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七百四十一章至第七百五十章[741]這就是所謂傳說中的悍婦,興獻王(朱厚熜父親封號)先生娶了這麽個老婆,想來應該相當熟悉獅子吼神功,這許多年過得也著實不輕鬆.現在人都到齊了,大家就使勁鬧吧!嘉靖皇帝朱厚熜一聽到自己母親到了,頓時興奮不已,他趁熱打鐵,直接派人告訴楊廷和,如果你再不給我父母一個名分,我媽不來了,我也不再幹了,寧可回安陸當土財主,也不當皇帝!張璁也看準了機會,又寫了一篇論禮儀的文章,要求楊廷和讓步給個名份。


    一時之間,三方遙相呼應,大有風雨欲來,誓不罷休之勢。


    但他們最終並沒有能夠得到勝利,因為他們的對手是楊廷和。


    腥風血雨全經曆過,權臣奸宦都沒奈何,還怕你們孤兒寡母?既然要來,就陪你們玩玩吧,讓你們看看什麽叫高層次!首先,他突然主動前去拜訪朱厚熜,告訴他內閣已經決定,將他的父親和母親分別命名為興獻帝和興獻後,也算給了個交代。


    當朱厚熜大喜過望之時,他又不動聲色地給張璁分配工作——南京刑部主事。


    南京刑部是個養老的地方,這個安排的意思很簡單——有多遠你就滾多遠,再敢沒事找事,就廢了你。


    最後是那位悍婦,他可不像他的兒子那麽好打發,對於目前的稱呼還不滿意,非要在稱號裏加上一個皇字。


    研究這種翻來覆去的文字把戲,實在讓人感到有點小題大做死心眼,但楊廷和卻不認為這是小事,他用一種極為簡單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反對。


    如果要加上那個字也可以,那我楊廷和就辭職回家不幹了。


    這一招也算曆史悠久,今天的西方政治家們經常使用,楊廷和先生當然不是真的想辭職,朝廷中都是他的人,如果他走了,這個爛攤子怎麽收拾?誰買你皇帝的帳?果然這招一出,朱厚熜就慌亂了,他才剛來幾天,內閣首輔就不幹了,裏裏外外的事情誰應付?於是朱厚熜決定妥協了,他放棄了自己的想法,打算向楊廷和先生投降,當然了,是假投降。


    第一回合就此結束.楊廷和先生勝.可能現代的很多人會覺得這一幫子人都很無聊,為了幾個字爭來爭去,絲毫沒有必要,是典型的沒病找抽型。


    持這種觀點的人並不真正懂得政治,一位偉大的厚黑學政治家曾經用這樣一句話揭開了背後隱藏的所有秘密:觀點鬥爭是假的、方向鬥爭也是假的,隻有權力鬥爭才是真的。


    [742]他們爭來爭去,隻是為了一個目的——權力,幾千年來無數人拚死拚活,折騰來折騰去,說穿了也就這麽回事.計劃張璁垂頭喪氣地去了南京,他明白這是楊廷和對他的懲罰,但既然是自己的選擇,他也無話可說.然而正是在南京,他遇見了另一個誌同道合的人,在此人的幫助下,他將完成自己的宏偉夢想——入閣,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桂萼.桂萼是一個不得誌的人,他很早就中了進士,可惜這人成績差,隻考到了三甲,連張璁先生都不如,分配工作也不得意,隻混了一個縣令,這人也不會做人,得罪了上司,被發配到刑部,做了一個六品主事。


    當張璁第一次與桂萼交談,論及個人的悲慘遭遇和不幸經曆時,桂萼已經認定,這位刑部同事將是自己一生的親密戰友。


    在無人理會、無所事事的南京,桂萼和張璁在無聊中打發著自己的時光,不斷地抱怨著自己悲慘的人生,痛訴不公的命運,直到有一天,他們握緊了拳頭,決定向那個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人發起進攻。


