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麽還給你們?那是你們王家的地?”方臉漢子冷笑道,“你們去跟那塊地說它是你們家的,它會答應嗎?”
圓臉壯漢十分氣惱,怒道:“姓潘的,你怎麽這麽無賴?”
“就是這麽無賴,你能怎麽樣?”
“你……”圓臉壯漢氣鼓鼓的,道:“那塊地就算不是我王家的,那也不是你們潘家,而是李家的。”
“李家都搬走了,聽說搬益州去了。”方臉漢子道。
“既然原主搬走了,那他們的地就成了無主地。”圓臉壯漢道,“既然是無主地,那我們王家自然也能占。”
“問題是那塊地先被我潘家占了,先到先得。”
“先被你們家占了?可有地契為證?”
“地契?”方臉漢子支支吾吾地道,“家裏人正在找主簿辦理,很快就會辦妥的。”
圓臉壯漢哈哈大笑,道:“就是沒有地契嘛,這事還有得爭。”
二人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曹恪聽得雲裏霧裏,便問站在身邊的求盜:“他們兩家到底是怎麽回事?”
求盜說道:“潘、王兩家自從遷到咱們廩丘縣潘渡鄉,就沒消停過,常為爭水、爭地的事大打出手。這次兩家同時看中了一塊原來屬於李家的地。李家為避戰亂,遷到益州去了。潘家搶先將地占了,在上麵種菜。王家人不幹了,集結族人去搶。就是這麽回事。”
曹恪聽明白了事情經過,道:“原來如此。”
俄頃又覺得有些不對,道:“他們兩家都是外鄉人?”
求盜點了點頭,道:“不錯,都是外鄉人。其中王家原本是涼州隴西的,幾年前州中大亂,隴西王家的許多族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遷到咱們廩丘,在本鄉本亭的陳坊裏安家落戶。”
曹恪問道:“那潘家呢?”
“潘家本是本州東郡發幹縣的,去年陶恭祖攻打東郡,兵臨發幹,潘家部分族人於是南下,遷居到本鄉本亭的刁河裏。”
曹恪歎道:“原來都是流民!”
正暗自歎息,忽見那邊方臉漢子和圓臉壯漢已然廝打在一起。
有幾個亭卒上前,欲拉開二人,卻被亭長阻止。
亭長似乎是是黔驢技窮了,說道:“讓他們打一場也好,在亭舍中比武論輸贏,總好過田間鬥毆鬧出人命來。”
邊說邊揮手示意亭卒後退,讓那兩人廝打。
曹恪站在遠處,聽見方臉漢子衝圓臉漢子叫道:“要搶地可以,打贏我潘璋再說!”
圓臉漢子也高聲叫道:“以為我王雙怕你?”
當即使出一記掃蕩腿,攻擊潘璋。
潘璋急將身一躍,躲開王雙的攻擊,並在對方腿腳收回後,跳到原地。
王雙見狀,猛地將身子一縱,跳到半空,就勢使起雙腳踢向潘璋。
潘璋掄起雙手,打向王雙的雙腳。
王雙占不到便宜,隻得收勢,圖謀再戰。
俄頃,又大叫著衝向潘璋。
二人在亭舍大院中打了將近半刻鍾,難解難分。
曹德不禁拍了拍手,歎道:“好鬥!”
曹恪暗道:“這兩人武藝如此精湛,想必是曆史上的潘璋和王雙無疑了。”
吳質不知道什麽時候走到曹德身邊,輕聲道:“府君,那兩位看來都是猛將之才啊!”
曹德似乎對吳質的評價頗為讚同,點頭道:“是啊,都是武藝高強之輩。”
吳質道:“現在正是用人之際,府君有沒有想過要去招攬他們呢?”
“這個……”曹德道,“本官倒還沒想過。”
曹恪聽了曹德和吳質二人的議論,轉過頭來,對老爹說道:“吳記室史的想法,正合孩兒之意。聽大伯和李世叔說,東平很亂,形勢很複雜。我們隻帶這麽點人去,又無良將輔佐,在那裏怕是很難開展工作。”
“開展工作?”
