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貌合神離
此時隨著腳步聲的走近,楚王還是有些心驚,畢竟他現在才能憑腳步聲分辨出來者中有子西。
而子西身邊還有幾個護衛,而這些護衛與奴仆的腳步與子西很難區分,可孟贏剛才就能聽出,說明孟贏不僅憑的是腳步之聲,還有對每個人身形姿態的把握,甚至於能分辨子西內息的運轉與其它人不同。
由此可見,孟贏這半年多來的閉門修練,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
楚王並不知道孟贏的深淺,可他卻知道孟贏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女人,甚至不是一個簡單的老婦人。
處先祖平王開始,她就一直地楚國朝堂爭鬥,保證了昭王上位,又保證了他的上位,在她的身上處處體現著普通之人難有的野心與欲望,還有善於朝堂之爭的手段與權謀。
所以此時任她楚國享有如此尊貴的身份,又這麽大的年歲裏,依然要閉關修練,提高武技修為,說明她還有得而未得的東西,心裏還有欲望沒有實現,並不會像普通年暮之人一樣,心裏坦然而平靜,這讓楚王也是心裏泛起一陣寒氣。
此時子西一個人走了進來,護衛與隨從都留在了花園外麵,在距楚王一丈之餘,停了下來,稍作停頓,正了正衣冠對著楚王一揖。
“老臣叩見王上。”
“子西叔父,何必多禮,快來坐著,正好本王一個人閑著無聊,也想與叔父聊一聊。”
楚王拿起茶壺,這才發現上此時水已涼了,而剛才一直與王祖母在說話,竟然未斟茶倒水,到是有失禮數。
“來人哪,再沏壺茶來。”
楚王對著後院呼了一聲,兩個宮女這才緩緩後門走了進來,收拾了舊壺,清理了桌麵。
而子西也在剛才孟贏所坐的地方坐了下來,並不言語,看著楚王有些疲憊,臉上也是現出憂慮之色。
“王上,是否因此時楚國周邊的局勢而煩惱?”
“是呀,此時楚國三麵受敵,不僅是本王憂慮,就連滿朝文武都在替楚國而憂,可是時勢如此,本王卻也無能為力,隻能聽憑天意了。”
楚王歎了一口氣,此時茶已沏好兩個侍女端了上來,則楚王卻直接接了過來。
“你們下去吧,本王要與子西叔父多坐一會兒,你們就不必等著侍候了。”
楚王呼退兩個侍女,親自為子西斟著茶,手提著茶壺卻斟得很慢。
“王上,還是由老臣來吧,我看王上身疲力竭,若是不便,我看老臣就先回去了,免得叨撓王上休息。”
“無妨,本王也隻是心有煩憂之事,到並不累,難得子西叔父來此,本王與叔父這些時日也少有相聚之時,現在無人到可以說說自家話了,以解本王的煩憂。”
楚王放下茶壺自己斟好茶,自己先喝了一口,這才抬頭看著子西。
“王上想來不該煩憂,列國之勢向來如此,此起彼伏。
楚國若欲中興,自然會受列國不滿,引起列國敵視,列國之中少有人希望其它列國現強盛之記的。
對於此時秦、晉對我楚國之勢,左相大人年前早有預測,相信他也有應對之策。
此次北上抗晉,有左相大人掛帥親征,相信晉國不會敢越雷池半步。
至於秦國,左相大人出使秦國,秦國回禮十五車,到比我楚國所送之禮還要多出五車,由此可見,秦國雖然陳兵於秦楚邊境,卻一直都不敢侵入我楚地,說明秦國也隻是一時作勢則已,並不足憂。
老臣覺得吳國此次兵出巢邑三城,到是來意不明,不得不防。
聽聞此次左相大人出使吳國,竟然讓吳王夫差親率文武百官十裏相迎,如此冒昧之舉,到讓吳王夫差下不了台。
看起來此次吳國趁晉國出兵之機,同時陣兵巢邑三城,也並非沒有歧途,對楚國窺視之意明顯,實要提防。
隻是不知巢邑三城城主白公勝所率一萬兵甲是否已經遵令北上龍城,這也正是老臣擔憂之事。”
楚王一聽,看了看子西一臉的愁容,想起剛才進院之時腳步輕鬆,看起來麵帶喜色之態,實有天壤之別。
此時一說起國事,臉色立馬變得陰鬱起來,像是真的對於楚國現在的形勢十分擔心一樣。
