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太子之選
王禪一離開吳都,整個吳都像是一潭秋水,平靜過後,寒風卷過,風雲再起,憑添波瀾。
而引發此風波的不是別人,正是當今吳王。
兩日後的早朝,吳王召集百官,對吳國進行了重要任命與調整。
而吳王三公子也都有幸參與,讓人百官議論紛紛,猜測不斷。
吳王端坐王坐,看著都十分疑惑群臣微微一笑。
“眾卿稍安勿燥,今日朝朝本王有生要事要對大家宣布。”
吳王一語,整個大殿頓時安靜下來。
吳王看了看站在伍子胥、伯否、還有孫武身後的三人。
公子波、公子山、還有夫差公子也是點了點頭。
三人一看,心裏都十分期盼。
若說太子之位於此時宣布,卻也並不意外。
畢竟自上次刺殺之後,已兩月有餘,三個公子也都得到了曆練,於公子波來說也算誌得意滿,所以此時的他十分興奮。
”眾卿家,本王年歲已大,日夜操勞一生,為我吳國民富國強,心力憔悴。這些日子,本王思慮重重,卻也為吳國將來籌謀,吳國也怕由年富力強之人來繼任了。
所以今日召集眾位來,就是想聽一聽眾臣對太子的意見?“
吳王說完,看著前排的三位重臣,眼中帶著期盼。
而殿下眾臣又開始議論著,大家其實都知道太子之選,隻在前麵這三位權臣,其它人並無建議之權。
大家說了一陣,也都盯著前麵六人,三個權臣,三個吳王公子。
“伍相國,你是吳國百官之首,就由你來先說說吧!
伍子胥心裏一愣,剛才他想起幾日前的黑衣人。
而吳王似乎更像那夜的黑衣人,可若吳王是那夜的黑衣人,吳王的心思又是如何?
難道他隻是真的想要知道自己支持那一位公子,還是真的想知道暗夜的尊主。
此時伍子胥心裏是十分矛盾,若從一直以來的表現來看,吳王真正看上的該是夫差公子。
在夫差公子身上,吳王能看到當年的自己,所以隻有夫差才能繼承吳王稱霸之心。
相較於公子波與公子山,則更注重於享樂,隻有夫差不忘日夜操練武技,不忘霸業。
刺客刺殺三位公子,獨夫差受罰,由此可見,吳王中意的還是夫差公子。
可為何前兩日黑衣人卻要自己依然支持公子山呢?
種種疑惑一時之間在伍子胥腦中糾纏。
”伍愛卿,為何不發一語,難道伍受卿也有思慮,由此可見伍愛卿為我大吳也是操勞過度,本王十分感激。“
吳王見伍子胥臉帶疑惑,也隻是微微一笑,竟然為伍子胥剛才的窘迫化解。
”回王上,吳國傳位,曆來以賢為重,當年吳國先祖壽夢,以賢為尊,任賢以能,對四子季禮十分器重。
任其為吳國大使出訪列國,為吳國興盛立下汗馬功勞。
而季子四讓王位,也在列國之中傳來美談,實是吳國不可失之精魂。
而當今三位公子,二公子山賢名遠播,在吳國及列國之中廣為流傳,重賢輕禮,有當年季子風範。
老臣為吳國而謀,舉薦二公子山為太子之選。“
伍子胥在這一刻還是領悟了吳王的心思,吳王選太子,是想讓三子之爭光明正大,而且隻有通過爭位而最後存活的人,才最有資格成為吳國新王。
雖然吳王中意夫差,卻也不想讓夫差公子輕而易舉得之,同時也照顧朝中眾臣的意見。
畢竟此時的夫差還與前兩位公子有些差距,難與服眾。
”不錯,山兒之賢,本王也有耳聞,伍愛卿以吳國興盛為己任,任人為賢,是我吳國之幸事。“
吳王說完看了看伯否,以及三個公子。
此時的公子波臉上十分難堪,作為長子,卻失了頭彩,讓他有些惱怒。
而公子山則有些洋洋自得。
公子夫差則十分坦然,並不著急。
”伯愛卿,你為吳國太宰,主管列國之交以與王室宗祀,你也說說吧!“
伯否一聽,心裏也明白許多。
吳王提及伯否之職,其中王室宗祀,其意十分明顯,就是要讓他以宗祀規矩來推薦太子之選。
