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還是要回到2005年。
一紙調令,把郭凡從指導員崗位借調到了師機關,負責“塔山新聞”電視節目的籌辦。作為試水,前期先從管理內容入手,叫做“一周管理綜述”。起初目的是將散布於全師各個角落的信息化建設成果——攝像頭——拍攝到的素材進行編輯,表揚好的,激勵差的。
既然要做節目,就得要有場地、設備,要有編輯、播音,要有主持、攝像,這些都沒有。
為把第一期節目做好,在軍務科領導的指導下,崔參謀帶著大家找人才、拚設備、剪素材,吃在錄音棚,睡在編輯室,整整忙了一周才把第一期節目做好,意料之外的是,得到了首長的高度評價。
“想不到速度這麽快,想不到內容這麽豐富,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好。要人給人,要物給物。”首長的兩個“想不到”讓大家精神振奮,苦累煙消雲散。
軍人的作風就是雷厲風行。經過不斷摸索,節目中心慢慢也形成了自己的工作套路和程序:周一、周二拍攝素材,周三寫解說詞,周四、周五錄音編輯,周六編審,周日晚全師播放。久而久之,在全師還形成了新聞效應。官兵們也樂意坐在電視機前麵看看有沒有自己的鏡頭,看看有沒有自己單位的新聞或者“負麵報道”,切實促進了部隊的教育和管理。有的還找到節目中心,索要錄相帶留作紀念。郭凡和大家也感到自己是對“塔山”有用的人。
“塔山電視台”在有條不紊地運轉著,漸入佳境。
“郭哥,現在忙不忙啊?”電話那頭是小寧的聲音。
“還行。”郭凡答道。
小寧:
“我想去一下老部隊。”
郭凡:
“歡迎呀。”
小寧:
“主要想去學一下做螺螄粉。”
郭凡:
“這活兒累呀,你在家幹得不好好的嗎?”
小寧:
“不掙錢呀,生活壓力大。”
郭凡:
“我先給你聯係一下,現在不讓喝酒,螺螄粉店的生意也不好做。人家對秘方還保密,我擔心不能學到真經。”
小寧:
“我們又不和他搶生意,學完回北方做,應該沒問題吧。”
郭凡:
“老板精著呢,誰會把獨門絕技輕易示人。”
小寧:
“你聯係一下,我明天就動身。事在人為。”
郭凡:
“那行,我給你試一下,先找好住的地方。”
螺螄粉是廣西柳州特色小吃,平時很受官兵青睞。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也都喜歡吃點新興的,吃點有特色的。如果小寧學會了,學精了,回到老家說不定真能賺上一筆小錢。
當地最出名的是黃氏真味螺螄粉,由黃祥瑞女士創立投資。黃氏真味品牌曆史悠久,在螺螄粉的原產地柳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並獲得多項美食競賽獎項。其產品加入秘製的營養藥膳配方,製作工藝環保精致,每一道工序都嚴格細化,做到絕對的規範。其經營方式靈活多樣,不僅可以外賣經營,坐店銷售,還有更多的附屬產品,深受老百姓喜歡。相傳因祖籍是廣西的一名奧運明星去吃了以後,名氣更為火爆。
可惜,這些信息對郭凡來說,隻能作為了解內容,你要去人家公司學,鬼才會理你呢?你要開店,光加盟費就不得了。
工作還必須從外圍來做。部隊裏螺螄粉店最多,也不是加盟店,味道更是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官兵們吃粉都是就近原則,很少有人跑太遠就為吃個粉,時間不允許呀,所以各自的生意也都相對紅火。
最接近黃氏真味的真有一家,因經常去店裏拍攝鏡頭,郭凡就打了“擦邊球”,準備介紹老板給小寧認識。
到火車站接到小寧時,發現小寧比上次見麵時瘦了,黑沒黑不好區分,因為原來也不白。退伍七年了,還在尋找致富門路。農村出來的娃,門路少,靠的是靈活的頭腦、勤奮的雙手和膽大心細,最關鍵的是要有“第一桶金”,才能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循環往複,把財富的雪球滾大。
