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彥虎的“效死”,不是空口白牙,和阿古柏建立起秘密聯盟之後,他向妥得璘提出,自己願意移師烏魯木齊以北的古牧地,為“清真王”屏藩,抵抗來自清廷的威脅。
咦,所謂“效死”,不是對阿古柏嗎?怎麽變成對妥得璘了?
其時,改“纏回”為“維吾爾”的上諭已經發布,左宗棠正在對維人大打宣傳戰,妥得璘的部下,人心浮動,許多人都明裏暗裏的表示,希望“清真王”去除尊號,不要再對抗朝廷了。
不少人都看得明白,就算朝廷不派兵進疆平亂,南邊兒的阿古柏,也遲早有一天是要打上來的。想一想安集延人在葉爾羌、和田的所作所為,再想一想朝廷改“纏回”為“維吾爾”的“剴切至意”,如果一定要歸順一方,不用說,還是歸順朝廷好了。
妥得璘自己,既心慌,也心動。
當然,反對的人也有,最有力的說辭,不是來自於維人,而是來自於一個漢人,此人姓張名胄,從祖父那一代就來從陝西移居新疆,在其父那一代,便已全家入了****,乃是妥得璘的一個得力的謀士。
張胄引用《三國誌》中魯肅對孫權說的一段話,來勸妥得璘:“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
是啊,“欲安所歸”?
不然,問問甘肅那邊?
“甘肅那邊”的回答是。妥某果然輸誠,可以仿四川藏區土司“改土歸流”的“主動投獻”例,即主動交出土地和權力。朝廷許爾留居當地,保留相當數量的土地、財產、奴仆。另,下旨表彰,授予“恩騎尉”的世爵,並準爾子孫世代承襲——就是“世襲罔替”啦。
妥得璘大失所望,他的算盤,是去除“清真王”的頭銜之外,其他一切如舊,做一個事實上的土皇帝。照“甘肅那邊”的說法,自己頂多就是一個富家翁罷了,這,未免太不甘心了。
至少,也該封我一個“三品伯克”什麽的吧?
大亂之前的新疆,“伯克”的最高品級,就是三品。
“甘肅那邊”一口回絕,說妥某犯的,本是遇赦不赦的謀反大罪,給一個富家翁。平平安安過下半世,已是天恩浩蕩,好的不能再好的待遇了——不要再有更多的癡心妄想了!若還不幡然醒悟。我西征大軍一到,玉石俱焚,你這“清真王”,就隻有檻送北京,菜市口上“引頸一快”的待遇了!
又說,麻煩你去瞅瞅,四川藏區“改土歸流”的時候,那個抗拒天威的色達土司是什麽下場?
妥得璘還真不知道色達土司神馬的,問張胄。張胄吞吞吐吐的,說。這個,這個……俺也不曉得呀。
其實。俺是曉得的,可怎麽敢說呢?
妥得璘東打聽、西打聽,總算打聽出來了:
四川藏區“改土歸流”,其他土司都奉命唯謹,唯有色達,勒兵邊境,朝廷派去的官員,不得其門而入。
欽差大臣伊克桑接報,立即率軍向色達挺進。
朝廷的大軍進至打箭爐的時候——還沒到色達,收到了色達方麵送來的一個匣子,打開一看,是一顆人頭——色達土司的人頭。
原來,色達土司手下的一個頭人,殺掉了自己的主子,向朝廷投誠。
朝廷的官員,順利進入色達,那個“恩騎尉”的世爵,就賞給了那個頭人
妥得璘毛骨悚然。
再看自己手下的人,包括張胄,一個一個,都仿佛那個色達的頭人,盯著自己的腦袋,眼睛發紅。
就在不知何以為計的時候,如前文所述,白彥虎提出,願移師烏魯木齊以北的古牧地,為“清真王”屏藩,抵抗來自清廷的威脅。
要是在以前,把白彥虎擺在古牧地這樣一個戰略要地,妥得璘並不能放心。可是,現在,白彥虎這個外人,看上去好像比自己人還要可靠似的?再者說了,不管最終的決定是什麽,先加強加強防備,總是不錯的,同朝廷討價還價,也多一個籌碼,於是,就答應了白彥虎的要求。
妥得璘萬萬沒有想到,這一支千把人的陝回,運動到距烏魯木齊裏許之地的時候,突然右轉,一個猛撲,就衝進了迪化城。
能夠跟白彥虎來到新疆的陝回,個個都是百死餘生,凶悍無比,妥得璘的衛隊,根本攔不住他們,白彥虎打頭,一路砍瓜切菜,衝進了“清真王”的“王宮”。
