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一百三十一至第一百四十章||[131]此時湊熱鬧的人也不斷的多了起來,禦史們紛紛上書,彈劾李善長,從上朝時不注意禮節到貪汙受賄,罪名無所不包,似乎恨不得控訴他修建房子過程中砍伐樹木,破壞了環境。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一個絕對與辦案八杆子打不上邊的部門也在李善長身上踩了一腳,說來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這個部門是欽天監,主要負責天文曆法,無論怎麽也想不到看天文的還能插一腳,但他們確實做到了,可見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他們向朱元璋奏報,最近出現星變,是不吉利的預兆,然後提出了解決的方法"當移大臣"。
要什麽來什麽,真是不能不服啊。
李善長活到頭了,別說什麽鐵券,就是鑽石券也救不了他。
追隨你幾十年,終於到了終點,我不能再陪你了,自己走完這條路吧。
不管怎麽說,李善長都沒有謀反的理由,他的兒子娶了公主,他本人不但是朱元璋的親家,也是第一重臣,即使胡惟庸謀反成功,他最多也隻是第一重臣,有謀反的必要嗎?朱元璋自然知道李善長沒有必要去謀反,但他卻有必要殺掉李善長。
念及李善長跟隨自己多年,在臨刑前朱元璋見了李善長最後一麵。
朱元璋坐在自己的寶座上,看著跪在下麵的李善長。
這個人曾經是我最信任的部下,現在我要殺他。
李善長跪在地上,抬頭望著朱元璋。
這個人曾經是我最真誠的朋友,現在他要殺我。
還能說什麽呢,什麽都不用說了。
李善長看著朱元璋,幾十年前,他投奔了這個人,他們徹夜長談,相見恨晚,共同謀劃著將來的遠大前景。
那一年,李善長四十歲,朱元璋二十六歲。
他向現在的皇帝朱元璋叩頭謝恩,走出了大殿。
李善長走上了刑場,他最後看了一眼天空。
今天的天氣真好,天很藍。
他突然想到,三十六年前,他走進朱元璋軍營的那天,似乎也是個晴朗的天氣。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殺李善長,夷其三族。
[132]李善長的死終於給延續十年的胡惟庸案件劃上了一個小小的句號。
官員們終於可以鬆口氣了。
朱元璋卻沒有鬆氣,他似乎是個精力無限的人,在處理胡惟庸、李善長的同時,他在另一個戰場上也贏得了勝利。
這個戰場上的失敗者就是已經逃到大漠的北元,雖然在明初的幾次戰爭中,北元的實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但他們仍然有足夠的兵力對明朝的邊境進行不斷的侵襲。
朱元璋並沒有因為北元的實力削弱而放鬆對它的打擊,他一直認為蒙古騎兵始終是明朝最大的威脅。
坦白的說,在軍事上,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眼光,他的預言在幾十年後很不幸的得到了應驗。
朱元璋組織兵力,分別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及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對北元發起兩次遠征。
這兩次遠征都取得了勝利,但並未對北元形成致命的打擊。
而北元也認識到,與強大的明朝正麵作戰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他們化整為零,采用打了就跑,跑了再打的遊擊戰術不斷騷擾明朝邊境。
此時北元的統治者正是元順帝的兒子,從亂軍中逃出的愛猷識理達臘,他繼位為北元皇帝,他奉行的是堅決對抗明朝的政策,其實他采取這一政策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本來在大都當皇帝的父親也被人逼得搬了家,而自己的大部分親戚都被明朝抓去吃了牢飯。
此仇實在不共戴天。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也要吃飯。
作為遊牧民族,在互市沒有開放的情況下,要想得到中原地區的物產,隻有一個方法——搶。
而且這個辦法不是太費勁,雖然有損失,但所得也不少。
用經濟學上的話來說,叫機會成本低。
這樣的生意自然是要常做的。
朱元璋清醒地認識到了這點,他知道,要想徹底消除北元的威脅,就必須讓這位愛猷識理達臘賠上所有的老本,永遠無法翻身。
但朱元璋也有一個難題,那就是明初的那些名將們都死得差不多了。
當然,很多是被他自己殺掉的,最能打仗的幾個人中,常遇春死得早,李文忠被他削職流放,馮勝和鄧愈雖然還活著,也已垂垂老矣。
而第一名將徐達也於洪武十七年(1384)病死,算是善終。
值得一說的是,很多書上記載,徐達得病後不能吃蒸鵝,而朱元璋偏偏就賜給他蒸鵝,徐達含恨而死。
這一說法是不太可信的。
徐達不但是朱元璋的重要將領,而且還在和州救過朱元璋的命,殺掉他對朱元璋沒有任何好處,而且他為人低調,從不招搖。
退一步講,即使朱元璋要殺徐達,也不需要用這麽笨的法子,找個人開點毒藥,派兩個錦衣衛就能解決問題。
何苦要用賜蒸鵝這麽明目張膽的方法來殺掉徐達。
徐達是明朝的優秀將領,他平民出生,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從小兵幹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為元末明初最優秀的將領。
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
深通謀略,為人寬厚,曆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更是他軍事生涯的最高峰。
他告訴我們,一個平凡的人經過自己的努力,也能成為叱姹風雲的名將而他的赫赫戰功及傳奇經曆也告訴了所有的人:我徐達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將!徐達的時代結束了,新的名將時代到來了。
這個時代屬於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藍玉。
