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成果豐收長安城中的百姓都有一個感覺。
這一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都要暖和許多。
也許是因為身上的棉裘比以往要厚了,倉稟中的糧食和地窯裏的酒肉,都比以前要豐富了許多。
短短的一年時間,朝廷的一係列革新與變法,讓每一個百姓都得到實惠。
時局穩了,賦稅輕了,農田的收成更多的是收入了自己囊中。
商人免收了除陌稅,收入大增,也不必再擔心有宮市的人來搶奪貨物。
長安城中的商貿空前的繁榮起來。
好多走商了幾十年的老商隊,仿佛又有了盛唐時的感覺。
現在的西市上,商鋪比以往更加活躍了,每天的交易額都翻了倍還不止。
各國的商人,又開始如同過江之鯽一樣,趕赴這天下第一城來淘金。
農林織桑穩定發展,商業與手工業,也隨之漸漸複蘇。
大唐的帝都,成了這一場改革的風向標與見證物。
日趨穩定,不斷繁榮,是當前一個主要的現象。
景興元年臘月二十二,今年的最後一場朝會正在進行。
從辰時初刻起,一直到現在未時三刻,皇帝和所有朝臣都沒有離開過太極宮。
這一年來的所有工作,都要在今天做一個總結和參評。
最讓大家關心的,當然還是糧食與賦稅的收成。
這也是所有人一直所擔心的問題。
戶部尚書王鍔交上的答卷,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之外。
景興元年,皇帝免去了所有退役將士、赦免的奴仆、歸家的流民的一切賦稅和勞役,關內賦稅減免五成,天下賦稅減免三成。
但是,今年一年,全國財政總收入(納入國庫的實際錢財)多達一千四百餘萬貫,折合黃金二百萬兩。
這比去年的錢政總收入一千二百餘萬貫,還多出了兩成!怎麽會這樣?包括李世民。
都對這個數據產生了懷疑,表示不可信任。
結果,王鍔領著皇帝和宰相們,進了國庫實地察看。
果然,之前空蕩蕩的國庫中,現在已經堆滿了朱紅色地大箱籠。
一箱箱的黃金、銅錢,著實刺得人眼睛生疼。
國庫收入。
看來是真實的!這一年的時間裏,通過革新與變法,大唐的國力居然出現了顯著的提高。
或許這國庫中,還有一些是從皇親國戚貪官汙吏手中,罰沒來的錢銀。
但是同樣地。
這一年的消耗又是何等的巨大?安置了數萬退役大軍、數萬奴才、近十萬歸家的流民。
同時,朝廷新立百廢待興,什麽地方都要花錢。
那些罰沒來的錢財,幾乎都已經花光了。
這也就相當於,朝廷用罰沒地錢糧。
辦下了這許多的實事。
而實際落入國庫的罰金,則是少之又少。
在減免賦稅的情況下,今年的國庫收入居然還如此喜人。
著實讓李世民和滿朝大臣興奮了一陣。
看來在新政策地推動下,百姓們生產的熱情已經是空前高漲。
雖然免除了一部份賦稅,但真正所繳納的賦稅比往年還多。
因為,他們今年這一年地收入大大增加了!就算是比以往交得多,那也是樂意的。
因為他們自己在交除了賦稅以後,也可以豐衣足食。
這就好比,賺一千個銅板交一百文的稅,與賺一萬個銅板交二百的稅。
其意義是大不相同的。
國庫收入比去年還要多,這讓李世民異常的高興。
倒不是高興收了這麽些賦稅,而是為藏富於民的政策獲得了初步成功而高興。
國家要強盛民族要強大,那就必須要藏富於民。
前隋其實是十分富有的。
當時洛陽一帶留下地糧食,足以供得上大唐吃五六十年。
可是百姓異常的窮苦和困頓。
這就是前隋滅亡的原因——因富而滅。
天寶時,大唐的繁體達了頂峰。
可是土地與財富。
也越來越向少數人手中集中而去,百姓又開始的困苦與流浪。
於是,這許多地矛盾不斷的堆積,終於在安史之亂時爆發。