”回王上,曆來吳國傳位,若不以兄弟相傳,自然以長相傳,這是宗室傳承的規矩,於列國通行。
大周眾多諸侯,列國紛爭,列國之交關係吳國興亡。
大公子波為王上嫡長子,一直協助臣下管理列國之交以及宗祀之事,成熟穩重,頗有君王風範,實是吳國太子之不二人選。
剛才伍相國所薦,臣下也十分讚同。
公子山賢名在外,有當年季子風範,當也該有當年季子之賢禮。
臣下為吳國安穩,百姓安康計,舉薦大公子波為太子之選。“
伯否一語也是合情合理,傳長不傳次,這是列國的規矩,伯否主管宗祀,講求規矩,到並不徇私情。
此時朝中又開始議論起來。
伍子胥為百官之首舉薦公子山,是任人以賢,也秉承吳國優秀傳統,不拘於禮,為的也是吳國將來。
兩位權臣都胸有千壑,在舉薦太子上都高風量節。
”伯太宰為我吳國傳承,也是費盡心血,於列國之交更是為我吳國平息征伐糾葛,保吳國平穩,其心可表。“
吳王對伯否也是讚譽有加,關不因舉薦大公子而不滿。
此時大家都看著孫武,而吳王也適時說道:”孫將軍,這些年你與本王四處征伐,保吳國平安,立下汗馬功勞,國富富於民,國強強於兵,列國紛爭,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說什麽都是假的。
本王繼任以來,西有強楚,南有雄越,北有宋、晉、齊、魯,都對我吳國虎視眈眈。
幸我大吳有孫將軍,百戰百勝,這才讓吳國得以求存,在當今諸侯列國之中才有一席之地,孫將軍今日舉薦太子,你也說說吧!“
吳王闔閭一席話也是肺腑之言,在列國之中求存,若兵不強,則國難盛,孫武於吳國,可謂也是中流砥柱,國之棟梁。
”吳國能有今日,全憑王上胸懷大誌,列國之爭已持續百年,強者生而弱者亡,大周開國之時,諸侯百餘國,現如今列國之中,吳國強盛,是為繼齊、楚、晉、秦之後最強之國。
保持一個強大的軍隊於吳國來說,關係存亡,同時也關係吳國權貴、百姓福祉。
三公子夫差時刻以興盛吳國為己任,以身作責,身先士卒,居安而思危,是繼承王上大誌最佳人選,也是保吳國平安的最大保證。
我孫武一介武將,於朝中之事不善權謀,卻也為吳國百年謀計,今日不拘於節,推舉三公子夫差為太子之選。“
孫武雖然行武出身,但一席話卻也讓群臣後脊發涼。
列國之爭,爭的是征伐,適用的是弱肉強食之理,吳國能有今日,是當今吳王為吳國四處打下來的。
隻有威服列國,才是吳國存亡之道,也是群臣能保榮華之理。
”孫將軍對吳國一片忠心,實是我群臣之楷模。
孫將軍為我吳國大小百戰,身先士座,不懼個人生死,隻保吳國平安,其心無私,本王深表感激。
孫將軍舉薦公了夫差,也是為吳國存亡,不拘於禮,實是用兵之道,取勝之法。“
吳王說完,看了看殿下眾人又道:”剛才三位愛卿都已舉薦,伍受卿任人以賢,伯愛卿遵行祖訓,孫愛卿以吳國興亡為己任,各舉薦了我的三個犬子,本王十分欣慰。
三位愛卿忠君愛國之心,當為我吳國群臣表率,也是本王的福祉。
傳本王令,自今日起,三位愛卿享大周天子上卿之禮,於我吳國之內律法之束,在此大殿,免跪拜之禮,賜坐。“
吳王也是對三位權臣大加讚賞,如此禮遇,在列國之中也是罕至。
遠超當年齊恒公對管相國的禮遇。
三個公子聽聞,親自從大殿邊上搬來三張椅子,親扶三人落坐。
”越國勾踐一直窺視我吳國疆土,雖然與我吳國示好,可防人之心卻不能不能,居安思危,才能保吳國百年強盛。
公了夫差,身先士卒,為我王室表率。
這一月以來,巡防吳都,保吳都平安,也是用心良苦。
本王今日封公子夫差為偏將軍,領兵一萬明日啟程駐紮於吳越交界。
差兒,還不殿下領命!“
夫差一聽,立時跪在殿中。