[133]洪武最後的名將,藍玉藍玉是安徽定遠人,他是常遇春的內弟,常遇春為人高傲,但卻對他的這個親戚非常推崇,幾次在朱元璋麵前推薦。
但朱元璋並沒有輕信常遇春的話,直到藍玉跟隨徐達參加了洪武五年的遠征,表現不俗,才委他以重任。
說是重任,其實也不算,藍玉的運氣其實並不好,在他的那個時代,名將太多。
他無論從資曆和能力上都還差一截,隻能乖乖的給那些前輩們打下手。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又一次下令遠征,在當時能夠參加征沙漠(明稱伐北元為征沙漠)的軍事行動對每一個將領來說都是一種光榮。
而藍玉在曆次征沙漠的行動中隻是擔任了幾次配角,偏偏配角還當得並不順利,洪武五年的那次演出還是被王保保追著跑回來的。
這對於一個軍人而言,實在是不光彩的。
軍人最大的光榮到底是什麽?不是攻克了多少城池,殺死了多少敵軍,也不是繳獲了多少牛羊。
對於軍人而言,最大的榮耀莫過於找到那個打敗過自己的人,然後徹底戰勝他!藍玉永遠也忘不了洪武五年的那次戰爭,王保保的軍隊突然出現,將自己打得措手不及,他連王保保長得什麽樣都沒有看清,就被擊潰。
雖然這次失利並不是他的責任,但他明白,要爭取自己的光榮,最好的方法就是再次與王保保交鋒,徹底擊敗他,然後站在他的麵前,驕傲的對他說:我就是藍玉,曾經被你擊敗的藍玉,現在,你是我的俘虜!自從那之後,藍玉苦苦思索著用兵之道,他不斷的總結經驗,熟讀兵書,朝思暮想的就是與王保保再戰一場。
然而他的願望落空了,洪武八年(1375),王保保死在了漠北。
藍玉一度失去了目標,但他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徹底消滅北元!雖然他有著雄心壯誌,屢次請命要求指揮征沙漠的戰役,但還有幾個老資格在那裏撐著,哪裏輪得到他。
他先後跟隨著傅友德出征雲南,大理,立下了赫赫戰功,並被封為永昌侯(侯爵)。
雖然眾人已經承認了他的軍事才能,但在他們的眼中,藍玉始終隻是藍玉,他不可能超越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這些名將。
藍玉是一個要強的人,他從不會承認自己比任何人差。
但他也明白,要獲得大家的承認,隻有做他的前輩徐達、常遇春沒有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消滅北元。
所以洪武二十年(1387)的這次遠征,無疑給藍玉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機會,朱元璋同意了藍玉的請求,給了他右副將軍的位置。
聽到右副將軍的名字就知道,藍玉這次又是副手。
但他實在沒有任何理由去爭取更高的位置,因為主帥是馮勝。
藍玉心又不甘,卻又百般無奈的開始準備出征,他知道,現在還輪不到他。
不過,機會這樣東西總是無處不在的,藍玉多年的努力將在這次遠征中開花結果,雖然是以一種誰也想不到的方式。
[134]這次遠征的目標是占據鬆花江以北廣大地區的元太尉納哈出,納哈出也是一位優秀的將領,在王保保死後,他擁兵二十萬,占據遼東的大片地區,嚴重威脅著明朝的邊界。
朱元璋很早就想拔掉這顆釘子,因為隻有除掉納哈出,才能放心大膽的攻擊北元。
與以往一樣,重大的軍事行動由朱元璋親自部署,他根據形勢,對馮勝做出了如下指示:你們的部隊應該首先進駐通州(今北京通縣),但千萬不要急於行動,先派人打探元軍的消息,如果在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發現了對方的行蹤,就要立即展開攻擊,但萬不可大軍全動,而應先派騎兵對其發動突然襲擊。
隻有在前鋒部隊攻克慶州之後,大軍才能開始進攻,戰則必勝。
朱元璋停了一下,加重語氣說道:但在占據慶州之前,你們萬不可動兵,動則必敗。
朱元璋的這番話好似算卦,仗還沒有打,他就已經預測到了戰爭進行的全部過程。
即使是如馮勝、藍玉這樣的優秀將領,也不大敢相信朱元璋的這些話。
在明朝的很多次軍事決策中,朱元璋都是少數派,但真理往往就站在他那邊。
這次也不例外。
而且就在這次遠征的同時,朱元璋暗地裏還布置了一個計劃,事後證明,這個計劃的成功實施徹底的瓦解了納哈出的二十萬大軍。
朱元璋,真奇人也!正月初二,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征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軍20萬人向遼東進發。
二月初三,馮勝率兵抵達通州,他聽從了朱元璋的安排,並未出兵,而是派人打探慶州的消息,讓他驚訝的是,納哈出果然在慶州安排了重兵把守。
下一步就不用猶豫了,馮勝派遣騎兵先鋒攻擊慶州,這個先鋒的位置自然被藍玉搶了去。
藍玉終於等到了機會,他看著自己身後的那些騎兵,雖然人數並不多,雖然此行也許很危險,他的心中卻充滿了興奮。
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屬於我的時刻到來了![135]藍玉看著他的部下們,這些人都是他精心挑選出來的,即將出征去獲取更大的光榮。
此時天降大雪,萬物被白雪覆蓋,天地一片蒼茫,山川大地似乎已經沒有了界限。
大軍就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發,向那不可知的前方挺進。
在出征之前,藍玉對他的士兵們說道:"我們馬上就要出征了,此次攻擊務求必勝,各位要奮力殺敵!唐時名將李愬冒雪下蔡州,一舉蕩平藩鎮,立下不朽功業,今天又降大雪,豈非天意!望各位以身許國,至死不棄,建立功勳,名留青史!"言罷,他翻身上馬,向慶州出發。
這支軍隊就在白茫茫的風雪中開始了行軍,嚴寒之下,萬物似乎都沒有了生機,一片寂靜中,隻能聽見急促的馬蹄聲,疾馳而來,又飄然而去。
馬蹄印很快就被大雪覆蓋,仿佛從未有人經過。
藍玉跟隨常遇春多年,名雖親屬,實為師徒,深得其兵法之精髓,他的作戰風格也與常遇春相似,向來以突擊奔襲震懾敵膽。
往往敵人還未反應過來,就已被擊潰。
常遇春泉下有知自己有如此傳人,也當含笑。
慶州之戰中,藍玉充分發揮了自己用兵的這一特點,連夜奔襲,不作任何停頓,趕到慶州時,敵人毫無準備,城門大開,正在埋鍋做飯。
當他們看見這些身上白雪覆蓋,混似幽靈的人手持馬刀向他們衝來時,嚇得目瞪口呆。