楚王知道,子西是明知故問,對於白公勝的行蹤,或許他是最清楚的,此時問起,也是故意想試探於他,所以也是才顯十分憂愁的樣子。
“叔父,白公勝是本王的堂兄,是子建叔父的親生兒子,應該會遵本王號令。
他以前一直在外流離,寄人籬下,得叔父不計前嫌,這才能回到楚國為國效命,成為三城城主。
這二年來,他在巢邑一城,嚴謹治城,與民共苦,與民同樂,到也受一方百姓擁戴。
而且二年前他受封城主之時,當著我楚國滿朝文武群臣說過,忠於楚國。
此時楚國危難之時,正是我楚國王族身先士卒,為楚國排憂解難之時,本王相信白公勝的一萬人馬此時已到了龍城。
為擺渡他的這一萬人馬,本王還著水師統領吳仁將軍在風陵渡水師碼頭等著巢邑大軍。
此時吳仁將軍並未回複軍情,也未通報異情,想來是按原計劃進行,沒有什麽意外。
對於吳國出兵巢邑,還真的並不為懼。
想來白公勝這二年來,巢邑也不會隻有一萬兵甲,至少也有三五萬,就算此次抽調一萬兵甲,也不傷其身。
再者,此巢邑三城是二年前吳王夫差親自歸還於叔父,說明吳國並不會真的在意此三城,吳國不會如此不智,竟然要再費五萬大軍來重奪此三城。
況且就算是五萬大軍,若是對上三萬巢邑楚軍,也未必能夠攻下三城。
這一點吳王夫差雖然傲慢自負,可卻也懂兵法,聽聞他是孫武之徒,得孫武兵法精要,這就更不用說了。
至於剛才叔父提到的十裏相迎之事鬼穀先生一事,到並不假,而這也到符合鬼穀先生一貫的作風。
隻是就算吳王夫差因此事心有怒氣,也不會真的就與鬼穀先生反臉。
若不然,他也不會親迎了。
既然親自率百官十裏相迎,又怎麽會再遷怒於人。
此舉本是鬼穀先生為吳王夫差賺得賢名之舉,若是自願相迎之後再遷怒於人,反而會讓人覺得夫差胸無容人之度,表裏不一。
叔父,你覺得夫差能在三年前當上吳王,他會是這樣一個不懂時勢的小人嗎?”
楚王還是把對白公勝的信任,與對吳王夫差的認識以及分析說得清楚,並不懷疑白公勝,對於鬼穀王禪更是不僅不責,反而為鬼穀王禪開脫其傲慢之情,最後再反問起子西,也是讓子西有些意外。
子西剛才隻是在試探於楚王,想知道楚王會不會對白公勝生疑,若是對白公勝有疑,那麽自然會有所準備。
而若楚王有了準備,那麽司馬子節以勤王的名譽回兵護衛楚都,就失去了機會。
此時楚王表現得對白公勝十分信任,所以子西雖然被楚王反問,可正好證明楚王對白公勝沒有防備,對司馬子節就更不會有懷疑了,心裏才放下心來。
“是,老臣糊塗了,白公勝侄兒從越國回楚,也是老臣舉薦。
至於他能當上三城城主,也受左相大人推薦,得王上恩寵,他應該是對楚國感恩戴德,不會有其它異心。
此時楚國三麵受敵,想來白公勝侄兒一定會聽從王上旨意,率軍北上龍城,以助左相大人守護我楚國疆土。”
子西說完,楚王到是看著子西道:“對了,子西叔父,你不提起白公勝,我都忘了子節兄上雍城的一萬楚國兵甲,此事是由叔父辦理,而且軍中指令也是由叔父親自下發的,不知現在子節兄是否已到了龍城?”
“回王上,此旨意是老臣親自派人送去的,可老臣考慮到上雍城外還有十萬秦國兵甲,所以旨意之中老臣私自讓左司馬子節秘密調遣,迂回遷移,以迷惑於秦國,讓秦國不知道此時上雍城還有多少我楚國精兵。
<a id="wzsy" href="http://m.slkslk.com">思路客</a>
剛才接左司馬子節的軍報,他已繞道而行,應該在這兩三天之內就可以到達龍城,還望王上放心,決不會辜免王上信任,更不會延誤了左相大人的戰機。”
子西邊說邊從懷中掏出一冊軍報,看樣子是剛送到令府的。
楚王一看,卻隻是放在桌上,並不打開。
“有勞叔父了,是本王疏忽,還是叔父考慮周詳。
秦國邊境有十萬大軍,雖然鬼穀先生出使了秦國,而秦國也表示願意與我楚國長交友好,可防人之心不可無,若是上雍城空,那麽秦國之兵就會趁虛而入。
列國之交本就重利輕義,有的時候確實不可以用常理度之,就算是父子兄弟又能如何?
