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6711676[171]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楊先生很有誠意地尋找叛軍,很有誠意地進行談判,很有誠意地勸說投降,最後,他的誠意得到了回報。


    事實證明,農民軍之所以造反,並不是吃飽了撐的,隻是因為吃不飽。


    現在既然朝廷肯原諒他們,給他們飯吃,自然願意投降,畢竟造反這事,要經常出差,東跑西跑風險太大。


    而對於楊總督,他們也是很客氣的,很有點宋江喜迎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約好地點,楊鶴打開城門,派出群眾代表,熱烈歡迎。


    眾多民軍頭目大部到場,在楊總督的率領下,前往關帝廟,在關老爺麵前,宣誓投降(關老爺靠得住)。


    雖然此前雙方素未謀麵(可能在往城下射箭時看過幾眼),但雙方都表現出了相當的熱情。


    特別是楊總督,獲得了民軍的一致推崇,他們趕走了楊鶴的轎夫,堅持一定要親自把他抬到總督府,並以此為榮。


    一時間,西北喜訊接連,朝廷奔走相告,楊鶴跟各民軍領袖的關係也相當好,逢年過節,還互相送禮,致以節日的問候。


    局麵大好,大好。


    有效期,半年。


    楊鶴同誌讀過很多書,幹過許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並不知道,從招撫的第一天開始,他就已經失敗了。


    因為有一個問題,他始終沒弄明白。


    正是這個問題,注定了他的悲慘結局。


    這個問題是,他們為什麽要造反?答案是:為了活下去。


    怎樣才能活下去呢?有錢,有糧食。


    要說明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個三段論:造反,是因為沒錢、沒糧食;投降,是因為有錢,有糧食。


    楊鶴有錢,有糧食嗎?沒有。


    所以停止投降,繼續造反。


    在招降之前,楊鶴曾經認為,隻要民軍肯投降,事情就結束了,可是投降之後,他才明白,事情才剛開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隊,就有三萬多人,這麽多人,怎麽安置?招來當兵,就別扯了,連自己手下那點人的軍餉都解決不了,招來這些人,喝西北風?趕回家種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災荒,要能回家種地,誰還造反?對於這個悖論,崇禎同誌是知道的,也想了辦法。


    [172]他先找了幾萬兩銀子,安排發放。


    然後又從自己的私房錢(內庫)裏,拿出了十萬兩,交給楊鶴,讓他拿去花。


    應該說,這一招還是很有效果的,民軍們拿到錢,確實消停了相當長的時間。


    具體是多長呢?我前麵說過了,半年。


    半年,把錢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該怎麽著還怎麽著,繼續反!為了活下去。


    猛人出場崇禎四年(131),領了半年工資後,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響應,而且這次陣勢更大,合計有三十多萬人。


    搞到這個地步,朝廷極為不滿,許多大臣紛紛上告。


    楊鶴很委屈,他本來就不是武將。


    之所以跑來辦這事,實在是被人弄來的,原來是吹吹牛而已,你偏認真。


    來了之後,都沒閑著,天天忙活這事,錢花完了,人家又反了,我有什麽辦法?崇禎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挺好,覺得你能辦事,才把你派過去。


    這麽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馬就給你十幾萬兩銀子,連老子的私房錢都拿出來了,你把錢花完了,這幫人又反了,十萬兩都打了水飄,你幹什麽吃的?楊鶴委屈,就寫信給崇禎,說我本不想幹,你硬要我幹,我要招撫,也是沒有辦法。


    崇禎委屈,就寫了封命令:錦衣衛,把楊鶴抓起來。


    崇禎四年(131)九月,楊鶴被捕,後發配袁州。


    鑒於楊鶴的黑鍋實在太重,由始至終,朝廷沒人替他說話。


    例外總是有的。


    命令傳出後,一個山海關的參政主動上書,要求替楊鶴承擔處罰。


    如此黑鍋都敢背,是不正常的,但這個人幫楊鶴背鍋,就是再正常不過了。


    這位參政,是楊鶴的兒子,叫做楊嗣昌。


    崇禎沒有理睬,楊鶴先生的命運未能改變,依然去了袁州。


    幫父親背鍋,看起來,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導致了兩個重大後果。


    從這份奏疏上,崇禎看到了一個忠於父親的人。


    按照當時的邏輯,忠臣,必定就是孝子,所以他記住了楊嗣昌的名字。


    他認定,此人將來必可大用。


    而楊嗣昌背黑鍋不成,父親被發配了,對他而言,莫過於奇恥。


    從此,他牢牢記住了那些降而複叛的人,此仇,不共戴天。


    楊鶴離開了,但這場大戲剛剛開幕,真正的猛人,即將出場。


    [173]一年前,招撫失敗後,民軍首領王左桂派出起義軍,進攻軍事重鎮韓城,韓城派人去找楊鶴,告急。


    楊鶴很急,因為他的政策是招撫,手中實在沒有兵,但到這節骨眼上,就是自己拿菜刀,也不能不去了。


    但他終究沒有掌握菜刀技術,無奈,他想起了一個人。


    這個人的手上也沒有兵,但楊鶴相信,這個人是有辦法的。


    第一個猛人登場,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疇。


    洪承疇接到了求援的命令,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個相當扯淡的命令,你是總督都沒辦法,我怎麽辦?但他並未抱怨,召集了自己的下人和親兵,並就地招募了一些人,踏上了前往韓城的道路。