藍玉沒廢什麽力氣,就全殲敵軍,殺北元平章果來,占據慶州,並抓獲了大批俘虜。
他並沒有洋洋得意,因為他知道,下一步的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馮勝在通州得到了藍玉的捷報,他意識到,決戰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三月初一,馮勝親率大軍出鬆亭關,駐兵大寧(今內蒙古寧城)。
馮勝用兵十分謹慎,絕不輕易動兵,在探明敵情後,他終於下定了決心。
五月二十一日,馮勝留兵5萬人駐守大寧,率大軍直搗遼河,獲得小勝,打開了通往遼東的通道,納哈出就在眼前!就在馮勝與藍玉會師,準備與納哈出決戰之時,一個意外的消息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個好消息。
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
[13]朱元璋在派出馮勝遠征的同時,還召見了一個人,並派給他一個使命。
這個人名叫乃剌吾,是納哈出原來的部下,他得到的使命是勸降納哈出。
朱元璋在軍事上從來都不是一個蠻幹的人,他很清楚要打敗北元很容易,要徹底消滅北元的威脅很難。
於是他在軍事征討的同時,用了另一種武器來打擊北元。
這種武器比任何刀槍劍戟或是火槍大炮都厲害,它的名字叫錢。
朱元璋客觀的分析了形勢,他認識到單靠武力是很難消滅北元的,應該采用一種更為有效地方法,在與北元多次交鋒後,朱元璋找到了這個方法。
北元是遊牧民族組成的政權,經濟實力是無法和明朝相比的,他們所憑借的不過是英勇善戰的傳統而已。
既然如此,就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北元的士兵善戰,朱元璋就用大量的金錢引誘蒙古人內遷,並分給蒙古貴族土地。
這一招十分有效,畢竟誰願意天天在沙漠裏吃沙子呢,還是中原好啊,好吃好喝,還有娛樂節目。
這一招釜底抽薪十分厲害,許多蒙古人都遷居到中原,北元的人丁逐漸淡薄起來。
與此同時,朱元璋還采取了開明的民族政策,他平等的對待所有民族,不搞民族歧視。
早在徐達攻擊大都時,他就嚴令徐達進城後不可屠殺蒙古人,對元朝的王公貴族也沒有采取清洗政策,還派人守衛宮殿,嚴禁殺戮。
徐達攻克大都當天,城中居民生活如常,商店照常營業。
在他的這種開明政策下,即使在明初,也有很多蒙古人在政府中擔任官職。
如前麵說到的道同就是蒙古族。
這一政策也成為他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就在馮勝準備進攻納哈出前,乃刺吾也到達了鬆花河,並勸納哈出投降。
納哈出被說動,但又覺得自己帶這麽多人就此投降,似乎太沒有麵子。
他多次猶豫,說了投降又反悔,來回幾次後,馮勝和藍玉都覺得此人實在是個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家夥。
他們給納哈出下達了最後通牒,並且把兵營架在了納哈出的門口。
納哈出估計了一下自己的實力,他還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對手是馮勝和藍玉,且都是精兵強將,要打隻有死路一條。
"天不複使我有此眾矣!"在發出了這樣的哀歎後,納哈出率二十萬軍隊投降明軍投降總是要有一個儀式的,這個也不例外。
畢竟納哈出是帶了二十萬人投降的,很有點資本,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藍玉準備請他吃頓飯,按說吃飯是好事,酒足飯飽後就在飯桌上把投降合同簽了,豈不美哉可這頓飯竟然吃出了意外。
[137]納哈出帶了幾百人去參加投降儀式(按說投降似乎不用這麽多人),藍玉熱情接待了他,親自把他迎進營房,設盛宴款待他,藍玉也很注意給對方留麵子,盡量不提投降這樣的字眼,雙方氣氛很融洽。
就在一切都順利進行的時候,藍玉的一個舉動徹底打破了這種和諧的氣氛。
當時納哈出正向藍玉敬酒,大概也說了一些不喝就不夠兄弟之類的話,藍玉看見納哈出的衣服破舊,便脫下了自己身上的外衣,要納哈出穿上。
應該說這是一個友好的舉動,但納哈出拒絕了,為什麽呢?這就是藍玉的疏忽了,他沒有想到,自己和納哈出並不是同一民族,雙方衣著習慣是不同的,雖然藍玉是好意,但在納哈出看來,這似乎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一種強求和恩賜。
藍玉以為對方客氣,便反複要求納哈出穿上,並表示納哈出不穿,他就不喝酒,而納哈出則順水推舟的表示,藍玉不喝,他就不穿這件衣服。
雙方都是武將,不會文人那一套,脾氣都很硬,誰也不肯讓步。
於是一個本來很簡單的問題變成了到底是雞生蛋還蛋生雞的邏輯辯解上,藍玉說你不穿我就不喝,納哈出說你不喝我就不穿。
這樣爭來爭去,大家慢慢有了火氣,納哈出性格直爽,首先翻臉,他把敬藍玉的酒潑在了地上,態度是相當的橫。
但納哈出想不到的是,還有比他更橫的。
這個更橫的人並不是藍玉,此人也在我們的文章中出現過,但由於其本人能力所限一直沒有露麵的機會。
他就是常遇春的兒子常茂。
常茂繼承了常遇春的爵位和脾氣,卻沒有繼承他的軍事天分,一直以來都跟著藍玉到處跑。
此時見到藍玉沒了麵子,怒發衝冠,二話不說,抽出刀就向納哈出砍去,就像今天酒桌上一言不合,抄起酒瓶子幹架一樣。
納哈出身經百戰,反應很快,躲過了要害部位,但還是被砍中了肩膀。
此時情況急轉直下,營外的雙方士兵都聽到了動靜,圍攏來準備動手打群架。
如果任由發展下去,納哈出是活不了了,但他的二十萬人也不會再投降了。
在這關鍵時刻,都督耿忠保持了冷靜,他連忙招呼身邊軍士把納哈出扶著去見主帥馮勝。
馮勝是一個脾氣溫和,處事謹慎的人,他一見納哈出狼狽不堪,身上還帶著傷,嘴裏不停的喊著他聽不懂的蒙古話。
便大致明白出了什麽事。
他馬上好語安慰納哈出,這才將納哈出的情緒穩定下來。
此時納哈出的部下也得到了消息,以為納哈出被殺掉了,紛紛表示要報仇雪恨。
馮勝立刻派納哈出手下降將觀童去說明情況,才最終順利招撫。
這個事件可以看出藍玉的性格缺陷,即處事考慮不周,性格過於強橫,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對方敬酒你喝就是了,給了對方麵子,事情也能圓滿完成。
