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十二章公無稅焉


    晉陽城(現在的太原,隻是本人卻並沒有去過,實在可惜。)是一座新城,此城最早就是趙氏家臣董安於受趙鞅之托所修建,選於整個中原(太原)盆地北端,晉水北岸,一條汾河南北貫穿,西側有三座山脈相連,分別是蒙山,龍山以及懸翁山,正好可以抵禦西麵的攻擊,而東麵則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帶,再往東則就是太行山脈,與齊國、燕國相連之地。


    再往北更是山川相連,與北方異族形成相隔之態,在晉國也算是最北的大城了。


    可這裏卻非像北方的城池,因為缺水的原故而民生貧瘠,相反有汾河貫穿南北,整個晉陽南北四周都形成一塊適合生存之地,晉陽可以說是得天獨厚,土地肥沃,不僅有天然的屏障,而且水土適宜。


    更難得的是晉陽城偏北,民風亦是十分強悍,與北方遊牧民族一直相鬥,十分驍勇善戰,而且此地百姓因為少有受列國片伐侵擾,百姓都十分和善,也因守著這一片土地。


    當年趙鞅初任族主之時,遠見獨特,著眼於晉國內部之爭,也有鑒於當年下宮之亂給趙氏一族帶來的毀滅性打擊,所以特著董安於來此選址建城,而董安於明白趙鞅的想法,就是要建一個能讓趙氏一族避禍的地方,所以後有三山,前有汾河,易守難攻之地,兼之四周百姓安居,有水有山,有江南水鄉的秀麗,又有北方大城的寬闊粗曠,而且還有南方楚國城池的險要可據。


    而後城建好之後,也就成為了趙氏一族的都城,後來又經現任城主九鐸的修繕,此城現在已非比一般。


    董安於是謀士賢才,善長安民善長分析利弊,而尹鐸是兵伍出生,善於攻城守地,所以在此可謂是經驗豐富,當初來時就請得趙鞅旨意要把晉陽城建成一個堅固不可摧的大城。


    <a id="wzsy" href="http://m.yawenku.com">雅文庫</a>


    所以第二日就由現在的城主尹鐸陪同禪體察民情,也詳細看一看晉陽城的城防,畢竟王禪的計謀是以弱示強,以退為進之策,那麽晉陽城就是晉國趙氏最後的據點,此城能不能經受得起範氏與中行氏的攻擊顯然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王禪雖然昨夜飲酒過度,可一大早還是起來了,此時已走完了晉陽城,兩人帶著兩個護衛就朝城外走去。


    “尹城主,剛才在下所方,皆是當年我從墨翟師兄之處學來的守城之要,這些機關巧術可以以一敵千,大大傷敵而穩固防守,所以尹城主要多加重視,再多加改進,相信此城之固,非是任何人可攻之。”


    王禪剛才也把墨翟守城的一些好辦法告訴了尹鐸,尹鐸聽了也是十分受用,若說此時列國之中以守城來衡量,那麽墨翟當推當世第一人。


    縱然是王禪如此聰慧之人,當年又得魯班大師相助,在龍城之外與宋國演兵,也隻能打個平手,足以見墨翟守城之能了。


    所以尹鐸能得王禪親傳墨翟守城之法,心裏自然也是十分感激。


    “尹鐸謝過先生指教,先生所言尹鐸受用一生,相信有先生指點,晉陽城可守三年無恙。”


    此時的尹鐸也是十分感激雙拳緊抱向王禪行禮,而此時兩人已出城數裏,整個城外都是一望無際的良田。


    “尹城主不必客氣,我說過當年我在楚國之時與貴兄尹喜有緣,也得他幫助,當年才讓楚王得以避禍,也才讓在下之計得以施行,而他比我年長,我知他與我師傅必然有緣,所以當時我與他就以師兄弟相稱,聽聞師傅出函穀關時,也曾親書道德真經一部與他,想來他現在該也回歸原修行之地,放棄了世間的俗事,在下到是十分心羨慕他呀!”


    王禪說起來也是有些感歎,自在天柱峰與尹喜相識也有數年,這短短數年,王禪經曆了許多,此時他也知道師傅老子的用意,正是“能者勞,而智者憂。”


    王禪天賜之人,兼之又善於謀略,這也與當年李悝所傳教有關,善於觀人察物審時度勢,也善於揣測人心,領悟世間之道,若說要引領世人,與天地之間的人神魔相鬥,王禪是最好的人選。


    相反如化蝶(九天玄女),尹喜這般生性淡泊之人,也不屑於與人相鬥的,縱然相鬥也並不善長。


    而天下一統必歸於七數,這也是當年老子傳教於他,而他此時所行,也就想把天下暫分為七,讓天下有一統機會。


    “先生看我晉陽百姓的田畝是否有何區別?”


