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卓凡的“先見之明”沒有叫禦姐失望。
普、奧相爭,在德意誌邦聯內,兩位大佬各自拉了一堆小弟。不過,支持奧地利的邦國遠遠多過支持普魯士的,尤其是南部邦國,一邊倒地支持奧地利。普魯士合並全德意誌的野心,已為大多數邦國心照,大夥兒覺得吧,俺們還是自立為王來得更爽一些。
北線戰場,普魯士分東、西兩路進攻,東路進攻奧地利本土,西路則進攻奧地利在邦聯內的主要盟友薩克森、漢諾威。薩克森軍支持不住,節節敗退,一直退入了奧地利境內,並入了奧地利北線軍團;漢諾威軍大敗之後,漢諾威國王奧格爾宣布投降。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漢諾威王國,和彼時之英國王室,有著極其密切的淵源。
彼時英國為漢諾威王朝統治,兩個“漢諾威”,乃是一碼事。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之先祖、漢諾威王朝第一任君主喬治一世,為德意誌漢諾威選帝侯之子,因為其時的英女王安娜——喬治一世之表妹——死後無嗣,為防英國國王的位子落入天主教手中,乃跨海赴英,接他表妹的班。
1814年,維也納會議決定,為了給予英國國王在德意誌事務上更多的發言權,決定將德意誌漢諾威選帝侯國提升為漢諾威王國,並,與英國組成“共主邦聯”,由英國國王出任邦聯元首。
不過,維多利亞女王即位後,因為德意誌地區實施“撒利法”。禁止女性繼承王位。英國國王自動失去“共主邦聯”的元首資格。這個“共主邦聯”事實上已宣告瓦解了。
不過,無論如何,普魯士滅掉漢諾威,等於挖了英國王室在歐洲大陸的根,日後,英國介入德意誌事務乃至歐洲大陸事務,都更加困難了,對此。英國人大約不會多麽開心。
漢諾威的事兒,在本時空,因為關卓凡的介入,對今後世界格局的變化、發展,將會產生相當的影響。因此,獅子在此先行多囉嗦了幾句。
言歸正傳。
西路大局底定之後,東路普、奧兩軍主力的決戰開始了。
非常有趣,普、奧之爭,國際社會大多看好奧地利——關卓凡的看法在當時是非常另類的。可是,奧地利卻自己知道自己的事。對普作戰,底氣其實不足。從始至終,擺出的就是一個消極防禦的架勢。奧地利打的算盤,是避敵鋒芒,盡量拖延戰爭的進程,把普魯士的銳氣消磨得差不多了,再聯合盟軍,大舉反攻。
待到薩克森、漢諾威等小夥伴,被普魯士一一剪除,奧地利羽翼已失,自己也曉得,這個算盤,恐怕是打不響了,可還是抱著一個“防守反擊”的僥幸念頭,連戰連退,不希望和普魯士過早遂行決戰。普魯士則得勢不饒人,數路大軍,分進合擊,努力捕捉貝內德克將軍率領的奧軍主力。
終於,在易北河上遊北岸的薩多瓦高地,普軍追上了奧軍主力兵團,薩多瓦戰役打響了。
這是一場大規模的混戰,結果奧軍大敗,傷亡和被俘總計四萬五千人,普軍損失不過一萬。不過,貝內德克將軍雖然輸掉了薩多瓦戰役,但成功地把剩餘的十五萬兵員安全撤退,普軍未能全殲奧軍主力。
奧軍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命運,有兩個原因。
其一,普軍采用的是“分進合擊”的戰略戰術,在當時的通訊條件下,彼此交通困難,統一指揮不易,各軍各打各的,很難包奧軍的餃子。
其二,普軍判斷奧軍應該向南撤退,可是沒想到奧軍實際撤退的方向是向東。這並不是貝內德克“聲南擊東”,而是南邊的退路已經被普軍堵住了,隻好向東撤退。陰差陽錯,歪打正著,反給他突出了包圍圈。
普軍雖然未能全殲奧軍主力,但整個戰爭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了,普魯士氣勢如虹,奧地利敗局已定。
在這一片大好形勢之下,普魯士君臣,卻發生了極其激烈的爭論,首相俾斯麥激憤之下,甚至聲稱要掛冠求去。
*
*
收到普魯士君臣不合的消息後,關卓凡約見了普魯士駐華公使李福思。
