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一意孤行


    範蠡本來也不想說,而且剛才也在體說過,可此時既然越王勾踐問起,那麽他就不得不說了,也是要讓其它將領知道孫武陳兵的意圖。


    “王上,剛才王上所言,其實微臣也能體察一二。


    此次征伐吳國,雖然我水師受到重創,可這也是兵家常事,放眼列國,沒有那一個列國能真的一攻而下。


    除非麵對的是十分弱小的諸侯列國,就如同當年的吳國,縱然攻下楚都,可也不能真的滅了楚國。


    就算是當年沒有秦國出兵,沒有越國出兵,那麽吳國也不可能滅了楚國,畢竟吳國犯是蛇吞象的大忌。


    對於像楚國這樣龐大的列國,唯一可行的該是蠶食,而非一口吞下。


    包括此時依然長存的鄭國、衛國、與宋國,這一國一直處在晉國與楚國之間,任何一次南北交鋒,都無法避免,而它們卻留存到現在。


    這就說明,當時機不對之時,不可冒然,更不可高估了自己的力量。


    此時的吳國孫武率五萬吳國精兵圍困越都,越都於他則言,該是囊中取物之事,可他卻並不攻下則占據越都,就是吸取了當年攻伐楚國的教訓。


    越國雖然擺在吳國眼前,可於吳國也是一個包袱,所以孫武明白此中之理,隻圍而不攻。


    相反,此策略可以借機攻伐回救的越國兵力,形成一個圍點打援的效果。


    他留有兩門,並非隻留一門,其實隻是迷惑於人,讓人覺得他兵力有限,無法全部圍困。


    而依微臣看來,吳國重兵當在此兩門,而非西門與北方。


    而現如今我越國之勢,十分明顯,越都是我越國不可失之國都,無論是費盡多大犧牲,都要固守越都,這樣縱然此次攻吳兵敗,但將來一定會有機會。


    所以微臣想兵分兩路,一路佯攻東門,牽製住孫武的主力大軍,而另一路則從孫武想不到的北方直接攻入越都。


    這樣,隻要越都有足夠的兵力防守,縱然是夫差引舉國之兵來襲,我越國也毫無懼意。


    並且若久拖不決,北方局勢或許穩定,而楚國就會有機可趁,成為吳國之憂。


    所以微臣以為,隻要守住越都,吳王夫差必然會無功而返,更不會無意攻伐我其它越國城池,這一次大戰最後的結果依然於吳與越都算有利,也並非無利可圖。”


    範蠡還是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就是要固守越都,這樣保住越都,也就保住了越國,就算此次敗北,可卻還有機會。


    而且吳國夫差深入越國,可無法攻下越都,那麽就會顧忌於楚國巢邑的大軍,必然會無功而返,於越國並沒有亡國之危,當是承認了這一次攻吳的失敗,以圖後效。


    越王一聽,臉色也是陰沉起來,他想聽的是範蠡支持於他,可範蠡卻明知而不說,反則堅持自己的觀點,這讓越王勾踐在這些越國將領麵前,再次失了顏麵。


    “範將軍所說,到也合情合理。


    既然如此,為何範將軍不將計就計呢?


    想來範將軍該知本王的想法,不如將軍再說一說本王的謀略,看是否與本王真實想法一樣。”


    越王勾踐還是忍住了性子,他知道範蠡所言也有道理,可他還是要考一考範蠡,是否知道他的真實想法。


    “回王上,剛才聽王上所言,則此時我越國大軍隻距越都百裏,於此時也該是做出決定之時,微臣不論有何想法與謀略,但隻要王上所主張微臣都會陪同王上。


    除了強攻孫武圍城吳軍之外,王上所想該是在此占據有利地形,與越都形成相互支援的局勢。


    而吳王夫差所率的吳國大軍,欲攻越都必然會通過此地,甚至會直入越都與孫武的吳軍匯合。


    這樣如果王上駐兵於此地有利地勢,就可以襲擊吳國夫差大軍。


    若是夫差所率大軍受襲慘重,那麽孫武的大軍必然會調出,而越國之圍當可自解。


    而隻要再擊潰孫武的吳軍,那麽吳國必然受到重創,而吳國又深入越國境內,怕是連撤出都十分困難。


    就算撤出,也會損兵折將。


    王上當是有此意圖,想反敗為勝,重創於吳軍。


    隻是此舉太過冒險,若我軍不進駐越都,此舉意圖必然會被孫武以及夫差識破,若他們也將計就計,把我軍圍困,那麽後果不堪設想。”


    範蠡畢竟也是兵法大家,隻聽得越王勾踐在此休整,就知道越王的意圖,而且對於越王的意圖得失都作了利弊分析。


    而越王勾踐的策略,隻是把孫武圍點反援的策略拓展開來。


    在普通人都會認為越王會全軍退守越都之時,越王卻把大軍置於越都城外百裏之內,也算是堵住了吳王夫差的大軍,反而成為打援的一個據點。


    可以出人意料,出奇不預的反擊吳王夫差的大軍。


    這樣在兵力相當,或者是占優的情勢之下,而且又是自己熟悉的越國封地之內,吳王夫差必然會大敗。


    這樣越王勾勾踐就可以解了越都之圍,而且也算扳回一局,顏麵之上也過得去。


    可就算再好的據點,卻也難比越都城高則堅的防守優勢,十分冒險,而且是冒著滅國之危。


    畢竟就算是巢邑有王禪的九萬楚軍,可若吳國大勝,甚至於殺了越王,那麽楚國也不會再攻吳都了,畢竟就算攻下吳都,隻要吳王及孫武回防,那麽吳都還是會被吳國占據,這其中吃虧的隻有越國了。


