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敬送走了四弟章啟,心中有些鬱悶,漫步回到書房後,便一直靜坐不語。
袁氏聽下人回報,沉思片刻,便叫了元鳳同行,前往書房看望他,小心地探問:“可是四老爺方才說了什麽不好的事?怎的侯爺神情如此肅穆?”元鳳也附和道:“是呀,父親,是不是祖父那邊有話吩咐您?”
章敬搖搖頭,看向側室與女兒的目光柔和下來:“不是那邊府裏的事,倒與元鳳的母親有些關聯。”就把章啟那一番夾雜了報信與埋怨的話說了出來。
袁氏忙道:“妾身也聽人說了,隻當是幾個不入流的小官小吏在鬧騰,倒也沒放在心上。怎麽?難道這事兒鬧大了不成?那可不好,沈家在南邊做的事,又不是什麽機密,萬一叫人查探出來,沈家的名聲就臭不可聞了,到時候,別說咱們夫人了,就連大爺和姑娘都要受連累。”
元鳳聽得事情如此嚴重,也擔心起來:“這可怎麽辦?母親如今病得這樣,天天昏睡不起,若是知道娘家的名聲如此不堪,以她的性子,一定會大受打擊的,那病情就難好了!”
袁氏歎著拉起她的手道:“我的好姑娘,你真真是個孝順人兒,可這事兒鬧大了,連你的名聲都未必能保住,你還顧得了沈家的名聲?還有大爺,他就等著明年皇上開恩科,可以掙個功名回來呢,若是因此事壞了前程,那可怎麽辦?夫人怎麽也是你們的親娘,自當更看重你們!”
但元鳳卻想起了沈氏身邊大丫環翠園前些日子透露給她丫頭的話,知道沈氏上回進宮時,曾經向皇帝一力推薦娘家侄女沈昭容為後,袁氏曾經勸沈氏,怕皇帝著惱,他們兄妹要受連累,但沈氏卻隻是一味要給沈昭容爭那皇後之位。連親生的兒女都靠後了,還罵袁氏不懷好意。元鳳的心裏有些不是滋味,想到母女一別經年,沈昭容卻一直待在沈氏身邊。加上沈氏一向看重娘家,說不定在母親心裏,娘家侄女的份量已經超過了她這個親生女兒。
章敬並不知道女兒心裏正想著什麽,隻是道:“雖然隻是幾個不知內情的書呆子在鬧騰,但如今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人拿皇上與沈家女的婚約說事兒了。沈家人犯的罪行,遲早會被京中人知曉的,我也是擔心兩個孩子要受連累。文龍倒罷了。他本身並無劣行,隻要明年恩科考得好,旁人頂多就是說幾句閑話,至於他日後的婚事,有的是門當戶對的好姑娘配他。我隻擔心鳳兒,她年紀不小了,與李家的婚事也訂了兩年,偏李家如今有孝。不知拖到幾時才能完婚,萬一因沈家胡鬧,連累了她的名聲。以致婚事徒生變故,那可如何是好?”
元鳳本來還紅著臉聽他說的話,聽到後來,臉色已是一片慘白,有些無助地轉向袁氏:“二娘……”
袁氏安撫地握了握她的手,對章敬道:“侯爺莫擔心,武陵伯世子夫人和幾位姑娘一向對咱們姑娘喜歡得緊,從前在北平時,就常接了她過府說話的,怎會因為旁人的幾句閑言。就厭棄了姑娘呢?再說,這門親事乃是燕王與燕王妃做的媒,李家是知道內情的,更不會輕易毀婚,您就放心吧!”一番話說得元鳳臉上又回複了一絲血色。
章敬看著女兒的神情,如何不知道她的憂慮?便笑了笑。對她道:“你二娘說的話有理,即便日後李家聽說了外頭的傳言,也不會輕易婚約,隻是閑言碎語是免不了的,等你嫁入李家後,要好好侍候公婆,讓人知道你是章家女,絕非沈家那等不知廉恥的人家養出來的女兒可比的。”
元鳳臉一紅,心中羞澀,但又覺得父親這話貶低了自己的外祖家,有些難過。
這時,袁氏笑吟吟地拉起她的手道:“說來李家的孝期也快滿了,待我叫人細細備一份中秋節禮,等進了八月就送到李家去,順便打探世子夫人的意思,看什麽時候把李大爺的婚事給辦了。李大爺年紀已經不小,武陵侯聽說近來身體欠佳,總要看著大孫子娶妻生子,開枝散葉,才能放下心呢!”
