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4月底,又一大批英國援軍開到南非。經過兵力調整,在主攻方向上,羅伯茨有八個步兵師(第3、6、7、8、9、10、11師、殖民地師)和第12騎兵師。英軍在五月初重新發動進攻。5月12日,羅伯茨的大軍攻克奧蘭治自由邦的新首都克龍斯塔德,德韋特和博塔掩護著在牛車上辦公的斯泰因總統和奧蘭治政府,再度後撤到一個荒涼的小村—林德利(lindley)。由於接連遭到失敗,布爾人的士氣一落千丈。在羅伯茨的寬大許諾下,許多在英軍後方活動的民團團員紛紛向英國人投降,交出武器,然後返回自己的農場。到五月中旬,仍在戰鬥的布爾人隻剩下了兩萬多人。
騎馬進入奧蘭治臨時首都克隆斯塔德的羅伯茨(中右)和基欽納(中左)
西線方麵,5月17日,羅伯茨派出的一支部隊在馬弗京郊外擊敗了斯奈曼(snyman)指揮的布爾民團,解馬弗京之圍,打通了連接開普和貝專納蘭的西開普鐵路。固守馬弗京長達210天的巴登·鮑威爾上校成了大英帝國的民族英雄,英國報紙對“英勇的馬弗京保衛戰”大加吹捧。5月19日,東線的布勒將軍攻克了從納塔爾通往德蘭士瓦的大門,第一次布爾戰爭中那場決定性的戰役地點——朗峽。由於一度凶狠善戰的布爾野戰部隊已經成了強弩之末,布勒的部隊在9天內竟然推進了138英裏!
巴登-鮑威爾上校(1857-1941).布爾戰爭後受封為男爵。在1908年創立了國際童子軍運動,二戰中曾經被希特勒列入一旦占領英國便立即加以逮捕的政治家名單
1900年5月24日,米爾納勳爵在布隆方丹宣布,從即日起大英帝國兼並奧蘭治自由邦,將其改為“奧蘭治河殖民地”,他自己擔任殖民地的第一任總督。在場的布爾人無不灑下一掬熱淚。奧蘭治自由邦政府雖然比暴富的德蘭士瓦政府清廉、開明得多,但是狹隘的民族感情和政治上的短視使他們最終喪失了獨立地位。
吞並奧蘭治之後,英軍加緊向德蘭士瓦進攻。5月29日,弗蘭奇將軍指揮澳大利亞騎兵部隊,在約翰內斯堡南郊的克利普河擊敗了守衛這座南非礦業中心的最後一支防禦部隊。5月30日,克魯格總統乘坐火車離開首都比勒陀利亞,之後的三個月他一直在這列火車上指揮軍隊繼續作戰。5月31日,羅伯茨進入約翰內斯堡。
布爾戰爭中的澳大利亞騎兵部隊
在消滅了試圖抵抗英軍、保衛首都的最後幾支零散部隊之後,1900年6月5日清晨,英軍開進了空蕩蕩的比勒陀利亞。關押在這座城市中的英軍戰俘從用作監獄的國立師範學校中釋放出來,和入城的英軍熱烈擁抱。半年之後故地重遊的隨軍記者丘吉爾先生滿意地發現,他那些留在戰俘營的同胞都得到了德蘭士瓦人良好的待遇。入城士兵們還舉行了聯歡活動,隨同羅伯茨遠征南非的諾福克公爵、馬爾巴羅公爵同格拉斯哥的士兵一道跳起了蘇格蘭舞蹈。下午兩點整,羅伯茨將軍騎馬入城。他發現這座綠蔭環抱中的城市“典雅而莊重,建築宏偉,市容整潔,完全可以和歐洲第一流國家的首都媲美”。
高舉著五顏六色軍旗的英軍從各個方向入城,黃色卡其布的潮流在比勒陀利亞的街道上整整流淌了兩個鍾頭。羅伯茨和他的參謀部人員沿著克魯格總統大街來到位於城市中央的政府廣場上,廣場的中央是一個光禿禿的大理石基座,上麵前不久還安放著克魯格先生的銅像。廣場周圍環繞著古典主義風格的政府各部、立法會和南非高等法院大樓。羅伯茨抬頭望去,在南非共和國立法會大廈上,已經高高地升起了米字旗。
英國國旗在比勒陀利亞的德蘭士瓦立法會大廈(raadzaal)上升起
攻占比勒陀利亞之後,羅伯茨的四萬部隊在原地休整。但是他不久就懊惱地發現,英軍從開普敦到比勒陀利亞的漫長補給線受到了仍在抵抗的布爾人的襲擊。盤踞在奧蘭治東部山地和西北隅的斯泰因、博塔、德拉瑞、德韋特、普林斯洛等人仍在指揮著大約一萬人的布爾部隊,不斷騷擾東西開普鐵路,破壞英軍交通線。經過幾次戰鬥,弗蘭奇將軍的騎兵將他們驅逐到了巴蘇陀保護國邊境。布勒將軍指揮納塔爾境內的英軍向西進軍,於7月6日在東德蘭士瓦的斯坦德頓(standerton)同北上英軍主力會師,將殘存的布軍分割為兩部分。此時,德蘭士瓦和奧蘭治的主要城市和鐵路線已經被全部占領,布軍開始轉入遊擊戰。在約翰內斯堡和比勒陀利亞兩地,英軍還挫敗了多起布爾人的暴動企圖,羅伯茨不得不宣布,如果再有類似企圖,他將停止釋放戰俘。
