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二百二十一至第二百三十章[221]此戰南軍損失十餘萬人,其餘全部逃散,所謂兵敗如山倒,朱棣自然不會放過追擊的機會,他下令北軍全線發動反攻,誓要將南軍六十萬人全部一網打盡。
按照戰場的形勢,他本來是很容易達成這個願望的,但一支軍隊的出現打破了他的美夢。
當朱棣追擊時,意外地發現一支士氣高昂,未受損失的精銳部隊擋住了他前進的路線。
率領這支軍隊的正是徐輝祖。
徐輝祖怎麽會突然率領一支毫發無損的部隊殿後呢,這還要從戰前說起。
在此戰開始之前,朱允炆曾單獨召見徐輝祖,並交給他為大軍殿後的任務。
因為朱允炆雖將大軍交給李景隆,卻也對此人的指揮能力有所懷疑,為以防萬一,他特地讓徐輝祖斷後。
沒有想到這一招竟然真的起了作用。
徐輝祖的掩護為軍隊的撤退贏得了時間,也為下一次的反攻保留了力量。
白溝河戰役結束了,在此戰中,朱棣戰勝了強大的南軍,雖然勝得有些僥幸,但畢竟還是勝了,他從此初步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而此戰的勝利也使他的聲望達到了頂點,即使是他的敵人也不得不承認,朱棣確實是這個時代最為優秀的將領。
而京城的朱允炆應該也從此戰中獲得了不少教訓和經驗,在我看來,至少有三條:1、李景隆確實是軍事蠢材,應該像扔垃圾一樣扔掉。
2、環境保護是個大問題,應該多搞點綠化,防止大風揚沙天氣的蔓延。
3、旗杆應該換成鐵製,不可偷工減料。
獲得勝利的朱棣帶著滿身的傷痛和疲憊回到了自己的大營。
這實在是他經曆過的最為艱苦的戰役,若不是那場大風,勝負誰屬還很難說,但不管怎樣,他還是贏了。
自從起兵以來,他終於能夠睡個安穩覺了,李景隆的六十萬大軍被打敗了,是被僅有十餘萬軍隊的自己打敗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自信一點點在他的胸中蔓延開來,他甚至開始認為,這個時代就是為自己而設置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沒有人可以做他的對手。
他將繼續獨自表演,直至走向這條天子之路的終點。
放眼天下,何人是我敵手!就在朱棣為他自己的戰績得意時,李景隆的拙劣表演還沒有結束,他抵達德州沒多久,北軍就追了過來,李景隆二話不說就棄城逃跑,他忠誠的完成了為朱棣運送軍用物質的使命。
給北軍留下了上百萬石糧食。
而得到糧食的北軍似乎從這位運輸大隊長身上嚐到了甜頭,繼續追著他不放,一直追到了濟南。
[222]朱棣原先的軍事行動都是在自己屬地附近進行的,所以南軍即使被擊敗,也可以再次組織進攻,但是這次不同了,如果北軍占據了濟南,他們就將占據這個水陸要衝,退可保北平,進可攻京城。
這就好比在朱允炆家門口修了個炮樓,什麽時候心血**就打兩炮過去,到那個時候,南軍就真的回天無力了。
可是局勢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南軍的最強主力也已經被擊敗,誰還能挽救危局呢?其實朱棣也是這樣想的,朱允炆手下那幾條槍他閉著眼睛都能數出來,還有什麽人能抵擋自己呢?他已經收拾好行李,準備去城內的大明湖釣魚了。
到此為止吧,朱棣,上天畢竟還是公平的,你所期待的對手已經到來了,他就在你眼前的這座城市裏等待著你!一個管糧餉的人在李景隆進行白溝河之戰時,一位山東的官員承擔了為李景隆大軍押運糧餉的任務,他很盡責,糧餉從來不缺。
但他的辛勤工作並不能挽救戰役失敗的結局。
李景隆潰敗的時候,他跟隨李景隆撤退,但他撤退的速度要遠遠慢於這位長腿主帥。
一路上,他不斷的收攏那些被擊潰的士兵,並將他們組織起來,在當時人們的眼中。
這實在是一種讓人很難理解的行為,所謂大廈將傾,獨木難支,而且隨著李景隆的潰敗,沿路的各府縣都聞風而降。
江山隨時可能易主,大家都已經開始為自己將來的前途打算了。
可是這個人卻仍舊幹著這樣的工作,其實不隻官員和將領們不理解,連他收容的那些士兵們也不理解,他們不知道這個人為什麽要收容他們,準備把他們帶到哪裏去。
“濟南”他說道,“我們要去守衛濟南。”
“主帥都跑了,大人您能守得住嗎?”“我是山東參政,是朝廷委派的官員,這是我的職責。”
這個按時運送糧餉,盡職盡責,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人叫做鐵鉉。
鐵鉉,河南鄧州人(今河南鄧州市),他的履曆並沒有什麽引人注目之處,但讓人吃驚的事,他是一個不懂軍事的知識分子,洪武年間他由國子監生直接授官為禮部給事中,建文帝登基後被任命為山東參政。
然而就是這麽一個不懂軍事的知識分子挑起了那幅誰也不願承擔的重擔——挽救國家危亡。
[223]鐵鉉並不是那種幼年熟讀兵法,聞雞起舞的遊俠之人,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就是讀好書和做好官。
第一次看到戰場上血腥屠殺的場麵,他也曾經猶豫和膽怯過,以他的官職,如果願意投奔朱棣,是能夠撈個好前途的。
但他最終選擇了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因為在他的眼中,朱棣並不是什麽遭受奸臣迫害,被逼靖難的英雄,而隻是一個攪亂太平盛世,圖謀不軌的亂臣賊子。
他的道德觀念使得他無法去接受這樣的一個人成為國家新的主宰。
不接受是容易的,但要挺身而出反抗就難了。
鐵鉉雖然是個書生,卻也明白戰爭絕非兒戲,如果選擇對抗,他就將麵對這個時代最為優秀的統帥——朱棣。
拿什麽去對抗這個可怕的敵人呢,四書五經?仁義道德?這些都沒有用,但鐵鉉由他自己的武器,那就是愛國的熱情和不屈的信念。
在他組織士兵趕往濟南的路上,他遇到了一個叫高巍的人,正是此人堅定了他的意誌。
高巍,遼州(今山西左權縣)人,他與鐵鉉很早就相識,且情誼深重,就在官員們紛紛跑去投靠朱棣時,高巍卻從朱棣的屬地裏逃了出來,他的目的和鐵鉉是一致的——以身許國。
鐵鉉在臨邑遇到了這位老相識,兩人抱頭痛哭,表明心跡,立誓盡責守護濟南,至死方休!除了鐵鉉和高巍外,另一個平凡的官員也因為他英勇不屈的事跡在曆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
