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事不由人
吳國的大殿之上,吳王闔閭帶病上朝,人卻整個躺在坐椅之中,看起來病得不輕。
幾十名吳國朝臣都看著吳王,直至吳王把醫師的藥喝完,大家這才放心。
他們不知道為何吳王如此拚命,就算以前十分勤政,一般都不會不上早朝。
可若是遇到吳王身體欠佳,那麽也會休息幾日,可現在年暮之時,卻竟然帶病上朝。
一眾朝臣也是為吳王如此精神所感動,大家都議論紛紛,對吳王此舉大加讚賞。
“各位愛卿都已到齊了吧,今日朝會邀了我吳國眾臣參與,實也是本王無奈。
大家也看到本王的身子骨越發虛弱了。
昨夜隻是在勝玉公主府邸多飲了幾杯,今日就感的風寒。
還真是人老如木枯,經不起折騰,讓眾卿家見笑了。”
吳王也是先解釋自己為何要躺在床上,隻是因為夜寒露濃,受了些風寒。
而且吳王躺著,身上卻也蓋著厚厚的被褥,也正是一個感染風寒之人的症狀。
眾臣聽吳王解釋,心裏也坦然得多,大家也不再議論,知道吳王帶病臨朝,必然有重要的事要宣布。
所以大家都靜靜等著,等著吳王旨令。
“伍愛卿,這些日子聽說有一些不法之徒竟敢冒充我那不爭氣的二弟來領賞,不知愛卿如何處置的。
這段時日吳都可還太平?”
伍子胥一聽,從坐椅上站起身來,對著吳王一揖道:“回王上,這些人都是貪財之人,以身犯險,老臣已經逐一認真排察,無一是夫概公子。
老臣慮於這些人也有所難,所以區別對待。
一些因家貧而鋌而走險之人,老臣並沒有為難。
對一些亡命之徒,老臣已按律處與刑罰。
有的不聽勸告者依律已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還望王上放心,吳都近來十分安穩,城內百姓也都安居樂業,並不受其影響,縱有宵小之輩作亂,也無損城都安穩。。”
伍子胥說完,這才坐下。
“伍愛卿治城、治邦之能列國聞名,有伍愛卿為本王分憂,是本王之幸,吳國之幸,本王並不憂慮。”
吳王說完,喘了口粗氣,又看著伯否道:“伯愛卿,國葬之事是否已準備妥當?”
伯否也是一樣,站立起身,對著吳王一揖道:“國葬已準備妥當,而且依王上援意,王族子孫在地宮之中皆建好墓葬,隨時可以安葬其它已故的王族子弟。”
伯否的話,讓眾臣不解,可卻也不敢再行議論,畢竟這是吳國王族之事,算起來是家事。
吳王一聽,卻也滿意,心裏明白。
“本王自登位以來,一心為吳國操勞,卻也因本王才疏學淺,難與讓吳國在列國之中獨尊。
這些年來,本王雖彈盡竭慮卻也力不從心,多年征戰,落下了不少病根。
本王年暮,怕是來日不多了。
前久一直議的太子之選,實是吳國興盛之本。
而吳國南有越國之危,兵事不止,西有楚國虎視,北有齊魯宋晉,實是吳國隱患。
<a id="wzsy" href="http://m.aiyueshuxiang.com">愛閱書香</a>
經多日與眾臣商議,本王慎重決策,也是到了該定人選的時候了。”
吳王說完,不由得也是長歎一聲。
眾臣這才理會,為何吳王如此辛勞,帶病上朝,一切還是為了吳國的將來著想。
吳王看了看堂下坐著的三位重臣,又看了看吳國眾臣。
“吳國繼承,有以長,以賢擇之的傳統,可本王卻是無可奈何。
長子早夭,不能為吳國效勞。
而本王又教育無方,兒子中並不真正賢才。
可為吳國長久大計,吳國欲立於列國,先必自保,強兵富民,才是強國之道。
將來的吳王不僅要能為吳國百姓而謀,也要有能力使吳國不受其它列國欺負才行。
所以本王今日正式宣布,立子夫差為吳國太子。
夫差公子,善武而多謀,勤學苦練,有誌於吳國興盛,是能保吳國平安的保證。
此事就這麽定了,並擬定列國國書,上報大周天子以及列國王候。
這些事就由伍愛卿來辦理吧!”
