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黨爭”就是貴族與寒門之爭。
“牛”指的是寒門舉子牛僧孺以及他身後的寒門子弟。
“李”指的是世家舉子李宗閔以及所代表的士族門閥子弟。
李黨所代表的士族門閥,主張經學正宗,認為那些進士出身的人都是浮誇放浪、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牛黨人多是沒有門第背景的寒門,他們都以進士入仕為目的,重文采,沒有傳統禮法約束,這是在武後當政之後培養的新興集團。
他們所背負的傳統包袱小,善用考官、門生與同年的關係緊密結合,求取政治上的利益。
而李黨受傳統家法影響,不利用進士身份而攀附主考官。
兩黨之人出生不同,政·治利益訴求不同,他們之間的鬥爭,自然在所難免。
牛、李兩派在朋黨之爭中,為排除異己,鬥的你死我活,使朝野內外一片烏煙瘴氣。最終,這場曠日持久的黨爭也成了唐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長孫無忌見褚遂良對寒門子弟不以為然,頗為無奈,畢竟現在的大唐是士族門閥的天下,寒門子弟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得依附他們,褚遂良看不起這些寒門子弟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長孫無忌不由得苦笑道:“也許是老夫杞人憂天了,但漢王李恪我們必須得重視,別忘了還有江南文士集團,要知道他們的力量可不弱,況且漢王還與江南的蕭家有親戚關係,他們有合作的基礎…”
“但下官看漢王並無奪嫡之心啊,即便陛下下口諭讓他出任國子監祭酒之職,他也是毫不猶豫的推脫了!”褚遂良皺眉道。
“這才是此子的高明之處,他明知太子和魏王都會反對他,他那祭酒之位注定做不穩,便提早給推遲了,不僅保住了顏麵,還成功給陛下樹立了一個識大體,知進退的形象,更能讓陛下對他產生愧疚之心…”長孫無忌沉聲。
褚遂良如遭雷擊,“漢王思慮真會如此深遠?“
“漢王看似大大咧咧,其實城府極深,老夫始終看不透他,也不敢百分之百確定…”長孫無忌蹙眉道。
“那司空準備如何應對?”褚遂良道。
“這也是老夫今夜讓登善來府的目的…”長孫無忌坦然道。
“司空有何吩咐,直言便是!”褚遂良拱手道。
“老夫想讓登善委屈一下自己,假意投靠漢王,從而近距離的觀察漢王的一舉一動…”長孫無忌說完便望向褚遂良。
褚遂良稍作沉吟便點頭同意了。
……
長安大雪紛飛,西域更是寒風刺骨。
自從侯君集被召回長安降罪後,郭孝恪便在李績的推薦下出任涼州刺史。
郭孝恪,本名郭敬,許州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
早年參加瓦崗起義,跟隨徐世勣把守黎陽。
後歸降大唐,戰功累積拜上柱國,入為左驍衛將軍。
此人雖然武攻不錯,但對文治一竅不通,來到西域後,不思如何安撫民眾,治理地位,而是一味的對百姓高壓剝削,為了升官發財更是東征西討,把整個西域搞得是烏煙瘴氣,人心惶惶,西域的百姓對其也是敢怒不敢言。
冬日黎明前的西域滴水成冰,寒風在臉上刮過猶如剔骨的尖刀劃了一刀一般割裂般的疼痛,卻降不掉郭孝恪心中沸騰血液的溫度!
兩千輕騎趁著黎明前的黑暗突襲被突厥鐵騎占領的伊州,大獲全勝!
看著麵前在睡夢之中毫無準備便被割下頭顱的突厥兵卒,再看看身後受他將令雲集而至的各部族聯軍,郭孝恪覺得躊躇滿誌,西域盡在掌握!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西域諸部難以馴服,最後還不是得依靠鐵血精兵驅策著戰馬用手裏的橫刀解決問題?
唯有赫赫武功,方能震懾諸部,睥睨屑小!
“報!”
一匹探馬在遠處疾馳而來,到得近前,馬上的斥從馬背上一躍而起,就地一個幹淨利落的翻滾卸掉了前衝之勢,單膝跪地抱拳道:“稟告大帥,昨日焉耆王龍突騎支叛歸西突厥,扣押了大唐使節以及數百大唐商賈!而龜茲緊隨其後,以叛歸西突厥!”