    尹鐸此時指著田地裏勞作的百姓,也指著數萬畝良田,臉上透著榮光。


    “不錯,當年我在吳國之時就曾聽孫武先生說過,晉國趙氏體恤百姓,行革之道,卻又與眾不同,得益於民而益於邦,看起來這個樣子還真的不錯,到是真的體貼於民。


    此地與其它列國不同的是,地畝間距較寬較長,這是晉國些年得益於趙族主之利。


    列國原本大體以百步為畝計算,以此來收取賦稅,而晉國上下也並不一樣,隻有趙氏對百姓一最為寬鬆,以百十二十步為寬,以二百四十步為長作為畝製,這比這其它列國相當於減少一半的賦稅,而百姓得田也更多,收獲越多反而讓趙氏一族的即民心,又得實惠。


    百姓富足了城幫也更加牢固。


    而且趙氏一族封地之內在晉國也是最輕的,‘公無稅焉’,以百姓為本,而不以稅賦為本,這就是趙氏與其它幾氏的區別。


    當然像韓氏與魏氏也做得不錯,隻是他們也隻能因地製宜,不可以照搬趙氏之規。


    孫武先生當年對趙氏革興之策也是大為讚賞,所以吳國也學習晉國趙氏,而孫武先生曾說過‘晉國歸焉’之說,也算是對晉國趙氏的肯定。”


    王禪也是做足了功課,當然對於他而言,此時任何列國的情形他都了如指掌,幾年前去齊國也是一樣,對於齊國王族與齊國田氏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才會決定以田氏齊。


    “先生高讚了,未曾想能孫武老先生如此高譽,在下作為一城之主,實是榮幸,孫武將軍兵法如神,列國之中無人能出其右,隻是可惜不能親見之,實在是尹某之憾事。


    先生之所以神乎其神,天下事先生皆明於心,其實非是先生比常人聰慧,而是先生多謀善學,這才超越常人,在下聽先生一言,實在受教良多。”


    王禪此時也是嘿嘿一笑道,對於現在所看到的城外百姓的日常耕種,王禪十分滿意,所以此時也是興起道:“孫武老先生隱居避世,是不可能再傳世人兵法了,不過孫武之兵法精要,在下到可以與你說上一說。


    你可知兵法之要在於什麽?”


    尹鐸一聽,也是臉有喜色,能得王禪親教是天賜良機,所以也是略為思慮道:“回先生,尹某自當城主以來,這些年少有隨族主出征,但卻也有想法,看著這良田美景,在下覺得兵法之要,其實還在於不戰,無戰是戰之宗旨。


    若說天下皆能如此時百姓安居之景,又何需兵法呢?”


    王禪一聽到是欣喜,未曾想這個尹鐸悟性十分高,比之普通列國上將軍有過之而無不及也。


    經王禪一提點,就馬上明白此時真義,也是點頭回道:“以戰止戰,兵法之術在於不戰,在於無戰,這也是仁者用兵之道。


    所以孫武兵法道重於民,而非在於法。


    能不戰就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兵法最高之術,其實若要戰則上兵伐謀,以謀為先。


    而謀就是孫武兵法的第一首要,是孫武兵法之第一篇,稱之為計篇。


    兵法有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而此察是計之基礎,也是謀之根本,察己察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這兵法之本,基再說其它兵法,不外乎察人察己,以己度人,以人度己,兵無常勢,善用天時、地利與人和而已。


    我師傅也曾說過,以正治國以奇用兵,而兵法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澉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喪吾寶(不敢為天下先),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故兵法之用,於己有利,未必有利,於己無利,未必無利,能正反相識,敵我相謀,自可以長攻短,戰而有勝。”


    王禪知道將來守城的就是妖鐸,所以此時也把孫武兵法的精要,以及他師傅聖人老子真經中兵法所言要旨傳與尹鐸。


    而且也把自己的想法一起融在裏邊,讓尹鐸慢慢明白。


    “先生所言過於高深,尹鐸愚味,一時之間不能領會,不過先生所言尹鐸已銘記在心,在此謝過先生傳教。”


    尹鐸此時也是跳下馬去直接跪在地上行禮,以示對王禪的感激。


    王禪一看,到也是躍下馬去,及時扶起尹鐸道:“尹城主過謙了,日後可不能再行此大禮,你治一城而讓一方百姓安居,該是在下感激於你才是,至於此兵法也非人人能領會,有緣之人自會傳之,若用之於無戰,當是受益於民,若用之於妄戰,則又受禍於民,所以將來尹城主當也要明白此理。”


    尹鐸此時起身,也是看了看前方道:“先生,前麵就是三山,不知先生是否有興趣去看一看呢?”


    “此三山與北方山脈相連,又與東方山脈相連,東到大海,西到昆侖聖山,實在壯觀,聽聞晉陽此地傳說至多,也聽聞晉陽北方有仙山,明白到有時間可以聽尹城主一敘,不過此進我時間了,因為有人來訪,我們隻有坐等客人了。”


    王禪說完,尹鐸也是手握腰間鋼刀,四處張望巡視著,而身後的兩個護衛此時也是把兩人圍在中間,就怕有刺客來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鬼穀神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蟲月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蟲月二並收藏鬼穀神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