1900年9月1日,羅伯茨宣布英國兼並德蘭士瓦,並宣稱戰爭結束。9月11日,克魯格總統得到流亡的德蘭士瓦政府授權,抵達葡屬莫桑比克首府洛倫索馬貴斯,10月19日,克魯格乘坐荷蘭女王威廉明娜派來的巡洋艦格爾德蘭號(degeldend)前往歐洲求援。在歐洲,雖然克魯格受到德國人、法國人、荷蘭人的狂熱歡迎,但是正在忙於向中國勒索賠款和處理義和團善後事宜的歐洲各國政府,特別是在非洲問題上已同英國達成政治交易的德國政府,卻表現十分冷淡。威廉二世皇帝為了躲開他,幹脆跑去鄉下莊園狩獵。克魯格在法國和瑞士度過了最後四年的流亡生活。
英軍發動第二次大攻勢之後,布爾人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首先,從1900年初開始,南非的英軍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最多時為33萬人,到1900年第四季度仍維持25萬人左右,為布軍的5到10倍。英軍數量上的壓倒優勢遠遠彌補了戰鬥能力上的不足。
其次,布爾民團以騎馬步槍兵為主,長於騎射而不善肉搏。由於德蘭士瓦和奧蘭治的鐵路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德蘭士瓦的工礦地帶和奧蘭治中部,所以布軍在大片荒原戰場上的機動能力主要靠騎兵奔襲,不能攜帶重型火炮,而且因為幾十年以來布爾人的交戰對手主要是非洲人土著,所以布爾人長於野戰而不善攻城,包圍的所有英方主要城鎮無一攻破,曠日持久的圍城戰嚴重地分散了布軍有限的兵力,造成英軍更大的數量優勢。
第三,布爾人的武裝民團雖然在總司令的統一指揮下作戰,但是根據布爾人的自治傳統,每個民團在戰鬥中都有相當大的自治和自決權力。在科倫索戰役中便暴露出了這個缺點。當英軍轉入進攻布爾共和國本土,主要戰場移到布爾人家園時,向來紀律鬆懈的布爾民團的固有弱點更充分地暴露出來。不少民團自行解散回家,守衛自己的農場。
還有,羅伯茨和基欽納到任之後,大力整頓南非的鐵路交通,利用東西開普鐵路的強大運輸能力,將大規模的兵團快速運送到前線,從而使英軍得以充分發揮大兵團作戰**的威力。
總之,到了1900年初,布爾戰爭的第二時期,戰爭已進入了作戰雙方比拚國力的消耗階段。與領土遍布全球、工業規模居世界之首、完全控製海洋且擁有上億人口的大英帝國相比,兩個布爾共和國隻有四十四萬人口,以采礦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工業體係,使得他們除了礦業和消費品製造之外沒有大規模的工業,尤其缺少對國防極為重要的鋼鐵、軍火和化學工業,其軍火物資依靠從德國、法國和荷蘭進口。而且作為內陸國家,在英國及其附庸國葡萄牙關閉了主要海港的情況下,他們無法在戰時從海路獲得外界援助。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作為頭號帝國主義大國的雄厚國力(充沛的兵源、雄厚的財力、完整的工業體係、發達的技術水平、巨大的鋼鐵產量、快速的海上運輸能力……)對於英軍在戰爭中獲勝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c
騎馬進入奧蘭治臨時首都克隆斯塔德的羅伯茨(中右)和基欽納(中左)
西線方麵,5月17日,羅伯茨派出的一支部隊在馬弗京郊外擊敗了斯奈曼(snyman)指揮的布爾民團,解馬弗京之圍,打通了連接開普和貝專納蘭的西開普鐵路。固守馬弗京長達210天的巴登·鮑威爾上校成了大英帝國的民族英雄,英國報紙對“英勇的馬弗京保衛戰”大加吹捧。5月19日,東線的布勒將軍攻克了從納塔爾通往德蘭士瓦的大門,第一次布爾戰爭中那場決定性的戰役地點——朗峽。由於一度凶狠善戰的布爾野戰部隊已經成了強弩之末,布勒的部隊在9天內竟然推進了138英裏!