曹德皺了皺眉,思索片刻,還是明白了兒子話中的意思,道:“說得有道理,看來得找個機會和他們談談。”
曹恪見那邊兩人打鬥多時,輸贏難定,有心要調停。
他當即衝上前去,揮手擊打在王雙的手臂上,再揮手拍打在潘璋伸過來的右掌上。
那二人猝不及防,不得不收勢,並後退兩步。
曹恪伸出雙手,一隻手掌對著王雙,另一隻手掌對著潘璋,道:“二位,聽我一言。你們都是因戰亂背井離鄉的流民,既然都是流民,那又何若為難流民呢?”
王雙道:“就因為是流民,才更要爭地啊,沒地怎麽吃飯?”
潘璋也道:“就是,小將軍真是好天真!”
曹恪笑道:“別亂叫,我隻是個軍司馬,還不是將軍呢。”
又道:“你們有一身好本事,在這亂世之時,正該投軍,建功立業,怎麽可以在這鄉野之中為了一畝三分地大打出手呢?”
潘璋似乎覺得曹恪的說法有些不合情理,道:“建功立業和壯大家族不矛盾吧?”
“對,不矛盾。”
曹恪點了點頭,道:“可是比起建功立業,留不世英明來,為壯大家族實力而去爭地這事,實在是不值一提。”
潘璋和王雙二人聞言,都尋思一陣,覺得有那麽一點道理。
曹恪又道:“再說,和氣生財。你們兩家同為流民,自然應當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共同應對亂世局麵,怎麽反而內鬥不休,空耗各自家族的實力?”
潘璋道:“那依小將軍,不,依小司馬的意思?”
曹恪道:“我有個建議,那就是你們潘家退一步,將占有的原李家土地分一半出來給王家,做個人情。”
潘璋緊皺劍眉,叫道:“憑什麽?”
曹恪道:“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古時候有戶姓張的人家,是留侯張良的親戚。有一天,他們家為蓋房子,將地基打到了鄰居葉孝廉家的牆邊。葉孝廉家不幹了,希望對方將牆壁往張家那邊移動三尺,留條路供人走。張家人不聽,堅持將自家的牆壁挨著葉家的牆。葉孝廉咽不下這口氣,一紙訴狀告到縣寺,要和張家人打官司。”
“後來留侯聽聞此事,給張家人寫了封信,勸他們退讓。你們想知道留侯在信裏寫了什麽不?”
潘、王二人都搖搖頭,道:“不知,寫了什麽?”
“寫了首詩。”曹恪道,“詩雲: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看了書信,大感慚愧,就將已經建好的自家牆壁拆了,在距離葉家牆壁大約三尺的地方重新建牆。”
“葉孝廉家聽聞此事,大為感動,也將自家牆壁拆了,後退三尺建牆。因為這事,張家和葉家之間多了個寬度達到六尺的巷子。”
其實這個故事並不是發生在漢朝,更不是發生在留侯張良的身上,而是滿清時期的一段為人津津樂道的佳話。
故事裏那個寫詩的張家高官名叫張英,而葉家那位書生人稱葉秀才。
曹恪為了讓故事貼合漢朝的時代背景,不得不對其中的人物作了些修改,將故事套到留侯張良頭上。
至於將葉秀才改成葉孝廉,是為了避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名諱。
潘璋聽完那個故事,似乎有些觸動。
他沉思良久,似乎下定了決心,道:“好吧,那我們潘家隻要那塊地的一半,另一半給王家吧。”
曹恪問道:“你說的話能算數嗎?”
潘璋道:“我當然不能代替族長做決定,不過我會盡力說服族長和族老們的。”
曹恪點點頭,又問王雙:“潘家願意讓一半土地給王家,你還有意見麽?”
王雙也謙讓起來:“不必,隻要個三成就可以了。原李家那塊地大概有兩千畝,潘家分六百畝給我們,我的族人們想必不會有太大的意見。”
<a id="wzsy" href="http://www.2kxiaoshuo.com">2kxiaoshuo.com</a>
潘璋又道:“沒事,分一千畝給你們吧,大家都不容易。”
王雙還要謙讓,堅稱隻要六百畝就夠了。
二人扯了半晌,最後決定兩千畝地,潘家隻要一千二百畝,另外八百畝給王家。
站在曹恪身後多時的楊亭長見問題解決,大喜過望,讓二人帶族人們回去,並與族長、族老們商量,爭取把這事做實。
潘璋和王雙答應了楊亭長,正要向曹恪等人告退,卻聽見吳質道:“先別急著走,我們府君請二位到客舍中一敘。”
圓臉壯漢十分氣惱,怒道:“姓潘的,你怎麽這麽無賴?”
