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警告:這篇番外是為了補全設定而出的假想。<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講述了在帝國的檔案解封前一個學者對三戰的看法,在這裏暫且先隻釋出三戰起因部分的概述,其它內容日後再說。如果隻想簡單地看看的話拉到最後看我給出的粗略的講解就好了。】
鄔令時著
(以帝國憲法的第十四條起誓,我們維護合理的言論自由,但審閱局不對這本著作的真實性做出任何點評。)
正文:
盡管媒體一直在試圖美化這場我們獲得了最後勝利的、史無前例的恐怖戰爭,但作為一個曆史學家,我的好奇心一直在催促我考證其背後的真相。
如諸位在中學曆史課本裏所知,三戰的導火索是2287年6月發生的《南域入侵》。
帝國公開否定了自二戰之後劃分的法理領土,宣稱印度“卑劣地在國家(那個時代帝國還未誕生,所以外交辭令上使用了‘國家’這個模糊的詞眼。)陷入混亂之時占據了不屬於它的土地,此為盜賊必須付出之代價。”
這點具有更早的法理上的依據,顯然被竊取的領土指的是印度所稱的“阿魯納恰爾邦”。
在英國人麥克馬洪草率地劃下“麥克馬洪線”之前,印度一直沒有法理上對那片領土的享有權。[.超多好看小說]而帝國宣稱它從之前的曆代政權手中合法地繼承了這片土地,這提供了帝國的法理依據。
當然,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場戰爭都出於絕對精密的算計和計劃,一個簡單的理由不足以支撐帝國做出與全世界為敵的賭博。
有學說認為當時國內糧食供給能力將在四年後達到極限,無法供給所有人員的生存,因此帝國悍然入侵印度以渴求更多的土地與資源。
這個理由有一定的說服力,我在本書的第34頁上詳細列出了相關柱形圖以供參考。
但它的致命缺陷是――帝國理工在一百六十年前就發明了大規模增產食物的方法,未公開的數據揭示依靠它可以讓糧食增產至少30%,經過了長時間的實驗之後帝國理工向政府通報了這種方法的成功,但帝國卻遲遲沒有適用――或者說“在紙麵上”沒有適用,所有征用的土地都不對非專業人員開放,它們被重重保護起來以至於任何人員在被警告之後繼續嚐試靠近就會被無情擊斃。
帝國可能在極早的時間內就使用了增產的方法。
我在此做出一個大膽的推測,早期議會也許嚐試借著耕地減少的時機向世界示弱,以表明自己有關鍵的掣肘落在他們手裏。在後來帝國與其它國家的矛盾愈演愈烈之時,它又被巧妙地作為一個潛在的,可由學者發掘的,又顯得不那麽邪惡的侵略理由設置。
然而通過調閱那個時期的社會資料,我發現了一個特別的趨勢,這可能才是真正的三戰發起理由。
我們可以注意到,在改革政策出現的高峰點大量地出現在了帝國剛建國之後以及三戰發生前的十幾年。在剛建國時它們簇擁著出現很好理解,帝國當時正在試圖變更出一種世界上從未出現過的意識形態,他們後來成功了。
而三戰之前的高峰又說明了什麽?很明顯,又一次試圖改革。盡管我必須說帝國在它存在的時間裏一直不斷地嚐試著進化自己的社會製度,但在那個高峰,這種欲望顯得尤為明顯。而且在那個時候激進的法案頻繁出現,這更像是一種掙紮。觀測數據,那段時期的法案政策的數量幾乎是之前一百多年的總和,而關於激進程度,我在第126頁至156頁分條列出了簡略的法案內容與解讀。
而且,有一點不容忽視,在帝國選擇戰爭之前,它的物價水平以及達到了一個極地的地步。舉例而言,一個普通技術人員每個月的工資可以買到八輛飛梭,而同時期的新合眾國同工資水平人員至少要為一輛飛梭還上18個月的債。
換言之,帝國的生產力嚴重溢出。
這導致了通貨流通的放緩,資本沒有被有效利用在發展上,同時也出現了資本外逃的可能。
所以我有了這樣一種假設:早期帝國的領導層出於對自己的社會發展速度過度自信,放寬了對資本的控製,以期在帝國未踏入下一個社會進程之前可以用資本的特性來催動社會發展。
但事與願違,後人沒有達到他們預設的速度。出於某種還未公開的原因,帝國的經濟學家們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帝國不得不發動戰爭來消耗自己過剩的生產力。
總而言之,這場空前的世界性戰爭的最初原因有二,社會沒有進化到帝國所期待的那個高度,並且生產力過分發達導致了資本利用率的低下。
【簡單來說,全文就在講工業的科技樹點的太快了社會科學的科技樹沒跟上;然後帝國最早高層覺得自己太diao了就養了資本來助長社會物質水平的發展。
本來呢,帝國是期望大家的思想覺悟高了之後大家一起高高興興把資本這條大肥狼宰了吃肉,沒想到社會製度這把破刀還沒磨好,為了防止這狼咬到自己,帝國隻能去幹其它人拖來喂狼強行給自己續一波命,來爭取更多的時間點科技樹(要是你玩文明6的話,這個社會的科技樹就可以理解成政策樹)。
但是現在在開頭的注明呢,表示在一個大家思想覺悟雖然不夠高,但已經很高的時代的審閱局沒有完全認可這本書――意思就是這本書裏有不正確的地方,隻是出於憲法就算有不正確甚至汙蔑帝國的地方也可以放出來。但哪個地方正不正確是你們隨便判斷的,高冷的帝國政府才懶得管。】
