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公不慌不忙的回道:“楊大人雖然激進了些,但也算是為民著想了。誰也不知道這秋雨什麽時候才能停歇。若是時間短了還好辦,若真如楊大人所說,那苦的便是江南的百姓了。”
積屍草木腥,血流川原丹。
靖國公是個將軍,征戰沙場多年,早已見慣這樣的場麵,然而見慣卻未曾習慣,他明白戰爭的殘酷,因此更加希望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莫讓將士們的鮮血白流。他雖不大看得起沽名釣譽的楊文軒,卻也不能否認楊文軒說的確實有道理。
“崔愛卿怎麽說?”周帝聽見靖國公的回話,點了點頭,不置可否,又看向了站在文官一列的崔禕。
“臣認為,水患乃天意,人力可為在於防治。”崔禕在周帝的示意繼續說:“江南魚米之鄉,原本水就多,夏季又是常下雨的時節,年年都有報江南遭水患的地界,或輕或重,不一而足。一遭水患,百姓如何受苦且不說,光是從朝廷撥出去的賑災的銀兩同糧食都不計其數。若是一年一年來看,這些銀兩的確不算什麽,可是多年看下來,這邊不是一筆小數目了。可是銀兩撥出那麽多,依舊隻是治標不治本。水患水患,既是知道水患,為何不將這個隱患去掉,亦或是降低水患發生的幾率?”
周帝若有所思,他是知道的,年年七八月份江南各處就開始上報災情,從無例外。他不是沒有想過修繕堤壩和治水,隻是那筆銀子下去究竟能不能真正用到遮掩的地方去,亦或是有多少要進江南官員的錢袋子裏,連他也說不準。水至清則無魚,即便知道手下的臣子貪汙受賄,隻要情節輕微,他一律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何況朝堂中的勢力錯綜複雜,登基繼位十幾年,他也隻是勉強維持了各種勢力的平衡。若是貶斥江南的官員,這平衡的局勢就會被打破,而一旦這平衡的局勢被打破,他的皇位也便不能穩如泰山了。
周帝麵臨著進退兩難的局麵。
崔禕在朝為官那麽多年,自然知道周帝的心結,他微微躬身,對周帝恭敬道:“修繕堤壩一事事關重大,地方恐不能勝任……”
周帝聞弦歌知雅意,心下對崔禕更加滿意了幾分,他對眾臣說:“眾愛卿可還有什麽良策?”
這些臣子們能混到如今的地位,自然有非凡的眼力。周帝明擺著就是被崔禕說動了,問他們不過隻是順帶一嘴罷了,因此也紛紛說好,即便有個別心裏不高興的,也都笑容滿麵的誇起了周帝英明。
既已決定修繕堤壩,周帝便一並指定了那代他巡視江南的巡撫,選了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昌平侯。
旁人不知道周帝此舉何意,猜測皇帝是不是有意抬舉林家來給林貴妃一個強有力的後盾之時,昌平侯已經滿心歡喜的謝恩了。
靖國公看昌平侯那喜形於色的樣子,心中微微歎了一口氣,原本想著江南之行勢在必行,是利國利民的舉措,可如今他倒不知道此行究竟是對是錯了。
與之相比,崔禕想的便更深了些。
崔皇後同林貴妃在後宮明爭暗鬥,兩人都育有皇嗣,崔皇後有太子趙肅,而林貴妃有五皇子趙韋。
崔皇後占了正妻的名頭,又有清河崔家這個強大的外家,因此所出的四皇子一出生便被立為太子。若說崔皇後有周帝的尊敬,那林貴妃便是榮寵加身。子憑母貴,五皇子因為林貴妃的緣故頗得周帝的青眼,有些時候甚至是連貴為太子的趙肅也要避其鋒芒。
若說這五皇子有什麽缺點,那就是沒有一個像崔家一樣的外家,以至於雖然得寵,卻也不能動搖太子的地位。
在崔禕看來,昌平侯不是一個能擔重任的人,他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撐起他的野心。而周帝卻對他委以重任,這其中的信任有多少是源自於林貴妃,他不得而知。
