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佯攻之計
吳王用過晚飯,獨自坐在中軍大帳,半眯著眼。
此時堂中隻有伯否與孫明,其將領都在嚴守崗位,也不敢再來帥帳。
他們都知道此時吳王正在火氣之上,若是來了,一個不好,反而會惹禍上身。
吳國軍規本就嚴厲,再者此次主帥就是吳王,大家都一直小心從之。
伯否兩人都已已向吳王匯報完軍中事務,吳王並未發話,也不敢輕易離開。
正當兩人遲疑之際,忽然之間,吳軍營內戰鼓齊鳴,殺聲衝天。
吳王一驚,從坐椅之上跳將起來,看著孫明與伯否。
“難道越軍今夜敢來偷襲我軍?”
吳王看起來剛才是有些困乏了,所以躺在椅上竟然睡著了,應該是正在睡夢之中,
此時受驚,卻是瞪著眼看著伯否與孫明兩人,十分驚恐。
如此一問,到讓兩人反而十分驚異。
在這一刻還是伯否要清醒一些,看了看準備披甲上陣的吳王。
“王上勿憂,實是老臣安排不周,無意驚擾了王上。
此時已是酉時,正是兩軍用完晚飯之後,此時鳴鼓,意在驚擾對麵的越軍,讓他們不得安閑,並非真的有人來偷襲。
依王安排,入夜之後每兩個時辰鳴一次鼓,要讓越國兵甲一直處於驚恐之中。”
吳王一聽,這才一拍腦袋,臉上悻悻一笑道:“原來如此,是本王忘記了,是本王忘記了。”
此時整個軍營之中還在響著戰鼓之聲。
戰鼓是全軍衝鋒進攻的信號,分不同的節奏與不同的響數。
此時所鳴當是全軍推進進攻之聲,並非衝鋒之聲,所以長而悠久。
整個軍營也就是故作姿態,一些執行此任務的兵甲都站在邊境一側,大聲叫喊著,奔跑著,製造著大軍推進偷襲的假像,以影響對方越國兵甲晚飯之後的休息。
這種策略,可以讓久守之下的對方心生懼意,時刻緊張著,神經繃得緊緊的。
完全弄不懂對方什麽時候會來偷襲,什麽時候可以休息調整。
可當習慣了這種惑敵之策,都已習慣,覺得隻是對方的一種惑敵的手段之時。
或許對方又會早的襲來,那時己方就會沒有防備,真正的被偷襲成功。
此時吳王著伯否安排此招兵法之技,是因為他是主攻一方,而越國此時成了主守的一方。
主守的一方始終還是要防著主攻一方的攻擊,如此招法,切實可以讓越國兵甲難辨真偽,時刻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之中。
吳王聽著整個吳軍軍營的佯攻之法,心裏也是十分滿意,今日受辱,此時反過來驚擾對方,也算是找回一些平衡。
同時也可以看出,平時此法在吳國軍營之中也時常演練。
所以隻要軍令一下,吳國軍營所兵甲所做,還真有些以假亂真,偷襲敵營的味道。
就連剛才吳王自己都被吳軍的佯攻嚇了一跳,那就更不用說對岸時刻提心吊膽的越國兵甲了。
“王上,我看王上一路辛勞,還是早點休息,明日對壘不知越王勾踐又會出什麽陰招?”