妥得璘正在內寢,倚在大**,左手鮮果,右手美酒,看兩個半裸的“王妃”,為他載歌載舞。聽到外邊喧聲大作,不曉得怎麽回事,正要喊人,白彥虎已經破門而入,妥得璘瞪大眼睛,還沒來得及叫上一聲,便被一把扯下床來,刀光一閃,提前“引頸一快”了。
妥得璘一死,他的親信部屬,一哄而散,幾乎沒有人想到要向陝回反攻,為主複仇神馬的。
白彥虎乃老實不客氣,大大方方地將妥得璘的地盤全部接了下來,包括烏魯木齊、瑪納斯、吐魯番,等等。然後,向喀什噶爾的“埃米爾”飛章告捷,請“埃米爾”速派援兵,充實防備。
白彥虎的嫡係不過一千幾百人,成功接收的妥得璘的舊部,亦不足原數的三分之一,地盤太大,守兵太少。
阿古柏接報大喜,立即封白彥虎為“烏魯木齊總督”,不過,他不曉得白彥虎為什麽要他增派“援軍”,烏魯木齊並無戰事,就有,也已經結束了——如果襲取妥得璘的“王宮”也可以算作“戰事”的話。
白彥虎的使者說,清廷的大軍,即將開進新疆,而古城、巴裏坤、哈密還在朝廷手中,其中,哈密東連甘肅,所以,白總督判斷,清軍進軍的路線,應該是出由甘肅出哈密,然後巴裏坤、古城,一路西向。
“烏魯木齊總督區”和古城、巴裏坤、哈密等地相連,彼此犬牙交錯,必然首當朝廷大軍之衝,必須預為之備。
阿古柏將信將疑,不過,他還是“應如所請”,派出一隻包括八百名騎兵和二千五百名步兵的部隊,由自己的親信阿孜木庫爾率領,趕赴烏魯木齊。這支部隊,除了全部裝備俄國人提供的步槍之外,還攜帶了四門大炮。阿古柏一共就十二門大炮,俄國人送了十門,奧斯曼土耳其送了兩門,這算是拿出了三分之一的家當了。
除此之外,這支部隊還帶上了另外一批步槍和彈藥——這是送給白彥虎的。
同時,阿古柏承諾,若清軍真的如白彥虎所說,入疆進攻烏魯木齊,他本人將親統大軍,隨後來援。
“援軍”的人數雖然不算太多,不過,卻是一水兒的洋槍洋炮,白彥虎不由得信心大增,尤其是看到那批送給自己的洋槍,他的眼睛放出火熱的光來——陝回從來沒有用過這麽好的兵器!如果當初自己有這樣的裝備,何至於被人從陝西一路趕到新疆?哼,朝廷的兵馬,包括那個什麽軒軍,不就是靠著洋槍、洋炮欺負人嗎?現在,洋槍、洋炮,我也有了!
白彥虎磨拳搽掌,等著報一箭之仇。
彼時的西征大軍,已經做好了所有的入疆的準備。
左宗棠的欽差大臣行轅,設在肅州,這意味著,是次進軍,他本人留在後方,並不隨各軍入疆。
左宗棠給朝廷上了一個折子,說是次進軍新疆,“誌在剿賊綏邊,並為建威銷萌之計。惟自忖年衰病久,深虞精力未足副其誌,致貽霄嚇之憂。亟圖倚任良才,匡其不逮。烏魯木齊提督展東祿,英銳果敏,才氣無雙,近察其誌慮忠純,尤堪重任”,乃決定指派展東祿“總理各營營務”,另外,以“三品卿銜署西寧道劉錦棠副之”。
“總理各營營務”,就是說,展東祿出任西征各軍事實上的總指揮,劉錦棠呢,擔任展東祿的副手。
這是一個大膽而有趣的決定,尤其是關於劉錦棠的任命——劉錦棠不過“三品卿銜”,他出任西征大軍的副總指揮,一大堆品級比他高的總兵、副將,要受其節製,紅頂子要歸藍頂子管,嗯,有趣,有趣。
不過,略一深想,就明白了:西征大軍的主力有兩支,一支是展東祿帶的軒軍,一支是劉鬆山帶的老湘軍,劉鬆山重傷,老湘軍便由其侄劉錦棠管帶了,左爵帥既然不入疆,則西征大軍的正、副總指揮的差使,不派給此二人,又能派給誰呢?
想來,老湘軍的總兵、副將們,不至於不服“少將軍”的氣——何況,自馬五寨一役劉軍門傷退,少將軍接手老湘軍,身先士卒,才氣縱橫,大夥兒都是看在眼裏的。
至於其他的總兵、副將嘛,歸到展提督的那一路裏,就是了。
至於左宗棠說什麽“自忖年衰病久,深虞精力未足副其誌,致貽霄嚇之憂”,自然是謙辭,左騾子雖然賞過“紫禁城騎馬”,但可別真以為他老了,身子骨兒,精神頭兒,都好著呢。
如此安排,另有原因。
原本的計劃,左宗棠是要親統大軍入疆的,但關卓凡另有看法,函電交馳,反複商議之後,左宗棠終於改變了主意。
(本章完)
咦,所謂“效死”,不是對阿古柏嗎?怎麽變成對妥得璘了?