不管如何,旨意已經下了,便沒有更改的道理,崔禕抱著隨遇而安的心態倒也不覺得這個旨意難以接受。
下朝之後,崔禕同另一個人一道閑聊,昌平侯趕在後頭喚他。
崔禕停住腳步,回頭看昌平侯,隻一會兒昌平侯便趕了上來,他擦了擦額頭上的薄汗,說:“我有事同崔大人說。”
崔禕不明所以,因著太子和崔皇後的緣故,他對林家素來沒什麽好感,兩家立場不同,也沒有什麽交往的必要。
他實在是鬧不明白昌平侯又來哪出。
原本同崔禕一道走的那位官員見狀便告辭離去了,昌平侯鬆了一口氣,若要他當著旁人的麵對崔禕低聲下氣的,他還真的做不到。
“林大人有事?”崔禕問道。
昌平侯麵上隱有為難之色,崔禕善解人意道:“若是實在為難,林大人便不必勉強自己了,我也不是那種喜歡強人所難的人。”
昌平侯已經在心裏打好的腹稿差點就脫口而出,聽見崔禕的話又險險的吞了回去。
“沒有的事。”昌平侯連忙道:“隻是太過丟臉,難以啟口罷了。”
他生怕崔禕說出“難以啟口就不要啟了”之類的話,又狀似無奈的快速接了一句:“此事說來還是我那不成器的女兒闖的禍。”
“林小姐?”崔禕以為自己聽錯了,又重複了一遍。
昌平侯歎了一陣氣:“可不就是我那閨女嗎?原本我還不知道始末,後來才知道靜枝在清河的時候對崔小姐多有得罪,就是那日宮宴的時候,兩人也有不小的摩擦,這事兒是靜枝不對,我已經罰了她去莊子上思過了。”
昌平侯哪裏知道宮宴上兩人有沒有摩擦?都是聽說林靜枝同崔嘉因有過節隨意說的而已。原本林貴妃是想讓林靜枝嫁給沈澤西,奈何沈家就是不識相,屢次婉拒。林靜枝又是個女子,耽擱不起,便退而求其次,想讓林靜枝嫁給太子,作為五皇子趙韋的眼線耳目。(未完待續。)
積屍草木腥,血流川原丹。
靖國公是個將軍,征戰沙場多年,早已見慣這樣的場麵,然而見慣卻未曾習慣,他明白戰爭的殘酷,因此更加希望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莫讓將士們的鮮血白流。他雖不大看得起沽名釣譽的楊文軒,卻也不能否認楊文軒說的確實有道理。
“崔愛卿怎麽說?”周帝聽見靖國公的回話,點了點頭,不置可否,又看向了站在文官一列的崔禕。
“臣認為,水患乃天意,人力可為在於防治。”崔禕在周帝的示意繼續說:“江南魚米之鄉,原本水就多,夏季又是常下雨的時節,年年都有報江南遭水患的地界,或輕或重,不一而足。一遭水患,百姓如何受苦且不說,光是從朝廷撥出去的賑災的銀兩同糧食都不計其數。若是一年一年來看,這些銀兩的確不算什麽,可是多年看下來,這邊不是一筆小數目了。可是銀兩撥出那麽多,依舊隻是治標不治本。水患水患,既是知道水患,為何不將這個隱患去掉,亦或是降低水患發生的幾率?”
周帝若有所思,他是知道的,年年七八月份江南各處就開始上報災情,從無例外。他不是沒有想過修繕堤壩和治水,隻是那筆銀子下去究竟能不能真正用到遮掩的地方去,亦或是有多少要進江南官員的錢袋子裏,連他也說不準。水至清則無魚,即便知道手下的臣子貪汙受賄,隻要情節輕微,他一律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何況朝堂中的勢力錯綜複雜,登基繼位十幾年,他也隻是勉強維持了各種勢力的平衡。若是貶斥江南的官員,這平衡的局勢就會被打破,而一旦這平衡的局勢被打破,他的皇位也便不能穩如泰山了。
周帝麵臨著進退兩難的局麵。
崔禕在朝為官那麽多年,自然知道周帝的心結,他微微躬身,對周帝恭敬道:“修繕堤壩一事事關重大,地方恐不能勝任……”
周帝聞弦歌知雅意,心下對崔禕更加滿意了幾分,他對眾臣說:“眾愛卿可還有什麽良策?”