李世民始終記得,自己在貞觀治國之時理會地一個最有用的道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輕徭薄賦藏富於民,仁政慎刑珍惜生命,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現在,自己的治國思想和方略,在景興大唐又初見成效,他感覺非常的滿足,非常的高興。
國庫雖然算不上充盈,但至少不是空底子了。
照這樣的發展趨勢再積累幾年,大唐要重現繁榮也不是不可能的。
其實往往看起來非常困難的事情,靜心做起來卻未必就很難。
當時貞觀初年,大唐的經濟也是十分凋敝的。
經過幾年的經營,也是一步一個台階,步步見漲。
如今的景興大唐,最初更像是一個病重的將死之人。
下了猛藥下治後,一條命算是撿回來了,而且已經恢複了一些生機。
花點時間將這一線生機慢慢經營與調理,將來恢複健康變得身強體健,也不是沒有可能的!這一年的成功,讓所有人歡欣鼓舞。
其實這一年來,包括李世民自己在內,心裏都感覺有點懸,沒底。
現在成果告訴他們,這一步,算是走成功了。
國庫有了錢,公倉也有了一些糧。
雖然淮西動蕩漕運不暢,各地的糧稅征收還異常的困難。
但是,今年天公作美,蝗災沒有爆發,黃河沒有泛濫,各地的水罕之災也發生的不多。
朝廷的太倉裏,已經積累了數十萬石糧草。
洛陽一帶的幾個公倉,也有了一些積蓄。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今年這一年,朝廷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將大大增強。
有了第一筆積蓄,底氣也就更足了。
這一場革新與變法,進行下去就有了後繼之力。
但是,這一年雖然了得了許多成效,失敗的地方也是很多的。
土地組改與兵製革新,觸到了太多人的利益。
僅關內一帶,今年一年內就爆發了大小動蕩三十餘次。
從一些人糾合的集體抗義,到小股兵匪的造亂,還是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也造成了一些損失。
但是,這些人畢竟失去了百姓的呼應與支持。
都成不了什麽大氣候。
朝廷現在是仁治與鐵腕雙管齊下。
對於這樣地人,一律采取了強硬措施進行鎮壓。
勸疏無效的,也沒有姑息,都按律治裁了。
這些作亂的人,離開了百姓這一片土壤,已經是無根的飄萍,對根深蒂固的巍巍皇朝構不成致命的打擊。
而且越往後來。
這樣的事例越少。
因為所有人都發現,大唐王朝在新地朝廷的引領之下,所邁出的堅實步伐幾乎是不可阻擋。
任何人,要麽順從這一腳步與潮流,要麽。
就會被無情的撕裂、輾碎。
各個部門,將今年一年的工作情況一一匯報。
所有政務都是公開化地。
誰取得了成績,誰捅了簍子,都是一目了然。
縱觀六部,兵部所做出的成績最為出色。
以李晟為首的兵部官員們。
在這一年裏可謂是勞苦功高。
數十萬血勇健兒的安排與分流,著實讓大唐發生了翻天覆地一般的變化。
吏部其次,年輕地武元衡。
將吏部的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對大唐每一個五品以上的官員,武元衡幾乎都已經能如數家珍。
從朝廷到地方,吏部所辦出地成績有目共睹。
素來低調的武元衡,以他的賢能、廉潔、奉公與勤政,得到了所有同僚的認可。
原本還有一些人,暗底裏懷疑武元衡是因為與皇帝的私交,年紀輕輕就得到了這樣的重用。
尤其是他妹妹嫁給了皇帝被冊封為德妃後,更是加深了這種臆想與歧視。
現在。
武元衡用自己的實力與業績,給了這些人一個有力的回擊。
吏部地事情千頭萬緒複雜凶險,沒有超人的智慧與膽魄,是理不順吏部的事情的。
