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不得已,我上了“高五”。[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
班主任找到我,讓我當班長,我堅決拒絕了。高中上了四年,已經當了三年班長了,現在再也沒有那個自信和興致了,自己屢考不“中”,那還有臉當集體“一把手”。
望著如山高的試題和書籍,暈,真暈。
平時老師上課還好,還能集中注意力聽講,但一到做題,胸悶、心慌,看看大家,望望窗外,滿腦子全是父母在田間辛苦勞作的身影。“明年再考不上怎麽辦,明年再考不上怎麽辦”?自己也感到,壓力已經變成了阻力。
1993年高考,我考了328分,與提檔線擦肩而過,連錄取的機會都沒有。後麵也收到過幾所院校的錄取通知書,一看3000元至5000元的高額學費,家人不敢想,我更不敢提。
唯一的出路就是——複讀。當時自己是全村第一個上了縣裏的最高學府——縣一中的,考不上沒退路,考上了也是農村娃跳出農門的唯一出路。要出路,無退路。行,得上,不行,硬著頭皮也得上。可惜,到了第二年政策變了,大學變“雙軌製”了,原來上大學包學費、畢業包分配,一改不得了,什麽也不包了。<strong></strong>我們這一代人,永遠踩著改革的尾巴,稍快一點兒,你享受的就是改革前的政策,稍慢一點兒,那就是放開、搞活。現在麵臨的不僅是考不考得取,還要麵臨即使考得上也上不起的挑戰。我上大學了,弟弟、妹妹上學怎麽辦?
煎熬、煩惱,煩惱、煎熬,結果可想而知,那年高考再次失利。
“爸,我不想再複讀了,我想為家裏幹點活兒。”我低著頭,臊著臉說。
“那不可惜喲,咱都走到這一步了,再堅持堅持吧。小兒”父親也有點無可奈何。
“我真的不想再上了,我心裏沒底。”
“在家務農有啥出息呀,爸的唯一指望就是你能吃上商品糧。那是你一輩子的事。你上學不是給我上咧。”父親有點火了。
“在地幹活兒不是一樣生活。”我忖度著父親的心思,小心意意地抗爭著。
“你會幹啥呀,你說吧,你會幹啥!”父親徹底生氣了,他感覺他曾經向往的那個有彩色光影的肥皂泡,現在處在一觸即破的邊緣。
“我……我……”我也不敢往下說了,再說就要挨吵了,從小就知道父親有心髒病,家裏人盡量都不讓他生氣。也是自己沒有本事,何必再惹老人動怒。
母親不怎麽識字,孤立地站在一旁,也不知道怎麽幫腔兒。看著父母黑瘦的身軀,想想他們為我的付出,心裏真是五味雜陳,酸也有,委屈也有,但更多的是不甘。
再次複讀要600元複讀費,家裏實在太拮據了,我也沒敢向家人要,就委托同學找他在學校的親戚說了情,先緩一緩。但終究不是辦法,一個月人家催了兩次。那怎麽辦?隻能硬著頭皮,先賴著吧。
那年國慶節剛過,父親騎了30公裏的洋車來到了學校,像往常一樣給我帶來了這個月的鹹菜和豆醬。這些都是母親親手釀製的,為了讓我吃好,她還變了法的做著各種醬品:西瓜醬、黃瓜醬、西紅柿醬……這可是我的重要下飯菜,每頓再要上一份5分錢的冬瓜,這樣,糧票用自家產的小麥置換,一個月的菜錢就可以控製在10元以內。
“你想不想去當兵?”父親試探著問了一句。
“啊,當兵?我還沒想過,那這學不就白堅持了嗎。”被父親冷不丁一問,我也不知道怎麽回答了。
“你再考慮考慮。”
“我還是不去了吧,去了全都是未知數,也不知道路在哪裏。”那時我對當兵也沒怎麽了解過,一直上學,基本成了書呆子。
“那你回教室吧,我回去了。”父親說著把洋車掉了個頭。
“爸,您路上慢點。”爸的背影有點佝僂了。
父親走後,我呆住了。
他這一問,像一顆石子投進了我的心裏,漣漪四濺。這個學,還上不上?上,像現在的情況絕對把握不大,除非出現奇跡。當兵,是未知數,得從零起步,也不知路在何方。我也沒心回教室了,徑直到了寢室,拿著《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無聊地翻著。主人公孫少安比我大,但書中反映的事情好像就是我的成長經曆。他也曾很無助過,但他敢於抗爭;他何曾生活得不壓抑?但他一直奮鬥著。想想孫少安,我該怎麽辦?繼續求學,南牆就在前麵,撞上是肯定的,隻是時間的問題。當兵,前途未卜,雖然是未知數但可能有解,不就是吃苦嗎,農村的小孩兒不怕這個。我眼前似乎出現了一道光線,前方有了模糊的光亮,人的精神頭兒也大了起來。我抓起洋車,不顧天黑,飛奔到了家裏。
父親看到我怔住了。“你怎麽回來了?”
