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才竹林中算起,唐缺每一開口必有錦心繡句,林學正想想這一切的安排,再看看唐缺的年紀,對他的心思也約莫出了七八成,此時就有心想再看看唐缺的棋藝,身為讀書人,琴棋書畫是必備的技藝,反之,從這些技藝上也能看出一個讀書人的性情及氣量,不是有句話叫觀棋如觀人嘛!林學正想到這裏,就示意要唐缺與張縣令對弈。
古代的讀書人最講尊卑之禮,有林學正在,唐缺如何肯搶先,“還是學正先請,學生就暫時做個觀棋人”,唐缺邊伸手邀引二人入亭,口中邊輕笑續道:“善弈不如善觀,人勝則我為之喜,人敗而我不必為之憂,由是常居勝地也!依學生看來,觀棋之中自有大趣味,林學正乃本縣讀書人之共師,就請成全了學生如何?”。
“這番論觀棋的話說的好,一聽就是個懂得棋中真趣的”,棋癮上來的張縣令不等林學正再推,已是接口道:“林學正就不必再讓了,你我早早對弈一局,勝者再來稱量他的棋力就是”。
張、林對弈,唐缺奉酒,嚴老夫子品酒觀棋,一時間整個山亭寂靜無聲,唯有聲聲落子應和著離離風聲,聽來清幽至極。
唐缺手上奉酒,雙眼卻時刻關注著棋盤,一路看了雙方三四十手落子後,心中益發安定下來。
論棋力張、林兩人都比他高,所幸高的不是太多,兼且兩人的棋路雖有差別,但總體而言都是出自三國時名棋譜《吳圖》一脈。
而他在過去的月餘時間裏揣摩最多的也就是這本棋譜,真要與他們對弈時唐缺自信能把握住大勢,這就有了一拚之力,再加上他後世所學,隻要發揮的好,劍走偏鋒、攻其不備之下想要取勝也未嚐沒有可能。
張、林兩人都是快手,一局棋並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最終是張縣令以五目的小優勢取勝。
取勝之後的張縣令很是高興,仰頭滿飲了盞中溫酒後向唐缺一招手,“唐成,你來!”。
觀棋知品,唐缺通過剛才那盤棋能看出張縣令是個真棋人,是以坐下之後也就沒什麽阿諛奉承的雜念,落子就毫無保留。
唐缺已經知道張縣令的棋路脈絡,但他的後世所學卻不是張縣令能知道的,隨著雙方落子越多,張縣令臉上的凝重之色越濃,最終唐缺以奇取正,竟在這一局上贏了對方近十目。
劉裏正是不懂圍棋的,不過是有樣學樣的端著一盞酒跟著看熱鬧而已,前麵還沒什麽,等他聽到唐缺竟然贏了張縣令後臉色頓時一變,腳下借著石桌的遮擋就連連去踢唐缺。
反倒是張縣令自己在塵埃落定之後不僅沒有不高興,反倒是連連搓弄著雙手,邊口稱怪棋,邊催促唐缺再來。
棋枰重開,依舊是唐缺執黑先行,不過張縣令這次卻一改落子如風的習慣,步步應手都反複思忖,他一謹慎起來,唐缺許多的怪招就再難達到預想的效果,雖然用盡全力,但終因棋力上的差距而最終落敗,不過敗的卻不太多,也不過七目。
若將兩盤棋拉攏來算,唐缺與張縣令正好是平分秋色,以平局收官。
下圍棋本就耗時,尤其是這最後一盤下的慢,等分出勝負後亭外已是暮色四合時分,正是該下山的時候了。
張縣令拂衣而起,臉上滿是過足棋癮後的愜意,“林學正,唐成棋路很怪呀,乍看天馬行空,深思之下又覺大有道理,稍不留神就要鑽了他的圈套,現在想想倒有幾分羚羊掛角的意思,棋力也倒罷了,最難得是他的棋路沒有匠氣。
恩,這個年輕人頗堪造就,以他的年紀久居此地倒是可惜了的”。
唐缺月來費盡心思等的就是這句話,聽著張縣令的話,他正收拾著棋子的手都慢了下來。
