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也下令李君羨著百騎徹查,三法司嚴肅,但這些東西便如山中之風,來的毫無痕跡,想抓又如何能抓得住,反倒越發惹得朝中謠言四起,李承乾的處境更為不堪了。
此事雖然一時間查不出端倪來,但李世民是何等人物,他心中跟明鏡似的,既是彈劾太子,必涉儲位之爭,造勢之人必有後手,李世民也在宮中等著,等著誰最先坐不住,露出了馬腳來。
李世民首先便懷疑的便是李泰,李泰是嫡次子,且野心勃勃,他最有作案動機。
李世民甚至懷疑李承乾這次墜馬之事都有可能是李泰暗中做的手腳,因為李承乾墜馬,他是最有希望登上太子之位的人,因此他是最大的獲利者,所以他的嫌疑也最大。
雖然這一切都是李世民的猜測,但他一點也不急,李世民猶如一位聖僧穩坐釣台,對待對方露出馬腳。
李世民猶豫一隻盤在蜘蛛網中央的蜘蛛一般在觀察著四周的一舉一動,以便在獵物自投羅網的時候給它致命一擊。
正在李世民高高在上俯瞰眾生的時候,一個人的出現,卻大大出乎意料之外,而且這個人也是李世民萬萬不希望看到的,這個人便是漢王李恪。
三子李恪,是李世民諸子中最為得意的皇子,無論是文才武略,還是朝野名望,都遠非其他皇子可比…
而且李恪表現出來的與世無爭,無心權勢,一心為國也是李世民最為欣賞的。
李恪雖非嫡長,卻與李世民最為酷肖,甚至在李恪的身上,李世民一度能看到自己少年時的模樣,故而李世民對他也極是寵愛,不在嫡子之下。
但今日,在這樣一個不合時宜地時候,李恪出現在了李世民的麵前,卻叫李世民萬分失望,甚至有些痛楚…
難道李恪平時的種種都是他刻意為之,目的就是為了魚目混珠,以博取自己的信任,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李世民希望自己想錯了,希望李恪不是那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人,不是那背後重傷太子的罪魁禍首。
可能李世民自己心裏都沒有察覺,相比李泰他更看中李恪,所以才不希望那不念情親,背後捅兄弟刀子之人是李恪。
但自李承乾被彈劾的消息出來後,眾位皇子中,李恪是第一個主動來見他的,李世民又如何不擔憂。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李恪站在殿中,對身前坐著的李世民俯身拜道。
李世民心中雖有些失落,但終究李恪還未開口,李世民抬了抬手,對李恪道:“恪兒來了,快快起身。”
“謝父皇。”李恪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李世民看著李恪,對李恪問道:“恪兒今日來此所為何事?”
李恪道:“兒臣來此乃是為朝中彈劾太子之事。”
李世民聞言,心中一陣切痛,他最為擔憂地事情終究還是要發生了。李世民不怕朝中大臣彈劾李承乾,李世民最怕看到的卻是諸皇子兄弟失和,手足相殘。
李世民強壓著心中的失望,沉聲問道:“太子何事與恪兒何關,竟要恪兒親自來進宮。”
李世民同李恪說話,乃是父於子,君於臣,他竟用上了“親自”二字,也算是在點示李恪了。
不過李恪倒是對李世民的點示渾然不覺,仍舊自顧道:“皇兄日前墜馬,朝中風聲四起,多是不利太子之言,臣以為此中多為包藏禍心之意,禍亂超綱,兒臣以為父皇萬不可信,以免傷我天家父子之情。”
李恪之言方落,李世民的眼中頓時閃過了一絲亮光,李世民隻知李恪是為太子而來,他卻沒想到李恪竟是為了回護太子而來。
如此說來,倒是他這個父皇把李恪想的差了,一時間,李世民反倒對李恪生出了一絲愧疚。
李世民上前,看著李恪問道:“我兒也以為朝中之言不當?”
