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重要的長門、金牌炮台為例。
防守長門、金牌炮台及其周邊地帶的,是時任建寧鎮總兵、膺“達春巴圖魯”封號的張得勝率領的“凱”字九營彼時的中**隊,並沒有任何“海岸炮兵”的概念,不論海岸、江岸,炮台的守軍,都是百分百的陸軍。
張得勝,廣東翁源人,早年也是狠角色一枚,鹹豐元年,即一八五一年,不過二十出頭的張得勝,已由從崖州協鎮擢升安徽記名陸路總兵官;鹹豐八年,真除為湖北宜昌總兵官;鹹豐九年,加提督銜。
亂世之中,武人的紅頂子,自然是鮮血染就的,張得勝屢立戰功,其最著名的事跡有兩件:第一件,擒殺撚軍首領張隆;第二件也是更著名的,同多隆阿一起,率兵圍攻廬州,迫使陳玉成出走壽州,直接導致了陳玉成的敗亡。
然而,這些都是“當年勇”了,自一八五八年至一八八四年,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六年,張得勝的官位,沒有任何變化,還是一個“總兵官”,而且,還在一線帶兵,青年時期的壯誌豪情,早就消磨殆盡了。
張佩綸視察江口炮台之時,發現張得勝非但“吸煙漁色,壯誌頹唐”,更對所部之操練不管不顧,其部將盡為閩浙總督何安插之人員,營官氣焰囂張,並不把總兵放在眼裏,張得勝渾渾噩噩,實際上經已成了營官們的牽線木偶。
整個江口炮台,管理混亂,操練生疏,甚至有炮手錯記操炮步驟的事情。
張佩綸勃然大怒,不過,張得勝畢竟資曆深厚,張佩綸雖然氣盛,卻也不好直接動他的手,於是,拿兩個營官作伐:當場摘去長門炮台守將康長慶的頂戴;稍後,又將另一守將袁鳴盛撤職。
再看重要性僅次於長門、金牌的閩安江峽。
閩安江峽的守將,為閩安協副將蔡康業,早在洪楊造亂之時,蔡某就已經是副將了,目下還是副將,始終未得升遷這個情形,仿佛於張得勝,而閩安江峽的防務,很自然的,也仿佛於長門、金牌了。
張佩綸到營視察之時,發現“營伍不知振頓,空額甚多”,再次勃然大怒,而蔡康業不過一個副將,資曆也遠不如張得勝,張佩綸就不客氣了,幹脆利落的革了蔡康業的職。
張會辦的動作,可謂雷厲風行,然而,雖對士氣小所振作,但不解決根本問題。
張佩綸隻能“除舊”,無法“布新”他找不到接替康長慶、袁鳴盛、蔡康業之流的真正合適的人選;事實上,即便他找到了這樣的人,留給後來者的時間,也太短了,想要在短短個把月之內,一洗十數年之積弊,實在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尤其是操作克虜伯大炮這種高技術的活計,非經年累月訓練不能熟練,個把月的時間,管什麽用呢?
在短時間內,更換老舊大炮,同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更何況,張佩綸並未發現諸炮台布置中最致命的射界死角的問題,也就未能就此作出任何的調整。
張佩綸確實是個“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之人,戰前的布置,不能切中肯綮;大戰將臨,應對之失措到了荒唐的地步,尤其不能原諒他在收到法國人的開戰照會之後,第一反應,居然不是趕緊通知船政艦隊解纜應敵,而是派通法語的福州船政工程師魏瀚前往法艦隊,以“中國不及備戰”為由,要求延至次日開戰。
因為閩浙總督何的顢頇,本就所剩無幾的備戰時間,就這樣徹底的浪費光了。
張佩綸對於馬江戰役的慘敗,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是
唉!他手中的牌,也實在是太爛了呀!