其時,改“纏回”為“維吾爾”的上諭已經發布,左宗棠正在對維人大打宣傳戰,妥得璘的部下,人心浮動,許多人都明裏暗裏的表示,希望“清真王”去除尊號,不要再對抗朝廷了。
不少人都看得明白,就算朝廷不派兵進疆平亂,南邊兒的阿古柏,也遲早有一天是要打上來的。想一想安集延人在葉爾羌、和田的所作所為,再想一想朝廷改“纏回”為“維吾爾”的“剴切至意”,如果一定要歸順一方,不用說,還是歸順朝廷好了。
妥得璘自己,既心慌,也心動。
當然,反對的人也有,最有力的說辭,不是來自於維人,而是來自於一個漢人,此人姓張名胄,從祖父那一代就來從陝西移居新疆,在其父那一代,便已全家入了****,乃是妥得璘的一個得力的謀士。
張胄引用《三國誌》中魯肅對孫權說的一段話,來勸妥得璘:“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
是啊,“欲安所歸”?
不然,問問甘肅那邊?
“甘肅那邊”的回答是。妥某果然輸誠,可以仿四川藏區土司“改土歸流”的“主動投獻”例,即主動交出土地和權力。朝廷許爾留居當地,保留相當數量的土地、財產、奴仆。另,下旨表彰,授予“恩騎尉”的世爵,並準爾子孫世代承襲——就是“世襲罔替”啦。
妥得璘大失所望,他的算盤,是去除“清真王”的頭銜之外,其他一切如舊,做一個事實上的土皇帝。照“甘肅那邊”的說法,自己頂多就是一個富家翁罷了,這,未免太不甘心了。
至少,也該封我一個“三品伯克”什麽的吧?
大亂之前的新疆,“伯克”的最高品級,就是三品。
“甘肅那邊”一口回絕,說妥某犯的,本是遇赦不赦的謀反大罪,給一個富家翁。平平安安過下半世,已是天恩浩蕩,好的不能再好的待遇了——不要再有更多的癡心妄想了!若還不幡然醒悟。我西征大軍一到,玉石俱焚,你這“清真王”,就隻有檻送北京,菜市口上“引頸一快”的待遇了!
又說,麻煩你去瞅瞅,四川藏區“改土歸流”的時候,那個抗拒天威的色達土司是什麽下場?
妥得璘還真不知道色達土司神馬的,問張胄。張胄吞吞吐吐的,說。這個,這個……俺也不曉得呀。
其實。俺是曉得的,可怎麽敢說呢?
妥得璘東打聽、西打聽,總算打聽出來了:
四川藏區“改土歸流”,其他土司都奉命唯謹,唯有色達,勒兵邊境,朝廷派去的官員,不得其門而入。
欽差大臣伊克桑接報,立即率軍向色達挺進。
朝廷的大軍進至打箭爐的時候——還沒到色達,收到了色達方麵送來的一個匣子,打開一看,是一顆人頭——色達土司的人頭。
原來,色達土司手下的一個頭人,殺掉了自己的主子,向朝廷投誠。
朝廷的官員,順利進入色達,那個“恩騎尉”的世爵,就賞給了那個頭人
妥得璘毛骨悚然。
再看自己手下的人,包括張胄,一個一個,都仿佛那個色達的頭人,盯著自己的腦袋,眼睛發紅。
就在不知何以為計的時候,如前文所述,白彥虎提出,願移師烏魯木齊以北的古牧地,為“清真王”屏藩,抵抗來自清廷的威脅。
要是在以前,把白彥虎擺在古牧地這樣一個戰略要地,妥得璘並不能放心。可是,現在,白彥虎這個外人,看上去好像比自己人還要可靠似的?再者說了,不管最終的決定是什麽,先加強加強防備,總是不錯的,同朝廷討價還價,也多一個籌碼,於是,就答應了白彥虎的要求。
妥得璘萬萬沒有想到,這一支千把人的陝回,運動到距烏魯木齊裏許之地的時候,突然右轉,一個猛撲,就衝進了迪化城。
能夠跟白彥虎來到新疆的陝回,個個都是百死餘生,凶悍無比,妥得璘的衛隊,根本攔不住他們,白彥虎打頭,一路砍瓜切菜,衝進了“清真王”的“王宮”。
妥得璘正在內寢,倚在大**,左手鮮果,右手美酒,看兩個半裸的“王妃”,為他載歌載舞。聽到外邊喧聲大作,不曉得怎麽回事,正要喊人,白彥虎已經破門而入,妥得璘瞪大眼睛,還沒來得及叫上一聲,便被一把扯下床來,刀光一閃,提前“引頸一快”了。
