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1日,非常令我難忘的日子。[.超多好看小說]在這一天,我離開了奮鬥兩年多的團隊,調到了兄弟單位――白台山英雄團。
這一天,天氣極好,天空沒一點雜質,碧藍碧藍的。我換上新發的短袖軍服,背著行李就去報到了。
兩個團隊是錯對門,出了團大門,左拐一點路對麵就是新單位的大門。和我同時入伍的同村的馮新國就在這個團隊三連。雖然這兩個單位直線距離不足千米,但新兵時因不允許請假離開營區,我們兩個互相知道彼此單位還是靠寫信回家問父母問出來的。當時隻知道這兩個單位代號是挨著的,離得肯定不會很遠,等到第二年有機會外出去尋找時才知道原來如此之近。
進入大門口,一個碩大的宣傳牆橫著矗立在大路左邊,“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紅底銅字,頗有英氣。右邊是訓練場,戰士們有的正在進行瞄靶訓練,有的正在進行障礙訓練,哨聲喊聲此起彼伏,一派生龍活虎的景象。
我調令上寫的是三營九連,我順著大路一直走到最後一排營房,這裏應該就是我的新單位了。連隊好像沒人,靜悄悄的。
“請問連長在嗎?”我走到連值日員麵前,敬了個禮問道。
“請您出示證件,您是哪位?”連值日員不慌不忙地問。
“我是來報到的。”我說。
“請稍等,我去報告指導員。<strong>.</strong>”他邊說邊向一樓裏間跑去。
不一會兒,從裏麵走出一位上尉軍官,中等個頭,微胖。
“這是我們朱指導員。”連值日員回到崗位,給我解釋道。
“你好,歡迎加入我們九連。我是指導員朱國華。”
我趕忙向他敬禮,並報告了我的情況。
“連隊人都出去訓練了,你先把行李放好。我給你介紹一下連隊。”他首先帶我到會議室給我看了看連隊榮譽欄,向我講解了一下連隊曆史沿革。這不但是一個有光榮傳統的連隊,而且在新時期也取得了不少成績。“我們團隊也是很有曆史的,是一支戰功卓著的英雄團。在1948年10月的塔山阻擊戰中,團隊與兄弟單位一起,英勇頑強、浴血奮戰,堅守陣地6晝夜,打退數倍於己的國民黨軍數十次進攻,戰鬥結束時僅剩下100餘人,為遼沈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被4縱授予‘白台山英雄團’榮譽稱號。”學史是為了明誌,光榮的團史教育總能讓人熱血沸騰。它讓你知道你是在踩著先人的肩膀在奮鬥,它讓你清楚你現在是在何方位,又將要去向哪裏。
新的單位,感覺什麽都是新鮮的。軍號很響,歌聲很亮,番號很齊。
每次開飯前連隊都要唱英雄團團歌,幾天下來,我也跟著學會了。
“鋼鐵的戰士,英雄的兵團,
膠東揮戈跨渤海,
東北轉戰建功勳嘿!
白台山一仗威名天下傳
白台山在錦州南,
山嶺巍峨靠渤海
錦州戰役炮聲響
英雄磨刀守鐵關
蔣匪要解錦州圍,
十一個師來增援
天上的飛機,海上的兵艦,
它亡命瘋狂向北竄
戰火紛飛,硝煙彌漫
反複衝殺,地動山憾
浴血奮戰六晝夜,
子彈打盡石頭戰。
白刃格鬥,寒光閃閃,
血流成河,敵屍蓋山
鋼鐵的陣地打不爛嘿,
紅旗飄揚白台山!”
