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961970[91]鑒於無法實踐,且吹牛不用上稅,大家開始積極講述自己的長生觀點,比如燒香拜佛,早上跑步,少吃多睡等等,某些熱衷者趁機四處搭話,勸人煉丹修道,戚繼光也成為了他們的發展對象,麵對著這片烏煙瘴氣的混亂,戚繼光的忍耐終於到了極點,他站了起來,高聲說道:“於長生之道,我也有所心得,願與諸位共享。”


    於是現場肅靜下來,一個嘹亮的聲音響徹著整座寺廟:“鞠躬盡瘁,夕死無憾,此即長生之術!”然後他走出寺門,在所有人詫異的眼光中騎馬揚長而去,一切都源自於此,之後他的所有舉動,都是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理想。


    凱歌在經營仕途的同時,戚繼光一刻也沒有放鬆過對倭寇的打擊,多次全殲敵軍,所謂“遇戚不得活”,實在是倭寇們的一致心聲。


    也正是由於他太過生猛,除了幾個愣頭青外,老牌倭寇們都不敢去浙江,連經過他的防區,都要繞很遠。


    但倭寇們也得吃飯,戚繼光斷了他們的活路,他們隻好另找地方搶劫,而這個新的開工地點,就是福建。


    於是從嘉靖四十年(151)起,倭寇們大肆入侵福建,其擴張力和戰鬥力十分驚人,當地明軍不是對手,於是短短一年之間,北到福清,南到漳州,全部陷入敵手。


    福建巡撫又扛不住了,隻能再次向朝廷上書,但這次不是告狀,而是請求胡宗憲支援,拉自己一把。


    對此,嘉靖十分重視,他直接命令胡宗憲,火速派戚繼光前去馳援。


    另一場戰役的序幕就此拉開,所有人都看到了它的開始,卻沒人料到它的結局,胡宗憲和戚繼光也不例外。


    在福建,戚繼光見到了前來迎接他的福建監軍副使汪道昆,麵對這位滿頭大汗,急得火燒眉毛的當地官員,戚繼光鎮定地問出了第一個問題:“敵人在哪裏?”而他得到的回答是“到處都是!”看完形勢圖後,戚繼光立刻意識到,自己的麻煩大了。


    由於當地缺少得力的將領,福建的倭患十分嚴重,幾十個人就敢開搶,而明軍對此束手無策,局勢幾乎完全失控。


    這個爛攤子實在不好收拾,敵人不但多,而且分散,如果帶著手下四處追,打不死也得累死。


    雖然形勢極其複雜,但戚繼光相信,解決問題的鑰匙,必定就在這片混亂之中,經過長時間的思索,他終於找到了。


    [92]倭寇敢於如此囂張,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畏懼感,以往的經驗告訴他們,可以想搶就搶,想殺就殺,沒人能夠阻止,所以要想改變現狀,就必須找到他們中間最強大的一股勢力,將其徹底消滅,並用懸掛的屍體告訴所有的人,這裏不是搶掠的樂土,而是死亡的墳墓。


    而戚繼光選中的打擊目標,叫做橫嶼。


    橫嶼是一個小島,位於福建省寧德東北,島上盤踞著千餘倭寇,人數並不多,但戚繼光之所以選中此處,是因為這裏有著最難打敗,最為頑強的敵人。


    事實上,島上的倭寇確實不同尋常,其中大部來自日本九州地區,這裏是日本最為貧困的地區,當地居民凶惡野蠻,秉性頑劣,後來製造南京大屠殺的日軍第六師團,就是由九州人組成的野獸集團。


    他們在此盤踞了三年之久,平日燒殺搶掠,搞得此地附近幾百裏荒無人煙,寧德縣城成為一片廢墟,福建巡撫曾調集十幾路大軍圍攻,卻毫無成效,因為他們不但戰鬥力極強,還有著一個十分強大的幫手。


