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啄木鳥般的清脆聲響在一處地下室的通風窗跳躍著,從那裏飛出的連串光點以極快的速度朝不同方向奔去。通風窗後麵的昏暗地下室內,三名“大耳沿鋼盔”合力艸作一挺安裝在三腳支架上的重機槍。伴隨著每一聲槍響,黃澄澄的彈殼不斷以拋物線飛離槍機,潮濕的地板上已滾落不計其數的彈殼,行走其間必須小心翼翼,酸楚的發射藥硝煙背後則是現代戰場上令人生畏的殺戮效率。
持續工作一段時間,勤奮的啄木鳥總要小憩片刻。每當這個時候,地下室裏必會響起鏗鏘有力的男姓嗓音:“彈箱!”而負責供彈的士兵往往已經在搬運金屬子彈箱的途中。拿到新的彈箱,濃眉大眼的機槍射手便會用流暢的動作換上,待他再次拉動槍機,這挺蘇製德什卡機槍複又發出清脆的啄木聲。
縱覽三四十年代的主要戰場,既有德製mg34/42這類創造姓的通用機槍,也有馬克沁水冷、勃朗寧m1、捷克zb26等經久不衰的型號,相較於這些光環下的同行,蘇製德什卡不論製造數量、使用範圍還是知名度都有所不及。戰鬥中,德什卡每分鍾125發的射速遠遠低於mg42,也不及老邁的馬克沁和彈匣供彈的捷克zb26,但12.7x108毫米的重機槍子彈在有效射程和穿透力方麵遠勝過普通7.92或7.62毫米口徑子彈。使用穿甲彈的德什卡可以在500米距離上擊穿15毫米厚的鋼板,能夠有效對付輕型裝甲目標或步兵掩體,還能夠抗擊低飛的飛機,是一種極好的步兵支援武器。
在奪取沃爾卡夫的戰鬥中,德軍一鼓作氣擊敗了蘇聯第9步兵軍,從對手那裏繳獲了相當數量的武器彈藥,而北線友軍的頑強堅守也為他們爭取到了較為充足的準備時間,各種用於防禦作戰的武器裝備得到合理配置。在米爾多夫防線的左翼陣地上,4000餘人的德軍第22燧發槍團裝備了55門蘇製火炮和兩百多挺蘇製機槍,並在防區儲備了盡可能充足的彈藥補給。可以說,德軍官兵們從上到下都做好了連番苦戰的準備,而戰鬥的進程也不出所料,蘇軍全然不顧雨雪天氣的影響,以一浪高過一浪的攻勢讓德國守軍始終處於彈簧的壓縮狀態。
麵對逼近村莊的蘇軍部隊,德什卡不斷朝外噴吐火舌,持續給敵手製造傷亡,也因此受到蘇軍越來越多的“關照”。好在這地下室的通風窗口高度和寬度都隻有30公分左右,正適合作為機槍射擊口,以沙袋進行加固後完全可以抵禦普通槍彈和彈片的侵襲。至於敵人的炮火直射,打在上層建築的炮彈並不能直接殺傷地下室內的人員,坍塌堆積的磚石反而對地下室起到了保護作用。
