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剛剛登基,年僅八歲的李承乾就被冊封為皇太子。要知道,李世民對自己、對臣下都是要求非常嚴格的人,不可能僅僅因為承乾是嫡長子就把他指定為自己的接班人。
事實上,李承乾不僅是嫡長子,並且性聰敏,特敏惠,豐姿峻貌,仁孝純深,才深得李世民的喜愛,更重要的是他從小就初露崢嶸,擁有了作為明君的潛質。
在李承乾12歲時,李世民又下了一道特詔,讓他開始“聽訟”,以培養其行政能力。什麽叫“聽訟”?並不僅僅是去尚書省當個陪審員,而且要作出自己的斷決。
貞觀七年,李世民曾得意地對近臣說,太子現在已經能夠處理一些軍國事務,而且基本掌握了要領。打那以後,李世民一旦出宮或離京,就會讓太子監國,可見他當時是非常信任李承乾的。
一年後李淵駕崩,李世民又賦予了17歲的李承乾更多的權力和責任,並公開宣稱太子本身“識性聰敏”,辦起事來又“理務允諧”,已經可以挑起更重的擔子了。
綜上所述,李承乾不僅不愚蠢,還很聰慧,聰慧之人是不可能幹出這麽愚蠢的事來。
這事既然不是李承乾幹得,那肯定是有人要陷害李承乾,因為這針對性太強了,明顯就是要把太子打下萬丈深淵。
想到此處,眾人便不約而同的看向了李泰,因為如果李承乾被廢,他李泰是最大的獲利者,並且李泰和李承乾一直不對付,原因就是李泰對儲君的野心,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李泰見大家的意味深長的望著自己,不由得火冒三丈,李泰轉身死死的盯著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李恪。
本來這一切都按照他的計劃順利進行著,眼看就要成功在望,儲君之位也唾手可得,沒想到在這最後的緊要關頭,因為李恪的一番話,這件事就要發生逆轉,他很可能羊肉沒吃到,還會惹得一身騷。
這讓李泰如何不恨,如果眼神很夠殺人,李恪不知道已經死了幾百回了。
更讓李泰心驚的是,不僅所以大臣都望著他,就連父皇都用審視的眼光望著他…
這一刻,李泰徹底慌了,人一慌,難免就會做錯事說錯話。
李泰急道:“三哥的意思是說大哥是被冤枉的嗎?可是一切的證據都指向大哥啊,這如何解釋?”
還如何解釋?
栽贓的唄!
在場的眾人,哪一位不是人精,如果之前他們隻是懷疑這一切都是李泰在暗中搗鬼,李泰此話一出,他們基本確定李泰就是罪魁禍首。
因為李泰一直在把髒水往李承乾身上潑,目的性一目了然,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
還不待李恪回答,長孫無忌搶先開口道:“請問魏王殿下有什麽證據指向太子?老臣要得是實實在在的證據,不是那些以訛傳訛捕風捉影的流言蜚語!”
長孫無忌不僅是李承乾的舅舅,更是李承乾的嶽父,二人的利益早已捆綁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現在有人想動他的奶酪,他豈會善罷甘休,聽之任之…
“這…”李泰當場被懟得說不出話來。
李泰理屈詞窮,惱羞成怒的望著長孫無忌,這一刻他對長孫無忌的恨已遠遠超過了李恪。
其實李泰和長孫無忌積怨已久,李泰對長孫無忌一直支持李承乾不支持自己深惡痛絕…
時常抱怨道,“李承乾是你的外甥,難道本王不是,同樣是你外甥,本王那點比李承乾差了,為什麽你支持李承乾不支持自己…”
王珪見李泰被長孫無忌懟得無話可說,立馬為其解圍道:“即便這件事與太子毫不相幹,單憑太子寵幸男寵、私交突厥人這兩條,就足以證明太子已不能勝任儲君之位了,還望陛下另選賢能,已安社稷!”
