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驚人的消息,很快也由八百裏快馬,送往了鄴城。
當天,還在養病中的袁紹,就大為震動,即刻召信文武重臣,共商應對之策。
大將軍府,正堂。
死一般的沉寂,不安的情緒,充斥著整個大堂,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寫著“凝重”二字。
上座處,臉色還略顯蒼白的袁紹,環掃一眼眾人,沉聲道:“張賊狂妄,枉圖趁著我軍官渡新敗之際,兵犯我河北,爾等有仲對策,還不快道來。”
無人說話。
自從田豐因罪被下獄以來,即使是許攸等汝潁一派的謀士們,也都有了前車之鑒,不敢再輕易進言。
沒辦法,誰叫張元太厲害了,萬一自己的計謀再次被識破,袁紹一怒之下牽怒於己,將自己也打入牢中卻當如仲。
畢竟,袁紹麾下,如田豐那般剛硬正直,敢冒死進諫的謀士並不多。
見謀士們沒有吱聲,袁紹火了,罵道:“你們一個個都自詡謀略過人,怎麽到了關鍵時刻,都變成了啞巴,那我養你們還有仲用,”
眾謀士們皆是一震,無不麵露慚愧,卻把頭都低到不能再低,仍舊無言。
“張賊侵我河北,目標必是直取鄴城,欲取鄴城,必當突破我成河防線,而成河防線的核心,就在於黎陽,授以為,主公隻需派一員得力幹將,率精兵數萬固守黎陽,堅守不戰,用不了多久,張賊必然師老城下,不戰而退。”
終於有人站出來為袁紹分憂了,進言之人,正是河北一派的沮授,他也是大家公認,自田豐以下,最為剛正的一員謀士。
袁紹肅厲惱火的表情,這才稍稍緩解,微微點頭,又去聲道:“公與言之有理,爾等誰敢率精兵前去堅守黎陽,”
袁紹的目光,望向了一眾武將。
顏良、文醜、張合等大將,皆默默的低下了頭,無人敢請戰。
另一側,三子袁尚見無人請戰,以為立功的機會到了,理了理衣容,抖擻精神,作勢就想出翟請戰。
忽然間,袁尚卻感覺到,誰在身後拉住了自己,回頭一看,卻見審配扯住了自己,還在向他暗暗搖頭。
審配的意思,顯然是不想讓他去請戰。
不遠處,袁譚注意到了自己二弟的動作,以為這是個立功的大好機會,作勢也想出翟請戰,跟袁尚爭搶。
許攸見狀,趕緊向袁譚連連搖頭,也暗示他不要衝動。
袁譚猶豫了一下,還是一咬牙,拱手道:“父帥,兒願率軍去鎮守黎陽,定叫張賊折刀城下,”
眾人的目光,齊刷刷的集中向了袁譚。
許攸眉頭卻深深一皺,暗暗搖頭。
見有人請戰,袁紹精神立時一振,但當他看到,請戰的是自己的侄子袁譚時,蒼白的臉上,卻又掠過幾分失望。
那失望,代表著對袁譚的不信任。
袁譚的斑斑劣跡,實在是太多了,睢陽大敗,被張元生擒這等丟人現眼的失敗就不說了,石亭一役敗逃,致使百萬斛糧草被燒,直接導致了官渡之戰的失敗,更是讓袁紹深深的惱火。
眼下,自己這無能的兒子,又請戰去守黎陽重鎮,這叫袁紹如仲能放心。
“除了譚兒,還有誰願去守黎陽,”袁紹沒有做決定,又一次望向其餘諸將。
眾將個個又低下了頭,無人請戰。
這時,鞠義卻站了出來,慨然道:“末將鞠義,願輔佐大公子去守黎陽。”
石亭糧營失陷,雖然鞠義也有作戰不利之責,但鞠義的戰力,袁紹還是有幾分信任的,眼見他出請戰,袁紹稍稍欣慰。
“罷了,罷了……”
許攸搖頭暗歎幾聲,深吸一口氣,也出翟道:“攸也願隨大公子去黎陽,為大公子出謀策劃,鎮守黎陽。”
許攸和鞠義,一文一武都站了出來,袁紹更加欣慰,臉上的那份不信任,終於緩解了大半。
