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未亮王家和就趕到了考場外麵,他本以為自己走的已經夠早了,誰知道到了地方後才發現這裏已經有不少的學子在等候了,王家和發現來考試的人年齡段各不相同,有比他還小的孩童也有和自家祖父差不多大的老翁。<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考生五十人排成一排,被叫名者上前將戶籍證明和報考字據給門口的小隸查看,然後將隨身攜帶的考籃交給他們檢查,檢查過後還要被其搜身以防夾帶小抄紙條等物,和現代的中高考的考前檢查十分相似。
王家和被檢查完後拿著發到手上的座位號走了進來,考棚都是坐北朝南,北有三間大廳,中間為過道,考官坐西間,再北設有很多簡易多排座位供考生寫作。
王家和手裏的座位號是乙卯,古代科舉座位都是按照天幹地支排列,對於王家和這個研究過古代文學的西貝貨來說,找尋自己的座位就是小菜一碟。
等到天已經大亮的時候王家和才在小隸的提示之下向著西間行禮作揖,想來應該是主持縣試的縣官和監試的儒學署教官到了,發至手上的試卷封麵上有乙卯的座位號,還需考生填寫祖父、父親以及自己的姓名,除此之外還要寫上考生的籍貫和年歲。
試卷內頁一共十餘張,每張有紅線橫直道格,每頁十二行每行二十字,考生不能將答案寫到密封線外不然就做零分處理,另外還有兩張白紙是用來起草的,整個試卷上麵並沒有考試的試題。[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棉_._.花_._.糖_._.小_._.說_._.網<<<$.]
王家和將筆墨紙硯和考籃放置好後靜心等待,不一會兒隻見幾個衙役用牌燈巡行場內,後麵跟著兩個衙役合力高舉一個大木板子巡回展示,第一場的考試題目正是貼在了這個大木板上。
王家和看了考試題目心下一定,這幾道題都是自己曾經破過的題,有的甚至和前些年的題目差不多,想來四書五經就這麽些東西,每年都要考,出卷子的人也是感到頭疼,隻能換湯不換藥或者掐頭去尾了。
第一道題是出自《論語·泰伯》: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作答時隻要頌揚古聖先賢的化育之功,指出堯為百姓做了哪些事用了哪些賢人,然後頌揚大周朝君主英明神武,順便也要表示自己勵誌輔佐當今聖主為百姓做番大事業。
第二道題是出自《尚書·大禹謨》:水、火、金、木、土、穀惟修。
水能灌溉、火能烹飪、金能斷割、木能興作、土能生殖、穀能養育,這六樣東西被稱為“六府”,是天地大自然用來養育萬物生靈的,所謂“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聖人之德就體現在處理好政務,把“六府”安排好就叫做“惟修”,也就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再摘抄幾句孟老夫子的“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那一長串的經典名段,分數應該就能拿到手。
第三道題是出自《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意思是君子之道就像走極遠的路一樣,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邇”,也就是知道與“遠”比較起來自己隻不過是“邇”(不遠)而已,君子之道就像登極高的山一樣,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卑”,也就是知道與“高”比較起來自己隻不過是“卑”(不高)而已。
這三道題王家和都是很有把握能拿到分,也不急著現在就寫,於是他不緊不慢的把這些題目眷寫到草稿紙上後看向了最後的一道題。
這一道題是由四小道帖經題組成,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把左右兩邊蒙上,中間隻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考生填充,類似於現在的填空題。
王家和看了這幾道帖經題一臉黑線,原來他還想著帖經不就是考背誦默寫嘛!又不用費腦隻要死記硬背就行了,因為題目不能重複,往年的那些帖經題看了也沒用,再加上他對自己記憶力的自信,於是看題的時候都忽略了往年的帖經題,如今等真看到題目後才覺得自己太傻太天真。
第一道題是:下人在邦。咋一看到這題王家和就愣了一下,頓了一會兒才想起來這是出自《論語·顏淵篇》。
原文是: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餘下的三道題都是這種類似的截搭題,其中最後一道更絕,題目是:君夫人陽貨欲。
原文是:《論語·季氏篇》: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接著是《論語·陽貨篇》: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看來宜山縣的出卷人對截搭類的題目是真愛啊!要不然怎麽會出這種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題?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存心刁難人呢!寫完這幾道帖經題王家和長舒了一口氣,再來幾道這樣的題,就算他記憶力再好天賦再高也扛不住了!他終於明白為什麽就算縣試的第一場錄取比較寬鬆也有好多人考不上了。
因為每場限當日交卷不給燭,所以王家和也沒耽擱時間,在草稿上眷寫好答案後仔細檢查是否有要避諱的字,如遇到應避諱的字時則少寫最後的一筆或兩筆,更改過後認真的抄寫在答卷上,又檢查了兩三遍發現沒問題後就示意一旁的小隸自己要交卷。
因考場是分批放考生出來的,所以王家和交卷後又等了小半個時辰才與其他交卷的考生一起出來,不過因為時間還早所以與他一起出來的考生並不多,王家和也沒管其他,出來後直接找了個地方好好的吃了一頓以此來犒勞他疲憊的身心,然後便慢吞吞的逛起了這個縣城。
考生五十人排成一排,被叫名者上前將戶籍證明和報考字據給門口的小隸查看,然後將隨身攜帶的考籃交給他們檢查,檢查過後還要被其搜身以防夾帶小抄紙條等物,和現代的中高考的考前檢查十分相似。
王家和被檢查完後拿著發到手上的座位號走了進來,考棚都是坐北朝南,北有三間大廳,中間為過道,考官坐西間,再北設有很多簡易多排座位供考生寫作。
王家和手裏的座位號是乙卯,古代科舉座位都是按照天幹地支排列,對於王家和這個研究過古代文學的西貝貨來說,找尋自己的座位就是小菜一碟。
等到天已經大亮的時候王家和才在小隸的提示之下向著西間行禮作揖,想來應該是主持縣試的縣官和監試的儒學署教官到了,發至手上的試卷封麵上有乙卯的座位號,還需考生填寫祖父、父親以及自己的姓名,除此之外還要寫上考生的籍貫和年歲。
試卷內頁一共十餘張,每張有紅線橫直道格,每頁十二行每行二十字,考生不能將答案寫到密封線外不然就做零分處理,另外還有兩張白紙是用來起草的,整個試卷上麵並沒有考試的試題。[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棉_._.花_._.糖_._.小_._.說_._.網<<<$.]
