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內閣中書並雜吏佐使聽了吳遂仲命令,立時如穿花蝴蝶一般在那赴宴人群中遊走奔忙。
將各張填好的內閣任命狀遞交至各人手中。
還有各人的印信,新製官服,佩劍,都依著台灣的官員配置,一體下發。
因張偉早有規製,道是明朝官員常服上繡花鳥魚蟲,率獸食人,不成體統。
是以恢複唐製,官員常服止以顏色區別品級。
待到了此時,定製三品以上服朱紫、五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
又使官員並吏員皆佩劍,並按時考較劍術,略以恢複文人的武勇之氣。
待這些官服等雜物發放完畢,整個宮門廣場上已是鴉雀之聲可聞。
上千人默然不響,各人麵麵相覷,無有一人起身謝恩以表示接受任命。
張偉原欲令鄭?起身,卻見他微微搖頭,以示不可。
轉念一想,此時誰若站起身來,接受任命。
便是率領大家投降的第一人,別人也罷了,這個出頭鳥必然是名聲大壞,將來難以容身士林。
張偉微微苦笑,心知此事無法勉強鄭?,若是將他名聲弄的壞了,於已無益。
這中國人當真奇怪,明明大家都想投降,卻極是討厭在此場合做第一人。
待將來大家明明都降了,一提起某人,便道他是利欲熏心,第一個跳將出來屈膝,當真無恥。
鄭?此前雖然已為張偉辦事,不過是以唯持南京士民百姓的名義,此刻他來出頭,卻是極為不妥。
正在難堪之際,卻見有中年男子笑咪咪站起身來,竟當眾將原本著於身上的綾羅長袍脫去,換上放於身邊的綠色官服,將那烏紗官帽輕輕拂試一翻,戴於頭上。
又將佩劍、魚符佩帶穩妥,然後站到一邊的通路之上,就在那方磚上跪下,向著張偉舞蹈而拜,山呼:“大將軍萬歲!”張偉大喜,急步上前,將那人扶起,向他微笑道:“公當真是良人!”攜著他手,將他帶到自已座位之前,問道:“敢問先生姓名,曾居何職?”那人洋洋得意,一張臉笑的皺將起來,那一隻罕見的鷹勾鼻子卻越發的挺直。
正在顧盼自雄,完全不顧場中各人向他怒目而視。
待聽到張偉問他姓名,忙躬身答道:“下官馬士英,天啟元年進士及第。
崇禎三年任南京戶部主事,去年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宣府巡撫。
偶因小過,便遭戍罰,現寓居南京,並無官職。”
張偉臉上頓時霍然變色,冷眼向那馬士英渾身上下一陣打量,心中暗想:“果然生的好一副奸臣樣!就是這家夥,勾結阮大铖敗壞朝政,排擠史可法出朝。
與左良玉大打內戰,完全不顧長江防務。
到最後弄的天下紛亂,清兵迅即過江,覆滅南明。
此人,當真是明末奸臣之首,可惡之極!”那馬士英被他一瞪,已覺一股殺氣將自已籠罩,見張偉目露凶光,上下打量自已。
臉色已是越來越陰沉可怖,眼見嘴角一努,便要將自已拖下去處斬。
他隻覺害怕之極,卻又覺得渾身癱軟,就是想呼救亦是發不出聲來。
他心中隻是納悶,自已與這位大將軍隻是初會,卻不知道好好的為什麽就觸怒於他,惹來這殺身之禍。
此時在張偉身邊的吳遂仲亦是發覺情形不對,他腦中略轉,卻是想不起來這馬士英為何事得罪過張偉。
隻是當此之時,無論什麽深仇大恨,卻沒有這大業來的更加重要。
將心一橫,幾步奔到張偉身邊,向他長身一躬,笑道:“恭喜大將軍,今日收得這些良臣輔佐,將來大業可成矣!”他原本就是醫官,最懂得保養之道,是以四十餘歲年紀,雖忙的臉容憔悴,到是中氣十足,又特意加大了聲音在張偉耳邊大吼,一時間張偉耳朵之內嗡嗡做響。
頓時驚醒過來,惡狠狠瞪了吳遂仲一眼,卻將眼中殺氣一收,展顏一笑,向著馬士英道:“適才想起一事,竟失態了。”
