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恭王覺得,他已經……按不住醇王了。
對六哥,醇王打小就是崇拜的、敬畏的,四哥是君,醇王一直視恭王為事實上的長兄,長兄如父,耳提麵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恭王的話,對醇王來說,有著嚴父一般的力量。
當然,五哥的年紀更大些,可是,五哥出繼到三叔綿愷家的時候,醇王的年紀還很小,連五哥長什麽樣子都記不大清楚,彼此感情自然疏落。事實上,就算奕誴沒有出繼,從小到大,都長在宮中,醇王對他五哥,也絕不會有對恭王的那份崇敬。
別的不說,就說讀書,醇王的書,雖然讀得不及四哥、六哥好,但大致也算過得去,五哥……哼哼,根本就是草包一個嘛!
讀書不行,腦筋更不清爽,說話辦事,十足二愣子一個。
醇王是打小就看不起他五哥的。
不過,人總是要長大的。
醇王對恭王的長期的尊崇和服帖,使恭王對醇王,始終保持著一種對待沒有長大的小弟弟的態度,一方麵,卵翼庇護,盡心盡力;另外一方麵,若有所不滿,便任意嗬斥,頤指氣使。
恭王並沒有認真的想過,這個七弟,早就娶了福晉,生過兒子,封了郡王,加了親王銜,身上禦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掌管神機營印鑰、這個都統、那個都統,一大堆的差使,已經是正經的國家重臣了。
退歸藩邸之後,恭王的這種態度,也沒有什麽實質性的改變。
因此,芙蓉榭之會,他斥責醇王“謬矣”,不留餘地,甚至說出“你別叫我六哥”這種話;在乾清宮內奏事處,罵醇王“早上出門之前,喝了多少酒嗎?怎麽在這裏胡說八道?”
這些話。都是當著親貴重臣的麵兒說的,全然不給醇王留一點麵子。
恭王這麽做,固然是拿醇王作伐子,以“自明心跡”。可是,換一個人,他絕不能如此疾言厲色,說到底,內心深處。還是將醇王看做不懂事的幼弟,可以任意呼喝。
但今天晚上,恭王突然發現,老七早就不是過去的老七了——隻是自己這個做哥哥的一直沒有發現罷了。
之前,怎麽能夠想的到,他不僅同自己反複辯駁,甚至還打斷自己的說話?
這個變化,是什麽時候開始的呢?
在“議立嗣皇帝”的題目上,醇王“石破天驚”,言人之不言。首倡其議,擇善固執,犯顏錚諫,從頭至尾,表現出了極其強烈的**性、進取心和引領風潮的**,這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轉折點在哪裏呢?
應該就在自己“退歸藩邸”。
醇王一定是這麽想的:六哥既然“退歸藩邸”了,那麽,六哥的位子就該由我來接,宗室之中。就該以我為首,遇到大事,就該我來挑大梁了!
在恭王的羽翼和陰影中憋了許多年,終於熬到了頭。於是就迫不及待的爆發了!
別人未必以醇王為然,但是醇王自己,卻一定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而且,他也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
這,就是神機營了。
他來找恭王。不是要求“批準”,而是尋求“支持”,對恭王的話,也不再是唯唯諾諾,反複辯駁的時候,愈來愈多。
甚至,還打斷了恭王的話——這是極不尋常的,正常情況下,隻有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才可以這麽做。但即便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此舉亦不能輕易為之,因為,這是很不尊重談話對象的舉動。
醇王不僅這麽做了,而且,對自己這個前所未有的不禮貌的舉動,並沒有什麽感覺。
許多事情,在當事人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變過了!
唉,老七已經不是過去的老七了,再也不能拿過去那一套來對待他了!
自己和他的關係,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了!
恭王悚然驚覺:假若……自己真的謀求大位,且不說別的人,單說這位七弟——他能服氣嗎?
若放在五年之前,恭王還有醇王“服氣”的把握,現在——
恭王不自禁的微微搖頭:不能了!
還有,從醇王堅持提前“議立嗣皇帝”的主張來看,他對正常的統緒傳承,有極其深刻的執念,他能夠允許有人去翻十七前的舊賬,推翻既有的統緒嗎?
隻怕是難!
