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宮,兩宮皇太後正在傳膳。
慈禧一邊兒慢慢吃著,一邊兒翻看著折子。
這是常有的事兒,兩宮皇太後在一塊兒傳膳的時候,慈禧都要看折,為的是有什麽緊要的事情,可以馬上和慈安商量;有些折子,婉轉含蓄,用典晦澀,慈安也要靠慈禧仔細譬解,才能明白是什麽意思。
“咱們那兩個女兒,嫁了過去,婚後的情形,看起來,倒是夫妻和諧。”慈安的語氣,聽起來十分欣慰。
頓了一頓,又用探詢的口氣說道:“麗妞兒那邊兒,瞅著她和她額娘的神情模樣,我估量著大約不假——敦妞兒那邊兒,你估量著,實情到底如何呢?”
“也還好吧。”慈禧微微一笑,“沒聽見她抱怨過什麽。”
“那就好。”
慈禧心中暗笑:姓關的小子,算你識相。
得意之餘,心中也隱隱泛起了一股微妙的酸意。
她又打開了一份折子,一眼掃過,立即顧不上兩個公主的事情了。
“這可麻煩了!”慈禧放下筷子,皺起了眉頭。
膳桌對麵的慈安,小嚇了一跳:“什麽事兒啊?”
慈禧合上折子,推了給她:“你看看,翁同龢報丁憂了。”
“啊?翁老太太歿了?”慈安一邊說,一邊打開了折子,同時,腦子中轉著念頭:何以說翁同龢報丁憂是“麻煩”呢?
沒看兩行,明白了:“喲,是麻煩!他要回籍守製三年!弘德殿的差使就得擱下了……這,皇帝的功課……怎麽辦?”
“不是三年,是二十七個月。”慈禧做了糾正,然後搖了搖頭,“不過,兩年又三個月,一樣是麻煩!”
父母之喪,謂之“丁憂”。按照禮法,子女須素服持喪三年,期間不行婚嫁之事,不與吉慶之典。居官者離職回籍守廬,謂之“守製”。
不過,實際執行起來,父母去世一年之後,即第十三個月。行小祥之祭;去世兩年之後,即第二十五個月,行大祥之祭;隔一個月,即第二十七個月行禫祭,即“除服之祭”,孝子女脫去素服,意味著“守製”結束。所以,慈禧說是“二十七個月”。
翁同龢如果離京回籍,小皇帝的正經師傅,就隻剩下倭仁一位了。小皇帝的功課。非常繁重,一個師傅是照應不過來的,不及時因應,學業必然會大受影響,這就是慈禧說的“麻煩”。
當然,還有一個關卓凡,不過,這位整天忙得腳不沾地,弘德殿的差使,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兩宮皇太後早就不把他當做“正經師傅”了。再說,就算關卓凡別的事兒都不幹了,隻辦弘德殿一樁差使,他是教“洋務、兵事”的。正經的詩書,他教不了,無論如何,替代不了翁同龢。
前一段時間,翁老太太病危,翁同龢就請過一次長假。回籍侍疾。當時,小皇帝漠不關心,榮安公主問起來,小皇帝連翁師傅為什麽請長假,都搞不清楚,惹得做姐姐的大為不滿。
那個時候,徐桐還在,翁同龢請假,對小皇帝的功課的影響,還不太大,現在可是不同了。
不過,翁同龢那一次回籍侍疾,本是“孝感格天”,卻被老母親劈頭蓋臉一頓臭罵:你跑回來幹什麽?給我送終麽?我可還沒死!你是盼著我早一點兒“上路”麽?連弘德殿的差使都撂下了!皇上你都不管了,你還算是皇上的師傅?你還算是一個臣子?!