這個人叫王省,戰爭到來之前,他在濟陽擔任教喻的職務,過著平靜的生活。
所謂教喻是官方的教職,相當於今天的教育局官員。
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教授學生知識。
李景隆潰敗之後,他被攻入城中的被軍士兵抓獲,逼他投降,但他英勇不屈,慷慨陳詞,北軍士兵竟然為他所感動,放走了他。
但更出人意料的事,他被放走後並未回家繼續過自己的日子,而是召集他的學生們,在平日上課的明倫堂教授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堂課。
他對自己的學生說道:“我平時教了你們很多東西,但其中要義你們未必知道,今天我就告訴你們,其中精髓就在於此堂之名明倫二字,請諸君牢記。”
說完他便以頭撞柱而死。
學生們見此慘狀嚎啕大哭,上前救護,已然回天乏術。
王省不畏強權,不求苟活,為自己的信念而死,死得其所,死得其所。
[224]已經死去的王省和正在趕路的鐵鉉是相同的人,他們都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奮鬥,區別隻是在於一個報國無門,一個效力有方而已。
即使你的敵人無比強大,即使你沒有好的應對方法,但隻要你有敢於麵對強敵的決心和勇氣,你就會發現,奇跡是可以創造的。
鐵鉉和高巍兩個人以必死的決心帶領一群殘兵奔赴濟南,可當他們到達濟南後,卻意外的發現李景隆又吃了一次敗仗。
原來李景隆一口氣逃到濟南後,整頓了部隊,此時他的手下還有十幾萬人。
他本打算抵抗一下,沒有想到朱棣沒有留給他這個機會。
朱棣率領大軍向李景隆發動了猛烈的進攻,而李景隆已經被打出了恐朱症,一觸即潰,這次他逃得更為徹底,單人匹馬跑了回去,把十幾萬將士都送給了朱棣。
鐵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入濟南的,他不會想到,作為一介書生的他將在這裏立下不朽功績,並為這個城市的人世代傳頌。
就在濟南城中,鐵鉉遇到了另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此人叫盛庸,是李景隆手下的都指揮使。
這位盛庸名中雖有一個庸字,但他本人卻絕不昏庸。
相反,他是一個極具軍事才能的將領,不過在李景隆的手下,再有才能的人也是沒有用的。
李景隆的逃走對他們而言也算是一件好事,鐵鉉和盛庸終於可以擺脫這個蹩腳的家夥,去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奇跡。
此時的濟南城裏,擠滿了人心惶惶的逃難百姓和打了敗仗的殘兵敗將,治安情況也不好,有戰鬥力的士兵極度缺乏,鐵鉉麵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
而且上天也沒有給他更多的時間,朱棣已經帶領著他的十幾萬軍隊準備攻城了。
這又是一場看似勝負懸殊的較量,很多人如果處在書生鐵鉉的角色上,早就開門投降了,事實擺在那裏,李景隆最強大的六十萬軍隊已經被打垮了,現在城內的不過是些漏網之魚,而論軍事素養,鐵鉉等人更是無法和朱棣相比。
朱棣似乎也是這樣認為的,他一反常態,不再畏首畏尾,而是第一次主動采取攻勢,他把自己的所有軍隊列隊紮營於城下。
他已經打敗了所有強大的敵人,擁有了更強的實力,無數的州府都投降於他,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眼前的這座柔弱不堪的城池居然不投降,而且擋住了自己的去路!他決定改變自己的戰術,硬拚一下,他要讓這座城市徹底屈服於他。
朱棣過於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記了他當年是怎樣戰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的。
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先進的武器和士兵的數量,而是人的決心和智慧。
[225]善守者潛於九地之下鐵鉉雖然不是科班出生,不懂得軍事,但他是一個極有悟性的人,他在嚴酷的戰勝中鍛煉了自己,了解了戰爭的規律,並最終被推舉為濟南城的鎮守者。
而具有豐富軍事經驗的盛庸更是成為了他的得力助手,這兩個人的組合將在今後數年內讓朱棣寢食難安。
朱棣在準備妥當後,派遣士兵向濟南發動了進攻,北軍日夜攻打,鐵鉉親自在城上指揮戰鬥,身先士卒,他的這種行為感動了原本垂頭喪氣的士兵們,在這些戰敗者的眼中,鐵鉉是一個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
在鐵鉉的鼓舞下,防守官兵士氣大振,連續打退朱棣多次進攻,北軍在城下徘徊數日,始終不得門道,每天除了抬回無數具屍體,再無任何進展。
朱棣向來不是一個蠻幹的人,他觀察了濟南的地形後,想出了一條很是毒辣的計策,他決堤放水,希望用洪水淹沒濟南城,並摧毀城內守軍的意誌,這一招確實厲害,守軍是不可能一邊遊泳一邊打水仗的,而這種人為的灌水法用編織袋是堵不住的,眼看城池就要失守,但鐵鉉並不慌亂,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方法,不但可以緩解眼前的危機,還有希望畢其功於一役。
鐵鉉的計劃是這樣的,他預備了一千人前去詐降,並希望朱棣單騎入城接受投降,以表明他的誠意。
他相信,在危急時刻的投降,朱棣是不會懷疑的。
果然,朱棣上當了,他真的是一個人來的,濟南城城門大開,似乎在等待著它的新主人的到來,而實際上,這座不設防的城市是鐵鉉張開的一口麻袋,正等待著獵物的到來。
就在朱棣騎馬即將進入城內時,城內忽熱有人叫了一聲:"千歲!"這正是行動的暗號,叫聲未絕,麻袋已經收口,從城門上突然降下類似武俠片中機關的鐵板,意圖將朱棣困在城內。
這算得上是一個極為精妙的設計,可惜,那位操作的仁兄手稍微急了點,鐵板沒有隔住朱棣,卻正好打在他的馬頭上。
朱棣被這道天降鐵板搞懵了,他慌不擇路,立刻換了一匹馬逃命去了。
這件事情使得朱棣十分氣惱,他難得信一回別人,卻被欺騙了,他那並不純潔的心靈受到了鐵鉉無情的傷害,於是他再次命令士兵猛攻濟南城,但濟南仍舊防守嚴密,朱棣一連打了三個月,都沒有任何進展。