既然子節兄已帶兵去了龍城,本王也就放心了,這一切軍務還是由叔父料理吧。
你看本王現在這些時日也是弄得焦頭爛額的,實在有些心煩意亂,幸得有叔父幫忙打理,若不然楚國此劫還真是難度了。”
楚王其實心裏明白,司馬子節的一萬兵甲其實早就出了城,這一切楚王十分清楚,而且也有回報,並非隨意猜測。
隻是司馬子節的這一萬兵甲,並不會直接去龍城,而是伺機回楚都,而所有的時機都在白公勝身上。
司馬子節的時機必須等白公勝反叛事實俱在,造成既定的楚都內亂之後,他才會打著勤王之師回楚都,以清剿白公勝。
而且楚王也知道,楚都此時除了他的二千護衛之外,楚都城中世族權貴每家每戶也都在增加護院兵甲,而子西府的門客以及收買的江湖殺手也不可小瞧。
這些人都在等著白公勝反叛,隻有這樣才能借刀殺人,除掉他自己,而司馬子節及子西也才能趁勢奪得楚王之位。
也正因此,所以子西對此次北上主帥之選並無異議,就是因為他們還有其它歧途。
若是子西與左司馬子節對楚都沒有奢念,那麽此次三麵受敵,正是司馬子節立功大好機會,將來司馬子節可以順勢做上楚國令尹之位,子西與子節是不會放過了。
當時王禪離開之時,就曾預言,那時王禪是怕楚王不相信子西與子節會造反,就以主帥人選來判斷子西與子節的意圖。
若子西與子節對此次主帥人選並不在意,那以說明他們有造反奪位之心,不會在意主帥為誰,甚至會故意避嫌。
若是對主帥力爭由司馬子節擔任,那以說明子西、子節隻是想貪功念權而已。
那麽王禪必然會有其它應對之策,以解白公勝反叛之事。
此時的楚王與子西,雖然是叔侄一起聊天,卻也是貌合神離,都在試探對方。
子西想知道楚王有無防備,而楚王想驗證子西是否會如王禪預測的一樣。
“老臣也年老體衰,實不能為王上分憂,心裏有愧,此時楚都護衛薄弱,還望王上保重身體。
聽說太後也回了越國娘家,不知此事又是何故?”
“叔父,至於母後之事,本王也不甚清楚,隻知道他此次是要回越國祭奠越國先王,也就是本王的外祖父,到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越王勾踐派了使臣,親自來接母後回越,本王雖然是楚國之君,對於母後娘家之事,卻也不好過問。”
子西一聽,臉上微微一動道:“原來如此,這到也讓人放心了。
我以為此時晉、秦、吳增兵於我楚國邊境,而越國也是想趁此機會也侵擾我楚國,那楚國還真不得不提早作謀算。
現在聽王上一講,馬上就是清明,到是與太後孝順之意相符,如此到顯得老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還望王上原諒。”
“叔父也是為楚國謀算,多考慮一些總是好的。
何罪之有啊,又何須本王原諒,叔父忠楚愛國之心,本王十分清楚。
當年先王在時,就一直依重於子西叔父,為楚國操勞大半輩子,如今年暮還要為本王操持,實在難得。
本王現在身邊無人,更是視叔父為楚國棟梁,是我楚國中興的希望所在,叔父就不必為此憂心了。
越國與我楚國隻有偏南一些荒蕪之地交界,若越國想攻我楚國,隻能繞道而行。
若是如此,實在有些費周折了,更何況,我南方楚地,也有駐紮少量兵力。
若越國也敢侵我楚地,隻要舍一兩城池,調集重兵即可阻攔越國兵甲入楚。
而若越國兵甲長驅直入,那以就是孤軍深入,本王隻要再征兵甲,就可讓他們深陷楚國。
再者,現在吳與楚交好,若越國有動,難道越國就不怕吳國攻越嗎?