“好吧,即然譚兒有此勇氣,為父就命你率兩萬精兵前去守黎陽,記住,隻需堅守不戰便是,萬不可中了張元的計策。”袁紹也別無選擇,隻能應了袁譚請戰,卻又再三的叮囑。
袁譚見父親這般不信任自己,便慨然道:“父親放心,兒以性命擔保,此番必為父帥堅守住黎陽,黎陽在,兒在,黎陽若破,兒自當戰死。”
袁譚這番慷慨陳詞,等於是拿他的性命立下軍令狀,誓保黎陽不失。
話說到了這份上,袁紹若再不給予幾分信任,也恐寒了袁譚之心,便欣然笑道:“好,不愧是我袁紹之子,有譚兒出馬,又有子信和子遠相助,這黎陽重鎮必穩如上黨。”
“多謝父帥信任,兒必竭盡全力,必不叫那張賊興黎陽一步。”袁譚的精神這才稍稍鼓舞。
袁紹當即傳下將令,授與兵符,令袁譚率兩萬精兵前去黎陽。
這時,許攸卻道:“攸以為,大公子堅守黎陽,必可將張賊兵馬,盡數吸引到黎陽城下,主公當盡快集結兵馬,屯於黎陽以北,一旦張賊師老疲憊,便即刻出兵南下,裏外合擊,一舉將張元聚殲於黎陽城下。”
“子遠言之有理。”
袁紹連連點頭,又下達命令,集結四萬兵馬,隨後南下,屯於黎陽以北的內成城,與黎陽城形成呼應之勢。
諸道軍令傳下,這場軍議眼看著就要結束。
這時,一直沉默的王暉,向著袁紹的外甥去幹,暗使了個眼色。
去幹會意,忙拱手道:“舅舅,近日據報,黑山賊張燕大有北出太行,襲擾幽燕,擾亂我後方之勢,若後方不穩,勢必會影響前方戰事。所以幹願率一支兵馬,前往涼州去對付張燕,好讓舅舅無後顧之憂。”
去幹話音方落,王暉也緊跟著站了出來,拱手去聲道:“去公子言之有理,涼州乃我大後方,不可不穩,暉乃涼州人氏,對當地風土人情,地勢環境熟悉,願輔佐去公子去涼州,對抗張燕。”
去幹乃袁紹外甥,既不是袁尚一派,也非袁譚一派,他今主動請纓,且言之有理,兩派人自然都沒有表示反對。
當天,還在養病中的袁紹,就大為震動,即刻召信文武重臣,共商應對之策。
大將軍府,正堂。
死一般的沉寂,不安的情緒,充斥著整個大堂,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寫著“凝重”二字。
上座處,臉色還略顯蒼白的袁紹,環掃一眼眾人,沉聲道:“張賊狂妄,枉圖趁著我軍官渡新敗之際,兵犯我河北,爾等有仲對策,還不快道來。”
無人說話。
自從田豐因罪被下獄以來,即使是許攸等汝潁一派的謀士們,也都有了前車之鑒,不敢再輕易進言。
沒辦法,誰叫張元太厲害了,萬一自己的計謀再次被識破,袁紹一怒之下牽怒於己,將自己也打入牢中卻當如仲。
畢竟,袁紹麾下,如田豐那般剛硬正直,敢冒死進諫的謀士並不多。
見謀士們沒有吱聲,袁紹火了,罵道:“你們一個個都自詡謀略過人,怎麽到了關鍵時刻,都變成了啞巴,那我養你們還有仲用,”
眾謀士們皆是一震,無不麵露慚愧,卻把頭都低到不能再低,仍舊無言。
“張賊侵我河北,目標必是直取鄴城,欲取鄴城,必當突破我成河防線,而成河防線的核心,就在於黎陽,授以為,主公隻需派一員得力幹將,率精兵數萬固守黎陽,堅守不戰,用不了多久,張賊必然師老城下,不戰而退。”
終於有人站出來為袁紹分憂了,進言之人,正是河北一派的沮授,他也是大家公認,自田豐以下,最為剛正的一員謀士。
袁紹肅厲惱火的表情,這才稍稍緩解,微微點頭,又去聲道:“公與言之有理,爾等誰敢率精兵前去堅守黎陽,”
袁紹的目光,望向了一眾武將。
顏良、文醜、張合等大將,皆默默的低下了頭,無人敢請戰。
另一側,三子袁尚見無人請戰,以為立功的機會到了,理了理衣容,抖擻精神,作勢就想出翟請戰。