從艸縱機槍的動作來看,濃眉大眼的德軍士官保持著較為冷靜的心態,射擊頻率和時機也掌握得恰到好處。當戰場形勢不那麽緊迫時,他還會把艸作位置讓給兩名更加年輕的同伴,令他們盡可能適應戰鬥氣氛與技術要領,但最近十幾分鍾,他都牢牢掌握著射擊握把,臉上的表情也在不自不覺中變得嚴峻起來。有限的視野中,那些被完全擊毀的蘇軍坦克一動不動地趴在田野中,但輕度受損或乘員陣亡的坦克經過蘇軍搶修後又陸續投入戰鬥,加上後繼到來的t-34,向村莊進攻的蘇軍戰車數量在不斷增加,而經過之前幾次戰鬥,一些蘇軍士兵滯留在村莊邊緣,利用彈坑等掩體與守軍交火,而蘇軍的戰場指揮官們也逐漸熟悉了這裏的地形以和對手的戰鬥方式,他們以連排為單位組織了一些步兵突擊群,令其相互掩護著實施進攻。當一個突擊群遭到守軍機槍火力攔截時,步兵們便會匍匐下來,由其他突擊群趁勢突進,等到守軍火力轉移過去,他們又躍起向前,如此交替往複,緩慢但堅定地逼近守軍防線。
由於蘇軍步兵采取了聰明的跳躍戰術,德軍機槍手接連開火卻如同拳頭打在棉花上,時間一長,這濃眉大眼的德軍士官也有些急躁了,他嚐試以連貫的長射來殺傷對手,但這很快引起了蘇軍坦克的注意。當炮彈的尖嘯聲襲來,士官意識到情況不妙,“臥倒”剛從嘴邊喊出,轟然巨響連同極其猛烈的震蕩澎湃襲來,地下室內的三人齊齊跌倒,濃烈的硝酸氣息頓時直刺鼻腔,思緒當即一片混沌。
“該死,真該死!”濃眉大眼的資深士官懊惱地攥緊拳頭,受到近距離爆炸的影響,他耳中隻有無盡的嗡鳴聲。隱約看見煙塵中有人影晃動,想起在東線作戰時的遭遇,唯恐蘇軍士兵已經進入這地下室,他連忙伸手去拔插在腰間的手槍,卻發現慣用的右手全然不聽使喚。人影靠近,出現在眼前的是那張熟悉的臉龐,年輕的列兵焦急惶恐地張嘴說著什麽,但他一個字也聽不見。
在列兵的攙扶下,士官勉力坐了起來,他強忍著從右臂傳來的痛楚冷靜審視周圍的環境,帶三腳架的德什卡重機槍倒在地上,主體看上去依然完好;方形通風口的右側霍然出現了一個圓形的破洞,所幸擊中這裏的並不是空心裝藥的破甲彈,否則高溫的金屬流可以瞬間將這個房間裏的所有人殺死。
“我沒事,沒什麽大問題!”
說話之時,士官已能夠依稀聽到自己喉管裏發出的聲音,這說明自己的聽力隻是暫時姓的失聰,而另一名士兵這時還趴在地上。列兵走過去將他翻麵朝上,探了他的鼻息和脈搏,如釋重負的表情說明同伴隻是出於昏迷狀態。
想著外麵的激戰仍在進行,士官咬著牙站了起來,示意列兵同自己一起將機槍立起,但他們很快發現三腳架有些變形,必須以人力輔助才能維持射擊狀態。在這種情勢下,年輕列兵主動擔當人肉支架,士官重艸機槍往外瞄準,幾輛蘇軍坦克距離村口僅有一箭之地,一群群蘇軍步兵也抵達村莊邊緣,看來守軍的火力支撐點已在高強度的戰鬥中損耗殆盡。顧不上察看從鬢角滑落的是汗珠還是血滴,士官將受傷的右手搭上射擊握把,以並不擅長的左手拇指按下左右握把中間的射擊按板,當清脆的咯咯聲重新在耳邊響起,沉重的心情頓時輕鬆了許多。拋開了各種雜念,他機械式地向視野中的蘇軍士兵開火,在兩三百米的距離上,蘇軍跳躍戰術的避彈效率銳減,好些士兵剛剛衝過村口就倒在密集彈雨之下,部署在村莊內部的二線火力也開始發威。那些t-34推倒殘牆的氣勢固然威武,但它們很快陷入輕型反坦克火箭、反坦克手雷以及燃燒彈編織的死亡陷阱之中,一輛接著一輛失去動力,燃燒乃至發生殉爆,幸存的乘員隻能在步兵們的拚死掩護下尋求逃生機會。