眾臣一聽,都躍然跪地齊呼:“吳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吳王緩了緩又接著道:“本王身體有恙,也難理朝政,自明日起,本王不再臨朝,將由太子夫差代理朝丐政,處理吳國事宜。
特命伍子胥、伯否、孫武三位愛卿為太子顧命大臣,力助夫差,直至其正式登位。”
“臣下領旨。”
三個權臣此時都跪在地上,一起領吳王旨意。
“起來吧,你們是吳國棟梁之材,本王對你三人已封大周上卿之禮,可今日本王再下一道旨意。
著你三人在我死後繼續享有此等尊榮,新王不得廢除。
三位愛卿跟隨本王東征西伐,於吳國有功,於本王有義。
本王最後再賜你們免死金牌,可不受新王罰處。”
吳王說完,身後宮奴已經把三塊金牌分別端了上來,賜給伍子胥與孫武、還有伯否。
三人再次跪下,齊呼謝恩之語。
吳王此舉也是對三位吳國重臣的恩寵,同時也是告示其它朝臣,若一心為吳國,必然會得到厚報。
也讓三位重臣,能在吳王死後也一樣盡心盡力輔佐後任吳王,真是用心良苦。
“孫愛卿,差兒現在隻是一員偏將,依然是將軍的下級屬下,就由你發出軍令召差兒速回吳都,要保護好差兒安全。”
剛才二大權臣都有安排,現在吳王宣布完太子人選,這才著重安排孫武將軍的重要事務,也是合情合理。
吳王說完這些,有些疲憊,本想退朝,卻不想此時大殿外奔來一個護衛。
“報王上,昨夜蹶由王叔在回府路上,偶然發現一具屍體,經察是二公子山的屍體,還請王上示下。”
吳王一聽,臉色大變,看了看三位權臣。
而此時朝堂之上眾臣又開始議論起來。
“伯愛卿,你去看看是否真的山兒的屍首。”
伯否領命匆匆趕了出去。
不多時,伯否再次趕了回來跪在地上。
聲淚俱出,大聲呼道:“回王上,確實是二公子山的屍首,二公子山被人刺死了。”
吳王一聽,臉色還是慢慢變得憂鬱起來。
“起來吧,蹶由王叔呢,宣他上殿吧!”
“回王上,王叔已離開,隻留下一句話。”
吳王一聽,淡淡冷笑道:“說吧,就當著吳國眾臣說吧,本王也不會忌諱。”
伯否看了看吳王,這才緩緩回道:“回王上,蹶由王叔十分悲痛,隻著老臣帶話給王上說:‘山兒既死,事不由人,年暮喪子,人間慘事,萬念俱滅,了無牽掛,望王上節哀’。”
吳王一聽,這話並沒有什麽,“事不由人”的意思,其實也是承認此事並不怪吳王,大家心裏也明白。
至於年暮喪子則是兩層意思,一個是指吳王,一個則是指他自己。
吳王失去兒子,而他則失去孫兒,兩人說起來都是悲痛的主角。
萬念俱滅,是說蹶由王叔已經沒有任何念頭了,一無兒女,人也形如朽木,所剩日子不多了。
所以也並沒有什麽牽掛了。
這可以理解為他已放棄一切,也可以說是看透一切,同時還可以理解為已無顧忌可以任意而為。
吳王輕輕念著,心裏也是徒添悲痛。
連喪親人,無論是何原因,還是讓年暮之人禁不住淚流滿麵。
縱然已事情的發生,可做為父親,還是十分內咎。
這份內咎於兒少之時隻顧著國家大事,卻疏忽了自己的家事,以至於兩人兒子失教而走到今天。
若要怪,吳王自己的責任也是難與推脫。
“回王上,剛才我也問了蹶由王叔他今後打算。
他說將親自參加完吳國葬禮,然後再歸隱他鄉。”
伯否再次回稟吳王,是解吳王之疑。
吳王長歎一聲,看著眾臣緩緩說道:“眾位吳國眾臣,大家都在疑惑為何山兒為橫死在鄉野,本王來告訴眾位卿家。
昨夜有刺客夜襲王宮,山兒與本王在一起喝茶賞月,我山兒奮勇追擊,所以才遭遇不測。
本王想山兒也習得武技,盼其平安歸來,卻不想隻是一俱屍體,令本王悲痛不已。
山兒之舉,實是孝心可佳,膽氣十足。
身為王族,這份為吳國除暴之心,忠義可表,是為吳國公子典範。
伯愛卿就由你一起收斂山兒遺體,稍作安排,與王後一起厚葬吧!