兵部的官員當中,李晟已經是宰相與天下兵馬大元帥之一;渾是坐鎮一方地河西道行軍大總管。
大唐西方的屏障。
這兩個人地官,都已經加無可加。
取得了極佳政績的武元衡。
被朝臣推舉進入閣部,請求皇帝封他為宰相。
對此,武元衡是極力的推辭,態度異常的堅決。
李世民也明白武元衡的心意,沒有過多的強求。
雖然群臣力諫,但皇帝還是沒有準許,依舊讓武元衡擔任吏部尚書一職。
隻是為了表示嘉獎,將他晉升為特進加為二品銜,以表恩榮。
對於這個虛職,武元衡也就沒有極力推辭了,拜謝皇恩接過了嘉獎。
不過,所有人心裏都清楚。
武元衡對於宰相這個名位,的確是沒必要怎麽在乎。
他就算不在閣部辦事,也是皇帝私下裏問策最多的人之一。
宰相對於他來說,隻是一個頭銜罷了。
現在,他已經成了眾人眼中的無冕之宰。
年輕的諫義大夫陸贄與薛存誠,在這一年裏也是特別的耀眼。
他們二人主領的門下省,在這一年中給皇帝提出了勸諫八百餘條,被接受七百餘條,著實驚人。
皇帝從諫如流的美名,也漸漸流傳開來。
每一個臣子,現在都敢於在朝堂之上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不必擔心被人攻擊或是被皇帝記恨。
朝堂上的氣氛,也變得清明而又團結。
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的事情越來越少見,大部份的人都想著如何在朝堂上體現自己的價值,為大唐的發展與革新,提出自己特有的見解。
集思廣益成了潮流,奉公守法成了習慣。
主流風氣的變化,就在一朝一夕之間,不知不覺的完成了。
由於門下省這一年做出了特殊貢獻,陸贄被加封為侍中,正式成為了門下省的最高長官。
無須再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而成了名正言順的宰相。
年僅三十五歲的陸贄,從此大放異彩,成了朝中最引人注目的名人,也達到人生的巔峰。
陸贄所空缺出來的左諫義大夫一職,也由今年表現出色的門下侍郎王叔文所頂替。
對於門下省這個部門,李世民是異常的重視。
在年會上,他宣布了一條政令:從景興二年元月起,凡門下省的每個官員,每逢半月都要給皇帝上一道奏疏,議論這半月來皇帝與朝廷的言行得失與政措恰當與否。
事無大小,皆可議疏,而且上疏者無論所言何事、所論是否正確,先赦無罪。
察納雅言,與人為善。
這是李泌臨走時留給李世民的勸諫。
現在,他是切實的做到了。
朝廷裏如同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風,將以往大唐的渾濁空氣一掃而空,風氣變得清明而又舒適。
最後,武元衡上了一道奏疏,對年後即將舉行的科舉進行一些改革,防止人才的流失。
因為大唐的進士本來就很難考。
有些學子考了十幾二十年好不容易考中,後來禮部春闈選試不中依舊落榜,隻能離開長安到地方節度使那裏當幕僚,碰運氣看能不能再步入仕途。
去年被皇帝追回的韓愈,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武元衡建議皇帝,仿效武周朝時則天聖後做法,將進士召集起來進行殿試,由皇帝和宰相來合力把關。
而且,就算是殿試不中的落榜進士,也可以進集賢殿修書學習,以備朝廷用人之時來選用人才。
武元衡的這一提儀,獲得了皇帝和群臣的一致認可。
眾臣大多都是進士出身,深知這步入仕途的艱辛。
武元衡的這個提議非常的人性化,而且能有效的防止人才流失。
李世民自然是高興應允。
他下旨,過年之後就親自主持殿試遴選人才,並將這一措施正式定為一項國策。
他還讓宰相陸贄擔任賢殿知院事,年輕的韓愈當他的副手,專門負責編修國書典籍,和管理那些進入集賢殿的學士們。