郭孝恪微微一愣。
身後雲集而至的各部族兵將都齊齊驚呼一聲,然後小聲議論。
焉耆、龜茲在西域三十國當中勢力強悍,一向與烏孫、樓蘭等國作為西域諸國的領袖存在,影響力非常大。
焉耆、龜茲叛歸西突厥,這必將導致已然動蕩的西域形勢愈加嚴峻,不知有多少心懷鬼胎的部族暗中想要投靠過去。
可是聽到這個消息,郭孝恪反而雙目湛亮,興奮得滿臉通紅!
緊緊一捏拳頭,郭孝恪在馬背上振臂大呼:“諸君,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了!區區一支侵襲伊州的突厥騎兵算得了什麽?
焉耆、龜茲才是真正的功勳!請隨我一同前往焉耆,將那龍突騎支斬落馬下,將焉耆剿滅,再掃平龜茲,吾等就能立下不世之功勳,封侯拜將升官晉爵,豈不快哉?”
內附於大唐的鐵勒等部兵將被郭孝恪這一番激情宣言刺激得一個個都跟打雞血一般,在馬背上嗷嗷叫著揮舞著兵刃,誓要攻破焉耆、龜茲,建功立業,封侯拜將!
郭孝恪見到人心可用,決定趁熱打鐵,一麵集合部隊急行軍前往龜茲國都延城,一麵令各個部族派人回去調集兵將,準備攻打焉耆國的南國門——鐵門關。
當夜,郭孝恪率領大軍從伊州折而向東,連夜突襲龜茲國。
龜茲國,國都名為延城,當地人稱之為伊邏盧城。
周圍五六裏,其城三重,王宮壯麗,煥若神居,外城可與長安的城牆媲美。
城外群山巍峨,赤黛相間,多產銅鐵之礦。隨著中原冶鐵技術的侉入,龜茲的冶鐵規模和產品質量都已達到相當水平。
“龜茲北二百裏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冶此山鐵,恒充三十六國用。”
東漢時,班超定西域,在這裏設置西域都護府,屯戍開渠,農業興盛,經濟發展。這一時期的“漢人渠”遺跡,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等烽燧遺址,正是漢兵屯墾、抵禦匈奴的佐證。
“牛”指的是寒門舉子牛僧孺以及他身後的寒門子弟。
“李”指的是世家舉子李宗閔以及所代表的士族門閥子弟。
李黨所代表的士族門閥,主張經學正宗,認為那些進士出身的人都是浮誇放浪、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牛黨人多是沒有門第背景的寒門,他們都以進士入仕為目的,重文采,沒有傳統禮法約束,這是在武後當政之後培養的新興集團。
他們所背負的傳統包袱小,善用考官、門生與同年的關係緊密結合,求取政治上的利益。
而李黨受傳統家法影響,不利用進士身份而攀附主考官。
兩黨之人出生不同,政·治利益訴求不同,他們之間的鬥爭,自然在所難免。
牛、李兩派在朋黨之爭中,為排除異己,鬥的你死我活,使朝野內外一片烏煙瘴氣。最終,這場曠日持久的黨爭也成了唐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長孫無忌見褚遂良對寒門子弟不以為然,頗為無奈,畢竟現在的大唐是士族門閥的天下,寒門子弟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得依附他們,褚遂良看不起這些寒門子弟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長孫無忌不由得苦笑道:“也許是老夫杞人憂天了,但漢王李恪我們必須得重視,別忘了還有江南文士集團,要知道他們的力量可不弱,況且漢王還與江南的蕭家有親戚關係,他們有合作的基礎…”
“但下官看漢王並無奪嫡之心啊,即便陛下下口諭讓他出任國子監祭酒之職,他也是毫不猶豫的推脫了!”褚遂良皺眉道。
“這才是此子的高明之處,他明知太子和魏王都會反對他,他那祭酒之位注定做不穩,便提早給推遲了,不僅保住了顏麵,還成功給陛下樹立了一個識大體,知進退的形象,更能讓陛下對他產生愧疚之心…”長孫無忌沉聲。
褚遂良如遭雷擊,“漢王思慮真會如此深遠?“
“漢王看似大大咧咧,其實城府極深,老夫始終看不透他,也不敢百分之百確定…”長孫無忌蹙眉道。
“那司空準備如何應對?”褚遂良道。
“這也是老夫今夜讓登善來府的目的…”長孫無忌坦然道。
“司空有何吩咐,直言便是!”褚遂良拱手道。
“老夫想讓登善委屈一下自己,假意投靠漢王,從而近距離的觀察漢王的一舉一動…”長孫無忌說完便望向褚遂良。
褚遂良稍作沉吟便點頭同意了。
……
長安大雪紛飛,西域更是寒風刺骨。
自從侯君集被召回長安降罪後,郭孝恪便在李績的推薦下出任涼州刺史。
郭孝恪,本名郭敬,許州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
早年參加瓦崗起義,跟隨徐世勣把守黎陽。
後歸降大唐,戰功累積拜上柱國,入為左驍衛將軍。
此人雖然武攻不錯,但對文治一竅不通,來到西域後,不思如何安撫民眾,治理地位,而是一味的對百姓高壓剝削,為了升官發財更是東征西討,把整個西域搞得是烏煙瘴氣,人心惶惶,西域的百姓對其也是敢怒不敢言。
冬日黎明前的西域滴水成冰,寒風在臉上刮過猶如剔骨的尖刀劃了一刀一般割裂般的疼痛,卻降不掉郭孝恪心中沸騰血液的溫度!