    而且範蠡不僅考慮了越王的想法,也考慮了他的對手,是否會想到此時越王駐軍的謀略,依孫武的帶兵經驗,當然也能窺視到勾踐此時的想法,那麽奇兵就成不了奇兵。


    “範將軍不愧是兵法大家,本王的謀略就是如此,而且本王已選好了駐軍伏擊的地方,那就是會稽山,此山是我越都北方的屏障,同時此山國史悠久。


    當年禹帝封禪,娶親,計功、歸葬都在此山。


    此山也是我越國開國繁衍的重要靈脈,我若率越國大軍進駐此山,可鉗製夫差所率吳軍,給狂妄的吳國小兒以迎頭痛擊,而且從山南可直入越都北方,或是繞道東門,正與將軍策略相符。


    隻是重回越都,當在本王擊潰夫差小兒之後。


    那時本王擊潰夫差,想來孫武縱是兵法大家,也不敢留在我越地,越都之危自解,而且本王還可以趁勢追擊吳軍,甚至於重新攻伐吳國。


    此山本王常在此地遊覽,得天獨厚,是我越國最具福地之山,曆代受禹帝庇佑,想來此次能駐此山,也將是我越國轉機之地。”


    越王此時還是把自己的策略說完,而且還連帶著越國先祖,也是我炎黃子孫的五帝之一禹帝一起作為說辭。


    (大禹就是此地之人,治水之時,三過家門而不入,視為典範。


    而後期秦始皇統一之後,也曾來此山祭拜禹帝,畢竟此山出過一帝一霸。


    一霸就是指秦秋最後一霸越國,而越國最早有記載的時候,就是在夏朝之時君主少康之子無餘受封於越國祭祀於禹帝,慢慢建立了越國。


    所以此山於越國真的是福地,後來越王稱霸之後,因為要走當年吳王夫差北上稱霸之路,所以遷路琅琊,失了會稽,最後雖然是春秋最後一霸,卻也因此最早被滅。)


    大家都知道越國的曆史,也知道禹帝於越國的尊重性,所以此時縱然有意見,也不會再語。


    畢竟勾踐的策略也並非一無是處,雖然冒險卻也不失為一個反敗為勝的好辦法。


    而且會稽山在大家心裏也帶著某種神秘的氣息,讓人不敢隨意評判。


    “既然王上已經決定,不如就此決議,但還需迂回進行,讓夫差不明王上之意,這樣才能生出奇效。”


    範蠡此時雖然憂慮,可事已至此,無法改變,若要駐軍於會稽山,那麽也要布置好這六萬大軍,采取一些策略。


    “好,就由範將軍來領軍部署,而且在整個夫差可能的通道之上,要時刻注意其行軍路線,探察清楚,以便本王可以在最適應的時候襲擊夫差。”


    勾踐此時又露出笑臉,雖然剛才經曆了一次慘敗,賠了整個越國水師,可卻也再次燃起了他的雄心大誌,並不因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反而謀劃著更大的謀略。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org">xiaoshuting.org</a>


    (通過如此描寫,其實也把勾踐此人的性情寫得夠清楚了,勾踐謀算十分普通,可他卻有一種普通人無法具備的特點,那就是敗不餒,這也是幾年之後他能臥薪償膽,滅了吳國的原因之一,也是傳世中不屈不饒的一種精神所在。)


    “眾將聽令,把大軍分成三股,一股帶著所有輜重向北邊迂回三十裏,每十裏減三分之一的兵力,潛回會稽山,直至全部人員進駐筷會稽山,部分不好帶走的車駕輜重全部沿路丟棄,要擺出一副敗軍逃亡之像。


    剩下兩股大軍,主騎兵由王上親率,直接由此進駐會稽山中。


    另一路由範某親率,繞道東門,先與孫武之兵一戰之後,會假敗而逃,借機潛入會稽山。如此三路大軍,全部於今夜子時必須匯聚。


    夫差吳國大軍,也隻與我越軍相差半日之途,今夜再派一小隊兵甲,偷襲阻止夫差,隻敗不勝,把夫差主力引到會稽山據點,圍而殲之。


    若我軍不敵則全部退守山中。”


    範蠡此時已把部署大意說清,主要還是以誘敵為主,而以敗像來迷惑吳國大軍,也算十分詭異。


    此時範蠡說完,也是看著越王勾踐,畢竟範蠡雖然是越國中將軍,可此次出征主帥卻是越王。


    “一切就依範將軍之意,細節之處,你們再行商議,本王也有些困了,想休息半個時辰,半個時辰之後,分頭行動,違令者斬。”


    越王勾踐說完,也是順著帥坐就斜著身躺了下去,半眯著眼。


    眾將一看,也都悄聲的離開這臨時的軍帳,各自去安排部署。


    隻是範蠡走在外麵,看著遠方的會稽山,心裏卻有一種莫名的緊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鬼穀神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蟲月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蟲月二並收藏鬼穀神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