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隨著黃文書的退伍,我也順理成章地接上了文書崗位。(.)通過一年的努力,我小有成就,不僅被評為優秀士兵,還因新報報道工作成績突出,被團裏記三等功一次。感到到部隊以後收獲了人生的自信,就萌生了回家探親的念頭。


    人生第一次出遠門,就到了3600裏之外,平時除了縣城哪裏都沒去過的我,對如何回家還是有點膽怯的。不像現在,一切可以通過網絡搞定,在那時一出門自己就成了“孤家寡人”一個,一旦路線弄錯,那就是“兩眼路茫茫”。


    為確保萬無一失,就去聯絡老鄉,看有沒有一同回去的。還真找到了兩個。我們共同研究製定了返鄉路線:先從駐地坐汽車到黎塘,再坐火車從黎塘到鄭州,再從鄭州轉車到縣城,從縣城再轉車到鄉裏,再讓家人到鄉汽車站接人。途中大概要45個小時左右,光火車就要坐兩夜一天36個小時。再苦再累也要回去呀,又剛好是春節,平時沒動過回家的念頭,一旦動了,還真有點想家了,這是我們人生第一次離開家鄉這麽久,離開父母這麽久。


    為了剩在外麵過夜的錢,我和守勇、廣立我們三個一大早就到了汽車站。上了車一路上猛催司機師傅加大油門開快點,生怕錯過了火車。到了火車站跑步找到售票口把車票買了,這時離火車開車隻有半個小時了。


    “給,都是無座啊。1362次,一百塊錢一張。”守勇把車票遞給我們無奈地說。


    “有就不錯了,知足吧。不然還要等到明天。[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廣立道。


    “去吃點東西吧,光顧趕路。”我們一起在路邊吃了碗煮粉,2塊錢一碗,守勇把錢掏了。


    隨著火車的進站聲,我們隨著人流通過天橋,到達了站台。


    “往裏靠,往裏靠,站在白線以外。”火車站穿著製服的人,手裏拿著旗子在大聲地喊著,嚴肅地指揮著。


    火車一到站,大家一哄而上,有的是怕上不去,有的是為了上去搶座位,有的是為了先上去好照顧家人。行李在你的腦袋上亂碰,人擠人讓人有點窒息。


    “來,來,這,這。”守勇先進了車廂,在窗戶邊上吆喝我們把行李先給他,我們好上車。這時有的人看窗戶開了,硬要從窗戶爬進去,大家紛紛效仿了起來。這比《人在冏途》裏的場麵“壯觀”多了。一句“我要回家”牽掛了多少人的心,牽起了多少人的思鄉夢。


    行李架已經滿了,上了火車,我們把行李往座位下麵一塞,找個空位站在了哪。總算暫時“落聽”了。


    “守勇、廣立,你們發現沒有,我們仨目前講的都是普通話喲。家鄉話講得還溜不溜呀。”


    “是喲,這可不中,回去的路上我們要好好練練家鄉話,不然回家得挨吵咧。”守勇改用家鄉話說。


    “人不能忘本,咱家的人最在乎這啦。”廣立立馬用家鄉話接了過來。


    在軍營,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沒有場合和時機讓你說家鄉話,兩年沒說,很多詞匯說起來已經很拗口了。由於管理嚴格,大家平時也沒見過麵,大家聊得不亦樂乎。車過桂林了,已經站了6個小時了,也沒感覺到累。車廂裏人擠人,也沒有開水,吃個方便麵也成了奢侈的想法,大家從包裏拿出餅幹、麵包,幹啃了起來。苦嗎,沒覺得。


    到了深夜,車廂裏人稍微有了鬆動,這時感覺到腿已經有點酸了,越動越覺得不舒服,腳跟有點發痛。趁別人上廁所之機,跟別人商量好,趕緊在他座位上坐一下,緩解緩解。


    在那時,人生有了第一次站著睡覺的滋味。


    36個小時終於熬過去了,也來不及欣賞鄭州火車站的大氣,一路小跑到二馬路汽車站找車去了。回家才是第一位的,沿途除了人山人海沒有風光。


    “爸!(bai)”到了車站,父親早早已經等候在了那裏,我看到他過來,向他招了招手,真有一股衝上去抱一抱他的願望,但嚴格的教庭教育,促使我沒有那麽做,而是把想念壓在了心底。


    “媽,俺哥回來啦。”妹妹看到我,一臉的高興,趕緊向媽報告。


    “媽(mai),我回來了。”我喊了一聲久違了的媽,鼻尖一酸,眼眶濕了。


    “回來了,小兒喂。”母親掀開門簾,平淡地吱了一聲,“餓了吧,吃點啥呀。”母親不善言語,但她的內心肯定有甜也有酸,隻是她把愛表現在了行動上。


    “丟點兒掛麵吧。”我覺著這個最簡單,不會勞煩到母親。


    母親給我在麵裏下了兩個荷包蛋,又往裏滴了兩滴醋。我主動接過碗,香香地吃了起來。父親、母親、弟弟、妹妹在旁邊看著我,我感受到了一輩子都不會忘的家庭團圓的溫暖,覺得幸福極了。從此,掛麵,也成了我每次回家必有的第一餐飯,因為母親覺得那是兒子的最愛。


    兒子當兵第一次回家,又立了功,父親要求我到長輩家們走一走,一是對長輩們的尊重,感謝長輩的教誨和關愛,二是也告訴大家自己的娃在部隊幹得不錯。這是禮節,更是教育。我們家在村裏輩份最小,特別是在本門人裏麵,兄弟也不多,需要去維護這個宗親關係。這在農村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個習慣和要求,一直保持在現在。


    街坊鄰居拜訪過了,自家的親戚更不能忘。春節一過初一,父親就帶著我走親戚去了。因為平時不在家,那時也沒有電話,再加上春節也是走親訪友的時間,不去,親情上說不過,道理上也說不通。這也是孝的一種體現。人不能忘本就是要我們知道我們是從哪來的。農民的“本”就是指不要忘了根兒。


    爸特別帶我去了建軍哥家。他是我二姑家的大兒子,我入伍時他在鄉武裝部工作,他是我的引路人,不管我有多少成就,他,我是不能忘的。他個子很高,是從武警部隊退伍的,很威武,從小我都有點懼他。我家的胡同有一米多寬吧,他兩腿一岔,兩腳蹬在牆上,能走老遠。到了他家裏,他跟我講了很多以後我要注意的“注意事項”,都是他的從軍心得吧,挺受益的。在我以後的軍旅生涯裏,有的我照做了,有的因為能力不限,沒有做到。他應該算是我的指路明燈吧。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人給你提醒,給你照明,是非常關鍵的。我非常感謝他。


    我更感謝我的親人,我的戰友,他們都是我的恩人,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恩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部隊我的塔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義誠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義誠信並收藏我的部隊我的塔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