    但擺在他們麵前的問題是很實際的,張璁是二甲進士,桂萼是三甲進士,而他們的對手楊廷和先生則是十三歲中舉人、二十歲當翰林的天才。


    張璁和桂萼是刑部主事,六品芝麻官,楊廷和是朝廷第一號人物,內閣首輔。


    差生對優等生,小官對重臣,他們並沒有獲勝的希望。


    但老天爺似乎注定要讓蕭半仙的預言兌現,他向這兩位孤軍奮戰的人伸出了援手。


    不久之後,一個叫方獻夫的人出現了,他站在了張璁桂萼一邊,為他們尋找與楊廷和作戰的理論彈藥。


    此後,黃宗明、霍韜等人也加入了張璁的攻擊集團。


    這些人的名字就不用記了,之所以單列出來,隻是因為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老師——王守仁。


    [743]此時王守仁先生已經不在朝廷裏混了,他被楊廷和整頓後,改行當了老師,教起學生來。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他的學生參加這次政治鬥爭並非出自他的授意,但根由確實來源於他。


    由於王守仁先生的專業是心學,一向主張人性解放,學這門課的人見到不平之事一般都會去管管閑事,就這麽解放來,解放去,終於解放到了皇帝的頭上。


    嘉靖先生雖然是貴為天子,卻被老油條楊廷和先生欺負,連父母都不能認,這件事情幹得很不地道,當時許多人都看不過去,其中最為義憤填膺的就是心學的傳人們。


    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打倒專橫跋扈的楊廷和提供了理論依據。


    由此我們得出了明代官場第一魔咒:無論如何,千萬不要去惹王守仁。


    但王守仁先生的魔力還不止於此,他活著的時候,得罪他的沒有好下場,在他死後,其精神力量依然光輝奪目,成為無數奸邪小人的噩夢。


    於是,在不久之後的一天,張璁找到了桂萼,希望他幹一件事情——上奏折向楊廷和開炮。


    桂萼不幹。


    他雖然也算是個憤怒中年,但這種引火燒身的事情倒也不敢幹,他又把矛頭對準了張璁:"這件事太過冒險,要幹你自己去幹。


    "張璁胸有成竹地看著他:"這是你揚名立萬的機會,盡管放心,若此折一上,我等必獲全勝!"桂萼饒有興致地等待著他如此自信的理由。


    張璁卻隻是笑而不答。


    張璁的自信確實是有理由的,他得到了一個重量級人物的支持,這位仁兄也是我們的老朋友了,他就是楊一清先生。


    說來他也算是陰魂不散,混了幾十年,搞垮無數猛人,雖然原先他和楊廷和是同誌關係,有過共同的革命戰鬥友誼(對付劉瑾),但事情鬧到這個地步,他也覺得楊廷和太過分了,楊先生向來幫理不幫親,他調轉了槍口,成為了張璁集團的幕後支持者。


    張璁從未如此自信過,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這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竟然得到了如此大的支持。


    很好,所有的一切都已齊備,攻擊的時刻到了。


    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張璁向那個看似堅不可摧的對手發動了進攻。


    [744]桂萼首先發難,他上書皇帝,表示現有稱謂並不適宜,應該重新議禮。


    這份文書呈上之後,嘉靖自然是十分高興,他又叫來了楊廷和,問他的看法。


    為了對付這塊硬骨頭,嘉靖已經做了長時間的準備,然而這一次,楊廷和的表現出乎他的意料。


    老江湖楊廷和沒有再表示反對,卻也不讚成,隻是淡淡地對皇帝行了禮,歎息一聲道:"我已經老了,請陛下允許我致仕吧。


    "嘉靖驚呆了,他不知道這位老江湖又打什麽算盤,當時就愣住了。


    楊廷和沒有開玩笑,他確實是不想幹了,對於這位六十四歲的老人來說,長達四十餘年的勾心鬥角、你來我往,他已經徹底厭倦了。


    於是曆經四朝不倒的楊廷和終於退休了,雖然無數人反對,無數人挽留,他還是十分絕然地走了。


    第二回合,嘉靖勝。


    嘉靖在高興之餘,又有幾分納悶,為什麽這個權傾天下,無數次阻撓妨礙自己的老頭子會突然自動投降呢?這是一個縈繞他多年的謎團,直到四十多年後,他才找到了答案。


    同樣的疑問也困擾著另一個人,這個人是楊廷和的兒子,叫作楊慎.這位仁兄實在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他的知名度比他爹還要高,而且這個人還曾幹過一件更讓人驚歎的事情——他中過狀元。