越國現今之憂,在於吳國,而非我楚國,所以越王勾踐當也明白此勢,不會徒勞與我楚國為敵,這樣也會讓母後左右為難,想來越王勾踐這點情義還是會給的。
此事叔父到無需擔憂,連鬼穀先生都從來未考慮過越國。”
楚王聽子西說起越國之事,心裏也不得不防。
此次他的母後在此關鍵之時離楚回越,看起來越國真的必然會有動作。
而子西向來不會無的放矢,那麽子西此問,就該是有備而問。
若說這白公勝今夜或明日偷襲楚都,想來司馬子節也隻會在這幾日入駐楚都,這樣若自己這個楚王死在這一場內亂之中,那麽最後的得利者必然是司馬子節。
而子西這樣問起,一定是為將來而謀算。
二年前鬼穀王禪回楚,而促吳楚休戰交好,而越國方麵自然也不舒服,他的母後就已因此鬧著別扭回過一次越國。
而子西似乎也不喜歡吳國,是因為當年子西抗吳,一直受吳國之辱,百無一勝,而他引兵入楚,欲圖謀害昭王的意圖也未能實現,所以對吳國並沒有好感。
若此次子節當上楚王,那麽再次聯越攻吳或許也是子西必然之舉。
看起來子西此時已為將來司馬子節當上楚王在謀算,若能與越國聯手攻吳,那麽很有可能一次滅了吳國,這樣楚國有利,而越國則更加有利。
可楚王也知道,吳與越不論任何一國滅亡都不利於楚國中興,畢竟兩強變成一強,失了牽製,這樣對於楚國威脅會更大。
而若三強並立,那麽相互牽製,這樣楚國就會有一段相對安穩的時候來革興,來中興楚國。
這也是王禪的謀算,為楚國中興贏得時間,而楚王也知曉其中利害關係。
“如此正好,有王太後作為楚與越國之間的橋梁,那麽越國對楚國還有情義,至少楚國還不是孤立的。”
子西說完,一個侍女則端著一個藥碗,緩緩走來。
“王上,該吃藥了。”
侍女有些膽怯,都不敢抬頭看楚王與子西令尹。
“你看我都忘了,還是宮女記得準時,你放下吧,本王自己喝就行了。”
楚王知道這是化武的計謀,意思就是要讓子西認為自己身體有恙,難與處理國事。
“王上身體有恙?”
“是呀,這幾日煩心之事太多,晚上難與入眠,這才有些受了春寒,內焦則外寒之症。”
楚王說完,抬起碗來就一口飲盡,臉上的表情也是難與形容,畢竟良藥苦口。
緊接著子西看楚王臉色難看,就雙手端起楚王的茶碗親自遞給楚王。
楚王也是並不忌諱,更未在意,接過來就借著茶水漱了漱口把嘴中的藥一起再咽進肚裏,這樣反而好得多了。
“還望王上保重身體。”
“謝叔父關心,剛才本王說了,要讓叔父多操持操持,現在列國形勢緊張,而楚都護衛薄弱,也讓本王擔憂。
自吳仁將軍調入水師之後,楚都二千護衛一時也是群龍無首,而本王這段時日煩於列國之事,又難與管束。
為保楚都安全,此事就交與叔父代本王管理一段時日如何?”
“楚都護衛都是王上親衛,本來作為人臣不該管束此事,怕引人非議,說老臣戀權。
可既然王上身體有恙,作為叔父,老臣也不敢不為王上分憂,此事王上大可放心,楚都若還有妖人敢作亂,老臣縱是拚得一死,也要護住王上周全,保楚都安然無恙。
我看王上身體有恙,剛服用了藥,還請王上回去休息,老臣也不敢再叨擾了。”
子西說完也是站起身來,而楚王則從?中掏出親衛的指揮牌子遞給子西。
“一切有勞叔父了,本王就不相送,還請叔父慢行。”
子西接過令牌,十分小心的收回?中,這才一揖,躬身退著出了後院。
楚王看著這個年暮的叔父,心裏也是百感交集。
他知道今夜一走,或許就是永別,叔侄相鬥,最後的結局不用言明。
他知道子西也明白其中之意,當然更清楚白公勝的行軍蹤跡,此時應該已在摩拳擦掌,等待攻入楚都了。
而楚王也明白,若是將來自己平叛了此亂,自然不會再心慈手軟,清除子西與子節,勢在必行,而結果自然是一死。
這一次子西來探望於自己,或許也是君臣見最後一麵,正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之勢,誰也改變不了,因為每個人的欲望不一樣,就決定了兩人勢必是水與火,無法相融。
這就是列國之中大部分王族子嗣的悲哀。
父子兄弟,叔侄之間永遠難與真的一心一意,隻或許隻有在大周稱雄的那些年裏有。
當年周公扶助天子之時,天子年幼尚小,而周公在權在握,主載著大周一切事務,當時有不少人說周公會奪權篡位,可後來周公扶助天子成人之後,卻還政於他的侄兒,並不戀權,自此引退。
