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6511660[151]對於這一舉動,祖大壽嗤之以鼻,並不害怕,事實上,得知圍城後,他還派人在城頭喊話:“我軍糧草充足,足以支撐兩年,你奈我何?”皇太極聽到了,並不生氣,想了個很絕的回答,又派了個人去回話:“那就困你三年!”所謂糧食支撐兩年,自然是吹牛的,幾天倒還成,而且祖大壽當時手下的部隊,有一萬多人,雖然皇太極的兵力是兩萬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個月沒問題。


    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個指望——援軍。


    大淩河被圍的消息傳來後,孫承宗立刻開始組織援軍,先派了幾撥小部隊,由吳襄帶頭,往大淩河奔。


    據說後來的著名人物吳三桂也在部隊裏。


    可惜,這支部隊剛到鬆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極早有準備,因為他的部隊,攻城不在行,打野戰沒問題,反正這破樓拆定了,來幾撥打幾撥!孫承宗也很硬,這城樓修定了,就是用人擠,也要擠進去!崇禎四年(131),最大規模的援軍出發了。


    這支援軍由大將張春率領,共四萬餘人,奔襲大淩河,列陣迎敵。


    大客戶上門,皇太極自然親自迎接,到陣前一看,傻眼了。


    統帥張春是個不怎麽出名,卻有點水平的人,他千裏迢迢趕到大淩河,卻擺出防守的陣勢,收縮兵力,廣建營寨,然後架起大炮,等皇太極來打。


    因為就雙方軍事實力而言,跟皇太極玩騎兵對砍,基本等於自殺。


    擺好陣勢,準備大炮,還能打幾天。


    這是個極為英明的抉擇,可惜,還不夠。


    戰鬥開始,皇太極派出精銳騎兵,以左右對進戰術,攻擊張春軍兩翼。


    但張春同誌很有水平,陣勢擺的很好,大炮打得很準,幾輪下來,後金軍隊損失慘重。


    在戰場上,英明是不夠的,決定戰爭勝負的,是實力。


    進攻失敗後,皇太極拿出了他的實力——大炮。


    由於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慘,皇太極決定,開發新技術,造大炮。


    經過刻苦偷學,後金軍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門,雖說質量如何不能保證,至少能響。


    [152]所以當巨大的轟鳴聲從後金軍隊中傳出時,張春竟然產生錯覺,認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還派人去查,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敵人已經馬刀換炮了。


    但張春認定,無論如何,都要頂住,他親自上陣督戰,希望穩住陣腳。


    這個願望落空了。


    為保證此戰必勝,張春來的時候,還帶上了一員猛將——吳襄。


    按原先的想法,吳將軍是本地人,跟皇太極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況。


    應該說,這個說法是很對的,吳襄到底了解情況,一看仗打成這樣,立馬就跑了。


    這種搞法極其惡心,並直接導致了張春的潰敗。


    明朝四萬援軍就此覆滅,而城內的祖大壽,基本可以絕望了。


    但絕望的祖大壽不打算放棄,他決定突圍。


    突圍的地點,選在南城,據他觀察,南城敵人最為薄弱。


    按祖大壽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來,也就是試試。


    但他萬沒想到,這一試,竟然解決了一個貝勒。


    幾天後,祖大壽發動突圍,與後金軍發生激戰。


    圍困南城的,是皇太極的哥哥莽古爾泰,此人屬於大腦很稀缺,四肢很發達類型,故被稱為後金第一猛將(粗人代名詞),但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壽。


    戰鬥非常激烈,祖大壽不愧為名將,帶著城裏的兵(並非關寧軍)往死裏衝,重創城南軍隊。


    莽古爾泰感覺不對,便向皇太極請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遲遲不到,莽古爾泰隻能親自督陣,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擋住了祖大壽的突圍,損失極為慘重。


    莽古爾泰在四大貝勒裏,排行第三(皇太極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實在是氣不過,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極,說自己損失過重,要求換防。


    但皇太極壓根不搭理他,莽古爾泰氣不過,就把刀抽了出來,要砍皇太極,幸好被人攔住,才沒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爾泰同誌回去後,居然慫了,且越想越怕,連夜都跑到皇太極那裏承認錯誤。


    皇太極倒也幹脆,直接綁了關進牢房,不久後莽古爾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這已經不是皇太極第一次耍詐了,他老人家雖然靠兄弟上台,卻很信不過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貝勒是沒有必要的,隻要一個就夠了。


    為達到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時,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陣,所謂“打死敵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內亂”。


    [153]比如崇禎三年,他聽說孫承宗出兵關內四城,明知敵人很猛,就派二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個稀裏嘩啦回來,趁機撤了兄弟的職。


