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著無人喚。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潛解。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冬雨,更像一位吝嗇的財主,總是吝嗇的留著雨水,不願讓大地接受雨水的洗禮。即使心情不快時,亦隻是揮落點點滴滴的小雨,夾雜著冬日的寒風,打到人身上,感到冰冷刺骨,有著說不出的寒意。
昏昏沉沉的天,細雨漫天,眼前的風景都蒙上了一層簾幕,叫人看得不真切
自上次大朝會回來後,李恪在驪山別院已經一個月沒有出過府了,整個人感覺都快發黴了。
李恪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應該找點事情來做,不然整個人都頹廢了。
李恪第一個想到的便是足球,因為前世李恪就是一個足球迷,一有時間就會去足球場上奔馳。
可惜唐朝沒有足球這項運動,但卻有馬球。
在唐朝,馬球比賽作為一項極具挑戰性的競技運動,受到古代士族和軍隊的熱愛,自唐太宗開始,為練習騎兵的馬術和砍殺術,馬球運動很快在全國各大軍州普及。由於帝王的推崇,打馬球很快在民間流行。
唐朝時的福州,因對外開放交流,馬球運動也隨之逐漸傳到世界各地,直到1908年,馬球首次被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隨後1920年、1924年和1936年的奧運會上都如期舉行了馬球比賽。
隻是,李恪也知道,馬球對於馬匹的要求很高。所以,在民間雖然很流行,但發展並不是很快,也不夠成熟。
據記載,唐代中前期,統治階級流行馬球,民間因為馬匹的限製隻能仿效打驢球,山東萊州和鄆城都曾湧現過名噪一時的驢球隊,後來隨著唐朝廷財政崩潰帶來的馬匹匱乏,貴族們也不得不開動自己的雙腿,與下層販夫走卒同樣玩起了蹴鞠。
蹴鞠在唐朝就存在,《文獻通考》中說: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否,豈非蹴鞠之變歟?這裏說的便是單球門的蹴鞠踢法——兩根高杆立在場中,高杆中間結著繩網,在距離地麵六七米的高處,網中央開著一個圓洞,也就是所謂的球門。這種單球門的踢法一直延續下去,到宋代時已經十分完備,宋時的許多文獻中都有具體的描述。
根據那些描述向前推測,大體也能明白唐朝時的玩法。遊戲的雙方人數相當,各由一個球頭率領,隔網而站。
比賽時,雙方要通過網上的那個球門把球踢到對方那邊去。當然在踢起之前,同伴之間必須有配合和轉換,這中間也有一定的規則,不能亂踢一氣,而最後踢向球門的那個動作要由球頭來完成。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腳,就好比今天在足球場上的臨門一腳。這一腳既要踢得高,更要踢得準,讓球從高處的球門中通過。所以,比起現代一些隔網競技的運動,像排球、藤球等等,單球門的蹴鞠難度要大許多。
因為職責重要,球頭自然成了隊中的靈魂人物,就像今天運動場上的球星一樣。
球門放置在球場中央,雙方隔網相對,沒有了直接的身體對抗,比拚的是各自的技巧和同伴之間的協同能力。和前麵的雙球門玩法相比,趣味性增加了,激烈性、對抗性卻大大降低。
想到球星,李恪不免懷念起後世的歐洲五大聯賽來,雖然打馬球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是一種貴族之間的遊戲,但足球才是真正的民間娛樂項目,才值得他推廣,發展成為一種全民運動。因此他想盡快編輯出一份關於足球場地,形式,規則等的冊子,讓大家熟悉,然後帶動整個大唐興起這樣的運動。
這難不倒李恪,前世的李恪,是個超級球迷,對於足球的了解早已爛熟於心,所以不多時,關於大唐現代蹴鞠的一本冊子就被他寫好了,看著冊子,李恪心中抑製不住興奮,能將足球提前一千多年就在大唐推廣開,這對後世也是一件豐功偉績的事情啊。
翌日,天空放晴,李恪便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開始製作足球。
現在的漢王府別的不多,就是各類的匠人多,不到半天時間,足球的樣品便出來了。
李恪迫不及待的拿起唐朝的第一個足球,細細端詳著,臉上掩飾不住的激動之色。
足球的手感很好,裏層是按照李恪的要求,用的是充滿氣的豬膀胱,中間隔著一份薄棉,最外麵被十二塊六角形狀的上好牛皮密切縫製而成,卻不露一絲線角,可見做工極為精細。
“元寶,給本王找一批會玩蹴鞠的人來!”李恪興致勃勃的紛紛道。
“偌!”