[22]為了打破僵局,朱棣決定使用他最後的秘密武器——大炮,明代的大炮已經廣泛應用於戰場,在靖難之戰中,南北兩軍都使用這種武器,但總體而言,北軍使用的頻率要少得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於北軍以騎兵為主,而朱棣的戰術是突襲,這樣的戰術特點決定了他們不願意也不可能隨時帶著這些動輒幾百公斤重的大家夥。
但現在既然是攻城戰,大炮就派得上用場了。
這下鐵鉉終於要麵對他鎮守濟南以來最大的危機了,當時鐵鉉的手中沒有火箭炮,憑著火銃和弓箭也是不可能摧毀對方的炮兵陣地的,他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北軍士兵一邊唱著小曲,一邊裝填彈藥,然後點燃引線,把特製的禮物——各種大鐵球,以空降的形式送給自己。
當然了,能人總是能夠從沒有辦法的地方想出辦法來的,如果鐵鉉真的無計可施,讓北軍就此攻破城池,相信濟南城內就不會到今天還有紀念他的鐵公祠了。
順便說一句,我也曾經去拜過,因為即使單憑他處理這次炮轟濟南的危機時表現出來的智慧,他也有資格被後人崇拜了。
正當朱棣準備好大炮和彈藥準備炮轟濟南城時,城頭上出現的一幕讓他目瞪口呆,他立刻下令不許開炮,因為當他看到城頭上鐵鉉掛出來的那些東西時,他知道,打不打得下濟南隻是小事情,要是開炮把這些玩意打壞,那才真是大麻煩。
到底是什麽東西讓朱棣如此投鼠忌器呢?鐵鉉手中似乎也沒有什麽值錢的東西了,而且即使有什麽值錢的玩意,隻要開炮打進城去,所有的一切都將歸自己所有了,還忌諱什麽呢?事情滑稽就滑稽在這裏,鐵鉉掛出的這些玩意一點不值錢,但卻是真要命,就算你打死朱棣他也是不敢開炮的。
原來鐵鉉找人連夜做了十幾個大牌子,上麵工工整整地寫了"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幾個大字,掛在城牆的四周。
這些木牌子真是比防彈衣還頂用,朱棣在城下氣急敗壞,破口大罵,但就是不敢動真格的,而這一切都早在鐵鉉的預料之中。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沒有朱棣不敢幹的,他敢對皇帝無禮,敢瞧不起皇帝,還敢公開造反,而這些木牌不過是用普通的木頭寫上幾個字而已,為什麽鐵鉉斷定朱棣絕對不敢損壞這些木牌呢?[227]如果說當時有心理戰的話,那麽鐵鉉應該就是其中高手,他準確地抓住了朱棣的弱點。
朱棣弱點並不多,但確實是有的。
他的弱點就是出兵的理由。
雖然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朱棣是反賊,但是朱棣畢竟還是有一定的理論支持的,這個支持就是他老子朱元璋的遺訓,所謂藩王靖難,掃除奸臣是也。
其實也就是用老子來壓孫子。
可是現在鐵鉉掛出這些自己父親的神牌,如果用大炮攻城的話,豈不是連老爹的神位也敢毀?這是萬萬使不得的,朱棣何嚐不知道這些所謂神牌可能是鐵鉉派人上山砍了木頭下來,找幾個測字先生寫的,有何神聖性可言。
但奇怪就奇怪在這裏,大家都知道這玩意是假的,可就是沒人敢動手去砸了它。
而朱棣這種既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裏也被鐵鉉充分利用,弄出了這麽一幕滑稽戲。
城下的朱棣大炮齊備,兵馬強壯,隻要命令開始攻擊,濟南唾手可得,可他暴跳如雷,有怒難發,就是不敢開炮。
城上的鐵鉉得意洋洋,敲打著那些昨天可能還是山中林木的所謂神牌,以挑釁的眼光看著下麵的朱棣,就差喊出"向我開炮"這樣的豪言壯語,那意思似乎是說:有種你就開炮啊!朱棣沒種開炮,隻好收兵回營,這應該是朱棣軍事生涯中最為窩囊和鬱悶的一天。
這一幕後來被很多電視劇引用,皆未注明轉載,在此本人也為鐵鉉先生申明一下,此舉為鐵鉉先生原創,他的智慧和這種玩弄敵軍於股掌之間的氣魄確實值得我們景仰。
朱棣終於感覺到了自己對手的強大,一群殘兵敗將,一個沒有打過仗的書生,一座似乎踢一腳就會落下幾塊磚頭的城池,居然擋住了自己。
而這也是他開戰的第一次失敗。
看來上天是不會讓我一個人來主宰這個時代的,我失敗了,濟南並不屬於我,至少現在不是,還是班師回去吧。
可是他想走就能走得了嗎,城中的鐵鉉敏銳地發覺了朱棣撤退的跡象,他和盛庸率軍追擊,狠狠地打了一次落水狗,朱棣慌不擇路,一退幾百裏。
鐵鉉趁勢進攻,收複德州。
鐵鉉和盛庸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敢於迎戰強大的朱棣,並憑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堅持的信念獲得了濟南守備戰的勝利,為下一步的反攻爭取了時間,可謂挽狂瀾於既倒。
而鐵鉉也因他在戰役中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勇氣,作為一位傳奇人物為濟南人所銘記。
[228]此戰的勝利給長期以來鬱悶無比的建文帝帶來了一絲曙光,他晉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之後又讓他擔任了兵部尚書,這位並非幹軍事出身的書生能夠擔任最高軍事長官,實在要感謝朱元璋的清除功臣活動和李景隆的愚蠢無知。
而建文帝終於也做出了一個十分英明的決定,他撤換了李景隆總司令的職務,並將此職授予盛庸,事實證明,在當時,盛庸確實是這個職務最適合的人選。
同時,逃跑比賽冠軍李景隆一溜煙回到了京城,這位仁兄實在是讓人無話可說,出師時候的六十萬大軍輸得一幹二淨,隻剩下了他本人光著屁股跑回來,連當初保舉他的黃子澄都想拿把刀砍死他,黃子澄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恨透了李景隆,便聯同禦史大夫練子寧和禦史葉希賢向建文帝慷慨陳詞:立斬李景隆!但是建文帝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拒絕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李景隆是他的親戚,建文帝一向以慈悲為懷,具有博愛精神,對造自己反的叔叔都關愛有加,更何況是一個打了敗仗的表親。