而且周公扶政之後,為天子製禮,以約束於天下臣民,最後功成身退,成為大周典範。
而受周公影響,後來的列國在繼位之上,也一直奉行著嚴格的長子繼位之規,而非最早的兄弟相繼。
也隻有少數列國有兄弟繼位的傳統,可經吳國吳王闔閭的奪位,讓整個列國都為之而變,吳國受列國小視,被視為禮崩樂壞的典型,可大家都知道,其實包括楚國、齊國、晉國等列國都是如此。
而現如今列國之中禮崩樂壞,非是一國之形,而是列國皆是如此,這才讓列國紛爭不斷,而民生為艱。
個人在脫離禮製之下,為了野心與貪欲,最終都會走向對立,走向仇殺之路,走向一條難與回頭的不歸之路。
此時隨著腳步聲的走近,楚王還是有些心驚,畢竟他現在才能憑腳步聲分辨出來者中有子西。
而子西身邊還有幾個護衛,而這些護衛與奴仆的腳步與子西很難區分,可孟贏剛才就能聽出,說明孟贏不僅憑的是腳步之聲,還有對每個人身形姿態的把握,甚至於能分辨子西內息的運轉與其它人不同。
由此可見,孟贏這半年多來的閉門修練,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
楚王並不知道孟贏的深淺,可他卻知道孟贏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女人,甚至不是一個簡單的老婦人。
處先祖平王開始,她就一直地楚國朝堂爭鬥,保證了昭王上位,又保證了他的上位,在她的身上處處體現著普通之人難有的野心與欲望,還有善於朝堂之爭的手段與權謀。
所以此時任她楚國享有如此尊貴的身份,又這麽大的年歲裏,依然要閉關修練,提高武技修為,說明她還有得而未得的東西,心裏還有欲望沒有實現,並不會像普通年暮之人一樣,心裏坦然而平靜,這讓楚王也是心裏泛起一陣寒氣。
此時子西一個人走了進來,護衛與隨從都留在了花園外麵,在距楚王一丈之餘,停了下來,稍作停頓,正了正衣冠對著楚王一揖。
“老臣叩見王上。”
“子西叔父,何必多禮,快來坐著,正好本王一個人閑著無聊,也想與叔父聊一聊。”
楚王拿起茶壺,這才發現上此時水已涼了,而剛才一直與王祖母在說話,竟然未斟茶倒水,到是有失禮數。
“來人哪,再沏壺茶來。”
楚王對著後院呼了一聲,兩個宮女這才緩緩後門走了進來,收拾了舊壺,清理了桌麵。
而子西也在剛才孟贏所坐的地方坐了下來,並不言語,看著楚王有些疲憊,臉上也是現出憂慮之色。
“王上,是否因此時楚國周邊的局勢而煩惱?”
“是呀,此時楚國三麵受敵,不僅是本王憂慮,就連滿朝文武都在替楚國而憂,可是時勢如此,本王卻也無能為力,隻能聽憑天意了。”
楚王歎了一口氣,此時茶已沏好兩個侍女端了上來,則楚王卻直接接了過來。
“你們下去吧,本王要與子西叔父多坐一會兒,你們就不必等著侍候了。”
楚王呼退兩個侍女,親自為子西斟著茶,手提著茶壺卻斟得很慢。
“王上,還是由老臣來吧,我看王上身疲力竭,若是不便,我看老臣就先回去了,免得叨撓王上休息。”
“無妨,本王也隻是心有煩憂之事,到並不累,難得子西叔父來此,本王與叔父這些時日也少有相聚之時,現在無人到可以說說自家話了,以解本王的煩憂。”
楚王放下茶壺自己斟好茶,自己先喝了一口,這才抬頭看著子西。
“王上想來不該煩憂,列國之勢向來如此,此起彼伏。
楚國若欲中興,自然會受列國不滿,引起列國敵視,列國之中少有人希望其它列國現強盛之記的。
對於此時秦、晉對我楚國之勢,左相大人年前早有預測,相信他也有應對之策。
此次北上抗晉,有左相大人掛帥親征,相信晉國不會敢越雷池半步。
至於秦國,左相大人出使秦國,秦國回禮十五車,到比我楚國所送之禮還要多出五車,由此可見,秦國雖然陳兵於秦楚邊境,卻一直都不敢侵入我楚地,說明秦國也隻是一時作勢則已,並不足憂。
老臣覺得吳國此次兵出巢邑三城,到是來意不明,不得不防。
聽聞此次左相大人出使吳國,竟然讓吳王夫差親率文武百官十裏相迎,如此冒昧之舉,到讓吳王夫差下不了台。
看起來此次吳國趁晉國出兵之機,同時陣兵巢邑三城,也並非沒有歧途,對楚國窺視之意明顯,實要提防。