元鳳臉紅得象要滲出血來似的,羞答答地掙開她的手,低頭轉身跑了。
袁氏抬袖捂口咯咯笑了兩聲,見著她的背影消失,才放下袖口,臉上的笑容已經不見了:“侯爺,妾身有些擔心。在北平時,李家對大姑娘可親熱著呢,三天兩頭地派人來接,李家大爺甚至還會送些小玩意兒來討大姑娘的喜歡。可自從進了京,也就是家裏給三老爺與二太太補辦喪事時,他家有人來過上香,從此再沒人上過咱們家的門。李家大爺也不再捎信過來了。您說,會不會是李家心思有所動搖了?”
章敬歎了口氣:“我早就有所憂心,隻是見李家沒什麽動靜,才覺得自己可能是杞人憂天了。但如今沈家鬧事這等事來,我心裏又沒了底。你也知道,沈家女兒的生母杜氏,當初不僅僅殺了二弟妹,還殺了她小姑子和外甥李雲飛。李雲飛可以說是李氏一族嫡支唯一的子嗣了,他這一死,李家的嫡支就絕了戶。武陵伯那邊雖與嫡支不大和睦,但總歸是一家子,心裏對沈家定是硌應的。原本,鳳兒和李玖這門親事是燕王夫妻做的媒,李家又早就認定了,隻要沈家做的事不鬧得滿城風雨,叫李家其餘族人知道了,他家也不會多嘴。可如今沈家人不安份地跳出來,遲早要叫人查出底細來。到時候,就算有燕王和燕王妃的麵子,李家也無法壓下眾怒,接受沈家的外孫女兒做嫡長媳啊!”
袁氏聽得一臉驚懼:“那怎麽辦?!雖說這門婚事因為李家的請求,自進京以來就不曾對外宣揚過,可從前在北平認得的那些文臣武將大多是聽說過的!萬一李家退婚,理由又是這樣的……咱們家大姑娘今後還怎麽嫁人呐?!”
章敬皺眉道:“說來這都是沈氏招來的孽!當初我擔心休了她,會連累了文龍元鳳的嫡出名份,又顧慮到今上的臉麵,才容忍沈氏以正室身份繼續留在家中,沒想到會後患無窮。早知如此,我就……”就如何。他沒有繼續說下去。
袁氏聰明地沒有接過這個話頭,隻是柔聲提出建議:“唯今之計,隻能等李家孝期一滿,就立刻去試探他家口風。若能及早完婚,自然最好,如若不然,好歹這門婚事尚未宣揚得滿城皆知,即便退了婚,大姑娘也還能再另找人家。當初知道這門親事的人,多半與咱們家有交情。妾身情願厚著臉皮親自上門一一拜求,也要勸動他們三緘其口,好歹保住大姑娘的名聲!”
章敬聽得大為感動:“難為你了。你一心為這個家,為兩個孩子著想,沈氏還要中傷你,實在是恩將仇報!若她日後膽敢再抵毀你,我定不會輕饒了她!”
袁氏臉一紅,低頭道:“侯爺有這個心。妾身就已經知足了。夫人乃是正室,又是大爺和姑娘的親生母親,侯爺再生夫人的氣。也請看在大爺和姑娘的份上,給她留個體麵吧!”