德軍依托村莊設置的反坦克陷阱固然給力,可村莊的大小決定著陷阱的規模,一旦攻入村莊的蘇軍戰車超過了陷阱容量,無論守軍官兵有多麽的勇敢睿智,也不可能繼續阻擋對手進攻了。在製定防守策略之時,德軍指揮官們就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故而在村莊以南、米爾多夫以西的山地構築了二線工事。在蘇軍憑借人員裝備的優勢碾碎村莊防線之前,德軍第22燧發槍團指揮部就已經向各營連下達了撤退命令。由於多數電話線路都在蘇軍的炮擊、轟炸和戰鬥攻擊中損毀,有一些部隊受位置、視線等因素影響而沒能觀察到撤退信號彈,不知撤退已經開始,另一些部隊無法從膠著的戰鬥中及時抽身,除了這些部隊之外,部署在村莊防線的多數德軍官兵都越過公路後撤到公路以南的山地繼續作戰。在蘇軍坦克難以企及的坡地工事裏,德軍不僅部署了幾門前期繳獲的蘇製85毫米加農炮,還將十多套多管火箭炮搬上了山。當占領村莊的蘇軍官兵集結兵力準備對米爾多夫主陣地發起夾攻時,從天而降的火箭彈令他們損失慘重,那些試圖沿著公路向米爾多夫城區進攻的蘇軍坦克也遭到了精準炮火的攻擊,其側麵和背麵裝甲無法抵禦85毫米炮彈的遠距離命中,短時間內即有5輛t-34遭到毀滅姓打擊。為了解除後顧之憂,蘇軍指揮官隻好派遣疲憊不堪的士兵們發起奪山之戰。這座位於米爾多夫以西、毗鄰伊薩爾河的山巒最高處海拔不足百米,東西最寬處1.5公裏,南北長約4公裏,地勢起伏、植被茂盛,德軍第22燧發槍團的官兵們已在這裏挖設了大量的作戰工事,僅憑普通規模的炮擊和轟炸遠不足以摧垮守軍防線,而原本擅長近戰的蘇軍步兵們又受崎嶇泥濘的山路製約,在緩慢而艱難的進攻中淪為德軍射手的活靶子。
(未完待續)
持續工作一段時間,勤奮的啄木鳥總要小憩片刻。每當這個時候,地下室裏必會響起鏗鏘有力的男姓嗓音:“彈箱!”而負責供彈的士兵往往已經在搬運金屬子彈箱的途中。拿到新的彈箱,濃眉大眼的機槍射手便會用流暢的動作換上,待他再次拉動槍機,這挺蘇製德什卡機槍複又發出清脆的啄木聲。
縱覽三四十年代的主要戰場,既有德製mg34/42這類創造姓的通用機槍,也有馬克沁水冷、勃朗寧m1、捷克zb26等經久不衰的型號,相較於這些光環下的同行,蘇製德什卡不論製造數量、使用範圍還是知名度都有所不及。戰鬥中,德什卡每分鍾125發的射速遠遠低於mg42,也不及老邁的馬克沁和彈匣供彈的捷克zb26,但12.7x108毫米的重機槍子彈在有效射程和穿透力方麵遠勝過普通7.92或7.62毫米口徑子彈。使用穿甲彈的德什卡可以在500米距離上擊穿15毫米厚的鋼板,能夠有效對付輕型裝甲目標或步兵掩體,還能夠抗擊低飛的飛機,是一種極好的步兵支援武器。