”兒夫差領命,謝父王。“
”大公子波,一直協助太宰伯愛卿處理列國之交及宗室之事,身為長子,以身作責,不辭辛勞。
此次越國蓮花公主生辰之邀,波兒處理得當,任人以賢,不私情,實在難得可貴。
本王今日封公子波為吳少宰,日後你就輔佐伯愛卿處理列國之事吧。“
吳王說完,公子波已跪在殿下領命。
公子波此時心裏興奮,卻也疑惑重重,在等著其二弟公子山的封賜,對三弟公子夫差,他則連正眼都不瞧。
”治國之要,民為本。
今年吳國境內大旱連連,百姓疾苦。
幸得公子山協助伍愛卿及時救災,解百姓之危,多次提請本王為災民減賦,公子山赤子之心,讓本王心慰。
山兒,你也殿內聽封吧。
本王封你為佐輔官,就輔助伍愛卿管理吳國內務吧。“
吳王對三個公子各有分封,高下之分,卻也明了。
夫差雖然第一個受封,卻隻是一員偏將,卻手握重兵。
而公子波為少宰,卻已位列三司之上,而公子山的佐輔官,也是僅次於相國,在其它國也可稱為右相國了。
兩人之位已超越一眾群臣,隻在三位權臣之下。
一時之間,眾臣疑惑重重,都不再語,也不知道吳王心裏到底偏向於誰。
”眾位卿家,今日朝會,本欲擇一選之,隻是吳國太子之選關係吳國興亡,本王一時之間,也難與定奪。
殿下三兒,你們今日受封,自今日起,可入朝議事,作為本王親兒,你們勿必與吳國興亡為己任,為吳國百姓謀福利,盡心盡職。
太子之選,本王觀其後效,在你們三人之中擇之。
你們三人該秉承兄弟情誼,團結友愛,不可私下互鬥,有損我吳國威儀。
你們三人可否清楚?“
殿中三人一聽吳王之令,齊聲道:“兒臣謹記父王教誨,以吳國興亡為己任,為吳國百姓謀福利,盡心盡職,死而後己。”
“你們三人退下吧!”
吳王說完看了看眾臣又道:“各位卿家,還有奏報嗎?”
孫武一聽,朝前兩步跪在殿中。
“孫將軍,剛才本王召令,你難道不知嗎?
還不給本王起身,你這是想違抗本王召令?”
孫武一驚,隻得站起身來。
而吳王則微笑以對。
眾臣這才想起,剛才三位權臣已為大周上卿,殿內免跪拜之禮,所以吳王見孫武跪拜,這才厲色訓話,其實也是對孫武之尊。
“回王上,公子夫差受封偏將軍,駐守邊界,保我吳國興亡,微臣提議,征召吳都權貴公子入伍,一同守衛吳國。
聽聞此次出使越國副使化蝶之父化武,武技高強,微臣也建議征調入伍,隨夫差公子駐紮,保公子安全。”
吳王一聽,臉上透著笑意,看了看孫武,十分讚賞。
”孫將軍為國為民,本王準奏,隻是化武此人是伍愛卿女婿,不知伍愛卿可否願意成全?“
<a href="http://m.yqxsw.org" id="wzsy">yqxsw.org</a>
吳王還是看了看伍子胥。
伍子胥未曾想孫武會如此提出,卻一時之間也不敢拒絕。
”回王上,夫差公子貴為王孫,親自領兵保衛吳國,我吳國眾臣皆應效防,化武自該應召入伍,臣下不敢有議。“
伍子胥一言,不僅是代表自己,同時也是說給其它群臣的話。
夫差公子受封偏將,駐守邊界,那麽其它群臣的公子們,自然也得入伍了。
隻是如此一來,到是給夫差一把利劍,也是爭太子的一個把持。
這些公子哥們隻要一入伍,生死就隻能任由夫差以及掌管吳國軍隊的孫武控製,這樣一來,其實大家也都明白了。
隻是伍子胥此時,更是恨透了王禪。
因為他對孫武十分熟悉,若無王禪指點,孫武是想不到如此陰險的主意的。
而且孫武提出召化武保護夫差公子,其意十分明顯,就是要讓化武脫離伍子胥的控製。
同時也為化家與伍家開,若伍子胥日後失落,那化蝶也不會受到影響。
伍子胥此時也是五味雜陳,若說王禪此舉,也是為了他的外孫女著想,用意純善,可對於伍子胥來說,卻十分諷刺。
