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由於生產技術、人力資源的限製,導致耕地效率的地下,有太多的山間荒地並未得到開發,甚至從未耕種!
若是曲轅犁得以推廣,能夠將山間荒地、丘陵地帶、河穀之地完全開發,幾乎能讓大唐的耕地數量憑空提升兩成!
這是什麽概念
現在大唐登記在冊的人口達到三百萬戶、一千五百萬口,幾乎無人餓死。若是多出這兩成土地,便相當於能夠再養活三百萬人口!
什麽叫盛世盛世如何評定煌煌大唐赫赫之威,如何長久的保持下去,如何更上一層樓
最終極的答案——人口!如論繁榮經濟還是對外戰爭,在這個冷兵器的時代,人口幾乎代表著一切。
隻要有人,便可立於必敗之地!這是所有人的共識,這是顛補不破的真理!
如此利器,即便一位尋常百姓獻給李世民都能得到縣男的爵位。
大唐的爵位等級,凡爵九等,一曰王,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從一品;三曰國公,從一品;四曰開國郡公,正二品;五曰開國縣公,從二品;六曰開國縣侯,從三品;七曰開國縣伯,正四品上;八曰開國縣子,正五品上;九曰開國縣男,從五品上。
但麵對這麽一件利國利民的利器,李恪卻犯了難。
最近李恪又是賑災又是與蘇家聯姻,已經引起了太子府、衛王府和楚王府的警惕,如果再把曲轅犁獻上,又是大功一件,自己表現得太過於優秀,並不是什麽好事,會讓所以對手心驚膽戰、坐立不安,到時候可能會導致幾個王府聯合絞殺,那樣就太得不償失了。
如果把這個奇功推給別人,李恪又心有不甘,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李恪也不難免俗,想在曆史上留下一點自己的印記,而曲轅犁的發明者必將載入史冊,萬古流芳。
但又想到曲轅犁能為大唐百姓減輕負擔,為整個大唐提高糧食產量,卻因為自己的私心而不能實現,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
李恪在客廳來回走動,左右為難,李恪從來就不是一個優柔寡斷之人,一炷香後,李恪突然一拍桌麵,大聲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再說本王沒有曲轅犁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提高糧食產量,比如利用糞便和材灰。”
接下來的日子李恪一直在驪山忙碌,主持修水池、春耕…
━┉…━━……━━…
春雨驚春清穀天,過了驚蟄,便是春分,晝夜平分。
古代的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烏至,二候雷始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
待到春分一過,便是清明。
清明,源於“清明風”。春秋時《國語》中記載:一年中共有“八風”,其中“清明風”屬巽,即“陽氣上升,萬物齊巽”。漢朝劉安所作的《淮南子天文訓》中也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的記載。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然則今年的清明,老天爺似乎顯得並不開心,不願在春耕到來之際,降下一場如油的春雨。
太史局的那幫鑽研曆法天文的老學究們,給了李二陛下一個鬱悶的推論——今年春季少雨。
別說生產能力極為原始低下的唐朝,即便是號稱科技大爆炸的二十一世紀,氣候對於糧食產量的影響亦極為重要。幹旱、洪澇,當人們麵對大自然的天威,才能察覺到自身是如何的渺小,在天威麵前,除了眼睜睜的看著,束手無策。
李二陛下愁的頭發都快白了。
一年之計在於春,若是春耕不理想,這一年的收成能好的了
難道自己登基改元的第一年就有可能迎一場大旱
想到此處,李世民在太極宮裏呆不住了,心煩意亂幾乎處理不好公務,便囑咐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留守長安坐鎮,自己則收拾駕輦,擺駕驪山,出去透透氣,順便看看災民的安置情況。
盡管李世民不喜排場,但帝王出行,必然車馬轔轔,大張其事。
官道上浩浩蕩蕩的車隊直往驪山方向行去,李世民於禦駕之中想起一事,撩開車簾看了看空空蕩蕩的官路兩側,擺手將護衛出行的“百騎”統領李君羨招過來。
“若朕沒有記錯,此處應該聚集著大量災民,如今都被漢王安置在驪山了嗎”
“是的!陛下!”李君羨恭敬道。
年前的時候,李世民還曾微服到此,見到連成一片的棚戶,災民衣不遮體,麵黃肌瘦。雖然他把這份苦差事交給了李恪,李恪也承諾會好好安置這些災民,但李世民卻不認為他能在短時間內做到。
且不說收容這些災民所需要的龐大金錢近乎一個天文數字,單單隻是這麽多人的房舍問題,就足夠讓人撓頭的。
“汝可知這些災民如今居住在什麽地方”李世民又問道。
這才是個大問題,雖然已經進了春天,但夜晚的氣候依舊濕寒,若是無房舍居住,很容易生病甚至死亡。
“這個……末將不知。”
李君羨深知自己手上這支“百騎”的力量,很是自律,不該自己去管的事情,絕對不越雷池一步。所以漢王李恪最近的所作所為,他是真的不知道。
李世民好奇心起,這城下原本供災民住宿的棚戶已然拆除,必是李恪給災民找到住宿之所,可是幾千人的房舍,他是怎麽建起來的
難道李恪隻管他們一天的吃喝,並沒有為災民安置住的地方,任災民自生自滅。
李世民不相信李恪是個這麽滅絕人性之人,可他想破腦袋也想不出房俊是如何解決這些災民住宿問題的。開春化凍這才幾天,就能蓋起來供成千上萬居住的房舍
一路上李二陛下憂心忡忡,剛一到驪山,更換了一身常服,便要微服出行。
若是曲轅犁得以推廣,能夠將山間荒地、丘陵地帶、河穀之地完全開發,幾乎能讓大唐的耕地數量憑空提升兩成!
