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誇下海口
子閭一聽,臉上有些尷尬,能當上楚國司敗,他已是繞了高香,若不是生在楚國王候之家,那依他的資質,怕也隻是一個普通百姓,甚至就連登堂入朝都很難。
可子閭別的好處沒有,有一點卻是其它人未有的,那就是自知之明。
他自己當然知道自己的本事,所以在朝堂之中他一般情況之下就隻是一個擺設,別人把他當擺設,而他自己也把自己當成擺設。
他有二個兒子,都已分得封地,也是一方城主,隻是並不突出,而且也未受封爵位,算起來還不能臨此大朝,不過他卻十分安於此狀,並不希望兩個兒子有什麽大的成就,隻希望他們能世襲著王族的權勢,享受王族的榮華富貴就可以了。
現在楚都子閭的府邸裏,也隻有青蘋一個女兒陪著他,倒也讓他樂得安閑,平時若是有什麽事,隻需往子西府一跑,把事情說清了,剩下的就變成子西、子基的事了。
所以他算是閑情王族,也不過問楚國內務,更不管楚國軍情,對於國庫空虛,他也略有耳聞,但於他而言,並不關注。
今天臨朝,這是楚王第二次詢問他的意見,有意突出他的地位,可見楚王對他還是大有改觀。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la">xiaoshuting.la</a>
其實楚王也知道青蘋的情況,要治療好,現在都隻能依賴於王禪,而且司敗府楚都命案,也全都要靠王禪,而王禪分化的策略,子閭正是一個關健環節。
而子閭雖然看似並不聰明,可他卻也不會分不清形勢,剛才兩方之間的情勢他也看得真切,而對於王禪他也一直懷有好感,此時楚王親詢,自己也站起身來,對著楚王一揖。
“王上,剛才聽得眾位楚國臣工之語,微臣也是自形慚愧,一直以來微臣身為王族子嗣,卻少有過問楚國內務,僅管著刑獄訴訟,尚且還做得不踏實。
剛才聽聞國庫空虛,諸位臣工大義在先,實讓人佩服,微臣有負王族之身。
隻是依微臣看來,縱然是讓微臣不取半分俸祿對於充實楚國國庫也收效甚微,治標而不治本。
而除了我王族臣工之外,大部分臣工都是百姓之身,俸祿實是一家老小生活所需,微臣覺得實不可取,這些臣工為楚國謀事,為王上分憂,若再減半俸祿,實讓楚民寒心,將來誰還會為楚國效命。
可微臣身為王族子嗣,楚國之事也算自家之事,卻也不能見楚國國庫虛空而不顧楚國安危,不管王上之憂。
微臣在楚都還有一些產業,每年也有充實的收入,微臣既然不能為王上出謀劃策,解王上之憂,保楚國安存,那麽微臣願意揖出一半家財,以充實國庫之需,解王上興楚之慮。
另外微臣下有兩個犬子,都已封城領地,微臣代兩位犬子願領二千名份,在兩城各贖回一千流亡於列國的楚人,為兩城各增加一千獨立納稅的百姓,以助楚國中興大業。
至於如何增加充實國庫,如何中興楚國,微臣實不敢妄議,一切僅聽王上旨意。”
子閭到是十分討好,此時也顯得十分大方,也算是讓楚王欣慰,更讓子西有些刮目相看。
在此之時,一邊的布衣朝臣都作出表率,而子閭身為王族子嗣當然不能沒有表示,對於子西來說,此時正需要一個人站出來,代表王族權貴表態,這樣也可減緩楚王對這一眾權貴朝臣的征對。
而對於王禪來說,子閭這樣,也算是一個好的開頭,至少其它權貴朝臣不敢妄議子閭的捐助,也必與子閭為效仿的榜樣,畢竟子閭是王族直係子孫,在楚國也是舉足輕重。
如此大義之舉,正是討好於三方,那方也不得罪,楚王開心,也肯定了王禪剛才所說,而且對於子西也算是一個交待,形勢上不弱於一側的布衣朝臣。
對於什麽楚國中興之策,還有治國良方,子閭自己來了個自認無能,反而誰也不得罪,誰也不支持,最後無論情況如何,他都可以置身事外,還是作他的悠閑之人。
可子閭如此表態,卻也無形之中給大家壓力,這朝堂之上有的時候爭的可就是一口氣了,氣勢可以改變形勢,形勢決定整個朝堂的均衡。
“叔父快快請坐,有叔父一言,我這個做侄兒的也是心裏寬慰,十分感激!