隻是不知巢邑三城城主白公勝所率一萬兵甲是否已經遵令北上龍城,這也正是老臣擔憂之事。”
楚王一聽,看了看子西一臉的愁容,想起剛才進院之時腳步輕鬆,看起來麵帶喜色之態,實有天壤之別。
此時一說起國事,臉色立馬變得陰鬱起來,像是真的對於楚國現在的形勢十分擔心一樣。
楚王知道,子西是明知故問,對於白公勝的行蹤,或許他是最清楚的,此時問起,也是故意想試探於他,所以也是才顯十分憂愁的樣子。
“叔父,白公勝是本王的堂兄,是子建叔父的親生兒子,應該會遵本王號令。
他以前一直在外流離,寄人籬下,得叔父不計前嫌,這才能回到楚國為國效命,成為三城城主。
這二年來,他在巢邑一城,嚴謹治城,與民共苦,與民同樂,到也受一方百姓擁戴。
而且二年前他受封城主之時,當著我楚國滿朝文武群臣說過,忠於楚國。
此時楚國危難之時,正是我楚國王族身先士卒,為楚國排憂解難之時,本王相信白公勝的一萬人馬此時已到了龍城。
為擺渡他的這一萬人馬,本王還著水師統領吳仁將軍在風陵渡水師碼頭等著巢邑大軍。
此時吳仁將軍並未回複軍情,也未通報異情,想來是按原計劃進行,沒有什麽意外。
對於吳國出兵巢邑,還真的並不為懼。
想來白公勝這二年來,巢邑也不會隻有一萬兵甲,至少也有三五萬,就算此次抽調一萬兵甲,也不傷其身。
再者,此巢邑三城是二年前吳王夫差親自歸還於叔父,說明吳國並不會真的在意此三城,吳國不會如此不智,竟然要再費五萬大軍來重奪此三城。
況且就算是五萬大軍,若是對上三萬巢邑楚軍,也未必能夠攻下三城。
這一點吳王夫差雖然傲慢自負,可卻也懂兵法,聽聞他是孫武之徒,得孫武兵法精要,這就更不用說了。
至於剛才叔父提到的十裏相迎之事鬼穀先生一事,到並不假,而這也到符合鬼穀先生一貫的作風。
隻是就算吳王夫差因此事心有怒氣,也不會真的就與鬼穀先生反臉。
若不然,他也不會親迎了。
既然親自率百官十裏相迎,又怎麽會再遷怒於人。
此舉本是鬼穀先生為吳王夫差賺得賢名之舉,若是自願相迎之後再遷怒於人,反而會讓人覺得夫差胸無容人之度,表裏不一。
叔父,你覺得夫差能在三年前當上吳王,他會是這樣一個不懂時勢的小人嗎?”
楚王還是把對白公勝的信任,與對吳王夫差的認識以及分析說得清楚,並不懷疑白公勝,對於鬼穀王禪更是不僅不責,反而為鬼穀王禪開脫其傲慢之情,最後再反問起子西,也是讓子西有些意外。
子西剛才隻是在試探於楚王,想知道楚王會不會對白公勝生疑,若是對白公勝有疑,那麽自然會有所準備。
而若楚王有了準備,那麽司馬子節以勤王的名譽回兵護衛楚都,就失去了機會。
此時楚王表現得對白公勝十分信任,所以子西雖然被楚王反問,可正好證明楚王對白公勝沒有防備,對司馬子節就更不會有懷疑了,心裏才放下心來。
“是,老臣糊塗了,白公勝侄兒從越國回楚,也是老臣舉薦。
至於他能當上三城城主,也受左相大人推薦,得王上恩寵,他應該是對楚國感恩戴德,不會有其它異心。
此時楚國三麵受敵,想來白公勝侄兒一定會聽從王上旨意,率軍北上龍城,以助左相大人守護我楚國疆土。”
子西說完,楚王到是看著子西道:“對了,子西叔父,你不提起白公勝,我都忘了子節兄上雍城的一萬楚國兵甲,此事是由叔父辦理,而且軍中指令也是由叔父親自下發的,不知現在子節兄是否已到了龍城?”
“回王上,此旨意是老臣親自派人送去的,可老臣考慮到上雍城外還有十萬秦國兵甲,所以旨意之中老臣私自讓左司馬子節秘密調遣,迂回遷移,以迷惑於秦國,讓秦國不知道此時上雍城還有多少我楚國精兵。
<a id="wzsy" href="http://m.slkslk.com">思路客</a>
剛才接左司馬子節的軍報,他已繞道而行,應該在這兩三天之內就可以到達龍城,還望王上放心,決不會辜免王上信任,更不會延誤了左相大人的戰機。”
子西邊說邊從懷中掏出一冊軍報,看樣子是剛送到令府的。
楚王一看,卻隻是放在桌上,並不打開。
“有勞叔父了,是本王疏忽,還是叔父考慮周詳。
秦國邊境有十萬大軍,雖然鬼穀先生出使了秦國,而秦國也表示願意與我楚國長交友好,可防人之心不可無,若是上雍城空,那麽秦國之兵就會趁虛而入。
列國之交本就重利輕義,有的時候確實不可以用常理度之,就算是父子兄弟又能如何?