巴登-鮑威爾上校(1857-1941).布爾戰爭後受封為男爵。在1908年創立了國際童子軍運動,二戰中曾經被希特勒列入一旦占領英國便立即加以逮捕的政治家名單
1900年5月24日,米爾納勳爵在布隆方丹宣布,從即日起大英帝國兼並奧蘭治自由邦,將其改為“奧蘭治河殖民地”,他自己擔任殖民地的第一任總督。在場的布爾人無不灑下一掬熱淚。奧蘭治自由邦政府雖然比暴富的德蘭士瓦政府清廉、開明得多,但是狹隘的民族感情和政治上的短視使他們最終喪失了獨立地位。
吞並奧蘭治之後,英軍加緊向德蘭士瓦進攻。5月29日,弗蘭奇將軍指揮澳大利亞騎兵部隊,在約翰內斯堡南郊的克利普河擊敗了守衛這座南非礦業中心的最後一支防禦部隊。5月30日,克魯格總統乘坐火車離開首都比勒陀利亞,之後的三個月他一直在這列火車上指揮軍隊繼續作戰。5月31日,羅伯茨進入約翰內斯堡。
布爾戰爭中的澳大利亞騎兵部隊
在消滅了試圖抵抗英軍、保衛首都的最後幾支零散部隊之後,1900年6月5日清晨,英軍開進了空蕩蕩的比勒陀利亞。關押在這座城市中的英軍戰俘從用作監獄的國立師範學校中釋放出來,和入城的英軍熱烈擁抱。半年之後故地重遊的隨軍記者丘吉爾先生滿意地發現,他那些留在戰俘營的同胞都得到了德蘭士瓦人良好的待遇。入城士兵們還舉行了聯歡活動,隨同羅伯茨遠征南非的諾福克公爵、馬爾巴羅公爵同格拉斯哥的士兵一道跳起了蘇格蘭舞蹈。下午兩點整,羅伯茨將軍騎馬入城。他發現這座綠蔭環抱中的城市“典雅而莊重,建築宏偉,市容整潔,完全可以和歐洲第一流國家的首都媲美”。
高舉著五顏六色軍旗的英軍從各個方向入城,黃色卡其布的潮流在比勒陀利亞的街道上整整流淌了兩個鍾頭。羅伯茨和他的參謀部人員沿著克魯格總統大街來到位於城市中央的政府廣場上,廣場的中央是一個光禿禿的大理石基座,上麵前不久還安放著克魯格先生的銅像。廣場周圍環繞著古典主義風格的政府各部、立法會和南非高等法院大樓。羅伯茨抬頭望去,在南非共和國立法會大廈上,已經高高地升起了米字旗。
英國國旗在比勒陀利亞的德蘭士瓦立法會大廈(raadzaal)上升起
攻占比勒陀利亞之後,羅伯茨的四萬部隊在原地休整。但是他不久就懊惱地發現,英軍從開普敦到比勒陀利亞的漫長補給線受到了仍在抵抗的布爾人的襲擊。盤踞在奧蘭治東部山地和西北隅的斯泰因、博塔、德拉瑞、德韋特、普林斯洛等人仍在指揮著大約一萬人的布爾部隊,不斷騷擾東西開普鐵路,破壞英軍交通線。經過幾次戰鬥,弗蘭奇將軍的騎兵將他們驅逐到了巴蘇陀保護國邊境。布勒將軍指揮納塔爾境內的英軍向西進軍,於7月6日在東德蘭士瓦的斯坦德頓(standerton)同北上英軍主力會師,將殘存的布軍分割為兩部分。此時,德蘭士瓦和奧蘭治的主要城市和鐵路線已經被全部占領,布軍開始轉入遊擊戰。在約翰內斯堡和比勒陀利亞兩地,英軍還挫敗了多起布爾人的暴動企圖,羅伯茨不得不宣布,如果再有類似企圖,他將停止釋放戰俘。
