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文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太後“閱兵”,和“勞軍”是連在一塊兒的。說到“勞軍”,標準的程序,當然是大人物深入營房,噓寒問暖,和普通士兵、基層軍官,握個手、聊個天,再參觀個陳列室,一起吃個食堂,以示體貼下情,“與子同袍”神馬的。
說實話,這些活計,真叫慈禧來幹,她未必不樂意,但關卓凡並沒有安排這個程序。原因有二:
第一,中國的政治文明,實在還沒有發達到這一步。真這麽幹,回鑾之後,必然“浮議四起”。“太後閱兵”,步子邁得已經夠大了,再大,就要扯著蛋了;
第二,這次天津之行,關卓凡定位軒軍官兵之於聖母皇太後,就是這麽一句話:“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倒不是關貝勒小氣,自個的女人必得藏著掖著,生怕給別人瞅一眼就吃虧了——他實在另有深意,暫且按下不表。
於是,聖母皇太後不入軍營,直接就上小站大校場閱兵了。
大校場規製恢弘,大約有後世的四個標準足球場那麽大。校場雖大,但閱兵台卻非常樸素,上麵也沒有陽蓬——這是關卓凡的要求,取一個“台上台下,寒暑雨雪共之”的意思。不過,這個台子,拿來“接待”聖母皇太後,就顯得簡陋了一點。
於是臨時在:閱兵台上加了一座大大的紮花彩坊——拿二十一世紀的眼光去看,自然不倫不類,但在禦姐眼裏。就悅目得多了。
彩坊上頭。又掛了一條大大的橫幅。基本和彩坊同寬。書友們大致想象得出這條東東幹什麽用的——如果是二十一世紀,自然要上書“熱烈歡迎聖母皇太後蒞臨指導”。可是,這是十九世紀中葉的中國,這行字,禦姐看了,必然覺得“怪怪的”;要不寫“軒軍全體將士恭祝聖母皇太後萬壽無疆”?呃,還是“怪怪的”。
幾個幕僚,眾說紛紜。最後,還是關卓凡自己定了案:“慈德動天,覃恩普沛;我武惟揚,無遠弗屆”。這十六個字,是從《尚書大禹謨》的“唯德動天,無遠弗屆”變化而來,而“我武惟揚”亦出自《尚書泰誓》。幾個幕僚交口大讚:意思極好,又扣得“太後閱兵”極為紮實,還有極堂皇的出處——好!貝勒爺大才!
還有沒說出來的話:這十六個字,出處雖然“堂皇”。但“書讀的少”的聖母皇太後,卻應該能夠看的懂——因此。也就必然看的“慈顏大悅”!
關貝勒矜持地笑笑:“各位老夫子麵前班門弄斧,獻醜了。”
整個閱兵,先行閱兵式,再行分列式。
閱兵式,即諸軍列隊而立,“首長”在隊列前徐行而過,閱看軍容。如果是二十一世紀,“首長”問一句“同誌們辛苦了”,隊列答一句“為人民服務”,雲雲。
分列式,即諸軍列隊步操,依次通過閱兵台,接受檢閱。台上的“首長”微笑揮手,台下的隊列高呼口號,雲雲。
參加閱兵的軒軍,共有:一個禮兵方隊,三十個步兵方隊,十個騎兵方隊,十個炮兵方隊。
禮兵方隊,橫十三人,縱十二人,旗手一人,護旗二人,共一百五十九人。
步兵方隊,橫二十五人,縱十四人,領隊二人。一個方隊三百五十二人,共一萬零五百六十人。
騎兵方隊,橫十二騎,縱十騎,領隊二騎。一個方隊一百二十二騎,共一千二百二十騎。
炮兵方隊,橫四門大炮,縱四門大炮,每門大炮前連彈藥車,由一匹駿馬牽引,馬上騎一位馭手;每個方隊領隊一騎。一個方隊十七騎、十六門大炮,共一百七十騎、一百六十門大炮。
總計:官兵一萬二千一百零九人,馬一千三百九十匹,大炮一百六十門。
除去駐防江蘇和遠征西北的,軒軍駐天津部隊近五萬。其中,單是參加征日的部隊,就遠遠超過了受閱部隊的數目。不過,和在美國的那次慶功加狂歡性質的大閱兵不同,這次閱兵,更多的是“表演”的成分居多——“表演”給聖母皇太後一個人看。因此,必須精中選精。
另外,如果把五萬軒軍全拉出來,閱兵式加分列式,恐怕要從早到晚,整整一天才走得完——華盛頓大閱兵,十五萬人,單走分列式,就整整走了兩天。當時,關總司令在閱兵台上,站得全身肌肉酸痛不堪,臉上的表情肌完全僵住,除了微笑,不會做第二種表情了——如此深刻的體驗,記憶猶新啊。
當時關卓凡就深深感慨:領導也不好當呀。
禦姐深宮曆練經年,“站功”想來不錯。可是,又有什麽必要叫她吃這樣的苦頭呢?