既然子節兄已帶兵去了龍城,本王也就放心了,這一切軍務還是由叔父料理吧。
你看本王現在這些時日也是弄得焦頭爛額的,實在有些心煩意亂,幸得有叔父幫忙打理,若不然楚國此劫還真是難度了。”
楚王其實心裏明白,司馬子節的一萬兵甲其實早就出了城,這一切楚王十分清楚,而且也有回報,並非隨意猜測。
隻是司馬子節的這一萬兵甲,並不會直接去龍城,而是伺機回楚都,而所有的時機都在白公勝身上。
司馬子節的時機必須等白公勝反叛事實俱在,造成既定的楚都內亂之後,他才會打著勤王之師回楚都,以清剿白公勝。
而且楚王也知道,楚都此時除了他的二千護衛之外,楚都城中世族權貴每家每戶也都在增加護院兵甲,而子西府的門客以及收買的江湖殺手也不可小瞧。
這些人都在等著白公勝反叛,隻有這樣才能借刀殺人,除掉他自己,而司馬子節及子西也才能趁勢奪得楚王之位。
也正因此,所以子西對此次北上主帥之選並無異議,就是因為他們還有其它歧途。
若是子西與左司馬子節對楚都沒有奢念,那麽此次三麵受敵,正是司馬子節立功大好機會,將來司馬子節可以順勢做上楚國令尹之位,子西與子節是不會放過了。
當時王禪離開之時,就曾預言,那時王禪是怕楚王不相信子西與子節會造反,就以主帥人選來判斷子西與子節的意圖。
若子西與子節對此次主帥人選並不在意,那以說明他們有造反奪位之心,不會在意主帥為誰,甚至會故意避嫌。
若是對主帥力爭由司馬子節擔任,那以說明子西、子節隻是想貪功念權而已。
那麽王禪必然會有其它應對之策,以解白公勝反叛之事。
此時的楚王與子西,雖然是叔侄一起聊天,卻也是貌合神離,都在試探對方。
子西想知道楚王有無防備,而楚王想驗證子西是否會如王禪預測的一樣。
“老臣也年老體衰,實不能為王上分憂,心裏有愧,此時楚都護衛薄弱,還望王上保重身體。
聽說太後也回了越國娘家,不知此事又是何故?”
“叔父,至於母後之事,本王也不甚清楚,隻知道他此次是要回越國祭奠越國先王,也就是本王的外祖父,到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越王勾踐派了使臣,親自來接母後回越,本王雖然是楚國之君,對於母後娘家之事,卻也不好過問。”
子西一聽,臉上微微一動道:“原來如此,這到也讓人放心了。
我以為此時晉、秦、吳增兵於我楚國邊境,而越國也是想趁此機會也侵擾我楚國,那楚國還真不得不提早作謀算。
現在聽王上一講,馬上就是清明,到是與太後孝順之意相符,如此到顯得老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還望王上原諒。”
“叔父也是為楚國謀算,多考慮一些總是好的。
何罪之有啊,又何須本王原諒,叔父忠楚愛國之心,本王十分清楚。
當年先王在時,就一直依重於子西叔父,為楚國操勞大半輩子,如今年暮還要為本王操持,實在難得。
本王現在身邊無人,更是視叔父為楚國棟梁,是我楚國中興的希望所在,叔父就不必為此憂心了。
越國與我楚國隻有偏南一些荒蕪之地交界,若越國想攻我楚國,隻能繞道而行。
若是如此,實在有些費周折了,更何況,我南方楚地,也有駐紮少量兵力。
若越國也敢侵我楚地,隻要舍一兩城池,調集重兵即可阻攔越國兵甲入楚。
而若越國兵甲長驅直入,那以就是孤軍深入,本王隻要再征兵甲,就可讓他們深陷楚國。
再者,現在吳與楚交好,若越國有動,難道越國就不怕吳國攻越嗎?