殘唐重生李世民跳至
這一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都要暖和許多。
也許是因為身上的棉裘比以往要厚了,倉稟中的糧食和地窯裏的酒肉,都比以前要豐富了許多。
短短的一年時間,朝廷的一係列革新與變法,讓每一個百姓都得到實惠。
時局穩了,賦稅輕了,農田的收成更多的是收入了自己囊中。
商人免收了除陌稅,收入大增,也不必再擔心有宮市的人來搶奪貨物。
長安城中的商貿空前的繁榮起來。
好多走商了幾十年的老商隊,仿佛又有了盛唐時的感覺。
現在的西市上,商鋪比以往更加活躍了,每天的交易額都翻了倍還不止。
各國的商人,又開始如同過江之鯽一樣,趕赴這天下第一城來淘金。
農林織桑穩定發展,商業與手工業,也隨之漸漸複蘇。
大唐的帝都,成了這一場改革的風向標與見證物。
日趨穩定,不斷繁榮,是當前一個主要的現象。
景興元年臘月二十二,今年的最後一場朝會正在進行。
從辰時初刻起,一直到現在未時三刻,皇帝和所有朝臣都沒有離開過太極宮。
這一年來的所有工作,都要在今天做一個總結和參評。
最讓大家關心的,當然還是糧食與賦稅的收成。
這也是所有人一直所擔心的問題。
戶部尚書王鍔交上的答卷,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之外。
景興元年,皇帝免去了所有退役將士、赦免的奴仆、歸家的流民的一切賦稅和勞役,關內賦稅減免五成,天下賦稅減免三成。
但是,今年一年,全國財政總收入(納入國庫的實際錢財)多達一千四百餘萬貫,折合黃金二百萬兩。
這比去年的錢政總收入一千二百餘萬貫,還多出了兩成!怎麽會這樣?包括李世民。
都對這個數據產生了懷疑,表示不可信任。
結果,王鍔領著皇帝和宰相們,進了國庫實地察看。
果然,之前空蕩蕩的國庫中,現在已經堆滿了朱紅色地大箱籠。
一箱箱的黃金、銅錢,著實刺得人眼睛生疼。
國庫收入。
看來是真實的!這一年的時間裏,通過革新與變法,大唐的國力居然出現了顯著的提高。
或許這國庫中,還有一些是從皇親國戚貪官汙吏手中,罰沒來的錢銀。
但是同樣地。
這一年的消耗又是何等的巨大?安置了數萬退役大軍、數萬奴才、近十萬歸家的流民。
同時,朝廷新立百廢待興,什麽地方都要花錢。
那些罰沒來的錢財,幾乎都已經花光了。
這也就相當於,朝廷用罰沒地錢糧。
辦下了這許多的實事。
而實際落入國庫的罰金,則是少之又少。
在減免賦稅的情況下,今年的國庫收入居然還如此喜人。
著實讓李世民和滿朝大臣興奮了一陣。
看來在新政策地推動下,百姓們生產的熱情已經是空前高漲。
雖然免除了一部份賦稅,但真正所繳納的賦稅比往年還多。
因為,他們今年這一年地收入大大增加了!就算是比以往交得多,那也是樂意的。
因為他們自己在交除了賦稅以後,也可以豐衣足食。
這就好比,賺一千個銅板交一百文的稅,與賺一萬個銅板交二百的稅。
其意義是大不相同的。
國庫收入比去年還要多,這讓李世民異常的高興。
倒不是高興收了這麽些賦稅,而是為藏富於民的政策獲得了初步成功而高興。
國家要強盛民族要強大,那就必須要藏富於民。
前隋其實是十分富有的。
當時洛陽一帶留下地糧食,足以供得上大唐吃五六十年。
可是百姓異常的窮苦和困頓。
這就是前隋滅亡的原因——因富而滅。
天寶時,大唐的繁體達了頂峰。
可是土地與財富。
也越來越向少數人手中集中而去,百姓又開始的困苦與流浪。
於是,這許多地矛盾不斷的堆積,終於在安史之亂時爆發。
李世民始終記得,自己在貞觀治國之時理會地一個最有用的道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輕徭薄賦藏富於民,仁政慎刑珍惜生命,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現在,自己的治國思想和方略,在景興大唐又初見成效,他感覺非常的滿足,非常的高興。
