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瓶有二,每個酒瓶內有酒八兩(盛滿)。[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酒杯一個,滿杯隻盛三兩,現如何將兩酒瓶內一斤六兩酒平分給四人喝,且每人四兩。不得使用其他酒具!”
胡飛喃喃地讀著此題,心下有些驚愕,也有些慨然,這孫公子果然是與眾不同。就是出些考驗的題目,也是如此的不拘一格,且難度深廣。別人是怎麽答這題的胡飛不知道,但他此刻已經開始撓頭苦思了。這道題目卻是難了些,竟完全出乎自己所料。
其實這道題目是孫平步抄襲自現代的一個經典的mba試題,在現代管理界流傳甚廣。據說,能給出答案者可獲年薪20萬的職位。
就孫平步來看這道題目,也確實覺得這個題目不簡單的很,它是考驗一個人的管理支配甚至是思考策劃能力的一個不錯的測試題目,因此便毫不客氣地抄襲了過來,反正又不在一個時空,他倒是也不用擔心什麽侵權之類的事情。
在胡飛為這第一題胡思冥想之時,此刻正在他頭頂的樓層上的孫平步也是愁腸百結,為著那一道來得非常不是時候的‘特旨’在愁苦地抓頭發。去與不去?孫平步仔細思量下來,覺得都是各有好處和壞處,當官是他的目的,發展是他的根基,兩樣都是不可或缺的東西。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尤其是他手底下沒有一個和他是同級別的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他作為一個穿越人士的超前眼光,這個時代是不會有除他之外的人能具備的。
樓上的孫平步深思熟慮之後有了自己的決定,樓下的胡飛也在苦思冥想之後將第一題的解題之法想了出來。
暗暗地抹了把額頭冒出的細汗,胡飛稍稍鬆了一口氣,這第一題答得可真不容易,在他答題的這段時間裏,這個寬闊的考場之中又陸陸續續的進來了十幾個服飾各異的人,前來應聘,這些人裏,有文人,有武夫,更有一些掌櫃的打扮的人一臉獻媚笑容地和那油鹽不進、滿臉威嚴的管家商量著什麽事情。(.)
胡飛雖在專注地答題,但他是個文人的同時,還是一個武藝不俗的武人,自小練武使得他耳目通明,可說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後麵陸續進來的人胡飛都一個個的注意到了,這也讓他更感到了些莫名的壓力,心說“這孫府的名頭,果然不小,據說這什麽招賢榜在兩月前便已經貼在公告欄上了,時間過去了足足兩月有餘了,這前來應聘的各種各樣的人還是絡繹不絕!”由此可見,這孫公子之前的所作所為已經深入人心了,並且已經獲得了人們的信任。
想到這裏,胡飛更是有了一種勢在必得的迫切願望。這世道要找個好的東家效力,可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而像孫平步這樣要文采有文采,要銀子有銀子,而且還是個樂善好施的知名大善人的東家,那更是難上加難。這樣一個幾乎可以說是必定會前途無量的人物,隻要不是傻子的,或者想自己單幹的,基本上都會奔到孫府來碰碰運氣,過不了也就算了,但是如若好運地被孫大公子看上了眼,那之後的前程可就有了奔頭了……
