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殿,是大梁皇宮的正殿,是皇帝主要聽政視朝之處,每逢初一、十五,皇帝都會在這裏會見群臣,視朝聽政,也就是所謂的大朝會。另外,皇帝登基、冊封皇後、太子、諸王、公主的大典,宴請會見朝貢使節也都在這裏進行。
大興殿外設鍾鼓,在上朝前敲響,以示皇帝準備迎接百官朝見。鍾鼓都是早上天蒙蒙亮時敲響,當然也有例外,不過每次例外,都表示有重大的事情發生,比如,德興皇帝駕崩時,大興殿就鍾鼓長鳴。
所以當大興殿的鍾鼓突然響起時,全城各處的文武百官都心中一跳。前不久邊疆傳回來的消息已經讓大家人心惶惶,突厥大軍竟然入了關,大梁二十萬大軍灰飛煙滅,連皇帝陛下都被困住了,不得已發出了“勤王令”,如今皇宮內突然響起了鍾鼓聲,又發生了什麽事?在風雨中飄搖的大梁,還能繼續走下去嗎?
百官各懷心事,換上官服,從自己的家中出來,紛紛趕向皇宮。然而當他們進宮之後,驚奇的發現一個人擋在了進殿的道路上,有人認了出來,是遼州剌史楊宇。
楊宇向大家宣布,順正駕崩,梁啟已經奉詔登基!百官才驚訝的發現,變天了!造化弄人,一直受冷落排擠的二皇子登基為帝,那麽一直被視為二皇子黨的楊宇……百官再看向楊宇的眼神已經複雜了起來,有羨慕、有敬畏、有……
因為事發突然,連監國的梁銘,實際主持朝政的王輕侯,都是派人來查看後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威嚴高大的大興殿頓時變得如同市井間的菜市場一般熱鬧。
既然進了宮,就有進了宮的好處,皇宮內立即行動起來,安排百官哭拜順正骨灰,參見新帝。梁啟當皇帝已經當了好幾天,直至今日才龍袍加身,定年號為盛泰,希望大梁安泰、昌盛。
紛亂了半天,總算將順正去逝、梁啟登基的事忙完,就這還是從簡從速的,如果走正規流程,怕不得有個十天半月的。既然這些過場走完了,梁啟迫不及待的將眼下的困境提了出來:“突厥十萬大軍將至,該如何應對?”
群臣先是鴉雀無聲,突厥的實力如何現在大家心裏都有數了,去了一百多位同僚,回來的隻有二十來人,個個灰頭土臉。二十萬府兵禁軍隻回來一萬多,京城空虛,無兵可用,怎麽辦?涼拌!
其實早在盛泰回來以前,百官中已經悲觀氣氛濃厚,人人都以為中都不可守,官員之間見了麵都神神秘秘的,互問:“想好怎麽辦了?”實際已經開始為自己打算了。
如今盛泰這副慘狀的回來,更別說還有被燒成灰的順正,更加劇了這種悲觀的氣氛,大臣們紛紛發言,雖然說的很委婉,但是意思都很明確,那就是,中都,不可守。
盛泰坐在龍椅上聽得暗暗心急,當初自己和楊宇商量的,明明是回到中都後,倚城禦敵,哪知官員一邊倒的認為中都守不住,雖然都說不出到底怎麽辦,可沒一個人說要堅守的。
偏偏楊宇此時並不在殿上,楊宇一回到中都,迎完群臣就去兵部查看全國各地駐軍情況去了。
盛泰正在焦急,更嚴重的情況出現了,尚書部的侍郎徐堂印出列大聲道:“陛下,如今大勢已去,為今之計,隻有南遷才難避此難!”