章敬溫柔地握住她的手:“我心裏有數,你就放心吧。說來近段時日我為了外頭的事忙碌,反倒疏忽了家裏,今晚我上你院裏去,你將家裏最近發生的事給我好好說說……”
且不說這天晚上,袁氏是如何跟章敬“說”的,沒過兩日,京城裏就流傳起了沈家的新聞,說沈家姑娘那位死了的母親杜氏。其實不是病死的,而是在嶺南犯了殺人的重罪,被官府砍了頭!因為她殺的有姻親章家的太太,還有婆家小姑子,以及小姑子的兒子,為丈夫所不容。在砍頭前就已經被休了。傳言中還曆數了杜氏娘家一些早就死掉的親人的不道德行為,還有幾個尚存活於世的堂兄弟魚肉鄉裏的事跡,雖然不知道事情真假,但有不少與杜家有往來的人側麵證實了這些傳言的真實性。
杜氏既是沈昭容生母,又將她教養到十幾歲,就算已經死了,但血緣關係是無法改變的。有這麽一個惡毒的母親在,女兒又會是怎樣的人?
京城中開始有人質疑沈昭容的品行,盡管她在人前一向表現得知書識禮、端莊嫻靜,但大家閨秀都是這種範兒的,她畢竟被流放了幾年,跟京城裏真正世家名門的小姐比起來,儀態算不上出挑,隻能說是不過不失而已,與李家二姑娘相比,明顯有點差距。雖然傳言說沈昭容與皇帝有婚約,但也有人想到,若皇帝不是被燕王接走,重新問鼎皇位,指不定就得在嶺南小山村裏終老了,在那樣的情形下,娶什麽樣的女子為妻,要求就不能太高。沈昭容即便品行有所缺失,總比鄉村姑娘強。但如今皇帝已經登基了,他娶的妻子就是一國之後,怎能選個品行有瑕疵的女子?即便是入宮為妃,也要賢淑溫柔、品性端正的女子才行哪!
麵對這種質疑,沈昭容心下驚慌,隻是在麵上維持鎮定,有人來問,她就一再否認傳言的真實性,一概斥為別有用心的惡言中傷。不過她除了否認,也提不出別的證據,有曾經上沈家的宅子做客的女眷發現,無論是宅子的正堂也好,沈昭容住的閨房也好,都隻供奉沈翰林夫妻與沈儒平長子沈君安的牌位,完全沒有杜氏牌位的蹤影。那位女眷迅速向家人與相熟的官家女眷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杜氏確實被休了,而且被休得很不體麵。
謊言一旦有一小角被人拆穿,就有迅速分崩離析的可能。隨著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那些曾經在朝上為沈家女說好話、試圖將沈家女送進宮的文臣們也中止了計劃。他們要先弄清楚傳言的真假,否則他們搖旗呐喊了半天,卻將一個品行不堪的女子送進宮,落在世人眼中,還有什麽讀書人的風骨可言?