歌詞寫得很有氣勢,寫出了團隊的曆史,寫出了團隊的豪邁,寫出了先烈的英勇氣概。所以到現在我仍記憶猶新。
我是以報道員的身份調到英雄團的,所以沒多久就被借調到了團政治處。從此,新聞寫作成了我的日常工作。白天,我要到團政治處參加交班,了解團隊的工作開展情況,了解團裏的新鮮人新鮮事,然後寫成稿子投到報社。陶偉強、陳楚璿是團隊的老報道員,他倆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陶偉強是湖南人,勤奮好學,而且是個多麵手,不但要負責文字稿件,還要負責新聞照相,時不時還要幫電影組搞宣傳。他白天出去采訪,晚上挑燈夜戰,經過不懈努力,在團隊也小有名氣。
陳楚璿是廣東人,喜歡寫詩,給人的感覺他時時都在思考,言語不多,出口就是經典。屢有“豆腐塊”見諸報端。
劉濤,是我們都很喜歡的一位領導,他是我們的政治處主任。他是從基層一步步成長起來的。他很關心基層,很多時候他到連隊檢查調研,都會帶上我或者小陶。從他身上,我們學會了必須尊重基層官兵,學會了如何發現新聞線索,學會了如何找到寫作的新聞點。從他身上,我們感受到了《鬆樹的風格》中那樣的描寫:楊柳婀娜多姿,可謂嫵媚極了;桃李絢爛多彩,可謂鮮豔極了,但它們隻是給人一種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給人以力量。鬆樹卻不同,它可能不如楊柳與桃李那麽好看,但它卻給人以啟發,以深思和勇氣,尤其是想到它那種崇高的風格的時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在他身上,就有那種鬆樹的風格:要求於人的甚少,給予人的卻很多。
“訓練場上矯健的身姿、副業地裏勞碌的身影、課堂中旁征博引的授課,隻要你深入進去,都能感受到戰友們純淨的內心世界,無悔的軍旅選擇,不怕苦累的奮鬥狀態,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因為,在他們的身上,都澆鑄著團隊的團魂。”他每每這樣教育著我們。
我們幾個都在寫作中感悟,在感悟中學習,在學習中奮進,在奮進中成長。
(注:英雄團團魂)
英勇善戰攻無不克的鋼鐵意誌
死打硬拚守如泰山的英雄主義
團結緊張雷厲風行的戰鬥作風
謙虛謹慎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
艱苦樸素勤儉建團的優良傳統
真抓實幹爭創一流的工作精神
這一天,天氣極好,天空沒一點雜質,碧藍碧藍的。我換上新發的短袖軍服,背著行李就去報到了。
兩個團隊是錯對門,出了團大門,左拐一點路對麵就是新單位的大門。和我同時入伍的同村的馮新國就在這個團隊三連。雖然這兩個單位直線距離不足千米,但新兵時因不允許請假離開營區,我們兩個互相知道彼此單位還是靠寫信回家問父母問出來的。當時隻知道這兩個單位代號是挨著的,離得肯定不會很遠,等到第二年有機會外出去尋找時才知道原來如此之近。
進入大門口,一個碩大的宣傳牆橫著矗立在大路左邊,“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紅底銅字,頗有英氣。右邊是訓練場,戰士們有的正在進行瞄靶訓練,有的正在進行障礙訓練,哨聲喊聲此起彼伏,一派生龍活虎的景象。
我調令上寫的是三營九連,我順著大路一直走到最後一排營房,這裏應該就是我的新單位了。連隊好像沒人,靜悄悄的。
“請問連長在嗎?”我走到連值日員麵前,敬了個禮問道。
“請您出示證件,您是哪位?”連值日員不慌不忙地問。
“我是來報到的。”我說。
“請稍等,我去報告指導員。<strong>.</strong>”他邊說邊向一樓裏間跑去。
不一會兒,從裏麵走出一位上尉軍官,中等個頭,微胖。
“這是我們朱指導員。”連值日員回到崗位,給我解釋道。
“你好,歡迎加入我們九連。我是指導員朱國華。”
我趕忙向他敬禮,並報告了我的情況。
“連隊人都出去訓練了,你先把行李放好。我給你介紹一下連隊。”他首先帶我到會議室給我看了看連隊榮譽欄,向我講解了一下連隊曆史沿革。這不但是一個有光榮傳統的連隊,而且在新時期也取得了不少成績。“我們團隊也是很有曆史的,是一支戰功卓著的英雄團。在1948年10月的塔山阻擊戰中,團隊與兄弟單位一起,英勇頑強、浴血奮戰,堅守陣地6晝夜,打退數倍於己的國民黨軍數十次進攻,戰鬥結束時僅剩下100餘人,為遼沈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被4縱授予‘白台山英雄團’榮譽稱號。”學史是為了明誌,光榮的團史教育總能讓人熱血沸騰。它讓你知道你是在踩著先人的肩膀在奮鬥,它讓你清楚你現在是在何方位,又將要去向哪裏。
新的單位,感覺什麽都是新鮮的。軍號很響,歌聲很亮,番號很齊。
每次開飯前連隊都要唱英雄團團歌,幾天下來,我也跟著學會了。
“鋼鐵的戰士,英雄的兵團,
膠東揮戈跨渤海,
東北轉戰建功勳嘿!