不到半炷香的時間,三十來個漢子便戰在了李恪的跟前,其中還包括漢王府都尉劉仁軌。
“拜見王爺!”
“不必客氣,你們都應該會玩蹴鞠吧?”李恪微笑道。
得到肯定回答後,李恪拿起足球道:“6看見本王手中這個球了嗎?本王稱之為足球,本王發明了一種有別於馬球與蹴鞠的新踢法。具體的規則,以及判罰的細節,我都寫下來了,又讓文案抄了多份。”
李恪一麵說,一麵走到靠牆的一張桌前,回來時手裏已經多了一疊冊子,所有人的目光一直跟隨著他,最後都落到了他手中的冊子上。
李恪將冊子分發給眾人人,繼續道:“足球的玩法,我冊子上已經寫的清楚明白,你們不妨現在就看,看完我們大家去校場演習一場,仁軌,這件事你負責主持。”
“偌!”
一個時辰過後,待所有人都熟悉規則後,李恪又把眾人聚在一起,詳細說了下足球和蹴鞠的一些不同之處,最主要的就是球門的設置,唐代玩的蹴鞠是一個門,而李恪按照現代足球的模式改成了兩個門,大家都表示明白。
李恪隨即領著眾人浩浩蕩蕩的朝校場而去。來到校場,眾人看著有兩個門的蹴鞠場地,由於有李恪解釋在先,並不覺得怎麽陌生。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潛解。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冬雨,更像一位吝嗇的財主,總是吝嗇的留著雨水,不願讓大地接受雨水的洗禮。即使心情不快時,亦隻是揮落點點滴滴的小雨,夾雜著冬日的寒風,打到人身上,感到冰冷刺骨,有著說不出的寒意。
昏昏沉沉的天,細雨漫天,眼前的風景都蒙上了一層簾幕,叫人看得不真切
自上次大朝會回來後,李恪在驪山別院已經一個月沒有出過府了,整個人感覺都快發黴了。
李恪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應該找點事情來做,不然整個人都頹廢了。
李恪第一個想到的便是足球,因為前世李恪就是一個足球迷,一有時間就會去足球場上奔馳。
可惜唐朝沒有足球這項運動,但卻有馬球。
在唐朝,馬球比賽作為一項極具挑戰性的競技運動,受到古代士族和軍隊的熱愛,自唐太宗開始,為練習騎兵的馬術和砍殺術,馬球運動很快在全國各大軍州普及。由於帝王的推崇,打馬球很快在民間流行。
唐朝時的福州,因對外開放交流,馬球運動也隨之逐漸傳到世界各地,直到1908年,馬球首次被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隨後1920年、1924年和1936年的奧運會上都如期舉行了馬球比賽。
隻是,李恪也知道,馬球對於馬匹的要求很高。所以,在民間雖然很流行,但發展並不是很快,也不夠成熟。
據記載,唐代中前期,統治階級流行馬球,民間因為馬匹的限製隻能仿效打驢球,山東萊州和鄆城都曾湧現過名噪一時的驢球隊,後來隨著唐朝廷財政崩潰帶來的馬匹匱乏,貴族們也不得不開動自己的雙腿,與下層販夫走卒同樣玩起了蹴鞠。
蹴鞠在唐朝就存在,《文獻通考》中說: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否,豈非蹴鞠之變歟?這裏說的便是單球門的蹴鞠踢法——兩根高杆立在場中,高杆中間結著繩網,在距離地麵六七米的高處,網中央開著一個圓洞,也就是所謂的球門。這種單球門的踢法一直延續下去,到宋代時已經十分完備,宋時的許多文獻中都有具體的描述。