    這次也差不多,如此說來,他大概還差祖大壽個人情。


    但祖大壽的情況並未改變,他依然出不去,援軍依然沒法來,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極想招降祖大壽,很想,所以他費勁心機,先是往城裏射箭,夾帶信件,可是祖大壽的習慣很不好,總不回。


    打了個把月,回信了。


    這也是迫不得已,當初被圍的時候,實在太過突然,按照明朝規定,軍事部隊執行任務時,身邊隻帶三天幹糧,現在都三十天了,吃什麽?吃人。


    大淩河城裏,除了一萬多軍隊外,還有兩萬多民工,幾千匹馬。


    還好,沒有糧食,吃馬也能活,過了幾十天,馬吃完了。


    沒辦法,隻能吃人了。


    當兵的開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組織性,今天吃幾個,就殺幾個,挑好人,組織起來殺掉,分吃。


    殺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連骨頭都沒剩,收起來當柴禾燒,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盡其用。


    就是這樣,也沒有投降。


    但祖大壽已經到極限了,這樣下去,沒被後金軍打死,也被城裏的兵給吃了。


    所以他開始跟皇太極聯係。


    聯係的話題很簡單,兩個字——投降。


    皇太極知道城裏很困難,很缺糧食,但他並不知道,祖大壽很堅韌。


    祖大壽根本不想投降,他隻是拖延時間,等待援軍,但時間越來越長,援軍卻越來越少,於是,經過審慎地思考,祖大壽做出了一個抉擇,脫離苦海的抉擇。


    他與皇太極的使者進行了會談,表示願意投降。


    崇禎四年(131),祖大壽召集眾將,宣布決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讚成,隻有一個人反對——何可綱。


    袁崇煥沒有看錯人,何可綱是一個靠得住的人,他嚴辭拒絕了祖大壽的提議,即使餓死,絕不投降!袁崇煥也沒有說錯,他的魔咒最終應驗了。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隻有殺了你了。


    祖大壽用行動,完成了袁崇煥諾言的最後部分:自相殘殺。


    他命令將拒不投降的何可綱推出城外,斬首示眾。


    [154]何可綱死前,並不驚慌,也不憤怒,隻有鄙視,對叛徒祖大壽的鄙視。


    或許在他看來,這是最後的解脫,他終究沒有辜負袁崇煥的期望。


    但他並不知道,堅持到底的人,並不隻他一個,堅持的方式,除死外,還有其它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殺死何可綱後,祖大壽出城投降。


    對於祖大壽同誌,皇太極顯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對兄弟還客氣,帶著所有高級官員出營迎接,連跪拜禮都免了,拉進大營後,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產,安排休息。


    祖大壽很感動,隨即提出,希望為後金立功,並擬出了一個方案:錦州的守將,都是自己的手下,雖然現在有巡撫丘禾嘉坐鎮,但隻要能潛入城內,召集部下,就能殺掉丘禾嘉,攻陷錦州。


    皇太極同意了他的方案,給祖大壽湊了幾百人,假裝大淩河逃兵,護送他進入錦州,並派出多爾袞率領軍隊,隱藏在錦州附近,等待祖大壽的信號。


    信號是炮聲,按照約定,祖大壽如順利入城,應於十一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動手,殺掉丘禾嘉,如一切順利,就鳴炮通知城外後金軍,裏應外合,攻克錦州。


    兩天後,在皇太極的注視下,祖大壽率領隨從,出發前往錦州。


    事情非常順利,十一月一日,在後金軍的暗中護送下,祖大壽順利入城。


    從某個角度看,皇太極是個生意人。


    其實他並不相信祖大壽,所以勸降又放走,還客客氣氣地請客送禮,隻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報。


    十一月二日,當他聽到錦州城內傳來炮聲時,他終於放心了,祖大壽傳出入城信號,這次生意不會虧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沒有聽到炮聲,很明顯,祖大壽還沒有動手。


    第三天,也沒有炮聲。


    就在他極度懷疑之刻,卻收到了祖大壽的密信。


    這封信是祖大壽從城中送出的,大致內容是說,由於出發倉促,且錦州軍隊很多,身邊的人又少,暫時無法動手,過兩天再說。


    既然如此,就多等兩天。


    兩天,沒信。


    又兩天,還沒信。


    到第三個兩天,終於有信了。


    皇太極又收到了祖大壽的信,寫得相當客氣,首先感謝皇太極同誌的耐心等待,然後訴苦,說錦州城內防布森嚴,難以動手,希望皇太極繼續等著,估計到來年,就能辦這事了。


    被人涮了。


    跳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的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當年明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當年明月並收藏明朝的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