由引可見我楚國王族子孫還是以楚國為重,在楚國家國利益前識得大體,拋棄個人利益為楚國中興而謀。
如此義舉,本王代表楚國萬千子民感謝叔父。”
楚王的話直接就算是接納了子閭的捐助,把子閭的捐助定成一個可以比較的標準,同時也肯定了子小閭的王族風範,也給其它王族之人沒了反駁的餘地,更讓他們失去了反駁楚王與王禪謀略的機會。
楚王說完,正想看王禪這邊。
葉公此時已站起身來,對著楚王一揖道:“稟王上,司敗大人如此大義,實讓人欽佩,微臣領北邊四城,雖然非王族之身,卻世代楚人,剛才又得王上旨意,在此四城實施新政,且得王上恩賜免三年城賦之稅,於此楚國國庫空虛之時,王上興楚之策受阻之際,身為楚人,當以身作責,與王上共擔興楚大任。
微臣領此四城,願每城承擔二千五百名贖回份額,四城共計贖回一萬流亡列國的楚人,以助王上興楚之策。”
葉公話雖不多,可每次站出來都十分適合,非常體貼楚王心意。
葉公一直例行節儉,為百性奔勞,以封地為家,雖然自己沒有多少資財,可這些年治城有方,已是聲名遠播,聞名來投的流亡百姓也是絡繹不絕,他的四城若說要贖回一萬百姓,也並非難事,但在此時王禪一邊的布衣朝臣之中,已是能做的最大承諾了,也算是給楚王最大的支持。
此時葉公的表態看起來與子閭相對,那麽剩下的就隻有王禪與子西了。
當然申公也算是代表著布衣異性朝臣一方,可申公在楚國的名聲可謂一片清白,家室簡單,從來也不把財富當一回事,所以雖然是三朝元老,可卻並無過多財富,而且楚國朝臣都十分清楚,也不會有人想讓申公對此做出什麽表態。
楚王有些不好意思的看著王禪,而王禪也算是識數之人,立刻站起身來躬身一揖道:“回王上,微臣雖然領楚國左相之職,可任職也不足一月,至於俸祿微臣也不知曉。
但王上賞賜的宅院,還算是一處產業,小子並未娶親,也請示過王上,除自留部分居住所用之地外,其餘宅院,微臣已經正在整治,以供回楚流民居住之房,若初略算起來,也夠千餘人作安家之所。
另外,微臣雖然初領左相一職,但一心為中興楚國而謀,王上既然有旨意欲在列國贖回流離楚人,微臣自也當盡一份弱薄之力,微臣願領十萬人份額,二年內願為楚國贖回十萬獨立百姓,以充實楚國人力,因此還望王上成全。”
王禪輕言淡語,像是並不把剛才所說之事當一回事一樣,一出口就是十萬人,而且說話的語氣不像擔責,反而像討賞,最後希望王上成全的話瞬間就提高一個品級。
朝堂之中頓時炸了鍋一樣,就連子西、子閭還有王禪身邊的申公與葉公都疑惑的看著王禪,不知王禪為何在此大朝之會上出此誇口狂言。
但隻要了解王禪之人,都不會過於吃驚,十萬人之量,在楚國已相當於數座繁華的大城之量,可在王禪口中就好像輕而易舉之事,連考慮的餘地都沒有,就隨口而出。
大家聽到此數,一是被王禪的輕率所震驚,二是被王禪如此真心支持楚國中興所佩服,但回思一下,卻又都覺得王禪此舉,還是有少年人的狂妄,有些兒戲,並不相信。
“左相大人,這裏是楚國朝堂之上,是楚國大朝之會,在如此朝堂之上,可不得兒戲,剛才所言,王上所賜府宅,左相大人高義已在改建,這也是有目共睹之事。
可若說二年之內贖回十萬流離百姓,這可不是鬧著玩的,更非隨口玩笑之話,君前無戲言,若是它日不能完成,就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罪誅九族,剛才所有楚國朝臣都已聽清,左相大人若是有反悔,現在還來得及。”