這個世界上,真正半點名利之心也無的人,那是絕對不存在的。人活一世總是要有個目標,有個念想的,
胡飛之前的人生目標就是登得皇榜,一舉成名天下知。奈何天不從人願,考了十幾年最終不過是落得個名落孫山的下場,心中難免多了些懷才不遇,世無伯樂之感。待得那白須老者一番點撥之下,胡飛幡然醒悟到自己走差了道路,自己的目標是登得皇榜沒錯,但是最終的目的也不過是讓自己的妻子風光點兒,生活的也更好點兒而已。但是他十幾年趕考下來,卻是將這個說簡單也不簡單,說難也沒有多難的最終目的給遺忘了。
現如今他已經是幡然悔悟,明白了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麽,便想到了到這如今正發展的熱火朝天的孫府來謀份差事養家糊口。
這些念頭轉的雖多,卻是並沒有用去胡飛多少時間,在他腦中胡思亂想的空當,這試卷上的第二題已經被他審完。
這第二題出得更有意思,胡飛仔細審了幾遍後覺得這題應該考驗一個人的計算能力,題目是這樣的:
說是小明的爺爺那了一塊傳家玉佩讓小明拿到市場上去賣,並且告訴小明這塊玉佩隻賣50兩銀子,於是小明便拿了玉佩到市場上去賣,結果有甲乙丙三個人同時看中了這塊玉佩,且都想要買下它,這下小明有些為難了,玉佩隻有一塊,但是卻有三個人想要買它,這讓小明不知道賣給誰好了。最後還是三個想要買玉佩的人想了一個辦法,辦法是甲乙丙三人一人給小明二十兩銀子總計六十兩紋銀將這塊玉佩買下,小明拿了銀子走人,至於剩下的事情由甲乙丙三人再行討論。
小明覺得這個辦法不錯,而且還可以多拿十兩銀子,於是便愉快地接受了三人的建議,拿過了甲乙丙三人各遞過來的二十兩紋銀,三人總計六十兩銀子,將玉佩交給三人後便高高興興地離開了。可是小明回家將這事兒跟爺爺說了以後,反而挨了爺爺的揍。小明爺爺說做人要有誠信,既然說了是五十兩,那就要五十兩賣出去,小明的爺爺留下了五十兩銀子後,將多餘出來的十兩銀子拿出來給了小明,要他給甲乙丙三人退回去,小明無奈,隻有怏怏而去。
回去退錢的路上,小明自個想了一下,他發現如果把十兩銀子平均退還給甲乙丙的話,卻是怎麽也退不平均的。
一兩銀子就是一貫錢,而一貫錢呢有等於一千錢,十兩銀子那就是一萬錢,若果平均退還給甲乙丙三人的話,那就是沒人三千三百三十三錢三厘三毫錢,十兩銀子平均退還給三個人是不可能的,結果小明想來想去,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衝這十兩銀子之中拿出了四兩銀子給爺爺買了一壺好酒。這樣的話十兩銀子去掉四兩便隻剩下六兩銀子了,甲乙丙三人正好一人退二兩銀子。
讓自己為難的問題被自己的辦法解決,小明便跑去找了甲乙丙三人,每人退還給他們二兩銀子,甲乙丙每人原先給了小明二十兩銀子,如今小明每人又退還了他們二兩銀子,這樣算來他們也就是相當於每人用了十八兩銀子來買這玉佩。
但是事情到了這裏,問題也就出來了。如果甲乙丙三個人,每人是用了十八兩銀子去買玉佩的話,那麽三個十八兩加起來就是五十四兩銀子,再加上小明買那壺好酒用掉的四兩銀子的話,五十四兩加上四兩,就是五十八兩。但是,甲乙丙三人可是總共給了小明六十兩銀子的,而現在算來卻是隻有五十八兩銀子,那少掉的二兩銀子,跑哪去了呢?
“是啊,那少掉的二兩銀子,到底跑哪裏去了呢?”