伯否還是關心於吳王,他一直跟隨吳王,也知道吳都的變故,更知道吳王此時的心情。
雖然吳王當年也是英勇十分,可現如今年暮之時,早就不如當年之勇,連續奔波勞累,身心俱疲。
而此時兩軍對壘,至最後誰能取勝有的時候比的就是主帥的耐性,還有主帥的臨場變招之能。
(其實春秋時期之時,大部分看到的都是許多奇謀,而並不是正正規的兩軍對壘,其實隻是史書有意摘選而已。
就是因為若兩軍真的對壘,許多時候很難體現兵法計謀之妙。
大部分時間,若兩軍對壘,那比拚的還是真正的實力。
就像一句話說得好,狹路相逢勇者勝一樣,謀略隻是輔助,拚的是實力。
而到了幾百年後,漢末三國除了一些奇謀,或許大家又重親認識到這種對壘。
當年諸葛亮神機妙算,可真的對上司馬懿之時,一個叫戰,一個不應,再聰明的孔明也無計可施。
所以得臥龍與雛鳳的蜀國卻並不是最後的贏家,這就是因為實力不濟的原因。
直至現在的吳國也是一樣,有兵聖孫武,可最終卻也難逃滅亡的事實。)
“伯副帥不必為本王擔心,剛才本王小憩片刻。
經過剛才的休息,現在到也精神百倍了。
此時本王也閑來無事,不若我們就研究一下越國十萬大軍的布局,以及破敵之策如何。
隻有這樣,三日之後,我們才能打破僵局,找到越軍的弱點,也隻有這樣才能一擊即潰。”
吳王說完,自己已主動來到大帳之中的沙盤之處。
這這個沙盤在大帳的左側,十分空曠,若是平時,可以站在全部參戰的主要將領。
上麵已布置了由斥候探清了的越軍大概布局,同時也有己方的布局,一般主帥可以主接在這上麵作出領令,明確作戰意圖,讓人一目了然,而不會誤解作戰意圖。
(在那時的戰爭,有的時候斥候所看見的未必是真的布防,這也就是兵法家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虛虛實實。
也正是最考驗一個主帥能力的時候,需要正確判斷所探敵情是否屬實,同時也要合理利用地形地勢來實施己方的策略。)
伯否與孫明一看,也都走近沙盤。
“孫將軍,你來分析一下此次越國是否真的有十萬大軍?”
吳王雖然上午聽越王勾踐吹噓帶了十萬大軍,而其身後卻也布著密密麻麻的越國兵甲,可吳王始終還是有疑。
畢竟在吳都出兵選帥製訂策略分析之時,就連夫差都覺越國對峙的隻有五萬兵甲,還沒有此時越王所說的十萬越國兵甲。
當然作為主帥有意誇大自己的實力,也可以取到震憾對手的作用,至於有多少,這就是兵法之中的詭道了。
在此時吳王想來,若越國真布置了十萬大軍,那麽,兩軍不會如此對峙。
越國兵甲兩倍於吳國,越王勾踐又一心想攻伐吳國,依越王的傲慢,應該采取主動進攻之勢,而不是主動防守。
若依兵法之要,若是攻城,攻方人力至少要三倍於守方,甚至於更多。
可在邊境無城可守的情況之下,二倍兵力已經足夠了。
越國若不想進攻吳國,自然不必駐紮十萬大軍,隻需對等的五萬越國兵甲即可。
而且若越國隻是要防吳國偷龍,大可不必十萬大軍駐紮於邊境荒蕪之地,隻要少量兵力布防,重兵退守吳國最近的城池。
而吳國五萬大軍若要攻伐越國,隻能孤軍深入越國。
戰線拉長,補給越是困難,而越國可以采取更多有效的辦法鉗製吳國。
甚至可以派兵切斷吳國補給線,那麽吳國大軍一旦攻入越國,反而會陷入苦戰。
越國此次如此布防十萬兵甲,卻並不急著攻吳,反過來防守,必然有詐。
在吳王心裏或者還有其它意圖。
“回王上,依斥候所報,越國共有三股大軍,其一股就是今天與我軍對壘的五萬越國精兵。
這一股精兵是最早布防的,與我吳國兵力相當,自一開始兩國對峙之初,從二萬人增加到現如今的五萬人,這一部分該不會有錯。
先前我方我次探查,結果都是一樣。
而其右側翼,也就是靠近忘歡峰前,有三萬精兵,駐守在界河之邊,有動向正在匯聚於此地。
順著界河,在上遊靠近我吳國邊境之地,也有二萬大軍嚴守,此時動向卻不明。
三股大軍相各相距二十裏,都有可能突襲我駐守的五萬鐵甲。”
吳王一聽,臉帶微笑道:“我就說,勾踐小兒不會如此費心,若真是十萬鐵甲,他又何必還要跟本王作戲。”
吳王是想,若真是聚集十萬兵甲,那麽對於吳王來說,就是不想辦法攻越了,而是要想辦法防住這十萬越國鐵甲,兩軍如此對峙,就如同懸在吳王頭上的一把利劍一樣,隨時可能斬下。