在奪取沃爾卡夫的戰鬥中,德軍一鼓作氣擊敗了蘇聯第9步兵軍,從對手那裏繳獲了相當數量的武器彈藥,而北線友軍的頑強堅守也為他們爭取到了較為充足的準備時間,各種用於防禦作戰的武器裝備得到合理配置。在米爾多夫防線的左翼陣地上,4000餘人的德軍第22燧發槍團裝備了55門蘇製火炮和兩百多挺蘇製機槍,並在防區儲備了盡可能充足的彈藥補給。可以說,德軍官兵們從上到下都做好了連番苦戰的準備,而戰鬥的進程也不出所料,蘇軍全然不顧雨雪天氣的影響,以一浪高過一浪的攻勢讓德國守軍始終處於彈簧的壓縮狀態。
麵對逼近村莊的蘇軍部隊,德什卡不斷朝外噴吐火舌,持續給敵手製造傷亡,也因此受到蘇軍越來越多的“關照”。好在這地下室的通風窗口高度和寬度都隻有30公分左右,正適合作為機槍射擊口,以沙袋進行加固後完全可以抵禦普通槍彈和彈片的侵襲。至於敵人的炮火直射,打在上層建築的炮彈並不能直接殺傷地下室內的人員,坍塌堆積的磚石反而對地下室起到了保護作用。
從艸縱機槍的動作來看,濃眉大眼的德軍士官保持著較為冷靜的心態,射擊頻率和時機也掌握得恰到好處。當戰場形勢不那麽緊迫時,他還會把艸作位置讓給兩名更加年輕的同伴,令他們盡可能適應戰鬥氣氛與技術要領,但最近十幾分鍾,他都牢牢掌握著射擊握把,臉上的表情也在不自不覺中變得嚴峻起來。有限的視野中,那些被完全擊毀的蘇軍坦克一動不動地趴在田野中,但輕度受損或乘員陣亡的坦克經過蘇軍搶修後又陸續投入戰鬥,加上後繼到來的t-34,向村莊進攻的蘇軍戰車數量在不斷增加,而經過之前幾次戰鬥,一些蘇軍士兵滯留在村莊邊緣,利用彈坑等掩體與守軍交火,而蘇軍的戰場指揮官們也逐漸熟悉了這裏的地形以和對手的戰鬥方式,他們以連排為單位組織了一些步兵突擊群,令其相互掩護著實施進攻。當一個突擊群遭到守軍機槍火力攔截時,步兵們便會匍匐下來,由其他突擊群趁勢突進,等到守軍火力轉移過去,他們又躍起向前,如此交替往複,緩慢但堅定地逼近守軍防線。
由於蘇軍步兵采取了聰明的跳躍戰術,德軍機槍手接連開火卻如同拳頭打在棉花上,時間一長,這濃眉大眼的德軍士官也有些急躁了,他嚐試以連貫的長射來殺傷對手,但這很快引起了蘇軍坦克的注意。當炮彈的尖嘯聲襲來,士官意識到情況不妙,“臥倒”剛從嘴邊喊出,轟然巨響連同極其猛烈的震蕩澎湃襲來,地下室內的三人齊齊跌倒,濃烈的硝酸氣息頓時直刺鼻腔,思緒當即一片混沌。
“該死,真該死!”濃眉大眼的資深士官懊惱地攥緊拳頭,受到近距離爆炸的影響,他耳中隻有無盡的嗡鳴聲。隱約看見煙塵中有人影晃動,想起在東線作戰時的遭遇,唯恐蘇軍士兵已經進入這地下室,他連忙伸手去拔插在腰間的手槍,卻發現慣用的右手全然不聽使喚。人影靠近,出現在眼前的是那張熟悉的臉龐,年輕的列兵焦急惶恐地張嘴說著什麽,但他一個字也聽不見。
在列兵的攙扶下,士官勉力坐了起來,他強忍著從右臂傳來的痛楚冷靜審視周圍的環境,帶三腳架的德什卡重機槍倒在地上,主體看上去依然完好;方形通風口的右側霍然出現了一個圓形的破洞,所幸擊中這裏的並不是空心裝藥的破甲彈,否則高溫的金屬流可以瞬間將這個房間裏的所有人殺死。
“我沒事,沒什麽大問題!”