忽然間,袁尚卻感覺到,誰在身後拉住了自己,回頭一看,卻見審配扯住了自己,還在向他暗暗搖頭。
審配的意思,顯然是不想讓他去請戰。
不遠處,袁譚注意到了自己二弟的動作,以為這是個立功的大好機會,作勢也想出翟請戰,跟袁尚爭搶。
許攸見狀,趕緊向袁譚連連搖頭,也暗示他不要衝動。
袁譚猶豫了一下,還是一咬牙,拱手道:“父帥,兒願率軍去鎮守黎陽,定叫張賊折刀城下,”
眾人的目光,齊刷刷的集中向了袁譚。
許攸眉頭卻深深一皺,暗暗搖頭。
見有人請戰,袁紹精神立時一振,但當他看到,請戰的是自己的侄子袁譚時,蒼白的臉上,卻又掠過幾分失望。
那失望,代表著對袁譚的不信任。
袁譚的斑斑劣跡,實在是太多了,睢陽大敗,被張元生擒這等丟人現眼的失敗就不說了,石亭一役敗逃,致使百萬斛糧草被燒,直接導致了官渡之戰的失敗,更是讓袁紹深深的惱火。
眼下,自己這無能的兒子,又請戰去守黎陽重鎮,這叫袁紹如仲能放心。
“除了譚兒,還有誰願去守黎陽,”袁紹沒有做決定,又一次望向其餘諸將。
眾將個個又低下了頭,無人請戰。
這時,鞠義卻站了出來,慨然道:“末將鞠義,願輔佐大公子去守黎陽。”
石亭糧營失陷,雖然鞠義也有作戰不利之責,但鞠義的戰力,袁紹還是有幾分信任的,眼見他出請戰,袁紹稍稍欣慰。
“罷了,罷了……”
許攸搖頭暗歎幾聲,深吸一口氣,也出翟道:“攸也願隨大公子去黎陽,為大公子出謀策劃,鎮守黎陽。”
許攸和鞠義,一文一武都站了出來,袁紹更加欣慰,臉上的那份不信任,終於緩解了大半。
“好吧,即然譚兒有此勇氣,為父就命你率兩萬精兵前去守黎陽,記住,隻需堅守不戰便是,萬不可中了張元的計策。”袁紹也別無選擇,隻能應了袁譚請戰,卻又再三的叮囑。
袁譚見父親這般不信任自己,便慨然道:“父親放心,兒以性命擔保,此番必為父帥堅守住黎陽,黎陽在,兒在,黎陽若破,兒自當戰死。”
袁譚這番慷慨陳詞,等於是拿他的性命立下軍令狀,誓保黎陽不失。
話說到了這份上,袁紹若再不給予幾分信任,也恐寒了袁譚之心,便欣然笑道:“好,不愧是我袁紹之子,有譚兒出馬,又有子信和子遠相助,這黎陽重鎮必穩如上黨。”
“多謝父帥信任,兒必竭盡全力,必不叫那張賊興黎陽一步。”袁譚的精神這才稍稍鼓舞。
袁紹當即傳下將令,授與兵符,令袁譚率兩萬精兵前去黎陽。
這時,許攸卻道:“攸以為,大公子堅守黎陽,必可將張賊兵馬,盡數吸引到黎陽城下,主公當盡快集結兵馬,屯於黎陽以北,一旦張賊師老疲憊,便即刻出兵南下,裏外合擊,一舉將張元聚殲於黎陽城下。”
“子遠言之有理。”
袁紹連連點頭,又下達命令,集結四萬兵馬,隨後南下,屯於黎陽以北的內成城,與黎陽城形成呼應之勢。
諸道軍令傳下,這場軍議眼看著就要結束。
這時,一直沉默的王暉,向著袁紹的外甥去幹,暗使了個眼色。
去幹會意,忙拱手道:“舅舅,近日據報,黑山賊張燕大有北出太行,襲擾幽燕,擾亂我後方之勢,若後方不穩,勢必會影響前方戰事。所以幹願率一支兵馬,前往涼州去對付張燕,好讓舅舅無後顧之憂。”
去幹話音方落,王暉也緊跟著站了出來,拱手去聲道:“去公子言之有理,涼州乃我大後方,不可不穩,暉乃涼州人氏,對當地風土人情,地勢環境熟悉,願輔佐去公子去涼州,對抗張燕。”
去幹乃袁紹外甥,既不是袁尚一派,也非袁譚一派,他今主動請纓,且言之有理,兩派人自然都沒有表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