    這是文官、陝西參政洪承疇的第一次出征,這年,他三十七歲。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


    福建南安人。


    根據記載,此人的家世,可謂顯赫一時:曾祖父洪以詵,字德謙,中憲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師、武央殿大學士。


    曾祖母林氏、一品夫人。


    祖父洪有秩,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


    祖母戴氏,夫人。


    有這麽一份簡曆,基本就可以吃閑飯了。


    可惜,洪承疇沒能吃閑飯,事實上,他連飯都吃不上。


    因為所有的這些簡曆,都是後來封的,換句話說,是他掙回來的。


    洪承疇出生時,他的父親因為家境貧寒,外出打工去了,他的母親雖然窮,卻比較有文化,從小就教他讀書寫字。


    洪承疇很聰明,據說7歲就能背三字經,這是很了不起的。


    比如說我,27的時候,還隻能背人之初,性本善。


    萬曆四十三年(115年),洪承疇23歲,參加全省統考(鄉試),他的成績很好,全省第19名。


    第二年,他到北京參加全國統考,成績更好,全國第17名,二甲。


    然後分配工作,他被分配到刑部。


    這個結果對他而言,是比較倒黴的。


    原因我說過,在明代,要想將來入閣當大學士,必須當庶吉士,進翰林院。


    以洪承疇的成績,應該能進,可是偏就沒進。


    此後的十幾年,洪承疇混得還可以,當上了刑部郎中,又被外放地方,當了參政。


    參政這個官,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通常是混到最後,光榮地退休。


    [174]沒考上翰林的進士,混飯吃的小參政,到曆史留名,罵聲不絕,餘音繞柱的大人物,隻是因為,他外放的地方,是陝西。


    剛去陝西的時候,洪承疇帶了很多書,所以洪承疇帶兵去救韓城的時候,隻是一個書生,他沒有打過仗,也沒有殺過人。


    據說在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天生就會打仗,天生就會殺人。


    這是事實,不是據說。


    洪承疇是一個真正的天才,軍事天才,他帶著臨時拚起來的家丁、仆人、夥夫,就這麽上了戰場,卻沒有絲毫的膽怯。


    麵對優勢敵軍,他憑借卓越的指揮,輕易擊敗了起義軍,斬殺五百餘人,解圍韓城。


    在洪承疇人生中,有過無數次戰役,有過無數個強大的對手,最重要的,是這一次。


    這個微不足道的勝利,讓洪承疇明白,他是多麽的強大,強大到可以力挽狂瀾,可以改變無數人的命運。


    他要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挽救這個末落的王朝,創造太平的盛世。


    諷刺的是,他最終做到了,卻是以一種他做夢也未曾想到的方式。


    洪承疇是一個務實的人,具體表現在,他正確地意識到,楊鶴是一個蠢貨。


    招撫是沒有用的,錢是不夠用的,唯一有用的方式,是鎮壓。


    來陝西上任之前,洪承疇帶來了很多書。


    三十年以來,書,是他僅有的寄托。


    戰後,他丟掉了書,做出了一個新的抉擇——開戰。


    奇跡就是這樣發生的,此後的兩個月裏,洪承疇率領這支純粹的雜牌部隊,連戰連勝,民軍聞之色變,望風而逃。


    在曆史上,他的這支軍隊,有一個專門的稱呼——“洪兵”。


    洪承疇是文官,楊鶴也是文官,這是兩個人的共同點,也是他們唯一的共同點。


    對待民軍,楊鶴是很客氣的,投降前,他好言好語招撫,投降後,他好吃好喝招待。


    而洪承疇的態度有點差別。


    投降前,他說,如果不投降,就殺掉你們;投降後,他說,你們投降了,所以殺掉你們。


    對於這件事情,我始終很疑惑,讀聖賢書,就讀出這麽個覺悟?自古以來,殺人放火之類的事,從來沒斷過,但公認最無恥的事,就是“殺降”,人家都投降了,你還要幹掉他,太過缺德。