這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伏筆。
洪武二十三年(1387)的這次遠征就這樣圓滿結束了,納哈出被迫投降。
明軍俘虜北元20餘萬人,繳獲輜重無數,最終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勢力。
讓人想不到的是,主帥馮勝在回師後被朱元璋定罪抓了起來,藍玉就以這樣一種滑稽的方式得到了他夢想十餘年的主帥位置。
他無數次想象過自己得到帥位時的榮耀,卻也料不到會是這樣一種情形。
當然他更想不到的是,自己將來的下場比馮勝還要慘,當然了,這是後話,至少現在,藍玉實現了他的夢想,他將在這個位置上獲得更大的光榮。
這個機會很快就到了。
[138]自至元二十七年(137),朱元璋與元朝全麵開戰以來,雙方你來我往,爭鬥不休,朱元璋雖然把元朝統治者趕出中原地區,但來自蒙古草原的威脅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為了解決這個老對手,朱元璋什麽手段都用了,雖有成效,卻從未根除這個頑強的敵人。
他不能再這麽無限期的等下去了,北元一定要在他的手中被消滅!隻有這樣,他才能放心的離開這個世界,離開他親手創立的帝國。
洪武二十年的遠征消滅了北元在遼東的勢力,解除了朱元璋的後顧之憂,他那敏銳的軍事直覺告訴他,最後決戰的時刻就要來到了。
他已經等了二十年,二十年中,多少士兵跨上戰馬,踏上征途就再也沒有回來,在邊塞裏,在沙漠中,處處都有戰死士兵的屍體,無數的家庭失去了父親、丈夫、兒子。
為了解除北元的威脅,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不能再等了,畢其功於一役吧!最後的決戰曆史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它在二十年前將收複大都、滅亡元朝的光榮賜予了徐達和常遇春,二十年後的今天,它又將消滅北元的使命授予了以前從未擔任過主帥的藍玉。
當藍玉從朱元璋手中接過帥印的時候,他感受到一種難以抑製的興奮,自己十幾年的努力終於沒有白費,上天給他的比他要求的還要多。
我終於可以開創自己的偉業了,我將和那些傳說中的名將一樣,名留青史,為萬人景仰!朱元璋看著自己眼前這個並不算年輕的人。
這是一個多麽神奇的時代!那麽多偉大的將領都是我的部下,他們率軍縱橫天下,建立了不朽功勳。
徐達、常遇春、李文忠,他們都是那麽的優秀,那麽的勇敢,但他們已經不在了,我也老了,不能出征了。
藍玉,我相信你的能力,你一定可以繼承他們的遺願,完成他們沒有完成的功業!在軍事上,朱元璋幾乎從未錯判過,這次也不例外。
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朱元璋將十五萬大軍交給了藍玉,這和洪武五年那次遠征兵力相同,但不同的是,這次的進軍路線隻有一條,而唯一的指揮官就是藍玉。
藍玉將統帥十五萬人的大軍去進行最後的決戰。
朱元璋親自為藍玉送行,並告訴他:"倍道前進,直抵虜廷","肅清沙漠,在此一舉!"藍玉,我將這個使命交給你,我相信你一定不會讓我失望![139]此時北元的皇帝已經不再是愛猷識理達臘。
他已經於洪武十一年(1378)死去,他的兒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任北元皇帝,定年號為天元。
根據史料記載,這位脫古思帖木兒很可能就是洪武三年(1370)在應昌被李文忠俘虜的買的裏八剌。
明朝政府為了顯示寬大,在得到其不再與明朝為敵的保證後,於洪武七年(1374)年將其送還給北元,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不守承諾的人,他繼位後不斷騷擾明朝邊界,挑起戰爭,與明朝繼續對抗。
這場對抗已經持續了十年。
對這位搞對抗的繼位者,朱元璋已經表示了足夠的誠意,不斷派使者通好,卻從無效果。
他的頑固終於耗盡了明朝政府的耐心,既然如此,就用刀劍來解決吧!藍玉的軍隊出征了,他由大寧出發,一路攻擊前進,抵達慶州後,有情報傳來,脫古思帖木兒駐紮在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
藍玉當機立斷,決定大軍立刻向目標挺進。
這是一條艱苦的道路,不但路途遙遠,而且路上還要經過荒蕪的沙漠,後勤也很難得到保障,一旦迷路,更是後果難以想象,軍心也會動搖。
但藍玉是有信心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所擁有的是一支當時最強大的軍隊,正是這支軍隊的優秀素質保證了戰爭的勝利。
那麽到底具有什麽樣素質的軍隊可以稱得上是最強大的軍隊呢?這是一個值得分析的問題,戰爭的勝利是將領和士兵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我看來,一支軍隊強大與否可以從其外在表現體現出來。
大致分為四等。
第四等的軍隊是烏合之眾,他們沒有軍紀,四處搶劫,沒有紀律。
這樣的軍隊隻要受到有組織的軍隊的打擊,就會一哄而散,他們絕對算不上強大。
第三等的軍隊有著完整的組織結構,他們軍容整齊,步伐一致,但鬥誌不高,士氣不盛。
他們雖然比第四等要強,但隻要遇到更有戰鬥力的敵人,也必然會被打敗。
他們也算不上強大。
第二等的軍隊不但有統一的指揮係統,裝備精良,而且士氣高漲,在行軍途中經常會喊出兩句"殺敵報國"的口號,士兵們都急於表現自己的英勇。
這一檔次的軍隊有氣勢、有衝勁。
他們不畏懼任何敵人,可以稱得上是強大的軍隊,但很遺憾的是,他們也不是最強大的。
與最強大的軍隊相比,他們還缺少一種素質。
這種素質就是沉默,最強大的軍隊是一支沉默的軍隊。
這種沉默並不是指軍隊裏的人都是啞巴,或者不說話。
所謂的沉默應該是這樣的一種情景:指揮官站在高地上對他的十五萬大軍訓話,這十五萬軍隊漫山遍野,黑壓壓的占滿了山穀、平地。
他們不同相貌、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習好,卻擠在同一片地方,聽著同一個聲音,看著同一個方向鴉雀無聲這才是所謂沉默的真意,這才是軍隊最重要的素質。
[140]藍玉率領的正是這樣一支軍隊,他們攀越高山,渡過大河,進入了沙漠,在這片不毛之地裏,有的隻是那刺眼的陽光和滿天的風沙,他們的後勤無法保障,士兵們隻能自己攜帶笨重的幹糧輜重,不斷有人倒下,但餘下的人繼續向前走。