那馬士英兩腳一軟,一陣涼風吹來,已覺前心後背都已濕透。
張偉心中卻又有了決斷,因問道:“馬老先生,適才是以何官職委你?”“回大將軍,委臣下以戶部主事一職。”
張偉吃了一驚,心道:“讓你做戶部主事,你不出半年準得被哢嚓掉!”向他微微一笑,那馬士英又打了一個寒戰,不知道張偉又是何意。
卻聽得張偉言道:“你原本已是做到巡撫,戶部主事太過委屈。
理藩部還缺一侍郎,你便到理藩院做侍郎去。”
在他肩頭上略拍一拍,笑道:“好生去做,將來能做到內閣大臣,也未可知。”
見那馬士英大喜過望,骨頭都輕了三兩。
張偉微微一笑,心知以這種奸滑之人做外交大臣,將來那些洋鬼子和倭人都有得頭痛,到也是人盡其材。
這馬士英第一個跳將出來,其餘一些被剝職閑住,或是原本位卑職微的小官兒們也紛紛當場易袍換服,佩劍魚符,將漢官的全套官服穿將起來。
這些人一動,那些還顧忌麵子,或是心有不甘的大儒顯官,一個個雖是無奈,卻也隻好將官服印信收起,雖是不換,卻也算是接受了官職。
張偉心中滿意之極,這種場合原本便是危險的很,一夫倡命,萬人響應。
若真是有人不顧死活,跳將出來反對,然後一頭碰起,以示抗議。
那麽其餘的那些清正大臣,則必然會抗命不受。
待那些各級小臣散去,便由內閣總理大臣吳遂仲召集,至宮城內左掖門召開內閣會議。
由吳遂仲任總理大臣,何斌任戶部尚書協理大臣、鄭?任禮部尚書、袁雲峰為工部尚書、張慎言為刑部尚書、黃尊素為兵部尚書。
此六部尚書皆領內閣協理大臣銜,其餘理藩、稅務、靖安各部皆是新部,為了怕這些原明大臣有所抵觸,是以新部尚書並不掛銜協理,加入內閣。
此番張偉設定官製,原本是要大改,又或是依足台灣規矩而行。
卻被陳永華勸住。
此時人心未定,大改官製極易引人反感。
是以除了添加幾個部院,又將負責督察官吏的都察院地位撥高,使之不受任合人的節製,與內閣並列,已經是現階段最轟動的改革。
這些儒生原本興頭的很,以為都察院仍是言官組織,或是地方巡按掛名禦史,行巡查之實。
卻又發現張偉幹脆取消都察院的建言職權,改為專門督察官員行止,是否貪墨,是否瀆職;至於原本的勸諫之權,卻歸於各科的給事中。
其實在明朝之前,一向是監察與建言分開,明太明使台諫合一,表麵是增大了言官的職權,卻使是監察百官的職權流於虛設,言官們風聞奏事,地方上由掛名的巡按巡行,又因職權合一,無人督察。
再有受製內閣,都察院形同虛設,言官們隻是朝中大員攻訐政敵的工具罷了。
“諸位宰相請坐!”因見各人詫異,吳遂仲先在左掖門城上的閣中坐下,他身為首輔,自然是坐於正中,便是張偉雖然與會,亦隻是坐於吳遂仲對麵,並不能與他並肩而坐。
以明製而言,各大學士雖然有丞相之權,卻不可有丞相之名。
明太祖有命,後世子孫不得複設丞相,凡有敢進言設相者,族誅。
是以明朝內閣發展到巔峰之際,內閣首輔手操百官任免之權,有票擬封駁權。
尊重大學士的皇帝口稱先生而不呼其名,其地位尊崇顯要,卻也是不能稱相。
此時吳遂仲公然稱其餘內閣大臣為相,卻也難怪他們詫異。
“大將軍有命,凡內閣大臣皆視同宰相,許臣下以宰相之名相稱,亦應以國家重臣,助君上協理陰陽,都管百官,不可以畫諾食碌,凡事秉承上意的伴食大學士自詡。
國家設相,其意在於匡扶君主,協理天下,而不是天子家奴。”
他這番話說的更加大膽直接,袁雲峰到也罷了,其餘舊明大臣皆是臉上變色。
轉回頭看張偉臉色,卻見他微微點頭,顯是對吳遂仲的這番話極是讚同。
吳遂仲卻不理會各人神色,又道:“內閣會議每月舉行三次。
會商軍國大事,內閣會議決斷出來,雖大將軍不能更改。
若是大將軍不同意內閣會議結果,可退回令內閣重議,若內閣堅持原議,則要麽大將軍亦加首肯,要麽則內閣全體辭職。