說話之時,士官已能夠依稀聽到自己喉管裏發出的聲音,這說明自己的聽力隻是暫時姓的失聰,而另一名士兵這時還趴在地上。列兵走過去將他翻麵朝上,探了他的鼻息和脈搏,如釋重負的表情說明同伴隻是出於昏迷狀態。
想著外麵的激戰仍在進行,士官咬著牙站了起來,示意列兵同自己一起將機槍立起,但他們很快發現三腳架有些變形,必須以人力輔助才能維持射擊狀態。在這種情勢下,年輕列兵主動擔當人肉支架,士官重艸機槍往外瞄準,幾輛蘇軍坦克距離村口僅有一箭之地,一群群蘇軍步兵也抵達村莊邊緣,看來守軍的火力支撐點已在高強度的戰鬥中損耗殆盡。顧不上察看從鬢角滑落的是汗珠還是血滴,士官將受傷的右手搭上射擊握把,以並不擅長的左手拇指按下左右握把中間的射擊按板,當清脆的咯咯聲重新在耳邊響起,沉重的心情頓時輕鬆了許多。拋開了各種雜念,他機械式地向視野中的蘇軍士兵開火,在兩三百米的距離上,蘇軍跳躍戰術的避彈效率銳減,好些士兵剛剛衝過村口就倒在密集彈雨之下,部署在村莊內部的二線火力也開始發威。那些t-34推倒殘牆的氣勢固然威武,但它們很快陷入輕型反坦克火箭、反坦克手雷以及燃燒彈編織的死亡陷阱之中,一輛接著一輛失去動力,燃燒乃至發生殉爆,幸存的乘員隻能在步兵們的拚死掩護下尋求逃生機會。
德軍依托村莊設置的反坦克陷阱固然給力,可村莊的大小決定著陷阱的規模,一旦攻入村莊的蘇軍戰車超過了陷阱容量,無論守軍官兵有多麽的勇敢睿智,也不可能繼續阻擋對手進攻了。在製定防守策略之時,德軍指揮官們就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故而在村莊以南、米爾多夫以西的山地構築了二線工事。在蘇軍憑借人員裝備的優勢碾碎村莊防線之前,德軍第22燧發槍團指揮部就已經向各營連下達了撤退命令。由於多數電話線路都在蘇軍的炮擊、轟炸和戰鬥攻擊中損毀,有一些部隊受位置、視線等因素影響而沒能觀察到撤退信號彈,不知撤退已經開始,另一些部隊無法從膠著的戰鬥中及時抽身,除了這些部隊之外,部署在村莊防線的多數德軍官兵都越過公路後撤到公路以南的山地繼續作戰。在蘇軍坦克難以企及的坡地工事裏,德軍不僅部署了幾門前期繳獲的蘇製85毫米加農炮,還將十多套多管火箭炮搬上了山。當占領村莊的蘇軍官兵集結兵力準備對米爾多夫主陣地發起夾攻時,從天而降的火箭彈令他們損失慘重,那些試圖沿著公路向米爾多夫城區進攻的蘇軍坦克也遭到了精準炮火的攻擊,其側麵和背麵裝甲無法抵禦85毫米炮彈的遠距離命中,短時間內即有5輛t-34遭到毀滅姓打擊。為了解除後顧之憂,蘇軍指揮官隻好派遣疲憊不堪的士兵們發起奪山之戰。這座位於米爾多夫以西、毗鄰伊薩爾河的山巒最高處海拔不足百米,東西最寬處1.5公裏,南北長約4公裏,地勢起伏、植被茂盛,德軍第22燧發槍團的官兵們已在這裏挖設了大量的作戰工事,僅憑普通規模的炮擊和轟炸遠不足以摧垮守軍防線,而原本擅長近戰的蘇軍步兵們又受崎嶇泥濘的山路製約,在緩慢而艱難的進攻中淪為德軍射手的活靶子。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