百官議論聲一低,終於有人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
盛泰大權初掌,有些不知所措,試探著道:“中都為我大梁之首,城高牆險,朕以為……未嚐不可一戰。”
哪知接下來又有幾個官員出列,讚同徐堂印的說法,接下來,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王輕侯的身上。王輕侯為百官之首,兩朝重臣,順正北伐期間更是實際主持朝政,說話舉足輕重,此時他再出言,必然一錘定音。
之前盛泰和楊宇直奔大興殿,鳴鍾鼓聚百官,而沒有按正常回官的程序,更沒有通知王輕侯,王輕侯心中很不高興,見此時百官都看著自己,等待自己決定,心裏才舒服了一些,沉吟道:“陛下,臣以為徐侍郎所說有理……”
就在此時,殿門外傳來一聲大吼:“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百官一愣,隻見楊宇大踏步進殿,朗聲道:“中都是我大梁之根本,如果就此遷都,大事必然不可挽回!陛下難道想作山中皇帝嗎?”
楊宇在兵部大體了解了下情況,心中基本有了數,匆忙趕來,在殿外就聽到百官議論南遷,於是趕緊出聲阻止。至於說山中皇帝,意思是指大梁南部多山丘,雖然可以憑借地形保一時安穩,可也隻能當個山大王一樣的皇帝了。
楊宇的這一聲怒吼震醒了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朝中第二號人物吏部尚書汪星曲出列道:“陛下,臣讚成楊尚書之言,中都為大梁之根本,一旦遷都,勢必天下動搖啊!”
韓文猛立即出列道:“臣附議!”
文永廣出列道:“臣附議!”
月關出列道:“臣附議!”
紀永出列道:“臣附議!”
隨即有不少大臣出列附議,那些原本心中主張南遷的大臣,也為楊宇氣勢所奪,不敢再出列支持遷都,議論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麵。
梁啟大喜,心道,關鍵時刻還得看楊大哥!清了清嗓子宣布:“朕意已決,堅守中都以退突厥,萬不可讓祖宗基業毀在朕的手上。楊卿,你既然暫代兵部尚書,那防守中都的重任,就交給你吧,即日起全國諸軍皆由你調遣,各部務必全力配合!”
楊宇大聲道:“臣遵旨,臣肝腦塗地也必保中都無恙。”
堅守中都的大計就這麽定下來了,百官一時都將目光集中到楊宇的身上,誰也沒注意到,王輕侯的臉已經紫的像豬肝一樣了。
楊宇不知不覺犯下了當天的第二個錯誤,徹底把朝中第一號人物王輕侯,給得罪了,還不輕。
大興殿外設鍾鼓,在上朝前敲響,以示皇帝準備迎接百官朝見。鍾鼓都是早上天蒙蒙亮時敲響,當然也有例外,不過每次例外,都表示有重大的事情發生,比如,德興皇帝駕崩時,大興殿就鍾鼓長鳴。
所以當大興殿的鍾鼓突然響起時,全城各處的文武百官都心中一跳。前不久邊疆傳回來的消息已經讓大家人心惶惶,突厥大軍竟然入了關,大梁二十萬大軍灰飛煙滅,連皇帝陛下都被困住了,不得已發出了“勤王令”,如今皇宮內突然響起了鍾鼓聲,又發生了什麽事?在風雨中飄搖的大梁,還能繼續走下去嗎?
百官各懷心事,換上官服,從自己的家中出來,紛紛趕向皇宮。然而當他們進宮之後,驚奇的發現一個人擋在了進殿的道路上,有人認了出來,是遼州剌史楊宇。
楊宇向大家宣布,順正駕崩,梁啟已經奉詔登基!百官才驚訝的發現,變天了!造化弄人,一直受冷落排擠的二皇子登基為帝,那麽一直被視為二皇子黨的楊宇……百官再看向楊宇的眼神已經複雜了起來,有羨慕、有敬畏、有……
因為事發突然,連監國的梁銘,實際主持朝政的王輕侯,都是派人來查看後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威嚴高大的大興殿頓時變得如同市井間的菜市場一般熱鬧。
既然進了宮,就有進了宮的好處,皇宮內立即行動起來,安排百官哭拜順正骨灰,參見新帝。梁啟當皇帝已經當了好幾天,直至今日才龍袍加身,定年號為盛泰,希望大梁安泰、昌盛。
紛亂了半天,總算將順正去逝、梁啟登基的事忙完,就這還是從簡從速的,如果走正規流程,怕不得有個十天半月的。既然這些過場走完了,梁啟迫不及待的將眼下的困境提了出來:“突厥十萬大軍將至,該如何應對?”