<a id="wzsy" href="http://m.yawenku.com">雅文庫</a>
此時一聽,心裏還是鬆馳許多。
“王上,其它二股越國大軍,若要匯聚此地,以騎兵來算,不足半個時辰就可與此時的越軍匯和,並非難事。
而且依此來看,三路越國兵甲都陳兵界河之上,隨時可以渡河攻吳,三路大軍同時攻來,我五萬大軍會被包圍被切斷退路。
所以勾踐所說十萬大軍,其實也並非虛言。”
伯否雖然領兵能力稍差(與吳國其它二位重臣相比。),剛才所說卻也是實話。
若是大戰一開,兩股大軍分兩翼襲來,吳國現有五萬鐵甲必須難與顧全,到時候首尾難顧。
而且界河上遊的二萬人馬,還可以輕裝過河,並不與現在對峙的吳國兵甲糾纏,直接偷襲吳國都城。
並且此二萬人馬,也可防著吳國善於水戰的吳都兵甲來援,實也是十分穩妥之舉。
(圍點打援也算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兵法策略之一,若圍住吳王親帥的五萬重兵,而殲擊來搖吳都兵甲,也不失為一招上上之策。)
吳王一聽,剛剛緩和的臉色又開始變得難看起來。
作為吳王,一生戎馬,當然知道伯否所說其實與越國如此布防的意圖十分接近,所以心裏的憂慮也開始漫延。
可正當吳王想為自己剛才所說作一番辨解之時,卻聽得外麵人聲再次鼎沸。
中軍大帳外,兵甲奔走,一時之間,整個吳國境內頓時緊張起來,如臨大敵。
而越國邊境一側此時也是戰鼓齊鳴,地動山搖,像是越國大軍已開始進攻吳國一樣。
吳王一驚,此時的越國進攻戰鼓卻也正好印證了自己剛才的疑惑,為何越國陳兵十萬卻並不主動進攻。
那麽現在越國進攻就也說明越國其實並非真正的想防守,而是以待時機進行偷襲。
十萬大軍若是夜間偷襲,不僅可以把五萬吳國鐵甲衝個支離破碎,而且還可以掩蓋其真實意圖。
趁亂之機,說不定會有一部分順道直撲吳都,如此一來,吳王親率的五萬吳國兵甲就會進退維穀,陷入困境。
“快,越國偷襲,一定要把越國大軍攔在邊境之外!”
吳王說完,也來不及披甲,提起身邊的吳鉤,就衝了出去,騎上戰馬,朝邊境之處衝去。
而孫明與伯否都同時跟在後麵,身後護衛親兵二千人也都從中軍大帳衝出。
吳國全軍立時準備作戰,反應十分快捷。
可當吳王趕到邊境之時,才發現整個邊境之外,越國境內,一片漆黑,無一個越國兵甲越過河界。
隻是在對麵,一直傳來數百戰馬,兵甲奔跑,還有戰鼓齊鳴的聲音。
原來,此時的戰鼓之聲,卻是越國的佯攻之計,同樣也在擾亂吳國兵甲休息。
吳王身後跟著吳國五萬大軍,卻隻是望著黑暗的對麵,燈火時隱時明,而戰鼓之聲卻是十分高亢。
“王上,是越國的佯攻之策,不必為慮。”
伯否此時似乎還是比較鎮定,有意提醒吳王
吳王冷笑一聲,看著對麵的越國。
“勾踐小兒,還真是學得快,既然如此,孫明將軍,多派斥候,密切注意越軍動態,讓大軍回營休息。”
吳王說完,看了看其它兵甲都是全副武裝,卻隻有自己一人身著便服,顯得十分倉促,有些狼狽。
吳王一扭馬頭,十分羞愧,打馬回營
隻是如此佯攻之計,吳國一夜之間三次,而越國同樣還吳國三次。
兩國不出一兵一卒,卻讓兩國兵甲一直處於緊張之中,誰也不知道誰會不會真的攻擊,兩方都處在一種防備之中。
吳王本也疲憊,可因此也是一整夜未眠,幾乎是一個時辰就響一次戰鼓,讓人不得不打起精神。
縱然是偷得閑時,睡個片刻,卻也會在無意之中驚醒,就怕過頭而敵人已經攻了過來。
一直到天明黎明時分,吳王才勉強眯了半個時辰,可此時越國卻又傳來戰鼓之聲。
吳王驚得再次坐了起來,還以為這一次也是驚憂。
孫明飛快的奔來回報道:“王上,越國數萬大軍已布陣邊境,我軍也布陣完畢。
越王勾踐正在陣著叫罵,而且十分難聽。”
吳王恍然大悟,一夜熬過去了,可兩方還在對峙之中。
但聽孫明匯報,也是駁然大怒。
“拿我的鎧甲來,本王今日一定要好好會會這個勾踐小兒。”
【作者題外話】:佯攻之計雖好,可兩方都在用,那考驗的就是兩方的耐力與毅力了。誰也不知道誰會真的偷襲,誰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一旦疏忽,可能就真的會遭滅頂之災!
