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卓凡真正是感慨了!


    參加過軒軍閱兵為腓特烈王儲伉儷舉辦的那次閱兵的王公重臣,不僅僅曾國藩,還有鍾王、文祥、錢鼎銘,鍾王不必說了,錢鼎銘是關卓凡的私人,也不必說了,說說文祥吧!


    文祥之所見所聞,與曾國藩無二,但在關卓凡向包括他在內的大軍機們詳細譬解何以放棄沱灢、升龍之前,他似乎並沒有認識到這是在“誘敵深入”;而在關卓凡譬解之後,幾位大軍機包括文祥在內雖然都表示理解,可是,並沒有一個人如曾國藩般,表現出對“誘敵深入”的策略的成功以及對整個戰事的完勝抱有堅定的信心。


    關卓凡能夠感覺到,政府中樞其中包括他的最堅定的支持者也多多少少感染了彌漫朝野的悲觀情緒。


    “最堅定的支持者”,同“最堅定的信心”,並不能劃等號。


    這就是前文說的“甚至在軍機處內部,關卓凡都能感覺到某種盡力掩抑的疑惑”。


    曹毓瑛、許庚身、郭嵩燾有“疑惑”,還是能夠理解的。


    曹毓瑛雖是兵部尚書,許庚身雖以“知兵”著名,但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文臣,沒有任何行伍經驗,這方麵,曹、許兩位,其實還不如郭嵩燾郭也是地地道道的文臣,不過,好歹在曾國藩的幕中幹過一陣子,勉強算是“曾曆戎行”。


    最關鍵的是,因為前文述及的“潛規則”,曹、許、郭雖同為關卓凡的“最堅定的支持者”,但他們同軒軍直接打交道的機會,是很有限的;這方麵,曹、許尤其之少,郭嵩燾稍多一些,不過,也隻關後勤、資金,不涉軍事,因此,他們三人,對於軒軍的戰力,其實是缺乏感性認識的。


    這個“感性認識”,幾個大軍機中,惟文祥才有除了實戰,大規模的閱兵、演習,是對一支軍隊的戰力最全麵、最直接的檢驗了。


    另外,文祥不是單純的文臣,他不但正經練過兵,還正經帶過兵、打過仗神機營為文祥手創,並在其率領下,出關清剿馬賊。


    當然,清剿馬賊和敉平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不可同日而語。


    或許,這就是文、曾之差距所在?


    或許,不好說“差距”


    說“差異”,或許,更加準確些?


    那麽,文、曾之“差異”,又何在呢?


    另外,說歸說,曾國藩對於軒軍戰力的信心,是否真的到了這個份兒上幾乎是“毫無保留”了;對於法國,是否又真的會出之以輕蔑,關卓凡還是“有所保留”的。


    畢竟,僅僅隻看了一次閱兵;畢竟,法國是世界公認的第二強國。


    畢竟,不論為人處事,還是領兵作戰,“謹慎”,都是曾國藩的最大的特點。


    事實上,關卓凡認為,趙烈文如是說曾國藩如是說,多多少少,也算是一種“修辭手法”就像曾國藩親筆信中的“扼腕”、“抵掌”、“擊案”、“無以自已”什麽的。


    或許,曾國藩對軒軍的信心,其實未足十分,但是,八、九分的信心,卻一定要將之說成十分甚至十二分。


    這當然不是為了拍關卓凡的馬屁前頭說了,“阿諛取容聞風希旨”什麽的,同曾滌生是扯不上幹係的。


    “修辭手法”的目的非常明白:在朝野上下悲觀情緒占據上風的情形下,破除愁雲慘霧,為關卓凡鼓勁、打氣。


    真正是


    可感,可感!


    還有,曾國藩清清楚楚的點出了“北寧”、“山西”這兩個首當法軍之必衝的戰略要地


    越南的地理和戰局,可不是哪個都搞的明白的,言路上,許多人慷慨激昂,但對越南的實際情形,卻是一頭霧水,說的話,上的折子,虛頭巴腦,不著邊際。


    曾國藩一語即切中肯綮,說明:他雖然“不在其位”,卻“謀其政”,私下底,必紮紮實實的做了許多的關於越南的功課;而其眼光之銳利,判斷之精準,更遠非一般翰詹科道之可及。


    他對關卓凡的關切、支持、鼓勵,不是玩兒虛的,是實實在在的。


    “來,惠甫!”關卓凡一隻手舉起酒杯,直直的伸了出來,“咱們再浮一白!”


    這是要“碰杯”的意思。


    愈發像“酒友”了!


    趙烈文受寵若驚,雙手捧杯,小心翼翼的遞了過去。


    關卓凡拿自己的酒杯往趙烈文的酒杯上輕輕一碰,一仰頭,幹了;然後,向趙烈文亮了一個“照杯”,哈哈一笑。


    趙烈文一氣而盡之後,也向關卓凡亮了一個“照杯”。


    “席上”的氣氛,愈發不同了!


    “惠甫,請繼續吧!”


    “是!”


    頓一頓,趙烈文說道,“至於‘內外宵小’,譬如,日本”


    再一頓,“中堂說,日本的事情,他是不懂的,本無置喙的資格,隻是他以為,隻要咱們打敗了法國人,餘者,不論內外,百邪全避!”


    話說的比較含蓄,不過,言下之意,關卓凡當然是聽懂了的。


    曾國藩是勸關卓凡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在日本的事情上“旁騖”,日本要亂,寧肯先由他亂去,待打贏了法國人,再掉過頭去收拾日本,不要在目下的關鍵時候分心,更不可兩線作戰。


    也就是說,曾國藩對關卓凡的聯英“抗日”,多多少少,是持“保留意見”的。


    避免兩線作戰,當然是正確的,不過,日本的事情,曾國藩確實“不懂”。


    事實上,除了關卓凡,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就沒有一個真正“懂”日本的人包括日本人自己。


    而關卓凡的“懂”,不是因為聰明睿智,而是因為他是一個穿越者。


    曾國藩一定以為,關卓凡放不開日本,是因為他自個兒在日本的壇壇罐罐太多了,難以割舍,但事實上,這不是關卓凡不能任由日本生亂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幕府一旦倒台,薩摩取而代之,日本極可能上演原時空故事,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國家統一,脫胎換骨,到時候,這個日本,便不複可製了!


    就算“可製”,也不曉得要花多大的氣力?


    那份氣力,“事倍功半”是不足以形容的,反正,一定遠遠超過打贏法國人花的氣力!


    因此,無論如何,不能叫日本真的亂起來!


    這其中曲折詳細,關卓凡無法對趙烈文和曾國藩明言,就說了,他們也不能真正明白、真正相信,他們的印象和理解中,打日本,就是“二次長州征伐”軒軍不過使了五、六成的氣力,日本就平服了嘛。


    所以,先敷衍著吧。


    於是,關卓凡鄭重的點了點頭,“滌翁‘百邪全避’四字,可謂‘題眼’我受教了!”


    “日本算‘外’,”趙烈文說道,“至於‘內’”


    頓一頓,笑了一笑,“中堂收到過一封很有趣的信件,他說,奇文共欣賞,不敢獨專,要請王爺過目。”


    說罷,又從護書中取出一封信來,站起身,恭恭敬敬的遞了過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玉獅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玉獅子並收藏亂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