群臣先是鴉雀無聲,突厥的實力如何現在大家心裏都有數了,去了一百多位同僚,回來的隻有二十來人,個個灰頭土臉。二十萬府兵禁軍隻回來一萬多,京城空虛,無兵可用,怎麽辦?涼拌!
其實早在盛泰回來以前,百官中已經悲觀氣氛濃厚,人人都以為中都不可守,官員之間見了麵都神神秘秘的,互問:“想好怎麽辦了?”實際已經開始為自己打算了。
如今盛泰這副慘狀的回來,更別說還有被燒成灰的順正,更加劇了這種悲觀的氣氛,大臣們紛紛發言,雖然說的很委婉,但是意思都很明確,那就是,中都,不可守。
盛泰坐在龍椅上聽得暗暗心急,當初自己和楊宇商量的,明明是回到中都後,倚城禦敵,哪知官員一邊倒的認為中都守不住,雖然都說不出到底怎麽辦,可沒一個人說要堅守的。
偏偏楊宇此時並不在殿上,楊宇一回到中都,迎完群臣就去兵部查看全國各地駐軍情況去了。
盛泰正在焦急,更嚴重的情況出現了,尚書部的侍郎徐堂印出列大聲道:“陛下,如今大勢已去,為今之計,隻有南遷才難避此難!”
百官議論聲一低,終於有人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
盛泰大權初掌,有些不知所措,試探著道:“中都為我大梁之首,城高牆險,朕以為……未嚐不可一戰。”
哪知接下來又有幾個官員出列,讚同徐堂印的說法,接下來,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王輕侯的身上。王輕侯為百官之首,兩朝重臣,順正北伐期間更是實際主持朝政,說話舉足輕重,此時他再出言,必然一錘定音。
之前盛泰和楊宇直奔大興殿,鳴鍾鼓聚百官,而沒有按正常回官的程序,更沒有通知王輕侯,王輕侯心中很不高興,見此時百官都看著自己,等待自己決定,心裏才舒服了一些,沉吟道:“陛下,臣以為徐侍郎所說有理……”
就在此時,殿門外傳來一聲大吼:“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百官一愣,隻見楊宇大踏步進殿,朗聲道:“中都是我大梁之根本,如果就此遷都,大事必然不可挽回!陛下難道想作山中皇帝嗎?”
楊宇在兵部大體了解了下情況,心中基本有了數,匆忙趕來,在殿外就聽到百官議論南遷,於是趕緊出聲阻止。至於說山中皇帝,意思是指大梁南部多山丘,雖然可以憑借地形保一時安穩,可也隻能當個山大王一樣的皇帝了。
楊宇的這一聲怒吼震醒了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朝中第二號人物吏部尚書汪星曲出列道:“陛下,臣讚成楊尚書之言,中都為大梁之根本,一旦遷都,勢必天下動搖啊!”
韓文猛立即出列道:“臣附議!”
文永廣出列道:“臣附議!”
月關出列道:“臣附議!”
紀永出列道:“臣附議!”
隨即有不少大臣出列附議,那些原本心中主張南遷的大臣,也為楊宇氣勢所奪,不敢再出列支持遷都,議論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麵。
梁啟大喜,心道,關鍵時刻還得看楊大哥!清了清嗓子宣布:“朕意已決,堅守中都以退突厥,萬不可讓祖宗基業毀在朕的手上。楊卿,你既然暫代兵部尚書,那防守中都的重任,就交給你吧,即日起全國諸軍皆由你調遣,各部務必全力配合!”
楊宇大聲道:“臣遵旨,臣肝腦塗地也必保中都無恙。”
堅守中都的大計就這麽定下來了,百官一時都將目光集中到楊宇的身上,誰也沒注意到,王輕侯的臉已經紫的像豬肝一樣了。
楊宇不知不覺犯下了當天的第二個錯誤,徹底把朝中第一號人物王輕侯,給得罪了,還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