“我要去當兵。”
“你這個小孩兒,前麵問你去不去,你說不去,咋變恁快咧。”父親的臉上既有關心也有不解的怒氣。
“你吃飯咧冇?”母親關心地問。
“冇咧,媽(讀埋)。”
“下點兒雞蛋掛麵吧。”母親最了解自己的小孩吃啥。
“那行吧,明天你先回學,別耽誤學習,我先把名給你報上。”可能讓我去當兵也是父親無奈的選擇,他也沒再多講什麽。
第二天,回到學校,我更沒心思學習了,天天憧憬著當兵是個什麽樣子,想想那600元的學費也可能不用補交了,好像生活麵前出現了一條寬廣大道,盡管知道路麵肯定不平,路線肯定不熟,唯一知道的這是一條新路,還通向了遠方。
那時候既沒網絡更無手機,消息閉塞得很。不過耳朵能聽進去了歌聲,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葉倩文的《瀟灑走一回》唱得真好聽,自己有時也經不住地哼起來: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夢裏有你追隨,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
更令人難忘的還是鄭智化沙啞的“水手”聲音:
苦澀的沙吹痛臉龐的感覺
像父親的責罵母親的哭泣永遠難忘記
年少的我喜歡一個人在海邊
卷起褲管光著腳丫踩在沙灘上
總是幻想海洋的盡頭有另一個世界……
班主任找到我,讓我當班長,我堅決拒絕了。高中上了四年,已經當了三年班長了,現在再也沒有那個自信和興致了,自己屢考不“中”,那還有臉當集體“一把手”。
望著如山高的試題和書籍,暈,真暈。
平時老師上課還好,還能集中注意力聽講,但一到做題,胸悶、心慌,看看大家,望望窗外,滿腦子全是父母在田間辛苦勞作的身影。“明年再考不上怎麽辦,明年再考不上怎麽辦”?自己也感到,壓力已經變成了阻力。
1993年高考,我考了328分,與提檔線擦肩而過,連錄取的機會都沒有。後麵也收到過幾所院校的錄取通知書,一看3000元至5000元的高額學費,家人不敢想,我更不敢提。
唯一的出路就是——複讀。當時自己是全村第一個上了縣裏的最高學府——縣一中的,考不上沒退路,考上了也是農村娃跳出農門的唯一出路。要出路,無退路。行,得上,不行,硬著頭皮也得上。可惜,到了第二年政策變了,大學變“雙軌製”了,原來上大學包學費、畢業包分配,一改不得了,什麽也不包了。<strong></strong>我們這一代人,永遠踩著改革的尾巴,稍快一點兒,你享受的就是改革前的政策,稍慢一點兒,那就是放開、搞活。現在麵臨的不僅是考不考得取,還要麵臨即使考得上也上不起的挑戰。我上大學了,弟弟、妹妹上學怎麽辦?
