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的機動性一直都是非常重要,天漢國的軍隊機動性比奧斯王國快得多。
畢竟有運兵車,在沒有鐵路的情況下,支援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相比鐵路局限性也更小。
天漢國援軍的到來,讓駐守在城外的奧斯王國軍隊再也堅持不足,本來他們麵對步兵協同坦克作戰就已經夠艱難,又來了這麽一大股機械化步兵軍團,不想潰敗都不行。
戰爭不到一個月,奧斯王國就丟掉了兩座極為重要的城市,他們也是極為的不甘心。
幾十萬人的大軍還沒有跟天漢國軍正麵打消耗,甚至很多軍隊都沒有交鋒,就傳來軍令要求他們後撤。
不僅如此,他們就算後撤防守,也趕不上天漢國軍進攻的速度,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接連丟失城池。
但還有最後的希望,奧斯王國首都駐紮了近十萬軍隊,應該能夠抵擋一陣子。
天漢國軍由於打得太順,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一直深入奧斯王國腹地,隻要切斷他們的補給線。
這對天漢國軍來說是一場災難,坦克沒有油就發揮不出作用,被切斷補給線,很容易被圍殲。
奧斯王國的指揮官看出了這一點,隻好賭一把,讓那些距離過遠的軍隊襲擊天漢國裝甲集團軍的補給線。
天漢國軍也明白這個道理,全力擴大優勢,見補給線建立起來,同時還要粉碎奧斯王國軍隊的企圖。
雙方在平鮮展開了交鋒,天漢國投入了兩個機械化步兵旅,而奧斯王國則投入了4個輕步兵軍團,兵力是天漢國的7倍。
即使兵力遠多於天漢國軍,奧斯王國這次奉命攻打的將領,還是沒有絕對的把握殲滅對方。
但擊潰天漢國軍兩個機械化步兵旅,他還是很有信心,然後在控製住這處通道,就可以切斷天漢國軍的補給線。
當然,切斷的時間可能不是長,可也能夠給天漢國軍造成很大的危機。
“打倒天漢國帝國主義!”
隨著前線一名軍官的話音落下,無數的士兵響應起來,緊握著槍,向天漢國軍兩個機械化步兵旅的駐地殺了過去。
集團衝鋒確實很震撼,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有時還能夠發揮出奇效。
但想要靠這個突破天漢國軍兩個旅所組成的防線並不容易,還非常的困難。
平鮮是天漢國軍一條重要的補給線,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資從這裏通過,因此駐紮在這裏的兩個旅手頭也是物資充足。
彈藥糧草都很充足,在麵對一大股敵軍來襲時,他們的子彈就像是不要錢一樣噴射出去。
形成了數道密集的火力網,收割著奧斯王國士兵的生命,他們想要突破這些火力網,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這個代價是多少還尚未得知,但這次指揮進攻的奧斯王國指揮官,認為自己的部隊能夠承受住。
畢竟他們的兵力是天漢國軍的7倍,在這樣的優勢下還打不下這處中轉站,他都可以槍斃自己了。
然而幾次嚐試進攻,都被天漢國兩個旅也擊退,他們的兵力雖然遠低於來襲奧斯王國軍隊,但他們身處的中轉站經過簡單修建,建造不少的碉堡。
各個碉堡把守著必經之路,前方又是一片平原,想要衝進來,必須麵對這些碉堡,隻需要架上數挺重機槍,就可以將來犯的敵軍打退。
想要攻下碉堡,隻能拿出重火力武器,將碉堡直接炸毀。
奧斯王國目前可沒有什麽重火力武器,他們軍隊裝備的火炮還很落後,射程非常的短,威力又不大。
想要靠火炮將一座碉堡摧毀,至少也要經過一輪轟炸,這段時間足夠駐紮在平鮮的炮兵營反擊。