恭王一度認為,“天道、人心”,都在自己這裏,現在冷靜下來,回過頭去看一看——先不說“天道”,先說“人心”,這個“人心”,真的在自己這裏嗎?
隻怕未必!
自己的親兄弟,自己都沒有把握,況乎他人?
一個個的擺一擺。
首先是宗室。
宗室裏邊,哪一個是自己的死忠?哪一個,肯幹冒終生圈禁、甚至殺頭的奇險,掙這個“擁立之功”的?
一個都想不出來。
“那邊兒”呢,倒是有一大堆搖旗呐喊的!
恭王心目中之“那邊兒”,自然是他謀求大位最大的那個障礙——關卓凡了。
再來看地方督撫。
祺祥政變的時候,身陷囹圄的肅順,打過請督撫力保的主意——如果曾國藩、駱秉章、勞崇光、官文、彭玉麟等分頭上折,請求“格外開恩”,寬免肅順、載垣、端華等人一死,那麽,兩宮皇太後和恭王,無論如何,不能不買麵子,彼時出力剿匪,全靠這班人呢。
對此,肅順是有把握的,因為,重用漢員,倚重地方,本來就是他的主意,曾國藩、駱秉章、官文、彭玉麟等能有今日,同他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可是,肅順到底失望了!曾國藩等漢人,固然一個屁沒放,官文這個滿人,也一聲沒吭,一十八省督撫,一默無言。眼睜睜的看著肅順被推上了菜市口。
到了最後,“上頭”也好,階下囚也好,旁邊兒看熱鬧的也好。都看明白、想明白了:在地方督撫眼裏,“上頭”變來變去,不過是在“鬧家務”,誰上誰下,關我們屁事?反正又不動我們的位子!
這個道理。殺肅順、載垣、端華的時候自己是明白的,怎麽時過境遷,反倒有些糊塗了?
恭王背上的冷汗,一層層的往外冒。
何況,目下的地方督撫,兩江、兩廣等最重要的地盤,都有“那邊兒”的私人,直隸、湖廣、陝甘等地的頭腦,就算不是“那邊兒”的盟友,也絕對不會主動站到“那邊兒”的對立麵去。
機樞呢?
恭王苦笑:更不用說了!
不計“他”。其餘幾個大軍機,隻有文祥是唯一一個“自己人”,可是,恭王知道,文祥不是寶鋆,此刻不是辛酉年,關某人不是肅某人,文祥是絕對不會支持自己去翻十幾年前的舊賬的!
內閣、六部、都察院……
一、二品的大員,一個個的數過去,要麽不足為恃。要麽根本不會趟這灘渾水,要麽就是“他”的人。
真正靠得住的“自己人”,少之又少。
愈想愈是沮喪!
自己這麽些年苦心培養的“班底”,都到哪裏去了?
發了好一會兒的悶。恭王終於想清楚了這個問題。
自己所謂的“班底”,大部分其實還在,但是,這其中的大多數人,隻有自己在台上,才能發揮作用。自己下了台,失權失勢,“班底”也就不成其為“班底”了。就是說,這班人裏邊,像寶鋆這樣,真正算作自己的“私人”的,並不多,順境也好,逆境也罷,都肯為自己“效死”的,少之又少。
何況,其中不少人,包括原先“恭係”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成員,如曹毓瑛、許庚身之流,已經“過檔”到那邊兒去了!
此消彼長啊!
剩下的人,被反複的拆分、打散,流寓不定,就算有人依然“有心”,也已經難以形成合力了。
譬如,自己原先的最重要的“基地”,現已不複存在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恭王回想起來,不禁疑惑:自己臨走之前,給文祥和寶鋆出的那個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顧問委員會“二合一”的主意,會不會……其實是個餿主意?“那邊兒”順水推舟、借力打力,“二合一”之後,自己這邊兒,非但未能搶得一塊新的地盤,反而連原先的地盤都失掉了!
唉!
再有,“這麽些年”,“那邊兒”也在培養自己的“班底”,不聲不響的,幾年下來,卓然有成!
還有,恭王仔細想了一想,不論朝廷還是地方,“他”安插在關鍵位子上的人,大多都是他的“私人”,“有事”之時,都是可以為他“效死”的,這一點,自己真正是比不了!