眼看著計劃受阻,沈家父女心中悲憤不已。更讓他們傷心的是,章家不肯出來替他們說話就算了,畢竟是仇家,可皇帝明知道他們在承受什麽樣的痛苦,卻不肯為他們說一句好話!有老臣向皇帝打聽傳言真假,皇帝卻避開不答。雖然不答,卻等於是默認了傳言的真實性!因為他不答,是不願說出母家的醜聞,可若這些醜聞是假的,他隻需要否認就可以了!皇帝的默認,進一步將沈昭容的名聲推向深淵。
他們不知道,皇帝也在暗自慶幸。傳聞隻是將罪行集中在杜氏身上,沒有說出沈儒平曾經幫助妻子埋屍的事實,多少為沈家留下了一塊遮羞布。杜氏已被休,人又死了,算不得沈家人,傳聞隻會連累沈昭容的名聲,卻不至於對沈家其他人造成太大影響。皇帝在夜裏獨自默默向亡母祈禱,覺得放出傳言的人護住了他母親與外祖父母的聲譽。
時間進入了七月,離石頭山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年。章家開始預備給常氏與幾個死在流放路上的孩子做法事,又接到了章放來信,言道他已在回京路上,不日就能抵達,全家上下都歡欣不已。
章啟回京已經有時日了,他早就接了任命,該返回遼東去了,但看見妻子身體還很虛弱,兒子年紀又小,就不放心。天氣漸漸轉冷,妻子的身體禁不住長途跋涉,等到遼東入冬,更對病人休養不利。他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將妻兒留在京中,等林氏身體養好些,兒子再長大一些,才接他們與自己團聚。
不過章寂卻勸他不必多事:“你如今是邊將,將家眷留在京中,也叫朝廷放心。你才多大年紀?在遼東總兵任上,也不過是做些瑣事罷了。過得一年半載,就尋個理由調回京中來,哪怕隻是做個閑職,也勝似如今骨肉分離。若是不甘心從此投置閑散,那離京城近的指揮使司,不拘哪處,謀個指揮使做做也就罷了。我已是這把年紀,身體又是這樣,不定什麽時候就要去見你母親,趁著如今還有一口氣,想著要多見見兒孫們才好呢。”
一番話說得章啟眼睛都紅了,忙道:“父親放心,兒子此去,最多一年就回來了。到時候兒子陪您回老家住去,省得再理會京裏的煩心事。”
章寂聽得欣慰,拍拍他的手背。明鸞等小輩在旁,見狀忙上前說吉利話、好話,要讓他們父子將傷心事都拋開了,重新開心起來。
就在這時,老張急急過來了,左看右看,道:“侯爺,四老爺,三太太,四太太,二姑娘、三姑娘……”
明鸞笑道:“張爺爺您怎麽了?這一個個叫過來,要叫到什麽時候?可是有急事?”
老張猶豫了一下,才說:“前頭來了個女子,說要見太太姑娘們,她……她說她叫李雲翹。”(未完待續)
袁氏聽下人回報,沉思片刻,便叫了元鳳同行,前往書房看望他,小心地探問:“可是四老爺方才說了什麽不好的事?怎的侯爺神情如此肅穆?”元鳳也附和道:“是呀,父親,是不是祖父那邊有話吩咐您?”
章敬搖搖頭,看向側室與女兒的目光柔和下來:“不是那邊府裏的事,倒與元鳳的母親有些關聯。”就把章啟那一番夾雜了報信與埋怨的話說了出來。
袁氏忙道:“妾身也聽人說了,隻當是幾個不入流的小官小吏在鬧騰,倒也沒放在心上。怎麽?難道這事兒鬧大了不成?那可不好,沈家在南邊做的事,又不是什麽機密,萬一叫人查探出來,沈家的名聲就臭不可聞了,到時候,別說咱們夫人了,就連大爺和姑娘都要受連累。”
元鳳聽得事情如此嚴重,也擔心起來:“這可怎麽辦?母親如今病得這樣,天天昏睡不起,若是知道娘家的名聲如此不堪,以她的性子,一定會大受打擊的,那病情就難好了!”
袁氏歎著拉起她的手道:“我的好姑娘,你真真是個孝順人兒,可這事兒鬧大了,連你的名聲都未必能保住,你還顧得了沈家的名聲?還有大爺,他就等著明年皇上開恩科,可以掙個功名回來呢,若是因此事壞了前程,那可怎麽辦?夫人怎麽也是你們的親娘,自當更看重你們!”