接連不斷的巨響從駐紮在平鮮的炮兵營響起,一枚枚炮彈從空中飛了過來,將奧斯王國為數不多的炮兵部隊給重創。
遭受這樣的嚴重的損失,他們不敢在隨意開炮,免得又被定位。
不過有炮兵不用,奧斯王國軍隊還沒有膽小到這種地步,時不時來一次火炮支援,然後迅速轉移位置。
這種方式的確能夠減少損失,但對天漢國軍造成的損失非常有限。
久攻不下,奧斯王國的指揮官隻好派出敢死隊,企圖將炸藥包扔進天漢國的碉堡裏麵,摧毀有碉堡所建立的防線。
當然,想要不被發現靠近碉堡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敢死隊需要視死如歸的勇氣。
這樣的士兵在奧斯王國軍隊中不是很多,但以前更少,這次還是通過改革,才招到了一些。
派出敢死隊隻是一方麵,同時奧斯王國軍隊也在拚命挖戰壕,用這樣的方式慢慢靠近。
本來他們不打算用這種速度最慢的進攻方式,可天漢國軍的防線太牢固,集團衝鋒損失非常大。
就算最後能夠攻下平鮮,他們恐怕也剩不了多少可戰之兵,要知他們的目的是切斷天漢國軍的補給線,占領平鮮時間越長就越有利。
經過數個小時的挖掘,奧斯王國的戰壕終於來到了天漢國軍碉堡的邊緣,距離不過十幾米。
再往前一點,碉堡裏麵的天漢士兵就能看到他們,他們也付出了不小的傷亡。
現在該敢死隊上場,他們個個身懷著炸藥包,如果給他們一個機會,就能夠讓敵人付出慘痛的代價。
槍聲和火炮聲再次響起,為了掩護敢死隊,奧斯王國的炮兵部隊甚至不惜暴露自身的位置。
他們為此遭到了天漢國炮兵營的鎖定,雙方交鋒這麽久,炮兵營也有些不耐煩。
找到位置之後,二話不說,直接開始轟炸。
這次奧斯王國的炮兵部隊沒有之前的好運氣,撤退的時間晚了一步,炮兵們隻看到一枚枚炮彈向自己飛了過來,卻沒有任何可以躲避的地方。
數聲爆炸響起,奧斯王國的炮兵陣地被炸開花,炮彈爆炸時的衝擊波還有彈片,把他們全部都給殺死,如此近了範圍,沒有任何一個人逃出去。
這一輪轟炸,也代表來襲的奧斯王國軍隊失去了自己最後一支炮兵部隊。
畢竟有運兵車,在沒有鐵路的情況下,支援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相比鐵路局限性也更小。
天漢國援軍的到來,讓駐守在城外的奧斯王國軍隊再也堅持不足,本來他們麵對步兵協同坦克作戰就已經夠艱難,又來了這麽一大股機械化步兵軍團,不想潰敗都不行。
戰爭不到一個月,奧斯王國就丟掉了兩座極為重要的城市,他們也是極為的不甘心。
幾十萬人的大軍還沒有跟天漢國軍正麵打消耗,甚至很多軍隊都沒有交鋒,就傳來軍令要求他們後撤。
不僅如此,他們就算後撤防守,也趕不上天漢國軍進攻的速度,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接連丟失城池。
但還有最後的希望,奧斯王國首都駐紮了近十萬軍隊,應該能夠抵擋一陣子。
天漢國軍由於打得太順,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一直深入奧斯王國腹地,隻要切斷他們的補給線。
這對天漢國軍來說是一場災難,坦克沒有油就發揮不出作用,被切斷補給線,很容易被圍殲。
奧斯王國的指揮官看出了這一點,隻好賭一把,讓那些距離過遠的軍隊襲擊天漢國裝甲集團軍的補給線。
天漢國軍也明白這個道理,全力擴大優勢,見補給線建立起來,同時還要粉碎奧斯王國軍隊的企圖。
雙方在平鮮展開了交鋒,天漢國投入了兩個機械化步兵旅,而奧斯王國則投入了4個輕步兵軍團,兵力是天漢國的7倍。
即使兵力遠多於天漢國軍,奧斯王國這次奉命攻打的將領,還是沒有絕對的把握殲滅對方。
但擊潰天漢國軍兩個機械化步兵旅,他還是很有信心,然後在控製住這處通道,就可以切斷天漢國軍的補給線。
當然,切斷的時間可能不是長,可也能夠給天漢國軍造成很大的危機。
“打倒天漢國帝國主義!”