    但更讓我疑惑的是,這種缺德事,洪承疇同誌非但幹了,還經常幹。


    比如那位曾經圍過韓城,被洪承疇打跑的王左桂,後來也投降了。


    洪承疇聽說後,決定請他吃飯。


    還沒吃完,一群人衝進來,把王左桂剁了。


    我始終覺得,這事幹得相當齷齪,就算動手,起碼也得等人家吃完飯。


    [175]落在他手上的民軍頭領,不是抵擋到底被殺,就是不抵抗投降被殺。


    總之,無論抵抗到底,還是不抵抗到底,都得被殺。


    但事實告訴我們,在某些時候,這種方法是有效的,至少對某些人很有效。


    這個某些人,是指張獻忠之類的人。


    關於張獻忠的具體情況,這裏先不講;關於他後來有沒有在四川幹過那些事,也不講;隻講一個問題——投降的次數。


    我曾經在圖書館翻過半個月的史料,查詢張獻忠先生投降的相關問題,我知道他是經常投降的,但我不知道,他能經常到這個份上。


    簡單地說,他的投降次數,用一隻手,是數不過來的,兩隻手都未必,而且他投降的頻率也很高。


    有一次,從投降到再反,隻用了十幾天。


    這是難能可貴的。


    一般說來,投降之後,也得履行個程序,吃個飯,洗個澡,找個地方定居,以上工作全部忙完,至少也得個把月。


    但張先生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實在令人咂舌。


    相比而言,李自成就好得多了。


    雖然他也投降,但還是很有幾分硬氣的,說不投降,就不投降,屬於硬漢型人物。


    大體而言,當時許多民軍的行為程序是,起兵、作戰、被官軍包圍,投降,走出包圍圈,拿起武器,繼續作戰。


    此類表演,基本都是固定節目,數不勝數。


    很快,你就會看到兩個典型案例。


    洪承疇跟楊鶴不同,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在他看來,要徹底扭轉形勢,不能招撫,不能受降,隻有一個辦法——趕盡殺絕。


    這種方式的效果相當明顯,短短幾個月內,西北局勢開始穩定,各路民軍紛紛受挫,首領被殺。


    他的優異表現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包括崇禎。


    對他而言,高升是遲早的事。


    但他畢竟太年輕,資曆太淺,還要繼續等。


    兩個月後,一件事情的發生,縮短了洪承疇的等待時間。


    崇禎四年(131),估計是有心髒病,或是膽囊炎,起義軍進攻延綏巡撫鎮守城池的時候,這位巡撫大人竟然被活活嚇死。


    沒膽的人死了,就讓有膽的人上,洪承疇接替了他的位置。


    進步是沒有止境的,又過了兩個月,他的頂頭上司楊鶴被抓了,總督的位置空了出來。


    沒人能頂替,也沒人願意頂替,除了洪承疇。


    [17]崇禎四年(131)十月,洪承疇正式接任三邊總督。


    噩夢開始了。


    當時的起義軍,已經遍布西北,人數有幾十萬。


    雖說其中許多都是湊人數的,某些部隊還攜家帶口,什麽八十老母,幾歲小孩都帶上,但看起來,確實相當嚇人。


    比如寧夏總兵賀虎臣,有一次聽說起義軍到境內觀光,立即帶了兩千精兵,準備出戰。


    到地方後,他看到了起義軍的前鋒隊伍。


    然而他沒有動手,就在那裏看著,靜靜地看著,看了會,就走了。


    因為他始終沒有看到這支隊伍的尾巴。


    這是一列長隊,從前到後,長幾十裏對這樣的起義軍,看看就行了,真要動手,就傻了。


    問題在於,當時的西北,到處都是這樣的隊伍,穿街過巷,比遊行還壯觀,見著就發怵。


    然後,洪承疇來了在這個世界上,洪承疇害怕的東西,大致還不多。


    在給朝廷的報告裏,他天才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西北民變,人數雖多,但大都是脅從,且老幼俱在,並無戰力,真正精壯之人,十之一二而已,擊其首,即可大破之。


    這意思是,雖然鬧事的人多,但真正能打仗的,十個人裏麵,最多也就一兩個,把這幾個人幹掉,事情就結了。


    實踐證明,他的理論非常正確,所謂幾十萬義軍,真正能打仗的,也就幾萬人而已。


    而這幾萬人中,最強悍的,是三個人: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


    隻要除掉這三個人,大局必定。


    這三個人中,王左桂已經被殺掉了,所以下一個目標,是王嘉胤。


    然而就在此時,洪承疇得知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王嘉胤死了。


    王嘉胤是被殺的,殺掉他的人,是他的部下。


    他的部下之所以要殺他,實在是被人逼得沒辦法。


    逼他們的人,叫做曹文詔。


    第二個猛人對曹文詔這個人,洪承疇曾經有過一個評價:世間良將,天下無雙。


    曹文詔,山西大同人,和洪承疇不一樣,他沒有履曆,沒讀過書,沒有背景,出人頭地之前,他隻是個小兵。


    十年前,他在一個人的手下當兵,跟著此人去了遼東。


    這個人叫做熊廷弼。


    九年前,廣寧兵敗,明軍潰敗,他沒有逃跑,而是堅持留了下來,見到了他第二個上司——孫承宗。


    六年前,孫承宗走了,他還是留了下來,此時,他已經當上了遊擊,而他的新上司,就是袁崇煥。


    跳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的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當年明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當年明月並收藏明朝的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