1/2|跳至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一個絕對與辦案八杆子打不上邊的部門也在李善長身上踩了一腳,說來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這個部門是欽天監,主要負責天文曆法,無論怎麽也想不到看天文的還能插一腳,但他們確實做到了,可見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他們向朱元璋奏報,最近出現星變,是不吉利的預兆,然後提出了解決的方法"當移大臣"。
要什麽來什麽,真是不能不服啊。
李善長活到頭了,別說什麽鐵券,就是鑽石券也救不了他。
追隨你幾十年,終於到了終點,我不能再陪你了,自己走完這條路吧。
不管怎麽說,李善長都沒有謀反的理由,他的兒子娶了公主,他本人不但是朱元璋的親家,也是第一重臣,即使胡惟庸謀反成功,他最多也隻是第一重臣,有謀反的必要嗎?朱元璋自然知道李善長沒有必要去謀反,但他卻有必要殺掉李善長。
念及李善長跟隨自己多年,在臨刑前朱元璋見了李善長最後一麵。
朱元璋坐在自己的寶座上,看著跪在下麵的李善長。
這個人曾經是我最信任的部下,現在我要殺他。
李善長跪在地上,抬頭望著朱元璋。
這個人曾經是我最真誠的朋友,現在他要殺我。
還能說什麽呢,什麽都不用說了。
李善長看著朱元璋,幾十年前,他投奔了這個人,他們徹夜長談,相見恨晚,共同謀劃著將來的遠大前景。
那一年,李善長四十歲,朱元璋二十六歲。
他向現在的皇帝朱元璋叩頭謝恩,走出了大殿。
李善長走上了刑場,他最後看了一眼天空。
今天的天氣真好,天很藍。
他突然想到,三十六年前,他走進朱元璋軍營的那天,似乎也是個晴朗的天氣。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殺李善長,夷其三族。
[132]李善長的死終於給延續十年的胡惟庸案件劃上了一個小小的句號。
官員們終於可以鬆口氣了。
朱元璋卻沒有鬆氣,他似乎是個精力無限的人,在處理胡惟庸、李善長的同時,他在另一個戰場上也贏得了勝利。
這個戰場上的失敗者就是已經逃到大漠的北元,雖然在明初的幾次戰爭中,北元的實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但他們仍然有足夠的兵力對明朝的邊境進行不斷的侵襲。
朱元璋並沒有因為北元的實力削弱而放鬆對它的打擊,他一直認為蒙古騎兵始終是明朝最大的威脅。
坦白的說,在軍事上,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眼光,他的預言在幾十年後很不幸的得到了應驗。
朱元璋組織兵力,分別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及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對北元發起兩次遠征。
這兩次遠征都取得了勝利,但並未對北元形成致命的打擊。
而北元也認識到,與強大的明朝正麵作戰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他們化整為零,采用打了就跑,跑了再打的遊擊戰術不斷騷擾明朝邊境。
此時北元的統治者正是元順帝的兒子,從亂軍中逃出的愛猷識理達臘,他繼位為北元皇帝,他奉行的是堅決對抗明朝的政策,其實他采取這一政策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本來在大都當皇帝的父親也被人逼得搬了家,而自己的大部分親戚都被明朝抓去吃了牢飯。
此仇實在不共戴天。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也要吃飯。
作為遊牧民族,在互市沒有開放的情況下,要想得到中原地區的物產,隻有一個方法——搶。
而且這個辦法不是太費勁,雖然有損失,但所得也不少。
用經濟學上的話來說,叫機會成本低。
這樣的生意自然是要常做的。
朱元璋清醒地認識到了這點,他知道,要想徹底消除北元的威脅,就必須讓這位愛猷識理達臘賠上所有的老本,永遠無法翻身。
但朱元璋也有一個難題,那就是明初的那些名將們都死得差不多了。
當然,很多是被他自己殺掉的,最能打仗的幾個人中,常遇春死得早,李文忠被他削職流放,馮勝和鄧愈雖然還活著,也已垂垂老矣。
而第一名將徐達也於洪武十七年(1384)病死,算是善終。
值得一說的是,很多書上記載,徐達得病後不能吃蒸鵝,而朱元璋偏偏就賜給他蒸鵝,徐達含恨而死。
這一說法是不太可信的。
徐達不但是朱元璋的重要將領,而且還在和州救過朱元璋的命,殺掉他對朱元璋沒有任何好處,而且他為人低調,從不招搖。
退一步講,即使朱元璋要殺徐達,也不需要用這麽笨的法子,找個人開點毒藥,派兩個錦衣衛就能解決問題。
何苦要用賜蒸鵝這麽明目張膽的方法來殺掉徐達。
徐達是明朝的優秀將領,他平民出生,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從小兵幹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為元末明初最優秀的將領。
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
深通謀略,為人寬厚,曆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更是他軍事生涯的最高峰。
他告訴我們,一個平凡的人經過自己的努力,也能成為叱姹風雲的名將而他的赫赫戰功及傳奇經曆也告訴了所有的人:我徐達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將!徐達的時代結束了,新的名將時代到來了。
這個時代屬於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藍玉。
[133]洪武最後的名將,藍玉藍玉是安徽定遠人,他是常遇春的內弟,常遇春為人高傲,但卻對他的這個親戚非常推崇,幾次在朱元璋麵前推薦。
但朱元璋並沒有輕信常遇春的話,直到藍玉跟隨徐達參加了洪武五年的遠征,表現不俗,才委他以重任。