……
……
王禪一離開吳都,整個吳都像是一潭秋水,平靜過後,寒風卷過,風雲再起,憑添波瀾。
而引發此風波的不是別人,正是當今吳王。
兩日後的早朝,吳王召集百官,對吳國進行了重要任命與調整。
而吳王三公子也都有幸參與,讓人百官議論紛紛,猜測不斷。
吳王端坐王坐,看著都十分疑惑群臣微微一笑。
“眾卿稍安勿燥,今日朝朝本王有生要事要對大家宣布。”
吳王一語,整個大殿頓時安靜下來。
吳王看了看站在伍子胥、伯否、還有孫武身後的三人。
公子波、公子山、還有夫差公子也是點了點頭。
三人一看,心裏都十分期盼。
若說太子之位於此時宣布,卻也並不意外。
畢竟自上次刺殺之後,已兩月有餘,三個公子也都得到了曆練,於公子波來說也算誌得意滿,所以此時的他十分興奮。
”眾卿家,本王年歲已大,日夜操勞一生,為我吳國民富國強,心力憔悴。這些日子,本王思慮重重,卻也為吳國將來籌謀,吳國也怕由年富力強之人來繼任了。
所以今日召集眾位來,就是想聽一聽眾臣對太子的意見?“
吳王說完,看著前排的三位重臣,眼中帶著期盼。
而殿下眾臣又開始議論著,大家其實都知道太子之選,隻在前麵這三位權臣,其它人並無建議之權。
大家說了一陣,也都盯著前麵六人,三個權臣,三個吳王公子。
“伍相國,你是吳國百官之首,就由你來先說說吧!
伍子胥心裏一愣,剛才他想起幾日前的黑衣人。
而吳王似乎更像那夜的黑衣人,可若吳王是那夜的黑衣人,吳王的心思又是如何?
難道他隻是真的想要知道自己支持那一位公子,還是真的想知道暗夜的尊主。
此時伍子胥心裏是十分矛盾,若從一直以來的表現來看,吳王真正看上的該是夫差公子。
在夫差公子身上,吳王能看到當年的自己,所以隻有夫差才能繼承吳王稱霸之心。
相較於公子波與公子山,則更注重於享樂,隻有夫差不忘日夜操練武技,不忘霸業。
刺客刺殺三位公子,獨夫差受罰,由此可見,吳王中意的還是夫差公子。
可為何前兩日黑衣人卻要自己依然支持公子山呢?
種種疑惑一時之間在伍子胥腦中糾纏。
”伍愛卿,為何不發一語,難道伍受卿也有思慮,由此可見伍愛卿為我大吳也是操勞過度,本王十分感激。“
吳王見伍子胥臉帶疑惑,也隻是微微一笑,竟然為伍子胥剛才的窘迫化解。
”回王上,吳國傳位,曆來以賢為重,當年吳國先祖壽夢,以賢為尊,任賢以能,對四子季禮十分器重。
任其為吳國大使出訪列國,為吳國興盛立下汗馬功勞。
而季子四讓王位,也在列國之中傳來美談,實是吳國不可失之精魂。
而當今三位公子,二公子山賢名遠播,在吳國及列國之中廣為流傳,重賢輕禮,有當年季子風範。
老臣為吳國而謀,舉薦二公子山為太子之選。“
伍子胥在這一刻還是領悟了吳王的心思,吳王選太子,是想讓三子之爭光明正大,而且隻有通過爭位而最後存活的人,才最有資格成為吳國新王。
雖然吳王中意夫差,卻也不想讓夫差公子輕而易舉得之,同時也照顧朝中眾臣的意見。
畢竟此時的夫差還與前兩位公子有些差距,難與服眾。
”不錯,山兒之賢,本王也有耳聞,伍愛卿以吳國興盛為己任,任人為賢,是我吳國之幸事。“
吳王說完看了看伯否,以及三個公子。
此時的公子波臉上十分難堪,作為長子,卻失了頭彩,讓他有些惱怒。
而公子山則有些洋洋自得。
公子夫差則十分坦然,並不著急。
”伯愛卿,你為吳國太宰,主管列國之交以與王室宗祀,你也說說吧!“
伯否一聽,心裏也明白許多。
吳王提及伯否之職,其中王室宗祀,其意十分明顯,就是要讓他以宗祀規矩來推薦太子之選。
”回王上,曆來吳國傳位,若不以兄弟相傳,自然以長相傳,這是宗室傳承的規矩,於列國通行。