子西臉帶譏笑,似乎覺得王禪連基本的算術都不會,十萬之眾是一個什麽樣的的概念,需要多少財物,怕王禪算不清楚,此時既肯定王禪所言,又講清楚在朝堂之上虛言欺君的後果,這是要讓王禪知道如此承諾的厲害,而且也借此恐嚇王禪,要讓王禪反悔,在這一眾朝臣麵前丟盡顏麵,那麽同時也會丟盡其身後一眾布衣朝臣之臉,更是讓楚王下不了台麵。
王禪一語,就連楚王都十分意外,他知道王禪聰慧,而且善於謀算,可贖回流離百姓這可是要真金白銀才行了。
而王禪的身世,楚王當然也知道得一清二楚,在虎踞鎮隻是一般的大富之家,可若是拿到楚都來比,實不足論也,而且子西搶在楚王前麵如此一說,楚王也不好再否定王禪的如此大義之辭。
可王禪並不在意子西的提醒,反而麵帶微笑,成竹在胸!
“左相鬼穀先生,本王十分讚賞先生為中興楚國之高義,可十萬百姓不是一個小數字,先生可否考慮清楚。
先生來楚未領一分俸祿,就為楚國贏得三城,如此大功,實是曠古爍今,本王十分感激,更難得先生清廉脫俗,本王所賜宅院,竟然以一化三,把其中二成院落改成民宿之用,如此忠楚之心,本王已心領,至於贖回流離楚人之法,本王還有其它辦法,左相大人不必為難,更不必如此竭盡全力,到讓本王有些自慚了,想來楚國眾臣也都理解。”
楚王雖然明白王禪會支持他的施政策略,可如此大的數目,就連有北方四城封地的葉公都不敢誇此海口,隻敢領一萬份額,可王禪一出口就是十萬,那就是相當於十個葉公之量,如此大的份額,縱是楚國首富散盡家財,也未必能夠完成,可卻偏偏出自王禪之口,而且還是在朝堂之上,當著這一眾楚國群臣所說。
對於王禪的家底,楚王還是清楚的。
王禪生於虎踞鎮趙府王氏,雖然也是大富之家,可若是與楚都這些世族權貴相比,還是差得遠了。
就算把王禪在虎踞鎮的全部家業算起來,也不足以完成剛才王禪所誇海口的十分之一。
所以楚王也有些鬱悶,畢竟王禪尚小,也不知持家之難,更不懂這真金白銀並非輕而易舉可以得之。
此時楚王也為王禪在做說辭,拿王禪的年歲以及為楚國立下的大功來給王禪一個台階,也算是身為楚王能為王禪盡的心了。
“王上,左相大人自出生之日,就已驚天動地,這才讓王上親封為楚國靈童,自然不能與常人來度之,剛才老臣也覺得左相大人年幼,習慣了戲言,可再思之,卻覺得實在有愧。
左相大人自出虎踞所做之事,任一件都足以證明左相大人非常人也。
左相大人縱橫列國,也是如履平地,出吳國有吳王相送,也有我老臣相迎,如此大的排場,縱然中當今大周天子也難與相提並論。
所以剛才左相大人之言,定是深思熟悉慮,而非年少輕狂之語。
我楚國朝堂曆經數百年,自先祖受封以來,朝堂重地,無論年幼,也無論功勞大小,一言既出,一諾千金,更何況為興楚國的左相大人,如此高義,老身佩服,相信左相大人一定能踐行今日朝堂所承之諾,為中興楚國,贖回十萬百姓。”
子西剛才也覺得王禪是在戲言,可聽著楚王為王禪辨解,一時之間恍然大悟,這才發覺如此戲言正是王禪自己給自己下的套,如此良機,實不可錯過。
所以此時加重語氣,把王禪再誇讚一番,實是機心不良,就想把剛才王禪的承諾做成鐵案,讓王禪無論如何也逃不掉,而此事也將成為子西的把柄,二年之後,王禪不論贖回多少,有多大的功勞於楚國,都不足以抵今日的戲言。
