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李煜死後,他的靈魂因為一生的業力和臨死的悔恨、不甘、痛苦,由原本純淨堅實如琉璃的靈魂,變得如同充滿裂紋和汙垢的破爛泥塑。


    而傳國玉璽器靈也明珠蒙塵、變得暗淡無光。如此,李煜的靈魂和傳國璽器靈皆再無利用價值。


    就好比破碎的美玉,落毛的鳳凰,佛教對他再沒有什麽興趣。


    要論對佛教的尊崇和奉獻,李煜遠遠比不上蕭衍。而蕭衍淒慘死去後,也不見佛教去超度他、封他個果位,或者讓他投個好胎什麽的。


    相反,倒是有人埋厭蕭衍問中土和尚定下了剃頭、吃素、燙戒疤的嚴格戒律。


    自然,佛教也不會再管李煜,因為不論他的功德的話,論罪孽,也夠不上下地獄。所以李煜死後,他的靈魂就隨著李煜的屍骸居住在北邙山。


    而後,隨著北宋的興盛,李煜神魂中的紫色印章又漸漸吸收宋朝的氣運、功德,洗刷李煜的因果業力。


    龐大無比的昊天元氣海中的至高神靈昊天上帝,即便不如三清、佛祖、真主、耶和華這麽赫赫有名,這麽神通廣大。


    但隻要他為自己的分身露出一絲半點法力,也足夠李煜洗刷淨化自己的靈魂和恢複紫色印章的靈光了。


    如此百餘年過去,李煜的靈魂又照樣純淨堅實如琉璃,而且還增高了不少。


    不過,此時,佛教即便發現李煜靈魂的變化,也無力再來算計他了。


    因為隨著北宋的興盛,儒教和道教也跟著興盛起來。尤其是道教,八仙齊聚,人才輩出,達到千年以來的極盛時期。


    以前,在大一統的政權下,道教一般與儒教是盟友,儒生兼信道教,道教和儒教的神係也相互交叉。


    古代的知識分子往往達則信奉孔孟,兼濟天下;窮則信奉老莊,獨善其身。


    所以在華夏本土,儒教和道教往往互為補充、配合默契,在麵對外來宗教和異族入侵時也往往立場一致。


    但到了北宋,道教經過五代十國的短暫衰退後,很快高歌猛進,開始謀求更大的勢力。


    尤其是在宋真宗的在位的時候,道教高道敏銳地抓住宋真宗在“檀淵之盟”後急於自我欺騙、粉飾太平的心裏,成功將宋真宗忽悠為道教的大半個信徒。


    道教神棍們為宋真宗搞了“天書現世、封禪泰山”和封趙匡胤祖先趙玄朗為玉皇大帝等幾件大事。


    於是,道教大肆揮霍趙宋氣運,企圖用人格神玉皇大帝取代曆代儒家祭祀的自然神昊天上帝,挖儒教的根,並建立自己獨立的天庭神係。


    不過,這一時期儒教也是人才輩出,很快,儒教輔佐宋仁宗撥亂反正,將儒教也推到另一個高峰。其標誌就是宋仁宗成為華夏曆史上首次以“仁”作為諡號的皇帝。


    所以道教的目的在當時並沒有達成。不過,後來,道教發現了李煜的價值,於是與李煜約定,道教幫他轉世為帝王家,再當一次皇帝,彌補生前的遺憾。


    而李煜則要在當上皇帝後全力支持道教。正好李煜對佛教已經失望透頂,於是毫不猶豫地投向了道教。


    然後,道教幫助李煜衝破皇宮的龍氣護衛,讓李煜能夠托夢給宋神宗,並再次投胎於帝王家。


    當然,李煜投胎的也是本來沒有機會繼承皇位的趙佶,這樣就比較容易一些。


    作為宋神宗眾多兒子之一,趙佶本來沒有當皇帝的機會。不過,等趙佶成年後,他的哥哥,才二十三歲的宋哲宗就英年早逝。


    趙佶雖然輕佻浪蕩,卻深得當時比較有實權的向太後喜歡,於是不顧章惇等重臣的反對,堅持立趙佶為帝。


    趙佶能當上皇帝,一來是傳國璽凝聚的氣運使然,二來也離不開道教的幫助。


    因為道教如同佛教一樣,想要協助皇帝治好國家,那是異常困難。但要拖皇帝的後腿,讓皇帝亡國敗家,那是易如反掌。


    佛教隻要讓皇帝大肆修建寺廟、大量給寺廟賜田、將財富大量捐給寺廟就可以了。


    而道教隻要給皇帝獻上一些“房中術”和名為“仙丹”,實則春藥的丹藥也就可以輕鬆達到目的。


    所以,宋哲宗就這樣為趙佶騰出了位子。而趙佶即位後,因為傳國璽的氣運和昊天上帝的眷顧,真是百福駢臻、千祥雲集。


    他重用能力很強的蔡京為相,解決了困擾宋朝已經幾十年的新舊兩黨的黨爭,將兩黨骨幹通通趕出朝堂,重挫了儒教勢力。


    然後,趙佶又重用高俅、王黼、童貫、梁師成、楊戩等幾個心腹,牢牢控製了整個大宋帝國。


    可以說,這一世,雖然同樣沒有帶著前世李煜的記憶,但趙佶治國水準和識人馭人水準,以及政治智商都比李煜強了不少。


    因為趙佶隻是控製了這六個主要人物,就牢牢控製了整個朝廷,使得趙佶輕鬆成為整個宋朝除了太祖太宗外,權力最大的皇帝。