    其實橫嶼島和陸地的距離很近,最多也就幾裏而已,說句寒摻話,帶個救生圈就能遊過去,但奇怪的是,以往明軍大規模進剿,總是眼睛看得見,兩腿過不來。


    之所以會有如此怪事,是因為橫嶼島實在太過奇特,這裏早上退潮,下午漲潮,漲潮的時候,海水十分洶湧,會淹沒原有的陸地,將海島與大陸的距離拉大近幾十裏。


    而退潮的時候,海水帶來的大量泥沙會使道路十分泥濘,根本無法行走。


    所以現在你應該知道原因了,每天白天落潮,下午晚上漲潮,這就意味著夜襲十分困難,而在光天化日之下橫渡進攻,實在是被人當移動靶練習射擊的絕佳機會,更為麻煩的是,即使你冒著被射成刺蝟的危險往前衝,在你成功上島之前,也很有可能被腳下的爛泥陷住,或是摔個七葷八素。


    好吧,就算你是神仙,騰雲駕霧地上了島,遇見了敵人正式開打,但有一點你必須要記住,一定要抓緊時間打完收工,並且最好保證打贏。


    因為到下午,潮水就會再漲起來,而且這玩意不等人,它三點漲潮,你四點還沒有完事,對不住,兄弟你隻能在島上過夜了,萬一你運氣不好,上島的人數不多,或者沒有打勝,就要有晚上被人摸黑幹掉的心理準備,因為對方應該不太願意與你和平共度這個夜晚。


    所以整整三年,前前後後十幾萬軍隊,幾十位將領,對此都束手無策,於是戚繼光來了,而他總是有辦法的。


    仔細研究了此地特點後,思慮再三,戚繼光終於確定了自己的戰略,但在作戰之前,他還必須做一件事。


    戚繼光開了一次會,與會者是他屬下的所有將領和士兵。


    在會議上,他用沉重地聲音告訴了所有人事實的真相:在橫嶼島上盤踞著一群十分凶悍的倭寇,他們可能比以前遇到的任何敵人都難於對付,而且此地潮汐複雜,早上六點開始退潮,下午二點開始漲潮,也就是說,從登陸開始到戰鬥結束,你們隻有四個時辰(八個小時)的時間。


    現場陷入了死一般的寧靜,所有的人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麽。


    所以戚繼光直截了當地說出了最後的話:“你們一旦上島,便無退路,如不能勝敵,潮汐再漲時,便是必死之刻,若你們無此決心把握,便不要渡海,我絕不責怪。”


    在短暫的沉默之後,戚繼光聽到了雷鳴般的回答:“不遠千裏而來,豈能後退,不殺倭奴,誓不罷兵!”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領土,為被殺害的同胞複仇,不用猶豫,也無須多說。


    嘉靖四十一年(152)八月初九淩晨,戚家軍向橫嶼發起進攻。


    此刻潮水剛剛退去,而天色尚早,倭寇們戒備鬆懈,是最佳的出發時間。


    但剛走幾步,第一個難題就橫在了麵前,由於剛剛退潮,道路十分泥濘,很多地方完全無法行走。


    但戚繼光早已想好了對策,他讓每個士兵帶上了一件特殊的物品——稻草。


    每前進一步,士兵們都撒草鋪路,部隊開始有條不紊地行進著。


    此時海島上的倭寇已經發現了戚家軍,但他們卻沒有行動,隻是冷笑著注視著眼前的這一幕。


    因為他們十分清楚,要想登陸上島,靠稻草是遠遠不夠的。


    果然,更為嚴重的問題出現了,士兵們終於發現,越靠近海島,泥濘就越嚴重,但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真正的致命之處,在於體力。


    曾有曆史學家統計過,明代士兵作戰時,身上的盔甲,外加武器裝備,負重至少在十五公斤以上,而攜帶多種武器的戚家軍隻多不少。


    [94]這是一個十分可怕的數字,連美軍特種海豹突擊隊平日演練時,負重也隻有十公斤左右。


    而戚家軍在跨越淤泥之後,還要趟過海水,是名副其實的武裝泅渡。


    事情似乎正如倭寇們的預料,明軍開始體力不支,東倒西歪,照此下去,即使能夠爬到岸上,也根本無力作戰。


    後方的戚繼光看到了這一切,他十分清楚,如果繼續下去此戰必敗,於是,他讓人拿出了他預先準備的那樣東西。


    前麵的士兵們已苦不堪言,隻憑借頑強的意誌苦苦支撐,而就在這時,他們聽到了一陣響亮的鼓聲。


    士兵們回過頭來,看到了這樣一幕場景。


    戚繼光獨自屹立在那裏,奮力地擊打著擂鼓。


    事到如今,已經沒有任何辦法,這是他能提供的唯一幫助。


    於是在這個即將破曉的黎明,孤獨而清越的鼓聲回蕩在天地之間,回蕩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片刻沉寂之後,在鼓聲的伴隨下,明軍支撐著疲倦的身體,向前方的小島繼續前進,憑借著頑強的意誌,以及必勝的信念。