“就是這麽無賴,你能怎麽樣?”
“你……”圓臉壯漢氣鼓鼓的,道:“那塊地就算不是我王家的,那也不是你們潘家,而是李家的。”
“李家都搬走了,聽說搬益州去了。”方臉漢子道。
“既然原主搬走了,那他們的地就成了無主地。”圓臉壯漢道,“既然是無主地,那我們王家自然也能占。”
“問題是那塊地先被我潘家占了,先到先得。”
“先被你們家占了?可有地契為證?”
“地契?”方臉漢子支支吾吾地道,“家裏人正在找主簿辦理,很快就會辦妥的。”
圓臉壯漢哈哈大笑,道:“就是沒有地契嘛,這事還有得爭。”
二人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曹恪聽得雲裏霧裏,便問站在身邊的求盜:“他們兩家到底是怎麽回事?”
求盜說道:“潘、王兩家自從遷到咱們廩丘縣潘渡鄉,就沒消停過,常為爭水、爭地的事大打出手。這次兩家同時看中了一塊原來屬於李家的地。李家為避戰亂,遷到益州去了。潘家搶先將地占了,在上麵種菜。王家人不幹了,集結族人去搶。就是這麽回事。”
曹恪聽明白了事情經過,道:“原來如此。”
俄頃又覺得有些不對,道:“他們兩家都是外鄉人?”
求盜點了點頭,道:“不錯,都是外鄉人。其中王家原本是涼州隴西的,幾年前州中大亂,隴西王家的許多族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遷到咱們廩丘,在本鄉本亭的陳坊裏安家落戶。”
曹恪問道:“那潘家呢?”
“潘家本是本州東郡發幹縣的,去年陶恭祖攻打東郡,兵臨發幹,潘家部分族人於是南下,遷居到本鄉本亭的刁河裏。”
曹恪歎道:“原來都是流民!”
正暗自歎息,忽見那邊方臉漢子和圓臉壯漢已然廝打在一起。
有幾個亭卒上前,欲拉開二人,卻被亭長阻止。
亭長似乎是是黔驢技窮了,說道:“讓他們打一場也好,在亭舍中比武論輸贏,總好過田間鬥毆鬧出人命來。”
邊說邊揮手示意亭卒後退,讓那兩人廝打。
曹恪站在遠處,聽見方臉漢子衝圓臉漢子叫道:“要搶地可以,打贏我潘璋再說!”
圓臉漢子也高聲叫道:“以為我王雙怕你?”
當即使出一記掃蕩腿,攻擊潘璋。
潘璋急將身一躍,躲開王雙的攻擊,並在對方腿腳收回後,跳到原地。
王雙見狀,猛地將身子一縱,跳到半空,就勢使起雙腳踢向潘璋。
潘璋掄起雙手,打向王雙的雙腳。
王雙占不到便宜,隻得收勢,圖謀再戰。
俄頃,又大叫著衝向潘璋。
二人在亭舍大院中打了將近半刻鍾,難解難分。
曹德不禁拍了拍手,歎道:“好鬥!”
曹恪暗道:“這兩人武藝如此精湛,想必是曆史上的潘璋和王雙無疑了。”
吳質不知道什麽時候走到曹德身邊,輕聲道:“府君,那兩位看來都是猛將之才啊!”
曹德似乎對吳質的評價頗為讚同,點頭道:“是啊,都是武藝高強之輩。”
吳質道:“現在正是用人之際,府君有沒有想過要去招攬他們呢?”
“這個……”曹德道,“本官倒還沒想過。”
曹恪聽了曹德和吳質二人的議論,轉過頭來,對老爹說道:“吳記室史的想法,正合孩兒之意。聽大伯和李世叔說,東平很亂,形勢很複雜。我們隻帶這麽點人去,又無良將輔佐,在那裏怕是很難開展工作。”
“開展工作?”