此時一切尚在草創之中,內閣暫於此處會議,待將來擇一宮殿,專由內閣會議之用。
再有,內閣會議時大將軍可來旁聽,但不能發一言,若是大將軍擾亂內閣會議,則要麽內閣請大將軍請出,要麽休會。”
他此刻雖是大將軍長,大將軍短,但各人都知道張偉必然登基為帝。
這一切舉措,想來就是張偉當了皇帝,亦是不得更改。
這張慎言等人都是明朝大臣,自然知道明朝內閣運作情形。
雖然皇帝表麵上尊重閣臣,隻稱先生而不呼其名,但內閣不過是仰承皇帝鼻息,奉旨行事罷了。
若是遇到那些剛愎自用的皇帝,內閣更是形同虛設,比之唐宋的相權之重,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此時聽了吳遂仲所言的這些條程,比之唐宋之際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各人都是飽學大儒,如何不知道相權遏製君權,對天下事大有好處。
隻是明朝皇權漸重,各人也都是習慣了皇帝獨大,臣子為奴,此時聽了這些,竟覺得匪夷所思。
張慎言原本對張偉大有惡感,覺得此人已大受帝恩,位極人臣,卻是不忠不義,起兵反明。
此時聽了這些官製舉措,對張偉已是大大改觀。
因點頭讚道:“若是人臣皆能發揮其能,皇帝居中而導,而非事事掣肘,則天下事可為。”
鄭?卻疑道:“此時大將軍草創製度,想必當為後世子孫萬世之法。
大將軍英明睿智,殺伐決斷,到不懼有權臣亂政。
若是後世有曹操、李林甫那樣的亂臣奸相,該當如何?”吳遂仲微微一笑,向著陳永華笑道:“複甫兄,這便是你的事了。”
張偉原本欲命陳永華為兵部尚書,助他指揮漢軍,陳永華卻道:“兵部以文官主事,隻是管理將軍品秩、糧草調度、餉銀、軍械下發、製造,並不能直接指揮軍隊做戰。
若是此時以為我有些才幹,以兵部幹涉漢軍做戰,隻怕是開了文官直接指揮軍隊的惡例,明朝殷鑒不遠,大將軍當慎思之。
待將來成立參軍會議,以漢軍參軍研究決定做戰方略,報呈大將軍決斷,文官主行政,武官主做戰。
文官不幹涉軍務,武官卻也不能掌握糧餉,以免尾大不掉,擁兵自重,這才是國家常法。”
他說的甚是有理,張偉無奈,因想起都察院職權甚重,交給高傑這樣的小人卻不能放心,隻得以都察院院判一職任命,陳永華無法推脫,也隻得應了。
因都察院負責監查百官,不受內閣管理。
由其監察之職甚重,可以參加內閣會議,但亦不得發言,隻是監督內閣諸臣是否違法亂紀罷了。
陳永華因記起內閣中他不得說話,向吳遂仲瞪了一眼,又向其餘閣臣點頭致意,扭頭一點,卻見幾名青衣官員,正坐在閣臣下首奮筆疾書。
吳遂仲會意,便向各人解釋道:“史筆如勾,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這幾個,一些是專門記錄大將軍行止,以為後世子孫法的史官;一些則是都察院派來的書記官,專記各位的言行,以備查閱。
上至內閣,下到九品小吏,都察院都可派人記錄查看,隨時捕拿。
至於權臣奸相,自然無可遁跡。
況且,無論賢愚於否,內閣首輔任期隻得四年,若是得到信任,可令臣下議其任期政績,上佳者可連任一界。
任滿後,不得再行連任。
若是都察院查其有劣跡,雖百官推舉,大將軍任命,亦不得連任。
如此,雖曹操再生,亦是無法專權矣。”
這些中央官製並內閣權力的改革,都是張偉苦心孤詣,與身邊諸文人及軍機諸人商討所定。
雖然尚是草創,有疏漏及不足處,卻在學習唐朝省台寺製度的同時,加以改良,不但避免了權臣專政,亦是避免了皇權與相權的衝突。
於此同時,那些舊的翰林院、大理寺、國子監等機構卻也未曾裁撤。
此時為了大局穩定,多安排一些從地方上招過來的官吏,也隻得在財政上賠上一些。