林學正聞弦歌而知雅意,看了一眼強抑忐忑的唐缺後笑著道,“縣尊大人既然愛才之心,我又豈無惜才之意?正好年初時縣學裏有十餘個學子到了州學,這空出的名額補他一個就是”,言至此處,林學正還特意調侃了一句道:“如此以來,縣尊大人也不用日日念叨無人相與弈棋了”。
“知我者,林學正也!”,張縣令話沒說完,就聽旁邊傳來“叮”的一聲脆響,扭頭看去時,就見唐缺正忙著拈起從手中跌落的棋子,剛才下棋時還鎮定從容的臉上已微微泛紅。
張、林兩人自然清楚唐缺激動之下失手落子的原因,不過二人都沒說破,相視一笑後邁步向山下走去。
回到山下,劉裏正家中酒席已備,張縣令登山之餘又過足了棋癮,比之中午的虛應故事,他晚上的興致就明顯的高漲了很多。
隻讓一頓酒席推杯換盞了個多時辰方才結束。
山居寂寞,酒席結束之後,已有醺然之意的張縣令將唐缺及嚴老夫子都留了下來,再加上縣學林學正,四人在莊園後院中品酒賞月閑話著打發時間。
嚴老夫子與林學正說的更多的是《五經正義》的內容,交流近來的讀經體會,品評學界對原經經義最新的發凡與探微成果,而唐缺則主陪張縣令,話題自然是離不開棋。
“魏晉六朝時士人尚玄學清談,而圍棋玄妙,變幻莫測,頗合士人雅趣,所以被稱為‘手談’,《世說新語》‘巧藝’篇中論及晉朝名僧支遁時,說他‘以圍棋為手談’,這就是學生所見‘手談’的最早出處了。
當然,又因弈棋能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故其又被稱之為‘坐隱’,意即無論身處何地,隻要一坐在棋枰前,就能擺脫世俗牽掛,與隱士無異。
同樣是《世說新語》‘巧藝’篇,其中也有‘王中郎〈坦之〉以圍棋是坐隱’的記載,所以圍棋又被稱之為坐隱。
說來,在魏晉六朝的士人眼中,圍棋的坐隱是比避世的身隱更高一籌的心隱,而手談則比揮動拂尾的清談更高雅”,淡淡的月光下,唐缺邊手持茶甌續添茶水,邊語聲淡雅侃侃而談,“張大人位尊一縣,公事擾攘最是繁雜,於公事之餘退居靜室手談心隱,必能一洗塵心浮躁,實是有大雅趣”。
古代的讀書人最講尊卑之禮,有林學正在,唐缺如何肯搶先,“還是學正先請,學生就暫時做個觀棋人”,唐缺邊伸手邀引二人入亭,口中邊輕笑續道:“善弈不如善觀,人勝則我為之喜,人敗而我不必為之憂,由是常居勝地也!依學生看來,觀棋之中自有大趣味,林學正乃本縣讀書人之共師,就請成全了學生如何?”。
“這番論觀棋的話說的好,一聽就是個懂得棋中真趣的”,棋癮上來的張縣令不等林學正再推,已是接口道:“林學正就不必再讓了,你我早早對弈一局,勝者再來稱量他的棋力就是”。
張、林對弈,唐缺奉酒,嚴老夫子品酒觀棋,一時間整個山亭寂靜無聲,唯有聲聲落子應和著離離風聲,聽來清幽至極。
唐缺手上奉酒,雙眼卻時刻關注著棋盤,一路看了雙方三四十手落子後,心中益發安定下來。
論棋力張、林兩人都比他高,所幸高的不是太多,兼且兩人的棋路雖有差別,但總體而言都是出自三國時名棋譜《吳圖》一脈。
而他在過去的月餘時間裏揣摩最多的也就是這本棋譜,真要與他們對弈時唐缺自信能把握住大勢,這就有了一拚之力,再加上他後世所學,隻要發揮的好,劍走偏鋒、攻其不備之下想要取勝也未嚐沒有可能。
張、林兩人都是快手,一局棋並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最終是張縣令以五目的小優勢取勝。
取勝之後的張縣令很是高興,仰頭滿飲了盞中溫酒後向唐缺一招手,“唐成,你來!”。
觀棋知品,唐缺通過剛才那盤棋能看出張縣令是個真棋人,是以坐下之後也就沒什麽阿諛奉承的雜念,落子就毫無保留。