大周眾多諸侯,列國紛爭,列國之交關係吳國興亡。
大公子波為王上嫡長子,一直協助臣下管理列國之交以及宗祀之事,成熟穩重,頗有君王風範,實是吳國太子之不二人選。
剛才伍相國所薦,臣下也十分讚同。
公子山賢名在外,有當年季子風範,當也該有當年季子之賢禮。
臣下為吳國安穩,百姓安康計,舉薦大公子波為太子之選。“
伯否一語也是合情合理,傳長不傳次,這是列國的規矩,伯否主管宗祀,講求規矩,到並不徇私情。
此時朝中又開始議論起來。
伍子胥為百官之首舉薦公子山,是任人以賢,也秉承吳國優秀傳統,不拘於禮,為的也是吳國將來。
兩位權臣都胸有千壑,在舉薦太子上都高風量節。
”伯太宰為我吳國傳承,也是費盡心血,於列國之交更是為我吳國平息征伐糾葛,保吳國平穩,其心可表。“
吳王對伯否也是讚譽有加,關不因舉薦大公子而不滿。
此時大家都看著孫武,而吳王也適時說道:”孫將軍,這些年你與本王四處征伐,保吳國平安,立下汗馬功勞,國富富於民,國強強於兵,列國紛爭,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說什麽都是假的。
本王繼任以來,西有強楚,南有雄越,北有宋、晉、齊、魯,都對我吳國虎視眈眈。
幸我大吳有孫將軍,百戰百勝,這才讓吳國得以求存,在當今諸侯列國之中才有一席之地,孫將軍今日舉薦太子,你也說說吧!“
吳王闔閭一席話也是肺腑之言,在列國之中求存,若兵不強,則國難盛,孫武於吳國,可謂也是中流砥柱,國之棟梁。
”吳國能有今日,全憑王上胸懷大誌,列國之爭已持續百年,強者生而弱者亡,大周開國之時,諸侯百餘國,現如今列國之中,吳國強盛,是為繼齊、楚、晉、秦之後最強之國。
保持一個強大的軍隊於吳國來說,關係存亡,同時也關係吳國權貴、百姓福祉。
三公子夫差時刻以興盛吳國為己任,以身作責,身先士卒,居安而思危,是繼承王上大誌最佳人選,也是保吳國平安的最大保證。
我孫武一介武將,於朝中之事不善權謀,卻也為吳國百年謀計,今日不拘於節,推舉三公子夫差為太子之選。“
孫武雖然行武出身,但一席話卻也讓群臣後脊發涼。
列國之爭,爭的是征伐,適用的是弱肉強食之理,吳國能有今日,是當今吳王為吳國四處打下來的。
隻有威服列國,才是吳國存亡之道,也是群臣能保榮華之理。
”孫將軍對吳國一片忠心,實是我群臣之楷模。
孫將軍為我吳國大小百戰,身先士座,不懼個人生死,隻保吳國平安,其心無私,本王深表感激。
孫將軍舉薦公了夫差,也是為吳國存亡,不拘於禮,實是用兵之道,取勝之法。“
吳王說完,看了看殿下眾人又道:”剛才三位愛卿都已舉薦,伍受卿任人以賢,伯愛卿遵行祖訓,孫愛卿以吳國興亡為己任,各舉薦了我的三個犬子,本王十分欣慰。
三位愛卿忠君愛國之心,當為我吳國群臣表率,也是本王的福祉。
傳本王令,自今日起,三位愛卿享大周天子上卿之禮,於我吳國之內律法之束,在此大殿,免跪拜之禮,賜坐。“
吳王也是對三位權臣大加讚賞,如此禮遇,在列國之中也是罕至。
遠超當年齊恒公對管相國的禮遇。
三個公子聽聞,親自從大殿邊上搬來三張椅子,親扶三人落坐。
”越國勾踐一直窺視我吳國疆土,雖然與我吳國示好,可防人之心卻不能不能,居安思危,才能保吳國百年強盛。
公了夫差,身先士卒,為我王室表率。
這一月以來,巡防吳都,保吳都平安,也是用心良苦。
本王今日封公子夫差為偏將軍,領兵一萬明日啟程駐紮於吳越交界。
差兒,還不殿下領命!“
夫差一聽,立時跪在殿中。
”兒夫差領命,謝父王。“
”大公子波,一直協助太宰伯愛卿處理列國之交及宗室之事,身為長子,以身作責,不辭辛勞。