“二哥,左相大人高義在前,尚且年幼,為楚國立功在先,此時也是為興楚而謀,一時之興,二哥不必較真。
而且左相大人尚未娶親立業,就有如此抱效楚國之心,我身為楚國王族子嗣都自覺慚愧,楚國積貧,難道作為王族子嗣就沒有責任嗎,於左相大人之心實不能相比,對於左相大人對楚國的忠心,其心可表,其行可嘉。
至於贖回數額,二哥何必如此在意。
左相大人回楚尚未領一分俸祿,憑一顆赤誠之心,為抱效楚國,一來就為楚國贏得三城,也是眾臣認可,並無虛假之事,三城之量,何止十萬百姓民眾。
現在為支持王上旨意,連王上親賜的府邸都拆除大部以資民用,如此仁義之舉,實是我楚國子嗣後裔學習的榜樣,小弟覺得有此忠心足亦,最後能贖回多少百姓已不重要了。”
子閭此時也不知道王禪之意,可十萬之眾,確實數量巨大,此時見子西欲借此為難於王禪,也不得不站出來為王禪說道。
其言外之意十分明顯,那就是我們身為楚國王族子嗣,世襲王族尊寵享受王族權勢財富,後者不能做到,又有何顏麵去要求一個異性朝臣,更何況王禪還未領一分楚國朝庭的俸祿,而且年幼未成家,也就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郎,而子西的年紀可是不小了,算起來是王禪爺爺輩了,還與一個十三歲少年計較,實是有失身份之事。
“四弟,你是楚國司敗,也曆經三朝,父王在位之時雖然你尚未成為朝臣,為父分憂,可先王在位時,你可是朝中重臣,這楚國的規矩你該是知道的。
在朝堂之上,君王麵前無戲耍之言,無論其年幼大小。
再者此時的左相大人已身居楚國高位,在這一眾楚國臣工麵前受封上卿之禮,楚國左相位高權重,是為群臣榜樣,與娶親與否更無關係。
平時見你對朝堂之事,孰視無睹,為何今日到現得關心起楚國國事起來了,楚國存亡之事,你不可輕言妄語。”
子西聽得子閭之言,其實心裏還是感歎的,畢竟子閭一直並不關心朝政,更無心楚國內務,可今日卻三番五次為王禪說好,若說剛才在議治城方略之時,那是因關心子基安危,那現在為王禪開脫則是有意而為。
他的心裏也是多有不安,鬼穀王禪一來楚都,他與子基、子閭兄弟之間的關係,看似穩固現在也開始有了裂痕,這是他所擔心的,所以剛才對子閭也是直言斥責,並不留情麵。
子閭一聽,也是無言以對,隻得埋頭喝茶。
此時似乎在等王禪說話,卻不想申公卻在此時站了出來
“子西令尹,剛才之言甚是,既然身為左相之職,就不可輕言妄語,我相信左相大小也是深思熟慮才如此討責。
隻是老夫與子西同為三朝楚王為朝,也清楚楚國這些年之事,朝堂之上重心而不重行,你與我還有當年令尹子常何嚐沒有在楚國朝堂之上輕言狂語,隨時把保衛楚國掛在嘴邊,可當年吳王率大軍攻來,連楚都未能保住,讓先王流離失所,這何償不是楚國之恥,我們一眾朝臣之恥嗎?
可我們依然坐在此大朝之中享受上卿之禮,尊享榮華,難道你我心中就沒有一點愧意。
左相大小雖然年少,可難得一片忠楚赤子之心,自擔十萬楚人贖回重任,試想楚國朝堂之中,縱是封地千萬,家財萬貫,世代享受榮華之人,誰可與左相大人無私大義相比?
老身雖然年暮,聽左相之言也是衷心佩服,不敢小看,更不會如此苟刻。
若說將來要追此責任,那將會寒了天下楚人忠楚之心!”