他甚至連封堵江口都做不了主。
張佩綸曾經上奏朝廷,要求封堵江口,以阻止更多的法**艦進入馬江,並為此做好了相關的準備被法艦“雷諾堡號”、“梭尼號”發現的大批裝石船,就是準備拿來幹這個活兒的。
可是,法**艦進不了馬江,別的國家的船隻,也一樣進不了馬江;同時,已經進入馬江的船隻,將困於馬尾,無法出海,因此,當總理衙門將該計劃照會英、美等國駐華公使時,受到了意料之中的反對。
美國公使楊約翰回曰:中國在中法尚未開戰、法國未對馬江封鎖的情況下,自行封鎖航道,“則與條約不合”;英國公使的口徑,亦大約仿佛。
於是,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當然,張佩綸上奏之時,中、法尚未開戰;可是,“通航戰”之時,已經做好準備的裝石船,為什麽還是沒有沉石封江,就不好解釋嘍!
或許,彼時的張會辦,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得體的“自劾”,以求減輕罪責,別的,統統顧不上了吧!
不過,無論如何,張佩綸總算“勇於任事”,換一個人“會辦福建海疆事宜”,說不定就躲在閩浙總督、福建巡撫、船政大臣的後頭“韜光養晦”,這樣,就算打了敗仗,責任也會輕得多,未必就發配戍邊了。
需要強調的是,張佩綸的頭銜,僅僅是“會辦福建海疆事宜”,而時人和後人卻常常把他誤做“欽差”,事實上,“會辦”和“欽差”的地位,相去不可以道裏計。
不過,張佩綸在馬尾的實際的地位,確實仿佛欽差,這是因為,他的名氣太大,是彼時氣焰正盛的清流的第一號健將,福建的地方官員,閩浙總督何、福建巡撫張兆棟、船政大臣何如璋以下,既懾於他的聲望,又皆視其為“簾眷正隆”,雖無欽差之名,卻必有“口銜天憲”之實,因此,在他麵前,都自覺不自覺的矮了一截,以致張佩綸可以頤指氣使,行“欽差”之實。
不過,張會辦之得為張“欽差”,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福建的督撫,皆為碌碌之輩,如果換一個強勢的督撫,可就不容張佩綸以“欽差”自居了。
事實上,和張佩綸一同出京的,還另有兩位清流健將,一個吳大徵,一個陳寶琛,任務亦同張佩綸的相仿:吳大徵“會辦北洋事宜”,陳寶琛“會辦南洋事宜”,就是說,吳給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做“會辦”,陳給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曾國荃做“會辦”。
李鴻章、曾國荃可就不是何、張兆棟、何如璋之輩可比了,吳大徵在北洋、陳寶琛在南洋的處境,較之張佩綸在福建,天淵有別。
李鴻章還肯敷衍人,吳大徵的日子,略好過些;曾國荃對陳寶琛,可就不假辭色了。
陳會辦在南洋根本說不上話,閩江軍情緊急,張佩綸急電南洋,請求派艦船支援,同為清流,對於張佩綸的請援,陳寶琛當然大力支持,可是,曾國荃一口回絕,說什麽“我南洋並無從井救人的道理”,陳寶琛急得跳腳,然而,卻拿曾國荃一點法子也沒有。
最後,獅子再嗦一句:
覆沒在馬尾的,是船政水師,不是南洋水師,這一點,後世的許多人都搞混了。
南洋水師歸南洋大臣管理,泊地為上海;船政水師歸船政大臣管理,泊地為馬尾,二者並無直接關聯。
中法戰爭,南洋水師也有一定表現,那是馬江一役之後,中方以北洋、南洋各派軍艦,組成一支“南北洋聯合艦隊”,一為向法國報複,二為支援台灣,其中,北洋二艦,南洋五艦。
遺憾的是,兩個戰略目的,都未達成。
“聯合艦隊”成軍不久,朝鮮“有事”,“聯合艦隊”中的北洋二艦,立即掉頭北上;剩下南洋五艦,勢單力薄,不但不敢主動向強大的法國艦隊挑戰,反而被法國艦隊追的上氣不接下氣。
其中,“澄慶”、“馭遠”二艦被擊沉於石浦港;“開濟”、“南琛”、“南瑞”三艦,遁入鎮海港,乃有其後的鎮海防禦戰。
水師在戰爭中的拙劣表現,大大刺痛了當政者,乃有戰後的“大治水師”。
好了,該嗦的、不該嗦的,都嗦完了,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關卓凡如何“以史為鑒”,在本時空規劃、布置真正可以稱之為“固若金湯”、“龍潭虎穴”的“閩江防”?