    因為那本就是屬於他們的土地。


    倭寇們終於慌亂了,他們親眼看見了奇跡的發生,這支疲憊不堪的軍隊忽然重新奮起,征服了泥沼和海水,一步步向自己走來。


    被巨大恐懼籠罩的倭寇立刻開始整隊,集中全部兵力在海邊列陣,準備玩一次“擊其半渡”,等待明軍上岸後,趁他們立足未穩,發動攻擊將他們趕下海去。


    然而他們再次低估了對手的實力,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登岸的明軍並沒有如倭寇所料,直接發起進攻,而是堅守原地,直到剩下的同伴趕到,排出那個特別的陣形後,才開始繼續前進。


    這時倭寇們才如夢初醒,但為時已晚。


    自鴛鴦陣成型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失敗就已注定。


    所以雖然他們來自出產最凶殘野獸的九州,雖然他們負隅頑抗,進攻受挫仍然狂叫著揮刀衝鋒,但這一切都無濟於事,在比他們更為勇猛的明軍和威力強大的鴛鴦陣麵前,失敗是他們的唯一結局。


    很快戰鬥就演變成了遊戲,倭寇全線潰敗,而明軍則變為三才陣和五行陣,四處追趕逃竄的倭寇,並將他們置於死地。


    島上的千餘名倭寇要麽被殺,要麽自殺,要麽淹死或被俘,總之無一幸免。


    橫嶼之戰就此結束,三個時辰之內,明軍全殲島上倭寇,並解救出被擄婦孺八百餘人,己方傷亡共計十三人,在這場意誌的較量中,戚繼光和他的軍隊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當之無愧。


    戰鬥勝利了,用盡最後一分氣力的明軍再也支撐不住,紛紛躺倒在地,動彈不得,寂靜籠罩著戰後的橫嶼。


    戚繼光沉默地看著眼前的這一幕,他知道,這是勝利的寧靜,是無聲的凱歌。


    於是一聲高昂的吟唱就此響起: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衝鬥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幹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停留。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此即千古傳誦之《凱歌》,青史留轉,餘音不絕。


    覆滅橫嶼之戰的真正意義在於殺雞給猴看,此戰之後,福建各地倭寇皆聞風喪膽,再也不敢囂張放肆,戚繼光趁勝追擊,先後在杞店、牛田、林墩大破倭寇,先後殲敵五千餘人,形勢一片大好。


    但這時麻煩來了,雖然胡宗憲總領東南,但福建並不是他的屬地,戚繼光隻是被暫借而已,時候一到還要回去報到。


    有這麽好的外援,福建巡撫自然舍不得放走,而且此時正是打擊倭寇的最好時機,如果撤回浙江,必將前功盡棄。


    於是戚繼光決定向胡宗憲上書,要求延長租借期,他信誓旦旦地對福建監軍汪道昆表示,胡宗憲是一個通情達理,顧全大局的人,如無意外,事情絕無問題。


    但意外偏偏發生了,因為他的這封上書,胡宗憲根本就沒有看到。


    嘉靖四十一年(152)十一月,胡宗憲被削去官職,逮捕入京。


    權傾天下的胡宗憲之所以落得這個結果,起因還是告狀。


    不久之前,南京戶科給事中陸鳳儀彈劾他十大罪狀,包括投靠嚴嵩、貪汙腐化、謊報軍功以及個人生活作風問題等等。


    一直以來,告胡宗憲的人總是絡繹不絕,這並不奇怪,任誰坐在他那個位置上,都得被人告死。


    但在過去的幾年中,卻從未有人能奈何得了他。


    因為胡宗憲聰明機靈,且皇帝庇佑、會搞關係,所以總是平安無事,涉險過關。


    但所謂樹大招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總被人吊起來當靶子輪番攻打,皮肉再厚實,也是抵擋不住的,慢慢地皇帝也不待見他了,加上陸鳳儀所說的那些也並非虛構,這位仁兄確實投靠奸黨,好大喜功,身邊女人眾多,生活作風上很成問題。