軍隊——就更加不必說了!
唉!
再說“天道”——“既有的統緒”,真的有問題嗎?如果確有問題,那麽,這個問題,真的大到了必須推翻重來的地步了嗎?
文宗得位,確有投機取巧之嫌,但南苑校獵之時,“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禦榻之前,伏地流涕,孺慕至誠,這些,斥其“扮戲”,隻能腹誹,無以實證,不可能拿這些來證明他“得位不正”。
至於寶鋆批評宣宗立儲“不以賢”,確實,恭王是公認比文宗能幹的,可是,又如何?拿什麽來做證明呢?——你怎麽證明,當年若立你為儲,你這個皇帝,就一定做的比文宗好呢?時光畢竟不能倒轉!
沒有實在的證據,宣宗立皇四子為儲“不遵祖製”的指責,就難以成立。
寶鋆的話,看似氣勢縱橫,雄辯強據,其實,隻能夠拿來替自己人打氣,或者在暗處發酵輿論之用,不能擺到台麵上,給予對手致命一擊。
真正能拿來用的,隻有一個“楊梅”。
小皇帝的“楊梅”,“過”自生身父母,是可能的,但是,到底是“過”自生父,還是“過”自生母,全靠推論,不論“過”自誰,皆無實證,實在難以定論,一定要說小皇帝的“楊梅”是文宗的責任,連恭王自己都不信服,又如何能夠說服大多數的旁觀者呢?
何況,恭王相信,這個事兒,如果一定要在“生父”和“生母”之間二擇其一,“那邊兒”一定會選擇“生母”,原因呢,寶鋆自己也分析過了,小皇帝的“楊梅”若“過”自生父,文宗即得位不正,他本人、他兒子、他妻子,統統地位動搖;小皇帝的“楊梅”若“過”自生母,則隻罪慈禧一人,文宗、小皇帝以及慈安的地位,皆安然無恙。
思來想去,“天道”這樣東東,也未必就在自己這裏!
如果,“人心”靠不住,“天道”也靠不住……那,自己還有什麽?
沒有了?
沒有了。
*(未完待續。)
對六哥,醇王打小就是崇拜的、敬畏的,四哥是君,醇王一直視恭王為事實上的長兄,長兄如父,耳提麵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恭王的話,對醇王來說,有著嚴父一般的力量。
當然,五哥的年紀更大些,可是,五哥出繼到三叔綿愷家的時候,醇王的年紀還很小,連五哥長什麽樣子都記不大清楚,彼此感情自然疏落。事實上,就算奕誴沒有出繼,從小到大,都長在宮中,醇王對他五哥,也絕不會有對恭王的那份崇敬。
別的不說,就說讀書,醇王的書,雖然讀得不及四哥、六哥好,但大致也算過得去,五哥……哼哼,根本就是草包一個嘛!
讀書不行,腦筋更不清爽,說話辦事,十足二愣子一個。
醇王是打小就看不起他五哥的。
不過,人總是要長大的。
醇王對恭王的長期的尊崇和服帖,使恭王對醇王,始終保持著一種對待沒有長大的小弟弟的態度,一方麵,卵翼庇護,盡心盡力;另外一方麵,若有所不滿,便任意嗬斥,頤指氣使。
恭王並沒有認真的想過,這個七弟,早就娶了福晉,生過兒子,封了郡王,加了親王銜,身上禦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掌管神機營印鑰、這個都統、那個都統,一大堆的差使,已經是正經的國家重臣了。
退歸藩邸之後,恭王的這種態度,也沒有什麽實質性的改變。
因此,芙蓉榭之會,他斥責醇王“謬矣”,不留餘地,甚至說出“你別叫我六哥”這種話;在乾清宮內奏事處,罵醇王“早上出門之前,喝了多少酒嗎?怎麽在這裏胡說八道?”
這些話。都是當著親貴重臣的麵兒說的,全然不給醇王留一點麵子。
恭王這麽做,固然是拿醇王作伐子,以“自明心跡”。可是,換一個人,他絕不能如此疾言厲色,說到底,內心深處。還是將醇王看做不懂事的幼弟,可以任意呼喝。
但今天晚上,恭王突然發現,老七早就不是過去的老七了——隻是自己這個做哥哥的一直沒有發現罷了。
之前,怎麽能夠想的到,他不僅同自己反複辯駁,甚至還打斷自己的說話?