待大局穩定,政通人物,方是裁撤冗官冗員之時。
將各張填好的內閣任命狀遞交至各人手中。
還有各人的印信,新製官服,佩劍,都依著台灣的官員配置,一體下發。
因張偉早有規製,道是明朝官員常服上繡花鳥魚蟲,率獸食人,不成體統。
是以恢複唐製,官員常服止以顏色區別品級。
待到了此時,定製三品以上服朱紫、五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
又使官員並吏員皆佩劍,並按時考較劍術,略以恢複文人的武勇之氣。
待這些官服等雜物發放完畢,整個宮門廣場上已是鴉雀之聲可聞。
上千人默然不響,各人麵麵相覷,無有一人起身謝恩以表示接受任命。
張偉原欲令鄭?起身,卻見他微微搖頭,以示不可。
轉念一想,此時誰若站起身來,接受任命。
便是率領大家投降的第一人,別人也罷了,這個出頭鳥必然是名聲大壞,將來難以容身士林。
張偉微微苦笑,心知此事無法勉強鄭?,若是將他名聲弄的壞了,於已無益。
這中國人當真奇怪,明明大家都想投降,卻極是討厭在此場合做第一人。
待將來大家明明都降了,一提起某人,便道他是利欲熏心,第一個跳將出來屈膝,當真無恥。
鄭?此前雖然已為張偉辦事,不過是以唯持南京士民百姓的名義,此刻他來出頭,卻是極為不妥。
正在難堪之際,卻見有中年男子笑咪咪站起身來,竟當眾將原本著於身上的綾羅長袍脫去,換上放於身邊的綠色官服,將那烏紗官帽輕輕拂試一翻,戴於頭上。
又將佩劍、魚符佩帶穩妥,然後站到一邊的通路之上,就在那方磚上跪下,向著張偉舞蹈而拜,山呼:“大將軍萬歲!”張偉大喜,急步上前,將那人扶起,向他微笑道:“公當真是良人!”攜著他手,將他帶到自已座位之前,問道:“敢問先生姓名,曾居何職?”那人洋洋得意,一張臉笑的皺將起來,那一隻罕見的鷹勾鼻子卻越發的挺直。
正在顧盼自雄,完全不顧場中各人向他怒目而視。
待聽到張偉問他姓名,忙躬身答道:“下官馬士英,天啟元年進士及第。
崇禎三年任南京戶部主事,去年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宣府巡撫。
偶因小過,便遭戍罰,現寓居南京,並無官職。”
張偉臉上頓時霍然變色,冷眼向那馬士英渾身上下一陣打量,心中暗想:“果然生的好一副奸臣樣!就是這家夥,勾結阮大铖敗壞朝政,排擠史可法出朝。
與左良玉大打內戰,完全不顧長江防務。
到最後弄的天下紛亂,清兵迅即過江,覆滅南明。
此人,當真是明末奸臣之首,可惡之極!”那馬士英被他一瞪,已覺一股殺氣將自已籠罩,見張偉目露凶光,上下打量自已。
臉色已是越來越陰沉可怖,眼見嘴角一努,便要將自已拖下去處斬。
他隻覺害怕之極,卻又覺得渾身癱軟,就是想呼救亦是發不出聲來。
他心中隻是納悶,自已與這位大將軍隻是初會,卻不知道好好的為什麽就觸怒於他,惹來這殺身之禍。
此時在張偉身邊的吳遂仲亦是發覺情形不對,他腦中略轉,卻是想不起來這馬士英為何事得罪過張偉。
隻是當此之時,無論什麽深仇大恨,卻沒有這大業來的更加重要。
將心一橫,幾步奔到張偉身邊,向他長身一躬,笑道:“恭喜大將軍,今日收得這些良臣輔佐,將來大業可成矣!”他原本就是醫官,最懂得保養之道,是以四十餘歲年紀,雖忙的臉容憔悴,到是中氣十足,又特意加大了聲音在張偉耳邊大吼,一時間張偉耳朵之內嗡嗡做響。
頓時驚醒過來,惡狠狠瞪了吳遂仲一眼,卻將眼中殺氣一收,展顏一笑,向著馬士英道:“適才想起一事,竟失態了。”
那馬士英兩腳一軟,一陣涼風吹來,已覺前心後背都已濕透。
張偉心中卻又有了決斷,因問道:“馬老先生,適才是以何官職委你?”“回大將軍,委臣下以戶部主事一職。”