這是什麽概念
現在大唐登記在冊的人口達到三百萬戶、一千五百萬口,幾乎無人餓死。若是多出這兩成土地,便相當於能夠再養活三百萬人口!
什麽叫盛世盛世如何評定煌煌大唐赫赫之威,如何長久的保持下去,如何更上一層樓
最終極的答案——人口!如論繁榮經濟還是對外戰爭,在這個冷兵器的時代,人口幾乎代表著一切。
隻要有人,便可立於必敗之地!這是所有人的共識,這是顛補不破的真理!
如此利器,即便一位尋常百姓獻給李世民都能得到縣男的爵位。
大唐的爵位等級,凡爵九等,一曰王,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從一品;三曰國公,從一品;四曰開國郡公,正二品;五曰開國縣公,從二品;六曰開國縣侯,從三品;七曰開國縣伯,正四品上;八曰開國縣子,正五品上;九曰開國縣男,從五品上。
但麵對這麽一件利國利民的利器,李恪卻犯了難。
最近李恪又是賑災又是與蘇家聯姻,已經引起了太子府、衛王府和楚王府的警惕,如果再把曲轅犁獻上,又是大功一件,自己表現得太過於優秀,並不是什麽好事,會讓所以對手心驚膽戰、坐立不安,到時候可能會導致幾個王府聯合絞殺,那樣就太得不償失了。
如果把這個奇功推給別人,李恪又心有不甘,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李恪也不難免俗,想在曆史上留下一點自己的印記,而曲轅犁的發明者必將載入史冊,萬古流芳。
但又想到曲轅犁能為大唐百姓減輕負擔,為整個大唐提高糧食產量,卻因為自己的私心而不能實現,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
李恪在客廳來回走動,左右為難,李恪從來就不是一個優柔寡斷之人,一炷香後,李恪突然一拍桌麵,大聲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再說本王沒有曲轅犁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提高糧食產量,比如利用糞便和材灰。”
接下來的日子李恪一直在驪山忙碌,主持修水池、春耕…
━┉…━━……━━…
春雨驚春清穀天,過了驚蟄,便是春分,晝夜平分。
古代的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烏至,二候雷始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
待到春分一過,便是清明。
清明,源於“清明風”。春秋時《國語》中記載:一年中共有“八風”,其中“清明風”屬巽,即“陽氣上升,萬物齊巽”。漢朝劉安所作的《淮南子天文訓》中也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的記載。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然則今年的清明,老天爺似乎顯得並不開心,不願在春耕到來之際,降下一場如油的春雨。
太史局的那幫鑽研曆法天文的老學究們,給了李二陛下一個鬱悶的推論——今年春季少雨。
別說生產能力極為原始低下的唐朝,即便是號稱科技大爆炸的二十一世紀,氣候對於糧食產量的影響亦極為重要。幹旱、洪澇,當人們麵對大自然的天威,才能察覺到自身是如何的渺小,在天威麵前,除了眼睜睜的看著,束手無策。
李二陛下愁的頭發都快白了。
一年之計在於春,若是春耕不理想,這一年的收成能好的了
難道自己登基改元的第一年就有可能迎一場大旱
想到此處,李世民在太極宮裏呆不住了,心煩意亂幾乎處理不好公務,便囑咐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留守長安坐鎮,自己則收拾駕輦,擺駕驪山,出去透透氣,順便看看災民的安置情況。
盡管李世民不喜排場,但帝王出行,必然車馬轔轔,大張其事。
官道上浩浩蕩蕩的車隊直往驪山方向行去,李世民於禦駕之中想起一事,撩開車簾看了看空空蕩蕩的官路兩側,擺手將護衛出行的“百騎”統領李君羨招過來。
“若朕沒有記錯,此處應該聚集著大量災民,如今都被漢王安置在驪山了嗎”
“是的!陛下!”李君羨恭敬道。
年前的時候,李世民還曾微服到此,見到連成一片的棚戶,災民衣不遮體,麵黃肌瘦。雖然他把這份苦差事交給了李恪,李恪也承諾會好好安置這些災民,但李世民卻不認為他能在短時間內做到。
且不說收容這些災民所需要的龐大金錢近乎一個天文數字,單單隻是這麽多人的房舍問題,就足夠讓人撓頭的。
“汝可知這些災民如今居住在什麽地方”李世民又問道。
這才是個大問題,雖然已經進了春天,但夜晚的氣候依舊濕寒,若是無房舍居住,很容易生病甚至死亡。
“這個……末將不知。”
李君羨深知自己手上這支“百騎”的力量,很是自律,不該自己去管的事情,絕對不越雷池一步。所以漢王李恪最近的所作所為,他是真的不知道。
李世民好奇心起,這城下原本供災民住宿的棚戶已然拆除,必是李恪給災民找到住宿之所,可是幾千人的房舍,他是怎麽建起來的
難道李恪隻管他們一天的吃喝,並沒有為災民安置住的地方,任災民自生自滅。
李世民不相信李恪是個這麽滅絕人性之人,可他想破腦袋也想不出房俊是如何解決這些災民住宿問題的。開春化凍這才幾天,就能蓋起來供成千上萬居住的房舍
一路上李二陛下憂心忡忡,剛一到驪山,更換了一身常服,便要微服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