李福思身材魁梧,筋骨虯結,發須如戟,麵目猙獰。初初見麵,不知底細的,大約沒人想得到,這個海盜般模樣的家夥,居然是一位外交官。事實上,這位老兄,確不是白長了一副凶相,為人做事,素以爆烈強悍著稱,算得上“表裏如一”。
同治三年,即前年,李福思履新中國,船行至大沽口外,發現了三隻丹麥商船。前文有過介紹,彼時,為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歸屬,普魯士拉上了奧地利,正和丹麥大打出手。李福思一見三隻商船懸掛丹麥國旗,二話不說,立即衝了過去,將三隻商船統統捉住了。
丹麥商人訴之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恭王大為惱火,傳告李福思,指出丹麥商船其時已入中國“內洋”,非在“公共洋麵”,貴使此舉,有違萬國公法,“顯奪中國之權”,若不妥善解決,請你打道回府,中國恕不接待。
李福思自知理虧,不但釋放了三隻丹麥商船,還主動賠償了丹麥商人一千五百銀元。
由此事可以看出,李福思雖然行事衝動,但並不是不理智之人,自會審時度勢,甚至委曲求全,俾斯麥選他來做駐華公使,不是沒有道理的。
此時,麵目猙獰的李福思,一臉憂色。
“毛奇總參謀長力主乘勝追擊,進軍維也納,徹底打垮奧地利。”
頓了一頓,李福思繼續說道:“國王陛下被他說動了,一力支持他的主張。非但如此,國內還有人鼓吹,應該趁著這個天賜良機,一統德意誌,將包括奧地利在內的所有德意誌邦國,統統納入版圖。”
關卓凡微微一笑:“連奧地利也要吃下去?好大的胃口啊。”
“可不是?”李福思說,“首相說,這是不現實的,統一德意誌,吞並奧地利,現在的普魯士,還沒有這個能力,貪多嚼不爛,反倒撐壞了自己!他力主,戰爭打到現在這個程度,火候剛剛好,應該適可而止了——可是,國王陛下以下,都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就沒有人肯聽他的!”
*(未完待續……)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
普、奧相爭,在德意誌邦聯內,兩位大佬各自拉了一堆小弟。不過,支持奧地利的邦國遠遠多過支持普魯士的,尤其是南部邦國,一邊倒地支持奧地利。普魯士合並全德意誌的野心,已為大多數邦國心照,大夥兒覺得吧,俺們還是自立為王來得更爽一些。
北線戰場,普魯士分東、西兩路進攻,東路進攻奧地利本土,西路則進攻奧地利在邦聯內的主要盟友薩克森、漢諾威。薩克森軍支持不住,節節敗退,一直退入了奧地利境內,並入了奧地利北線軍團;漢諾威軍大敗之後,漢諾威國王奧格爾宣布投降。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漢諾威王國,和彼時之英國王室,有著極其密切的淵源。
彼時英國為漢諾威王朝統治,兩個“漢諾威”,乃是一碼事。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之先祖、漢諾威王朝第一任君主喬治一世,為德意誌漢諾威選帝侯之子,因為其時的英女王安娜——喬治一世之表妹——死後無嗣,為防英國國王的位子落入天主教手中,乃跨海赴英,接他表妹的班。
1814年,維也納會議決定,為了給予英國國王在德意誌事務上更多的發言權,決定將德意誌漢諾威選帝侯國提升為漢諾威王國,並,與英國組成“共主邦聯”,由英國國王出任邦聯元首。
不過,維多利亞女王即位後,因為德意誌地區實施“撒利法”。禁止女性繼承王位。英國國王自動失去“共主邦聯”的元首資格。這個“共主邦聯”事實上已宣告瓦解了。
不過,無論如何,普魯士滅掉漢諾威,等於挖了英國王室在歐洲大陸的根,日後,英國介入德意誌事務乃至歐洲大陸事務,都更加困難了,對此。英國人大約不會多麽開心。
漢諾威的事兒,在本時空,因為關卓凡的介入,對今後世界格局的變化、發展,將會產生相當的影響。因此,獅子在此先行多囉嗦了幾句。
言歸正傳。
西路大局底定之後,東路普、奧兩軍主力的決戰開始了。