這個變化,是什麽時候開始的呢?
在“議立嗣皇帝”的題目上,醇王“石破天驚”,言人之不言。首倡其議,擇善固執,犯顏錚諫,從頭至尾,表現出了極其強烈的**性、進取心和引領風潮的**,這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轉折點在哪裏呢?
應該就在自己“退歸藩邸”。
醇王一定是這麽想的:六哥既然“退歸藩邸”了,那麽,六哥的位子就該由我來接,宗室之中。就該以我為首,遇到大事,就該我來挑大梁了!
在恭王的羽翼和陰影中憋了許多年,終於熬到了頭。於是就迫不及待的爆發了!
別人未必以醇王為然,但是醇王自己,卻一定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而且,他也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
這,就是神機營了。
他來找恭王。不是要求“批準”,而是尋求“支持”,對恭王的話,也不再是唯唯諾諾,反複辯駁的時候,愈來愈多。
甚至,還打斷了恭王的話——這是極不尋常的,正常情況下,隻有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才可以這麽做。但即便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此舉亦不能輕易為之,因為,這是很不尊重談話對象的舉動。
醇王不僅這麽做了,而且,對自己這個前所未有的不禮貌的舉動,並沒有什麽感覺。
許多事情,在當事人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變過了!
唉,老七已經不是過去的老七了,再也不能拿過去那一套來對待他了!
自己和他的關係,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了!
恭王悚然驚覺:假若……自己真的謀求大位,且不說別的人,單說這位七弟——他能服氣嗎?
若放在五年之前,恭王還有醇王“服氣”的把握,現在——
恭王不自禁的微微搖頭:不能了!
還有,從醇王堅持提前“議立嗣皇帝”的主張來看,他對正常的統緒傳承,有極其深刻的執念,他能夠允許有人去翻十七前的舊賬,推翻既有的統緒嗎?
隻怕是難!
恭王一度認為,“天道、人心”,都在自己這裏,現在冷靜下來,回過頭去看一看——先不說“天道”,先說“人心”,這個“人心”,真的在自己這裏嗎?
隻怕未必!
自己的親兄弟,自己都沒有把握,況乎他人?
一個個的擺一擺。
首先是宗室。
宗室裏邊,哪一個是自己的死忠?哪一個,肯幹冒終生圈禁、甚至殺頭的奇險,掙這個“擁立之功”的?
一個都想不出來。
“那邊兒”呢,倒是有一大堆搖旗呐喊的!
恭王心目中之“那邊兒”,自然是他謀求大位最大的那個障礙——關卓凡了。
再來看地方督撫。
祺祥政變的時候,身陷囹圄的肅順,打過請督撫力保的主意——如果曾國藩、駱秉章、勞崇光、官文、彭玉麟等分頭上折,請求“格外開恩”,寬免肅順、載垣、端華等人一死,那麽,兩宮皇太後和恭王,無論如何,不能不買麵子,彼時出力剿匪,全靠這班人呢。
對此,肅順是有把握的,因為,重用漢員,倚重地方,本來就是他的主意,曾國藩、駱秉章、官文、彭玉麟等能有今日,同他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可是,肅順到底失望了!曾國藩等漢人,固然一個屁沒放,官文這個滿人,也一聲沒吭,一十八省督撫,一默無言。眼睜睜的看著肅順被推上了菜市口。
到了最後,“上頭”也好,階下囚也好,旁邊兒看熱鬧的也好。都看明白、想明白了:在地方督撫眼裏,“上頭”變來變去,不過是在“鬧家務”,誰上誰下,關我們屁事?反正又不動我們的位子!
這個道理。殺肅順、載垣、端華的時候自己是明白的,怎麽時過境遷,反倒有些糊塗了?
恭王背上的冷汗,一層層的往外冒。
何況,目下的地方督撫,兩江、兩廣等最重要的地盤,都有“那邊兒”的私人,直隸、湖廣、陝甘等地的頭腦,就算不是“那邊兒”的盟友,也絕對不會主動站到“那邊兒”的對立麵去。
機樞呢?