說是重任,其實也不算,藍玉的運氣其實並不好,在他的那個時代,名將太多。
他無論從資曆和能力上都還差一截,隻能乖乖的給那些前輩們打下手。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又一次下令遠征,在當時能夠參加征沙漠(明稱伐北元為征沙漠)的軍事行動對每一個將領來說都是一種光榮。
而藍玉在曆次征沙漠的行動中隻是擔任了幾次配角,偏偏配角還當得並不順利,洪武五年的那次演出還是被王保保追著跑回來的。
這對於一個軍人而言,實在是不光彩的。
軍人最大的光榮到底是什麽?不是攻克了多少城池,殺死了多少敵軍,也不是繳獲了多少牛羊。
對於軍人而言,最大的榮耀莫過於找到那個打敗過自己的人,然後徹底戰勝他!藍玉永遠也忘不了洪武五年的那次戰爭,王保保的軍隊突然出現,將自己打得措手不及,他連王保保長得什麽樣都沒有看清,就被擊潰。
雖然這次失利並不是他的責任,但他明白,要爭取自己的光榮,最好的方法就是再次與王保保交鋒,徹底擊敗他,然後站在他的麵前,驕傲的對他說:我就是藍玉,曾經被你擊敗的藍玉,現在,你是我的俘虜!自從那之後,藍玉苦苦思索著用兵之道,他不斷的總結經驗,熟讀兵書,朝思暮想的就是與王保保再戰一場。
然而他的願望落空了,洪武八年(1375),王保保死在了漠北。
藍玉一度失去了目標,但他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徹底消滅北元!雖然他有著雄心壯誌,屢次請命要求指揮征沙漠的戰役,但還有幾個老資格在那裏撐著,哪裏輪得到他。
他先後跟隨著傅友德出征雲南,大理,立下了赫赫戰功,並被封為永昌侯(侯爵)。
雖然眾人已經承認了他的軍事才能,但在他們的眼中,藍玉始終隻是藍玉,他不可能超越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這些名將。
藍玉是一個要強的人,他從不會承認自己比任何人差。
但他也明白,要獲得大家的承認,隻有做他的前輩徐達、常遇春沒有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消滅北元。
所以洪武二十年(1387)的這次遠征,無疑給藍玉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機會,朱元璋同意了藍玉的請求,給了他右副將軍的位置。
聽到右副將軍的名字就知道,藍玉這次又是副手。
但他實在沒有任何理由去爭取更高的位置,因為主帥是馮勝。
藍玉心又不甘,卻又百般無奈的開始準備出征,他知道,現在還輪不到他。
不過,機會這樣東西總是無處不在的,藍玉多年的努力將在這次遠征中開花結果,雖然是以一種誰也想不到的方式。
[134]這次遠征的目標是占據鬆花江以北廣大地區的元太尉納哈出,納哈出也是一位優秀的將領,在王保保死後,他擁兵二十萬,占據遼東的大片地區,嚴重威脅著明朝的邊界。
朱元璋很早就想拔掉這顆釘子,因為隻有除掉納哈出,才能放心大膽的攻擊北元。
與以往一樣,重大的軍事行動由朱元璋親自部署,他根據形勢,對馮勝做出了如下指示:你們的部隊應該首先進駐通州(今北京通縣),但千萬不要急於行動,先派人打探元軍的消息,如果在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發現了對方的行蹤,就要立即展開攻擊,但萬不可大軍全動,而應先派騎兵對其發動突然襲擊。
隻有在前鋒部隊攻克慶州之後,大軍才能開始進攻,戰則必勝。
朱元璋停了一下,加重語氣說道:但在占據慶州之前,你們萬不可動兵,動則必敗。
朱元璋的這番話好似算卦,仗還沒有打,他就已經預測到了戰爭進行的全部過程。
即使是如馮勝、藍玉這樣的優秀將領,也不大敢相信朱元璋的這些話。
在明朝的很多次軍事決策中,朱元璋都是少數派,但真理往往就站在他那邊。
這次也不例外。
而且就在這次遠征的同時,朱元璋暗地裏還布置了一個計劃,事後證明,這個計劃的成功實施徹底的瓦解了納哈出的二十萬大軍。
朱元璋,真奇人也!正月初二,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征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軍20萬人向遼東進發。
二月初三,馮勝率兵抵達通州,他聽從了朱元璋的安排,並未出兵,而是派人打探慶州的消息,讓他驚訝的是,納哈出果然在慶州安排了重兵把守。
下一步就不用猶豫了,馮勝派遣騎兵先鋒攻擊慶州,這個先鋒的位置自然被藍玉搶了去。
藍玉終於等到了機會,他看著自己身後的那些騎兵,雖然人數並不多,雖然此行也許很危險,他的心中卻充滿了興奮。
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屬於我的時刻到來了![135]藍玉看著他的部下們,這些人都是他精心挑選出來的,即將出征去獲取更大的光榮。
此時天降大雪,萬物被白雪覆蓋,天地一片蒼茫,山川大地似乎已經沒有了界限。
大軍就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發,向那不可知的前方挺進。
在出征之前,藍玉對他的士兵們說道:"我們馬上就要出征了,此次攻擊務求必勝,各位要奮力殺敵!唐時名將李愬冒雪下蔡州,一舉蕩平藩鎮,立下不朽功業,今天又降大雪,豈非天意!望各位以身許國,至死不棄,建立功勳,名留青史!"言罷,他翻身上馬,向慶州出發。
這支軍隊就在白茫茫的風雪中開始了行軍,嚴寒之下,萬物似乎都沒有了生機,一片寂靜中,隻能聽見急促的馬蹄聲,疾馳而來,又飄然而去。
馬蹄印很快就被大雪覆蓋,仿佛從未有人經過。
藍玉跟隨常遇春多年,名雖親屬,實為師徒,深得其兵法之精髓,他的作戰風格也與常遇春相似,向來以突擊奔襲震懾敵膽。
往往敵人還未反應過來,就已被擊潰。
常遇春泉下有知自己有如此傳人,也當含笑。
慶州之戰中,藍玉充分發揮了自己用兵的這一特點,連夜奔襲,不作任何停頓,趕到慶州時,敵人毫無準備,城門大開,正在埋鍋做飯。
當他們看見這些身上白雪覆蓋,混似幽靈的人手持馬刀向他們衝來時,嚇得目瞪口呆。
藍玉沒廢什麽力氣,就全殲敵軍,殺北元平章果來,占據慶州,並抓獲了大批俘虜。