    而趙佶毫不例外地同李煜驚人地相似:他們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天分,才華橫溢,文采**;不同的是,在詩詞曲賦上,趙佶略輸文采;在書法繪畫上,李煜則稍遜風騷。


    趙佶酷愛藝術,在位時將畫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國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以畫作為科舉升官的一種考試方法。


    他還發展了宮廷繪畫,廣集畫家,創造了宣和畫院,培養了像王希孟、張擇端、李唐等一批傑出的畫家。


    他組織編撰的《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是美術史研究中的珍貴史籍。


    他自己也很擅長作畫,他的繪畫重視寫生,尤善畫花鳥畫,極強調細節,以精工逼真著稱。


    《詩帖》、《柳鴨圖》、《池塘晚秋圖》、《竹禽圖》、《四禽圖》等皆是無比昂貴的傳世佳作。


    趙佶還喜愛在自己喜歡的書畫上題詩作跋,後人把這種畫叫“禦題畫”。《芙蓉錦雞圖》、《臘梅山禽圖》就是禦題畫。


    他還擅長書法,他獨創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據說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能夠超越。


    這種瘦金體書法,挺拔秀麗、飄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書法的人,看過後也會感覺極佳。


    傳世不朽的瘦金體書法作品有《瘦金體千字文》、《欲借風霜二詩帖》、《夏日詩帖》、《歐陽詢張翰帖跋》等。


    他的瘦金體千字文帖曾被拍出了1.4億元天價。趙佶用這種字體書寫的崇寧大觀等錢幣是收藏家至愛的珍品。


    《書史會要》評價說:“徽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跡求也。”


    徽宗趙佶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命。


    他多次下詔搜訪道書,設立經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間編成的《政和萬壽道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


    他下令編寫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傳記。


    宋徽宗趙佶還親自作《禦注道德經》、《禦注衝虛至德真經》和《南華真經逍遙遊指歸》等書,使我國道籍研究有了完備的資料。


    俗語十道九醫;道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扮演了地方醫療機構的角色。


    宋徽宗在地方上大建宮觀,他的一個想法就是把當時先進的醫療送到基層——是他作為道君皇帝的惠政之一。


    趙佶自幼養尊處優,逐漸養成了輕佻浪蕩的性格。他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麵,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


    隨著年齡的增長,趙佶迷戀聲色犬馬,遊戲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戲。為此,就因為高俅球踢得好,就提拔他當上太尉這種高職。


    盡管**粉黛三千,佳麗如雲,但趙佶還經常微服出宮,尋找刺激。其與李師師的**韻事就被後人津津樂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隨身帶著傳國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荒真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荒真人並收藏隨身帶著傳國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