李恪當即跪拜於地,對李世民俯首道:“兒臣願意身家性命為皇兄作保,皇兄失行,不過一時之舉,蓋因年少,隻消父皇並東宮諸位師傅多加管教,皇兄必能向好,還望父皇勿以皇兄之行生怒,生易儲之心,傷父子之和。”
所謂以身家性命作保,不過是李恪送到嘴邊的取巧之言罷了,說了也是無礙,難不成將來李承乾再次失行,李世民還能因此責罰李恪不成?
反倒是李恪的話,真正地說進了李世民的心中,在李世民看來,李恪肯以身家性命作押,力保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可見李恪一片赤誠,手足情深。
李世民心中溢過滿滿的感動,麵色動容,親自上前,拍了拍李恪的肩膀,雙手扶著李恪,感慨道:“我兒果與太子手足情深,若是太子知曉此事,想必也會甚為欣慰。朕得子如此,為父者何求!”
李世民身為帝王,本該隱七情,藏六欲,言行公端,他此刻當著李恪的麵說出這番話,可見李世民心中已對李恪中意甚極。
李恪輕聲笑了笑,也不知是被李世民誇的,還是自己慚愧的,麵色突然一紅,對李恪道:“父皇謬讚了,兒臣為弟,知皇兄行或有不當,但為全兄弟情誼,不使手足不和,從不曾直言諫兄,已是羞愧,如何當得起父皇之言。”
李世民雙手扶著李恪的肩膀,聽著李恪的話,滿身都是一陣暖意,笑道:“此非我兒之過,我兒之言甚是,為全兄弟情誼,有些話你著實不便開口。在朕看來,此事錯的不是我兒,是東宮那幫臣子沒起到教誨太子的責任,若是他們能有魏征之誌,以諫諍為心,太子又何至今日。”
李恪提及諫兄之事,等的就是李世民這句話,李世民之言方落,李恪便道:“太子太傅玄齡公才德兼備,確是舉世罕有之幹臣,這一點斷無可指摘,隻是玄齡公性情太過圓和了些,若為諫臣恐怕不妥,況且玄齡公身兼尚書仆射一職,省務繁多,東宮之事未必能盡數顧及,倒也不是玄齡公之過。”
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恪兒所言甚是,相比房玄齡,魏征確實更適合太子之師這個職位。”
此事雖然一時間查不出端倪來,但李世民是何等人物,他心中跟明鏡似的,既是彈劾太子,必涉儲位之爭,造勢之人必有後手,李世民也在宮中等著,等著誰最先坐不住,露出了馬腳來。
李世民首先便懷疑的便是李泰,李泰是嫡次子,且野心勃勃,他最有作案動機。
李世民甚至懷疑李承乾這次墜馬之事都有可能是李泰暗中做的手腳,因為李承乾墜馬,他是最有希望登上太子之位的人,因此他是最大的獲利者,所以他的嫌疑也最大。
雖然這一切都是李世民的猜測,但他一點也不急,李世民猶如一位聖僧穩坐釣台,對待對方露出馬腳。
李世民猶豫一隻盤在蜘蛛網中央的蜘蛛一般在觀察著四周的一舉一動,以便在獵物自投羅網的時候給它致命一擊。
正在李世民高高在上俯瞰眾生的時候,一個人的出現,卻大大出乎意料之外,而且這個人也是李世民萬萬不希望看到的,這個人便是漢王李恪。
三子李恪,是李世民諸子中最為得意的皇子,無論是文才武略,還是朝野名望,都遠非其他皇子可比…
而且李恪表現出來的與世無爭,無心權勢,一心為國也是李世民最為欣賞的。
李恪雖非嫡長,卻與李世民最為酷肖,甚至在李恪的身上,李世民一度能看到自己少年時的模樣,故而李世民對他也極是寵愛,不在嫡子之下。
但今日,在這樣一個不合時宜地時候,李恪出現在了李世民的麵前,卻叫李世民萬分失望,甚至有些痛楚…
難道李恪平時的種種都是他刻意為之,目的就是為了魚目混珠,以博取自己的信任,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李世民希望自己想錯了,希望李恪不是那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人,不是那背後重傷太子的罪魁禍首。
可能李世民自己心裏都沒有察覺,相比李泰他更看中李恪,所以才不希望那不念情親,背後捅兄弟刀子之人是李恪。
但自李承乾被彈劾的消息出來後,眾位皇子中,李恪是第一個主動來見他的,李世民又如何不擔憂。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李恪站在殿中,對身前坐著的李世民俯身拜道。
李世民心中雖有些失落,但終究李恪還未開口,李世民抬了抬手,對李恪道:“恪兒來了,快快起身。”
“謝父皇。”李恪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李世民看著李恪,對李恪問道:“恪兒今日來此所為何事?”