凡事過猶不及嘛。
*
*
這不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天氣變過了,空中鉛雲低垂,四野草木蕭疏,校場上寒風凜冽。
閱兵台在校場北部中央,坐北朝南,受閱部隊在校場東列隊。五十一個方隊分成三大列,第一列是一個禮兵方隊和二十五個步兵方隊,第二列是二十五個步兵方隊,第三列是十個騎兵方隊和十個炮兵方隊。
一萬二千一百零九具筆挺的藍色身軀,釘子般紮在地上。除了戰馬粗重的鼻息和偶爾的嘶鳴,偌大的校場上,隻有禮兵方隊旗手中“軒”字戰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空中或高處望下去,五十一頭藍色鋼鐵巨獸,在大地上一言不發,沉默蹲踞。
刺刀如林,細碎的寒芒在隊列中閃爍,猶如巨獸的鱗甲;擦得錚亮的大炮,青銅的拿破侖炮,鑄鐵的“維特沃斯”炮,炮身清光隱約,猶如巨獸的爪牙。
校場上聲息不聞,但金戈肅殺之氣,籠罩穹野,彌漫天地。
辰初一刻,聖母皇太後的鑾駕,準時進入校場。
這個車子,和來天津路上坐的那個車子,大體仿佛,亦是在倫敦定製的洋車,亦是四輪。不同的是,這個車子是“敞篷”的,車廂的前半部,不設座位,前邊和左右兩邊,都裝了可以扶握的欄杆,此即謂之“軾”,聖母皇太後企於“軾”後,扶“軾”而立。太後居左,右首邊,赫然並肩站立者,毅勇忠誠多羅貝勒關爵帥卓凡是也——此謂之“驂乘”。
車身相對輕便,車子前邊,也沒那麽臃腫,駕轅的,是兩匹阿拉伯騏驥,右手邊的那匹上麵,騎著馭手。
往聖母皇太後身上看,一身極挺括的呢子軍禮服,長靴大氅;頭上戴的,卻是黑貂暖帽的鳳冠,冠上三層東珠,金鳳拱繞,高高聳起,車行之際,微微顫動。
清朝皇後、太後的鳳冠,與曆朝不同,其黑貂暖帽的形狀,實在和男子王公包括皇帝戴用的暖帽無異,隻不過上麵的裝飾不同罷了,所以,極具“中性美”,同近現代的軍裝搭配,竟是特別的合拍悅目!