而且在他看來,李景隆打敗仗已經是即成事實,殺掉他沒有多大用處,養著他也不過每年多廢點糧食,何必一定要取人性命呢?但是建文帝錯了,他不會想到這個打了敗仗的李景隆其實還有著第二個身份,在不久的將來他會對局勢產生重要影響。
不管怎樣,南軍方麵終於從開戰後的一頭霧水,稀裏糊塗的狀態中恢複過來,他們確實找到了能夠對付朱棣的將領,並開始積聚反攻的力量。
經過休整後,重新布置的南軍準備向朱棣發動反攻,保守的耿炳文和愚蠢的李景隆將不再出現,朱棣將麵對由新一代的優秀將領組成的南軍最強陣容,也將迎來他人生中最為慘痛的失敗。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朱棣從來都不是一個被動挨打的人,在得知盛庸準備北伐後,他已經提前做好準備,開始了進攻。
建文二年(1400)十一月,朱棣向南軍重兵駐守的滄州發動進攻,殲滅數萬南軍,並俘獲大將徐凱,之後朱棣馬不停蹄,繼續發動猛烈進攻,攻克德州、濟寧、臨清等地。
此時的統帥盛庸在得知朱棣先發製人後,準確地判斷了形勢,並準備轉攻為守,吸引北軍前進,他明白小打小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與朱棣的決戰是在所難免了。
[229]他在仔細勘查地形後,選定了決戰的戰場——東昌,這裏即將成為北軍的集體公墓。
為了吸引朱棣前來決戰,盛庸放棄了很多城市,避其鋒芒,他有步驟地安排自己的軍隊節節後退,以引誘朱棣繼續前進。
他相信,濟南的失敗必然會使得朱棣更具有進攻性,也更容易掉進自己布下的陷阱。
盛庸的估計是正確的,此時的朱棣確實有著比以往更強的進攻欲望,濟南的失敗讓他寢食難安,特別是鐵鉉使用掛神牌這樣的手段逼退自己更是讓他有被人耍弄的感覺。
但他還是有充分的自信的,即使鐵鉉再聰明,那也隻是防守的本事而已。
真正決定戰場勝負的還是進攻。
若論進攻,放眼天下,有何人可與自己匹敵!他並非沒有察覺到盛庸的企圖,但他有著充分的自信,在他年少時,已經投身軍伍,得到過無數名將的指點,經曆過戰場的血腥廝殺,他戰勝了無數可怕的敵人,有著充足的戰鬥經驗,南軍的那些將領,不是太老,就是太嫩,不可能成為自己的對手。
在南軍中堪稱自己敵手的隻有一個平安,此人確實是一個勁敵,如果他成為南軍統帥,倒真是難以對付,但可喜的是朱允炆似乎又犯了一個錯誤,他任命李景隆手下的都督盛庸接替了指揮位置,讓平安做了盛庸的副手。
他也曾事先探查過敵軍主帥盛庸的情況,果然不出他所料,盛庸並沒有什麽耀人的功績,原先隻不過是李景隆的部下,而且此人有一個弱點,那就是不善於指揮騎兵。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戰爭中的主力兵種,以往在對付外來遊牧民族入侵時,騎兵是最主要的軍事依靠。
而在朱棣的那個時代,南北軍中公認最為優秀的騎兵將領恰恰是朱棣本人。
他曾親率大軍深入大漠,清剿北元,累積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他還有著足以自傲的指揮能力和強壯的士兵,而對手卻隻是自己手下敗將的部下,與自己相比,盛庸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卒。
在朱棣看來,這場戰役是沒有懸念的,他堅信在麵對麵的交鋒中,精銳的北軍騎兵將摧枯拉朽般把敵人打得粉碎,而自己將注定是戰役最後的勝利者。
不過事實證明,每個人固然有自己的短處,但也必然有著自己的長處。
盛庸雖然沒有朱棣那樣優秀的騎兵指揮能力,但他也有自己擅長指揮的兵種。
[230]朱棣的大軍仍在前進,同年十二月份,北軍先後攻占了東阿,東平等地,不斷向盛庸預先設計的戰場——東昌前進。
在離東昌不遠的滑口,朱棣遭遇了盛庸手下大將孫霖帶領的前鋒部隊,似乎與他所預想的一樣,盛庸的軍隊不堪一擊,他沒有費多大工夫就擊潰了對手。
這使他更加相信,盛庸將和李景隆一樣,敗在他的手下,然後灰溜溜的逃回去。
意氣風發的朱棣終於擺脫了濟南作戰的陰影,他率領著十餘萬大軍抵達了最終的決戰地點——東昌。
盛庸正在這裏等待著他,說起盛庸這個人還真是有幾分傳奇色彩,明史盛庸傳第一句話就是:盛庸,不知何許人也。
看似滑稽的語言說明這是一個生平不明的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黑戶,出生地,出生日期,父母皆未注明。
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他打過很多敗仗。
他先在耿炳文手下當參將,經曆了真定之敗,然後隨著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的位置,他就轉而跟隨李景隆。
應該說在李景隆的手下,盛庸還是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打敗仗後如何逃跑、如何選擇逃跑路線,如何收拾殘兵敗將等等。
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戰役裏,他已經習慣了戰敗者的角色,他似乎是在被人追逐中度過自己前兩年的軍事生涯的,人家跑,他也跑,從真定跑到北平,再跑到德州、濟南,一直以來他都被像趕鴨子一樣趕來趕去。
對於盛庸來說,所謂軍人的尊嚴在他那裏不過是一句笑話而已,失敗、逃亡、再失敗、再逃亡,如同喪家之犬一樣的生活還有什麽尊嚴可言?當然,如果盛庸就這樣混下去,那麽在曆史上也就不會有盛庸傳了,他在曆史中最多會留下一句諸如某將名盛庸被斬於某役中的記載。
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是一個有著卓越軍事才能的人,雖然他沒有跟對領導,但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他學到的絕不僅僅是逃跑,失敗磨礪了他的心,而他從失敗中獲得的最珍貴的財富,就是他終於可以從旁人質疑責怪的眼光中站起來,大聲說道:"勝利終歸是會屬於我的!"盛庸曾多次在陣中看到過朱棣的身影,朱棣那快速的進攻和突破,選擇時機的突然性和準確的戰場判斷力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當他看到朱棣身先士卒,率領他的精銳騎兵來往縱橫,無人可擋的雄姿時,他都會產生無盡的感慨和疑問:這個人是可以戰勝的嗎?明朝的那些事兒跳至