另外殺手追查之事,還是交與伍愛卿負責吧。”
吳王對公子山之死,也是悲憤交加,悲其死,而憤其行。
可卻還是並不揭其惡行,反而表彰其忠義。
在死後給予這個兒子,一個吳國公子典範的身份,與吳國其它王族同享祖宗宗祠,也算是對得起這個不孝之子了。
若依列國慣例,弑父之子,不孝不義,原本是難入宗祠的。
可吳王知道,包括大公子波及公子山在內,皆是因為太子之爭,或多或少都與自己的決策有關。
若自己早訂太子人選,或許他們也就能平安無事,可從另一方麵講,或許還會有更多的人死於此事。
而公子山之死則是吳王一手造成,雖然主要原因還是其貪念權力而起了歹心。
可誘因卻是吳王引起,這或多或少還是難與平複。
吳王此時想到王禪,想到王禪的未卜先知,憂慮更甚。
“眾位卿家,還有沒有事,沒事退朝,本王有些乏了。”
吳王無可奈何,心情沉悶,也身體虛乏。
眾臣不敢再議,都跪在地上,目送吳王闔閭被抬出大殿。
這或許是吳王最後一次上朝,竟然如此悲壯。
任誰也想像不到,當年雄心壯誌的吳王,東征西伐,晚年竟然落得如此悲涼。
吳國的大殿之上,吳王闔閭帶病上朝,人卻整個躺在坐椅之中,看起來病得不輕。
幾十名吳國朝臣都看著吳王,直至吳王把醫師的藥喝完,大家這才放心。
他們不知道為何吳王如此拚命,就算以前十分勤政,一般都不會不上早朝。
可若是遇到吳王身體欠佳,那麽也會休息幾日,可現在年暮之時,卻竟然帶病上朝。
一眾朝臣也是為吳王如此精神所感動,大家都議論紛紛,對吳王此舉大加讚賞。
“各位愛卿都已到齊了吧,今日朝會邀了我吳國眾臣參與,實也是本王無奈。
大家也看到本王的身子骨越發虛弱了。
昨夜隻是在勝玉公主府邸多飲了幾杯,今日就感的風寒。
還真是人老如木枯,經不起折騰,讓眾卿家見笑了。”
吳王也是先解釋自己為何要躺在床上,隻是因為夜寒露濃,受了些風寒。
而且吳王躺著,身上卻也蓋著厚厚的被褥,也正是一個感染風寒之人的症狀。
眾臣聽吳王解釋,心裏也坦然得多,大家也不再議論,知道吳王帶病臨朝,必然有重要的事要宣布。
所以大家都靜靜等著,等著吳王旨令。
“伍愛卿,這些日子聽說有一些不法之徒竟敢冒充我那不爭氣的二弟來領賞,不知愛卿如何處置的。
這段時日吳都可還太平?”
伍子胥一聽,從坐椅上站起身來,對著吳王一揖道:“回王上,這些人都是貪財之人,以身犯險,老臣已經逐一認真排察,無一是夫概公子。
老臣慮於這些人也有所難,所以區別對待。
一些因家貧而鋌而走險之人,老臣並沒有為難。
對一些亡命之徒,老臣已按律處與刑罰。
有的不聽勸告者依律已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還望王上放心,吳都近來十分安穩,城內百姓也都安居樂業,並不受其影響,縱有宵小之輩作亂,也無損城都安穩。。”
伍子胥說完,這才坐下。
“伍愛卿治城、治邦之能列國聞名,有伍愛卿為本王分憂,是本王之幸,吳國之幸,本王並不憂慮。”
吳王說完,喘了口粗氣,又看著伯否道:“伯愛卿,國葬之事是否已準備妥當?”