子閭一聽,臉上有些尷尬,能當上楚國司敗,他已是繞了高香,若不是生在楚國王候之家,那依他的資質,怕也隻是一個普通百姓,甚至就連登堂入朝都很難。
可子閭別的好處沒有,有一點卻是其它人未有的,那就是自知之明。
他自己當然知道自己的本事,所以在朝堂之中他一般情況之下就隻是一個擺設,別人把他當擺設,而他自己也把自己當成擺設。
他有二個兒子,都已分得封地,也是一方城主,隻是並不突出,而且也未受封爵位,算起來還不能臨此大朝,不過他卻十分安於此狀,並不希望兩個兒子有什麽大的成就,隻希望他們能世襲著王族的權勢,享受王族的榮華富貴就可以了。
現在楚都子閭的府邸裏,也隻有青蘋一個女兒陪著他,倒也讓他樂得安閑,平時若是有什麽事,隻需往子西府一跑,把事情說清了,剩下的就變成子西、子基的事了。
所以他算是閑情王族,也不過問楚國內務,更不管楚國軍情,對於國庫空虛,他也略有耳聞,但於他而言,並不關注。
今天臨朝,這是楚王第二次詢問他的意見,有意突出他的地位,可見楚王對他還是大有改觀。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la">xiaoshuting.la</a>
其實楚王也知道青蘋的情況,要治療好,現在都隻能依賴於王禪,而且司敗府楚都命案,也全都要靠王禪,而王禪分化的策略,子閭正是一個關健環節。
而子閭雖然看似並不聰明,可他卻也不會分不清形勢,剛才兩方之間的情勢他也看得真切,而對於王禪他也一直懷有好感,此時楚王親詢,自己也站起身來,對著楚王一揖。
“王上,剛才聽得眾位楚國臣工之語,微臣也是自形慚愧,一直以來微臣身為王族子嗣,卻少有過問楚國內務,僅管著刑獄訴訟,尚且還做得不踏實。
剛才聽聞國庫空虛,諸位臣工大義在先,實讓人佩服,微臣有負王族之身。
隻是依微臣看來,縱然是讓微臣不取半分俸祿對於充實楚國國庫也收效甚微,治標而不治本。
而除了我王族臣工之外,大部分臣工都是百姓之身,俸祿實是一家老小生活所需,微臣覺得實不可取,這些臣工為楚國謀事,為王上分憂,若再減半俸祿,實讓楚民寒心,將來誰還會為楚國效命。
可微臣身為王族子嗣,楚國之事也算自家之事,卻也不能見楚國國庫虛空而不顧楚國安危,不管王上之憂。
微臣在楚都還有一些產業,每年也有充實的收入,微臣既然不能為王上出謀劃策,解王上之憂,保楚國安存,那麽微臣願意揖出一半家財,以充實國庫之需,解王上興楚之慮。
另外微臣下有兩個犬子,都已封城領地,微臣代兩位犬子願領二千名份,在兩城各贖回一千流亡於列國的楚人,為兩城各增加一千獨立納稅的百姓,以助楚國中興大業。
至於如何增加充實國庫,如何中興楚國,微臣實不敢妄議,一切僅聽王上旨意。”
子閭到是十分討好,此時也顯得十分大方,也算是讓楚王欣慰,更讓子西有些刮目相看。
在此之時,一邊的布衣朝臣都作出表率,而子閭身為王族子嗣當然不能沒有表示,對於子西來說,此時正需要一個人站出來,代表王族權貴表態,這樣也可減緩楚王對這一眾權貴朝臣的征對。
而對於王禪來說,子閭這樣,也算是一個好的開頭,至少其它權貴朝臣不敢妄議子閭的捐助,也必與子閭為效仿的榜樣,畢竟子閭是王族直係子孫,在楚國也是舉足輕重。
如此大義之舉,正是討好於三方,那方也不得罪,楚王開心,也肯定了王禪剛才所說,而且對於子西也算是一個交待,形勢上不弱於一側的布衣朝臣。
對於什麽楚國中興之策,還有治國良方,子閭自己來了個自認無能,反而誰也不得罪,誰也不支持,最後無論情況如何,他都可以置身事外,還是作他的悠閑之人。
可子閭如此表態,卻也無形之中給大家壓力,這朝堂之上有的時候爭的可就是一口氣了,氣勢可以改變形勢,形勢決定整個朝堂的均衡。
“叔父快快請坐,有叔父一言,我這個做侄兒的也是心裏寬慰,十分感激!