煎熬、煩惱,煩惱、煎熬,結果可想而知,那年高考再次失利。
“爸,我不想再複讀了,我想為家裏幹點活兒。”我低著頭,臊著臉說。
“那不可惜喲,咱都走到這一步了,再堅持堅持吧。小兒”父親也有點無可奈何。
“我真的不想再上了,我心裏沒底。”
“在家務農有啥出息呀,爸的唯一指望就是你能吃上商品糧。那是你一輩子的事。你上學不是給我上咧。”父親有點火了。
“在地幹活兒不是一樣生活。”我忖度著父親的心思,小心意意地抗爭著。
“你會幹啥呀,你說吧,你會幹啥!”父親徹底生氣了,他感覺他曾經向往的那個有彩色光影的肥皂泡,現在處在一觸即破的邊緣。
“我……我……”我也不敢往下說了,再說就要挨吵了,從小就知道父親有心髒病,家裏人盡量都不讓他生氣。也是自己沒有本事,何必再惹老人動怒。
母親不怎麽識字,孤立地站在一旁,也不知道怎麽幫腔兒。看著父母黑瘦的身軀,想想他們為我的付出,心裏真是五味雜陳,酸也有,委屈也有,但更多的是不甘。
再次複讀要600元複讀費,家裏實在太拮據了,我也沒敢向家人要,就委托同學找他在學校的親戚說了情,先緩一緩。但終究不是辦法,一個月人家催了兩次。那怎麽辦?隻能硬著頭皮,先賴著吧。
那年國慶節剛過,父親騎了30公裏的洋車來到了學校,像往常一樣給我帶來了這個月的鹹菜和豆醬。這些都是母親親手釀製的,為了讓我吃好,她還變了法的做著各種醬品:西瓜醬、黃瓜醬、西紅柿醬……這可是我的重要下飯菜,每頓再要上一份5分錢的冬瓜,這樣,糧票用自家產的小麥置換,一個月的菜錢就可以控製在10元以內。
“你想不想去當兵?”父親試探著問了一句。
“啊,當兵?我還沒想過,那這學不就白堅持了嗎。”被父親冷不丁一問,我也不知道怎麽回答了。
“你再考慮考慮。”
“我還是不去了吧,去了全都是未知數,也不知道路在哪裏。”那時我對當兵也沒怎麽了解過,一直上學,基本成了書呆子。
“那你回教室吧,我回去了。”父親說著把洋車掉了個頭。
“爸,您路上慢點。”爸的背影有點佝僂了。
父親走後,我呆住了。
他這一問,像一顆石子投進了我的心裏,漣漪四濺。這個學,還上不上?上,像現在的情況絕對把握不大,除非出現奇跡。當兵,是未知數,得從零起步,也不知路在何方。我也沒心回教室了,徑直到了寢室,拿著《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無聊地翻著。主人公孫少安比我大,但書中反映的事情好像就是我的成長經曆。他也曾很無助過,但他敢於抗爭;他何曾生活得不壓抑?但他一直奮鬥著。想想孫少安,我該怎麽辦?繼續求學,南牆就在前麵,撞上是肯定的,隻是時間的問題。當兵,前途未卜,雖然是未知數但可能有解,不就是吃苦嗎,農村的小孩兒不怕這個。我眼前似乎出現了一道光線,前方有了模糊的光亮,人的精神頭兒也大了起來。我抓起洋車,不顧天黑,飛奔到了家裏。
父親看到我怔住了。“你怎麽回來了?”
“我要去當兵。”
“你這個小孩兒,前麵問你去不去,你說不去,咋變恁快咧。”父親的臉上既有關心也有不解的怒氣。
“你吃飯咧冇?”母親關心地問。
“冇咧,媽(讀埋)。”
“下點兒雞蛋掛麵吧。”母親最了解自己的小孩吃啥。
“那行吧,明天你先回學,別耽誤學習,我先把名給你報上。”可能讓我去當兵也是父親無奈的選擇,他也沒再多講什麽。
第二天,回到學校,我更沒心思學習了,天天憧憬著當兵是個什麽樣子,想想那600元的學費也可能不用補交了,好像生活麵前出現了一條寬廣大道,盡管知道路麵肯定不平,路線肯定不熟,唯一知道的這是一條新路,還通向了遠方。
那時候既沒網絡更無手機,消息閉塞得很。不過耳朵能聽進去了歌聲,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葉倩文的《瀟灑走一回》唱得真好聽,自己有時也經不住地哼起來: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夢裏有你追隨,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
更令人難忘的還是鄭智化沙啞的“水手”聲音:
苦澀的沙吹痛臉龐的感覺
像父親的責罵母親的哭泣永遠難忘記
年少的我喜歡一個人在海邊
卷起褲管光著腳丫踩在沙灘上
總是幻想海洋的盡頭有另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