非常有趣,普、奧之爭,國際社會大多看好奧地利——關卓凡的看法在當時是非常另類的。可是,奧地利卻自己知道自己的事。對普作戰,底氣其實不足。從始至終,擺出的就是一個消極防禦的架勢。奧地利打的算盤,是避敵鋒芒,盡量拖延戰爭的進程,把普魯士的銳氣消磨得差不多了,再聯合盟軍,大舉反攻。
待到薩克森、漢諾威等小夥伴,被普魯士一一剪除,奧地利羽翼已失,自己也曉得,這個算盤,恐怕是打不響了,可還是抱著一個“防守反擊”的僥幸念頭,連戰連退,不希望和普魯士過早遂行決戰。普魯士則得勢不饒人,數路大軍,分進合擊,努力捕捉貝內德克將軍率領的奧軍主力。
終於,在易北河上遊北岸的薩多瓦高地,普軍追上了奧軍主力兵團,薩多瓦戰役打響了。
這是一場大規模的混戰,結果奧軍大敗,傷亡和被俘總計四萬五千人,普軍損失不過一萬。不過,貝內德克將軍雖然輸掉了薩多瓦戰役,但成功地把剩餘的十五萬兵員安全撤退,普軍未能全殲奧軍主力。
奧軍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命運,有兩個原因。
其一,普軍采用的是“分進合擊”的戰略戰術,在當時的通訊條件下,彼此交通困難,統一指揮不易,各軍各打各的,很難包奧軍的餃子。
其二,普軍判斷奧軍應該向南撤退,可是沒想到奧軍實際撤退的方向是向東。這並不是貝內德克“聲南擊東”,而是南邊的退路已經被普軍堵住了,隻好向東撤退。陰差陽錯,歪打正著,反給他突出了包圍圈。
普軍雖然未能全殲奧軍主力,但整個戰爭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了,普魯士氣勢如虹,奧地利敗局已定。
在這一片大好形勢之下,普魯士君臣,卻發生了極其激烈的爭論,首相俾斯麥激憤之下,甚至聲稱要掛冠求去。
*
*
收到普魯士君臣不合的消息後,關卓凡約見了普魯士駐華公使李福思。
李福思身材魁梧,筋骨虯結,發須如戟,麵目猙獰。初初見麵,不知底細的,大約沒人想得到,這個海盜般模樣的家夥,居然是一位外交官。事實上,這位老兄,確不是白長了一副凶相,為人做事,素以爆烈強悍著稱,算得上“表裏如一”。
同治三年,即前年,李福思履新中國,船行至大沽口外,發現了三隻丹麥商船。前文有過介紹,彼時,為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歸屬,普魯士拉上了奧地利,正和丹麥大打出手。李福思一見三隻商船懸掛丹麥國旗,二話不說,立即衝了過去,將三隻商船統統捉住了。
丹麥商人訴之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恭王大為惱火,傳告李福思,指出丹麥商船其時已入中國“內洋”,非在“公共洋麵”,貴使此舉,有違萬國公法,“顯奪中國之權”,若不妥善解決,請你打道回府,中國恕不接待。
李福思自知理虧,不但釋放了三隻丹麥商船,還主動賠償了丹麥商人一千五百銀元。
由此事可以看出,李福思雖然行事衝動,但並不是不理智之人,自會審時度勢,甚至委曲求全,俾斯麥選他來做駐華公使,不是沒有道理的。
此時,麵目猙獰的李福思,一臉憂色。
“毛奇總參謀長力主乘勝追擊,進軍維也納,徹底打垮奧地利。”
頓了一頓,李福思繼續說道:“國王陛下被他說動了,一力支持他的主張。非但如此,國內還有人鼓吹,應該趁著這個天賜良機,一統德意誌,將包括奧地利在內的所有德意誌邦國,統統納入版圖。”
關卓凡微微一笑:“連奧地利也要吃下去?好大的胃口啊。”
“可不是?”李福思說,“首相說,這是不現實的,統一德意誌,吞並奧地利,現在的普魯士,還沒有這個能力,貪多嚼不爛,反倒撐壞了自己!他力主,戰爭打到現在這個程度,火候剛剛好,應該適可而止了——可是,國王陛下以下,都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就沒有人肯聽他的!”
*(未完待續……)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