國庫雖然算不上充盈,但至少不是空底子了。
照這樣的發展趨勢再積累幾年,大唐要重現繁榮也不是不可能的。
其實往往看起來非常困難的事情,靜心做起來卻未必就很難。
當時貞觀初年,大唐的經濟也是十分凋敝的。
經過幾年的經營,也是一步一個台階,步步見漲。
如今的景興大唐,最初更像是一個病重的將死之人。
下了猛藥下治後,一條命算是撿回來了,而且已經恢複了一些生機。
花點時間將這一線生機慢慢經營與調理,將來恢複健康變得身強體健,也不是沒有可能的!這一年的成功,讓所有人歡欣鼓舞。
其實這一年來,包括李世民自己在內,心裏都感覺有點懸,沒底。
現在成果告訴他們,這一步,算是走成功了。
國庫有了錢,公倉也有了一些糧。
雖然淮西動蕩漕運不暢,各地的糧稅征收還異常的困難。
但是,今年天公作美,蝗災沒有爆發,黃河沒有泛濫,各地的水罕之災也發生的不多。
朝廷的太倉裏,已經積累了數十萬石糧草。
洛陽一帶的幾個公倉,也有了一些積蓄。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今年這一年,朝廷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將大大增強。
有了第一筆積蓄,底氣也就更足了。
這一場革新與變法,進行下去就有了後繼之力。
但是,這一年雖然了得了許多成效,失敗的地方也是很多的。
土地組改與兵製革新,觸到了太多人的利益。
僅關內一帶,今年一年內就爆發了大小動蕩三十餘次。
從一些人糾合的集體抗義,到小股兵匪的造亂,還是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也造成了一些損失。
但是,這些人畢竟失去了百姓的呼應與支持。
都成不了什麽大氣候。
朝廷現在是仁治與鐵腕雙管齊下。
對於這樣地人,一律采取了強硬措施進行鎮壓。
勸疏無效的,也沒有姑息,都按律治裁了。
這些作亂的人,離開了百姓這一片土壤,已經是無根的飄萍,對根深蒂固的巍巍皇朝構不成致命的打擊。
而且越往後來。
這樣的事例越少。
因為所有人都發現,大唐王朝在新地朝廷的引領之下,所邁出的堅實步伐幾乎是不可阻擋。
任何人,要麽順從這一腳步與潮流,要麽。
就會被無情的撕裂、輾碎。
各個部門,將今年一年的工作情況一一匯報。
所有政務都是公開化地。
誰取得了成績,誰捅了簍子,都是一目了然。
縱觀六部,兵部所做出的成績最為出色。
以李晟為首的兵部官員們。
在這一年裏可謂是勞苦功高。
數十萬血勇健兒的安排與分流,著實讓大唐發生了翻天覆地一般的變化。
吏部其次,年輕地武元衡。
將吏部的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對大唐每一個五品以上的官員,武元衡幾乎都已經能如數家珍。
從朝廷到地方,吏部所辦出地成績有目共睹。
素來低調的武元衡,以他的賢能、廉潔、奉公與勤政,得到了所有同僚的認可。
原本還有一些人,暗底裏懷疑武元衡是因為與皇帝的私交,年紀輕輕就得到了這樣的重用。
尤其是他妹妹嫁給了皇帝被冊封為德妃後,更是加深了這種臆想與歧視。
現在。
武元衡用自己的實力與業績,給了這些人一個有力的回擊。
吏部地事情千頭萬緒複雜凶險,沒有超人的智慧與膽魄,是理不順吏部的事情的。
兵部的官員當中,李晟已經是宰相與天下兵馬大元帥之一;渾是坐鎮一方地河西道行軍大總管。
大唐西方的屏障。
這兩個人地官,都已經加無可加。
取得了極佳政績的武元衡。