但元鳳卻想起了沈氏身邊大丫環翠園前些日子透露給她丫頭的話,知道沈氏上回進宮時,曾經向皇帝一力推薦娘家侄女沈昭容為後,袁氏曾經勸沈氏,怕皇帝著惱,他們兄妹要受連累,但沈氏卻隻是一味要給沈昭容爭那皇後之位。連親生的兒女都靠後了,還罵袁氏不懷好意。元鳳的心裏有些不是滋味,想到母女一別經年,沈昭容卻一直待在沈氏身邊。加上沈氏一向看重娘家,說不定在母親心裏,娘家侄女的份量已經超過了她這個親生女兒。
章敬並不知道女兒心裏正想著什麽,隻是道:“雖然隻是幾個不知內情的書呆子在鬧騰,但如今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人拿皇上與沈家女的婚約說事兒了。沈家人犯的罪行,遲早會被京中人知曉的,我也是擔心兩個孩子要受連累。文龍倒罷了。他本身並無劣行,隻要明年恩科考得好,旁人頂多就是說幾句閑話,至於他日後的婚事,有的是門當戶對的好姑娘配他。我隻擔心鳳兒,她年紀不小了,與李家的婚事也訂了兩年,偏李家如今有孝。不知拖到幾時才能完婚,萬一因沈家胡鬧,連累了她的名聲。以致婚事徒生變故,那可如何是好?”
元鳳本來還紅著臉聽他說的話,聽到後來,臉色已是一片慘白,有些無助地轉向袁氏:“二娘……”
袁氏安撫地握了握她的手,對章敬道:“侯爺莫擔心,武陵伯世子夫人和幾位姑娘一向對咱們姑娘喜歡得緊,從前在北平時,就常接了她過府說話的,怎會因為旁人的幾句閑言。就厭棄了姑娘呢?再說,這門親事乃是燕王與燕王妃做的媒,李家是知道內情的,更不會輕易毀婚,您就放心吧!”一番話說得元鳳臉上又回複了一絲血色。
章敬看著女兒的神情,如何不知道她的憂慮?便笑了笑。對她道:“你二娘說的話有理,即便日後李家聽說了外頭的傳言,也不會輕易婚約,隻是閑言碎語是免不了的,等你嫁入李家後,要好好侍候公婆,讓人知道你是章家女,絕非沈家那等不知廉恥的人家養出來的女兒可比的。”
元鳳臉一紅,心中羞澀,但又覺得父親這話貶低了自己的外祖家,有些難過。
這時,袁氏笑吟吟地拉起她的手道:“說來李家的孝期也快滿了,待我叫人細細備一份中秋節禮,等進了八月就送到李家去,順便打探世子夫人的意思,看什麽時候把李大爺的婚事給辦了。李大爺年紀已經不小,武陵侯聽說近來身體欠佳,總要看著大孫子娶妻生子,開枝散葉,才能放下心呢!”
元鳳臉紅得象要滲出血來似的,羞答答地掙開她的手,低頭轉身跑了。
袁氏抬袖捂口咯咯笑了兩聲,見著她的背影消失,才放下袖口,臉上的笑容已經不見了:“侯爺,妾身有些擔心。在北平時,李家對大姑娘可親熱著呢,三天兩頭地派人來接,李家大爺甚至還會送些小玩意兒來討大姑娘的喜歡。可自從進了京,也就是家裏給三老爺與二太太補辦喪事時,他家有人來過上香,從此再沒人上過咱們家的門。李家大爺也不再捎信過來了。您說,會不會是李家心思有所動搖了?”
章敬歎了口氣:“我早就有所憂心,隻是見李家沒什麽動靜,才覺得自己可能是杞人憂天了。但如今沈家鬧事這等事來,我心裏又沒了底。你也知道,沈家女兒的生母杜氏,當初不僅僅殺了二弟妹,還殺了她小姑子和外甥李雲飛。李雲飛可以說是李氏一族嫡支唯一的子嗣了,他這一死,李家的嫡支就絕了戶。武陵伯那邊雖與嫡支不大和睦,但總歸是一家子,心裏對沈家定是硌應的。原本,鳳兒和李玖這門親事是燕王夫妻做的媒,李家又早就認定了,隻要沈家做的事不鬧得滿城風雨,叫李家其餘族人知道了,他家也不會多嘴。可如今沈家人不安份地跳出來,遲早要叫人查出底細來。到時候,就算有燕王和燕王妃的麵子,李家也無法壓下眾怒,接受沈家的外孫女兒做嫡長媳啊!”