吳王用過晚飯,獨自坐在中軍大帳,半眯著眼。
此時堂中隻有伯否與孫明,其將領都在嚴守崗位,也不敢再來帥帳。
他們都知道此時吳王正在火氣之上,若是來了,一個不好,反而會惹禍上身。
吳國軍規本就嚴厲,再者此次主帥就是吳王,大家都一直小心從之。
伯否兩人都已已向吳王匯報完軍中事務,吳王並未發話,也不敢輕易離開。
正當兩人遲疑之際,忽然之間,吳軍營內戰鼓齊鳴,殺聲衝天。
吳王一驚,從坐椅之上跳將起來,看著孫明與伯否。
“難道越軍今夜敢來偷襲我軍?”
吳王看起來剛才是有些困乏了,所以躺在椅上竟然睡著了,應該是正在睡夢之中,
此時受驚,卻是瞪著眼看著伯否與孫明兩人,十分驚恐。
如此一問,到讓兩人反而十分驚異。
在這一刻還是伯否要清醒一些,看了看準備披甲上陣的吳王。
“王上勿憂,實是老臣安排不周,無意驚擾了王上。
此時已是酉時,正是兩軍用完晚飯之後,此時鳴鼓,意在驚擾對麵的越軍,讓他們不得安閑,並非真的有人來偷襲。
依王安排,入夜之後每兩個時辰鳴一次鼓,要讓越國兵甲一直處於驚恐之中。”
吳王一聽,這才一拍腦袋,臉上悻悻一笑道:“原來如此,是本王忘記了,是本王忘記了。”
此時整個軍營之中還在響著戰鼓之聲。
戰鼓是全軍衝鋒進攻的信號,分不同的節奏與不同的響數。
此時所鳴當是全軍推進進攻之聲,並非衝鋒之聲,所以長而悠久。
整個軍營也就是故作姿態,一些執行此任務的兵甲都站在邊境一側,大聲叫喊著,奔跑著,製造著大軍推進偷襲的假像,以影響對方越國兵甲晚飯之後的休息。
這種策略,可以讓久守之下的對方心生懼意,時刻緊張著,神經繃得緊緊的。
完全弄不懂對方什麽時候會來偷襲,什麽時候可以休息調整。
可當習慣了這種惑敵之策,都已習慣,覺得隻是對方的一種惑敵的手段之時。
或許對方又會早的襲來,那時己方就會沒有防備,真正的被偷襲成功。
此時吳王著伯否安排此招兵法之技,是因為他是主攻一方,而越國此時成了主守的一方。
主守的一方始終還是要防著主攻一方的攻擊,如此招法,切實可以讓越國兵甲難辨真偽,時刻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之中。
吳王聽著整個吳軍軍營的佯攻之法,心裏也是十分滿意,今日受辱,此時反過來驚擾對方,也算是找回一些平衡。
同時也可以看出,平時此法在吳國軍營之中也時常演練。
所以隻要軍令一下,吳國軍營所兵甲所做,還真有些以假亂真,偷襲敵營的味道。
就連剛才吳王自己都被吳軍的佯攻嚇了一跳,那就更不用說對岸時刻提心吊膽的越國兵甲了。
“王上,我看王上一路辛勞,還是早點休息,明日對壘不知越王勾踐又會出什麽陰招?”