隻是暖帽帽簷的上緣,垂下一副明黃麵紗,紗後風姿隱約,國色何如,卻是沒有人能夠看清楚了。
聖母皇太後的鑾駕一出現,校場上便隱隱生出一陣**。沒有人敢說一個字,沒有人敢咳嗽一聲,沒有人敢扭一下脖子,甚至,也沒有人敢隨便的轉動眼珠子——這個“**”,是由突然變得急促的呼吸和心跳組成的——這是最嚴格的紀律也無法抑製的。一萬餘人的呼吸和心跳,同時倏然加快,猶如無聲的悶雷,在校場的半空中滾滾而過。
遠處的飛鳥,驚覺感應,呼啦啦飛起了一大片,盤旋回翔,久不回落。
這個異樣的**,原因極其複雜,大約除了一個處心積慮的關卓凡,沒有人能夠真正說的清楚。
彼時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不論華、洋,依然有著崇高的地位,軒軍的士兵,來源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見到皇帝和太後,激動一番,非常正常。
不過,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未完待續……)r1292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
太後“閱兵”,和“勞軍”是連在一塊兒的。說到“勞軍”,標準的程序,當然是大人物深入營房,噓寒問暖,和普通士兵、基層軍官,握個手、聊個天,再參觀個陳列室,一起吃個食堂,以示體貼下情,“與子同袍”神馬的。
說實話,這些活計,真叫慈禧來幹,她未必不樂意,但關卓凡並沒有安排這個程序。原因有二:
第一,中國的政治文明,實在還沒有發達到這一步。真這麽幹,回鑾之後,必然“浮議四起”。“太後閱兵”,步子邁得已經夠大了,再大,就要扯著蛋了;
第二,這次天津之行,關卓凡定位軒軍官兵之於聖母皇太後,就是這麽一句話:“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倒不是關貝勒小氣,自個的女人必得藏著掖著,生怕給別人瞅一眼就吃虧了——他實在另有深意,暫且按下不表。
於是,聖母皇太後不入軍營,直接就上小站大校場閱兵了。
大校場規製恢弘,大約有後世的四個標準足球場那麽大。校場雖大,但閱兵台卻非常樸素,上麵也沒有陽蓬——這是關卓凡的要求,取一個“台上台下,寒暑雨雪共之”的意思。不過,這個台子,拿來“接待”聖母皇太後,就顯得簡陋了一點。
於是臨時在:閱兵台上加了一座大大的紮花彩坊——拿二十一世紀的眼光去看,自然不倫不類,但在禦姐眼裏。就悅目得多了。
彩坊上頭。又掛了一條大大的橫幅。基本和彩坊同寬。書友們大致想象得出這條東東幹什麽用的——如果是二十一世紀,自然要上書“熱烈歡迎聖母皇太後蒞臨指導”。可是,這是十九世紀中葉的中國,這行字,禦姐看了,必然覺得“怪怪的”;要不寫“軒軍全體將士恭祝聖母皇太後萬壽無疆”?呃,還是“怪怪的”。
幾個幕僚,眾說紛紜。最後,還是關卓凡自己定了案:“慈德動天,覃恩普沛;我武惟揚,無遠弗屆”。這十六個字,是從《尚書大禹謨》的“唯德動天,無遠弗屆”變化而來,而“我武惟揚”亦出自《尚書泰誓》。幾個幕僚交口大讚:意思極好,又扣得“太後閱兵”極為紮實,還有極堂皇的出處——好!貝勒爺大才!
還有沒說出來的話:這十六個字,出處雖然“堂皇”。但“書讀的少”的聖母皇太後,卻應該能夠看的懂——因此。也就必然看的“慈顏大悅”!
關貝勒矜持地笑笑:“各位老夫子麵前班門弄斧,獻醜了。”
整個閱兵,先行閱兵式,再行分列式。
閱兵式,即諸軍列隊而立,“首長”在隊列前徐行而過,閱看軍容。如果是二十一世紀,“首長”問一句“同誌們辛苦了”,隊列答一句“為人民服務”,雲雲。
分列式,即諸軍列隊步操,依次通過閱兵台,接受檢閱。台上的“首長”微笑揮手,台下的隊列高呼口號,雲雲。
參加閱兵的軒軍,共有:一個禮兵方隊,三十個步兵方隊,十個騎兵方隊,十個炮兵方隊。
禮兵方隊,橫十三人,縱十二人,旗手一人,護旗二人,共一百五十九人。
步兵方隊,橫二十五人,縱十四人,領隊二人。一個方隊三百五十二人,共一萬零五百六十人。
騎兵方隊,橫十二騎,縱十騎,領隊二騎。一個方隊一百二十二騎,共一千二百二十騎。
炮兵方隊,橫四門大炮,縱四門大炮,每門大炮前連彈藥車,由一匹駿馬牽引,馬上騎一位馭手;每個方隊領隊一騎。一個方隊十七騎、十六門大炮,共一百七十騎、一百六十門大炮。
總計:官兵一萬二千一百零九人,馬一千三百九十匹,大炮一百六十門。
除去駐防江蘇和遠征西北的,軒軍駐天津部隊近五萬。其中,單是參加征日的部隊,就遠遠超過了受閱部隊的數目。不過,和在美國的那次慶功加狂歡性質的大閱兵不同,這次閱兵,更多的是“表演”的成分居多——“表演”給聖母皇太後一個人看。因此,必須精中選精。
另外,如果把五萬軒軍全拉出來,閱兵式加分列式,恐怕要從早到晚,整整一天才走得完——華盛頓大閱兵,十五萬人,單走分列式,就整整走了兩天。當時,關總司令在閱兵台上,站得全身肌肉酸痛不堪,臉上的表情肌完全僵住,除了微笑,不會做第二種表情了——如此深刻的體驗,記憶猶新啊。
當時關卓凡就深深感慨:領導也不好當呀。
禦姐深宮曆練經年,“站功”想來不錯。可是,又有什麽必要叫她吃這樣的苦頭呢?