按照戰場的形勢,他本來是很容易達成這個願望的,但一支軍隊的出現打破了他的美夢。
當朱棣追擊時,意外地發現一支士氣高昂,未受損失的精銳部隊擋住了他前進的路線。
率領這支軍隊的正是徐輝祖。
徐輝祖怎麽會突然率領一支毫發無損的部隊殿後呢,這還要從戰前說起。
在此戰開始之前,朱允炆曾單獨召見徐輝祖,並交給他為大軍殿後的任務。
因為朱允炆雖將大軍交給李景隆,卻也對此人的指揮能力有所懷疑,為以防萬一,他特地讓徐輝祖斷後。
沒有想到這一招竟然真的起了作用。
徐輝祖的掩護為軍隊的撤退贏得了時間,也為下一次的反攻保留了力量。
白溝河戰役結束了,在此戰中,朱棣戰勝了強大的南軍,雖然勝得有些僥幸,但畢竟還是勝了,他從此初步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而此戰的勝利也使他的聲望達到了頂點,即使是他的敵人也不得不承認,朱棣確實是這個時代最為優秀的將領。
而京城的朱允炆應該也從此戰中獲得了不少教訓和經驗,在我看來,至少有三條:1、李景隆確實是軍事蠢材,應該像扔垃圾一樣扔掉。
2、環境保護是個大問題,應該多搞點綠化,防止大風揚沙天氣的蔓延。
3、旗杆應該換成鐵製,不可偷工減料。
獲得勝利的朱棣帶著滿身的傷痛和疲憊回到了自己的大營。
這實在是他經曆過的最為艱苦的戰役,若不是那場大風,勝負誰屬還很難說,但不管怎樣,他還是贏了。
自從起兵以來,他終於能夠睡個安穩覺了,李景隆的六十萬大軍被打敗了,是被僅有十餘萬軍隊的自己打敗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自信一點點在他的胸中蔓延開來,他甚至開始認為,這個時代就是為自己而設置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沒有人可以做他的對手。
他將繼續獨自表演,直至走向這條天子之路的終點。
放眼天下,何人是我敵手!就在朱棣為他自己的戰績得意時,李景隆的拙劣表演還沒有結束,他抵達德州沒多久,北軍就追了過來,李景隆二話不說就棄城逃跑,他忠誠的完成了為朱棣運送軍用物質的使命。
給北軍留下了上百萬石糧食。
而得到糧食的北軍似乎從這位運輸大隊長身上嚐到了甜頭,繼續追著他不放,一直追到了濟南。
[222]朱棣原先的軍事行動都是在自己屬地附近進行的,所以南軍即使被擊敗,也可以再次組織進攻,但是這次不同了,如果北軍占據了濟南,他們就將占據這個水陸要衝,退可保北平,進可攻京城。
這就好比在朱允炆家門口修了個炮樓,什麽時候心血**就打兩炮過去,到那個時候,南軍就真的回天無力了。
可是局勢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南軍的最強主力也已經被擊敗,誰還能挽救危局呢?其實朱棣也是這樣想的,朱允炆手下那幾條槍他閉著眼睛都能數出來,還有什麽人能抵擋自己呢?他已經收拾好行李,準備去城內的大明湖釣魚了。
到此為止吧,朱棣,上天畢竟還是公平的,你所期待的對手已經到來了,他就在你眼前的這座城市裏等待著你!一個管糧餉的人在李景隆進行白溝河之戰時,一位山東的官員承擔了為李景隆大軍押運糧餉的任務,他很盡責,糧餉從來不缺。
但他的辛勤工作並不能挽救戰役失敗的結局。
李景隆潰敗的時候,他跟隨李景隆撤退,但他撤退的速度要遠遠慢於這位長腿主帥。
一路上,他不斷的收攏那些被擊潰的士兵,並將他們組織起來,在當時人們的眼中。
這實在是一種讓人很難理解的行為,所謂大廈將傾,獨木難支,而且隨著李景隆的潰敗,沿路的各府縣都聞風而降。
江山隨時可能易主,大家都已經開始為自己將來的前途打算了。
可是這個人卻仍舊幹著這樣的工作,其實不隻官員和將領們不理解,連他收容的那些士兵們也不理解,他們不知道這個人為什麽要收容他們,準備把他們帶到哪裏去。
“濟南”他說道,“我們要去守衛濟南。”
“主帥都跑了,大人您能守得住嗎?”“我是山東參政,是朝廷委派的官員,這是我的職責。”
這個按時運送糧餉,盡職盡責,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人叫做鐵鉉。
鐵鉉,河南鄧州人(今河南鄧州市),他的履曆並沒有什麽引人注目之處,但讓人吃驚的事,他是一個不懂軍事的知識分子,洪武年間他由國子監生直接授官為禮部給事中,建文帝登基後被任命為山東參政。
然而就是這麽一個不懂軍事的知識分子挑起了那幅誰也不願承擔的重擔——挽救國家危亡。
[223]鐵鉉並不是那種幼年熟讀兵法,聞雞起舞的遊俠之人,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就是讀好書和做好官。
第一次看到戰場上血腥屠殺的場麵,他也曾經猶豫和膽怯過,以他的官職,如果願意投奔朱棣,是能夠撈個好前途的。
但他最終選擇了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因為在他的眼中,朱棣並不是什麽遭受奸臣迫害,被逼靖難的英雄,而隻是一個攪亂太平盛世,圖謀不軌的亂臣賊子。
他的道德觀念使得他無法去接受這樣的一個人成為國家新的主宰。
不接受是容易的,但要挺身而出反抗就難了。
鐵鉉雖然是個書生,卻也明白戰爭絕非兒戲,如果選擇對抗,他就將麵對這個時代最為優秀的統帥——朱棣。
拿什麽去對抗這個可怕的敵人呢,四書五經?仁義道德?這些都沒有用,但鐵鉉由他自己的武器,那就是愛國的熱情和不屈的信念。
在他組織士兵趕往濟南的路上,他遇到了一個叫高巍的人,正是此人堅定了他的意誌。
高巍,遼州(今山西左權縣)人,他與鐵鉉很早就相識,且情誼深重,就在官員們紛紛跑去投靠朱棣時,高巍卻從朱棣的屬地裏逃了出來,他的目的和鐵鉉是一致的——以身許國。
鐵鉉在臨邑遇到了這位老相識,兩人抱頭痛哭,表明心跡,立誓盡責守護濟南,至死方休!除了鐵鉉和高巍外,另一個平凡的官員也因為他英勇不屈的事跡在曆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
這個人叫王省,戰爭到來之前,他在濟陽擔任教喻的職務,過著平靜的生活。
所謂教喻是官方的教職,相當於今天的教育局官員。
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教授學生知識。