翁同龢狗血淋頭,隻好含淚叩別母親,回京“移孝為忠”去了,在家鄉攏共也沒有呆上幾天。
翁老太太見到二兒子,內心其實是欣喜異常的,她自知不久於人世,棄世前能夠見到龢兒一麵,可謂無憾,但是,她不能不把兒子罵回去。
她是為了正在甘肅啃沙子的大兒子翁同書。
鹹豐十一年,即1861年,苗霈霖反水,圍攻壽州。壽州城內的安徽巡撫翁同書,對苗霈霖主“撫”,答應了苗的諸多要求,並上奏為苗說好話。苗霈霖乃暫時撤圍。朝廷迫於形勢,順水推舟,令苗霈霖“戴罪立功”。
不想苗霈霖沒過多久,重新圍城,終於攻破壽州,俘獲翁同書等大員。
這下子事情就鬧大發了。
封疆大吏,守土有責,身負和地方“共存亡”的義務,本該“殉節”的,可是,翁同書不但沒殉節,還做了人家的俘虜,獲釋之後,沒啥好說的,下獄吧。
翁同書的老爸翁心存,時任大學士、弘德殿行走,為了保住大兒子的性命,以古稀高齡,抱老病之軀,掙紮著每天入直,給小皇帝上課,結果不堪勞累,當年就掛掉了。
朝廷到底看在翁心存的老麵子上,放了翁同書一條生路,不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翁同書發甘肅軍前效力。
現在,翁家就指著翁同龢在弘德殿出力辦差,皇帝學生親政之後,加恩師傅,到時候,翁同書就可以提前結束刑期,生歸鄉梓。
父母過世,回籍守製,不僅是禮法,還明載於煌煌國典,地道是“規矩”;父母病重,回籍侍疾,可就沒有這個規矩了。朝廷不準翁同龢的假,是“道理”,準翁同龢的假,是“情分”,是翁同龢欠朝廷的,可不能算你“出力辦差”,這就是翁老太太趕翁同龢回京的最重要原因。
翁同龢回京之後,翁老太太一口氣泄了下來,沒再撐多久,便撒手人寰了。
翁同龢既報了丁憂,為保住小皇帝的功課,隻有兩條對策可行。
一條,弘德殿趕快添一位師傅。可是,倉促之間,合適的師傅——學識好、品格好、資曆好——哪裏那麽容易找?翁同龢是迄今為止,詩書方麵,最適合小皇帝的一個師傅,單就講書來說,比倭仁和徐桐,都要強得多。這一點,兩宮皇太後是有感覺的。
另外一條嘛,連慈安也想到了——
“能不能叫翁同龢……‘奪情’?”
慈禧微微皺眉:“這個我也想到了,且試一試吧,可是,隻怕不大容易。”
“奪情”,即為國、為君、為公,奪去孝親之請,不辭官,不回籍,照常辦公,隻是不穿補褂,不戴翎頂,素服治事,不冶遊,不聞絲竹,不與吉禮,祭祀由旁人代理,筵席由旁人代領。
沉吟了一下,慈禧又說道:“我想,如果翁同龢肯‘奪情’,咱們也不能虧待了他,可以把翁同書提前放回去!甚至,‘起複’什麽的,也不是不可以商量的。”
慈安眼睛一亮:“對啊!翁家上下,不就是留著這塊心病嘛!如此,翁同龢一定是肯的了!”
果真如此?
*(未完待續。)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
慈禧一邊兒慢慢吃著,一邊兒翻看著折子。
這是常有的事兒,兩宮皇太後在一塊兒傳膳的時候,慈禧都要看折,為的是有什麽緊要的事情,可以馬上和慈安商量;有些折子,婉轉含蓄,用典晦澀,慈安也要靠慈禧仔細譬解,才能明白是什麽意思。
“咱們那兩個女兒,嫁了過去,婚後的情形,看起來,倒是夫妻和諧。”慈安的語氣,聽起來十分欣慰。
頓了一頓,又用探詢的口氣說道:“麗妞兒那邊兒,瞅著她和她額娘的神情模樣,我估量著大約不假——敦妞兒那邊兒,你估量著,實情到底如何呢?”
“也還好吧。”慈禧微微一笑,“沒聽見她抱怨過什麽。”
“那就好。”
慈禧心中暗笑:姓關的小子,算你識相。
得意之餘,心中也隱隱泛起了一股微妙的酸意。
她又打開了一份折子,一眼掃過,立即顧不上兩個公主的事情了。
“這可麻煩了!”慈禧放下筷子,皺起了眉頭。
膳桌對麵的慈安,小嚇了一跳:“什麽事兒啊?”
慈禧合上折子,推了給她:“你看看,翁同龢報丁憂了。”
“啊?翁老太太歿了?”慈安一邊說,一邊打開了折子,同時,腦子中轉著念頭:何以說翁同龢報丁憂是“麻煩”呢?
沒看兩行,明白了:“喲,是麻煩!他要回籍守製三年!弘德殿的差使就得擱下了……這,皇帝的功課……怎麽辦?”
“不是三年,是二十七個月。”慈禧做了糾正,然後搖了搖頭,“不過,兩年又三個月,一樣是麻煩!”