越國現今之憂,在於吳國,而非我楚國,所以越王勾踐當也明白此勢,不會徒勞與我楚國為敵,這樣也會讓母後左右為難,想來越王勾踐這點情義還是會給的。
此事叔父到無需擔憂,連鬼穀先生都從來未考慮過越國。”
楚王聽子西說起越國之事,心裏也不得不防。
此次他的母後在此關鍵之時離楚回越,看起來越國真的必然會有動作。
而子西向來不會無的放矢,那麽子西此問,就該是有備而問。
若說這白公勝今夜或明日偷襲楚都,想來司馬子節也隻會在這幾日入駐楚都,這樣若自己這個楚王死在這一場內亂之中,那麽最後的得利者必然是司馬子節。
而子西這樣問起,一定是為將來而謀算。
二年前鬼穀王禪回楚,而促吳楚休戰交好,而越國方麵自然也不舒服,他的母後就已因此鬧著別扭回過一次越國。
而子西似乎也不喜歡吳國,是因為當年子西抗吳,一直受吳國之辱,百無一勝,而他引兵入楚,欲圖謀害昭王的意圖也未能實現,所以對吳國並沒有好感。
若此次子節當上楚王,那麽再次聯越攻吳或許也是子西必然之舉。
看起來子西此時已為將來司馬子節當上楚王在謀算,若能與越國聯手攻吳,那麽很有可能一次滅了吳國,這樣楚國有利,而越國則更加有利。
可楚王也知道,吳與越不論任何一國滅亡都不利於楚國中興,畢竟兩強變成一強,失了牽製,這樣對於楚國威脅會更大。
而若三強並立,那麽相互牽製,這樣楚國就會有一段相對安穩的時候來革興,來中興楚國。
這也是王禪的謀算,為楚國中興贏得時間,而楚王也知曉其中利害關係。
“如此正好,有王太後作為楚與越國之間的橋梁,那麽越國對楚國還有情義,至少楚國還不是孤立的。”
子西說完,一個侍女則端著一個藥碗,緩緩走來。
“王上,該吃藥了。”
侍女有些膽怯,都不敢抬頭看楚王與子西令尹。
“你看我都忘了,還是宮女記得準時,你放下吧,本王自己喝就行了。”
楚王知道這是化武的計謀,意思就是要讓子西認為自己身體有恙,難與處理國事。
“王上身體有恙?”
“是呀,這幾日煩心之事太多,晚上難與入眠,這才有些受了春寒,內焦則外寒之症。”
楚王說完,抬起碗來就一口飲盡,臉上的表情也是難與形容,畢竟良藥苦口。
緊接著子西看楚王臉色難看,就雙手端起楚王的茶碗親自遞給楚王。
楚王也是並不忌諱,更未在意,接過來就借著茶水漱了漱口把嘴中的藥一起再咽進肚裏,這樣反而好得多了。
“還望王上保重身體。”
“謝叔父關心,剛才本王說了,要讓叔父多操持操持,現在列國形勢緊張,而楚都護衛薄弱,也讓本王擔憂。
自吳仁將軍調入水師之後,楚都二千護衛一時也是群龍無首,而本王這段時日煩於列國之事,又難與管束。
為保楚都安全,此事就交與叔父代本王管理一段時日如何?”
“楚都護衛都是王上親衛,本來作為人臣不該管束此事,怕引人非議,說老臣戀權。
可既然王上身體有恙,作為叔父,老臣也不敢不為王上分憂,此事王上大可放心,楚都若還有妖人敢作亂,老臣縱是拚得一死,也要護住王上周全,保楚都安然無恙。
我看王上身體有恙,剛服用了藥,還請王上回去休息,老臣也不敢再叨擾了。”
子西說完也是站起身來,而楚王則從?中掏出親衛的指揮牌子遞給子西。
“一切有勞叔父了,本王就不相送,還請叔父慢行。”
子西接過令牌,十分小心的收回?中,這才一揖,躬身退著出了後院。
楚王看著這個年暮的叔父,心裏也是百感交集。
他知道今夜一走,或許就是永別,叔侄相鬥,最後的結局不用言明。
他知道子西也明白其中之意,當然更清楚白公勝的行軍蹤跡,此時應該已在摩拳擦掌,等待攻入楚都了。
而楚王也明白,若是將來自己平叛了此亂,自然不會再心慈手軟,清除子西與子節,勢在必行,而結果自然是一死。
這一次子西來探望於自己,或許也是君臣見最後一麵,正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之勢,誰也改變不了,因為每個人的欲望不一樣,就決定了兩人勢必是水與火,無法相融。
這就是列國之中大部分王族子嗣的悲哀。
父子兄弟,叔侄之間永遠難與真的一心一意,隻或許隻有在大周稱雄的那些年裏有。
當年周公扶助天子之時,天子年幼尚小,而周公在權在握,主載著大周一切事務,當時有不少人說周公會奪權篡位,可後來周公扶助天子成人之後,卻還政於他的侄兒,並不戀權,自此引退。
而且周公扶政之後,為天子製禮,以約束於天下臣民,最後功成身退,成為大周典範。
而受周公影響,後來的列國在繼位之上,也一直奉行著嚴格的長子繼位之規,而非最早的兄弟相繼。
也隻有少數列國有兄弟繼位的傳統,可經吳國吳王闔閭的奪位,讓整個列國都為之而變,吳國受列國小視,被視為禮崩樂壞的典型,可大家都知道,其實包括楚國、齊國、晉國等列國都是如此。
而現如今列國之中禮崩樂壞,非是一國之形,而是列國皆是如此,這才讓列國紛爭不斷,而民生為艱。
個人在脫離禮製之下,為了野心與貪欲,最終都會走向對立,走向仇殺之路,走向一條難與回頭的不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