此次越國蓮花公主生辰之邀,波兒處理得當,任人以賢,不私情,實在難得可貴。
本王今日封公子波為吳少宰,日後你就輔佐伯愛卿處理列國之事吧。“
吳王說完,公子波已跪在殿下領命。
公子波此時心裏興奮,卻也疑惑重重,在等著其二弟公子山的封賜,對三弟公子夫差,他則連正眼都不瞧。
”治國之要,民為本。
今年吳國境內大旱連連,百姓疾苦。
幸得公子山協助伍愛卿及時救災,解百姓之危,多次提請本王為災民減賦,公子山赤子之心,讓本王心慰。
山兒,你也殿內聽封吧。
本王封你為佐輔官,就輔助伍愛卿管理吳國內務吧。“
吳王對三個公子各有分封,高下之分,卻也明了。
夫差雖然第一個受封,卻隻是一員偏將,卻手握重兵。
而公子波為少宰,卻已位列三司之上,而公子山的佐輔官,也是僅次於相國,在其它國也可稱為右相國了。
兩人之位已超越一眾群臣,隻在三位權臣之下。
一時之間,眾臣疑惑重重,都不再語,也不知道吳王心裏到底偏向於誰。
”眾位卿家,今日朝會,本欲擇一選之,隻是吳國太子之選關係吳國興亡,本王一時之間,也難與定奪。
殿下三兒,你們今日受封,自今日起,可入朝議事,作為本王親兒,你們勿必與吳國興亡為己任,為吳國百姓謀福利,盡心盡職。
太子之選,本王觀其後效,在你們三人之中擇之。
你們三人該秉承兄弟情誼,團結友愛,不可私下互鬥,有損我吳國威儀。
你們三人可否清楚?“
殿中三人一聽吳王之令,齊聲道:“兒臣謹記父王教誨,以吳國興亡為己任,為吳國百姓謀福利,盡心盡職,死而後己。”
“你們三人退下吧!”
吳王說完看了看眾臣又道:“各位卿家,還有奏報嗎?”
孫武一聽,朝前兩步跪在殿中。
“孫將軍,剛才本王召令,你難道不知嗎?
還不給本王起身,你這是想違抗本王召令?”
孫武一驚,隻得站起身來。
而吳王則微笑以對。
眾臣這才想起,剛才三位權臣已為大周上卿,殿內免跪拜之禮,所以吳王見孫武跪拜,這才厲色訓話,其實也是對孫武之尊。
“回王上,公子夫差受封偏將軍,駐守邊界,保我吳國興亡,微臣提議,征召吳都權貴公子入伍,一同守衛吳國。
聽聞此次出使越國副使化蝶之父化武,武技高強,微臣也建議征調入伍,隨夫差公子駐紮,保公子安全。”
吳王一聽,臉上透著笑意,看了看孫武,十分讚賞。
”孫將軍為國為民,本王準奏,隻是化武此人是伍愛卿女婿,不知伍愛卿可否願意成全?“
<a href="http://m.yqxsw.org" id="wzsy">yqxsw.org</a>
吳王還是看了看伍子胥。
伍子胥未曾想孫武會如此提出,卻一時之間也不敢拒絕。
”回王上,夫差公子貴為王孫,親自領兵保衛吳國,我吳國眾臣皆應效防,化武自該應召入伍,臣下不敢有議。“
伍子胥一言,不僅是代表自己,同時也是說給其它群臣的話。
夫差公子受封偏將,駐守邊界,那麽其它群臣的公子們,自然也得入伍了。
隻是如此一來,到是給夫差一把利劍,也是爭太子的一個把持。
這些公子哥們隻要一入伍,生死就隻能任由夫差以及掌管吳國軍隊的孫武控製,這樣一來,其實大家也都明白了。
隻是伍子胥此時,更是恨透了王禪。
因為他對孫武十分熟悉,若無王禪指點,孫武是想不到如此陰險的主意的。
而且孫武提出召化武保護夫差公子,其意十分明顯,就是要讓化武脫離伍子胥的控製。
同時也為化家與伍家開,若伍子胥日後失落,那化蝶也不會受到影響。
伍子胥此時也是五味雜陳,若說王禪此舉,也是為了他的外孫女著想,用意純善,可對於伍子胥來說,卻十分諷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