由引可見我楚國王族子孫還是以楚國為重,在楚國家國利益前識得大體,拋棄個人利益為楚國中興而謀。
如此義舉,本王代表楚國萬千子民感謝叔父。”
楚王的話直接就算是接納了子閭的捐助,把子閭的捐助定成一個可以比較的標準,同時也肯定了子小閭的王族風範,也給其它王族之人沒了反駁的餘地,更讓他們失去了反駁楚王與王禪謀略的機會。
楚王說完,正想看王禪這邊。
葉公此時已站起身來,對著楚王一揖道:“稟王上,司敗大人如此大義,實讓人欽佩,微臣領北邊四城,雖然非王族之身,卻世代楚人,剛才又得王上旨意,在此四城實施新政,且得王上恩賜免三年城賦之稅,於此楚國國庫空虛之時,王上興楚之策受阻之際,身為楚人,當以身作責,與王上共擔興楚大任。
微臣領此四城,願每城承擔二千五百名贖回份額,四城共計贖回一萬流亡列國的楚人,以助王上興楚之策。”
葉公話雖不多,可每次站出來都十分適合,非常體貼楚王心意。
葉公一直例行節儉,為百性奔勞,以封地為家,雖然自己沒有多少資財,可這些年治城有方,已是聲名遠播,聞名來投的流亡百姓也是絡繹不絕,他的四城若說要贖回一萬百姓,也並非難事,但在此時王禪一邊的布衣朝臣之中,已是能做的最大承諾了,也算是給楚王最大的支持。
此時葉公的表態看起來與子閭相對,那麽剩下的就隻有王禪與子西了。
當然申公也算是代表著布衣異性朝臣一方,可申公在楚國的名聲可謂一片清白,家室簡單,從來也不把財富當一回事,所以雖然是三朝元老,可卻並無過多財富,而且楚國朝臣都十分清楚,也不會有人想讓申公對此做出什麽表態。
楚王有些不好意思的看著王禪,而王禪也算是識數之人,立刻站起身來躬身一揖道:“回王上,微臣雖然領楚國左相之職,可任職也不足一月,至於俸祿微臣也不知曉。
但王上賞賜的宅院,還算是一處產業,小子並未娶親,也請示過王上,除自留部分居住所用之地外,其餘宅院,微臣已經正在整治,以供回楚流民居住之房,若初略算起來,也夠千餘人作安家之所。
另外,微臣雖然初領左相一職,但一心為中興楚國而謀,王上既然有旨意欲在列國贖回流離楚人,微臣自也當盡一份弱薄之力,微臣願領十萬人份額,二年內願為楚國贖回十萬獨立百姓,以充實楚國人力,因此還望王上成全。”
王禪輕言淡語,像是並不把剛才所說之事當一回事一樣,一出口就是十萬人,而且說話的語氣不像擔責,反而像討賞,最後希望王上成全的話瞬間就提高一個品級。
朝堂之中頓時炸了鍋一樣,就連子西、子閭還有王禪身邊的申公與葉公都疑惑的看著王禪,不知王禪為何在此大朝之會上出此誇口狂言。
但隻要了解王禪之人,都不會過於吃驚,十萬人之量,在楚國已相當於數座繁華的大城之量,可在王禪口中就好像輕而易舉之事,連考慮的餘地都沒有,就隨口而出。
大家聽到此數,一是被王禪的輕率所震驚,二是被王禪如此真心支持楚國中興所佩服,但回思一下,卻又都覺得王禪此舉,還是有少年人的狂妄,有些兒戲,並不相信。
“左相大人,這裏是楚國朝堂之上,是楚國大朝之會,在如此朝堂之上,可不得兒戲,剛才所言,王上所賜府宅,左相大人高義已在改建,這也是有目共睹之事。
可若說二年之內贖回十萬流離百姓,這可不是鬧著玩的,更非隨口玩笑之話,君前無戲言,若是它日不能完成,就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罪誅九族,剛才所有楚國朝臣都已聽清,左相大人若是有反悔,現在還來得及。”