被朝臣推舉進入閣部,請求皇帝封他為宰相。
對此,武元衡是極力的推辭,態度異常的堅決。
李世民也明白武元衡的心意,沒有過多的強求。
雖然群臣力諫,但皇帝還是沒有準許,依舊讓武元衡擔任吏部尚書一職。
隻是為了表示嘉獎,將他晉升為特進加為二品銜,以表恩榮。
對於這個虛職,武元衡也就沒有極力推辭了,拜謝皇恩接過了嘉獎。
不過,所有人心裏都清楚。
武元衡對於宰相這個名位,的確是沒必要怎麽在乎。
他就算不在閣部辦事,也是皇帝私下裏問策最多的人之一。
宰相對於他來說,隻是一個頭銜罷了。
現在,他已經成了眾人眼中的無冕之宰。
年輕的諫義大夫陸贄與薛存誠,在這一年裏也是特別的耀眼。
他們二人主領的門下省,在這一年中給皇帝提出了勸諫八百餘條,被接受七百餘條,著實驚人。
皇帝從諫如流的美名,也漸漸流傳開來。
每一個臣子,現在都敢於在朝堂之上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不必擔心被人攻擊或是被皇帝記恨。
朝堂上的氣氛,也變得清明而又團結。
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的事情越來越少見,大部份的人都想著如何在朝堂上體現自己的價值,為大唐的發展與革新,提出自己特有的見解。
集思廣益成了潮流,奉公守法成了習慣。
主流風氣的變化,就在一朝一夕之間,不知不覺的完成了。
由於門下省這一年做出了特殊貢獻,陸贄被加封為侍中,正式成為了門下省的最高長官。
無須再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而成了名正言順的宰相。
年僅三十五歲的陸贄,從此大放異彩,成了朝中最引人注目的名人,也達到人生的巔峰。
陸贄所空缺出來的左諫義大夫一職,也由今年表現出色的門下侍郎王叔文所頂替。
對於門下省這個部門,李世民是異常的重視。
在年會上,他宣布了一條政令:從景興二年元月起,凡門下省的每個官員,每逢半月都要給皇帝上一道奏疏,議論這半月來皇帝與朝廷的言行得失與政措恰當與否。
事無大小,皆可議疏,而且上疏者無論所言何事、所論是否正確,先赦無罪。
察納雅言,與人為善。
這是李泌臨走時留給李世民的勸諫。
現在,他是切實的做到了。
朝廷裏如同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風,將以往大唐的渾濁空氣一掃而空,風氣變得清明而又舒適。
最後,武元衡上了一道奏疏,對年後即將舉行的科舉進行一些改革,防止人才的流失。
因為大唐的進士本來就很難考。
有些學子考了十幾二十年好不容易考中,後來禮部春闈選試不中依舊落榜,隻能離開長安到地方節度使那裏當幕僚,碰運氣看能不能再步入仕途。
去年被皇帝追回的韓愈,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武元衡建議皇帝,仿效武周朝時則天聖後做法,將進士召集起來進行殿試,由皇帝和宰相來合力把關。
而且,就算是殿試不中的落榜進士,也可以進集賢殿修書學習,以備朝廷用人之時來選用人才。
武元衡的這一提儀,獲得了皇帝和群臣的一致認可。
眾臣大多都是進士出身,深知這步入仕途的艱辛。
武元衡的這個提議非常的人性化,而且能有效的防止人才流失。
李世民自然是高興應允。
他下旨,過年之後就親自主持殿試遴選人才,並將這一措施正式定為一項國策。
他還讓宰相陸贄擔任賢殿知院事,年輕的韓愈當他的副手,專門負責編修國書典籍,和管理那些進入集賢殿的學士們。
殘唐重生李世民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