“太子之位關乎國本,豈能輕易廢除?”長孫無忌道。
“正是因為太子之位關乎社稷,才應該另選賢能…”王珪寸步不讓道。
在古代,立儲君是非常重大的決策之一,在儲君確立之後,皇帝想要廢除太子是很困難的。
比如,劉邦想廢除太子劉盈,可以說是煞費苦心,最終還是沒能成功,反倒是劉邦自己在戚夫人麵前顏麵盡失。
再比如,隋文帝起初將楊廣立為太子,但是後來,他又想廢除楊廣,立楊勇為太子。
但是,在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後,他不僅沒能讓楊勇成為太子,反倒是自己命不久矣。所以說,皇帝廢除現有太子,另立他人,簡直是難如登天。
很多人肯定會感到疑惑,儲君是由皇帝親自立的,既然它是由皇帝設立的,那麽,皇帝對太子就應該擁有絕對的權力,廢除太子應該很容易才對呀!
但是,為什麽想要廢除太子卻是困難重重呢?
第一點,繼承規則難以否定。
在立太子時,每一位皇帝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製度,如果想廢除太子,那就必須首先否認這一規則。如果你不否認這條規則,你就不能否認你親自立的太子。
劉邦之所以不能廢除劉盈,是因為它是按照“嫡長子製”的規定來執行的。如果劉邦不想劉盈成為太子,他就必須廢除“嫡長子製”的統治規則。
然而,這一規則已持續多年,想要否認並非易事,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的。既然連規則都無法否認,那麽,皇帝自然就沒有權力廢除太子了。
即使廢除了這些規則,也很麻煩,比如康熙皇帝廢除了胤礽,想要另立他人為太子,這讓大家覺得康熙皇帝不想按照“嫡長子製”來選擇太子,而是想按照“選賢製”來選拔皇子。
畢竟,在當時的清代,對於王位繼承的規則沒有明確的要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臣子們決定順著康熙的心意推薦了八王子胤祀。
但是,令大臣們意外的是,對於他們的意見,康熙皇帝卻大發雷霆,責怪他們想要結黨營私,眾大臣真的是不知如何是好啊!
事實上,李承乾不僅是嫡長子,並且性聰敏,特敏惠,豐姿峻貌,仁孝純深,才深得李世民的喜愛,更重要的是他從小就初露崢嶸,擁有了作為明君的潛質。
在李承乾12歲時,李世民又下了一道特詔,讓他開始“聽訟”,以培養其行政能力。什麽叫“聽訟”?並不僅僅是去尚書省當個陪審員,而且要作出自己的斷決。
貞觀七年,李世民曾得意地對近臣說,太子現在已經能夠處理一些軍國事務,而且基本掌握了要領。打那以後,李世民一旦出宮或離京,就會讓太子監國,可見他當時是非常信任李承乾的。
一年後李淵駕崩,李世民又賦予了17歲的李承乾更多的權力和責任,並公開宣稱太子本身“識性聰敏”,辦起事來又“理務允諧”,已經可以挑起更重的擔子了。
綜上所述,李承乾不僅不愚蠢,還很聰慧,聰慧之人是不可能幹出這麽愚蠢的事來。
這事既然不是李承乾幹得,那肯定是有人要陷害李承乾,因為這針對性太強了,明顯就是要把太子打下萬丈深淵。
想到此處,眾人便不約而同的看向了李泰,因為如果李承乾被廢,他李泰是最大的獲利者,並且李泰和李承乾一直不對付,原因就是李泰對儲君的野心,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李泰見大家的意味深長的望著自己,不由得火冒三丈,李泰轉身死死的盯著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李恪。
本來這一切都按照他的計劃順利進行著,眼看就要成功在望,儲君之位也唾手可得,沒想到在這最後的緊要關頭,因為李恪的一番話,這件事就要發生逆轉,他很可能羊肉沒吃到,還會惹得一身騷。
這讓李泰如何不恨,如果眼神很夠殺人,李恪不知道已經死了幾百回了。
更讓李泰心驚的是,不僅所以大臣都望著他,就連父皇都用審視的眼光望著他…
這一刻,李泰徹底慌了,人一慌,難免就會做錯事說錯話。
李泰急道:“三哥的意思是說大哥是被冤枉的嗎?可是一切的證據都指向大哥啊,這如何解釋?”