王家和將筆墨紙硯和考籃放置好後靜心等待,不一會兒隻見幾個衙役用牌燈巡行場內,後麵跟著兩個衙役合力高舉一個大木板子巡回展示,第一場的考試題目正是貼在了這個大木板上。
王家和看了考試題目心下一定,這幾道題都是自己曾經破過的題,有的甚至和前些年的題目差不多,想來四書五經就這麽些東西,每年都要考,出卷子的人也是感到頭疼,隻能換湯不換藥或者掐頭去尾了。
第一道題是出自《論語·泰伯》: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作答時隻要頌揚古聖先賢的化育之功,指出堯為百姓做了哪些事用了哪些賢人,然後頌揚大周朝君主英明神武,順便也要表示自己勵誌輔佐當今聖主為百姓做番大事業。
第二道題是出自《尚書·大禹謨》:水、火、金、木、土、穀惟修。
水能灌溉、火能烹飪、金能斷割、木能興作、土能生殖、穀能養育,這六樣東西被稱為“六府”,是天地大自然用來養育萬物生靈的,所謂“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聖人之德就體現在處理好政務,把“六府”安排好就叫做“惟修”,也就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再摘抄幾句孟老夫子的“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那一長串的經典名段,分數應該就能拿到手。
第三道題是出自《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意思是君子之道就像走極遠的路一樣,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邇”,也就是知道與“遠”比較起來自己隻不過是“邇”(不遠)而已,君子之道就像登極高的山一樣,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卑”,也就是知道與“高”比較起來自己隻不過是“卑”(不高)而已。
這三道題王家和都是很有把握能拿到分,也不急著現在就寫,於是他不緊不慢的把這些題目眷寫到草稿紙上後看向了最後的一道題。
這一道題是由四小道帖經題組成,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把左右兩邊蒙上,中間隻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考生填充,類似於現在的填空題。
王家和看了這幾道帖經題一臉黑線,原來他還想著帖經不就是考背誦默寫嘛!又不用費腦隻要死記硬背就行了,因為題目不能重複,往年的那些帖經題看了也沒用,再加上他對自己記憶力的自信,於是看題的時候都忽略了往年的帖經題,如今等真看到題目後才覺得自己太傻太天真。
第一道題是:下人在邦。咋一看到這題王家和就愣了一下,頓了一會兒才想起來這是出自《論語·顏淵篇》。
原文是: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餘下的三道題都是這種類似的截搭題,其中最後一道更絕,題目是:君夫人陽貨欲。
原文是:《論語·季氏篇》: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接著是《論語·陽貨篇》: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看來宜山縣的出卷人對截搭類的題目是真愛啊!要不然怎麽會出這種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題?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存心刁難人呢!寫完這幾道帖經題王家和長舒了一口氣,再來幾道這樣的題,就算他記憶力再好天賦再高也扛不住了!他終於明白為什麽就算縣試的第一場錄取比較寬鬆也有好多人考不上了。
因為每場限當日交卷不給燭,所以王家和也沒耽擱時間,在草稿上眷寫好答案後仔細檢查是否有要避諱的字,如遇到應避諱的字時則少寫最後的一筆或兩筆,更改過後認真的抄寫在答卷上,又檢查了兩三遍發現沒問題後就示意一旁的小隸自己要交卷。
因考場是分批放考生出來的,所以王家和交卷後又等了小半個時辰才與其他交卷的考生一起出來,不過因為時間還早所以與他一起出來的考生並不多,王家和也沒管其他,出來後直接找了個地方好好的吃了一頓以此來犒勞他疲憊的身心,然後便慢吞吞的逛起了這個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