子西臉帶譏笑,似乎覺得王禪連基本的算術都不會,十萬之眾是一個什麽樣的的概念,需要多少財物,怕王禪算不清楚,此時既肯定王禪所言,又講清楚在朝堂之上虛言欺君的後果,這是要讓王禪知道如此承諾的厲害,而且也借此恐嚇王禪,要讓王禪反悔,在這一眾朝臣麵前丟盡顏麵,那麽同時也會丟盡其身後一眾布衣朝臣之臉,更是讓楚王下不了台麵。
王禪一語,就連楚王都十分意外,他知道王禪聰慧,而且善於謀算,可贖回流離百姓這可是要真金白銀才行了。
而王禪的身世,楚王當然也知道得一清二楚,在虎踞鎮隻是一般的大富之家,可若是拿到楚都來比,實不足論也,而且子西搶在楚王前麵如此一說,楚王也不好再否定王禪的如此大義之辭。
可王禪並不在意子西的提醒,反而麵帶微笑,成竹在胸!
“左相鬼穀先生,本王十分讚賞先生為中興楚國之高義,可十萬百姓不是一個小數字,先生可否考慮清楚。
先生來楚未領一分俸祿,就為楚國贏得三城,如此大功,實是曠古爍今,本王十分感激,更難得先生清廉脫俗,本王所賜宅院,竟然以一化三,把其中二成院落改成民宿之用,如此忠楚之心,本王已心領,至於贖回流離楚人之法,本王還有其它辦法,左相大人不必為難,更不必如此竭盡全力,到讓本王有些自慚了,想來楚國眾臣也都理解。”
楚王雖然明白王禪會支持他的施政策略,可如此大的數目,就連有北方四城封地的葉公都不敢誇此海口,隻敢領一萬份額,可王禪一出口就是十萬,那就是相當於十個葉公之量,如此大的份額,縱是楚國首富散盡家財,也未必能夠完成,可卻偏偏出自王禪之口,而且還是在朝堂之上,當著這一眾楚國群臣所說。
對於王禪的家底,楚王還是清楚的。
王禪生於虎踞鎮趙府王氏,雖然也是大富之家,可若是與楚都這些世族權貴相比,還是差得遠了。
就算把王禪在虎踞鎮的全部家業算起來,也不足以完成剛才王禪所誇海口的十分之一。
所以楚王也有些鬱悶,畢竟王禪尚小,也不知持家之難,更不懂這真金白銀並非輕而易舉可以得之。
此時楚王也為王禪在做說辭,拿王禪的年歲以及為楚國立下的大功來給王禪一個台階,也算是身為楚王能為王禪盡的心了。
“王上,左相大人自出生之日,就已驚天動地,這才讓王上親封為楚國靈童,自然不能與常人來度之,剛才老臣也覺得左相大人年幼,習慣了戲言,可再思之,卻覺得實在有愧。
左相大人自出虎踞所做之事,任一件都足以證明左相大人非常人也。
左相大人縱橫列國,也是如履平地,出吳國有吳王相送,也有我老臣相迎,如此大的排場,縱然中當今大周天子也難與相提並論。
所以剛才左相大人之言,定是深思熟悉慮,而非年少輕狂之語。
我楚國朝堂曆經數百年,自先祖受封以來,朝堂重地,無論年幼,也無論功勞大小,一言既出,一諾千金,更何況為興楚國的左相大人,如此高義,老身佩服,相信左相大人一定能踐行今日朝堂所承之諾,為中興楚國,贖回十萬百姓。”
子西剛才也覺得王禪是在戲言,可聽著楚王為王禪辨解,一時之間恍然大悟,這才發覺如此戲言正是王禪自己給自己下的套,如此良機,實不可錯過。
所以此時加重語氣,把王禪再誇讚一番,實是機心不良,就想把剛才王禪的承諾做成鐵案,讓王禪無論如何也逃不掉,而此事也將成為子西的把柄,二年之後,王禪不論贖回多少,有多大的功勞於楚國,都不足以抵今日的戲言。