郭凡在原來所呆的連隊找了一間空餘的家屬房,先把他安頓了下來。
“郭哥,我們現在就去看看吧。”小寧來不及抹去旅途的勞頓,便急著想去看看。一個生計暫成問題的人是沒有心思遊玩的。況且他有強烈的致富願望,他要讓他的家人看到他的能力,他要讓他的家人幸福,不再吃那麽多的苦,受那麽多的累。
“好啊,不遠,就在炮團螺螄粉店,和三營挨著,守勇也在旁邊住。你們也好溝通交流,平時也有個照應。”郭凡邊給小寧安裝熱水器,邊回頭給小寧說他準備去學手藝的地方。
學手藝不是那麽容易的。
小寧每天要把幾十斤重的辣椒,一粒一粒把它剪碎;把上百斤的筒骨一根一根砍斷。然後老板按配方加料,熬上十幾個小時,一鍋螺螄粉湯才算完工。一天下來,小寧的手都是麻木的,當年當兵的時候也沒這樣掏過力呀。半個月下來,他又瘦了不少。老板看他工作賣力,也是真心想做這一行,才慢慢把一些機密性的東西講給了他,有沒有全部傳授,誰也不知道。但至少小寧知道了裏麵的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小寧有悟性,應該沒有問題。
感覺自己學成了,小寧才匆匆與仍還在部隊服役的戰友大省、守勇、廣立、李雷等吃了個飯,痛飲了幾杯酒。
“能在部隊幹,千萬不要回去,回去創業太難了。”小寧感慨道。
“營盤是鐵打咧,咱這兵可是流動咧,還不是遲早要回去?”大省接道。
“現在部隊待遇越來越好,但也不好混呀。”廣立順著話茬說道。
“回去弄啥呀,安置也不好,愁啊,心裏沒底。”李雷歎道。李雷還算是比較有手藝的,現在修車也是單位的“大拿”,但一說起轉業回家,也明顯底氣不足。
“你沒看現在的形勢,留在部隊越久的,越是家裏比較窮的,越是老實巴交的,越是沒有什麽門路的。”守勇似乎有過調查研究,也許他所在的連隊是這種情況吧。
“甭管咋著兒,能繼續服役就繼續服役。可別像我這樣。”小寧在拿自己的親身經曆做著比方,似乎地方的生活盡管自由,但處處是阻絕和隔斷,不經一番千辛苦,哪來果實萬般甜。
一群人都在矛盾著,思想都在擰巴著。生活也許本來就是這樣,擁有得多了,就怕失去,失去了又想奪回來,永遠在做著權衡,永遠在做著較量。是要自由還是要約束?是要緊張還是要舒坦?是要穩紮穩打的待遇還是要孤注一擲的創業?後路、後院、後代問題成了裹在軍人身上的一塊狗皮膏藥,很多人想甩可怎麽也甩不掉。它時不時地在侵蝕著軍人的初心,有時還把軍人的心撓得奇癢難耐,狠不得把它撕破再造。
一紙調令,把郭凡從指導員崗位借調到了師機關,負責“塔山新聞”電視節目的籌辦。作為試水,前期先從管理內容入手,叫做“一周管理綜述”。起初目的是將散布於全師各個角落的信息化建設成果——攝像頭——拍攝到的素材進行編輯,表揚好的,激勵差的。
既然要做節目,就得要有場地、設備,要有編輯、播音,要有主持、攝像,這些都沒有。
為把第一期節目做好,在軍務科領導的指導下,崔參謀帶著大家找人才、拚設備、剪素材,吃在錄音棚,睡在編輯室,整整忙了一周才把第一期節目做好,意料之外的是,得到了首長的高度評價。
“想不到速度這麽快,想不到內容這麽豐富,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好。要人給人,要物給物。”首長的兩個“想不到”讓大家精神振奮,苦累煙消雲散。
軍人的作風就是雷厲風行。經過不斷摸索,節目中心慢慢也形成了自己的工作套路和程序:周一、周二拍攝素材,周三寫解說詞,周四、周五錄音編輯,周六編審,周日晚全師播放。久而久之,在全師還形成了新聞效應。官兵們也樂意坐在電視機前麵看看有沒有自己的鏡頭,看看有沒有自己單位的新聞或者“負麵報道”,切實促進了部隊的教育和管理。有的還找到節目中心,索要錄相帶留作紀念。郭凡和大家也感到自己是對“塔山”有用的人。
“塔山電視台”在有條不紊地運轉著,漸入佳境。
“郭哥,現在忙不忙啊?”電話那頭是小寧的聲音。
“還行。”郭凡答道。
小寧:
“我想去一下老部隊。”
郭凡:
“歡迎呀。”
小寧:
“主要想去學一下做螺螄粉。”
郭凡:
“這活兒累呀,你在家幹得不好好的嗎?”