凡事過猶不及嘛。
*
*
這不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天氣變過了,空中鉛雲低垂,四野草木蕭疏,校場上寒風凜冽。
閱兵台在校場北部中央,坐北朝南,受閱部隊在校場東列隊。五十一個方隊分成三大列,第一列是一個禮兵方隊和二十五個步兵方隊,第二列是二十五個步兵方隊,第三列是十個騎兵方隊和十個炮兵方隊。
一萬二千一百零九具筆挺的藍色身軀,釘子般紮在地上。除了戰馬粗重的鼻息和偶爾的嘶鳴,偌大的校場上,隻有禮兵方隊旗手中“軒”字戰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空中或高處望下去,五十一頭藍色鋼鐵巨獸,在大地上一言不發,沉默蹲踞。
刺刀如林,細碎的寒芒在隊列中閃爍,猶如巨獸的鱗甲;擦得錚亮的大炮,青銅的拿破侖炮,鑄鐵的“維特沃斯”炮,炮身清光隱約,猶如巨獸的爪牙。
校場上聲息不聞,但金戈肅殺之氣,籠罩穹野,彌漫天地。
辰初一刻,聖母皇太後的鑾駕,準時進入校場。
這個車子,和來天津路上坐的那個車子,大體仿佛,亦是在倫敦定製的洋車,亦是四輪。不同的是,這個車子是“敞篷”的,車廂的前半部,不設座位,前邊和左右兩邊,都裝了可以扶握的欄杆,此即謂之“軾”,聖母皇太後企於“軾”後,扶“軾”而立。太後居左,右首邊,赫然並肩站立者,毅勇忠誠多羅貝勒關爵帥卓凡是也——此謂之“驂乘”。
車身相對輕便,車子前邊,也沒那麽臃腫,駕轅的,是兩匹阿拉伯騏驥,右手邊的那匹上麵,騎著馭手。
往聖母皇太後身上看,一身極挺括的呢子軍禮服,長靴大氅;頭上戴的,卻是黑貂暖帽的鳳冠,冠上三層東珠,金鳳拱繞,高高聳起,車行之際,微微顫動。
清朝皇後、太後的鳳冠,與曆朝不同,其黑貂暖帽的形狀,實在和男子王公包括皇帝戴用的暖帽無異,隻不過上麵的裝飾不同罷了,所以,極具“中性美”,同近現代的軍裝搭配,竟是特別的合拍悅目!
隻是暖帽帽簷的上緣,垂下一副明黃麵紗,紗後風姿隱約,國色何如,卻是沒有人能夠看清楚了。
聖母皇太後的鑾駕一出現,校場上便隱隱生出一陣**。沒有人敢說一個字,沒有人敢咳嗽一聲,沒有人敢扭一下脖子,甚至,也沒有人敢隨便的轉動眼珠子——這個“**”,是由突然變得急促的呼吸和心跳組成的——這是最嚴格的紀律也無法抑製的。一萬餘人的呼吸和心跳,同時倏然加快,猶如無聲的悶雷,在校場的半空中滾滾而過。
遠處的飛鳥,驚覺感應,呼啦啦飛起了一大片,盤旋回翔,久不回落。
這個異樣的**,原因極其複雜,大約除了一個處心積慮的關卓凡,沒有人能夠真正說的清楚。
彼時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不論華、洋,依然有著崇高的地位,軒軍的士兵,來源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見到皇帝和太後,激動一番,非常正常。
不過,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未完待續……)r1292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