唐缺已經知道張縣令的棋路脈絡,但他的後世所學卻不是張縣令能知道的,隨著雙方落子越多,張縣令臉上的凝重之色越濃,最終唐缺以奇取正,竟在這一局上贏了對方近十目。
劉裏正是不懂圍棋的,不過是有樣學樣的端著一盞酒跟著看熱鬧而已,前麵還沒什麽,等他聽到唐缺竟然贏了張縣令後臉色頓時一變,腳下借著石桌的遮擋就連連去踢唐缺。
反倒是張縣令自己在塵埃落定之後不僅沒有不高興,反倒是連連搓弄著雙手,邊口稱怪棋,邊催促唐缺再來。
棋枰重開,依舊是唐缺執黑先行,不過張縣令這次卻一改落子如風的習慣,步步應手都反複思忖,他一謹慎起來,唐缺許多的怪招就再難達到預想的效果,雖然用盡全力,但終因棋力上的差距而最終落敗,不過敗的卻不太多,也不過七目。
若將兩盤棋拉攏來算,唐缺與張縣令正好是平分秋色,以平局收官。
下圍棋本就耗時,尤其是這最後一盤下的慢,等分出勝負後亭外已是暮色四合時分,正是該下山的時候了。
張縣令拂衣而起,臉上滿是過足棋癮後的愜意,“林學正,唐成棋路很怪呀,乍看天馬行空,深思之下又覺大有道理,稍不留神就要鑽了他的圈套,現在想想倒有幾分羚羊掛角的意思,棋力也倒罷了,最難得是他的棋路沒有匠氣。
恩,這個年輕人頗堪造就,以他的年紀久居此地倒是可惜了的”。
唐缺月來費盡心思等的就是這句話,聽著張縣令的話,他正收拾著棋子的手都慢了下來。
林學正聞弦歌而知雅意,看了一眼強抑忐忑的唐缺後笑著道,“縣尊大人既然愛才之心,我又豈無惜才之意?正好年初時縣學裏有十餘個學子到了州學,這空出的名額補他一個就是”,言至此處,林學正還特意調侃了一句道:“如此以來,縣尊大人也不用日日念叨無人相與弈棋了”。
“知我者,林學正也!”,張縣令話沒說完,就聽旁邊傳來“叮”的一聲脆響,扭頭看去時,就見唐缺正忙著拈起從手中跌落的棋子,剛才下棋時還鎮定從容的臉上已微微泛紅。
張、林兩人自然清楚唐缺激動之下失手落子的原因,不過二人都沒說破,相視一笑後邁步向山下走去。
回到山下,劉裏正家中酒席已備,張縣令登山之餘又過足了棋癮,比之中午的虛應故事,他晚上的興致就明顯的高漲了很多。
隻讓一頓酒席推杯換盞了個多時辰方才結束。
山居寂寞,酒席結束之後,已有醺然之意的張縣令將唐缺及嚴老夫子都留了下來,再加上縣學林學正,四人在莊園後院中品酒賞月閑話著打發時間。
嚴老夫子與林學正說的更多的是《五經正義》的內容,交流近來的讀經體會,品評學界對原經經義最新的發凡與探微成果,而唐缺則主陪張縣令,話題自然是離不開棋。
“魏晉六朝時士人尚玄學清談,而圍棋玄妙,變幻莫測,頗合士人雅趣,所以被稱為‘手談’,《世說新語》‘巧藝’篇中論及晉朝名僧支遁時,說他‘以圍棋為手談’,這就是學生所見‘手談’的最早出處了。
當然,又因弈棋能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故其又被稱之為‘坐隱’,意即無論身處何地,隻要一坐在棋枰前,就能擺脫世俗牽掛,與隱士無異。
同樣是《世說新語》‘巧藝’篇,其中也有‘王中郎〈坦之〉以圍棋是坐隱’的記載,所以圍棋又被稱之為坐隱。
說來,在魏晉六朝的士人眼中,圍棋的坐隱是比避世的身隱更高一籌的心隱,而手談則比揮動拂尾的清談更高雅”,淡淡的月光下,唐缺邊手持茶甌續添茶水,邊語聲淡雅侃侃而談,“張大人位尊一縣,公事擾攘最是繁雜,於公事之餘退居靜室手談心隱,必能一洗塵心浮躁,實是有大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