張偉吃了一驚,心道:“讓你做戶部主事,你不出半年準得被哢嚓掉!”向他微微一笑,那馬士英又打了一個寒戰,不知道張偉又是何意。
卻聽得張偉言道:“你原本已是做到巡撫,戶部主事太過委屈。
理藩部還缺一侍郎,你便到理藩院做侍郎去。”
在他肩頭上略拍一拍,笑道:“好生去做,將來能做到內閣大臣,也未可知。”
見那馬士英大喜過望,骨頭都輕了三兩。
張偉微微一笑,心知以這種奸滑之人做外交大臣,將來那些洋鬼子和倭人都有得頭痛,到也是人盡其材。
這馬士英第一個跳將出來,其餘一些被剝職閑住,或是原本位卑職微的小官兒們也紛紛當場易袍換服,佩劍魚符,將漢官的全套官服穿將起來。
這些人一動,那些還顧忌麵子,或是心有不甘的大儒顯官,一個個雖是無奈,卻也隻好將官服印信收起,雖是不換,卻也算是接受了官職。
張偉心中滿意之極,這種場合原本便是危險的很,一夫倡命,萬人響應。
若真是有人不顧死活,跳將出來反對,然後一頭碰起,以示抗議。
那麽其餘的那些清正大臣,則必然會抗命不受。
待那些各級小臣散去,便由內閣總理大臣吳遂仲召集,至宮城內左掖門召開內閣會議。
由吳遂仲任總理大臣,何斌任戶部尚書協理大臣、鄭?任禮部尚書、袁雲峰為工部尚書、張慎言為刑部尚書、黃尊素為兵部尚書。
此六部尚書皆領內閣協理大臣銜,其餘理藩、稅務、靖安各部皆是新部,為了怕這些原明大臣有所抵觸,是以新部尚書並不掛銜協理,加入內閣。
此番張偉設定官製,原本是要大改,又或是依足台灣規矩而行。
卻被陳永華勸住。
此時人心未定,大改官製極易引人反感。
是以除了添加幾個部院,又將負責督察官吏的都察院地位撥高,使之不受任合人的節製,與內閣並列,已經是現階段最轟動的改革。
這些儒生原本興頭的很,以為都察院仍是言官組織,或是地方巡按掛名禦史,行巡查之實。
卻又發現張偉幹脆取消都察院的建言職權,改為專門督察官員行止,是否貪墨,是否瀆職;至於原本的勸諫之權,卻歸於各科的給事中。
其實在明朝之前,一向是監察與建言分開,明太明使台諫合一,表麵是增大了言官的職權,卻使是監察百官的職權流於虛設,言官們風聞奏事,地方上由掛名的巡按巡行,又因職權合一,無人督察。
再有受製內閣,都察院形同虛設,言官們隻是朝中大員攻訐政敵的工具罷了。
“諸位宰相請坐!”因見各人詫異,吳遂仲先在左掖門城上的閣中坐下,他身為首輔,自然是坐於正中,便是張偉雖然與會,亦隻是坐於吳遂仲對麵,並不能與他並肩而坐。
以明製而言,各大學士雖然有丞相之權,卻不可有丞相之名。
明太祖有命,後世子孫不得複設丞相,凡有敢進言設相者,族誅。
是以明朝內閣發展到巔峰之際,內閣首輔手操百官任免之權,有票擬封駁權。
尊重大學士的皇帝口稱先生而不呼其名,其地位尊崇顯要,卻也是不能稱相。
此時吳遂仲公然稱其餘內閣大臣為相,卻也難怪他們詫異。
“大將軍有命,凡內閣大臣皆視同宰相,許臣下以宰相之名相稱,亦應以國家重臣,助君上協理陰陽,都管百官,不可以畫諾食碌,凡事秉承上意的伴食大學士自詡。
國家設相,其意在於匡扶君主,協理天下,而不是天子家奴。”
他這番話說的更加大膽直接,袁雲峰到也罷了,其餘舊明大臣皆是臉上變色。
轉回頭看張偉臉色,卻見他微微點頭,顯是對吳遂仲的這番話極是讚同。
吳遂仲卻不理會各人神色,又道:“內閣會議每月舉行三次。
會商軍國大事,內閣會議決斷出來,雖大將軍不能更改。
若是大將軍不同意內閣會議結果,可退回令內閣重議,若內閣堅持原議,則要麽大將軍亦加首肯,要麽則內閣全體辭職。
此時一切尚在草創之中,內閣暫於此處會議,待將來擇一宮殿,專由內閣會議之用。
再有,內閣會議時大將軍可來旁聽,但不能發一言,若是大將軍擾亂內閣會議,則要麽內閣請大將軍請出,要麽休會。”