胡飛看完題目也是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接著便將這個題目在仔仔細細地從第一個字看到了最後一個字,沒有發現任何問題。還好胡飛也是學過算數的,接下來他又不死心地將將所有賬目再次照著題目上的算法,仔細算了數遍,結果還是毫無問題,算來算去怎麽都是少了二兩銀子,這可讓他撓頭了。
胡飛也沒有過多的留意這些競爭者,自個兒這會兒已經開考了,而他們不過剛剛過來而已,不論他們應聘的職位是否和自己有衝突,至少自個兒已經先行一步了不是?看看試卷上費盡心機才答出的兩道題目,胡飛心裏稍稍有了些成就感。
孫平步舉行這樣的試題考驗其實和科舉的模式是差不多的,但,內容上就完全不同了。
“科舉”從總體上來說,有利有弊。就華夏的曆史上來說,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拔人材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
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的作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
但隻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曆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是一種攏絡、控製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掌權的統治。
而且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
大概由宋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已經開始陷入僵化,幾乎變成隻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就可通過。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
胡飛喃喃地讀著此題,心下有些驚愕,也有些慨然,這孫公子果然是與眾不同。就是出些考驗的題目,也是如此的不拘一格,且難度深廣。別人是怎麽答這題的胡飛不知道,但他此刻已經開始撓頭苦思了。這道題目卻是難了些,竟完全出乎自己所料。
其實這道題目是孫平步抄襲自現代的一個經典的mba試題,在現代管理界流傳甚廣。據說,能給出答案者可獲年薪20萬的職位。
就孫平步來看這道題目,也確實覺得這個題目不簡單的很,它是考驗一個人的管理支配甚至是思考策劃能力的一個不錯的測試題目,因此便毫不客氣地抄襲了過來,反正又不在一個時空,他倒是也不用擔心什麽侵權之類的事情。
在胡飛為這第一題胡思冥想之時,此刻正在他頭頂的樓層上的孫平步也是愁腸百結,為著那一道來得非常不是時候的‘特旨’在愁苦地抓頭發。去與不去?孫平步仔細思量下來,覺得都是各有好處和壞處,當官是他的目的,發展是他的根基,兩樣都是不可或缺的東西。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尤其是他手底下沒有一個和他是同級別的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他作為一個穿越人士的超前眼光,這個時代是不會有除他之外的人能具備的。
樓上的孫平步深思熟慮之後有了自己的決定,樓下的胡飛也在苦思冥想之後將第一題的解題之法想了出來。
暗暗地抹了把額頭冒出的細汗,胡飛稍稍鬆了一口氣,這第一題答得可真不容易,在他答題的這段時間裏,這個寬闊的考場之中又陸陸續續的進來了十幾個服飾各異的人,前來應聘,這些人裏,有文人,有武夫,更有一些掌櫃的打扮的人一臉獻媚笑容地和那油鹽不進、滿臉威嚴的管家商量著什麽事情。(.)
胡飛雖在專注地答題,但他是個文人的同時,還是一個武藝不俗的武人,自小練武使得他耳目通明,可說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後麵陸續進來的人胡飛都一個個的注意到了,這也讓他更感到了些莫名的壓力,心說“這孫府的名頭,果然不小,據說這什麽招賢榜在兩月前便已經貼在公告欄上了,時間過去了足足兩月有餘了,這前來應聘的各種各樣的人還是絡繹不絕!”由此可見,這孫公子之前的所作所為已經深入人心了,並且已經獲得了人們的信任。
想到這裏,胡飛更是有了一種勢在必得的迫切願望。這世道要找個好的東家效力,可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而像孫平步這樣要文采有文采,要銀子有銀子,而且還是個樂善好施的知名大善人的東家,那更是難上加難。這樣一個幾乎可以說是必定會前途無量的人物,隻要不是傻子的,或者想自己單幹的,基本上都會奔到孫府來碰碰運氣,過不了也就算了,但是如若好運地被孫大公子看上了眼,那之後的前程可就有了奔頭了……
這個世界上,真正半點名利之心也無的人,那是絕對不存在的。人活一世總是要有個目標,有個念想的,