還如何解釋?
栽贓的唄!
在場的眾人,哪一位不是人精,如果之前他們隻是懷疑這一切都是李泰在暗中搗鬼,李泰此話一出,他們基本確定李泰就是罪魁禍首。
因為李泰一直在把髒水往李承乾身上潑,目的性一目了然,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
還不待李恪回答,長孫無忌搶先開口道:“請問魏王殿下有什麽證據指向太子?老臣要得是實實在在的證據,不是那些以訛傳訛捕風捉影的流言蜚語!”
長孫無忌不僅是李承乾的舅舅,更是李承乾的嶽父,二人的利益早已捆綁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現在有人想動他的奶酪,他豈會善罷甘休,聽之任之…
“這…”李泰當場被懟得說不出話來。
李泰理屈詞窮,惱羞成怒的望著長孫無忌,這一刻他對長孫無忌的恨已遠遠超過了李恪。
其實李泰和長孫無忌積怨已久,李泰對長孫無忌一直支持李承乾不支持自己深惡痛絕…
時常抱怨道,“李承乾是你的外甥,難道本王不是,同樣是你外甥,本王那點比李承乾差了,為什麽你支持李承乾不支持自己…”
王珪見李泰被長孫無忌懟得無話可說,立馬為其解圍道:“即便這件事與太子毫不相幹,單憑太子寵幸男寵、私交突厥人這兩條,就足以證明太子已不能勝任儲君之位了,還望陛下另選賢能,已安社稷!”
“太子之位關乎國本,豈能輕易廢除?”長孫無忌道。
“正是因為太子之位關乎社稷,才應該另選賢能…”王珪寸步不讓道。
在古代,立儲君是非常重大的決策之一,在儲君確立之後,皇帝想要廢除太子是很困難的。
比如,劉邦想廢除太子劉盈,可以說是煞費苦心,最終還是沒能成功,反倒是劉邦自己在戚夫人麵前顏麵盡失。
再比如,隋文帝起初將楊廣立為太子,但是後來,他又想廢除楊廣,立楊勇為太子。
但是,在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後,他不僅沒能讓楊勇成為太子,反倒是自己命不久矣。所以說,皇帝廢除現有太子,另立他人,簡直是難如登天。
很多人肯定會感到疑惑,儲君是由皇帝親自立的,既然它是由皇帝設立的,那麽,皇帝對太子就應該擁有絕對的權力,廢除太子應該很容易才對呀!
但是,為什麽想要廢除太子卻是困難重重呢?
第一點,繼承規則難以否定。
在立太子時,每一位皇帝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製度,如果想廢除太子,那就必須首先否認這一規則。如果你不否認這條規則,你就不能否認你親自立的太子。
劉邦之所以不能廢除劉盈,是因為它是按照“嫡長子製”的規定來執行的。如果劉邦不想劉盈成為太子,他就必須廢除“嫡長子製”的統治規則。
然而,這一規則已持續多年,想要否認並非易事,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的。既然連規則都無法否認,那麽,皇帝自然就沒有權力廢除太子了。
即使廢除了這些規則,也很麻煩,比如康熙皇帝廢除了胤礽,想要另立他人為太子,這讓大家覺得康熙皇帝不想按照“嫡長子製”來選擇太子,而是想按照“選賢製”來選拔皇子。
畢竟,在當時的清代,對於王位繼承的規則沒有明確的要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臣子們決定順著康熙的心意推薦了八王子胤祀。
但是,令大臣們意外的是,對於他們的意見,康熙皇帝卻大發雷霆,責怪他們想要結黨營私,眾大臣真的是不知如何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