伯否還是關心於吳王,他一直跟隨吳王,也知道吳都的變故,更知道吳王此時的心情。
雖然吳王當年也是英勇十分,可現如今年暮之時,早就不如當年之勇,連續奔波勞累,身心俱疲。
而此時兩軍對壘,至最後誰能取勝有的時候比的就是主帥的耐性,還有主帥的臨場變招之能。
(其實春秋時期之時,大部分看到的都是許多奇謀,而並不是正正規的兩軍對壘,其實隻是史書有意摘選而已。
就是因為若兩軍真的對壘,許多時候很難體現兵法計謀之妙。
大部分時間,若兩軍對壘,那比拚的還是真正的實力。
就像一句話說得好,狹路相逢勇者勝一樣,謀略隻是輔助,拚的是實力。
而到了幾百年後,漢末三國除了一些奇謀,或許大家又重親認識到這種對壘。
當年諸葛亮神機妙算,可真的對上司馬懿之時,一個叫戰,一個不應,再聰明的孔明也無計可施。
所以得臥龍與雛鳳的蜀國卻並不是最後的贏家,這就是因為實力不濟的原因。
直至現在的吳國也是一樣,有兵聖孫武,可最終卻也難逃滅亡的事實。)
“伯副帥不必為本王擔心,剛才本王小憩片刻。
經過剛才的休息,現在到也精神百倍了。
此時本王也閑來無事,不若我們就研究一下越國十萬大軍的布局,以及破敵之策如何。
隻有這樣,三日之後,我們才能打破僵局,找到越軍的弱點,也隻有這樣才能一擊即潰。”
吳王說完,自己已主動來到大帳之中的沙盤之處。
這這個沙盤在大帳的左側,十分空曠,若是平時,可以站在全部參戰的主要將領。
上麵已布置了由斥候探清了的越軍大概布局,同時也有己方的布局,一般主帥可以主接在這上麵作出領令,明確作戰意圖,讓人一目了然,而不會誤解作戰意圖。
(在那時的戰爭,有的時候斥候所看見的未必是真的布防,這也就是兵法家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虛虛實實。
也正是最考驗一個主帥能力的時候,需要正確判斷所探敵情是否屬實,同時也要合理利用地形地勢來實施己方的策略。)
伯否與孫明一看,也都走近沙盤。
“孫將軍,你來分析一下此次越國是否真的有十萬大軍?”
吳王雖然上午聽越王勾踐吹噓帶了十萬大軍,而其身後卻也布著密密麻麻的越國兵甲,可吳王始終還是有疑。
畢竟在吳都出兵選帥製訂策略分析之時,就連夫差都覺越國對峙的隻有五萬兵甲,還沒有此時越王所說的十萬越國兵甲。
當然作為主帥有意誇大自己的實力,也可以取到震憾對手的作用,至於有多少,這就是兵法之中的詭道了。
在此時吳王想來,若越國真布置了十萬大軍,那麽,兩軍不會如此對峙。
越國兵甲兩倍於吳國,越王勾踐又一心想攻伐吳國,依越王的傲慢,應該采取主動進攻之勢,而不是主動防守。
若依兵法之要,若是攻城,攻方人力至少要三倍於守方,甚至於更多。
可在邊境無城可守的情況之下,二倍兵力已經足夠了。
越國若不想進攻吳國,自然不必駐紮十萬大軍,隻需對等的五萬越國兵甲即可。
而且若越國隻是要防吳國偷龍,大可不必十萬大軍駐紮於邊境荒蕪之地,隻要少量兵力布防,重兵退守吳國最近的城池。
而吳國五萬大軍若要攻伐越國,隻能孤軍深入越國。
戰線拉長,補給越是困難,而越國可以采取更多有效的辦法鉗製吳國。
甚至可以派兵切斷吳國補給線,那麽吳國大軍一旦攻入越國,反而會陷入苦戰。
越國此次如此布防十萬兵甲,卻並不急著攻吳,反過來防守,必然有詐。
在吳王心裏或者還有其它意圖。
“回王上,依斥候所報,越國共有三股大軍,其一股就是今天與我軍對壘的五萬越國精兵。
這一股精兵是最早布防的,與我吳國兵力相當,自一開始兩國對峙之初,從二萬人增加到現如今的五萬人,這一部分該不會有錯。
先前我方我次探查,結果都是一樣。
而其右側翼,也就是靠近忘歡峰前,有三萬精兵,駐守在界河之邊,有動向正在匯聚於此地。
順著界河,在上遊靠近我吳國邊境之地,也有二萬大軍嚴守,此時動向卻不明。
三股大軍相各相距二十裏,都有可能突襲我駐守的五萬鐵甲。”
吳王一聽,臉帶微笑道:“我就說,勾踐小兒不會如此費心,若真是十萬鐵甲,他又何必還要跟本王作戲。”
吳王是想,若真是聚集十萬兵甲,那麽對於吳王來說,就是不想辦法攻越了,而是要想辦法防住這十萬越國鐵甲,兩軍如此對峙,就如同懸在吳王頭上的一把利劍一樣,隨時可能斬下。