李景隆潰敗之後,他被攻入城中的被軍士兵抓獲,逼他投降,但他英勇不屈,慷慨陳詞,北軍士兵竟然為他所感動,放走了他。
但更出人意料的事,他被放走後並未回家繼續過自己的日子,而是召集他的學生們,在平日上課的明倫堂教授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堂課。
他對自己的學生說道:“我平時教了你們很多東西,但其中要義你們未必知道,今天我就告訴你們,其中精髓就在於此堂之名明倫二字,請諸君牢記。”
說完他便以頭撞柱而死。
學生們見此慘狀嚎啕大哭,上前救護,已然回天乏術。
王省不畏強權,不求苟活,為自己的信念而死,死得其所,死得其所。
[224]已經死去的王省和正在趕路的鐵鉉是相同的人,他們都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奮鬥,區別隻是在於一個報國無門,一個效力有方而已。
即使你的敵人無比強大,即使你沒有好的應對方法,但隻要你有敢於麵對強敵的決心和勇氣,你就會發現,奇跡是可以創造的。
鐵鉉和高巍兩個人以必死的決心帶領一群殘兵奔赴濟南,可當他們到達濟南後,卻意外的發現李景隆又吃了一次敗仗。
原來李景隆一口氣逃到濟南後,整頓了部隊,此時他的手下還有十幾萬人。
他本打算抵抗一下,沒有想到朱棣沒有留給他這個機會。
朱棣率領大軍向李景隆發動了猛烈的進攻,而李景隆已經被打出了恐朱症,一觸即潰,這次他逃得更為徹底,單人匹馬跑了回去,把十幾萬將士都送給了朱棣。
鐵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入濟南的,他不會想到,作為一介書生的他將在這裏立下不朽功績,並為這個城市的人世代傳頌。
就在濟南城中,鐵鉉遇到了另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此人叫盛庸,是李景隆手下的都指揮使。
這位盛庸名中雖有一個庸字,但他本人卻絕不昏庸。
相反,他是一個極具軍事才能的將領,不過在李景隆的手下,再有才能的人也是沒有用的。
李景隆的逃走對他們而言也算是一件好事,鐵鉉和盛庸終於可以擺脫這個蹩腳的家夥,去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奇跡。
此時的濟南城裏,擠滿了人心惶惶的逃難百姓和打了敗仗的殘兵敗將,治安情況也不好,有戰鬥力的士兵極度缺乏,鐵鉉麵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
而且上天也沒有給他更多的時間,朱棣已經帶領著他的十幾萬軍隊準備攻城了。
這又是一場看似勝負懸殊的較量,很多人如果處在書生鐵鉉的角色上,早就開門投降了,事實擺在那裏,李景隆最強大的六十萬軍隊已經被打垮了,現在城內的不過是些漏網之魚,而論軍事素養,鐵鉉等人更是無法和朱棣相比。
朱棣似乎也是這樣認為的,他一反常態,不再畏首畏尾,而是第一次主動采取攻勢,他把自己的所有軍隊列隊紮營於城下。
他已經打敗了所有強大的敵人,擁有了更強的實力,無數的州府都投降於他,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眼前的這座柔弱不堪的城池居然不投降,而且擋住了自己的去路!他決定改變自己的戰術,硬拚一下,他要讓這座城市徹底屈服於他。
朱棣過於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記了他當年是怎樣戰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的。
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先進的武器和士兵的數量,而是人的決心和智慧。
[225]善守者潛於九地之下鐵鉉雖然不是科班出生,不懂得軍事,但他是一個極有悟性的人,他在嚴酷的戰勝中鍛煉了自己,了解了戰爭的規律,並最終被推舉為濟南城的鎮守者。
而具有豐富軍事經驗的盛庸更是成為了他的得力助手,這兩個人的組合將在今後數年內讓朱棣寢食難安。
朱棣在準備妥當後,派遣士兵向濟南發動了進攻,北軍日夜攻打,鐵鉉親自在城上指揮戰鬥,身先士卒,他的這種行為感動了原本垂頭喪氣的士兵們,在這些戰敗者的眼中,鐵鉉是一個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
在鐵鉉的鼓舞下,防守官兵士氣大振,連續打退朱棣多次進攻,北軍在城下徘徊數日,始終不得門道,每天除了抬回無數具屍體,再無任何進展。
朱棣向來不是一個蠻幹的人,他觀察了濟南的地形後,想出了一條很是毒辣的計策,他決堤放水,希望用洪水淹沒濟南城,並摧毀城內守軍的意誌,這一招確實厲害,守軍是不可能一邊遊泳一邊打水仗的,而這種人為的灌水法用編織袋是堵不住的,眼看城池就要失守,但鐵鉉並不慌亂,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方法,不但可以緩解眼前的危機,還有希望畢其功於一役。
鐵鉉的計劃是這樣的,他預備了一千人前去詐降,並希望朱棣單騎入城接受投降,以表明他的誠意。
他相信,在危急時刻的投降,朱棣是不會懷疑的。
果然,朱棣上當了,他真的是一個人來的,濟南城城門大開,似乎在等待著它的新主人的到來,而實際上,這座不設防的城市是鐵鉉張開的一口麻袋,正等待著獵物的到來。
就在朱棣騎馬即將進入城內時,城內忽熱有人叫了一聲:"千歲!"這正是行動的暗號,叫聲未絕,麻袋已經收口,從城門上突然降下類似武俠片中機關的鐵板,意圖將朱棣困在城內。
這算得上是一個極為精妙的設計,可惜,那位操作的仁兄手稍微急了點,鐵板沒有隔住朱棣,卻正好打在他的馬頭上。
朱棣被這道天降鐵板搞懵了,他慌不擇路,立刻換了一匹馬逃命去了。
這件事情使得朱棣十分氣惱,他難得信一回別人,卻被欺騙了,他那並不純潔的心靈受到了鐵鉉無情的傷害,於是他再次命令士兵猛攻濟南城,但濟南仍舊防守嚴密,朱棣一連打了三個月,都沒有任何進展。
[22]為了打破僵局,朱棣決定使用他最後的秘密武器——大炮,明代的大炮已經廣泛應用於戰場,在靖難之戰中,南北兩軍都使用這種武器,但總體而言,北軍使用的頻率要少得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於北軍以騎兵為主,而朱棣的戰術是突襲,這樣的戰術特點決定了他們不願意也不可能隨時帶著這些動輒幾百公斤重的大家夥。