小寧:
“不掙錢呀,生活壓力大。”
郭凡:
“我先給你聯係一下,現在不讓喝酒,螺螄粉店的生意也不好做。人家對秘方還保密,我擔心不能學到真經。”
小寧:
“我們又不和他搶生意,學完回北方做,應該沒問題吧。”
郭凡:
“老板精著呢,誰會把獨門絕技輕易示人。”
小寧:
“你聯係一下,我明天就動身。事在人為。”
郭凡:
“那行,我給你試一下,先找好住的地方。”
螺螄粉是廣西柳州特色小吃,平時很受官兵青睞。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也都喜歡吃點新興的,吃點有特色的。如果小寧學會了,學精了,回到老家說不定真能賺上一筆小錢。
當地最出名的是黃氏真味螺螄粉,由黃祥瑞女士創立投資。黃氏真味品牌曆史悠久,在螺螄粉的原產地柳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並獲得多項美食競賽獎項。其產品加入秘製的營養藥膳配方,製作工藝環保精致,每一道工序都嚴格細化,做到絕對的規範。其經營方式靈活多樣,不僅可以外賣經營,坐店銷售,還有更多的附屬產品,深受老百姓喜歡。相傳因祖籍是廣西的一名奧運明星去吃了以後,名氣更為火爆。
可惜,這些信息對郭凡來說,隻能作為了解內容,你要去人家公司學,鬼才會理你呢?你要開店,光加盟費就不得了。
工作還必須從外圍來做。部隊裏螺螄粉店最多,也不是加盟店,味道更是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官兵們吃粉都是就近原則,很少有人跑太遠就為吃個粉,時間不允許呀,所以各自的生意也都相對紅火。
最接近黃氏真味的真有一家,因經常去店裏拍攝鏡頭,郭凡就打了“擦邊球”,準備介紹老板給小寧認識。
到火車站接到小寧時,發現小寧比上次見麵時瘦了,黑沒黑不好區分,因為原來也不白。退伍七年了,還在尋找致富門路。農村出來的娃,門路少,靠的是靈活的頭腦、勤奮的雙手和膽大心細,最關鍵的是要有“第一桶金”,才能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循環往複,把財富的雪球滾大。
郭凡在原來所呆的連隊找了一間空餘的家屬房,先把他安頓了下來。
“郭哥,我們現在就去看看吧。”小寧來不及抹去旅途的勞頓,便急著想去看看。一個生計暫成問題的人是沒有心思遊玩的。況且他有強烈的致富願望,他要讓他的家人看到他的能力,他要讓他的家人幸福,不再吃那麽多的苦,受那麽多的累。
“好啊,不遠,就在炮團螺螄粉店,和三營挨著,守勇也在旁邊住。你們也好溝通交流,平時也有個照應。”郭凡邊給小寧安裝熱水器,邊回頭給小寧說他準備去學手藝的地方。
學手藝不是那麽容易的。
小寧每天要把幾十斤重的辣椒,一粒一粒把它剪碎;把上百斤的筒骨一根一根砍斷。然後老板按配方加料,熬上十幾個小時,一鍋螺螄粉湯才算完工。一天下來,小寧的手都是麻木的,當年當兵的時候也沒這樣掏過力呀。半個月下來,他又瘦了不少。老板看他工作賣力,也是真心想做這一行,才慢慢把一些機密性的東西講給了他,有沒有全部傳授,誰也不知道。但至少小寧知道了裏麵的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小寧有悟性,應該沒有問題。
感覺自己學成了,小寧才匆匆與仍還在部隊服役的戰友大省、守勇、廣立、李雷等吃了個飯,痛飲了幾杯酒。
“能在部隊幹,千萬不要回去,回去創業太難了。”小寧感慨道。
“營盤是鐵打咧,咱這兵可是流動咧,還不是遲早要回去?”大省接道。
“現在部隊待遇越來越好,但也不好混呀。”廣立順著話茬說道。
“回去弄啥呀,安置也不好,愁啊,心裏沒底。”李雷歎道。李雷還算是比較有手藝的,現在修車也是單位的“大拿”,但一說起轉業回家,也明顯底氣不足。
“你沒看現在的形勢,留在部隊越久的,越是家裏比較窮的,越是老實巴交的,越是沒有什麽門路的。”守勇似乎有過調查研究,也許他所在的連隊是這種情況吧。
“甭管咋著兒,能繼續服役就繼續服役。可別像我這樣。”小寧在拿自己的親身經曆做著比方,似乎地方的生活盡管自由,但處處是阻絕和隔斷,不經一番千辛苦,哪來果實萬般甜。
一群人都在矛盾著,思想都在擰巴著。生活也許本來就是這樣,擁有得多了,就怕失去,失去了又想奪回來,永遠在做著權衡,永遠在做著較量。是要自由還是要約束?是要緊張還是要舒坦?是要穩紮穩打的待遇還是要孤注一擲的創業?後路、後院、後代問題成了裹在軍人身上的一塊狗皮膏藥,很多人想甩可怎麽也甩不掉。它時不時地在侵蝕著軍人的初心,有時還把軍人的心撓得奇癢難耐,狠不得把它撕破再造。