    於是日積月累,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落了下來,皇帝徹底失去了對他的信任,他被革職查問,關入監獄,而這一次,別說白鹿,就算白老虎、白豹子一起出來,也回天無力了。


    嘉靖同誌還比較厚道,念在胡宗憲確實做了很多工作,且送過白化鹿的情分上,免職後就放他回家了但這位仁兄當年為了急於立功,幹過的缺德事實在太多,兩年之後,他又被人揭發,說他曾假擬聖旨,攤上這麽個罪名就算神仙也跑不掉了。


    胡宗憲回到了闊別兩年的監獄,等待問罪,但嘉靖同誌為人實在不錯,依然沒有殺他的打算,隻是將其關押待審。


    然而一向堅強的胡宗憲再也承受不住了,他費盡了心思,用盡了氣力,不惜投靠奸黨,不惜聲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須拍馬,無所不用其極,他背棄了盟約,殺死了徐海,除掉了汪直,送出白鹿,屢報祥瑞,隻為了實現自己的誌向,為了拯救萬民,平息倭亂。


    但現在他卻落得了這樣一個結局,腐臭的牢房,破爛的囚服,還有遙遙無期的羈押,坐鎮東南的風光一去不返,即使將來出獄,等待他的也隻是眾人的唾棄和鄙視。


    驕傲的胡宗憲是無法忍受這些的,他寧可舍棄生命,也不願犧牲尊嚴。


    不久之後的一個深夜,五十四歲的胡宗憲選擇了自殺,在牢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臨死前,他寫下了人生最後時刻的忿怒與不平: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


    從徽州到大同,再從大同到浙江,從一個小小的禦史,到東南數省的總督,再到階下囚,胡宗憲把他的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他的理想,卻有了這樣的下場。


    我相信,在他死前的那一刻,是絕望而又不甘的吧。


    所以在這裏,我誠實地寫下了關於他的一切,他的貪狡背盟,他的陰謀機巧,他的堅韌無畏,他的盡忠報國,以及他所有的好與壞,是與非。


    我相信,曆史終將給予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胡宗憲完了,但他的誌向並未半途而廢,戚繼光成功地避開了所有糾葛,繼續著自己的抗倭戰爭,不久之後,他和官複原職的俞大猷一起進軍福建,曆經興化、仙遊之戰,清除了福建的倭寇。


    此後的五年中,他又窮追猛打,至隆慶元年(157),為禍中國數十年的倭患終於被平息。


    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起,在胡宗憲的統領下,經過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不懈努力,曆時十二年的長期戰鬥,日本強盜們終於被趕出了中國。


    這場曆時極長,影響極大的抗倭之戰,雖然過程極其驚心動魄,卻並沒有什麽太大規模的戰役,幾十萬人對砍的大場麵也從未出現過,但我依然詳盡地記錄下了它的過程。


    因為在這次禍亂中,有名的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以及千千萬萬無名的老百姓,都用他們的行動,對侵略者發出了一個響亮的聲音:這裏是我們生長的地方,我們將守衛在這裏,永不屈服,絕不退讓。


    膽敢進犯這片土地的人,必將付出最為沉重的代價。


    而這出好戲的幾個主角,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結局。


    平定福建後,俞大猷去了兩廣地區,就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在那裏他成功討伐叛亂,並獲得了他一生中的最高職務——右都督(一品)。