<a id="wzsy" href="http://m.yawenku.com">雅文庫</a>
此時一聽,心裏還是鬆馳許多。
“王上,其它二股越國大軍,若要匯聚此地,以騎兵來算,不足半個時辰就可與此時的越軍匯和,並非難事。
而且依此來看,三路越國兵甲都陳兵界河之上,隨時可以渡河攻吳,三路大軍同時攻來,我五萬大軍會被包圍被切斷退路。
所以勾踐所說十萬大軍,其實也並非虛言。”
伯否雖然領兵能力稍差(與吳國其它二位重臣相比。),剛才所說卻也是實話。
若是大戰一開,兩股大軍分兩翼襲來,吳國現有五萬鐵甲必須難與顧全,到時候首尾難顧。
而且界河上遊的二萬人馬,還可以輕裝過河,並不與現在對峙的吳國兵甲糾纏,直接偷襲吳國都城。
並且此二萬人馬,也可防著吳國善於水戰的吳都兵甲來援,實也是十分穩妥之舉。
(圍點打援也算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兵法策略之一,若圍住吳王親帥的五萬重兵,而殲擊來搖吳都兵甲,也不失為一招上上之策。)
吳王一聽,剛剛緩和的臉色又開始變得難看起來。
作為吳王,一生戎馬,當然知道伯否所說其實與越國如此布防的意圖十分接近,所以心裏的憂慮也開始漫延。
可正當吳王想為自己剛才所說作一番辨解之時,卻聽得外麵人聲再次鼎沸。
中軍大帳外,兵甲奔走,一時之間,整個吳國境內頓時緊張起來,如臨大敵。
而越國邊境一側此時也是戰鼓齊鳴,地動山搖,像是越國大軍已開始進攻吳國一樣。
吳王一驚,此時的越國進攻戰鼓卻也正好印證了自己剛才的疑惑,為何越國陳兵十萬卻並不主動進攻。
那麽現在越國進攻就也說明越國其實並非真正的想防守,而是以待時機進行偷襲。
十萬大軍若是夜間偷襲,不僅可以把五萬吳國鐵甲衝個支離破碎,而且還可以掩蓋其真實意圖。
趁亂之機,說不定會有一部分順道直撲吳都,如此一來,吳王親率的五萬吳國兵甲就會進退維穀,陷入困境。
“快,越國偷襲,一定要把越國大軍攔在邊境之外!”
吳王說完,也來不及披甲,提起身邊的吳鉤,就衝了出去,騎上戰馬,朝邊境之處衝去。
而孫明與伯否都同時跟在後麵,身後護衛親兵二千人也都從中軍大帳衝出。
吳國全軍立時準備作戰,反應十分快捷。
可當吳王趕到邊境之時,才發現整個邊境之外,越國境內,一片漆黑,無一個越國兵甲越過河界。
隻是在對麵,一直傳來數百戰馬,兵甲奔跑,還有戰鼓齊鳴的聲音。
原來,此時的戰鼓之聲,卻是越國的佯攻之計,同樣也在擾亂吳國兵甲休息。
吳王身後跟著吳國五萬大軍,卻隻是望著黑暗的對麵,燈火時隱時明,而戰鼓之聲卻是十分高亢。
“王上,是越國的佯攻之策,不必為慮。”
伯否此時似乎還是比較鎮定,有意提醒吳王
吳王冷笑一聲,看著對麵的越國。
“勾踐小兒,還真是學得快,既然如此,孫明將軍,多派斥候,密切注意越軍動態,讓大軍回營休息。”
吳王說完,看了看其它兵甲都是全副武裝,卻隻有自己一人身著便服,顯得十分倉促,有些狼狽。
吳王一扭馬頭,十分羞愧,打馬回營
隻是如此佯攻之計,吳國一夜之間三次,而越國同樣還吳國三次。
兩國不出一兵一卒,卻讓兩國兵甲一直處於緊張之中,誰也不知道誰會不會真的攻擊,兩方都處在一種防備之中。
吳王本也疲憊,可因此也是一整夜未眠,幾乎是一個時辰就響一次戰鼓,讓人不得不打起精神。
縱然是偷得閑時,睡個片刻,卻也會在無意之中驚醒,就怕過頭而敵人已經攻了過來。
一直到天明黎明時分,吳王才勉強眯了半個時辰,可此時越國卻又傳來戰鼓之聲。
吳王驚得再次坐了起來,還以為這一次也是驚憂。
孫明飛快的奔來回報道:“王上,越國數萬大軍已布陣邊境,我軍也布陣完畢。
越王勾踐正在陣著叫罵,而且十分難聽。”
吳王恍然大悟,一夜熬過去了,可兩方還在對峙之中。
但聽孫明匯報,也是駁然大怒。
“拿我的鎧甲來,本王今日一定要好好會會這個勾踐小兒。”
【作者題外話】:佯攻之計雖好,可兩方都在用,那考驗的就是兩方的耐力與毅力了。誰也不知道誰會真的偷襲,誰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一旦疏忽,可能就真的會遭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