曹德皺了皺眉,思索片刻,還是明白了兒子話中的意思,道:“說得有道理,看來得找個機會和他們談談。”
曹恪見那邊兩人打鬥多時,輸贏難定,有心要調停。
他當即衝上前去,揮手擊打在王雙的手臂上,再揮手拍打在潘璋伸過來的右掌上。
那二人猝不及防,不得不收勢,並後退兩步。
曹恪伸出雙手,一隻手掌對著王雙,另一隻手掌對著潘璋,道:“二位,聽我一言。你們都是因戰亂背井離鄉的流民,既然都是流民,那又何若為難流民呢?”
王雙道:“就因為是流民,才更要爭地啊,沒地怎麽吃飯?”
潘璋也道:“就是,小將軍真是好天真!”
曹恪笑道:“別亂叫,我隻是個軍司馬,還不是將軍呢。”
又道:“你們有一身好本事,在這亂世之時,正該投軍,建功立業,怎麽可以在這鄉野之中為了一畝三分地大打出手呢?”
潘璋似乎覺得曹恪的說法有些不合情理,道:“建功立業和壯大家族不矛盾吧?”
“對,不矛盾。”
曹恪點了點頭,道:“可是比起建功立業,留不世英明來,為壯大家族實力而去爭地這事,實在是不值一提。”
潘璋和王雙二人聞言,都尋思一陣,覺得有那麽一點道理。
曹恪又道:“再說,和氣生財。你們兩家同為流民,自然應當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共同應對亂世局麵,怎麽反而內鬥不休,空耗各自家族的實力?”
潘璋道:“那依小將軍,不,依小司馬的意思?”
曹恪道:“我有個建議,那就是你們潘家退一步,將占有的原李家土地分一半出來給王家,做個人情。”
潘璋緊皺劍眉,叫道:“憑什麽?”
曹恪道:“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古時候有戶姓張的人家,是留侯張良的親戚。有一天,他們家為蓋房子,將地基打到了鄰居葉孝廉家的牆邊。葉孝廉家不幹了,希望對方將牆壁往張家那邊移動三尺,留條路供人走。張家人不聽,堅持將自家的牆壁挨著葉家的牆。葉孝廉咽不下這口氣,一紙訴狀告到縣寺,要和張家人打官司。”
“後來留侯聽聞此事,給張家人寫了封信,勸他們退讓。你們想知道留侯在信裏寫了什麽不?”
潘、王二人都搖搖頭,道:“不知,寫了什麽?”
“寫了首詩。”曹恪道,“詩雲: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看了書信,大感慚愧,就將已經建好的自家牆壁拆了,在距離葉家牆壁大約三尺的地方重新建牆。”
“葉孝廉家聽聞此事,大為感動,也將自家牆壁拆了,後退三尺建牆。因為這事,張家和葉家之間多了個寬度達到六尺的巷子。”
其實這個故事並不是發生在漢朝,更不是發生在留侯張良的身上,而是滿清時期的一段為人津津樂道的佳話。
故事裏那個寫詩的張家高官名叫張英,而葉家那位書生人稱葉秀才。
曹恪為了讓故事貼合漢朝的時代背景,不得不對其中的人物作了些修改,將故事套到留侯張良頭上。
至於將葉秀才改成葉孝廉,是為了避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名諱。
潘璋聽完那個故事,似乎有些觸動。
他沉思良久,似乎下定了決心,道:“好吧,那我們潘家隻要那塊地的一半,另一半給王家吧。”
曹恪問道:“你說的話能算數嗎?”
潘璋道:“我當然不能代替族長做決定,不過我會盡力說服族長和族老們的。”
曹恪點點頭,又問王雙:“潘家願意讓一半土地給王家,你還有意見麽?”
王雙也謙讓起來:“不必,隻要個三成就可以了。原李家那塊地大概有兩千畝,潘家分六百畝給我們,我的族人們想必不會有太大的意見。”
<a id="wzsy" href="http://www.2kxiaoshuo.com">2kxiaoshuo.com</a>
潘璋又道:“沒事,分一千畝給你們吧,大家都不容易。”
王雙還要謙讓,堅稱隻要六百畝就夠了。
二人扯了半晌,最後決定兩千畝地,潘家隻要一千二百畝,另外八百畝給王家。
站在曹恪身後多時的楊亭長見問題解決,大喜過望,讓二人帶族人們回去,並與族長、族老們商量,爭取把這事做實。
潘璋和王雙答應了楊亭長,正要向曹恪等人告退,卻聽見吳質道:“先別急著走,我們府君請二位到客舍中一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