1900年9月1日,羅伯茨宣布英國兼並德蘭士瓦,並宣稱戰爭結束。9月11日,克魯格總統得到流亡的德蘭士瓦政府授權,抵達葡屬莫桑比克首府洛倫索馬貴斯,10月19日,克魯格乘坐荷蘭女王威廉明娜派來的巡洋艦格爾德蘭號(degeldend)前往歐洲求援。在歐洲,雖然克魯格受到德國人、法國人、荷蘭人的狂熱歡迎,但是正在忙於向中國勒索賠款和處理義和團善後事宜的歐洲各國政府,特別是在非洲問題上已同英國達成政治交易的德國政府,卻表現十分冷淡。威廉二世皇帝為了躲開他,幹脆跑去鄉下莊園狩獵。克魯格在法國和瑞士度過了最後四年的流亡生活。
英軍發動第二次大攻勢之後,布爾人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首先,從1900年初開始,南非的英軍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最多時為33萬人,到1900年第四季度仍維持25萬人左右,為布軍的5到10倍。英軍數量上的壓倒優勢遠遠彌補了戰鬥能力上的不足。
其次,布爾民團以騎馬步槍兵為主,長於騎射而不善肉搏。由於德蘭士瓦和奧蘭治的鐵路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德蘭士瓦的工礦地帶和奧蘭治中部,所以布軍在大片荒原戰場上的機動能力主要靠騎兵奔襲,不能攜帶重型火炮,而且因為幾十年以來布爾人的交戰對手主要是非洲人土著,所以布爾人長於野戰而不善攻城,包圍的所有英方主要城鎮無一攻破,曠日持久的圍城戰嚴重地分散了布軍有限的兵力,造成英軍更大的數量優勢。
第三,布爾人的武裝民團雖然在總司令的統一指揮下作戰,但是根據布爾人的自治傳統,每個民團在戰鬥中都有相當大的自治和自決權力。在科倫索戰役中便暴露出了這個缺點。當英軍轉入進攻布爾共和國本土,主要戰場移到布爾人家園時,向來紀律鬆懈的布爾民團的固有弱點更充分地暴露出來。不少民團自行解散回家,守衛自己的農場。
還有,羅伯茨和基欽納到任之後,大力整頓南非的鐵路交通,利用東西開普鐵路的強大運輸能力,將大規模的兵團快速運送到前線,從而使英軍得以充分發揮大兵團作戰**的威力。
總之,到了1900年初,布爾戰爭的第二時期,戰爭已進入了作戰雙方比拚國力的消耗階段。與領土遍布全球、工業規模居世界之首、完全控製海洋且擁有上億人口的大英帝國相比,兩個布爾共和國隻有四十四萬人口,以采礦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工業體係,使得他們除了礦業和消費品製造之外沒有大規模的工業,尤其缺少對國防極為重要的鋼鐵、軍火和化學工業,其軍火物資依靠從德國、法國和荷蘭進口。而且作為內陸國家,在英國及其附庸國葡萄牙關閉了主要海港的情況下,他們無法在戰時從海路獲得外界援助。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作為頭號帝國主義大國的雄厚國力(充沛的兵源、雄厚的財力、完整的工業體係、發達的技術水平、巨大的鋼鐵產量、快速的海上運輸能力……)對於英軍在戰爭中獲勝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