“二哥,左相大人高義在前,尚且年幼,為楚國立功在先,此時也是為興楚而謀,一時之興,二哥不必較真。
而且左相大人尚未娶親立業,就有如此抱效楚國之心,我身為楚國王族子嗣都自覺慚愧,楚國積貧,難道作為王族子嗣就沒有責任嗎,於左相大人之心實不能相比,對於左相大人對楚國的忠心,其心可表,其行可嘉。
至於贖回數額,二哥何必如此在意。
左相大人回楚尚未領一分俸祿,憑一顆赤誠之心,為抱效楚國,一來就為楚國贏得三城,也是眾臣認可,並無虛假之事,三城之量,何止十萬百姓民眾。
現在為支持王上旨意,連王上親賜的府邸都拆除大部以資民用,如此仁義之舉,實是我楚國子嗣後裔學習的榜樣,小弟覺得有此忠心足亦,最後能贖回多少百姓已不重要了。”
子閭此時也不知道王禪之意,可十萬之眾,確實數量巨大,此時見子西欲借此為難於王禪,也不得不站出來為王禪說道。
其言外之意十分明顯,那就是我們身為楚國王族子嗣,世襲王族尊寵享受王族權勢財富,後者不能做到,又有何顏麵去要求一個異性朝臣,更何況王禪還未領一分楚國朝庭的俸祿,而且年幼未成家,也就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郎,而子西的年紀可是不小了,算起來是王禪爺爺輩了,還與一個十三歲少年計較,實是有失身份之事。
“四弟,你是楚國司敗,也曆經三朝,父王在位之時雖然你尚未成為朝臣,為父分憂,可先王在位時,你可是朝中重臣,這楚國的規矩你該是知道的。
在朝堂之上,君王麵前無戲耍之言,無論其年幼大小。
再者此時的左相大人已身居楚國高位,在這一眾楚國臣工麵前受封上卿之禮,楚國左相位高權重,是為群臣榜樣,與娶親與否更無關係。
平時見你對朝堂之事,孰視無睹,為何今日到現得關心起楚國國事起來了,楚國存亡之事,你不可輕言妄語。”
子西聽得子閭之言,其實心裏還是感歎的,畢竟子閭一直並不關心朝政,更無心楚國內務,可今日卻三番五次為王禪說好,若說剛才在議治城方略之時,那是因關心子基安危,那現在為王禪開脫則是有意而為。
他的心裏也是多有不安,鬼穀王禪一來楚都,他與子基、子閭兄弟之間的關係,看似穩固現在也開始有了裂痕,這是他所擔心的,所以剛才對子閭也是直言斥責,並不留情麵。
子閭一聽,也是無言以對,隻得埋頭喝茶。
此時似乎在等王禪說話,卻不想申公卻在此時站了出來
“子西令尹,剛才之言甚是,既然身為左相之職,就不可輕言妄語,我相信左相大小也是深思熟慮才如此討責。
隻是老夫與子西同為三朝楚王為朝,也清楚楚國這些年之事,朝堂之上重心而不重行,你與我還有當年令尹子常何嚐沒有在楚國朝堂之上輕言狂語,隨時把保衛楚國掛在嘴邊,可當年吳王率大軍攻來,連楚都未能保住,讓先王流離失所,這何償不是楚國之恥,我們一眾朝臣之恥嗎?
可我們依然坐在此大朝之中享受上卿之禮,尊享榮華,難道你我心中就沒有一點愧意。
左相大小雖然年少,可難得一片忠楚赤子之心,自擔十萬楚人贖回重任,試想楚國朝堂之中,縱是封地千萬,家財萬貫,世代享受榮華之人,誰可與左相大人無私大義相比?
老身雖然年暮,聽左相之言也是衷心佩服,不敢小看,更不會如此苟刻。
若說將來要追此責任,那將會寒了天下楚人忠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