伯否也是一樣,站立起身,對著吳王一揖道:“國葬已準備妥當,而且依王上援意,王族子孫在地宮之中皆建好墓葬,隨時可以安葬其它已故的王族子弟。”
伯否的話,讓眾臣不解,可卻也不敢再行議論,畢竟這是吳國王族之事,算起來是家事。
吳王一聽,卻也滿意,心裏明白。
“本王自登位以來,一心為吳國操勞,卻也因本王才疏學淺,難與讓吳國在列國之中獨尊。
這些年來,本王雖彈盡竭慮卻也力不從心,多年征戰,落下了不少病根。
本王年暮,怕是來日不多了。
前久一直議的太子之選,實是吳國興盛之本。
而吳國南有越國之危,兵事不止,西有楚國虎視,北有齊魯宋晉,實是吳國隱患。
<a id="wzsy" href="http://m.aiyueshuxiang.com">愛閱書香</a>
經多日與眾臣商議,本王慎重決策,也是到了該定人選的時候了。”
吳王說完,不由得也是長歎一聲。
眾臣這才理會,為何吳王如此辛勞,帶病上朝,一切還是為了吳國的將來著想。
吳王看了看堂下坐著的三位重臣,又看了看吳國眾臣。
“吳國繼承,有以長,以賢擇之的傳統,可本王卻是無可奈何。
長子早夭,不能為吳國效勞。
而本王又教育無方,兒子中並不真正賢才。
可為吳國長久大計,吳國欲立於列國,先必自保,強兵富民,才是強國之道。
將來的吳王不僅要能為吳國百姓而謀,也要有能力使吳國不受其它列國欺負才行。
所以本王今日正式宣布,立子夫差為吳國太子。
夫差公子,善武而多謀,勤學苦練,有誌於吳國興盛,是能保吳國平安的保證。
此事就這麽定了,並擬定列國國書,上報大周天子以及列國王候。
這些事就由伍愛卿來辦理吧!”
眾臣一聽,都躍然跪地齊呼:“吳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吳王緩了緩又接著道:“本王身體有恙,也難理朝政,自明日起,本王不再臨朝,將由太子夫差代理朝丐政,處理吳國事宜。
特命伍子胥、伯否、孫武三位愛卿為太子顧命大臣,力助夫差,直至其正式登位。”
“臣下領旨。”
三個權臣此時都跪在地上,一起領吳王旨意。
“起來吧,你們是吳國棟梁之材,本王對你三人已封大周上卿之禮,可今日本王再下一道旨意。
著你三人在我死後繼續享有此等尊榮,新王不得廢除。
三位愛卿跟隨本王東征西伐,於吳國有功,於本王有義。
本王最後再賜你們免死金牌,可不受新王罰處。”
吳王說完,身後宮奴已經把三塊金牌分別端了上來,賜給伍子胥與孫武、還有伯否。
三人再次跪下,齊呼謝恩之語。
吳王此舉也是對三位吳國重臣的恩寵,同時也是告示其它朝臣,若一心為吳國,必然會得到厚報。
也讓三位重臣,能在吳王死後也一樣盡心盡力輔佐後任吳王,真是用心良苦。
“孫愛卿,差兒現在隻是一員偏將,依然是將軍的下級屬下,就由你發出軍令召差兒速回吳都,要保護好差兒安全。”
剛才二大權臣都有安排,現在吳王宣布完太子人選,這才著重安排孫武將軍的重要事務,也是合情合理。
吳王說完這些,有些疲憊,本想退朝,卻不想此時大殿外奔來一個護衛。
“報王上,昨夜蹶由王叔在回府路上,偶然發現一具屍體,經察是二公子山的屍體,還請王上示下。”
吳王一聽,臉色大變,看了看三位權臣。
而此時朝堂之上眾臣又開始議論起來。
“伯愛卿,你去看看是否真的山兒的屍首。”
伯否領命匆匆趕了出去。
不多時,伯否再次趕了回來跪在地上。
聲淚俱出,大聲呼道:“回王上,確實是二公子山的屍首,二公子山被人刺死了。”
吳王一聽,臉色還是慢慢變得憂鬱起來。
“起來吧,蹶由王叔呢,宣他上殿吧!”