    但他沒有想到,自己這輩子還真是有始有終,到了這個份上,莫名其妙的事情竟然還沒完,他明明為官清廉,家裏窮得不行,竟然被人告黑狀,說他貪汙腐化,隻得回家休養。


    不久後再次出任福建總兵,沒曾想幾年後因為部下犯錯被降職,之後又升官,萬曆八年(1580)去世,年七十七,追封左都督。


    折騰了一輩子的俞大俠終於不用再折騰了,雖然他一輩子都很莫名其妙,但他的豐功偉績將永世流傳。


    戚繼光去了薊門,十七年後,當年那個巡邏的小軍官又回到了這裏,但他的稱呼已經改成了戚總兵。


    在這裏,他將得到盟友張居正的全力支持,並發揮出自己的最大能量,關於他的故事還很長。


    現在還剩下最後一位主角,而他的結局最為奇特,也最為悲慘。


    在胡宗憲被抓走的時候,徐渭一句話也沒說,因為他知道,說什麽都沒用了,事情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


    現在他要擔心的,是他自己。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道理他十分清楚,作為胡宗憲的幕僚,他自然也難逃幹係,但更讓他痛苦的是自己夢想的徹底破滅。


    徐渭是有夢想的,他雖然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卻並不想做一個文學家或藝術家,他希望獲得功名,成就一番事業,這才是他真正的抱負。


    當他成為胡宗憲的左右手,指揮若定,運籌帷幄的時候,他曾一度以為自己的前程將會無比光明,然而轉瞬之間,命運卻再次將他拋入了深淵。


    希望已經落空,加上時有傳聞,說要把他抓去跟胡宗憲做伴,徐渭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他試圖自殺,具體方法如下:方法1、用斧頭砍自己的頭。


    方法2、用釘子釘入自己的腦袋。


    方法3、用錘子錘自己的肚子。


    要說奇人就是奇人,自殺也用這麽奇怪的招數,但更奇怪的是,雖曆經不懈的努力,他竟然還是沒有死成,雖然他鮮血滿麵,長釘入腦,內髒出血,偏偏就是沒死,創造了醫學界的奇跡。


    所以也有人猜測,他不過是為了避禍裝瘋自殘而已,但如果裝瘋,他的本錢似乎也下得太大了。


    但總而言之,他吃了很多苦,卻還是進了監獄,不過不是被胡宗憲牽連,而是因為殺人。


    由於在自殺(或是裝瘋)中太過賣力,他一時錯手,殺掉了自己的妻子,悔恨之餘,被當地政府逮捕法辦,看在他名氣大,加上又是誤殺,沒有處決他,隻是關進了牢房。


    這一關就是七年,後來他的同鄉聽說此事,設法營救,終於讓他走出了監獄。


    此時已是隆慶年間,天下已然大變,物是人非。


    五十多歲曆盡滄桑的徐渭看上去,似乎比七十歲的老頭還要蒼老,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外表落魄不堪的人,竟然就是當年誌得意滿、意氣風發的東南第一軍師。


    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前程,連希望也已失去。


    於是孑然一身的徐渭開始流浪,他遊曆全國,福建、直隸、山西,然後是薊州,在那裏,他再次見到了戚繼光。


    徐渭平生為人孤傲,自負奇才,經常蔑視他人,卻唯獨對戚繼光禮遇有加,因為在他看來,此人極其生猛,其才不下於己,所以引為知交。


    見到這位久別的戰友,戚繼光十分激動,他安排了酒宴,招待老朋友,在酒桌上,兩人把酒言歡,談及徐渭將來的去向時,戚繼光表示,希望他能留下來,在自己的軍中效力。


    徐渭卻隻是笑而不答,戚繼光是個機靈人,也就不再提起,徐渭並沒有變,雖然落魄,雖然流浪,卻依然是那個心高氣傲的徐渭。


    於是他們說起了另一件事。


    話題又回到了當年的平倭事略,精研兵法的徐渭開始暢談天下名將,在他看來,自嘉靖以來武將堪稱傑出者惟三人而已:戚繼光、俞大猷,以及譚綸(時任薊遼總督),其餘的皆是泛泛之輩,不值一提。


    這裏提一下譚綸,此人雖後來的名氣不如戚繼光,當時卻是戚繼光的上級,他文官出身,喜好軍事,從軍三十餘年,極有謀略且對敵作戰勇猛,每次打仗都要親自上陣,據統計被他親手殺死的敵人就多達上百人,可謂是殺人如麻,名將之譽實至名歸。