    這件事情看起來沒什麽大不了的,畢竟中狀元雖然難得,也不是什麽新聞,最多隻能說明他是個優等生,如此而已。


    但此事之所以十分轟動,是因為他中狀元的年份有點問題。


    楊慎先生是正德六年(1511)的狀元,而在那一年,他的父親楊廷和已經是入閣掌控大權的重量級人物。


    古人是講麵子的,像楊慎這種高幹子弟如果中了狀元,不但不是個光彩的事情,反而會引發很多人的議論。


    可怪就怪在這件事情沒有引發任何爭議。


    因為所有的人都認為楊慎是理所當然的狀元,他少年時,學名已經傳遍天下,這個人還有個著名的外號——"無書不讀",由此可見他博學到了何等程度。


    於是楊慎中狀元就成了很正常的事情,他要是不中,反倒是新聞了。


    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根據另外一些資料記載,這件事情另有玄機.[745]因為他的這個狀元可能是潛規則的產物,也就是當年唐伯虎案件中的那個"約定門生"。


    據說在那一年殿試之前,曾有一個人私底下找到了楊慎,向他透露殿試的問題,使得楊慎輕鬆奪得了狀元。


    而那個人就是楊廷和的好同事,內閣第一號人物李東陽。


    但無論如何,楊慎先生確實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而當他的父親執意要退休時,他也曾發出了同樣的疑問——你為什麽要走?楊廷和笑了笑,告訴他這個年少氣盛的兒子:到時候你自然會明白的。


    可楊慎並沒有仔細琢磨父親的這句話,他隻知道,張璁告了黑狀,皇帝趕走了他爹,這個仇不能不報!於是楊慎強行從他父親的手中接過了旗幟,成為了張璁的新對手.可是還沒等到他發起進攻,另一幫人卻先動手了.嘉靖三年(1524)二月,內閣的最後反擊開始.楊廷和的離去觸碰了最後的警報線,在內閣大臣的授意下,禮部尚書汪俊上書了,但他並非一個人戰鬥,這位兄台深知人多力量大,發動了七十三個大臣和他一起上書,奏折中旁征博引,大發感慨,這還不算,他的落款也是相當囂張:聲稱"八十餘疏二百五十餘人,皆如臣等議。


    "這意思就是,我現在上書還算是文明的,如果你再不聽,還有八十多封奏折,二百五十多人等著你,不用奏折埋了你,口水也能淹死你!要換了一年前,估計嘉靖就乖乖認錯投降了,可是經過和楊廷和先生艱苦卓絕的鬥爭,這位少年皇帝不再畏懼任何人,因為他已然明白,這個世界隻屬於有實力的人.但畢竟對手是一大堆讀書人,論學曆論口才皇帝根本就不是這些應試教育奇才的對手,於是他下達了一個命令——召桂萼、張璁進京。


    既然你們要鬧,那就索性搞大一點,開個辯論會,看看誰罵得過誰!內閣聽到了風聲,當時就慌亂了,他們十分清楚,如果張璁等人進京辯論,自己一定會失敗!原因很簡單,因為道理並不在他們一邊。