*
防守長門、金牌炮台及其周邊地帶的,是時任建寧鎮總兵、膺“達春巴圖魯”封號的張得勝率領的“凱”字九營彼時的中**隊,並沒有任何“海岸炮兵”的概念,不論海岸、江岸,炮台的守軍,都是百分百的陸軍。
張得勝,廣東翁源人,早年也是狠角色一枚,鹹豐元年,即一八五一年,不過二十出頭的張得勝,已由從崖州協鎮擢升安徽記名陸路總兵官;鹹豐八年,真除為湖北宜昌總兵官;鹹豐九年,加提督銜。
亂世之中,武人的紅頂子,自然是鮮血染就的,張得勝屢立戰功,其最著名的事跡有兩件:第一件,擒殺撚軍首領張隆;第二件也是更著名的,同多隆阿一起,率兵圍攻廬州,迫使陳玉成出走壽州,直接導致了陳玉成的敗亡。
然而,這些都是“當年勇”了,自一八五八年至一八八四年,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六年,張得勝的官位,沒有任何變化,還是一個“總兵官”,而且,還在一線帶兵,青年時期的壯誌豪情,早就消磨殆盡了。
張佩綸視察江口炮台之時,發現張得勝非但“吸煙漁色,壯誌頹唐”,更對所部之操練不管不顧,其部將盡為閩浙總督何安插之人員,營官氣焰囂張,並不把總兵放在眼裏,張得勝渾渾噩噩,實際上經已成了營官們的牽線木偶。
整個江口炮台,管理混亂,操練生疏,甚至有炮手錯記操炮步驟的事情。
張佩綸勃然大怒,不過,張得勝畢竟資曆深厚,張佩綸雖然氣盛,卻也不好直接動他的手,於是,拿兩個營官作伐:當場摘去長門炮台守將康長慶的頂戴;稍後,又將另一守將袁鳴盛撤職。
再看重要性僅次於長門、金牌的閩安江峽。
閩安江峽的守將,為閩安協副將蔡康業,早在洪楊造亂之時,蔡某就已經是副將了,目下還是副將,始終未得升遷這個情形,仿佛於張得勝,而閩安江峽的防務,很自然的,也仿佛於長門、金牌了。
張佩綸到營視察之時,發現“營伍不知振頓,空額甚多”,再次勃然大怒,而蔡康業不過一個副將,資曆也遠不如張得勝,張佩綸就不客氣了,幹脆利落的革了蔡康業的職。
張會辦的動作,可謂雷厲風行,然而,雖對士氣小所振作,但不解決根本問題。
張佩綸隻能“除舊”,無法“布新”他找不到接替康長慶、袁鳴盛、蔡康業之流的真正合適的人選;事實上,即便他找到了這樣的人,留給後來者的時間,也太短了,想要在短短個把月之內,一洗十數年之積弊,實在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尤其是操作克虜伯大炮這種高技術的活計,非經年累月訓練不能熟練,個把月的時間,管什麽用呢?
在短時間內,更換老舊大炮,同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更何況,張佩綸並未發現諸炮台布置中最致命的射界死角的問題,也就未能就此作出任何的調整。
張佩綸確實是個“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之人,戰前的布置,不能切中肯綮;大戰將臨,應對之失措到了荒唐的地步,尤其不能原諒他在收到法國人的開戰照會之後,第一反應,居然不是趕緊通知船政艦隊解纜應敵,而是派通法語的福州船政工程師魏瀚前往法艦隊,以“中國不及備戰”為由,要求延至次日開戰。
因為閩浙總督何的顢頇,本就所剩無幾的備戰時間,就這樣徹底的浪費光了。
張佩綸對於馬江戰役的慘敗,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是
唉!他手中的牌,也實在是太爛了呀!