白台山一仗威名天下傳
白台山在錦州南,
山嶺巍峨靠渤海
錦州戰役炮聲響
英雄磨刀守鐵關
蔣匪要解錦州圍,
十一個師來增援
天上的飛機,海上的兵艦,
它亡命瘋狂向北竄
戰火紛飛,硝煙彌漫
反複衝殺,地動山憾
浴血奮戰六晝夜,
子彈打盡石頭戰。
白刃格鬥,寒光閃閃,
血流成河,敵屍蓋山
鋼鐵的陣地打不爛嘿,
紅旗飄揚白台山!”
歌詞寫得很有氣勢,寫出了團隊的曆史,寫出了團隊的豪邁,寫出了先烈的英勇氣概。所以到現在我仍記憶猶新。
我是以報道員的身份調到英雄團的,所以沒多久就被借調到了團政治處。從此,新聞寫作成了我的日常工作。白天,我要到團政治處參加交班,了解團隊的工作開展情況,了解團裏的新鮮人新鮮事,然後寫成稿子投到報社。陶偉強、陳楚璿是團隊的老報道員,他倆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陶偉強是湖南人,勤奮好學,而且是個多麵手,不但要負責文字稿件,還要負責新聞照相,時不時還要幫電影組搞宣傳。他白天出去采訪,晚上挑燈夜戰,經過不懈努力,在團隊也小有名氣。
陳楚璿是廣東人,喜歡寫詩,給人的感覺他時時都在思考,言語不多,出口就是經典。屢有“豆腐塊”見諸報端。
劉濤,是我們都很喜歡的一位領導,他是我們的政治處主任。他是從基層一步步成長起來的。他很關心基層,很多時候他到連隊檢查調研,都會帶上我或者小陶。從他身上,我們學會了必須尊重基層官兵,學會了如何發現新聞線索,學會了如何找到寫作的新聞點。從他身上,我們感受到了《鬆樹的風格》中那樣的描寫:楊柳婀娜多姿,可謂嫵媚極了;桃李絢爛多彩,可謂鮮豔極了,但它們隻是給人一種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給人以力量。鬆樹卻不同,它可能不如楊柳與桃李那麽好看,但它卻給人以啟發,以深思和勇氣,尤其是想到它那種崇高的風格的時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在他身上,就有那種鬆樹的風格:要求於人的甚少,給予人的卻很多。
“訓練場上矯健的身姿、副業地裏勞碌的身影、課堂中旁征博引的授課,隻要你深入進去,都能感受到戰友們純淨的內心世界,無悔的軍旅選擇,不怕苦累的奮鬥狀態,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因為,在他們的身上,都澆鑄著團隊的團魂。”他每每這樣教育著我們。
我們幾個都在寫作中感悟,在感悟中學習,在學習中奮進,在奮進中成長。
(注:英雄團團魂)
英勇善戰攻無不克的鋼鐵意誌
死打硬拚守如泰山的英雄主義
團結緊張雷厲風行的戰鬥作風
謙虛謹慎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
艱苦樸素勤儉建團的優良傳統
真抓實幹爭創一流的工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