他並沒有洋洋得意,因為他知道,下一步的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馮勝在通州得到了藍玉的捷報,他意識到,決戰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三月初一,馮勝親率大軍出鬆亭關,駐兵大寧(今內蒙古寧城)。
馮勝用兵十分謹慎,絕不輕易動兵,在探明敵情後,他終於下定了決心。
五月二十一日,馮勝留兵5萬人駐守大寧,率大軍直搗遼河,獲得小勝,打開了通往遼東的通道,納哈出就在眼前!就在馮勝與藍玉會師,準備與納哈出決戰之時,一個意外的消息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個好消息。
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
[13]朱元璋在派出馮勝遠征的同時,還召見了一個人,並派給他一個使命。
這個人名叫乃剌吾,是納哈出原來的部下,他得到的使命是勸降納哈出。
朱元璋在軍事上從來都不是一個蠻幹的人,他很清楚要打敗北元很容易,要徹底消滅北元的威脅很難。
於是他在軍事征討的同時,用了另一種武器來打擊北元。
這種武器比任何刀槍劍戟或是火槍大炮都厲害,它的名字叫錢。
朱元璋客觀的分析了形勢,他認識到單靠武力是很難消滅北元的,應該采用一種更為有效地方法,在與北元多次交鋒後,朱元璋找到了這個方法。
北元是遊牧民族組成的政權,經濟實力是無法和明朝相比的,他們所憑借的不過是英勇善戰的傳統而已。
既然如此,就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北元的士兵善戰,朱元璋就用大量的金錢引誘蒙古人內遷,並分給蒙古貴族土地。
這一招十分有效,畢竟誰願意天天在沙漠裏吃沙子呢,還是中原好啊,好吃好喝,還有娛樂節目。
這一招釜底抽薪十分厲害,許多蒙古人都遷居到中原,北元的人丁逐漸淡薄起來。
與此同時,朱元璋還采取了開明的民族政策,他平等的對待所有民族,不搞民族歧視。
早在徐達攻擊大都時,他就嚴令徐達進城後不可屠殺蒙古人,對元朝的王公貴族也沒有采取清洗政策,還派人守衛宮殿,嚴禁殺戮。
徐達攻克大都當天,城中居民生活如常,商店照常營業。
在他的這種開明政策下,即使在明初,也有很多蒙古人在政府中擔任官職。
如前麵說到的道同就是蒙古族。
這一政策也成為他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就在馮勝準備進攻納哈出前,乃刺吾也到達了鬆花河,並勸納哈出投降。
納哈出被說動,但又覺得自己帶這麽多人就此投降,似乎太沒有麵子。
他多次猶豫,說了投降又反悔,來回幾次後,馮勝和藍玉都覺得此人實在是個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家夥。
他們給納哈出下達了最後通牒,並且把兵營架在了納哈出的門口。
納哈出估計了一下自己的實力,他還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對手是馮勝和藍玉,且都是精兵強將,要打隻有死路一條。
"天不複使我有此眾矣!"在發出了這樣的哀歎後,納哈出率二十萬軍隊投降明軍投降總是要有一個儀式的,這個也不例外。
畢竟納哈出是帶了二十萬人投降的,很有點資本,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藍玉準備請他吃頓飯,按說吃飯是好事,酒足飯飽後就在飯桌上把投降合同簽了,豈不美哉可這頓飯竟然吃出了意外。
[137]納哈出帶了幾百人去參加投降儀式(按說投降似乎不用這麽多人),藍玉熱情接待了他,親自把他迎進營房,設盛宴款待他,藍玉也很注意給對方留麵子,盡量不提投降這樣的字眼,雙方氣氛很融洽。
就在一切都順利進行的時候,藍玉的一個舉動徹底打破了這種和諧的氣氛。
當時納哈出正向藍玉敬酒,大概也說了一些不喝就不夠兄弟之類的話,藍玉看見納哈出的衣服破舊,便脫下了自己身上的外衣,要納哈出穿上。
應該說這是一個友好的舉動,但納哈出拒絕了,為什麽呢?這就是藍玉的疏忽了,他沒有想到,自己和納哈出並不是同一民族,雙方衣著習慣是不同的,雖然藍玉是好意,但在納哈出看來,這似乎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一種強求和恩賜。
藍玉以為對方客氣,便反複要求納哈出穿上,並表示納哈出不穿,他就不喝酒,而納哈出則順水推舟的表示,藍玉不喝,他就不穿這件衣服。
雙方都是武將,不會文人那一套,脾氣都很硬,誰也不肯讓步。
於是一個本來很簡單的問題變成了到底是雞生蛋還蛋生雞的邏輯辯解上,藍玉說你不穿我就不喝,納哈出說你不喝我就不穿。
這樣爭來爭去,大家慢慢有了火氣,納哈出性格直爽,首先翻臉,他把敬藍玉的酒潑在了地上,態度是相當的橫。
但納哈出想不到的是,還有比他更橫的。
這個更橫的人並不是藍玉,此人也在我們的文章中出現過,但由於其本人能力所限一直沒有露麵的機會。
他就是常遇春的兒子常茂。
常茂繼承了常遇春的爵位和脾氣,卻沒有繼承他的軍事天分,一直以來都跟著藍玉到處跑。
此時見到藍玉沒了麵子,怒發衝冠,二話不說,抽出刀就向納哈出砍去,就像今天酒桌上一言不合,抄起酒瓶子幹架一樣。
納哈出身經百戰,反應很快,躲過了要害部位,但還是被砍中了肩膀。
此時情況急轉直下,營外的雙方士兵都聽到了動靜,圍攏來準備動手打群架。
如果任由發展下去,納哈出是活不了了,但他的二十萬人也不會再投降了。
在這關鍵時刻,都督耿忠保持了冷靜,他連忙招呼身邊軍士把納哈出扶著去見主帥馮勝。
馮勝是一個脾氣溫和,處事謹慎的人,他一見納哈出狼狽不堪,身上還帶著傷,嘴裏不停的喊著他聽不懂的蒙古話。
便大致明白出了什麽事。
他馬上好語安慰納哈出,這才將納哈出的情緒穩定下來。
此時納哈出的部下也得到了消息,以為納哈出被殺掉了,紛紛表示要報仇雪恨。
馮勝立刻派納哈出手下降將觀童去說明情況,才最終順利招撫。
這個事件可以看出藍玉的性格缺陷,即處事考慮不周,性格過於強橫,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對方敬酒你喝就是了,給了對方麵子,事情也能圓滿完成。
這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伏筆。
洪武二十三年(1387)的這次遠征就這樣圓滿結束了,納哈出被迫投降。