李恪道:“兒臣來此乃是為朝中彈劾太子之事。”
李世民聞言,心中一陣切痛,他最為擔憂地事情終究還是要發生了。李世民不怕朝中大臣彈劾李承乾,李世民最怕看到的卻是諸皇子兄弟失和,手足相殘。
李世民強壓著心中的失望,沉聲問道:“太子何事與恪兒何關,竟要恪兒親自來進宮。”
李世民同李恪說話,乃是父於子,君於臣,他竟用上了“親自”二字,也算是在點示李恪了。
不過李恪倒是對李世民的點示渾然不覺,仍舊自顧道:“皇兄日前墜馬,朝中風聲四起,多是不利太子之言,臣以為此中多為包藏禍心之意,禍亂超綱,兒臣以為父皇萬不可信,以免傷我天家父子之情。”
李恪之言方落,李世民的眼中頓時閃過了一絲亮光,李世民隻知李恪是為太子而來,他卻沒想到李恪竟是為了回護太子而來。
如此說來,倒是他這個父皇把李恪想的差了,一時間,李世民反倒對李恪生出了一絲愧疚。
李世民上前,看著李恪問道:“我兒也以為朝中之言不當?”
李恪當即跪拜於地,對李世民俯首道:“兒臣願意身家性命為皇兄作保,皇兄失行,不過一時之舉,蓋因年少,隻消父皇並東宮諸位師傅多加管教,皇兄必能向好,還望父皇勿以皇兄之行生怒,生易儲之心,傷父子之和。”
所謂以身家性命作保,不過是李恪送到嘴邊的取巧之言罷了,說了也是無礙,難不成將來李承乾再次失行,李世民還能因此責罰李恪不成?
反倒是李恪的話,真正地說進了李世民的心中,在李世民看來,李恪肯以身家性命作押,力保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可見李恪一片赤誠,手足情深。
李世民心中溢過滿滿的感動,麵色動容,親自上前,拍了拍李恪的肩膀,雙手扶著李恪,感慨道:“我兒果與太子手足情深,若是太子知曉此事,想必也會甚為欣慰。朕得子如此,為父者何求!”
李世民身為帝王,本該隱七情,藏六欲,言行公端,他此刻當著李恪的麵說出這番話,可見李世民心中已對李恪中意甚極。
李恪輕聲笑了笑,也不知是被李世民誇的,還是自己慚愧的,麵色突然一紅,對李恪道:“父皇謬讚了,兒臣為弟,知皇兄行或有不當,但為全兄弟情誼,不使手足不和,從不曾直言諫兄,已是羞愧,如何當得起父皇之言。”
李世民雙手扶著李恪的肩膀,聽著李恪的話,滿身都是一陣暖意,笑道:“此非我兒之過,我兒之言甚是,為全兄弟情誼,有些話你著實不便開口。在朕看來,此事錯的不是我兒,是東宮那幫臣子沒起到教誨太子的責任,若是他們能有魏征之誌,以諫諍為心,太子又何至今日。”
李恪提及諫兄之事,等的就是李世民這句話,李世民之言方落,李恪便道:“太子太傅玄齡公才德兼備,確是舉世罕有之幹臣,這一點斷無可指摘,隻是玄齡公性情太過圓和了些,若為諫臣恐怕不妥,況且玄齡公身兼尚書仆射一職,省務繁多,東宮之事未必能盡數顧及,倒也不是玄齡公之過。”
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恪兒所言甚是,相比房玄齡,魏征確實更適合太子之師這個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