根據那些描述向前推測,大體也能明白唐朝時的玩法。遊戲的雙方人數相當,各由一個球頭率領,隔網而站。
比賽時,雙方要通過網上的那個球門把球踢到對方那邊去。當然在踢起之前,同伴之間必須有配合和轉換,這中間也有一定的規則,不能亂踢一氣,而最後踢向球門的那個動作要由球頭來完成。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腳,就好比今天在足球場上的臨門一腳。這一腳既要踢得高,更要踢得準,讓球從高處的球門中通過。所以,比起現代一些隔網競技的運動,像排球、藤球等等,單球門的蹴鞠難度要大許多。
因為職責重要,球頭自然成了隊中的靈魂人物,就像今天運動場上的球星一樣。
球門放置在球場中央,雙方隔網相對,沒有了直接的身體對抗,比拚的是各自的技巧和同伴之間的協同能力。和前麵的雙球門玩法相比,趣味性增加了,激烈性、對抗性卻大大降低。
想到球星,李恪不免懷念起後世的歐洲五大聯賽來,雖然打馬球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是一種貴族之間的遊戲,但足球才是真正的民間娛樂項目,才值得他推廣,發展成為一種全民運動。因此他想盡快編輯出一份關於足球場地,形式,規則等的冊子,讓大家熟悉,然後帶動整個大唐興起這樣的運動。
這難不倒李恪,前世的李恪,是個超級球迷,對於足球的了解早已爛熟於心,所以不多時,關於大唐現代蹴鞠的一本冊子就被他寫好了,看著冊子,李恪心中抑製不住興奮,能將足球提前一千多年就在大唐推廣開,這對後世也是一件豐功偉績的事情啊。
翌日,天空放晴,李恪便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開始製作足球。
現在的漢王府別的不多,就是各類的匠人多,不到半天時間,足球的樣品便出來了。
李恪迫不及待的拿起唐朝的第一個足球,細細端詳著,臉上掩飾不住的激動之色。
足球的手感很好,裏層是按照李恪的要求,用的是充滿氣的豬膀胱,中間隔著一份薄棉,最外麵被十二塊六角形狀的上好牛皮密切縫製而成,卻不露一絲線角,可見做工極為精細。
“元寶,給本王找一批會玩蹴鞠的人來!”李恪興致勃勃的紛紛道。
“偌!”
不到半炷香的時間,三十來個漢子便戰在了李恪的跟前,其中還包括漢王府都尉劉仁軌。
“拜見王爺!”
“不必客氣,你們都應該會玩蹴鞠吧?”李恪微笑道。
得到肯定回答後,李恪拿起足球道:“6看見本王手中這個球了嗎?本王稱之為足球,本王發明了一種有別於馬球與蹴鞠的新踢法。具體的規則,以及判罰的細節,我都寫下來了,又讓文案抄了多份。”
李恪一麵說,一麵走到靠牆的一張桌前,回來時手裏已經多了一疊冊子,所有人的目光一直跟隨著他,最後都落到了他手中的冊子上。
李恪將冊子分發給眾人人,繼續道:“足球的玩法,我冊子上已經寫的清楚明白,你們不妨現在就看,看完我們大家去校場演習一場,仁軌,這件事你負責主持。”
“偌!”
一個時辰過後,待所有人都熟悉規則後,李恪又把眾人聚在一起,詳細說了下足球和蹴鞠的一些不同之處,最主要的就是球門的設置,唐代玩的蹴鞠是一個門,而李恪按照現代足球的模式改成了兩個門,大家都表示明白。
李恪隨即領著眾人浩浩蕩蕩的朝校場而去。來到校場,眾人看著有兩個門的蹴鞠場地,由於有李恪解釋在先,並不覺得怎麽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