父母之喪,謂之“丁憂”。按照禮法,子女須素服持喪三年,期間不行婚嫁之事,不與吉慶之典。居官者離職回籍守廬,謂之“守製”。
不過,實際執行起來,父母去世一年之後,即第十三個月。行小祥之祭;去世兩年之後,即第二十五個月,行大祥之祭;隔一個月,即第二十七個月行禫祭,即“除服之祭”,孝子女脫去素服,意味著“守製”結束。所以,慈禧說是“二十七個月”。
翁同龢如果離京回籍,小皇帝的正經師傅,就隻剩下倭仁一位了。小皇帝的功課。非常繁重,一個師傅是照應不過來的,不及時因應,學業必然會大受影響,這就是慈禧說的“麻煩”。
當然,還有一個關卓凡,不過,這位整天忙得腳不沾地,弘德殿的差使,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兩宮皇太後早就不把他當做“正經師傅”了。再說,就算關卓凡別的事兒都不幹了,隻辦弘德殿一樁差使,他是教“洋務、兵事”的。正經的詩書,他教不了,無論如何,替代不了翁同龢。
前一段時間,翁老太太病危,翁同龢就請過一次長假。回籍侍疾。當時,小皇帝漠不關心,榮安公主問起來,小皇帝連翁師傅為什麽請長假,都搞不清楚,惹得做姐姐的大為不滿。
那個時候,徐桐還在,翁同龢請假,對小皇帝的功課的影響,還不太大,現在可是不同了。
不過,翁同龢那一次回籍侍疾,本是“孝感格天”,卻被老母親劈頭蓋臉一頓臭罵:你跑回來幹什麽?給我送終麽?我可還沒死!你是盼著我早一點兒“上路”麽?連弘德殿的差使都撂下了!皇上你都不管了,你還算是皇上的師傅?你還算是一個臣子?!
翁同龢狗血淋頭,隻好含淚叩別母親,回京“移孝為忠”去了,在家鄉攏共也沒有呆上幾天。
翁老太太見到二兒子,內心其實是欣喜異常的,她自知不久於人世,棄世前能夠見到龢兒一麵,可謂無憾,但是,她不能不把兒子罵回去。
她是為了正在甘肅啃沙子的大兒子翁同書。
鹹豐十一年,即1861年,苗霈霖反水,圍攻壽州。壽州城內的安徽巡撫翁同書,對苗霈霖主“撫”,答應了苗的諸多要求,並上奏為苗說好話。苗霈霖乃暫時撤圍。朝廷迫於形勢,順水推舟,令苗霈霖“戴罪立功”。
不想苗霈霖沒過多久,重新圍城,終於攻破壽州,俘獲翁同書等大員。
這下子事情就鬧大發了。
封疆大吏,守土有責,身負和地方“共存亡”的義務,本該“殉節”的,可是,翁同書不但沒殉節,還做了人家的俘虜,獲釋之後,沒啥好說的,下獄吧。
翁同書的老爸翁心存,時任大學士、弘德殿行走,為了保住大兒子的性命,以古稀高齡,抱老病之軀,掙紮著每天入直,給小皇帝上課,結果不堪勞累,當年就掛掉了。
朝廷到底看在翁心存的老麵子上,放了翁同書一條生路,不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翁同書發甘肅軍前效力。
現在,翁家就指著翁同龢在弘德殿出力辦差,皇帝學生親政之後,加恩師傅,到時候,翁同書就可以提前結束刑期,生歸鄉梓。
父母過世,回籍守製,不僅是禮法,還明載於煌煌國典,地道是“規矩”;父母病重,回籍侍疾,可就沒有這個規矩了。朝廷不準翁同龢的假,是“道理”,準翁同龢的假,是“情分”,是翁同龢欠朝廷的,可不能算你“出力辦差”,這就是翁老太太趕翁同龢回京的最重要原因。
翁同龢回京之後,翁老太太一口氣泄了下來,沒再撐多久,便撒手人寰了。
翁同龢既報了丁憂,為保住小皇帝的功課,隻有兩條對策可行。
一條,弘德殿趕快添一位師傅。可是,倉促之間,合適的師傅——學識好、品格好、資曆好——哪裏那麽容易找?翁同龢是迄今為止,詩書方麵,最適合小皇帝的一個師傅,單就講書來說,比倭仁和徐桐,都要強得多。這一點,兩宮皇太後是有感覺的。
另外一條嘛,連慈安也想到了——
“能不能叫翁同龢……‘奪情’?”
慈禧微微皺眉:“這個我也想到了,且試一試吧,可是,隻怕不大容易。”
“奪情”,即為國、為君、為公,奪去孝親之請,不辭官,不回籍,照常辦公,隻是不穿補褂,不戴翎頂,素服治事,不冶遊,不聞絲竹,不與吉禮,祭祀由旁人代理,筵席由旁人代領。
沉吟了一下,慈禧又說道:“我想,如果翁同龢肯‘奪情’,咱們也不能虧待了他,可以把翁同書提前放回去!甚至,‘起複’什麽的,也不是不可以商量的。”
慈安眼睛一亮:“對啊!翁家上下,不就是留著這塊心病嘛!如此,翁同龢一定是肯的了!”
果真如此?
*(未完待續。)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