但現在既然是攻城戰,大炮就派得上用場了。
這下鐵鉉終於要麵對他鎮守濟南以來最大的危機了,當時鐵鉉的手中沒有火箭炮,憑著火銃和弓箭也是不可能摧毀對方的炮兵陣地的,他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北軍士兵一邊唱著小曲,一邊裝填彈藥,然後點燃引線,把特製的禮物——各種大鐵球,以空降的形式送給自己。
當然了,能人總是能夠從沒有辦法的地方想出辦法來的,如果鐵鉉真的無計可施,讓北軍就此攻破城池,相信濟南城內就不會到今天還有紀念他的鐵公祠了。
順便說一句,我也曾經去拜過,因為即使單憑他處理這次炮轟濟南的危機時表現出來的智慧,他也有資格被後人崇拜了。
正當朱棣準備好大炮和彈藥準備炮轟濟南城時,城頭上出現的一幕讓他目瞪口呆,他立刻下令不許開炮,因為當他看到城頭上鐵鉉掛出來的那些東西時,他知道,打不打得下濟南隻是小事情,要是開炮把這些玩意打壞,那才真是大麻煩。
到底是什麽東西讓朱棣如此投鼠忌器呢?鐵鉉手中似乎也沒有什麽值錢的東西了,而且即使有什麽值錢的玩意,隻要開炮打進城去,所有的一切都將歸自己所有了,還忌諱什麽呢?事情滑稽就滑稽在這裏,鐵鉉掛出的這些玩意一點不值錢,但卻是真要命,就算你打死朱棣他也是不敢開炮的。
原來鐵鉉找人連夜做了十幾個大牌子,上麵工工整整地寫了"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幾個大字,掛在城牆的四周。
這些木牌子真是比防彈衣還頂用,朱棣在城下氣急敗壞,破口大罵,但就是不敢動真格的,而這一切都早在鐵鉉的預料之中。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沒有朱棣不敢幹的,他敢對皇帝無禮,敢瞧不起皇帝,還敢公開造反,而這些木牌不過是用普通的木頭寫上幾個字而已,為什麽鐵鉉斷定朱棣絕對不敢損壞這些木牌呢?[227]如果說當時有心理戰的話,那麽鐵鉉應該就是其中高手,他準確地抓住了朱棣的弱點。
朱棣弱點並不多,但確實是有的。
他的弱點就是出兵的理由。
雖然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朱棣是反賊,但是朱棣畢竟還是有一定的理論支持的,這個支持就是他老子朱元璋的遺訓,所謂藩王靖難,掃除奸臣是也。
其實也就是用老子來壓孫子。
可是現在鐵鉉掛出這些自己父親的神牌,如果用大炮攻城的話,豈不是連老爹的神位也敢毀?這是萬萬使不得的,朱棣何嚐不知道這些所謂神牌可能是鐵鉉派人上山砍了木頭下來,找幾個測字先生寫的,有何神聖性可言。
但奇怪就奇怪在這裏,大家都知道這玩意是假的,可就是沒人敢動手去砸了它。
而朱棣這種既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裏也被鐵鉉充分利用,弄出了這麽一幕滑稽戲。
城下的朱棣大炮齊備,兵馬強壯,隻要命令開始攻擊,濟南唾手可得,可他暴跳如雷,有怒難發,就是不敢開炮。
城上的鐵鉉得意洋洋,敲打著那些昨天可能還是山中林木的所謂神牌,以挑釁的眼光看著下麵的朱棣,就差喊出"向我開炮"這樣的豪言壯語,那意思似乎是說:有種你就開炮啊!朱棣沒種開炮,隻好收兵回營,這應該是朱棣軍事生涯中最為窩囊和鬱悶的一天。
這一幕後來被很多電視劇引用,皆未注明轉載,在此本人也為鐵鉉先生申明一下,此舉為鐵鉉先生原創,他的智慧和這種玩弄敵軍於股掌之間的氣魄確實值得我們景仰。
朱棣終於感覺到了自己對手的強大,一群殘兵敗將,一個沒有打過仗的書生,一座似乎踢一腳就會落下幾塊磚頭的城池,居然擋住了自己。
而這也是他開戰的第一次失敗。
看來上天是不會讓我一個人來主宰這個時代的,我失敗了,濟南並不屬於我,至少現在不是,還是班師回去吧。
可是他想走就能走得了嗎,城中的鐵鉉敏銳地發覺了朱棣撤退的跡象,他和盛庸率軍追擊,狠狠地打了一次落水狗,朱棣慌不擇路,一退幾百裏。
鐵鉉趁勢進攻,收複德州。
鐵鉉和盛庸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敢於迎戰強大的朱棣,並憑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堅持的信念獲得了濟南守備戰的勝利,為下一步的反攻爭取了時間,可謂挽狂瀾於既倒。
而鐵鉉也因他在戰役中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勇氣,作為一位傳奇人物為濟南人所銘記。
[228]此戰的勝利給長期以來鬱悶無比的建文帝帶來了一絲曙光,他晉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之後又讓他擔任了兵部尚書,這位並非幹軍事出身的書生能夠擔任最高軍事長官,實在要感謝朱元璋的清除功臣活動和李景隆的愚蠢無知。
而建文帝終於也做出了一個十分英明的決定,他撤換了李景隆總司令的職務,並將此職授予盛庸,事實證明,在當時,盛庸確實是這個職務最適合的人選。
同時,逃跑比賽冠軍李景隆一溜煙回到了京城,這位仁兄實在是讓人無話可說,出師時候的六十萬大軍輸得一幹二淨,隻剩下了他本人光著屁股跑回來,連當初保舉他的黃子澄都想拿把刀砍死他,黃子澄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恨透了李景隆,便聯同禦史大夫練子寧和禦史葉希賢向建文帝慷慨陳詞:立斬李景隆!但是建文帝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拒絕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李景隆是他的親戚,建文帝一向以慈悲為懷,具有博愛精神,對造自己反的叔叔都關愛有加,更何況是一個打了敗仗的表親。
而且在他看來,李景隆打敗仗已經是即成事實,殺掉他沒有多大用處,養著他也不過每年多廢點糧食,何必一定要取人性命呢?但是建文帝錯了,他不會想到這個打了敗仗的李景隆其實還有著第二個身份,在不久的將來他會對局勢產生重要影響。