    逼著皇帝不認自己的爹,這種缺德事情哪有什麽道理好講。


    不過老油條就是老油條,汪俊等人見勢不妙,馬上找到了嘉靖皇帝:"臣等考慮過了,皇上聖明,興獻帝後名號前應該加上皇字。


    "[74]這就是混了幾十年的老官僚,眼見形勢不妙,立刻見風使舵,水平高超,名不虛傳。


    嘉靖高興地笑了,他苦苦追求的目標終於達到了。


    當然了,妥協是要獲取代價的。


    "請陛下下令,無關官員不必再參與此事。


    "所謂無關官員,就是張璁和桂萼。


    其實嘉靖還是不滿意的,因為到目前為止,他還有兩個爹,一個是明孝宗朱佑鏜,他親爹興獻帝隻能排老二,而且名號也不好聽——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


    後麵的稱呼倒是沒有什麽問題,關鍵是前麵的那兩個字——本生。


    這實在是個讓人不快的稱呼,因為將來嘉靖先生要介紹自己祖宗的時候,會比較麻煩,他必須指著孝宗皇帝牌位——這是我爹,然後再指著興獻帝牌位——這是我本生爹。


    在目前的形勢下,隻要嘉靖能夠堅持下去,就能夠擺脫這種窘境,給自己父親一個恰當的名分,然而此時,他犯了糊塗。


    因為這位皇帝雖然聰明,畢竟還是個孩子,本就沒有什麽更大的企圖,爹娘有個名份就夠了,事情到了這裏,他也覺得差不多了,於是他答應了汪俊的要求,派出使者讓張璁打道回府。


    當使者見到張璁的時候,已經是嘉靖三年(1524)四月,張璁這位慢性子才剛剛走到鳳陽。


    他雖然走得慢,思維卻一點也不慢,一聽到嘉靖的旨意,就知道他被大臣們忽悠了,天理人情都在手中,認自己的父親,有什麽錯!誰能阻攔!他沒有回去,而是立刻給嘉靖皇帝上了一封奏折,此奏折言簡意賅,值得一提:"皇上你被騙了!禮官們怕我們進京對質,才主動提出讓步的,並沒有什麽意義(孝不孝不在皇),如果你不堅持下去,天下後世仍不會知道陛下親生父親是何許人也!"嘉靖被點醒了,他這才意識到自己中了大臣們的緩兵之計。


    他收回了命令,張璁、桂萼終於進入京城。


    張璁看著四周熟悉的環境,不禁感歎萬分,他終於回到了北京,回到了這個他當初曾飽受蔑視和侮辱的地方,在他看來,一展抱負的時候來到了。


    但他絕不會想到,在前方等著他的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驗,一場最為猛烈的疾風暴雨即將到來。


    747]左順門的圈套張璁進城了,內閣卻保持了難以理解的平靜,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們確實辯不過張璁,因為道理從來都不會站在強迫人家認爹的一方。


    內閣大臣們徹底沒轍了,但張璁先生離勝利仍然十分遙遠,因為一個更強的對手已經站在他的麵前。


    當時的內閣掌權者主要是蔣冕、毛紀這些老頭子,他們飽經風雨,經驗豐富,也知道這件事情幹得不地道,準備就此了事。


    但事情的發展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因為新一代的青年官員已經崛起,而他們的領導者正是老同事的兒子楊慎.實以楊慎的身份,要打死張璁這樣的小官並不難,找幾個打手埋伏起來,趁著夜深人靜之時一頓猛揍,張璁想不死都很難。