他此刻雖是大將軍長,大將軍短,但各人都知道張偉必然登基為帝。
這一切舉措,想來就是張偉當了皇帝,亦是不得更改。
這張慎言等人都是明朝大臣,自然知道明朝內閣運作情形。
雖然皇帝表麵上尊重閣臣,隻稱先生而不呼其名,但內閣不過是仰承皇帝鼻息,奉旨行事罷了。
若是遇到那些剛愎自用的皇帝,內閣更是形同虛設,比之唐宋的相權之重,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此時聽了吳遂仲所言的這些條程,比之唐宋之際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各人都是飽學大儒,如何不知道相權遏製君權,對天下事大有好處。
隻是明朝皇權漸重,各人也都是習慣了皇帝獨大,臣子為奴,此時聽了這些,竟覺得匪夷所思。
張慎言原本對張偉大有惡感,覺得此人已大受帝恩,位極人臣,卻是不忠不義,起兵反明。
此時聽了這些官製舉措,對張偉已是大大改觀。
因點頭讚道:“若是人臣皆能發揮其能,皇帝居中而導,而非事事掣肘,則天下事可為。”
鄭?卻疑道:“此時大將軍草創製度,想必當為後世子孫萬世之法。
大將軍英明睿智,殺伐決斷,到不懼有權臣亂政。
若是後世有曹操、李林甫那樣的亂臣奸相,該當如何?”吳遂仲微微一笑,向著陳永華笑道:“複甫兄,這便是你的事了。”
張偉原本欲命陳永華為兵部尚書,助他指揮漢軍,陳永華卻道:“兵部以文官主事,隻是管理將軍品秩、糧草調度、餉銀、軍械下發、製造,並不能直接指揮軍隊做戰。
若是此時以為我有些才幹,以兵部幹涉漢軍做戰,隻怕是開了文官直接指揮軍隊的惡例,明朝殷鑒不遠,大將軍當慎思之。
待將來成立參軍會議,以漢軍參軍研究決定做戰方略,報呈大將軍決斷,文官主行政,武官主做戰。
文官不幹涉軍務,武官卻也不能掌握糧餉,以免尾大不掉,擁兵自重,這才是國家常法。”
他說的甚是有理,張偉無奈,因想起都察院職權甚重,交給高傑這樣的小人卻不能放心,隻得以都察院院判一職任命,陳永華無法推脫,也隻得應了。
因都察院負責監查百官,不受內閣管理。
由其監察之職甚重,可以參加內閣會議,但亦不得發言,隻是監督內閣諸臣是否違法亂紀罷了。
陳永華因記起內閣中他不得說話,向吳遂仲瞪了一眼,又向其餘閣臣點頭致意,扭頭一點,卻見幾名青衣官員,正坐在閣臣下首奮筆疾書。
吳遂仲會意,便向各人解釋道:“史筆如勾,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這幾個,一些是專門記錄大將軍行止,以為後世子孫法的史官;一些則是都察院派來的書記官,專記各位的言行,以備查閱。
上至內閣,下到九品小吏,都察院都可派人記錄查看,隨時捕拿。
至於權臣奸相,自然無可遁跡。
況且,無論賢愚於否,內閣首輔任期隻得四年,若是得到信任,可令臣下議其任期政績,上佳者可連任一界。
任滿後,不得再行連任。
若是都察院查其有劣跡,雖百官推舉,大將軍任命,亦不得連任。
如此,雖曹操再生,亦是無法專權矣。”
這些中央官製並內閣權力的改革,都是張偉苦心孤詣,與身邊諸文人及軍機諸人商討所定。
雖然尚是草創,有疏漏及不足處,卻在學習唐朝省台寺製度的同時,加以改良,不但避免了權臣專政,亦是避免了皇權與相權的衝突。
於此同時,那些舊的翰林院、大理寺、國子監等機構卻也未曾裁撤。
此時為了大局穩定,多安排一些從地方上招過來的官吏,也隻得在財政上賠上一些。
待大局穩定,政通人物,方是裁撤冗官冗員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