他甚至連封堵江口都做不了主。
張佩綸曾經上奏朝廷,要求封堵江口,以阻止更多的法**艦進入馬江,並為此做好了相關的準備被法艦“雷諾堡號”、“梭尼號”發現的大批裝石船,就是準備拿來幹這個活兒的。
可是,法**艦進不了馬江,別的國家的船隻,也一樣進不了馬江;同時,已經進入馬江的船隻,將困於馬尾,無法出海,因此,當總理衙門將該計劃照會英、美等國駐華公使時,受到了意料之中的反對。
美國公使楊約翰回曰:中國在中法尚未開戰、法國未對馬江封鎖的情況下,自行封鎖航道,“則與條約不合”;英國公使的口徑,亦大約仿佛。
於是,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當然,張佩綸上奏之時,中、法尚未開戰;可是,“通航戰”之時,已經做好準備的裝石船,為什麽還是沒有沉石封江,就不好解釋嘍!
或許,彼時的張會辦,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得體的“自劾”,以求減輕罪責,別的,統統顧不上了吧!
不過,無論如何,張佩綸總算“勇於任事”,換一個人“會辦福建海疆事宜”,說不定就躲在閩浙總督、福建巡撫、船政大臣的後頭“韜光養晦”,這樣,就算打了敗仗,責任也會輕得多,未必就發配戍邊了。
需要強調的是,張佩綸的頭銜,僅僅是“會辦福建海疆事宜”,而時人和後人卻常常把他誤做“欽差”,事實上,“會辦”和“欽差”的地位,相去不可以道裏計。
不過,張佩綸在馬尾的實際的地位,確實仿佛欽差,這是因為,他的名氣太大,是彼時氣焰正盛的清流的第一號健將,福建的地方官員,閩浙總督何、福建巡撫張兆棟、船政大臣何如璋以下,既懾於他的聲望,又皆視其為“簾眷正隆”,雖無欽差之名,卻必有“口銜天憲”之實,因此,在他麵前,都自覺不自覺的矮了一截,以致張佩綸可以頤指氣使,行“欽差”之實。
不過,張會辦之得為張“欽差”,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福建的督撫,皆為碌碌之輩,如果換一個強勢的督撫,可就不容張佩綸以“欽差”自居了。
事實上,和張佩綸一同出京的,還另有兩位清流健將,一個吳大徵,一個陳寶琛,任務亦同張佩綸的相仿:吳大徵“會辦北洋事宜”,陳寶琛“會辦南洋事宜”,就是說,吳給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做“會辦”,陳給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曾國荃做“會辦”。
李鴻章、曾國荃可就不是何、張兆棟、何如璋之輩可比了,吳大徵在北洋、陳寶琛在南洋的處境,較之張佩綸在福建,天淵有別。
李鴻章還肯敷衍人,吳大徵的日子,略好過些;曾國荃對陳寶琛,可就不假辭色了。
陳會辦在南洋根本說不上話,閩江軍情緊急,張佩綸急電南洋,請求派艦船支援,同為清流,對於張佩綸的請援,陳寶琛當然大力支持,可是,曾國荃一口回絕,說什麽“我南洋並無從井救人的道理”,陳寶琛急得跳腳,然而,卻拿曾國荃一點法子也沒有。
最後,獅子再嗦一句:
覆沒在馬尾的,是船政水師,不是南洋水師,這一點,後世的許多人都搞混了。
南洋水師歸南洋大臣管理,泊地為上海;船政水師歸船政大臣管理,泊地為馬尾,二者並無直接關聯。
中法戰爭,南洋水師也有一定表現,那是馬江一役之後,中方以北洋、南洋各派軍艦,組成一支“南北洋聯合艦隊”,一為向法國報複,二為支援台灣,其中,北洋二艦,南洋五艦。
遺憾的是,兩個戰略目的,都未達成。
“聯合艦隊”成軍不久,朝鮮“有事”,“聯合艦隊”中的北洋二艦,立即掉頭北上;剩下南洋五艦,勢單力薄,不但不敢主動向強大的法國艦隊挑戰,反而被法國艦隊追的上氣不接下氣。
其中,“澄慶”、“馭遠”二艦被擊沉於石浦港;“開濟”、“南琛”、“南瑞”三艦,遁入鎮海港,乃有其後的鎮海防禦戰。
水師在戰爭中的拙劣表現,大大刺痛了當政者,乃有戰後的“大治水師”。
好了,該嗦的、不該嗦的,都嗦完了,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關卓凡如何“以史為鑒”,在本時空規劃、布置真正可以稱之為“固若金湯”、“龍潭虎穴”的“閩江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