明軍俘虜北元20餘萬人,繳獲輜重無數,最終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勢力。
讓人想不到的是,主帥馮勝在回師後被朱元璋定罪抓了起來,藍玉就以這樣一種滑稽的方式得到了他夢想十餘年的主帥位置。
他無數次想象過自己得到帥位時的榮耀,卻也料不到會是這樣一種情形。
當然他更想不到的是,自己將來的下場比馮勝還要慘,當然了,這是後話,至少現在,藍玉實現了他的夢想,他將在這個位置上獲得更大的光榮。
這個機會很快就到了。
[138]自至元二十七年(137),朱元璋與元朝全麵開戰以來,雙方你來我往,爭鬥不休,朱元璋雖然把元朝統治者趕出中原地區,但來自蒙古草原的威脅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為了解決這個老對手,朱元璋什麽手段都用了,雖有成效,卻從未根除這個頑強的敵人。
他不能再這麽無限期的等下去了,北元一定要在他的手中被消滅!隻有這樣,他才能放心的離開這個世界,離開他親手創立的帝國。
洪武二十年的遠征消滅了北元在遼東的勢力,解除了朱元璋的後顧之憂,他那敏銳的軍事直覺告訴他,最後決戰的時刻就要來到了。
他已經等了二十年,二十年中,多少士兵跨上戰馬,踏上征途就再也沒有回來,在邊塞裏,在沙漠中,處處都有戰死士兵的屍體,無數的家庭失去了父親、丈夫、兒子。
為了解除北元的威脅,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不能再等了,畢其功於一役吧!最後的決戰曆史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它在二十年前將收複大都、滅亡元朝的光榮賜予了徐達和常遇春,二十年後的今天,它又將消滅北元的使命授予了以前從未擔任過主帥的藍玉。
當藍玉從朱元璋手中接過帥印的時候,他感受到一種難以抑製的興奮,自己十幾年的努力終於沒有白費,上天給他的比他要求的還要多。
我終於可以開創自己的偉業了,我將和那些傳說中的名將一樣,名留青史,為萬人景仰!朱元璋看著自己眼前這個並不算年輕的人。
這是一個多麽神奇的時代!那麽多偉大的將領都是我的部下,他們率軍縱橫天下,建立了不朽功勳。
徐達、常遇春、李文忠,他們都是那麽的優秀,那麽的勇敢,但他們已經不在了,我也老了,不能出征了。
藍玉,我相信你的能力,你一定可以繼承他們的遺願,完成他們沒有完成的功業!在軍事上,朱元璋幾乎從未錯判過,這次也不例外。
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朱元璋將十五萬大軍交給了藍玉,這和洪武五年那次遠征兵力相同,但不同的是,這次的進軍路線隻有一條,而唯一的指揮官就是藍玉。
藍玉將統帥十五萬人的大軍去進行最後的決戰。
朱元璋親自為藍玉送行,並告訴他:"倍道前進,直抵虜廷","肅清沙漠,在此一舉!"藍玉,我將這個使命交給你,我相信你一定不會讓我失望![139]此時北元的皇帝已經不再是愛猷識理達臘。
他已經於洪武十一年(1378)死去,他的兒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任北元皇帝,定年號為天元。
根據史料記載,這位脫古思帖木兒很可能就是洪武三年(1370)在應昌被李文忠俘虜的買的裏八剌。
明朝政府為了顯示寬大,在得到其不再與明朝為敵的保證後,於洪武七年(1374)年將其送還給北元,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不守承諾的人,他繼位後不斷騷擾明朝邊界,挑起戰爭,與明朝繼續對抗。
這場對抗已經持續了十年。
對這位搞對抗的繼位者,朱元璋已經表示了足夠的誠意,不斷派使者通好,卻從無效果。
他的頑固終於耗盡了明朝政府的耐心,既然如此,就用刀劍來解決吧!藍玉的軍隊出征了,他由大寧出發,一路攻擊前進,抵達慶州後,有情報傳來,脫古思帖木兒駐紮在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
藍玉當機立斷,決定大軍立刻向目標挺進。
這是一條艱苦的道路,不但路途遙遠,而且路上還要經過荒蕪的沙漠,後勤也很難得到保障,一旦迷路,更是後果難以想象,軍心也會動搖。
但藍玉是有信心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所擁有的是一支當時最強大的軍隊,正是這支軍隊的優秀素質保證了戰爭的勝利。
那麽到底具有什麽樣素質的軍隊可以稱得上是最強大的軍隊呢?這是一個值得分析的問題,戰爭的勝利是將領和士兵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我看來,一支軍隊強大與否可以從其外在表現體現出來。
大致分為四等。
第四等的軍隊是烏合之眾,他們沒有軍紀,四處搶劫,沒有紀律。
這樣的軍隊隻要受到有組織的軍隊的打擊,就會一哄而散,他們絕對算不上強大。
第三等的軍隊有著完整的組織結構,他們軍容整齊,步伐一致,但鬥誌不高,士氣不盛。
他們雖然比第四等要強,但隻要遇到更有戰鬥力的敵人,也必然會被打敗。
他們也算不上強大。
第二等的軍隊不但有統一的指揮係統,裝備精良,而且士氣高漲,在行軍途中經常會喊出兩句"殺敵報國"的口號,士兵們都急於表現自己的英勇。
這一檔次的軍隊有氣勢、有衝勁。
他們不畏懼任何敵人,可以稱得上是強大的軍隊,但很遺憾的是,他們也不是最強大的。
與最強大的軍隊相比,他們還缺少一種素質。
這種素質就是沉默,最強大的軍隊是一支沉默的軍隊。
這種沉默並不是指軍隊裏的人都是啞巴,或者不說話。
所謂的沉默應該是這樣的一種情景:指揮官站在高地上對他的十五萬大軍訓話,這十五萬軍隊漫山遍野,黑壓壓的占滿了山穀、平地。
他們不同相貌、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習好,卻擠在同一片地方,聽著同一個聲音,看著同一個方向鴉雀無聲這才是所謂沉默的真意,這才是軍隊最重要的素質。
[140]藍玉率領的正是這樣一支軍隊,他們攀越高山,渡過大河,進入了沙漠,在這片不毛之地裏,有的隻是那刺眼的陽光和滿天的風沙,他們的後勤無法保障,士兵們隻能自己攜帶笨重的幹糧輜重,不斷有人倒下,但餘下的人繼續向前走。
1/2|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