這些臣子們能混到如今的地位,自然有非凡的眼力。周帝明擺著就是被崔禕說動了,問他們不過隻是順帶一嘴罷了,因此也紛紛說好,即便有個別心裏不高興的,也都笑容滿麵的誇起了周帝英明。
既已決定修繕堤壩,周帝便一並指定了那代他巡視江南的巡撫,選了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昌平侯。
旁人不知道周帝此舉何意,猜測皇帝是不是有意抬舉林家來給林貴妃一個強有力的後盾之時,昌平侯已經滿心歡喜的謝恩了。
靖國公看昌平侯那喜形於色的樣子,心中微微歎了一口氣,原本想著江南之行勢在必行,是利國利民的舉措,可如今他倒不知道此行究竟是對是錯了。
與之相比,崔禕想的便更深了些。
崔皇後同林貴妃在後宮明爭暗鬥,兩人都育有皇嗣,崔皇後有太子趙肅,而林貴妃有五皇子趙韋。
崔皇後占了正妻的名頭,又有清河崔家這個強大的外家,因此所出的四皇子一出生便被立為太子。若說崔皇後有周帝的尊敬,那林貴妃便是榮寵加身。子憑母貴,五皇子因為林貴妃的緣故頗得周帝的青眼,有些時候甚至是連貴為太子的趙肅也要避其鋒芒。
若說這五皇子有什麽缺點,那就是沒有一個像崔家一樣的外家,以至於雖然得寵,卻也不能動搖太子的地位。
在崔禕看來,昌平侯不是一個能擔重任的人,他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撐起他的野心。而周帝卻對他委以重任,這其中的信任有多少是源自於林貴妃,他不得而知。
不管如何,旨意已經下了,便沒有更改的道理,崔禕抱著隨遇而安的心態倒也不覺得這個旨意難以接受。
下朝之後,崔禕同另一個人一道閑聊,昌平侯趕在後頭喚他。
崔禕停住腳步,回頭看昌平侯,隻一會兒昌平侯便趕了上來,他擦了擦額頭上的薄汗,說:“我有事同崔大人說。”
崔禕不明所以,因著太子和崔皇後的緣故,他對林家素來沒什麽好感,兩家立場不同,也沒有什麽交往的必要。
他實在是鬧不明白昌平侯又來哪出。
原本同崔禕一道走的那位官員見狀便告辭離去了,昌平侯鬆了一口氣,若要他當著旁人的麵對崔禕低聲下氣的,他還真的做不到。
“林大人有事?”崔禕問道。
昌平侯麵上隱有為難之色,崔禕善解人意道:“若是實在為難,林大人便不必勉強自己了,我也不是那種喜歡強人所難的人。”
昌平侯已經在心裏打好的腹稿差點就脫口而出,聽見崔禕的話又險險的吞了回去。
“沒有的事。”昌平侯連忙道:“隻是太過丟臉,難以啟口罷了。”
他生怕崔禕說出“難以啟口就不要啟了”之類的話,又狀似無奈的快速接了一句:“此事說來還是我那不成器的女兒闖的禍。”
“林小姐?”崔禕以為自己聽錯了,又重複了一遍。
昌平侯歎了一陣氣:“可不就是我那閨女嗎?原本我還不知道始末,後來才知道靜枝在清河的時候對崔小姐多有得罪,就是那日宮宴的時候,兩人也有不小的摩擦,這事兒是靜枝不對,我已經罰了她去莊子上思過了。”
昌平侯哪裏知道宮宴上兩人有沒有摩擦?都是聽說林靜枝同崔嘉因有過節隨意說的而已。原本林貴妃是想讓林靜枝嫁給沈澤西,奈何沈家就是不識相,屢次婉拒。林靜枝又是個女子,耽擱不起,便退而求其次,想讓林靜枝嫁給太子,作為五皇子趙韋的眼線耳目。(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