    到時候報個搶劫案件,最後總結一下當前治安形勢,提醒大家以後注意夜間安全,可謂神不知鬼不覺。


    可是楊慎估計是當tz黨的時間太長了,誰都不放在眼裏,竟然幹出了更加聳人聽聞的事情。


    他不但打算幹掉張璁,還選擇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行凶地點——皇宮。


    他要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文武百官麵前,當眾打死張璁!當然了,大明還是有法律的,打死人是要償命的,楊慎並不是沒有腦子的,他選擇的那個行凶地點是一個特殊的地方,在這裏打死人是不用負責任的.而這個天王老子也沒法管的合法殺人地域叫做左順門.左順門之所以能夠得到死刑豁免權,那還是有著悠久的曆史傳統的.因為在七十多年前,這裏曾經打死過三個人,而且所有行凶者全部無罪釋放.這就是正統年間的左順門事件,王振的三個同黨在左順門附近被大臣們一頓海扁,全都做了孤魂野鬼.按說打死了也就打死了,可卻出了個副作用,此後這個地方就成了一些人心目中的聖地,每逢朝中出了個把小人,就有人到這裏來拜,來罵,也沒人去管.[748]久而久之,這裏就成了打死奸邪小人的指定地點,最後甚至發展到刑部官員也默認了此地的特殊意義,表示如果在這裏打死人,可以按照前例不予追究.換句話說,這就是個打死人不賠命的地方.高幹子弟楊慎選擇這個地方,可謂用心歹毒,這麽一來,張璁死後也隻能做個糊塗鬼,連個伸冤的地方都找不到.楊慎的主意得到了眾人讚成,於是一個合法殺人的犯罪計劃就這樣定下來了.楊慎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集團頭目.楊頭目的計劃其實很簡單,就是大家埋伏在左順門附近,等到張璁走到地方,大家一擁而出,亂拳將他打死,然後各自跑回家.看上去似乎很完美,但事實證明,這實在是個爛得不能再爛的蹩腳計劃.因為楊頭目雖然書讀得好,卻沒有打架的經驗,他忘記了兩個很重要的問題,首先,皇宮不是菜市場,也不是監獄的放風場所,幾十個衣冠楚楚的大臣不去上朝,卻四處瞎轉悠,隻要張璁還沒瘋,就肯定知道事情不對.其次,我們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群架鬥毆,都有固定的行動計劃,逃跑路線,事前統一分發兵器(如菜刀,木棍等),事後找人出來背黑鍋,一應俱全才開始行動.楊頭目啥也沒有,就敢動手,實在是缺乏考慮,但就是這麽個計劃,還是差點把張璁和桂萼送進了鬼門關.大臣們定下計劃之後,就開始每天在左順門閑逛,就等著張璁桂萼進京了.可是他們等來等去,卻始終不見張璁的蹤影,按說這人應該進京了,偏偏就是不見蹤影,難道他還長了翅膀?張璁沒有翅膀,卻有心眼,他在進京的路上已經得知有人想黑他,到了京城後沒有馬上晉見,卻躲了起來,趁人不備才一路小跑進了宮,楊慎等人得到消息的時候,張璁早就安全撤退了.實現了勝利大逃亡的張璁終於定下了神,他拍了拍胸口,坐在家裏開始安心喝茶,在他看來,事情已經結束了.可是這位仁兄實在高興得過了頭,忘記了另一個極為重要的人——桂萼。


    [749]桂萼和張璁是皇帝的兩大理論幹將,本該同時進京,可偏偏他們是分頭走的,張璁走得快,桂萼慢,張璁得到了消息,桂萼卻還被蒙在鼓裏,雖說當年桂萼沒有手機,沒法收到短信通知,但張璁實在應該派人給他報個信,可張兄興奮之餘,把這茬給忘了,這下桂萼同誌要吃苦頭了。