袁氏聽得一臉驚懼:“那怎麽辦?!雖說這門婚事因為李家的請求,自進京以來就不曾對外宣揚過,可從前在北平認得的那些文臣武將大多是聽說過的!萬一李家退婚,理由又是這樣的……咱們家大姑娘今後還怎麽嫁人呐?!”
章敬皺眉道:“說來這都是沈氏招來的孽!當初我擔心休了她,會連累了文龍元鳳的嫡出名份,又顧慮到今上的臉麵,才容忍沈氏以正室身份繼續留在家中,沒想到會後患無窮。早知如此,我就……”就如何。他沒有繼續說下去。
袁氏聰明地沒有接過這個話頭,隻是柔聲提出建議:“唯今之計,隻能等李家孝期一滿,就立刻去試探他家口風。若能及早完婚,自然最好,如若不然,好歹這門婚事尚未宣揚得滿城皆知,即便退了婚,大姑娘也還能再另找人家。當初知道這門親事的人,多半與咱們家有交情。妾身情願厚著臉皮親自上門一一拜求,也要勸動他們三緘其口,好歹保住大姑娘的名聲!”
章敬聽得大為感動:“難為你了。你一心為這個家,為兩個孩子著想,沈氏還要中傷你,實在是恩將仇報!若她日後膽敢再抵毀你,我定不會輕饒了她!”
袁氏臉一紅,低頭道:“侯爺有這個心。妾身就已經知足了。夫人乃是正室,又是大爺和姑娘的親生母親,侯爺再生夫人的氣。也請看在大爺和姑娘的份上,給她留個體麵吧!”
章敬溫柔地握住她的手:“我心裏有數,你就放心吧。說來近段時日我為了外頭的事忙碌,反倒疏忽了家裏,今晚我上你院裏去,你將家裏最近發生的事給我好好說說……”
且不說這天晚上,袁氏是如何跟章敬“說”的,沒過兩日,京城裏就流傳起了沈家的新聞,說沈家姑娘那位死了的母親杜氏。其實不是病死的,而是在嶺南犯了殺人的重罪,被官府砍了頭!因為她殺的有姻親章家的太太,還有婆家小姑子,以及小姑子的兒子,為丈夫所不容。在砍頭前就已經被休了。傳言中還曆數了杜氏娘家一些早就死掉的親人的不道德行為,還有幾個尚存活於世的堂兄弟魚肉鄉裏的事跡,雖然不知道事情真假,但有不少與杜家有往來的人側麵證實了這些傳言的真實性。
杜氏既是沈昭容生母,又將她教養到十幾歲,就算已經死了,但血緣關係是無法改變的。有這麽一個惡毒的母親在,女兒又會是怎樣的人?
京城中開始有人質疑沈昭容的品行,盡管她在人前一向表現得知書識禮、端莊嫻靜,但大家閨秀都是這種範兒的,她畢竟被流放了幾年,跟京城裏真正世家名門的小姐比起來,儀態算不上出挑,隻能說是不過不失而已,與李家二姑娘相比,明顯有點差距。雖然傳言說沈昭容與皇帝有婚約,但也有人想到,若皇帝不是被燕王接走,重新問鼎皇位,指不定就得在嶺南小山村裏終老了,在那樣的情形下,娶什麽樣的女子為妻,要求就不能太高。沈昭容即便品行有所缺失,總比鄉村姑娘強。但如今皇帝已經登基了,他娶的妻子就是一國之後,怎能選個品行有瑕疵的女子?即便是入宮為妃,也要賢淑溫柔、品性端正的女子才行哪!