隨著前線一名軍官的話音落下,無數的士兵響應起來,緊握著槍,向天漢國軍兩個機械化步兵旅的駐地殺了過去。
集團衝鋒確實很震撼,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有時還能夠發揮出奇效。
但想要靠這個突破天漢國軍兩個旅所組成的防線並不容易,還非常的困難。
平鮮是天漢國軍一條重要的補給線,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資從這裏通過,因此駐紮在這裏的兩個旅手頭也是物資充足。
彈藥糧草都很充足,在麵對一大股敵軍來襲時,他們的子彈就像是不要錢一樣噴射出去。
形成了數道密集的火力網,收割著奧斯王國士兵的生命,他們想要突破這些火力網,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這個代價是多少還尚未得知,但這次指揮進攻的奧斯王國指揮官,認為自己的部隊能夠承受住。
畢竟他們的兵力是天漢國軍的7倍,在這樣的優勢下還打不下這處中轉站,他都可以槍斃自己了。
然而幾次嚐試進攻,都被天漢國兩個旅也擊退,他們的兵力雖然遠低於來襲奧斯王國軍隊,但他們身處的中轉站經過簡單修建,建造不少的碉堡。
各個碉堡把守著必經之路,前方又是一片平原,想要衝進來,必須麵對這些碉堡,隻需要架上數挺重機槍,就可以將來犯的敵軍打退。
想要攻下碉堡,隻能拿出重火力武器,將碉堡直接炸毀。
奧斯王國目前可沒有什麽重火力武器,他們軍隊裝備的火炮還很落後,射程非常的短,威力又不大。
想要靠火炮將一座碉堡摧毀,至少也要經過一輪轟炸,這段時間足夠駐紮在平鮮的炮兵營反擊。
接連不斷的巨響從駐紮在平鮮的炮兵營響起,一枚枚炮彈從空中飛了過來,將奧斯王國為數不多的炮兵部隊給重創。
遭受這樣的嚴重的損失,他們不敢在隨意開炮,免得又被定位。
不過有炮兵不用,奧斯王國軍隊還沒有膽小到這種地步,時不時來一次火炮支援,然後迅速轉移位置。
這種方式的確能夠減少損失,但對天漢國軍造成的損失非常有限。
久攻不下,奧斯王國的指揮官隻好派出敢死隊,企圖將炸藥包扔進天漢國的碉堡裏麵,摧毀有碉堡所建立的防線。
當然,想要不被發現靠近碉堡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敢死隊需要視死如歸的勇氣。
這樣的士兵在奧斯王國軍隊中不是很多,但以前更少,這次還是通過改革,才招到了一些。
派出敢死隊隻是一方麵,同時奧斯王國軍隊也在拚命挖戰壕,用這樣的方式慢慢靠近。
本來他們不打算用這種速度最慢的進攻方式,可天漢國軍的防線太牢固,集團衝鋒損失非常大。
就算最後能夠攻下平鮮,他們恐怕也剩不了多少可戰之兵,要知他們的目的是切斷天漢國軍的補給線,占領平鮮時間越長就越有利。
經過數個小時的挖掘,奧斯王國的戰壕終於來到了天漢國軍碉堡的邊緣,距離不過十幾米。
再往前一點,碉堡裏麵的天漢士兵就能看到他們,他們也付出了不小的傷亡。
現在該敢死隊上場,他們個個身懷著炸藥包,如果給他們一個機會,就能夠讓敵人付出慘痛的代價。
槍聲和火炮聲再次響起,為了掩護敢死隊,奧斯王國的炮兵部隊甚至不惜暴露自身的位置。
他們為此遭到了天漢國炮兵營的鎖定,雙方交鋒這麽久,炮兵營也有些不耐煩。
找到位置之後,二話不說,直接開始轟炸。
這次奧斯王國的炮兵部隊沒有之前的好運氣,撤退的時間晚了一步,炮兵們隻看到一枚枚炮彈向自己飛了過來,卻沒有任何可以躲避的地方。
數聲爆炸響起,奧斯王國的炮兵陣地被炸開花,炮彈爆炸時的衝擊波還有彈片,把他們全部都給殺死,如此近了範圍,沒有任何一個人逃出去。
這一輪轟炸,也代表來襲的奧斯王國軍隊失去了自己最後一支炮兵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