
黑魚,不止是大!
簡直就是怪物一頭!渾身黑紅斑點,魚頭差不多有蘇最的腦袋大,嘴巴一張一合,唇邊的牙齒好像鋸子那樣。雖然的防咬的大力馬魚線,但這節子線也已經起了毛,再掙紮幾下說不準真要逃脫。
雙手將它抱起,李境步伐踉蹌,估計有七八十斤重,非常讓人振奮!
“放到水庫?”李境卻是犯了愁,這麽一個怪物放水庫裏,其他魚蝦估計很快就被吃光。但如果不放水庫,這麽一個大家夥他也沒地方存放,餐廳那玻璃魚缸根本關不住這廝。
“賣了?”
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眼下他也正需要一筆資金來種植大樹水稻。首先要請機械打田,每畝一百要多,一百畝那可是一萬多元的開支。田打了後還要請工人種植,工錢也是一筆不菲的開銷,他自己幹可不知要猴年馬月才全部種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