麵對這種質疑,沈昭容心下驚慌,隻是在麵上維持鎮定,有人來問,她就一再否認傳言的真實性,一概斥為別有用心的惡言中傷。不過她除了否認,也提不出別的證據,有曾經上沈家的宅子做客的女眷發現,無論是宅子的正堂也好,沈昭容住的閨房也好,都隻供奉沈翰林夫妻與沈儒平長子沈君安的牌位,完全沒有杜氏牌位的蹤影。那位女眷迅速向家人與相熟的官家女眷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杜氏確實被休了,而且被休得很不體麵。
謊言一旦有一小角被人拆穿,就有迅速分崩離析的可能。隨著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那些曾經在朝上為沈家女說好話、試圖將沈家女送進宮的文臣們也中止了計劃。他們要先弄清楚傳言的真假,否則他們搖旗呐喊了半天,卻將一個品行不堪的女子送進宮,落在世人眼中,還有什麽讀書人的風骨可言?
眼看著計劃受阻,沈家父女心中悲憤不已。更讓他們傷心的是,章家不肯出來替他們說話就算了,畢竟是仇家,可皇帝明知道他們在承受什麽樣的痛苦,卻不肯為他們說一句好話!有老臣向皇帝打聽傳言真假,皇帝卻避開不答。雖然不答,卻等於是默認了傳言的真實性!因為他不答,是不願說出母家的醜聞,可若這些醜聞是假的,他隻需要否認就可以了!皇帝的默認,進一步將沈昭容的名聲推向深淵。
他們不知道,皇帝也在暗自慶幸。傳聞隻是將罪行集中在杜氏身上,沒有說出沈儒平曾經幫助妻子埋屍的事實,多少為沈家留下了一塊遮羞布。杜氏已被休,人又死了,算不得沈家人,傳聞隻會連累沈昭容的名聲,卻不至於對沈家其他人造成太大影響。皇帝在夜裏獨自默默向亡母祈禱,覺得放出傳言的人護住了他母親與外祖父母的聲譽。
時間進入了七月,離石頭山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年。章家開始預備給常氏與幾個死在流放路上的孩子做法事,又接到了章放來信,言道他已在回京路上,不日就能抵達,全家上下都歡欣不已。
章啟回京已經有時日了,他早就接了任命,該返回遼東去了,但看見妻子身體還很虛弱,兒子年紀又小,就不放心。天氣漸漸轉冷,妻子的身體禁不住長途跋涉,等到遼東入冬,更對病人休養不利。他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將妻兒留在京中,等林氏身體養好些,兒子再長大一些,才接他們與自己團聚。
不過章寂卻勸他不必多事:“你如今是邊將,將家眷留在京中,也叫朝廷放心。你才多大年紀?在遼東總兵任上,也不過是做些瑣事罷了。過得一年半載,就尋個理由調回京中來,哪怕隻是做個閑職,也勝似如今骨肉分離。若是不甘心從此投置閑散,那離京城近的指揮使司,不拘哪處,謀個指揮使做做也就罷了。我已是這把年紀,身體又是這樣,不定什麽時候就要去見你母親,趁著如今還有一口氣,想著要多見見兒孫們才好呢。”
一番話說得章啟眼睛都紅了,忙道:“父親放心,兒子此去,最多一年就回來了。到時候兒子陪您回老家住去,省得再理會京裏的煩心事。”
章寂聽得欣慰,拍拍他的手背。明鸞等小輩在旁,見狀忙上前說吉利話、好話,要讓他們父子將傷心事都拋開了,重新開心起來。
就在這時,老張急急過來了,左看右看,道:“侯爺,四老爺,三太太,四太太,二姑娘、三姑娘……”
明鸞笑道:“張爺爺您怎麽了?這一個個叫過來,要叫到什麽時候?可是有急事?”
老張猶豫了一下,才說:“前頭來了個女子,說要見太太姑娘們,她……她說她叫李雲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