妥得璘一死,他的親信部屬,一哄而散,幾乎沒有人想到要向陝回反攻,為主複仇神馬的。
白彥虎乃老實不客氣,大大方方地將妥得璘的地盤全部接了下來,包括烏魯木齊、瑪納斯、吐魯番,等等。然後,向喀什噶爾的“埃米爾”飛章告捷,請“埃米爾”速派援兵,充實防備。
白彥虎的嫡係不過一千幾百人,成功接收的妥得璘的舊部,亦不足原數的三分之一,地盤太大,守兵太少。
阿古柏接報大喜,立即封白彥虎為“烏魯木齊總督”,不過,他不曉得白彥虎為什麽要他增派“援軍”,烏魯木齊並無戰事,就有,也已經結束了——如果襲取妥得璘的“王宮”也可以算作“戰事”的話。
白彥虎的使者說,清廷的大軍,即將開進新疆,而古城、巴裏坤、哈密還在朝廷手中,其中,哈密東連甘肅,所以,白總督判斷,清軍進軍的路線,應該是出由甘肅出哈密,然後巴裏坤、古城,一路西向。
“烏魯木齊總督區”和古城、巴裏坤、哈密等地相連,彼此犬牙交錯,必然首當朝廷大軍之衝,必須預為之備。
阿古柏將信將疑,不過,他還是“應如所請”,派出一隻包括八百名騎兵和二千五百名步兵的部隊,由自己的親信阿孜木庫爾率領,趕赴烏魯木齊。這支部隊,除了全部裝備俄國人提供的步槍之外,還攜帶了四門大炮。阿古柏一共就十二門大炮,俄國人送了十門,奧斯曼土耳其送了兩門,這算是拿出了三分之一的家當了。
除此之外,這支部隊還帶上了另外一批步槍和彈藥——這是送給白彥虎的。
同時,阿古柏承諾,若清軍真的如白彥虎所說,入疆進攻烏魯木齊,他本人將親統大軍,隨後來援。
“援軍”的人數雖然不算太多,不過,卻是一水兒的洋槍洋炮,白彥虎不由得信心大增,尤其是看到那批送給自己的洋槍,他的眼睛放出火熱的光來——陝回從來沒有用過這麽好的兵器!如果當初自己有這樣的裝備,何至於被人從陝西一路趕到新疆?哼,朝廷的兵馬,包括那個什麽軒軍,不就是靠著洋槍、洋炮欺負人嗎?現在,洋槍、洋炮,我也有了!
白彥虎磨拳搽掌,等著報一箭之仇。
彼時的西征大軍,已經做好了所有的入疆的準備。
左宗棠的欽差大臣行轅,設在肅州,這意味著,是次進軍,他本人留在後方,並不隨各軍入疆。
左宗棠給朝廷上了一個折子,說是次進軍新疆,“誌在剿賊綏邊,並為建威銷萌之計。惟自忖年衰病久,深虞精力未足副其誌,致貽霄嚇之憂。亟圖倚任良才,匡其不逮。烏魯木齊提督展東祿,英銳果敏,才氣無雙,近察其誌慮忠純,尤堪重任”,乃決定指派展東祿“總理各營營務”,另外,以“三品卿銜署西寧道劉錦棠副之”。
“總理各營營務”,就是說,展東祿出任西征各軍事實上的總指揮,劉錦棠呢,擔任展東祿的副手。
這是一個大膽而有趣的決定,尤其是關於劉錦棠的任命——劉錦棠不過“三品卿銜”,他出任西征大軍的副總指揮,一大堆品級比他高的總兵、副將,要受其節製,紅頂子要歸藍頂子管,嗯,有趣,有趣。
不過,略一深想,就明白了:西征大軍的主力有兩支,一支是展東祿帶的軒軍,一支是劉鬆山帶的老湘軍,劉鬆山重傷,老湘軍便由其侄劉錦棠管帶了,左爵帥既然不入疆,則西征大軍的正、副總指揮的差使,不派給此二人,又能派給誰呢?
想來,老湘軍的總兵、副將們,不至於不服“少將軍”的氣——何況,自馬五寨一役劉軍門傷退,少將軍接手老湘軍,身先士卒,才氣縱橫,大夥兒都是看在眼裏的。
至於其他的總兵、副將嘛,歸到展提督的那一路裏,就是了。
至於左宗棠說什麽“自忖年衰病久,深虞精力未足副其誌,致貽霄嚇之憂”,自然是謙辭,左騾子雖然賞過“紫禁城騎馬”,但可別真以為他老了,身子骨兒,精神頭兒,都好著呢。
如此安排,另有原因。
原本的計劃,左宗棠是要親統大軍入疆的,但關卓凡另有看法,函電交馳,反複商議之後,左宗棠終於改變了主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