    戚繼光同意徐渭的說法,卻也說出了這樣一句話:“你說得沒錯,隻是在我看來,還有一個。”


    第二天,拜別了戚繼光,懷著好奇心的徐渭出發前往遼東,他要親眼見一見那個連戚繼光也推崇備至的第四個人——李成梁。


    在遼東,徐渭聽到了這樣一個消息,時任遼東副總兵的李成梁家要請先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前去應聘。


    當看到眼前的這個落魄的半老頭子時,李成梁差點準備讓人給他盛點飯,讓他趕緊走人。


    出於禮貌,他還是極有耐心地詢問此人有何專長,能教些什麽。


    “兵法。”


    當這個答案傳到眾人的耳朵裏時,在場的所有人幾乎同時哄堂大笑,李成梁也禁不住笑出了聲。


    自己就是武將,還要你這個糟老頭來教兵法?然而堂下的這個人卻絲毫不亂,隻是靜靜地看著那些嘲笑他的人。


    李成梁卻不笑了,因為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不久之前,薊州總兵戚繼光曾派人快馬前來報信,描述過一個類似的人。


    他改變了態度,小心翼翼地問道:“閣下是從孟諸(戚繼光號孟諸)那裏來的嗎?”徐渭微微點了點頭。


    於是李成梁嚴辭喝斥了那些無禮的部下,問出了第二個問題:“閣下可是姓徐?”在得到再次肯定後,他立刻迎下堂來,恭敬地向這位老先生行禮,旁邊的人驚訝至極,都瞪大了眼睛,但李成梁卻清楚地知道,當他還是一個落魄秀才的時候,這個人已經籌謀東南,名震天下。


    他把自己的長子李如鬆和次子李如柏叫到身邊,當麵交付給了徐渭,並叮囑他們要用心向學,虛心討教。


    徐渭並沒有辜負李成梁的期望,在此後的日子裏,他將自己的文賦才學,以及在那段抗倭歲月中所領悟的一切悉數教給了這兩個少年。


    畢竟徐渭的這套理論和之前的先生教授的完全不同,特別是他所傳的抗倭兵法,似乎並不適於對付那些平日縱橫馳騁於平原之上的蒙古騎兵。


    李如鬆產生了疑問:“學這些有用嗎?”徐渭看著眼前的這個孩子,十分嚴肅地點了點頭。


    於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夜晚,李如鬆專心致誌地學習、鑽研著徐先生教給他的一切,他相信終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不久之後,徐渭提出了辭職,雖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卻依然離開了這裏,或許在他看來,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


    二十多年後朝鮮平壤被追得隻剩半條命的朝鮮國王李日公終於回到了他的王宮,而在此之前不久,這裏還曾是侵朝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的指揮部,但現在,他將在這裏召開盛大的宴會,歡迎那個趕走日軍,將他接回王宮的人。


    薊遼提督李如鬆如約前來了,作為援朝軍指揮官,他率軍自入朝以來,連戰連捷,多次擊敗日軍小西行長部,殲滅上萬敵軍,接連收複平壤、開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鮮戰場危局。


    李日公十分崇敬李如鬆,對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畢竟要沒有這位仁兄,估計他還不知在哪個山溝裏蹲著,但在他的心中,也有著一個懸而未決的疑問,於是借此機會,他請教了李如鬆:“貴軍如此善戰,那為何之前祖承訓將軍會失敗呢?”李日公所說的祖承訓,是先期入朝的明軍將領,但他作戰不利,沒多久就全線敗退回國,與後來的李如鬆形成了強烈反差。


    李如鬆笑了笑,吩咐手下拿出了一本書,展示在李日公麵前:“製倭之策,皆在此書之中也。”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紀效新書》,作者戚繼光。


    李日公大喜,看過了封麵後,準備從李如鬆的手中接過此書,繼續看內容,然而李如鬆麵上保持著微笑,手卻緊握此書,緩緩地收了回來。


    這是一個很明確的表示——這本書不能給你看。


    李日公沒有勉強,卻牢牢地記住了此書的名字,後來命人到中國大量購買,《紀效新書》就此傳入朝鮮以及日本。


    明朝的那些事兒跳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的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當年明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當年明月並收藏明朝的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