兩千輕騎趁著黎明前的黑暗突襲被突厥鐵騎占領的伊州,大獲全勝!
看著麵前在睡夢之中毫無準備便被割下頭顱的突厥兵卒,再看看身後受他將令雲集而至的各部族聯軍,郭孝恪覺得躊躇滿誌,西域盡在掌握!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西域諸部難以馴服,最後還不是得依靠鐵血精兵驅策著戰馬用手裏的橫刀解決問題?
唯有赫赫武功,方能震懾諸部,睥睨屑小!
“報!”
一匹探馬在遠處疾馳而來,到得近前,馬上的斥從馬背上一躍而起,就地一個幹淨利落的翻滾卸掉了前衝之勢,單膝跪地抱拳道:“稟告大帥,昨日焉耆王龍突騎支叛歸西突厥,扣押了大唐使節以及數百大唐商賈!而龜茲緊隨其後,以叛歸西突厥!”
郭孝恪微微一愣。
身後雲集而至的各部族兵將都齊齊驚呼一聲,然後小聲議論。
焉耆、龜茲在西域三十國當中勢力強悍,一向與烏孫、樓蘭等國作為西域諸國的領袖存在,影響力非常大。
焉耆、龜茲叛歸西突厥,這必將導致已然動蕩的西域形勢愈加嚴峻,不知有多少心懷鬼胎的部族暗中想要投靠過去。
可是聽到這個消息,郭孝恪反而雙目湛亮,興奮得滿臉通紅!
緊緊一捏拳頭,郭孝恪在馬背上振臂大呼:“諸君,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了!區區一支侵襲伊州的突厥騎兵算得了什麽?
焉耆、龜茲才是真正的功勳!請隨我一同前往焉耆,將那龍突騎支斬落馬下,將焉耆剿滅,再掃平龜茲,吾等就能立下不世之功勳,封侯拜將升官晉爵,豈不快哉?”
內附於大唐的鐵勒等部兵將被郭孝恪這一番激情宣言刺激得一個個都跟打雞血一般,在馬背上嗷嗷叫著揮舞著兵刃,誓要攻破焉耆、龜茲,建功立業,封侯拜將!
郭孝恪見到人心可用,決定趁熱打鐵,一麵集合部隊急行軍前往龜茲國都延城,一麵令各個部族派人回去調集兵將,準備攻打焉耆國的南國門——鐵門關。
當夜,郭孝恪率領大軍從伊州折而向東,連夜突襲龜茲國。
龜茲國,國都名為延城,當地人稱之為伊邏盧城。
周圍五六裏,其城三重,王宮壯麗,煥若神居,外城可與長安的城牆媲美。
城外群山巍峨,赤黛相間,多產銅鐵之礦。隨著中原冶鐵技術的侉入,龜茲的冶鐵規模和產品質量都已達到相當水平。
“龜茲北二百裏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冶此山鐵,恒充三十六國用。”
東漢時,班超定西域,在這裏設置西域都護府,屯戍開渠,農業興盛,經濟發展。這一時期的“漢人渠”遺跡,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等烽燧遺址,正是漢兵屯墾、抵禦匈奴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