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黃河曆史上少見的八百年穩定期,從這之後黃河就開始頻繁泛濫,屢屢改道。黃河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曆史上,黃河下遊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差不多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遊,形成衝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下河沿至河口鎮河段:河道長990公裏,區間流域麵積17.4萬平方公裏(含內流區),水麵落差246米,河道比降2.5?,是寬淺的平原型衝積河流。本河段開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漸折向東流,到河口鎮則又轉向南流,構成為著名的“黃河河套”。下河沿至石嘴山一段,黃河流經富饒的寧夏平原,河道長317公裏,河寬400~3000米,比降為4.5?,河床由砂卵石組成。石嘴山至磴口,黃河穿行於烏蘭布和沙漠與鄂爾多斯台地之間,河長88公裏,比降2.9?,河床縮窄,局部地段有礫石基岩出露,水麵寬300~700米,河道兩岸沙丘起伏,一望無際。磴口至河口鎮,黃河蜿蜒於內蒙古河套平原之上。河長585公裏,河寬500~2500米,比降1.3?。水流緩慢,是彎曲型的平原河道。


    黃河自河口鎮至河南鄭州市的桃花峪為中遊。中遊河段長1206.4公裏,流域麵積34.4萬平方公裏,占全流域麵積的43.3%,落差890米,平均比降7.4?。河自河口鎮急轉南下,直至禹門口。飛流直下725公裏,水麵跌落607米,黃河在晉陝峽穀。比降為8.4?。滾滾黃流,奔騰不息,將黃土高原分割兩半,構成峽穀型河道。以河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陝西省,因之稱晉陝峽穀。


    晉陝峽穀位於鄂爾多斯地台向斜與山西地台背斜交界,構造較簡單。本河段河道比較順直,河穀穀底寬,絕大部分都在400~600米。峽穀兩岸是廣闊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支流水係特別發育,大於100平方公裏的支流有56條。本峽穀段流域麵積11萬平方公裏。占全河集流麵積的15%。區間支流平均每年向幹流輸送泥沙9億噸,占全河年輸沙量的56%,是黃河流域泥沙來源最多的地區。


    黃河出晉陝峽穀。河麵豁然開闊,水流平緩。從禹門口至潼關,河道長125公裏,落差52米,比降4?。河穀寬3~15公裏,平均寬8.5公裏。河道灘槽明顯。灘麵寬闊,灘地麵積達600平方公裏。灘麵高出水麵0.5~2.0米。本段河道衝淤變化劇烈。主流擺動頻繁,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屬遊蕩性河道。禹門口至潼關區間流域麵積18.5萬平方公裏,匯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


    黃河過潼關折向東流356公裏至河南鄭州市桃花峪,落差231米,平均比降6?。其中,三門峽以上113公裏的黃土峽穀,較為開闊。三門峽以下至孟津151公裏,河道穿行於中條山與崤山之間,是黃河最後的一個峽穀段,界於河南、山西之間,故稱晉豫峽穀。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大支流有洛河及沁河,區間流域麵積4.2萬平方公裏,是黃河流域常見的暴雨中心。暴雨強度大,匯流迅速集中,產生的洪水來勢猛,洪峰高,是黃河下遊洪水的主要來源之一。孟津以下,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河段。南依邙山,北傍青風嶺,部分地段修有堤防。


    這段河流經過的恰恰是大唐人口城市集中的地方,如果要觀察黃河以後變化的情況,就必須在這些地段進行。河套地區李好已經安排自己的弟子李綱負責觀察,同時告戒他注意當地百姓對河兩岸的環境進行保護,並推廣一些利於環境保護的耕種模式。而出潼關後的河段就是李好這次東行的目的了,如果他能在這個時候對黃河進行整治的話,比後世發生災害再整治方便有效多了,而且把黃河整治好了這將是一個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的事跡。


    李好他們行走了時日來到了潼關,潼關位於秦、晉、豫三省交界的黃河三角地帶,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北瀕黃河,南依秦嶺,西連華山,東接河南靈寶,總麵積526平方公裏,人口15萬,以盛產黃金聞名於世。潼關曆史悠久,聞名遐爾。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曆史文化源遠流長。李好他們要在這裏停留幾天,因為李好要去察看這段黃河周圍的情況。至於住宿什麽的根本就不需要他擔心,因為現在的洪門分會遍布大唐,還有大唐商會各地也有分支,這些李好隨便找一家他們立刻就會派人幫李好一家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而不用李好他們操半點心。


    在潼關停留幾日,把該辦的事情辦好後,他們就要穿過函穀往東而去。古代處於洛陽至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多在澗穀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穀。函穀出名比潼關早,漢以前這裏是入秦最重要的關口,它周圍全是高地,這桃林高地方圓三百餘裏,橫亙在華山(西)、函穀關(東)與崤山(南)、少梁(北)之間的巨大四方地帶。桃林高地的南部峽穀直通函穀關,是千百年唯一的出秦險關大道。


    說它唯一,是說隻有這條如函大峽穀可通行車馬軍旅,也就是說,它是大軍出入秦國的唯一通道,而不是說單人獨馬也唯此一途。在這桃林高地的北部,有一條不大的河流叫潼水,沿著潼水河穀便有崎嶇小道直通大河,過得大河,便是河內的蒲阪,比東出函穀關卻是近了數百裏。三百多年後,這條河穀小道成了與函穀關並行的大道,於是便有了東漢的潼關。滄海桑田,潼關便漸漸成了主要通道,函穀關便在歲月中漸漸淡出了。李好隻是想緬懷一下潼關函穀的雄姿所以選擇了這條路線,比較慶幸的是這條路也是修的水泥路,所以也就不用擔心路不好走的問題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娛樂初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醉酒的探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醉酒的探戈並收藏娛樂初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