“回王上,王叔已離開,隻留下一句話。”
吳王一聽,淡淡冷笑道:“說吧,就當著吳國眾臣說吧,本王也不會忌諱。”
伯否看了看吳王,這才緩緩回道:“回王上,蹶由王叔十分悲痛,隻著老臣帶話給王上說:‘山兒既死,事不由人,年暮喪子,人間慘事,萬念俱滅,了無牽掛,望王上節哀’。”
吳王一聽,這話並沒有什麽,“事不由人”的意思,其實也是承認此事並不怪吳王,大家心裏也明白。
至於年暮喪子則是兩層意思,一個是指吳王,一個則是指他自己。
吳王失去兒子,而他則失去孫兒,兩人說起來都是悲痛的主角。
萬念俱滅,是說蹶由王叔已經沒有任何念頭了,一無兒女,人也形如朽木,所剩日子不多了。
所以也並沒有什麽牽掛了。
這可以理解為他已放棄一切,也可以說是看透一切,同時還可以理解為已無顧忌可以任意而為。
吳王輕輕念著,心裏也是徒添悲痛。
連喪親人,無論是何原因,還是讓年暮之人禁不住淚流滿麵。
縱然已事情的發生,可做為父親,還是十分內咎。
這份內咎於兒少之時隻顧著國家大事,卻疏忽了自己的家事,以至於兩人兒子失教而走到今天。
若要怪,吳王自己的責任也是難與推脫。
“回王上,剛才我也問了蹶由王叔他今後打算。
他說將親自參加完吳國葬禮,然後再歸隱他鄉。”
伯否再次回稟吳王,是解吳王之疑。
吳王長歎一聲,看著眾臣緩緩說道:“眾位吳國眾臣,大家都在疑惑為何山兒為橫死在鄉野,本王來告訴眾位卿家。
昨夜有刺客夜襲王宮,山兒與本王在一起喝茶賞月,我山兒奮勇追擊,所以才遭遇不測。
本王想山兒也習得武技,盼其平安歸來,卻不想隻是一俱屍體,令本王悲痛不已。
山兒之舉,實是孝心可佳,膽氣十足。
身為王族,這份為吳國除暴之心,忠義可表,是為吳國公子典範。
伯愛卿就由你一起收斂山兒遺體,稍作安排,與王後一起厚葬吧!
另外殺手追查之事,還是交與伍愛卿負責吧。”
吳王對公子山之死,也是悲憤交加,悲其死,而憤其行。
可卻還是並不揭其惡行,反而表彰其忠義。
在死後給予這個兒子,一個吳國公子典範的身份,與吳國其它王族同享祖宗宗祠,也算是對得起這個不孝之子了。
若依列國慣例,弑父之子,不孝不義,原本是難入宗祠的。
可吳王知道,包括大公子波及公子山在內,皆是因為太子之爭,或多或少都與自己的決策有關。
若自己早訂太子人選,或許他們也就能平安無事,可從另一方麵講,或許還會有更多的人死於此事。
而公子山之死則是吳王一手造成,雖然主要原因還是其貪念權力而起了歹心。
可誘因卻是吳王引起,這或多或少還是難與平複。
吳王此時想到王禪,想到王禪的未卜先知,憂慮更甚。
“眾位卿家,還有沒有事,沒事退朝,本王有些乏了。”
吳王無可奈何,心情沉悶,也身體虛乏。
眾臣不敢再議,都跪在地上,目送吳王闔閭被抬出大殿。
這或許是吳王最後一次上朝,竟然如此悲壯。
任誰也想像不到,當年雄心壯誌的吳王,東征西伐,晚年竟然落得如此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