胡飛之前的人生目標就是登得皇榜,一舉成名天下知。奈何天不從人願,考了十幾年最終不過是落得個名落孫山的下場,心中難免多了些懷才不遇,世無伯樂之感。待得那白須老者一番點撥之下,胡飛幡然醒悟到自己走差了道路,自己的目標是登得皇榜沒錯,但是最終的目的也不過是讓自己的妻子風光點兒,生活的也更好點兒而已。但是他十幾年趕考下來,卻是將這個說簡單也不簡單,說難也沒有多難的最終目的給遺忘了。
現如今他已經是幡然悔悟,明白了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麽,便想到了到這如今正發展的熱火朝天的孫府來謀份差事養家糊口。
這些念頭轉的雖多,卻是並沒有用去胡飛多少時間,在他腦中胡思亂想的空當,這試卷上的第二題已經被他審完。
這第二題出得更有意思,胡飛仔細審了幾遍後覺得這題應該考驗一個人的計算能力,題目是這樣的:
說是小明的爺爺那了一塊傳家玉佩讓小明拿到市場上去賣,並且告訴小明這塊玉佩隻賣50兩銀子,於是小明便拿了玉佩到市場上去賣,結果有甲乙丙三個人同時看中了這塊玉佩,且都想要買下它,這下小明有些為難了,玉佩隻有一塊,但是卻有三個人想要買它,這讓小明不知道賣給誰好了。最後還是三個想要買玉佩的人想了一個辦法,辦法是甲乙丙三人一人給小明二十兩銀子總計六十兩紋銀將這塊玉佩買下,小明拿了銀子走人,至於剩下的事情由甲乙丙三人再行討論。
小明覺得這個辦法不錯,而且還可以多拿十兩銀子,於是便愉快地接受了三人的建議,拿過了甲乙丙三人各遞過來的二十兩紋銀,三人總計六十兩銀子,將玉佩交給三人後便高高興興地離開了。可是小明回家將這事兒跟爺爺說了以後,反而挨了爺爺的揍。小明爺爺說做人要有誠信,既然說了是五十兩,那就要五十兩賣出去,小明的爺爺留下了五十兩銀子後,將多餘出來的十兩銀子拿出來給了小明,要他給甲乙丙三人退回去,小明無奈,隻有怏怏而去。
回去退錢的路上,小明自個想了一下,他發現如果把十兩銀子平均退還給甲乙丙的話,卻是怎麽也退不平均的。
一兩銀子就是一貫錢,而一貫錢呢有等於一千錢,十兩銀子那就是一萬錢,若果平均退還給甲乙丙三人的話,那就是沒人三千三百三十三錢三厘三毫錢,十兩銀子平均退還給三個人是不可能的,結果小明想來想去,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衝這十兩銀子之中拿出了四兩銀子給爺爺買了一壺好酒。這樣的話十兩銀子去掉四兩便隻剩下六兩銀子了,甲乙丙三人正好一人退二兩銀子。
讓自己為難的問題被自己的辦法解決,小明便跑去找了甲乙丙三人,每人退還給他們二兩銀子,甲乙丙每人原先給了小明二十兩銀子,如今小明每人又退還了他們二兩銀子,這樣算來他們也就是相當於每人用了十八兩銀子來買這玉佩。
但是事情到了這裏,問題也就出來了。如果甲乙丙三個人,每人是用了十八兩銀子去買玉佩的話,那麽三個十八兩加起來就是五十四兩銀子,再加上小明買那壺好酒用掉的四兩銀子的話,五十四兩加上四兩,就是五十八兩。但是,甲乙丙三人可是總共給了小明六十兩銀子的,而現在算來卻是隻有五十八兩銀子,那少掉的二兩銀子,跑哪去了呢?
“是啊,那少掉的二兩銀子,到底跑哪裏去了呢?”
胡飛看完題目也是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接著便將這個題目在仔仔細細地從第一個字看到了最後一個字,沒有發現任何問題。還好胡飛也是學過算數的,接下來他又不死心地將將所有賬目再次照著題目上的算法,仔細算了數遍,結果還是毫無問題,算來算去怎麽都是少了二兩銀子,這可讓他撓頭了。
胡飛也沒有過多的留意這些競爭者,自個兒這會兒已經開考了,而他們不過剛剛過來而已,不論他們應聘的職位是否和自己有衝突,至少自個兒已經先行一步了不是?看看試卷上費盡心機才答出的兩道題目,胡飛心裏稍稍有了些成就感。
孫平步舉行這樣的試題考驗其實和科舉的模式是差不多的,但,內容上就完全不同了。
“科舉”從總體上來說,有利有弊。就華夏的曆史上來說,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拔人材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
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的作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
但隻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曆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是一種攏絡、控製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掌權的統治。
而且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
大概由宋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已經開始陷入僵化,幾乎變成隻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就可通過。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