【p.s以上內容純屬為了補全設定而胡謅的,不要當真。】
鄔令時著
(以帝國憲法的第十四條起誓,我們維護合理的言論自由,但審閱局不對這本著作的真實性做出任何點評。)
正文:
盡管媒體一直在試圖美化這場我們獲得了最後勝利的、史無前例的恐怖戰爭,但作為一個曆史學家,我的好奇心一直在催促我考證其背後的真相。
如諸位在中學曆史課本裏所知,三戰的導火索是2287年6月發生的《南域入侵》。
帝國公開否定了自二戰之後劃分的法理領土,宣稱印度“卑劣地在國家(那個時代帝國還未誕生,所以外交辭令上使用了‘國家’這個模糊的詞眼。)陷入混亂之時占據了不屬於它的土地,此為盜賊必須付出之代價。”
這點具有更早的法理上的依據,顯然被竊取的領土指的是印度所稱的“阿魯納恰爾邦”。
在英國人麥克馬洪草率地劃下“麥克馬洪線”之前,印度一直沒有法理上對那片領土的享有權。[.超多好看小說]而帝國宣稱它從之前的曆代政權手中合法地繼承了這片土地,這提供了帝國的法理依據。
當然,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場戰爭都出於絕對精密的算計和計劃,一個簡單的理由不足以支撐帝國做出與全世界為敵的賭博。
有學說認為當時國內糧食供給能力將在四年後達到極限,無法供給所有人員的生存,因此帝國悍然入侵印度以渴求更多的土地與資源。
這個理由有一定的說服力,我在本書的第34頁上詳細列出了相關柱形圖以供參考。
但它的致命缺陷是――帝國理工在一百六十年前就發明了大規模增產食物的方法,未公開的數據揭示依靠它可以讓糧食增產至少30%,經過了長時間的實驗之後帝國理工向政府通報了這種方法的成功,但帝國卻遲遲沒有適用――或者說“在紙麵上”沒有適用,所有征用的土地都不對非專業人員開放,它們被重重保護起來以至於任何人員在被警告之後繼續嚐試靠近就會被無情擊斃。
帝國可能在極早的時間內就使用了增產的方法。
我在此做出一個大膽的推測,早期議會也許嚐試借著耕地減少的時機向世界示弱,以表明自己有關鍵的掣肘落在他們手裏。在後來帝國與其它國家的矛盾愈演愈烈之時,它又被巧妙地作為一個潛在的,可由學者發掘的,又顯得不那麽邪惡的侵略理由設置。
然而通過調閱那個時期的社會資料,我發現了一個特別的趨勢,這可能才是真正的三戰發起理由。
我們可以注意到,在改革政策出現的高峰點大量地出現在了帝國剛建國之後以及三戰發生前的十幾年。在剛建國時它們簇擁著出現很好理解,帝國當時正在試圖變更出一種世界上從未出現過的意識形態,他們後來成功了。
而三戰之前的高峰又說明了什麽?很明顯,又一次試圖改革。盡管我必須說帝國在它存在的時間裏一直不斷地嚐試著進化自己的社會製度,但在那個高峰,這種欲望顯得尤為明顯。而且在那個時候激進的法案頻繁出現,這更像是一種掙紮。觀測數據,那段時期的法案政策的數量幾乎是之前一百多年的總和,而關於激進程度,我在第126頁至156頁分條列出了簡略的法案內容與解讀。
而且,有一點不容忽視,在帝國選擇戰爭之前,它的物價水平以及達到了一個極地的地步。舉例而言,一個普通技術人員每個月的工資可以買到八輛飛梭,而同時期的新合眾國同工資水平人員至少要為一輛飛梭還上18個月的債。
換言之,帝國的生產力嚴重溢出。
這導致了通貨流通的放緩,資本沒有被有效利用在發展上,同時也出現了資本外逃的可能。
所以我有了這樣一種假設:早期帝國的領導層出於對自己的社會發展速度過度自信,放寬了對資本的控製,以期在帝國未踏入下一個社會進程之前可以用資本的特性來催動社會發展。
但事與願違,後人沒有達到他們預設的速度。出於某種還未公開的原因,帝國的經濟學家們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帝國不得不發動戰爭來消耗自己過剩的生產力。
總而言之,這場空前的世界性戰爭的最初原因有二,社會沒有進化到帝國所期待的那個高度,並且生產力過分發達導致了資本利用率的低下。
【簡單來說,全文就在講工業的科技樹點的太快了社會科學的科技樹沒跟上;然後帝國最早高層覺得自己太diao了就養了資本來助長社會物質水平的發展。
本來呢,帝國是期望大家的思想覺悟高了之後大家一起高高興興把資本這條大肥狼宰了吃肉,沒想到社會製度這把破刀還沒磨好,為了防止這狼咬到自己,帝國隻能去幹其它人拖來喂狼強行給自己續一波命,來爭取更多的時間點科技樹(要是你玩文明6的話,這個社會的科技樹就可以理解成政策樹)。
但是現在在開頭的注明呢,表示在一個大家思想覺悟雖然不夠高,但已經很高的時代的審閱局沒有完全認可這本書――意思就是這本書裏有不正確的地方,隻是出於憲法就算有不正確甚至汙蔑帝國的地方也可以放出來。但哪個地方正不正確是你們隨便判斷的,高冷的帝國政府才懶得管。】
【p.s以上內容純屬為了補全設定而胡謅的,不要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