恭王苦笑:更不用說了!
不計“他”。其餘幾個大軍機,隻有文祥是唯一一個“自己人”,可是,恭王知道,文祥不是寶鋆,此刻不是辛酉年,關某人不是肅某人,文祥是絕對不會支持自己去翻十幾年前的舊賬的!
內閣、六部、都察院……
一、二品的大員,一個個的數過去,要麽不足為恃。要麽根本不會趟這灘渾水,要麽就是“他”的人。
真正靠得住的“自己人”,少之又少。
愈想愈是沮喪!
自己這麽些年苦心培養的“班底”,都到哪裏去了?
發了好一會兒的悶。恭王終於想清楚了這個問題。
自己所謂的“班底”,大部分其實還在,但是,這其中的大多數人,隻有自己在台上,才能發揮作用。自己下了台,失權失勢,“班底”也就不成其為“班底”了。就是說,這班人裏邊,像寶鋆這樣,真正算作自己的“私人”的,並不多,順境也好,逆境也罷,都肯為自己“效死”的,少之又少。
何況,其中不少人,包括原先“恭係”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成員,如曹毓瑛、許庚身之流,已經“過檔”到那邊兒去了!
此消彼長啊!
剩下的人,被反複的拆分、打散,流寓不定,就算有人依然“有心”,也已經難以形成合力了。
譬如,自己原先的最重要的“基地”,現已不複存在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恭王回想起來,不禁疑惑:自己臨走之前,給文祥和寶鋆出的那個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顧問委員會“二合一”的主意,會不會……其實是個餿主意?“那邊兒”順水推舟、借力打力,“二合一”之後,自己這邊兒,非但未能搶得一塊新的地盤,反而連原先的地盤都失掉了!
唉!
再有,“這麽些年”,“那邊兒”也在培養自己的“班底”,不聲不響的,幾年下來,卓然有成!
還有,恭王仔細想了一想,不論朝廷還是地方,“他”安插在關鍵位子上的人,大多都是他的“私人”,“有事”之時,都是可以為他“效死”的,這一點,自己真正是比不了!
軍隊——就更加不必說了!
唉!
再說“天道”——“既有的統緒”,真的有問題嗎?如果確有問題,那麽,這個問題,真的大到了必須推翻重來的地步了嗎?
文宗得位,確有投機取巧之嫌,但南苑校獵之時,“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禦榻之前,伏地流涕,孺慕至誠,這些,斥其“扮戲”,隻能腹誹,無以實證,不可能拿這些來證明他“得位不正”。
至於寶鋆批評宣宗立儲“不以賢”,確實,恭王是公認比文宗能幹的,可是,又如何?拿什麽來做證明呢?——你怎麽證明,當年若立你為儲,你這個皇帝,就一定做的比文宗好呢?時光畢竟不能倒轉!
沒有實在的證據,宣宗立皇四子為儲“不遵祖製”的指責,就難以成立。
寶鋆的話,看似氣勢縱橫,雄辯強據,其實,隻能夠拿來替自己人打氣,或者在暗處發酵輿論之用,不能擺到台麵上,給予對手致命一擊。
真正能拿來用的,隻有一個“楊梅”。
小皇帝的“楊梅”,“過”自生身父母,是可能的,但是,到底是“過”自生父,還是“過”自生母,全靠推論,不論“過”自誰,皆無實證,實在難以定論,一定要說小皇帝的“楊梅”是文宗的責任,連恭王自己都不信服,又如何能夠說服大多數的旁觀者呢?
何況,恭王相信,這個事兒,如果一定要在“生父”和“生母”之間二擇其一,“那邊兒”一定會選擇“生母”,原因呢,寶鋆自己也分析過了,小皇帝的“楊梅”若“過”自生父,文宗即得位不正,他本人、他兒子、他妻子,統統地位動搖;小皇帝的“楊梅”若“過”自生母,則隻罪慈禧一人,文宗、小皇帝以及慈安的地位,皆安然無恙。
思來想去,“天道”這樣東東,也未必就在自己這裏!
如果,“人心”靠不住,“天道”也靠不住……那,自己還有什麽?
沒有了?
沒有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