不管怎樣,南軍方麵終於從開戰後的一頭霧水,稀裏糊塗的狀態中恢複過來,他們確實找到了能夠對付朱棣的將領,並開始積聚反攻的力量。
經過休整後,重新布置的南軍準備向朱棣發動反攻,保守的耿炳文和愚蠢的李景隆將不再出現,朱棣將麵對由新一代的優秀將領組成的南軍最強陣容,也將迎來他人生中最為慘痛的失敗。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朱棣從來都不是一個被動挨打的人,在得知盛庸準備北伐後,他已經提前做好準備,開始了進攻。
建文二年(1400)十一月,朱棣向南軍重兵駐守的滄州發動進攻,殲滅數萬南軍,並俘獲大將徐凱,之後朱棣馬不停蹄,繼續發動猛烈進攻,攻克德州、濟寧、臨清等地。
此時的統帥盛庸在得知朱棣先發製人後,準確地判斷了形勢,並準備轉攻為守,吸引北軍前進,他明白小打小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與朱棣的決戰是在所難免了。
[229]他在仔細勘查地形後,選定了決戰的戰場——東昌,這裏即將成為北軍的集體公墓。
為了吸引朱棣前來決戰,盛庸放棄了很多城市,避其鋒芒,他有步驟地安排自己的軍隊節節後退,以引誘朱棣繼續前進。
他相信,濟南的失敗必然會使得朱棣更具有進攻性,也更容易掉進自己布下的陷阱。
盛庸的估計是正確的,此時的朱棣確實有著比以往更強的進攻欲望,濟南的失敗讓他寢食難安,特別是鐵鉉使用掛神牌這樣的手段逼退自己更是讓他有被人耍弄的感覺。
但他還是有充分的自信的,即使鐵鉉再聰明,那也隻是防守的本事而已。
真正決定戰場勝負的還是進攻。
若論進攻,放眼天下,有何人可與自己匹敵!他並非沒有察覺到盛庸的企圖,但他有著充分的自信,在他年少時,已經投身軍伍,得到過無數名將的指點,經曆過戰場的血腥廝殺,他戰勝了無數可怕的敵人,有著充足的戰鬥經驗,南軍的那些將領,不是太老,就是太嫩,不可能成為自己的對手。
在南軍中堪稱自己敵手的隻有一個平安,此人確實是一個勁敵,如果他成為南軍統帥,倒真是難以對付,但可喜的是朱允炆似乎又犯了一個錯誤,他任命李景隆手下的都督盛庸接替了指揮位置,讓平安做了盛庸的副手。
他也曾事先探查過敵軍主帥盛庸的情況,果然不出他所料,盛庸並沒有什麽耀人的功績,原先隻不過是李景隆的部下,而且此人有一個弱點,那就是不善於指揮騎兵。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戰爭中的主力兵種,以往在對付外來遊牧民族入侵時,騎兵是最主要的軍事依靠。
而在朱棣的那個時代,南北軍中公認最為優秀的騎兵將領恰恰是朱棣本人。
他曾親率大軍深入大漠,清剿北元,累積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他還有著足以自傲的指揮能力和強壯的士兵,而對手卻隻是自己手下敗將的部下,與自己相比,盛庸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卒。
在朱棣看來,這場戰役是沒有懸念的,他堅信在麵對麵的交鋒中,精銳的北軍騎兵將摧枯拉朽般把敵人打得粉碎,而自己將注定是戰役最後的勝利者。
不過事實證明,每個人固然有自己的短處,但也必然有著自己的長處。
盛庸雖然沒有朱棣那樣優秀的騎兵指揮能力,但他也有自己擅長指揮的兵種。
[230]朱棣的大軍仍在前進,同年十二月份,北軍先後攻占了東阿,東平等地,不斷向盛庸預先設計的戰場——東昌前進。
在離東昌不遠的滑口,朱棣遭遇了盛庸手下大將孫霖帶領的前鋒部隊,似乎與他所預想的一樣,盛庸的軍隊不堪一擊,他沒有費多大工夫就擊潰了對手。
這使他更加相信,盛庸將和李景隆一樣,敗在他的手下,然後灰溜溜的逃回去。
意氣風發的朱棣終於擺脫了濟南作戰的陰影,他率領著十餘萬大軍抵達了最終的決戰地點——東昌。
盛庸正在這裏等待著他,說起盛庸這個人還真是有幾分傳奇色彩,明史盛庸傳第一句話就是:盛庸,不知何許人也。
看似滑稽的語言說明這是一個生平不明的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黑戶,出生地,出生日期,父母皆未注明。
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他打過很多敗仗。
他先在耿炳文手下當參將,經曆了真定之敗,然後隨著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的位置,他就轉而跟隨李景隆。
應該說在李景隆的手下,盛庸還是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打敗仗後如何逃跑、如何選擇逃跑路線,如何收拾殘兵敗將等等。
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戰役裏,他已經習慣了戰敗者的角色,他似乎是在被人追逐中度過自己前兩年的軍事生涯的,人家跑,他也跑,從真定跑到北平,再跑到德州、濟南,一直以來他都被像趕鴨子一樣趕來趕去。
對於盛庸來說,所謂軍人的尊嚴在他那裏不過是一句笑話而已,失敗、逃亡、再失敗、再逃亡,如同喪家之犬一樣的生活還有什麽尊嚴可言?當然,如果盛庸就這樣混下去,那麽在曆史上也就不會有盛庸傳了,他在曆史中最多會留下一句諸如某將名盛庸被斬於某役中的記載。
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是一個有著卓越軍事才能的人,雖然他沒有跟對領導,但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他學到的絕不僅僅是逃跑,失敗磨礪了他的心,而他從失敗中獲得的最珍貴的財富,就是他終於可以從旁人質疑責怪的眼光中站起來,大聲說道:"勝利終歸是會屬於我的!"盛庸曾多次在陣中看到過朱棣的身影,朱棣那快速的進攻和突破,選擇時機的突然性和準確的戰場判斷力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當他看到朱棣身先士卒,率領他的精銳騎兵來往縱橫,無人可擋的雄姿時,他都會產生無盡的感慨和疑問:這個人是可以戰勝的嗎?明朝的那些事兒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