    話說桂萼先生一路洋洋得意地進了京,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也不去看老戰友張璁,迫不及待地進了宮.踏入皇宮的那一刻,桂萼真正感覺到了權力的力量,他這無人理會的芝麻官曆經磨難,終於走到了中央舞台.他旁若無人地掃視著四周的人,周圍的人也以詫異的眼光看著他,在腦袋充血的桂萼看來,這是對他的羨慕和妒忌.所以他並沒有在意,直到他走到了左順門.這一路上,桂萼的回頭率很高,他已經習慣了被人關注,但在左順門,迎接他的已不僅僅是關注.當桂萼出現的時候,立刻引發了大幅度的**,原先散布在四周的官員們立刻聚攏起來,眼中放射出惡狼般饑渴的目光,大聲的叫喊此起彼伏:"來了!來了!不要讓他跑了!"事實證明,桂萼是一個運動神經十分發達的人,看著那群如狼似虎的大臣向自己衝來,桂萼沒有停下來對此進行詳盡分析和研究,立刻撒腿就跑.於是繼江彬之後,皇宮中的第二次賽跑又開始了,桂萼跑,大臣們追,而賽跑成績也證明,天天坐機關確實危害人的體質,這群大臣們連當年的那幫太監都不如,愣是沒有跑過桂萼.桂萼以百米衝刺的速度一路向宮門衝過去,由於沒有上級的授意,宮門仍然是開啟的,桂萼像兔子一樣竄了出去,就此逃出生天.氣喘籲籲的楊慎追到了門口,卻眼睜睜地看著桂萼帶著一路煙塵揚長而去,氣急敗壞卻也沒有辦法.他終於知道了要組織一次成功的鬥毆有多麽的困難.楊慎失敗了,但桂萼卻是驚魂未定,他剛到北京,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該去什麽地方,和楊廷和的兒子做對,誰還敢為他們出頭呢?關鍵時刻,張璁派人找到了他,告訴他有一個人可以保護他們的人生安全.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郭勳.張璁的判斷是正確的,在當時敢於公開和楊慎作對的,也隻有郭勳了.[750]這位郭勳是何許人也?他又什麽資本敢和高幹子弟楊慎對著幹?答案很簡單,他也是高幹子弟,而且他家比楊慎家厲害得多.楊慎他爹楊廷和不過是個首輔,而郭勳家的後台可就大了去了.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洪武年間的功臣大都提前到閻王那裏報到了,但事實證明,絕世高人依然是存在的,有兩位仁兄就突破各種阻礙和死亡陷阱,終於熬了過來,活得比朱元璋長.這兩個人一個叫耿炳文,另一個叫郭英.耿炳文我們已經介紹過了,由於他擅長防守,不會進攻,被朱元璋留下來為自己的子孫保駕護航,也就是說他的存活是出於領導的實際需要,並不值得驕傲.對比之下,郭英的待遇就很奇怪了,他也是身經百戰,而且很能打仗,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麽能夠活下來?隻要我們分析一下,你就會發現他確實有理由活下來.首先他的妹妹是朱元璋的老婆——著名的郭寧妃,而且這位英雄母親還給朱元璋生下了一個兒子——魯王朱檀。


    其次,他還是朱元璋的親家,他的兒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兒。


    最後,他很低調。


    這樣的一個人,朱元璋實在沒有殺掉他的理由,畢竟是熟人,確實不好意思動手。


    所以郭家就成了功臣中碩果僅存的名門,不管外麵腥風血雨,漫天風浪,這一家子卻總是穩如泰山,長命百歲。


    不但郭勳本人活得很夠本,他的子孫也不是孬種,在正統年間土木堡慘敗後鎮守大同,為國家立下奇功的郭登就是郭家的優秀子孫。


    而到了嘉靖年間,這一家人勢力越來越大,比如郭勳雖然不是朝中重臣,也沒有發言權,卻沒人敢惹,因為他雖不管朝政,卻管禁軍!手上有這麽一幫子打手,楊慎就算長了十個腦袋,也不敢跑到他家去鬧事。


    之後的事情就簡單了,張璁和桂萼每天提前上朝,到了下班時間兩個人看準機會,一溜煙就往東華門跑,出門之後直奔郭勳家,可以肯定的是兩個人的運動功底相當紮實,楊慎一直都沒有抓住機會下手。


    每天集結鬥毆是個比較麻煩的事情,慢慢的大臣們都失去了打群架的熱情,張璁和桂萼就這樣躲了過去。


    而郭勳也就此成為了張璁等人的死黨。


    當然了,郭勳這種人是從來不做虧本生意的,他之所以要袒護張璁,原因十分簡單——投機。


    他也早已看出,張璁身後有著皇帝的支持,而這位少年皇帝十分厲害,將來必定能夠控製大局,所以他把籌碼全部押了下去。


    現在看來,他是個高明的賭徒,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次賭博最終讓他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明朝的那些事兒跳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的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當年明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當年明月並收藏明朝的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